空间聚集格局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空间聚集格局范文

网络空间正能量传播“新格局”

互联网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被卷入到互联网虚拟空间中。新常态下,净化网络生态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场,已经是中国社会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014年,中国互联网治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从最高层面上确立了互联网治理的重要性。2014年4月中旬至11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打击网上淫秽色情信息“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了清理,使网络空间更加清朗。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浙江桐乡乌镇召开,为互联网治理与发展提供新视角。2015年,“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互联网的治理和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4:“两个舆论场”共识度增强》报告指出:“2014年以来,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进一步加强融合,网络舆论共识度与政府认可度双双快速上升,网络舆论生态步入正轨。”相对往年网络上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撕裂局面,观察2014年网络重大事件,互联网上呈现出爱心、自强、理性、分享的正能量为主的态势,撕裂局面有所改观,“两个舆论场共识度增强”,2014年正能量网络生态逐渐形成。党的声音借助互联网得到快速有效地传播,而民间的话语也能够借助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融合,得到有效地表达和扩散,成为官方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重要的参考因素。

2014年网络正能量如何在官方舆论场中生成和传递?如何在民间舆论场汇集和扩散?如何在两个舆论场之间流动和升华?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试析2014年的正能量网络生态。

官方舆论场:持续发力传递正能量

作为传播媒介,互联网具有去中心化、裂变式、扁平化等特征。社会舆论在互联网空间中能够快速形成、发酵,跨越时间和空间,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对于负能量的传播如此,对于正能量的传播和扩散同样如此。

官方舆论场对于形成、扩散网络正能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4年,主流媒体在官方舆论场中持续发力,积极生产和传播网络正能量。其中,以人民网、新华网等为代表的中央级党政媒体平台,互相竞争的同时,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局面,汇聚多个平台的影响力,无论在数量和影响力上,都实现了正能量的最大化。比如,从2014年10月27日起,中国文明网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和中国网络电视台,“五网联盟”同步共推《好人365》专栏,每天以讲故事的方式,宣传“中国好人榜”上榜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该专题推出以来,在网络平台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批网友关注和跟帖,也吸引了一批线下纸媒转载。凭借优质的内容和畅通的传播渠道,该专题持续塑造各行业各的典型,不断放大网络正能量,引导国人不断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建设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而温情的故事代替了此前模式化的官方宣传语言,也使得官方舆论场制造出的正能量,得到了广大网民的认可和接受。此外,在多个网络平台上每天推出一个故事,这种持续推送的模式,改变了传统媒体“运动式”的典型报道模式,也达到了正能量传播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舆论引导效果。

此外,市场化主流媒体也持续在网络平台中持续造势,积极参与生产和传播网络正能量。2014年,反腐无疑是一个热词,中央持续重拳反腐,贪腐官员纷纷落马,社会公众叫好声不断。财新网作为主流的市场化网络媒体平台,在反腐报道中不断涌现高质量作品,在官方舆论场中形成巨大网络正能量。比如,2014年7月29日,新华社发布周永康涉嫌严重违纪接受调查的消息,随后,财新传媒在财新网推出了其精心筹备了大半年之久的6万字周案报道,据称,流量蜂拥而至,几致财新网服务器瘫痪。此外,财新传媒数据新闻团队还推出了制作已久的动态图表:《老虎家族-周永康案关系图谱》。财新网的报道全面立体化地呈现了周永康的从政生涯和成长经历,赢得了大量网民的关注,体现出中央反腐的力度和决心,为网络空间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除了财新,澎湃作为一个新媒体产品,也在反腐报道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打虎记”地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引来其他媒体的争相转载和广大网民的热烈讨论。

民间舆论场:公众参与汇聚正能量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5年2月3日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互联网赋予了普通网民发声的机会,而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前互联网时代看似不起眼的声音,都会被成倍的放大,汇聚而成巨大的舆论能量。

2014年,在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民间网络舆论场中,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传播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广大网民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在社交平台上,批评和谩骂减少了,造谣、传谣者减少了,而与之相反的是社交平台的公益活动明显增加。例如,2014年8月17日开始,“冰桶挑战”成为网络的热点词汇,该项旨在关注渐冻人等罕见病的公益活动在微博平台呈现裂变式传播的特点,参加者必须在完成挑战后点名其他三人接受挑战,雷军、刘德华、孙杨等社会各界名流纷纷参与其中。8月18日,仅一天时间,“冰桶挑战”的热门话题就获得1.4亿次浏览量和14.5万条讨论,在民间舆论场中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共同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去,制造和传递了巨大的网络正能量。11月29日,“微笑挑战”点名游戏在微信平台迅速蹿红,瞬间在朋友圈刷屏。网民们纷纷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微笑自拍照,并点名朋友圈内好友参加,使得微信朋友圈充盈着各种甜美的微笑,形成和谐积极的网络生态,朋友圈变成一个汇聚感恩和快乐等正能量的平台。

此外,在2014年重,当各种负能量事件发生时,民间舆论场也呈现积极态势,与前些年对公权力的质疑、不信任相比,民间网络舆论生态大大改观。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在解读《2014,“两个舆论场”共识度增强》时介绍说:“前些年,在上海杨佳袭警案、湖北巴东邓玉娇案、浙江温州钱云会案等热点事件中,社会舆论撕裂严重;而今年在国家公祭日、昆明火车站暴恐袭击、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等事件中,舆论高度一致。”这充分体现出在民间舆论场中,社会共识正在逐渐形成,社交网络成为一个汇聚社会正能量的有效平台。

正能量传播“新格局”

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互联网形成的网络舆论场对社会情绪产生了重要影响。前些年,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明显呈现割裂的局面,具体表现为网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各种质疑。而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制定和实施,网络舆论态势大有改观,正能量成为网络空间的主角。

首先,官方舆论场成为了正能量产生和扩散的主要阵地,主流媒体强强联合,持续塑造社会典型,以温情的故事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同时,在中央重拳反腐的新常态下,主流媒体大胆、细致的报道,体现出中央反腐的力度和决心,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其次,民间舆论场中猜疑和谩骂明显减少,传递爱心的公益活动唱主角,将点滴正能量汇聚起来,建构起和谐温暖的民间舆论场。

最后,通过微博、微信、网络问政平台等媒介,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实现了互联互通,并渐趋融合。正能量在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中各自生成、汇聚和扩散,并且在两个舆论场之间的流动,在此过程中,正能量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形成了网络空间中正能量传播的“新格局”。

第二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新路径

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要坚持集约利用资源的原则,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程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让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更好地匹配,更好地保护资源,更加集约利用资源,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的核心理念。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我国国土空间整体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既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如耕地减少过多过快、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开发强度过大、环境问题凸显、空间结构不合理、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多等。因此,不断探索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新路径,对于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持集约利用资源。优化国土空间开发要坚持集约利用资源的原则,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程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让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更好地匹配,更好地保护资源,更加集约利用资源,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的核心理念。目前一些地区的国土开发方式仍以粗放式、无节制的过度开发为主,导致水资源短缺、能源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大规模长距离调水、运煤、送电、输气的压力越来越大,带来了交通拥挤、地面沉降、绿色生态空间锐减等问题。同时,我国生态脆弱区域面积广大,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国土空间的一半以上。因此,我们必须走空间节约集约的发展道路,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加倍珍惜土地,向空中要空间,向地下要空间。

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具有综合性、基础性、战略性和约束性,对土地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具有引领、协调和指导作用。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国土资源系统编制实施,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由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编制实施,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由发展改革委系统负责编制实施,由于缺乏最上位的国土空间规划,不能从整体上编制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三种规划之间的统筹协调往往出现问题。具体的国土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产业规划,都应该在整体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实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最重要的就是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目前的各种规划部门色彩过于浓厚,很难超越部门利益与视野来制定整个国土空间开发体系。必须从更高层面出台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统领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的规划,从而保障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落到实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应该是超越部门的,不可能由某一个部门来指导规划体系,而应该是各个部门联合起来搞规划。

促进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统筹协调开发。要树立大国土理念,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充分发挥海洋国土作为经济空间、战略通道、资源基地、环境本底和国防屏障的重要作用,从发展定位、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等方面构建协同共治、良性互动的陆海开发格局,促进陆地国土空间纵深开发,促进海洋强国建设。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要与陆地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沿海地区集聚人口和经济的规模要与海洋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统筹考虑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

第三篇:分析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答: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程度逐步加深,各国都成为全球经济网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相互影响不容忽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都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问题,迫切要求加强相互联系,进一步深化国际分工体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当前发达国家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旺与生产过剩,发展中国家则迫切需要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

(1)需求不旺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消费水平高的发达国家需求不旺.这些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的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从而影响需求的提高;另外,需求不旺,生产也就不会上升,从而影响工资总量的增长与消费的提高.此外,技术的提高也会导致对某些产品的需求下降.(2)生产力过剩

工业化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其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大,而且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大市场,获得更多利润,竞争的结果使生产能力过剩,产品难以销售,最终必然会导致部分企业停产、破产。

(3)发达国家科技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但市场有限、遇到市场的激烈竞争。

(4)发展中国家:优势在于资源和劳力,而短于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

发展趋势:当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将发生升级,其表现为劳动力在第

一、

二、三产业之间发生转移,即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趋势。三个产业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即由一次产业为主,转为二次产业为主,进而转为三次产业为主。因此可以看到,在发达国家传统工业部门的地位降低,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经济支柱,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把新兴产业作为发展趋势和重点。

(1)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呈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种经济发展态势、发展进程、发展趋势、称之为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一个标志是WTO的建立。WTO的规则和制度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成为全球经济运行的统一制度和规则。随着WTO规则的完善和成员国、地区的增多,将大大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一国将很难独立于世界体系之外。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尤其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通讯、运输的价格,使管理成本下降,也使零部件生产的可分性越来越大,使经济全球化不仅在规则上有可能,在技术上也成为可能。另外,目前全世界有4万多个大跨国公司进行全球的生产和全球化的经营,由于跨国公司在不同行业的领头作用,它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它的发展使各个国家之间在生产和经营方面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跨国公司实际上成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演员、执行者、操作者。

(2)新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

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一经济中,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是体现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的创新思想和技术。实际上,新经济是新兴的信息经济对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一场革命,是一种迥然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生产力的出现。这场经济革命的生产力基础,正是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或者说是以网络化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生产力。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并独领风骚,不能不说是由于其走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代表了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21世纪,网络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广泛运用为人类展现了更加光明的前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除了有形资产、资源之外,人类还形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资产,这就使得人类可以支配的资源在量和质上都有了提高,因而可以对经济增长形成新的动力。以人为本、知识为本、大力发展新经济,摆脱或者一定程度上减弱传统意义上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并逐渐将成为主导力量

(3)世界产业结构面临大调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率先开始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已波及世界各国,其特征是,在资本和技术仍是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的同时,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发展迅速,服务业正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由于各国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发达国家表现为“强强联合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趋向“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它们都以“国际关系变更下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划分”为基础。这种调整格局与经济全球化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不再仅仅限于传统的贸易领域,而迅速扩大到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纠纷仲裁、资本流动、劳工流动、文化产品等领域。世界各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都将加强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延伸的趋势愈益明显。其中,欧美各国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仍占主导地位,同时,发展中国家愈益重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最近几年,传统产业——汽车工业在美国GDP份额中只占4%,表明发达国家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仍会保留汽车、机械、家电等传统产品的生产,但全球范围内产业的垂直转移将加快。发达国家将继续把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腾出资金和物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例如日本计划用20年时间淘汰大约60%的传统产业和产品,美国、英国、德国相继研制出具有21世纪水平的汽车、航空和电子技术产品,正加紧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和其它地区转上被替代产品。

发达国家的结构调整,特别是从传统制造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演变以及跨国公司向海外投资的扩大,将加快国际间的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发展中国家在利用新技术传统产业的过程中将面临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第四篇:生态园设计风险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

从1996到2005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当地政策的变化实施等原因,景观结构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不断的发生变化,生态环境也在不同程度的变好或变坏,因此不同等级的风险区随着景观结构的变化也在发生着相互的转化。

2005年区域内的景观要素的面积比例相比1996年有了很大的变化,区域内林地面积和城镇面积有了大幅增加,耕地和沙地面积有了大幅减少,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的同时也进行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2005年区域内的生态风险相比1996年整体上有了很大的降低,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区域内的高生态风险区仍然存在,因此在今后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对高和较高生态风险区应要引起高度重视,探求原因,力争改善,提高土地的生产功能,对中等、较低和低生态风险区要加强建设和保护,力求结构更加合理。

采用地统计方法虽然在总体上能够较好地反映生态风险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但是由于理论模型的拟合优度、研究区域和数据(研究区域地形变化过于简单、样本数量有限、空间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导致空间插值的精度不高。所以,进行地统计插值结果检验时,除了模型本身外,要充分考虑研究区域的特征,还可以通过增加样本数量、提高观测精度以及改进半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插值精度。

本章是基于景观结构生态风险进行分析,因此作为生态终点度量的指标都是以景观格局指数为基础进行构建。同时,在风险源的确定上,只考虑了人类干扰这一种,从景观格局的角度,针对研究区特点,进行了风险分析。还有一些其它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的自然生态风险源,比如风沙扩散,这种基于景观过程的风险评价,这将在后面章节中分别进行研究和讨论。

区域生态风险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引起的风险两大类。自然生态风险源指区域性的气象、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的骤变,这些变故具有不确定性并可能对区域内的生态系统产生危害性影响,即通常所说的自然灾害。

第五篇:【奇创研究】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构建——以平湖“多彩生活体验”空间构建为例

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构建——以平湖“多彩生活体验”空间构建为例

体验旅游时代,游客的体验感是景区、目的地要传达给受众的核心内容,美好的多彩体验(情感、生活方式)才能唤起消费者构成旅游向往;“多彩”是一种感官感受,也是一种心理诉求;“体验”是一种度假形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在“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时期政策导向下,全域旅游理当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

本文以浙江平湖旅游为例,阐述了如何构建“多彩生活体验”全域旅游空间格局,给都市游客带来多种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

1 旅游空间全域化的时代背景

我国旅游业已与社会经济发展高度关联,体现在资源利用广度和深度与日俱增,以封闭式管理的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作为主要项目形态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国民旅游休闲时代的实际需求。传统项目形态的主要问题包括不利于协调资源保护,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容易造成同质竞争,游客体验碎片化,不便于开展目的地管理与营销等。

因此,新格局下全域旅游应从“资源独大导向的理想空间格局”向“多维共同作用导向的开发运营格局”转变,才能适应旅游业实现变革发展的新阶段,而传统的以资源独大视角导向所划分出的理想状态空间开发格局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比如高速铁路的逐步网络化将让旅游格局划分产生重要变化。

旅游资源导向的一支独大划定的理想空间格局:传统的区域旅游规划开发格局是以资源为导 向进行划定的,尽管在划分时也考虑到交通、市场等因素,但是由于这些因素还处在传统的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守正出奇,为传奇而创造!

美好生活缔造者

发展阶段对空间划分没有产生革命式影响,导致当前很多规划在空间格局上呈现理想的聚合发展,划分出来的多是资源带,并没有考虑客群进入、市场开发进入、周边联动关系等。

多维角度共同作用导向确定的开发运营空间格局:在盘点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把握已经和即将发生的旅游开发环境的重大变化,比如市场需求变化、区域内部竞合的变化、高速铁路带来的交通革命,互联网信息时代对社会的革命,建立多维度的旅游空间格局划分视角,对全域旅游开发格局进行划分。

规划中要科学预见并把握当下以及未来社会环境变革的多种要素,建立多维角度的全域旅游空间开发格局划分思路,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旅游格局基础上,综合谋划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以平湖为例,在“互联网+”带动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的新兴时代下,运用创新资源观,与时俱进,平湖应建立多彩“资源+”的模式,多维角度创新资源组合,打造新、奇、特的多彩旅游产品及全域空间格局。

2 全域旅游空间的构建策略

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曾发表文章称:“体验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逐渐成为继服务经济后的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旅游产品的本质是向旅游者提供一种或者多种体验或经历,因此,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预示着旅游业更快的发展以及旅游产品更丰富的创新。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乏味感,并非来自资源本身,而是来自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因此,这就要求旅游规划中要以全域化的思维模式,运用科学的空间策略,将“多彩生活体验”在旅游目的地中演绎得引入入胜。 2.1循序化推动

“循序化推动、统一化管理与差异化对待”的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划分理念要逐步彰显。守正出奇,为传奇而创造!

美好生活缔造者

区域差异化特点明显,无论是在自然条件还是在人文环境上,既要在空间格局上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又要在具体的发展上实现差异化对待,而不是简单的划定一条带后一视同仁的发展。

如平湖就是以“引擎驱动、重点发展、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来规划全域旅游空间格局。重点打造“两城、一计划、三综合体”。 2.2立体化利用

全域化空间格局不仅体现在平面上,更需要“水陆空”立体化发展,通过立体化利用山水田林等旅游资源打造“水陆空”多元立体化旅游产品,通过公共服务及综合交通搭建立体化游览框架,实现全域立体化空间旅游格局。

如平湖就是通过打造海湖水上旅游项目、古镇乡村陆地旅游产品及低空飞行等空中旅游产品,实现多彩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2.3线性化示范

“自驾车时代+风景绿道慢行时代”的旅游发展格局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全域旅游格局的划分上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两大线性化示范的带动作用,注重相关线路、配套设施的完善。

3 新全域化旅游+泛旅游产业理念导向的区域空间开发格局

旅游产业无边界,全面覆盖。全域旅游在产业方面需要全面的融合,发挥“旅游+”的效应,促进产业联动,强调综合性和覆盖性。新全域化旅游+泛旅游产业理念导向的区域空间开发格局的理念要进一步推行。

平湖市依托旅游资源及农业等产业发展基础,深化发展旅游六要素产业,增强要素产业的旅游吸引力,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拓展旅游相关产业的消费领域和服务水准。通过旅游要素产业纵深发展、旅游相关产业横向拓展,实现旅游产业在平湖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全域化。

未来区域竞争力,不仅仅是体现在制造业,更体现在现代服务业。服务竞争,多彩全域守正出奇,为传奇而创造!

美好生活缔造者

旅游空间布局书写平湖经济竞争新格局,缔造平湖旅游新时代!正如我们不断强调和追求的那样,将游客的参与和体验融入到规划和设计中去,把服务做舞台、产品做道具、环境做背景,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多重美好的生活体验!

守正出奇,为传奇而创造!

美好生活缔造者

上一篇:恐怖的近义词范文下一篇:考察学习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