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聚集区建设自查报告

2024-04-22

产业聚集区建设自查报告(共9篇)

篇1:产业聚集区建设自查报告

兴隆县产业聚集区建设自查汇报

按照通知要求,现将我县环京津产业聚集区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规划编制情况

2009年,我县聘请了北京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为我县编制了《兴隆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兴隆县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主要发展食品加工、休闲旅游、钢延、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起步区设在原北区果品加工小区及周边大小河南、小东区区域,面积近3平方公里,区内配套建设了热电联产、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现均已投入使用,运行情况良好。去年,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省级工业聚集区的申报要求,我县对《兴隆县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进行了修编,由北京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重新编制完成了《兴隆县环京津工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现正在委托省规划设计院编制聚集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规划环评。该聚集区主要涉及钢延、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起步区设在兴隆镇和平安堡镇,规划面积近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正在分两个地块进行建设,平安堡地块我县已与平安矿业公司签约了土地整理协议,以每亩16万元的价格回购平安矿业原有2000亩国有用地,现正在进行园区内土地平整工作,已完成投资1500万元。兴隆镇地块,由县政府出资采取一级土地开发整理的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正在进行拆迁及征

占林地前期工作。今年将重点围绕建龙公司,加快推动钢延园区率先发展。力争尽早把该聚集区争列为省级工业聚集区。

二、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情况

为使环京津产业聚集区正常运营,我县加大了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区内配套建设了热电联产项目,项目总投资3.4亿元,在原有开发区供热厂基础上实现热电联产,建设北区果品加工园区供热厂。该供热厂每小时可发电3万千瓦时、产汽100吨,年可实现产值2.3亿元,利税4000万元,能够满足多家企业生产需求,并可实现对县城东部集中供热。同时区内配套实施了污水处理工程,总投资4250万元,日处理污水2万吨,厂区设备安装共312台套,管网长度铺设14.5公里,现该污水处理厂已投入使用,根据污水实际排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1916吨。此外,京承铁路和京建、津承、宣唐公路交错横贯聚集区,“十二五”期间,全县境内在建和规划的道路还有承平公路、京沈高铁客运专线和张唐铁路也将从聚集区内穿过。

三、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情况

为进一步做好园区建设工作,我县成立了兴隆县环京津产业聚集区管委会与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中的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合属办公,一并推进,机构规格暂定为副处级,核定人员编制20人,下设3个办公室,具体负责聚集区的各项管理事务。

四、引进项目情况

自实施环京津产业聚集区建设以来,兴隆县委县政府自

我加压,积极整合政策、资源、项目、资金向园区集中,进一步拓展招商路径,将县内企业客户作为重点招商对象,以产业衔接为切入点,力促新型产业项目落户园区。今年以来,共引进各类产业项目7个,分别是:钢延工业园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是依托建龙公司建设,建设用地5000亩,利用承德建龙公司生产的优特合金钢棒材进行延伸加工,主要生产汽车用的无缝钢管、机械齿轮、汽车零部件及配件、汽车轴承、高强度标准件等钢延产品。一期规划用地2000亩,主要是利用平安矿业公司原有的2000亩国有用地进行建设。该园区已进行了合理布局规划和功能划分,规划出加工制造区、物流配送中心区、综合服务区、基础设施配套区。福成水泥二期项目,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我县李家营乡,由三河福成集团投资兴建。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日产2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已于2010年5月份试车投产。今年实施二期建设,总投资2.5亿元,再建设一条日产2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并附带余热发电工程,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及设备定制,并同时启动建设水泥粉磨站,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生产水泥熟料200万吨,实现产值5亿元,税收8000万元。河北兴安乳化炸药扩能项目,2011年推进两个项目,一是液态硝氨项目,预计投资15亿元,占地360亩,拟生产10万吨合成氨、15万吨稀硝铵、20万吨硝酸铵;新增产值5亿元,税收1亿元。二是液态油相项目,投资2亿元,主要生产乳化剂1万吨,复合油相(炸药中间体)1万吨;新增产值2亿元,税收3000万元。到年末,预计炸药总产量达

到6.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税收7000万元。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计划在2011年实现上市融资。山楂干红系列饮品项目,该项目是由中金丰利酒业有限公司在我县北营房镇投资兴建,项目总投资6.2亿元,建设用地170亩,主要建设山楂干红、山楂红酒和矿泉水三条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年可生产山楂红酒1.5万吨、山楂汽酒1.8万吨。一期工程投资2.6亿元,建设一条年产1.5万吨山楂干红生产线,年生产山楂干红1.5万吨。目前,完成了部分征地和办公场所建设等工作。2011年计划投资2.6亿元,主要用于山楂干红生产线建设。御隆山庄生态旅游区项目,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我县北营房镇,由北京中金丰利酒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占地面积90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11亿元,主要建设山楂干红国际酒庄及冰冷山庄项目。干红国际酒庄主要包括酒庄主楼、地下酒窖、接待楼、服务楼和酒庄生活体验区等,冰冷山庄主要建设集观光旅游、生态养生养老、休闲娱乐、户外运动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解决就业1200人。山楂制品生产贸易区项目,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我县北营房镇,由北京中金丰利酒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3亿元,占地40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集产品检疫、检验、仓储,新产品研发、加工及人才培训,技术辅导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交易中心及配套服务设施。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税收3500万元。天利海香精香料生产线二期项目,该项目为北京外迁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兴隆镇,由

兴隆县天利海香精香料有限公司承建,企业主要产品为甲、乙基麦芽酚,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该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已于去年建成并投产。今年投资1亿元,实施二期建设,将北京市平谷区原厂区整体搬迁至我县。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生产甲、乙基麦芽酚5000吨,创产值7亿元,税收5000万元。

五、目前聚集区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截至4月底,聚集区规上工业产值完成20.03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4.98亿元,实现利税0.425亿元。

篇2:产业聚集区建设自查报告

(潘集区交通局)

二零一一年九月二日

根据《关于组织开展2011年公路建设市场督查工作的通知》(淮交办【2011】19号),潘集区交通局于8月5日至31日对我区今年公路建设进行了自查。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公路建设市场总体情况概述(1)规章制度建设。

今年任务下达后,我局就立即召开了局全体成员会议,制定规章制度,严格按程序办事,坚决不减少任一工序。(2)依法行政。

今年我区所有项目是由市局经过现场勘查确认后上报至省厅,经由省厅批复后方可进入项目的实施阶段,做到严格依法办事。

(3)市场准入与动态监管。

各项目的实施和改造事关民生,严把市场准入关,对不符合公路资质的企业坚决不予进入本项目建设,同时对中标单位进行动态监管,建立企业市场信用体系。

(4)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对参与项目建设的企业进行信用登记,对信用差的单位将列入黑名单,直至清出本区公路建设市场。

(5)工程招标投标。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度,项目立项后,先是在政府网站公示,再由市招投标局按程序进行工程招投标。

(6)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

项目实施阶段,我局立即成立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领导小组,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进行监管。

(7)廉政建设。

由建设单位我局与施工单位签订了廉政建设协议书,杜绝工程建设过程中徇私舞弊等情况的发生。

(8)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工作情况。

对项目建设进行不定期督查,现场发现的突出问题,现场给予指正整改,确保突出问题不隔日。

二、自查项目实施情况

(一)潘集区2011年危桥改造项目

潘集区2011年危桥改造项目共6座危桥改造,项目的基本概况如下:6座危桥改造均为拆除老桥,重建新桥。

泥瓦桥,位于潘集镇境内,桥长20.02米,桥面宽度5米,1孔13米钢筋砼现浇板。泥李桥,位于潘集镇境内,桥长21.02米,桥面宽度5米,1孔13米钢筋砼现浇板。新集桥,位于夹沟乡境内,桥梁上部结构为2-8米钢筋混凝土现浇板,下部结构为U台扩大基础,桥墩为柱式扩大基础,桥面宽度5米,桥梁全长23.04米。焦闸桥,位于夹沟乡境内,桥长28.04米,桥面宽度7米,2跨10米钢筋砼现浇板。马洼桥,位于架河镇境内,桥梁上部结构为2-13米钢筋混凝土预制板,下部结构为U台扩大基础,桥墩为桩柱式桥墩,桥面宽度为5米,桥梁全长34.04米。泥祁桥,位于祁集乡境内,桥长21.04米,桥面宽度5米,2跨8米钢筋砼现浇板。

项目的建设单位为潘集区交通局,项目具体实施单位为潘集区危桥改造项目办公室。

1、项目总体情况。

目前,6座危桥加固改造工程已经全部开工建设,其中有泥瓦桥、泥李桥、新集桥、马洼桥4座桥已完成桥梁下部构造,已经进入桥梁上部构造施工阶段,其余焦闸桥、泥祁桥2座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下部构造桥台、桩柱施工。

2、项目基本评价

项目在基建程序上严格履行建设程序,并且高度重视成立了 专门的项目实施单位潘集区危桥改造项目办公室,对项目建设进行专业管理。截止目前,从业单位均按招投标程序中标,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工期履约,严格执行公路工程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等,从业单位信用评价为良好。工程施工过程中,我建设单位对工程实体质量适时进行抽查,无明显质量事故以及安全事故发生,现场发现的问题,现场立即给予指正整改。

3、总结

危桥加固工程事关民生,意义重大,为确保工程的工期和质 量,我局上下高度重视。首先,我局及时成立了危桥改造领导小组及项目办公室。由局长亲自挂帅,分管局长具体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从县乡所、财务室抽调专人办公。

其次,定期召开调度会。我局于2011年6月13日、6月30日、7月14日分别召开了3次调度会。会议要求各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中必须严格施工程序,保证工程质量;合理优化工期,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安全意识,确保工程安全施工。同时要求监理单位必须人员到位,认真履行监理义务和责任,严把质量关。

再次,制定巡查制度。机构成员不定期深入施工现场,对工程施工情况进行检查,并且每次检查至少由一名局领导亲自带队,发现问题当场指出,及时整改,有效保证工程质量关。

(二)潘集区2011年县乡路升级改造项目

1、项目总体情况

今年我区县乡道路升级改造项目总里程17.5公里,8月下旬完成招投标工作,9月开始将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2、项目基本评价

项目在基建程序上严格履行建设程序,从业单位均按招投标程序中标,后期工程施工过程中,我建设单位将对工程实体质量适时进行抽查,建立信用档案等。

3、总结

要求施工企业合理调整施工组织安排,优化工期,利用好有利天气,在施工过程务必做到无质量事故,无安全事故施工。

(三)潘集区2011年通村公路项目

1、项目总体情况

今年我区通村公路项目总里程15.2公里,其中一期里程为8.2公里,截止目前已经完成总工程量的60%;二期里程为7.0公里,正在进行招投标工作。

2、项目基本评价

一期项目在基建程序上严格履行建设程序,从业单位均按招投标程序中标,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工期履约,严格执行公路工程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等,从业单位信用评价为良好。工程施工过程中,我建设单位对工程实体质量适时进行抽查,无明显质量事故以及安全事故发生,现场发现的问题,现场立即给予指正整改。二期通村项目仍然严格程序办事。

3、总结

各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中必须严格施工程序,保证工程质量;合理优化工期,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安全意识,确保工程安全施工。监理单位必须人员到位,认真履行监理义务和责任,严把质量关。

三、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共性问题

1、进度较为缓慢。由于前一期农田作业加之近期雨水较多,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进行,大大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进度。

2、个别施工企业未能充分认识现场施工的安全问题,施工 现场无安全标志,工人未佩戴安全帽等情况。

(二)危桥改造项目主要存在问题

1、总体进度较为缓慢。由于前一期农田作业和雨水较多,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进行,大大影响工程整体进度。

2、个别施工企业未能充分认识桥梁现场施工的安全问题,施工现场无安全标志,工人未佩戴安全帽等情况。

(三)县乡路升级改造项目主要存在问题

由于今年市局招投标工作的程序不是太熟悉,导致项目直到八月中旬才完成招投标工作,大大影响了工程进度。

(四)通村公路项目存在主要存在问题

个别施工企业未能充分认识施工路段的安全问题,施工现场无安全标志,存在安全隐患情况。

四、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督查力度,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2、劝导施工企业合理调整施工组织安排,优化工期,在满足质量的前提下,利用有利天气,抓住工期。

3、对个别施工企业安全意识不强的项目责任人进一步加强劝导,若再不重视将进行罚款直至列入企业黑名单,以此确保桥梁在施工过程无质量事故,无安全施工。

篇3:对河南农业产业聚集区的建设意见

农业产业聚集区的健康发展对于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侧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产业,对产业聚集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分析,并结合河南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功能定位上,河南省政府所作出的各项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聚集“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现代城镇化

一、农业产业聚集区的相关定义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一个产业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在某一地区的聚集,实际上也是产业与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的某种关联和联系。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产业的发展一般都显现出前向联系或后向联系的特征与现象。一种产业在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壮大,必然会引起这个产业的下游产业或行业的繁荣,产生前向联系的效果,而且这些前向联系的行业也逐步会向该地区聚集。

聚集经济是使用广泛而抽象的一个学术概念:或是产业的生产活动,或是贸易与商业的交易活动,或是其他与经济行为有关的生产性活动(劳动力聚集)和非生产性活动,在区域上达到比较明显的集中倾向,并呈现出一种地理性聚集的经济状态。小城镇产业聚集是指关联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企业、具有上下游产业关联的企业、其他具有紧密联系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小城镇区域内集中并以城镇网络为基础形成企业间紧密协作的产业体系。

小城镇的产业聚集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发生在特定城镇区域内;在小城镇中具有同一特定产业领域,既包括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也包括产业链中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企业;城镇产业链中具有上下游关联的企业;小城镇相关产业领域中具有紧密联系的企业和服务组织。农业产业聚集区就是集中以上各种条件,在农村“城镇化”的道路上,以产业为纽带链接城市和农村促进产城融合的新途径。这是因为在农业产业聚集区中,不同的产业部门(如:畜牧养殖业和水果加工业、粮食作物的各种深加工等)同产业内的不同企业和有上下游关联的企业(如大多数农户,农民合作社,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深加工企业等)可以共存并且数量很多能够形成关联复杂且密切交错的经济网络,促进一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政策建议

基于河南的农村自然条件优势、产业聚集区的优势作用和国家将河南省列为粮食主产区的功能定位给予的政策支持,河南省坚定不移地开展农业产业聚集区建设。张笑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应对挑战的应急之策,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着力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在河南省加快建设农业产业聚集区和现代城镇体系、现代产业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发挥导向和推进作用:

(1)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提升工业主导地位,延长产业链。建立产业基地,夯实“原料车间”,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农民传统种植习惯,把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作为工厂加工的原料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加工车间”,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努力做大做强农作物深加工企业;地方政府采取扶持、引导办法,积极组织农民组建各类农业经营合作组织,促进农业合作,发展“总装车间”,为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

(2)以创新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产业竞争的本质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大应用技术开发力度,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对种子培育,化肥农药生产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等领域形成新突破,提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科技人才引进,努力营造政策吸引人才、机制激励人才、事业集聚人才和感情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

(3)以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实施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要扩大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强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中原九大城市群之间的联系,加强公共基础服务,加速城际公交城际铁路的开通,增强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地方发展要加强城市与周边农村城镇的密切联系,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效应,带动现代城镇体系发展。

(4)以农业产业集聚区规划为基础,加快完善三个体系发展载体。科学规划集聚区发展,明确功能分区,加快农业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集聚区对城市产业、人口的承载功能,提高企业入驻能力、水平和数量,将农业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出台鼓励各县市区向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飞地经济”政策,确保责权利相统一。完善集聚区管理体制,增强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保证管理机构高效运转,投资强度科学合理、项目服务细致周到。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建优.产业聚集的特征、成因及类型.当代财经,2003(1).

[3]何静,农贵新.中国发达地区产业簇群发展模式及推广前景.经济纵横,2003(8).

篇4:产业聚集区建设自查报告

市委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都明确提出了加快规划建设渭北产业聚集区的任务。2月7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清云同志到高陵、阎良、临潼和经开区、航空基地实地调研,提出要将聚集区打造成我市发展新的增长极。为此,我们围绕聚集区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产业布局和规划的落实问题

当前,渭北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已初步完成,产业布局也基本确定。下一步,应重点抓好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规划真正落到实处,防止出现制订规划时轰轰烈烈、出台后束之高阁和区域内开发区区县各自为政、同质竞争、重复建设的现象。

一是建立产业布局与土地供应相挂钩的刚性约束机制。借鉴成都等城市的经验,将聚集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的落实与土地供应挂钩,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要求的工业项目用地给予重点支持,优先保障;对不符合聚集区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产业特色的项目用地一律不予供应,切实做到用科学规划引领渭北产业聚集区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把发展规划的落实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将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作为衡量聚集区各级政府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和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产业

布局规划执行落实有力的部门和领导予以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经济处罚。

三是尽快制定聚集区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的指导目录。产业布局指导目录,是引导产业投资方向,推动产业合理布局、集聚发展,制定和实施财税、信贷、土地等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渭北产业聚集区建设要严格按照功能定位和产业政策,及时制定和公布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的导向目录,进一步明确产业布局的方向和重点、标准和条件,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聚发展、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体系。同时,区域内各级责任主体要服从总体规划和布局的要求,注重与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加强规划和与相关产业政策的主动协调,促进产业布局和规划的全面落实。

二、高度重视聚集区发展的特色问题

有特色才有生命力,这是国内外诸多新区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如何打造渭北产业聚集区的特色?通过对该区域在全市总体布局中的定位和优势分析,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我们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两个关键点。

一是突出工业主导。长期以来,工业不大不强一直是制约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短板”。选择把渭北产业聚集区作为我市加快发展工业的突破口,快速将其打造为现代新型工业聚集区,对于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改变城市发展格局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具重要意义。因此,在聚集区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工业主导不动摇,依托辐射带动能力和竞争力较强、发展基础较好的重型汽车、航空、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化工等产业,引导和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和项目入区,做优存量,提升增量,打造全市工业经济新的集聚和发展中心,夯实国际化大都市的产业基础。同时,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

展,形成工业主导、服务业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强化产业聚集。我们认为,当前,产业聚集度不高、集群发展缓慢是影响聚集区发展的最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大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和大品牌、大企业,不断增强产业的聚集度,以此扩大和提升聚集区的规模和质量。一是要立足于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努力延伸产业链,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以扶持、培育大企业、大品牌为突破口,打造以知名品牌为核心的若干产业集群。三是要加快特色专业园区建设,不断增强产业的聚集度。特别是要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加快推进航空产业基地、兵器工业园等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高度重视聚集区一体化大交通格局建设问题

渭北产业聚集区距离西安主城区30至50公里,规划总用地面积677平方公里,在如此大范围的空间中,聚集区城市组团与中心城区、组团与组团之间该如何联系?交通网络建设就会必然成为关注的焦点。借鉴重庆两江新区和成都天府新区发展经验,优先启动大交通格局规划和建设,成为聚集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构建主城区与聚集区通达便利的交通体系。第一,加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发挥交通引导作用。未来新区内各功能组团间、与中心城区之间以及重要交通枢纽应以轨道网络连接,将地铁2#线和轻轨向北延伸到聚集区,实现由快线、地铁、轻轨网共同构成城市轨道网络。每个新城组团至少设置一个轨道换乘枢纽并与城市中心地区连接。第二,建立高陵、阎良、临潼、国际港务区与聚集区内部环线交通路网。统一规划高陵、阎良、临潼、国际港务区与聚集区内大循环

干线道路,把各个产业园区链接起来,实现聚集区内各板块之间半小时通达,降低工业开发成本和企业运行成本,为区域合作、招商引资提供便捷交通。第三,以同城化为目标,构建西安主城区与新区统一的无障碍交通网络。改建西安城北的路网构架,统一规划公共交通体系,实现聚集区与主城区之间无障碍快速通行。

二是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开放路网格局。以融入国际国内交通大循环为目的,优化内外路网衔接,构建新区与榆林、延安、铜川、咸阳快捷、畅通的一体化大交通网络。在聚集区环线建设中,优先实施阎良至咸阳机场快速干线和西阎城际铁路项目,形成公路、铁路和航空等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提高区域内外城市之间的经济联动性,以大开放的交通路网推动聚集区发展。

三是超前规划建设功能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统筹规划聚集区供水、电力、燃气、热力、消防以及污水排放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建好“引汉济渭”、黑河引水灌区和李家河水库工程,自来水与城市管网直通,避免聚集区内的地下水过度开采。统一规划聚集区的服务网点布局,构建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配套的快速、便捷和高效服务平台。建设通讯、银行、商城、信息和文化服务等融为一体化的工作和生活服务区,减少聚集区早晚“潮汐式”的人流量和车流量,避免聚集区在夜晚变为“空城”甚至“死城”,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产业孤岛化”和“城市空心化”问题。

四、高度重视加快新区建设的推进机制问题

聚集区涉及阎良、临潼、高陵三个行政区和经开区、航空基地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还有新城区、莲湖区和碑林区与高陵县共建的三个工业园区,开发主体多而且行政地位不对等,特别是规划建设对接、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标准等问题无

法有效解决,而且在利益关系处理上,难以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加快聚集区的快速发展,亟需在推进的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大胆尝试。

一是建立以市级管理机构为龙头的领导协调机制。市上应尽快成立聚集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或管委会,规范、引导聚集区工业布局趋于科学合理,避免布局的无序和混乱,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相关市级部门和区县,建立推进聚集区建设的协调机制,协调解决聚集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篇5:产业聚集区建设自查报告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发改地区„2012‟3422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以下简称新区),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新区建设的形势和意义

(一)面临形势。当前,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各省(区、市)为了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发展,围绕市场、资源、技术等方面竞相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形成了以规划建设产业高度聚集、创新驱动高度活跃、产城高度融合的新经济区为重点的新一轮发展态势,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我省缩小差距、加快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重要意义。滇中城市经济圈是推动桥头堡建设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引擎和龙头,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之一。为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选择滇池径流区域以外的安宁、易门、禄丰、楚雄四县市(西区)和滇中城市经济圈中位于昆明东部的嵩明、寻甸、马龙三县(东区),利用丰富的低丘缓坡土地和较好的交通、能源和产业等基础条件,规划建设新区。这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打造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推动桥头堡建设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滇中城市经济圈的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有利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保护滇中地区自然生态系统,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聚集人才、资金、技术等产业发展要素,为央企、民企、外企入滇提供服务高效、环境良好的新 的发展环境,以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为重点,努力成为创新引领的“先行者”和“试验田”。

——绿色发展的样板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子,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打造绿色经济强省建设的样板区。

(五)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自责任,落实具体工作,强化政策支持和考核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新区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着眼长远和全局,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建设发展的关系,确保新区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开放带动,高效发展。以桥头堡建设为抓手,积极融入国内外区域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央企、民企、外企入区,以外促内,内外结合,共同促进新区高效发展。

——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按照组团发展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打造一批产业链长、规模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大的特色优势产业。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区规划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发展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增加就业,不断提高新区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六)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与新区建设需要相适应的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建成,能源、供水、通讯等要素保障体系初步完善,新区主导产业已见雏形,组团发展的产业新区建设初见成效,新区城市规划建设有效推进、管理运行顺畅、良好的服务和政策环境基本形成,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核心作用开始显现。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其中西区

(十一)改善和保障民生。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农民进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同步推进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认真做好被征地拆迁农民的利益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有效增加就业,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稳定社会。

四、积极推进十大创新

(十二)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立授权托管、集中统一、统分结合、统筹各方的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管理委员会,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授予省级行政审批管理权限,托管安宁市、易门县、禄丰县、嵩明县、寻甸县、马龙县,统一组织领导新区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下设东、西片区开发建设管理机构,西片区开发建设管理机构以省为主组建,东片区开发建设管理机构以昆明市为主组建。同时,设立中共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工作委员会,作为省委派出机构,履行相应职能。新区区域内行政区划不变、统计口径不变、原有税费基数不变、分级管理项目不变,以及社会管理等职能职责不变;管理委员会在托管区域内负责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建设、统一重大项目融资、统一干部管理、统一新增财税管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五不变、六统一”的原则另行制定具体方案)。

(十三)创新投资建设模式

——组建市场融资平台。组建1—2个新区开发投资公司,由管理委员会管理。新区开发投资公司享有特许业务独家经营权,参与土地一级开发,负责市场化筹资,为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等提供资金保障。适时组建股权多元化的金融控股集团和其他融资平台,为新区资本运作、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投融资服务。

——推行市场化开发建设模式。实行以园招商、以商建园、以商兴业的市场化开发建设模式,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大企业在新区内成立各类园区开发公司。依据总体规划,实施从园区规划、建设到产业培育的一条

——多渠道保障新区建设用地。新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在国家下达我省计划指标内实行单列。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项目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优先安排在新区实施。增加新区建设用地规模,统筹平衡适当调减新区范围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新区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可通过补充耕地指标有偿流转等方式,在省域范围内实现占补平衡。

——降低用地成本。制定新区用地按纳税额度给予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按企业所交纳土地出让金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扶持。新区内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地,不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除商住用地外免收新区内坝区耕地质量补偿费。新区内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上缴省级部分全额列支用于新区内的土地整理项目。对使用未利用土地的建设项目,土地出让金标准可区别情况按《全国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的10%—50%执行。

(十六)创新投资审批管理机制

——建立高效便捷的“并联”办理流程。设立新区投资审批服务中心,实行项目备案或核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等手续同步“并联”办理。企业投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一律简化备案手续,推行网上在线备案。

——建立投资建设全过程跟踪服务制度。对在新区投资的项目,由管理委员会负责代业主办理所有审批手续,形成让投资者省心、省力、省钱、省时的高效便捷服务机制,确保项目及时开工建设。对新区内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十七)创新产业发展扶持方式

——设立新区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2020年前,省级财政每年向新区注入资金设立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专项用于产业园区科技创新、促进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政策性扶持资金的兑付。

——统筹新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入驻新区的重大产业项目,由新区负责同步配套区内市政基础设施,并负责同步规划建设与区外通道的互联

年减半奖励给个人。对进入新区工作的所有外来人员包括家属子女,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鼓励省内党政机关公务员到新区挂职或依法辞职、提前退休到新区创业或到企业工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人员到新区创业、工作或兼职,对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给予重用或奖励。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对入驻新区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从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中给予500万—1000万元的补助。对进入新区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给予优先立项和重点支持,最高资助或奖励500万元。对新区内企业实施的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项目,从省级企业技术改造补助专项资金中给予一定的补助。鼓励保险机构推出服务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和优化升级的产品服务。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申请国内外专利的予以快捷办理。对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给予适当奖励。建立快速高效的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机构,切实保护企业知识产权。

(十九)创新煤电油气运要素配置保障机制。对入驻新区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项目,优先保障,优惠配置。积极争取国家将新区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纳入发电企业与大用户直购电试点。从2013年起,支持云南新投产的电站,按国家批准的电价加过网费对新区直供。

(二十)创新外向型产业发展机制。努力争取国家批准在新区内设立综合保税区,扶持鼓励外向型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努力扩大加工贸易进出口,大力发展外向度高的外向型产业。支持新区外向型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或贸易境外人民币结算,对“走出去”项目给予政策指导和扶持,在通关便利、进出口配额、税收优惠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对企业的支持。鼓励外向型企业运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工具保障出口贸易发展。

(二十一)创新招商引资机制

篇6:产业聚集区建设自查报告

遵照省乡镇企业局《关于进一步开展乡镇企业集聚发展调查研究工作的通知》(黔乡企局通[2007]52号)文要求,我局积极组织全市14个县(区、市)开展此项工作,历时3个月,现将我市乡镇企业产业聚集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乡镇企业的集聚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2000-2005年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提高和发展,众多聚集区的出现,改变了过去“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分散经营模式。全市乡镇企业产业聚集区的形成,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力空间布局的优化配置,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我市乡镇企业就经历了由分散经营到相对集中再到产业集聚的过程。如何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市加快乡镇企业工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推进工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过程。

我市现有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的乡镇企业园区10个,2006年入驻企业383家,从业人员达13252人,2006年园区内企业总产值完成37.58亿元,增加值9.23亿元,利润总额2.58亿元,上交税金9590万元,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7.59亿元,总产值占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经济总量的比重7.94%。园区内企业主要集中在冶炼、化工、医药、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园区内企业都属规模企业。

在调研中获知,全市未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的乡镇企业自然集聚区有10多家,2006年入驻的企业多达1000多户,2006年创产值2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2万人,总产值占全市乡镇企业经济总量的比重6%左右。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农产品加工业、餐饮业、制造业等行业。

我市乡镇企业产业集聚主要类型:

一是自然成长型产业集聚。此类型产业集聚的主要是依托传统产业和本地资源优势,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形成为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格局,逐步演变为具有综合优势的产业集群。如:遵义县龙坪工业园、八里工业小区就是依托传统产业和本地优势聚集了12家采掘和冶炼企业;虾子辣椒市场也是利用虾子镇及周边乡(镇)的辣椒资源而形成的全国知名的辣椒集聚交易市场,其辣椒年交易量达35万公斤,交易额5-6亿元。

二是政府引导型产业集聚。此类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是在政府规划指导下形成的。如红花岗区坪桥工业园区、忠庄药业园区、湄潭县绿色食品园区就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引导了同类型企业入驻同一园区,坪桥园区以高能耗企业为主导,忠庄药业园以医药企业为主,湄潭绿色食品园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形成产业集聚。

三是市场带动型产业集聚。此类型是通过市场的带动发展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如桐梓县娄山关镇批发集聚群内有大小批发零售业125家,个体经营者上千家,2006年创生产总值10.2亿元,占全县乡镇企业生产总值的27.79%;赤水市金华乡镇企业集聚区内批发零售业及住餐、社会服务业达323户,生产总值占该市乡镇企业生产总值的5.5%;赤水市复兴乡镇企业集聚群,批发零售业及住餐、社会服务业达334户,生产总值占该市乡镇企业生产总值的9.6%。

产业集聚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相互促进,互为互动。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市乡镇企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更是促进了一大批产业的加速集聚,而产业的集聚,反过来又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大提高。据2006年年报统计,我市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59.79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16.09%,占全市从业人员14.7%。

我局对全市10个县级政府批准的乡镇企业园区都建有台帐,进行档案登记,纳入年报统计。但对市场带动型、自然成长型的集聚区部分县(区、市)未建档,此项统计工作今后有待加强。

二、我市产业聚集的原则

1、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产业聚集区的建设与合理利用本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做到“三不”即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市场需求原则。乡镇企业的发展必然与市场挂钩,市场需求量大的行业,才有前景,其市场的定位,不仅要满足于本地、更要面向世界,拉长其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

3、坚持依托资源优势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市的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如我市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廉价的人力资源、水电资源等建设乡镇企业的工业体系。

4、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我局在认真抓好“十五”规划的同时,认真编制了“十一五”全市乡镇企业发展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等将全市乡镇企业的发展引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如规划布局了红花岗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坪桥工业园区;汇川区的外高桥工业园区;遵义县南白药业园区、龙坪工业园区、湄潭的农副产品加工园区等的建设。形成了资金技术产业密集型产业高质集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相对集中的产业聚集。

5、坚持国家产业政策原则。对聚集区内新上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国家产业政策中明令淘汰、限制类的项目严禁入驻聚集区,提高聚集区的准入门槛,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鼓励新技术、新工艺,延伸产业链,促进企业向规模化发展,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促进乡镇企业集聚的主要作法和经验

产业集聚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我市在抓园区建设中始终按照“园区有规划、规划定项目、项目定产业”的原则,鼓励相关联的乡企入驻同一园区,提高产业集群化。同类型或相关联的企业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减少大量向外采购和销售活动,既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又扩大了产品的销售市场,促进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张,形成规模经济。

为促进乡镇企业向集聚区发展,我局一是积极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布局,给入驻企业提供政策上的扶持和优惠。如红花岗坪桥园区、遵义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政府制定了从土地征用、税收、法定费用收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加强领导。如红花岗区坪桥、高新技术产业、湄潭农产品加工园等都成立有专门的机构或办公室对园区进行管理,为园区内的企业做好协调服务,为其排忧解难。三是加强产业规划,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根据我市各县(区、市)资源分布情况,规划了红花岗区以冶炼行业为主坪桥工业园、以医药业为主的遵义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忠庄药业园)、以农副产品为主的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以酒为特色的茅台镇白酒工业园等聚集区。四是大力整合集聚区,为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提供平台。“十五”期间,我市自然形成的乡企集聚区多达几十家,进入区内的企业小、多、杂、乱,为提高集聚区的效应,对全市自然集聚区进行梳理、整合,按“高标准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效益产出”的要求,着力建设工业园区,促进工业项目进入园区,培育了汇川区外高桥园、董公寺药业园、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绥阳风华工业园、遵义县八里工业园、虾子辣椒示范基地等一批颇具规模和集聚效应的集聚区。五是加强引导扶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为大力发展乡企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局以各种方法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鼓励具备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鼓励集群创新和技术共享,增强产业聚集地的竞争力。

四、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产业集聚的措施和建议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产业集聚,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发展新型产业集群的基础研究和规划工作。

由于产业集群发展是近年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之研究起步晚,为此要加大对产业集了各尤其是新型产业集群的调查和研究,充分发挥理改研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科学规划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集群不断优化,发挥强大的集聚效应。

2、打造技术创新平台,提高集聚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要面向行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产业创新体系。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一是鼓励和促进遵义县产业集群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国内外大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的互动与合作,推进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二是在产业集群内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三是鼓励大中型企业组建研发机构。

3、引导和扶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以市场化的方式加大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要素的投入,建立和完善集群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造公共支撑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一是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支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搭建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二是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采取建立创业辅导基地的形式,在产业集群内开展创业扶持工作。三是加强培训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组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活动,为特色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4、推进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群优化提升。

以现有基础较好、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特色经济和产业集群为基础,扶持建设一批产业集群示范园区,促使产业示范园区成为支柱产业的重要基地、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载体。抓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区域品牌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具备良好发展环境和创新能力、资源节约、生态平衡、信用良好、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规模和特色的产业集群典范。

5、实施名牌战略,创建区域品牌。

在大力扶持企业创品牌的同时,积极创建区域品牌,在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中创立区域品牌。一要加强区域品牌的技术性支撑条件建设;二要加强区域品牌的技术性保障条件建设;三要加强对区域品牌的宣传推广工作。

篇7:产业聚集区建设自查报告

【关键词】产业聚集区;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一、选题意义

产业集聚一般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 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认为,产业集聚区是指相互关联的产业或企业根据自身发展要求,结合区位选择集聚在城市空间特定区位的产业组织实体, 是产业发展的新型空间载体。其基本内涵包括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和功能集合构建。产业聚集区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空间集聚、布局集中和产业关联、协同发展,通过产业聚集区的成片开发,可以实现公共设施共享,引导相关企业集中发展,提高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形成产业链经济,构建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提升。为解决石家庄市市管产业聚集区企业共性需求,畅通信息渠道,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聚集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渐提上日程,如何将打造产业聚集区公共服务平台成为基地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石家庄市管六大产业聚集区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现状

石家庄市管六大产业聚集区自成立以来,主要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截至目前,市管六大产业聚集区(南部物流除外)都已开发公司的形式成立投融资平台,统筹负责基地内的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确保为工业项目运行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

除投融资平台外,有部分基地成立了其他服务平台。装备基地管委会筹资280万元陆续启动建设了“审批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四个公共服务平台,审批服务平台由县各职能部门领导带队入驻,现场办公,集中办理项目单位各类审批事项。南部工业区管委会与河北省科学院在工业区共同设立了研发创新基地,区内企业优先优惠使用合作范围内的新技术、新成果。

三、存在问题

1.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健全

由于个管委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公共服务平台种类少,建设不健全的现象,除装备制造基地和南部工业区,其它基地并没有建立除投融资平台以外的公共服务平台,因此基地内的企业并未实现高效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公共设施共享,同时也不能更好的实现集聚、集约、关联、高效发展。

2.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缺乏资金

公共服务平台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无法自己解决全部所需资金。目前各基地建设缺乏财政体系支撑,开发公司的融资功能难以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资金难以落实,各基地后续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已建成投用基础设施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任务日益艰巨,都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

四、对策研究

鉴于园区飞速发展,为满足企业共性需求,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招商引资机制、融资平台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1.基础设施平台建设

坚持“为产业聚集区发展服务、为产业聚集区企业服务、为构建产业新城服务”,提高产业聚集区的外联通达水平;按照产业新城的标准,全力抓好路、电、水、讯、管网等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达到“九通一平”,确保项目落到那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那里,真正把产业聚集区打造成为项目投资、招商引资“磁性”最强的基地。

2.健全招商引资机制

招商引资平台负责向企业提供招商引资、投资洽谈、立项报批和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审批手续的办理服务工作;并协助项目单位做好涉及立项、土地、环保、规划、建设、消防、安监等手续的协调跑办工作和区内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高效的“一站式”优质服务。

3.搭建多元化的融资平台

完善投融资公司职能,为管委会企业提供服务内容,包括:⑴提供创业投资、项目评估、项目融资、项目推荐服务,为初创企业提供整套投融资服务。⑵为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提供政策咨询、辅导;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租赁融资等各类筹融资信息,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筹融资能力。⑶为企业提供会计、税务、评估、律师等中介机构服务信息。

4.加快构筑科研平台

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建设产业聚集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企业入孵,开展科技创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鼓励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在产业聚集区内建设独立性科研机构,搭建区内所有企业共享的技术研发平台。积极引导区内各类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公用、共享、协作”为核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资源发挥最大效能,节约企业大量的硬件投入和人员投入,减少企业成本支出,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公共信息共享系统、市场开拓系统、投融资担保服务系统、通用设备资源共享体系。

6.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融合人才、科技、及其他要素,形成开放、完善的人才事业服务平台。本服务平台共有四个子系统:人才培训服务系统、管理咨询系统、创业辅导系统,主要依托基地所处的区位优势,与周边高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专业性服务机构及入驻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为中小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篇8:工业产业扶贫自查报告

我局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从年初起就制定了工作计划,特别是对工业工作如何扶持贫困作了相应的安排,现自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根据《xx市工业产业扶贫20xx年工作计划》,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着眼于增强贫困村自身造血能力,着力夯实镇域工业发展基础,为全县精准扶贫提供持续的产业支撑。截止20xx年底,全县18个重点贫困村工业发展基础稳步提升、质量效益得到持续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规模效益逐步提升。积极推进了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工作措施

(一)统筹指导贫困村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以编制“十三五”规划为契机,把全县18个重点贫困村工业发展纳入了xx县“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统筹考虑。进一步优化县域工业布局,着力突出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

(二)实施了一批工业扶贫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县、乡(镇)联动推进工业扶贫项目机制,强化项目协调服务,积极支持贫困村开展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了包括轻纺、食品、建材等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作用较强的`工业扶贫项目。同时,积极推动县、乡(镇)两级加快谋划和组织实施了一批新项目,扶优壮大一批企业,为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提供支撑。

(三)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一是积极引导贫困地区确定产业发展思路,立足贫困村主导农业产业,指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出体现当地资源特色的主导优势产业、产品和领军企业,增强产业链扶贫实效。二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对现有中小企业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资金渠道中加大倾斜力度,重点支持了18个重点贫困村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三是强化产业技术支撑,积极搭建院企加工技术对接渠道,分批次组织省内食品工业技术专家为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定向技术指导,推进茶叶、食用菌等深加工技术应用和示范,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我局联系的五矿镇高山村食用菌栽培项目目前已经初见成效。

(四)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帮助企业做好质量品牌建设工作,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贫困村工业企业,从技术、质量和管理等方面现场开展专家指导。组织贫困村工业企业参加综合性、专业性展会,今年的西博会、广交会上对参展企业展位费给予了全额补助。

(五)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引导贫困村扩大开放,积极开展产业合作。一是指导贫困地区合理确定承接转移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充分利用县级承接产业转移信息服务平台,免费发布承接产业转移信息。二是积极支持制鞋、轻纺、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转移到贫困村发展。

(六)大力支持“返乡创业”和小微企业培育。以“双创”活动为契机,支持贫困村开展创新创业知识普及,引导贫困村外出务工人员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县级财政创业扶持资金在技能培训、人才培养、项目落地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带动了贫困村发展和农民致富。支持贫困村开展小微企业孵化器建设,对有潜力的小微企业、创新创意项目给予项目资金支持。支持贫困村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今年创建了1个市级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开展了“一站式”服务。实施了“互联网+贫困地区小微企业”行动,推进贫困地区小微企业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今年建立了160余个镇、村级电商服务平台,助推了贫困地区小微企业加快发展。

(七)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贫困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了“宽带乡村”试点工程覆盖面,今年三大运营商共投资445万元,对包括18个贫困村在内的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宽带乡村”工程,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了贫困地区宽带网络覆盖率和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为贫困地区脱贫提供信息支撑。一是做好了“智慧乡村”试点地区建设,继续推进“智慧乡村”试点,完善贫困地区农村电商、养老医疗、安全监控、智慧校园等应用,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信息化投资和服务模式。二是推进贫困地区特色领域信息化应用,充分利用部分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智慧景区”项目,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对有特色农产品的贫困地区,帮助他们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销售电商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分批次对贫困地区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为当地工业企业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

(八)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贫困村产业发展需求,组织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到贫困村进行产业发展专题辅导,现场传授种养殖及加工生产技术。支持高等院校到贫困村招生,并对招收的贫困村学生按有关标准实行“两免一补”,即免学杂费、住宿费和补助生活费。

(九)实施“龙头带小微”结对帮扶。结合“万企帮万村”,积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收集18个贫困村在工业、招商引资、技术、人才、管理和产品市场等方面需求,结合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多种形式搭建对接平台,鼓励引导省内有条件、有意愿的大中型企业与贫困村小微企业开展结对帮扶,做大做强当地企业。鼓励县内企业优先采购贫困村的工业产品、原材料和农产品,对积极参与结对帮扶的企业在项目资金申报、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

三、问题和不足

一是在工作中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开展过程中还不能完全深入贫困村了解情况。二是贫困村工业基础几乎没有,很难在工业块面上给予更大的支持。三是经济下行压力大,工业扶贫的短期效益不明显。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9:承德华北物流产业聚集区简介

承德华北物流产业聚集区于2011年7月被晋升为省级物流产 业聚集区,是河北省“十二五”期间重点物流建设项目,聚集区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门户---平泉。

聚集区位置优越,聚集区地处冀辽蒙三省交界区域,位居全国十大物流通道之东北与华北地区物流通道,自古就有“拉不败的哈达,填不满的八沟”之盛誉,区位优势独特,商业氛围浓厚。东西向101国道、南北向252省道、锦承铁路以及即将开工的京沈高铁贯穿园区,承朝高速、遵小铁路与其相邻,兼为秦皇岛、唐山、曹妃甸、天津、锦州 “五港”腹地,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交通要道,是辽西北、内蒙古东部重要的出海通道,交通运输网络四通八达。

聚集区布局科学,按着“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发展思路,通过园区建设带动物流业发展,形成以承德华北物流产业聚集区为轴心的商贸物流圈,形成承接京津、辐射辽蒙的引力圈,打造冀辽蒙三省交界区域最大的商贸物流中心。聚集区规划5.45平方公里,概括为“一心两轴线、两带八片区”。一心:行政管理服务中心;两轴线:东西向101国道交通发展轴线、南北向252省道园区发展轴线;两带:瀑河契丹文化展示区及赶瀑河契丹文化美食区组成的两条滨河生态景观带;八片区:家具制造、大宗建材、家居装饰材料、汽车贸易、再生资源、矿山机械配件、农副产品和小商品八个物流交易配送区。

聚集区快速推进,自2009年5月开工建设至今,聚集区建成面积2.32平方公里,完成建设投资11.5亿元,大宗建材、矿山机械配件、家居装饰材料、汽修汽配等交易配送区已投入运营,累计入驻企业和商户330余家,2012年实现物流交易额6亿元。2009年承德华北物流产业聚集区项目被河北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

点项目,2010年承德华北物流产业聚集区项目被授予“河北省物流业双十示范工程”称号,2011年承德华北物流产业聚集区被晋升为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2012年省级创业孵化基地落户华北物流产业聚集区。

聚集区优势强劲,2013年四大强劲优势将推动承德华北物流产业聚集区快速发展,一是平泉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南城区打造航空产业园、中心城区打造文化产业园、北城区打造商贸物流产业园,三个区域各具特色,产业发展紧密衔接,物流聚集效应可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平泉县委县政府在财税、土地、招商、管理、服务等方面给予承德华北物流产业聚集区最大的支持力度;三是华北物流长途汽车站投入运营、长深高速全面贯通、京沈高铁即将开工,平泉将进入北京一小时经济圈,与辽西、蒙东、京、津、唐、秦等地联系更加紧密,将促进跨区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平泉将是辽蒙腹地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相接的重要商贸枢纽,古八沟商贸重镇地位即将复兴;四是承德华北物流产业聚集区内已达到“七通一平”标准,能满足项目建设需求,已具备接纳国际、国内物流企业入驻的基础和条件。

上一篇:篆刻教学教案下一篇: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小学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