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期中测试历史

2024-05-14

九年级期中测试历史(通用6篇)

篇1:九年级期中测试历史

2010-2011学年

8.比较能力的培养是历史学习的任务之一。

小兰同学对右边图片中的交通工具进行比

较,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B.使用的动力机器不同

C.都是由英国人发明的D.都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9.孙中山曾说过:“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下列中外历史人物中,为铁 路交通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是()①史蒂芬孙②富尔顿③詹天佑④侯德榜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0.19世纪初,俄国工厂和矿山中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劳动,交通运输也开始发生变

革;在一些工业部门中,已经大量使用雇佣工人。这段材料表明()①工业革命拓展到俄国②俄国农奴得到解放③俄国资本主义逐步发展④俄国沙皇专制被废除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随着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再次掀起世人对美国黑人历史的关注。探究大批非

洲黑人进入美洲大陆的历史,必须研究的话题是()

A.文艺复兴B.美国独立C.三角贸易D.南北战争

12.如果你参加宪章运动,你向资产阶级争取的权利主要是()

A.反对封建专制B.要求提高工人工资

C.要求改组议会D.要求取得选举权

13.电视剧《我的法兰西岁月》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邓小平在一面墙前宣誓入团,这面

墙上写着“纪念1871年5月21日~28日公社的牺牲者”。这面墙是为了纪念()

A.马克思B.恩格斯C.巴黎公社成员D.拿破仑

14.由中国著名导演李安所主持拍摄的《与魔鬼共骑》,是一部以美国内战为题材的影片。

你认为在影片中不可能出现下面的哪一片断()

A.林肯宣布南部联盟各州为叛乱州B.战争爆发后,北方军队连连胜利

C.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D.广大黑人奴隶踊跃报名参军

15.第一次工业革命扩大了资产阶级统治,下列哪国在这次工业革命后成为资本主义国

家中的新成员()

A.英国B.美国C.法国D.日本

16.电力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发明与创造,其中成就最突

出的科学家是()

A.卡尔·本茨B.爱迪生C.亨利·福特D.莱特兄弟

17.下面所描述的19世纪末的美国纽约街头景象中,哪一细节表现的是当时最先进的生

产力()

A.街边林立的高楼B.穿着华丽的人群

C.各式各样的马车D.纵横交错的电线

18.某班同学排演课本剧“马克思主义诞生”,道具组提供的下列道具中,最能真实再现

这一时刻的是()

A.《宅地法》B.《义勇军进行曲》歌词

C.《共产党宣言》文本D.嘉兴南湖的游船

19.1916年第6届奥运会因故取消,你认为取消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南北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C.俄国农奴制改革 D.英国宪章运动

20.小兰同学归纳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条件时,观点不正确的是()

A.较早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B.最早启动并完成了工业革命

C.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D.利用一战大发战争财

21.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变成世界帝国„„,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反映的实质是()

A.要向全世界扩张势力B.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C.与英国进行商业竞争D.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22.普林斯普制造的萨拉热窝事件,并未达到他企图挽救塞尔维亚民族危机的目的。这

一事件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

A.个人恐怖手段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

B.恐怖主义不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C.恐怖活动可以迅速地解决一切政治纷争

D.恐怖主义不会威胁世界和平

23.思想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依据上述观点,下列

哪项因果搭配是正确的()

A.启蒙思想——《人权宣言》的发表B.文艺复兴——拉美独立运动

C.马克思主义——英国宪章运动D.生物进化论——洋务运动

24.下列学说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方面,作用最大的是()

A.君权神授B.重商主义C.社会契约论D.三权分立

25.反映拿破仑1812年远征俄国的史诗般的小说是()

A.《哈姆雷特》B.《静静的顿河》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D.《战争与和平》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小明的历史老师讲完《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后,将自己在黑板上的板书中的部分内

容擦去并布置给同学们两个任务,请你来完成。(15分)

(1)完成板书内容,补充空格处所空缺的重要历史事件。(10分)

A.B.C.E.D.(2)为本节课的内容写一段小结。(要求包括本节课中所讲的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感

悟)(5分)

(1)试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4分)

(2)谈谈你的感想。(3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少年牛顿没有过人的天赋,曾被人视为“劣等生”,但靠勤奋努力,走上了成功之路。他酷爱阅读,在剑桥大学第一年就阅读了40多本科学著作,并做了大量读书笔记;青年时代,他很少在夜间三点钟以前睡觉,经常几个星期不离开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中,自己动手制造多种实验设备,并做精细的实验。

材料二:在达尔文的科学生涯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在比格尔舰上进行的长达五年的环球旅行考察。这期间,他看到了许多自然奇观,访问了原始部落,采集了许多动植物标本,发现了许多新物种,同时,写下了数十本考察笔记。

材料三: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国内充满了狂热的好战气氛,德国一些学术界人士居然起草了《告文明世界书》,为德国的侵略行径辩护。爱因斯坦知道后,非常气愤,他公开发表反战宣言,呼吁停止战争,停止对人类文明的破坏。

(1(229.19世纪六十年代,对许多国家的历史进程而言,都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资本主

义”、“民族”、“统一”、“文明开化”、“自强”、“求富”等词汇漫天飞舞地流传就是最好的证明。追溯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构建知识结构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茶香同学根据19世纪60

年代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制作的有关“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知识结构示意图。请你帮助她完成未填写的内容。(6分)

(2)学会表述历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要求。察看下图,你能想到中国近代

(3)学习历史最终目的之一是获取感悟,启迪今天。假如你是19世纪60年代末中国清政府选送到日本的留学生,请你介绍留学期间日本在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6分)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九年级历史(人教版)参考答案

一、1-5 AADBA6-10 ACBAC11-15 CDCBD16-20 BDCBD21-25 AAADD

二、26.(1)A:工业革命;B: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C:美国独立战争;

D:法国大革命;E: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2)19世纪,随着殖民主义统治在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剥削与压迫逐渐加强,终于引起了拉丁美洲和亚洲人民的强烈反抗,在拉丁美洲掀起了反抗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斗争,在亚洲的印度爆发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等等,在反抗殖民统治的过程中,涌现了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等英雄人物,虽然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了,但是殖民地人民团结一心,以及所表现出的反抗殖民统治的决心与勇气,一直激励着后人。(史实要求:要涉及到章西女王领导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和玻利瓦尔领导的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感悟要求: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符合题意即可)

27.(1)范围广,时间长,涉及国家多,伤亡人口多,经济损失大。

(2)要反对战争,维护和平。

28.(1)①勤奋努力、善于学习、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等。②注重实践、严谨治学、不

怕艰苦等。③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大意相同即可)

(2)开放性答案,符合史实,条理清楚即可,如:牛顿创立的力学理论体系为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提供了理论基础,如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轮船的发明、火车机车的发明等,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29.(1)A.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B.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C.明治维

新。

(2)洋务运动。标志中国近代化开始。

(3)文化教育上规定了统一的学制,仿照欧美,设立新式学校,普及初等教育。生活上革除旧习,提倡学习欧美的资本主义文明,盖洋楼,穿西服,吃西餐,改变传统的日本发型。(大意相同即可)

篇2:九年级期中测试历史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把相应序号填在括号中。

○1《蒙娜丽莎》○○○2哥白尼 ○3拿破仑○4珍妮纺纱机5玻利瓦尔6《解放黑人奴隶宣言》○7 英国 ○8 来克星顿 ○9 哥伦布○10《被缚的普罗米修斯》○11 布匿战争○12 意大利○13新议会 ○14《独立宣言》○15《马可·波罗游记》○○16穆罕默德○

21○17埃及人○18《一千零一夜》 ○19 南方古猿 20妇女爱琴文明○22清真寺建筑○23 印度人○24麦哲伦○25巴士底狱○26 耶稣○27阿基米德○

○28《神曲》 ○29人工制造工具○

30古代埃及32○31金字塔史蒂芬孙○33 勾股定理○○34释迦牟尼○35婆罗门 36瓦特 1.()大约300万年前,非洲生活着世界上最早的人类_______。2.()__________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3.()母系氏族的特点: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稳固的集团;________生产生活中居主导地位。4.()_______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象征。5.()古印度的种姓制度:_______(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官吏和武士)、吠舍、首陀罗 6.()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希腊早期文明________。7.()_________是伊斯兰文化的代表。8.()四大文明古国:_________,古代印度,古巴比伦,中国。9.()阿拉伯数字是________发明的,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10.()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元朝时来到中国,著有____________。11.()佛教的创始人:__________。12.()基督教的创始人:__________。13.()伊斯兰教的创始人:___________。14.()象形文字—是古代__________创造的。楔形文字—是西亚苏美尔人发明的。15.()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毕达哥拉斯定理_____________。16.()__________发现了比重原理和杠杆原理,发展了机械学。17.()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谈》即____________。18.()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_。19.()达·芬奇——文艺复兴的“巨人”,其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_____________。20.()_________波兰天文学家,提出“太阳中心说”,否定教会“地球中心说”,近代天文学的基础。21.()_________1519—1522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22.()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巴黎人民攻占__________。23.()__________是法国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建立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的法兰西第一帝国。24.()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__________,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25.()_________发明改良蒸汽机。

26.()1814年,英国人___________发明了用蒸汽机推动的火车。27.()“南美的解放者”_____________。28.()林肯政府于1862年先后颁布《宅地法》和_______________。29.()17世纪初,英、法、荷三个殖民国家兴起,18世纪中期,_________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帝国。

30.()___________的枪声:1775年4月,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31.()1492年,___________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32.()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戏剧作品____________。33.()公元前3世纪中期,罗马与迦太基发生三次战争,史称__________,结果罗马取胜。3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在________萌生。35.()1640年,______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36.()马克思称__________是“第一个人权宣言。” 二. 问答题(任选8个,每题8分)

1.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1689年,英国国会制定并批准《权利法案》的内容?性质?

4.《人权宣言》的内容?意义?

5.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6.三角贸易的内容?影响?

7.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影响?

8.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影响?

9.美国南北战争的性质和历史意义(作用)?

10.“西进运动”?

11.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及影响?

篇3:九年级期中测试历史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 讲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综合起来, 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产生一方面无可供借鉴的经验, 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宗旨下, 我们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三维”目标, 是为了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他们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复习计划的制定, 也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一) 研究“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要求

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综合了历史, 地理, 人文, 社会学, 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是一门培养学生对整个知识系统的综合认识为目标的课程, 是对所有内容的大检阅。因此, 要认真学习与仔细研究考试说明, 把握考试方向, 这样在复习的时候才有侧重点, 做到有的放矢。课程内容包括“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三个主题。主题“我们生活的世界”, 讲述社会是怎样的, 这是对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第二个主题“我们传承的文明”, 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这是对反映社会发展的史实的整合;第三个主题“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讲述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这是对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的整合。同时, 第一个主题又承载着传授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等学科的概念、要素和线索等基本知识的功能。这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 制定复习计划和方案

九年级复习内容庞杂, 时间又紧, 教师要为学生合理的从整体上把握复习时间, 另外在复习层次上要以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上加以考虑, 并有相应具体计划与方案。复习形式上注意精讲。多练, 细评, 讲练结合, 专题讨论, 个别辅导, 并采用集体备课。

1. 落实目标测试

复习时的目标测试主要以课堂练习、反馈纠正为手段。首先应选好练习题, 其基本标准是:要有代表性;要有丰富的知识内涵, 能反映教材知识的系统性:要有培养能力价值, 使学生练习后能力有所提高;题目尽可能新颖, 能激发学生作题激情。其次在课堂上定时定量, 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效率。第三, 练习后及时评讲。这样才能查漏补缺, 又能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

2. 收集整理信息资料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是我们初中阶段的战略大决战。只有充分地掌握大战前的各种信息, 才能“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学业考试复习其间, 我们会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 包括考试说明及其特点变化, 试题类型及变化。内容范围及难易深浅, 等等。虽然这些信息并非试题本身, 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能够使教和学有所依据, 不会如无头苍蝇, 盲无目的。

3. 保证复习模式深入、有效

第一, 教师要交待学习的主要内容, 并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 有目标的学习比搞“复习世界大战”要有效得多。第二, 师生要系统回顾基础知识, 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毕竟学业考试主要考查的还是基础知识, 重在弥补知识缺漏, 使之形成知识网络与结构。第三, 教师要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 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 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 注意解题方法和本学科能力的培养, 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纵横的联系和比较。第四, 要根据学生实际制订适当的复习量。复习课中常看到教师布置了超量的复习内容。而这种复习模式并不可取, 教师们可以通过试验比较发现其效果很差, 一堂课不可能复习完两堂课的内容。

二、构筑新模式保障历史与社会复习课计划的实施

(一) 理清线索, 帮助记忆

在记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历史与社会复习中要达到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记忆能力。首先, 要在复习中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例如, 讲“和平”问题, 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和地理知识, 鼓励他们从其他历史、地理书籍中归纳事实, 分析霸权主义者干涉别国内政的事例, 明确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代世界和平面临的主要威胁。讲“发展”问题, 可在世界版图上, 大体勾画出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布, 并引导学生回顾西方国家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征服、掠夺和统治的历史, 找出当今世界南北发展差距和根源。在复习时, 要让学生明白, 强调理解地记忆历史与社会知识, 可使他们做到“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其次, 在复习中采用对比和比较的教学方法, 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加强记忆能力。例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可以采用比较和对比的教学方法, 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战争的性质、结果两方面来比较, 从而加强记忆。再次, 复习时还可运用归纳法来加强、加强记忆。例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时, 可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成一表格, 按内容大致分成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及其他内容。这样, 按内容分类记忆, 可以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了记忆。除此之外, 还可以采用图示、顺口溜等记忆法来帮助学生记忆。

(二) 确定重难点, 构建网状知识结构

提高复习效率。在第一轮全面阅读教材, 查漏补缺复习之后,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 掌握知识结构、着重培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 进一步掌握基本理论。对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 深刻理解, 突破难点, 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把历史与社会课本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重点。例如, 归纳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条件、根源、主要内容、措施、探讨事件的历史影响, 归纳的重点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经过、结果, 难点是对改革的评价及其启示。在归纳人物的时候, 归纳人物活动事件、观点、主张、后人的评价 (人物的作用、地位、影响、贡献和功过) , 归纳的重点是人物的事迹及其评价, 难点在于人物的评价。对具有可比性的人物进行合理的联系、比较, 另一方面更需要对专题内各人物进行适当类比, 这有利于学生"多视角, 多层次"认识历史人物, 并做出科学地评价。在构建知识网络的时候, 对于考试说明虽已明确删除, 但与前后必考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 应该讲述, 这样有利于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 以课本知识和历史思想解答热点问题

在近几年的学业考试中, 和谐社会、三农问题、科技创新等都是长效热点。每年考生都会去积极关心热点、关注时政, 而平时学校的训练也是为考热点而考热点, 但是学业考试试题考察热点的方式却让我们感觉“在意料之中, 又在意料之外”, 不会为了迎合哪个热点而直接去考它。所以, 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中, 要跳出热点的框架, 把课本中与之相联系的问题都复习到位, 形成知识网络, 继而来解答变幻的考试题目。

(四) 辩证设计作业, 突出有效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理念是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强调历史地、辨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要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 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学生完成才会觉得轻松, 作业才会觉得有趣味性。如果历史与社会的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机械式的重复和记忆, 题型单一, 这样虽然对学生巩固知识有一定作用, 但是也可能造成学生思维、实践能力减弱, 学习缺乏兴趣。作业的有效性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和具体生活的基础上, 布置相应的作业, 使历史与社会的作业重点、目的明确。因此, 有效的历史与社会的作业布置定位, 不仅是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 更是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 重在参与学习情景和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重在体验和发展。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回顾、重温课堂上知识, 并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观点的确立、材料的组织, 既加深课文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又培养问题意识, 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以构建多元化复习体系, 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 以良好心态面对升学考试”。基于这一理念, 我们都要清楚看到新一轮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与社会命题的影响以及对学业考试历史与社会复习教学的指导意义。本文目的在于建立有助于学生学业考试对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有效策略框架, 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复习的步骤, 才能使他们在众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中理出正确的头绪, 从而为自己能顺利应试。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与社会,复习课

参考文献

[1].姚自超.新课改下《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四变”, 教学广场.2007.12.

[2].夏鹏飞.历史与社会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时代教育, 2008.3。

篇4:新目标九年级期中测试题

A)根据句意及所给首字母写出单词。

1. Three monkeys e____ from the local zoo last night.

2. I have made an a____ with my dentist, for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one of my teeth.

3. He is c____ that he’ll pass the exam easily.

4. I want to give her a p____. What do you think she’d like?

5. The accident was caused by a person who doesn’t have a driver’s l____.

6. We are not a____ to use calculators in the exam.

7. ——Can you play the p____? ——Yes, I can.

8. She was t____ when she saw a snake.

9. He made a lot of m____ in his written test.

10. He likes to take n____ in class.

B)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1. How do you ____(pronunciation) this word?

12. His ____(speak) English is very good, but he can’t write well in

English.

13. Our house isn’t big enough for five people to live in. We’re looking for a ____(big) one.

14. That kind of newspaper is a ____(day) newspaper.

15. Xiao Ming studies in the same class with me and we are ____(class).

16. We’ve had problems with ____(noise) neighbors.

17. They even have to ask ____(permit) before they go to the toilet.

18. She asked me for ____(advise) about writing a book.

19. She had a diamond ____(ear) in her left ear.

20. He moved into the ____(neighbor) recently.

C)在空格上填上一个适当的词,使句意完整。

21. She’s always worrying ____ something.

22. I had a very strange dream last night. ____ the dream, I was chased by a dog.

23. We’ll have the party in the garden ____ the weather’s good.

24. You can’t drive the car ____ your father’s permission.

25. I sent him an e-mail but he didn’t reply ____ my e-mail.

26. She left India ____ the age of 12.

27. Oh, ____ the way, what’s your name?

28. He likes to sleep with the light ____.

29. You’ve got nothing to be ashamed ____.

30. The best way to learn English is ____ using it.

Ⅱ.单项选择

1. You didn’t have breakfast. You ____ be hungry now.

A. must B. can’tC. couldD. might

2. She looks so young. She ____ be forty yet.

A. must B. can’tC. wouldD. might

3. He ____ come, but I am not sure.

A. mightB. couldn’tC. can’tD. must

4. I had to go home on foot, for I had used ____ all the money.

A. onB. offC. upD. by

5. I know it’s hard, but I ____ want to try.

A. alreadyB. yet C. stillD. not

6. Ms Lang is a good teacher with ____ of teaching math.

A. many experiencesB. much experience

C. a little experienceD. a few experiences

7. I thought we could go to the cinema this evening ____ stay at home.

A. more thanB. insteadC. not onlyD. rather than

8. I tried ____ the window but couldn’t.

A. open B. openingC. openedD. to open

9. Let’s wait here for the rain ____.

A. stop B. stoppingC. to stopD. stopped

10. If I ____ her address, I ____ write to her.

A. know; would B. knew; will

C. would know; would D. knew; would

11. He was ill and the doctor advised him ____ a good rest at home.

A. haveB. havingC. to haveD. had

12. ——When are you going to get your hair ____?

——This afternoon.

A. cutB. to cutC. cuttingD. be cut

13. My parents won’t allow me ____ out late.

A. stayingB. have stayed C. stayD. to stay

14. We won’t start until Jane ____ back.

A. come B. comesC. will comeD. came

15. It is necessary ____ me ____ my studies before a new term.

A. for, to make a plan forB. of, making a plan for

C. for, to make a plan of D. of, make a plan of

16. He ____ the army when he was eighteen.

A. joinedB. took part in C. has been inD. is in

17. ——Would you mind ____ the window?

——Yes, please don’t.

A. openedB. openC. opening D. to open

18. She is rich, but she doesn’t ____ too much money ____ clothes.

A. spend; onB. pay; onC. take; toD. cost; on

19. My father ____ a soldier when he was young.

A. used to beB. used to beingC. isD. has been

20. Your English ____ recently.

A. improve B. improvesC. had improvedD. has improved

21. ——I’m not feeling well this morning.

——____ go to see a doctor?

A. Why don’tB. Why not to

C. Why don’t youD. Why not you

22. It is a good way to improve your English ____ more interesting short stories in English.

A. readB. to readC. by readingD. having read

23. A lot of students watched us ____ football on the playground.

A. playB. playingC. to play D. played

24. His grandmother is ____ eighty-year-old woman and ____ lives in the country.

A. the; sheB. an; sheC. a;she D. an; hers

25. There are a lot of new words ____ the English magazine.

A. at B. onC. inD. by

Ⅲ.完形填空

Doherty was a policeman. He liked boiled eggs very much. He __1__ had one for breakfast. Early one morning in December, he was on __2__ on the road in his police car. At ten o’clock, he went into a small café by the roadside because he was a bit hungry. He __3__ a boiled egg, a drink and a sandwich. When the waiter brought __4__ to him, he found that the egg was not cooked enough. He decided to cook his egg __5__. He put the egg inside the microwave oven and __6__. He let the egg cook for one minute, then took it out. He took the egg back to his __7__, picked up his spoon and pushed it into the egg.

Suddenly there was a loud explosion(爆炸). For a moment, all the other people rushed to hide __8__ the tables in the café. They thought someone had thrown a bomb(炸弹) into the building. But when they saw Doherty’s face, they all __9__. Doherty had egg all over his face. He had __10__ because eggs must never be cooked in a microwave oven.

1.A. neverB. sometimesC. everD. often

2.A. dutyB. businessC. a visitD. show

3.A. cookedB. neededC. orderedD. asked

4.A. itB. themC. thatD. this

5.A. a little longerB. much longerC. a little shorterD. much shorter

6.A. turned it up B. turned it downC. turned it offD. turned it on

7.A. police carB. officeC. tableD. room

8.A. besideB. onC. behindD. under

9.A. laughedB. criedC. shoutedD. worried

10.A. had an accidentB. made a mistake

C. got into troubleD. made a joke

Ⅳ.阅读理解

(A)

One day, Jack’s parents told him that his grandpa would retire(退休) after working for forty years. Jack said in surprise, “I’m only seven, so it means Grandpa has been…er… A really long time!”

His parents said, “Yes. That’s why we are going to have a surprise party for him.”

Jack loved his grandpa and wanted to do something special for him. He remembered the business card his grandpa had given him two years before. He knew that his grandpa would no longer have the position(职位) on that card, so he decided to build a new one for his grandpa.

When the big day came, Jack was ready. But he didn’t want to put his gift together with others’. He carried it around with him the whole evening.

When all the other people left, he took his grandpa’s hand and brought him over to a chair and gave him the gift.

His grandpa smiled, “Well, it must be a beautiful gift. May I open it now?” “Sure!” Jack said excitedly.

As Grandpa opened the gift, tears came into his eyes. Jack gave him the greatest gift he had ever got! They were business cards with his new position: FULL-TIME GRANDPA! Jack said, “Now your full-time job is my grandpa!”

“Well, how much do I get paid?” his grandpa asked, smiling. “As many hugs(拥抱) as you want!” With these words, Jack gave Grandpa a hug. “Well, I guess that means I’m the richest man in the world!” said Grandpa.

1. Who was going to retire? ____.

A. Jack’s grandmaB. Jack’s grandpa

C. Jack’s mother D. Jack’s father

2. Jack remembered ____ his grandpa had given him two years before.

A. the birthday cardB. the toy

C. the book D. the business card

3. What did Jack decide to do for his grandpa? ____.

A. To build a new position for him

B. To draw a picture for him

C. To sing a song for him

D. To buy a gift for him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____.

A. Jack was the first one to give his gift to his grandpa

B. Jack was the last one to give his gift to his grandpa

C. Jack gave his gift to his grandpa together with other people

D. Jack gave his gift to his grandpa together with his parents

5. Why were there tears in Grandpa’s eyes? ____.

A. Because he would lose his position

B. Because he was not cared for

C. Because he was moved by Jack’s gift

D. Because he was unhappy

(B)

One of the easiest ways to keep fit is to do jogging: “Jogging is the name for a very gentle(舒缓的) kind of running—it is just a little faster than walking.”

Start slow jog 20 meters, then walk 20 meters. Little by little, if you are not feeling very tired, you may do more jogging and less walking. Finally, jog the whole way. It will be easy for you to start jogging for 15 minutes twice a week, slowly, increase this to 20-30 minutes every day. The longer you join in jogging, the more you enjoy it and the healthier you will become. Some people like jogging alone, and others enjoy doing it with friends. Jogging in groups makes more people keener(热心的), because you just can not stay in bed while there is a group of friends waiting outside. If you want to start jogging, prepare a pair of comfortable shoes and determined mind.

1. Jogging means ____.

A. walking

B. running as fast as possible

篇5:九年级期中测试历史

九年级历史试题

2012.

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遍布中华大地的原始文化遗址以及由多种图腾组合成的龙形图案,鲜

明地体现了中国早期文化的三个特点,请找出这三个特点

①单一发展②多元发展③互相渗透④融聚一体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2.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与希腊城邦国家雅典几乎存在于同一时

期,二者之间最显著的不同点是 ...

A.国家疆域的大小B.经济的发展程度

C.文化的繁荣程度D.政治上的民主程度

3.这件陕西临潼出土的文物(如右图)旨在说明

A.夏朝灭亡的原因B.商朝灭亡的原因

C.西周灭亡的原因D.秦朝灭亡的原因

4.汉家天子镇环瀛(守卫国家),塞北羌胡未罢兵。猛将谋臣徒自责,蛾眉(借指女子)一笑边尘清。这首诗与下面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尊王攘夷B.昭君出塞

C.张骞通西域D.文成公主入藏

5.有学者统计了《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发现世家大族占71%,寒族子弟占16%,其他小姓子弟占13%,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完全是为世家大族所设立的B.没有改变选官主要靠世家背景的旧制度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

6.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写道:“今棉为之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依赖)之。其衣披天下后世,为功(其功劳)殆过于(超过)蚕桑矣,而皆开自黄婆一人……”这段话

A.说的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B.记述了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C.赞扬了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巨大贡献

D.记载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全过程

7.南宋诗人陆游的这首《示儿》绝句

A.抒发了国家不能统一的悲愤之情

B.表现了国家安定、百姓幸福的祥和景象

C.痛斥了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嘴脸

D.此诗的风格委婉含蓄,清新淡雅

8.中日《马关条约》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较,结

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割占中国的领土大大超过英国

B.巨额赔款更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到了中国的内地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有利于中国引进外资

9.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武昌起义后仅一个多月时间,清政府的统治就土崩

瓦解了。下面与此有关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②武昌起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因为孙中山亲自领导了革命

③各种矛盾的激化是清政府迅速垮台的原因

④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这次革命又称为辛亥革命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0.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这表明陈独秀掀起的新文化运动

A.主张打破封建旧思想对人们的束缚

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C.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D.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11.“手撕日本兵、手榴弹炸掉天上的鬼子飞机、单手

掏出鬼子心、八路军空手杀死上百拿枪的鬼子兵……”这是

近年来一些抗日剧中常见的镜头,这些镜头

A.真实地再现了当年中国人民抗日的情景

B.说明了侵华日军确实是不堪一击

C.是对历史的一种极大的不尊重

D.表明中国人民的战斗力非常强大

12.长春围困站是辽沈战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林彪和罗荣桓下令:“严禁粮食、燃料进敌区,严禁城内百姓出城……要使长春成为死城!”经过150多天的围困后,城内的国民党军投降,而此时,城内的百姓已经至少饿死了15万(一说20—30万)。对以上材料最好的注解是

A.国民党不顾百姓死活不早降B.共产党为了百姓利益不攻城

C.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3.学习历史,要分清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结论,以抗美援朝为例,属于结论的是

A.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B.志愿军连战连捷,将展现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C.1953年,美军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D.抗美援朝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4.十一届三中会以后,包产到户的春风吹遍中国农村,几乎所有的农村都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例外的是,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南街村等极少数村庄到至今也没有实行这一制度,但是,它们的集体经济却获得了大发展,年总产值都在数百亿,华西被称为全国第一村。对以上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适合中国广大的农村

B.如果不生产责任制,所有的村庄都会和华西、南街一样大发展

C.华西、南街的发展不能否定生产责任制的巨大作用

D.华西、南街的发展模式可以推广到全国所有的农村

15.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这一事件的评价,对于欧洲和美洲双方都能接受的一项是

A.这是两个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交融

B.殖民主义随之到来,美洲面临灭顶之灾

C.哥伦布把野蛮的美洲纳入到了文明的大家庭

D.哥伦布同时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带到美洲,促进了其发展

16.马克思认为,英国革命是一场“欧洲范围的革命”。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革命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B.革命使英国走向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革命也为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D.革命还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17.20世纪初,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铁板一块的局面。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事件是

A.《共产党宣言发表》B.巴黎公社

C.十月革命的胜利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8.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了“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又组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1993年,正式结成欧洲联盟。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这段材料主要叙述了

A.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过程

B.西欧国家受到“冷战”的威胁

C.西欧国家已经形成政治、经济、军事一休化

D.欧洲共同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提高

19.在联合国巨大的努力下,战火至今依然在非洲国家马里燃烧,13万人逃离家园;朝鲜执意进行核试验,宣布进入战时状态,朝鲜半岛局势一触即发;全球性的贫富两极严重分化和对立愈演愈烈;地球生态持续恶化,各国对自然灾难的社会负荷几近极限,自然危机正向社会危机演化……这一切表明

A.联合国并不能解决世界面临的所有的问题B.联合已经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

C.美国操纵联合国为自己的全球战略服务D.联合国的存在使世界局势更加紧张和复杂

20.某学者在其《全球化、欲望和代表的政治》一文中认为,“全球化,不折不扣的是一个名称,它试图一劳永逸地将整个世界当做一件价值连城的奖品,发达国家以全体名义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全球化推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大发展B.全球化更加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发展

C.全球化会极大地带动落后国家的发展D.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有3个小题,第21小题10分,第22小题9分。第23题16分,其中有

两问是选做题,共5分。选做题计入总分,但是本份试卷满分不能超过50分。示例:某生必做题得45分,选做题得4分,则其总分为45+4=49分;某生必做题得48分,选择题得3分,则其总分仍为50分。以此类推)

21.中国古代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给出了各自的看法,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唐代史学家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

材料二唐代柳宗元在其著作《封建论》中说(已翻译):“汉朝建立,接受秦的教训,参照周朝制度,把宗子、功臣分封到各地。数年之间,问题出现,战乱不断。后乃谋臣献计,慢慢削弱封国权力。在分封之初,也在全国一半的地方设置了郡县,当时叛乱的都是封国而不是郡县。秦制之

好处,很明白了。汉朝以后的历史就看得更清楚了。”

(1)据材料一、二,指出西周、秦朝和西汉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各实行的制度分别是什么?(3分)

(1)西周,分封制;(1分)秦朝,郡县制;(1分)西汉,郡国并行制。(也可以答,既有分封制也有郡县制。或者,一半分封,一半郡县等)(1分)

(2)结合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汉初的政治制度导致了什么问题?(2分)这一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2分)

(2)问题:汉初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能答出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即可)(2分)

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材料三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分封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已翻译):“郡县之弊端,在于官员迁转太快;分封之弊端,易于导致叛乱。”

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已翻译)“分封之弊端,其原因在于地方权力过大,郡县之弊端,其原因在于中央权力过大”的名言。又说:“现在郡县制的问题已经很明显了,但是却无人能够解决,还能勉强维持,所以老百姓日益贫困,中国也所以一天天衰弱并趋向**。”

(3)结合材料三说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2分)

(3)弊端:官员迁转太快;中央权力过大(答出此点即可)。地方缺乏独立发展空间;不利于实现民富国强。(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4)上述材料给我们今天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1分)

(4)启示:地方管理体制要适合国情,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地方管理体制要不断创新;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做到既要维护统一和中央权威,又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为其发展留有空间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国富民强。(1分)(言之成理即可得1分)

22.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据《汉书》记载,秦始皇统治时,百姓(负担的)“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各种刑罚无所不用其极,以致“刑戮相望于道”。“赭衣(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服)塞路,囹圄成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

唐太宗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强盗,是因为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簿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还用得着用严酷刑罚来统治吗!”

(1)根据材料,归纳秦始皇和唐太宗的统治政策的不同。结合所学分析不同的统治政策,给秦、唐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分)

(1)不同:秦始皇——加强剥削,人民负担沉重,刑法严酷;唐太宗——注重减轻人民负担,减轻刑罚。(2分)

影响:秦始皇——秦暴政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统治;唐太宗——唐太宗的统治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时期。(2分)

(能够说明问题即可,不要拘泥于答案表述)

材料二英国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经济飞速发展,但是社会财富分配极为不均。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状态……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会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2)材料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中存在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2分)

(2)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工人极端贫困;下层公民平均寿命短;犯罪率增加;阶级矛盾激化。(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材料三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无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仅民政工程署在短短的时间修建、改建了80万公里公路,4万所学校、1000个机场……在许多地方,那些工作的人们第一次领到工资后争先恐后地跑到商店,用自己赚到的钱购物。

——《经济危机的国家疗法》

(3)根据材料,概括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2分)

(3)措施:成立专门机构,兴办公共工程,努力扩大就业。(能答出后两点的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作用:缓解了失业问题,改善民生问题(或者人民生活),扩大了消费需求,推动了国家大规模工程建设,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任意一个意思即可得1分)

材料四去年秋天的中共十八大和今年春天的两会,党中央和政府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强社会建设。

(4)根据材料,结合上述作答,请你给解决民生问题提几点建议。(1分)

(4)建议:国家应该重视民生的发展,健全民主法律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就业机会等。(只要不偏离题意即可得1分)

23.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特别是上世纪40年代的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随着史料的披露与丰富,今天看来,更加耐人寻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给毛泽东发出第一封邀请电: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请你一定来)。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非常期盼的意思)。”

同时蒋介石拟定了谈判三原则:不得于现在政府之外来谈改组政府问题;不得于分期解决,必须一下子解决全部问题;归结于政令、军令之统一,一切问题必须以此为核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蒋介石发电的要求是什么?该电报发出的主要背景又是什么?对蒋介石拟定的谈判原则,你有什么看法?(3分)

(1)要求:毛泽东去重庆共商国家大计。(1分)

背景:抗战胜利(或者,倭寇投降)。(1分)

看法:蒋介石没有诚意(或者,蒋介石提出的条件让共产党无法接受、蒋介石想借此迫使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蒋介石以为自己胜算在握等等)(任意一点,或者言之成理即可得1分)

材料二1945年8月24日毛泽东给蒋介石回电:……鄙人愿意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等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重庆)晋谒(拜访)。弟亦准备随即赴渝(重庆)……

中共拟定的谈判原则:改组国民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共参加;由中共人士担任河北、山东等5省政府主席;中共参加军事委员会,中共军队编为48个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为什么同意去重庆谈判?(2分)结合双方拟定的谈判原则分析,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

(2)原因: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同时也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也是为了避免战争的责任落到共产党头上。(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焦点:政权与武装(或者地盘与军队,或者,解放区的人民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2分)

材料三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元旦公告(通常称求和声明)只要共党一有和平的诚意,能作确切的表示,政府必开诚相见,愿与商讨停止战事恢复和平的具体方法;只要……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则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一唯国民的公意是从”。

(3)蒋介石为什么要发表求和声明?他提出的条件是什么?(3分)

(3)原因: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或者国民党败局已定等)。(1分)

条件: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或者保留反动统治、反动军队,2分)材料四1949年1月14日,中共针对蒋的求和声明,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只要南京当局同意惩办战犯(注:蒋介石为1号战犯、李宗仁2号、宋美龄23号……)、废除伪宪法、改变反动军队、没收官僚资本等八项条件,中共可与南京进行和平谈判。

谈判于4月1日在北平举行,毛泽东要求:他们提出任何异议,不论是内容上的还是形式上的,均不要允许修改;18日以后,不论谈判成败,人民解放军必须渡江……17日必须举行签字仪式。

(4)你怎样看待中共的声明和毛泽东的要求?(1分)

(4)共产党已经取得了绝对的胜利(或者,中共的和谈条件非常苛刻、中共提出了国民党根本不可能接受的条件、中共已经认为没有谈判的必要了等等,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题外话:美国内战南方失败以后

1865年4月9日,美国内战已经进入最后,南方败局已定,南军总司令李将军率军向北军司令格兰特将军投降。根据林肯总统的指令,格兰特将军仁慈地对待了他的敌人,他没有囚禁一个战俘,李将军的人可以自由地回家,为了维护南方军队军官的尊严,他们可以保留他们的佩剑,士兵可以把马和骡子带回家。格兰特说:“让所有有马或骡子的人都把牲口带回家,去重建他们的家园。” 得知南军缺粮,格兰特还送给李将军两万五千人的口粮。格兰特不让北军士兵庆祝胜利:“战争结束了,我们又都是同胞兄弟了。”

一场死亡60万人的战争结束了,没有战争罪犯,没有法庭审判,没有一方追捕,另一方隐姓埋名四处躲藏逃亡的情况。下久,林肯政府还签署了特赦今,南方将士全面大赦。赦令明文规定,要允许南方将士安居乐业,“不得搔扰”。而且,为了南方将士能够安居乐业,他们还得到与北方退役将士同等数目的安家费。事后证明,所有参战的南方军人真的如愿,一律作为自由平等的美国公民看待,一视同仁,并没有歧视,更没有出现秋后算绝帐甚至是株连九族的事情。

请看仔细,以下两问为选做题,得分计入总分,但本份试卷满分不得超过50分。

(5)怎样认识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2分)

(5)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极大地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相似意思即可得2分)

(6)同样是内战,美国和中国的胜利者对待失败者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对此你有何认识?(1分)

(6)美国:宽容。(或者,相似的意思,1分)

中国:斩尽杀绝。(或者,相似的意思,1分)

篇6:九年级上期中测试题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各组中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泮宫(pàn) 校订(jiào) 给事(jǐ)

B、诓骗(kuāng) 呵叱(chì) 熠熠(zhé)

C、霹雳(pīlì) 谄媚(xiàn) 茶盅(zhōng)

D、谩骂(màn) 狡黠(jié) 按捺(nà)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坦荡如底 拨苗助长 浮想联篇 阔绰

B.惴惴不安 不屑置辩 契而不舍 皲烈

C.温文尔雅 彬彬有礼 不可思议 谩骂

D.声色俱历 舍生取义 战战兢兢 婵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2分)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要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

C、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D、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政府不断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

B、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北京的空气更加清新。

C、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D.在第49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我国运动员获得了五个项目的比赛。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前苏联的高尔基。

B.《捕蛇者说》的作者是柳宗元,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小石潭记》。

C.《扁鹊见蔡桓公》是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它告诫我们:要正

视自己的缺点错误环能拒绝批评帮助。

D.陆蠡的《囚绿记》是一篇叙事散文,他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和自由的

的向往之情。

6.古诗文默写填空。(8分,每空1分)

(1)描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以其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使至塞上》

(2)有一种品质叫无私,有一种情感叫无悔,把它化为形象的诗句,那便是李商隐《无题》中的“________ __,________ __”。

(3) , ,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4)野语有之曰:“ , ”者,我之谓也。

7.根据下面的内容拟一则新闻标题。(2分)

本报西昌10月1日电 (记者赵永新)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是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与嫦娥一号卫星相比,二号卫星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将验证直接地月转移发射、近月100公里制动、环月轨道机动与定轨、X频段测控、高精度对月成像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实现成功落月积累经验。

发射约25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是我国首次运用火箭发射技术将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这一技术的突破,为嫦娥二号铺就了一条“快速路”,奔月时间由嫦娥一号的12天减为5天。

标题:

8.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处续写一句连贯、得体的话。(2分)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小孩把手伸进装满栗子的瓶中,他想尽可能多地抓一大把,但当他想要拿出手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意放弃一部分栗子,又不能拿出手来,只好痛哭流涕。一个行人对他说:“你还是知足一些吧, 。”

9. “第16届亚运会”将于11月12日在中国广州隆重开幕。亚运会是亚洲体坛最大的盛会。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广州亚运会,你所在的班级将举办“走进亚运会”的主题班会。作为筹备小组的成员,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在班会的第一个环节中,你要向同学们介绍广州举办这届亚运会的有利条件及好处。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作为你介绍的要点。

【材料】作为南国名都,广州综合经济实力已跃居全国大城市的第三位:连续多年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国十大城市前茅;工业总产值跃过10000亿元大关。这表明作为第16届亚运会主办城市的广州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从近几届亚运会举办情况看,举办亚运会不仅标志着举办城市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而且还能为举办国特别是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第13届曼谷亚运会为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泰国经济注入了活力,提高了泰国在国际上的声誉;釜山举办的第14届亚运会,初步投入6.6万亿韩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经济效益则达10.4万亿韩元。与曼谷、釜山相比,广州城市人口规模更大、消费潜力更强,并且拥有成熟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其经济带动作用必将更加明显。

主要信息一: ① (2分)

主要信息二: ② (2分)

在班会的第二个环节中,你要向同学们介绍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在横线上写出你对广州亚运会吉祥物的理解。(不超过25个字)(2分)

【材料】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五个可爱的福娃,分别取名“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 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你”;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是五只运动时尚的羊,分别取名“阿祥”、“阿和”、“阿如”、“阿意”、“乐羊羊”,你会读出(4分)

二、阅读(40分)

(一)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0.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

C. 寒暑易节 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以君之力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D. 告之于帝

义不杀少而杀众 皆以美于徐公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译文: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文:

1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

(二)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5. “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1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三)人人皆可为国王

梁衡

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

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词王。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

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要跟他拥抱。

⑥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因为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

17.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8.文章第②段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什么?作用是什么?(2分)

19.文章第③段到第⑤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章观点的?(3分)

20.你认为本文的观点对生活中的哪些人会有非常大的触动?(2分)

(四)善良的种子

朱成玉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 11)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21.根据选文的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2分)

父亲是有名的“抠王”→( )→女人的种子被偷→( )→父亲的钱失而复得

22.父亲的那张百元票子为什么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3分)

23.第③段和第⑩段两个划线语句矛盾吗?为什么?请结合父亲不同心境简要说说。(3分)

24.选文第②段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目的是什么?(3分)

25.你如何看待文中父亲的行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4分)

三、写作(50分)

26. 根据下面的题目,按要求作文。

题目:脚步

要求:(1)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

(2)不少于600字;

上一篇:解决客人投诉的原则下一篇: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