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教育理想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追求教育理想范文

追求理想教育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新教育之梦》一书,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确实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籍。书中,作者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作者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把他的教育理想书写在《新教育之梦》之中,在他的眼中,教育是一首命名为热爱和未来的诗,教育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梦想。一番翻阅以后,他超凡脱俗的热情和诚恳的文字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在书中,他是这样向我们畅谈着远大的教育理想,他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伟的教育蓝图。

《新教育之梦》的“教育理想”系列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这样的教育著作因其避免了过多“博大精深”的理论阐述和学术语汇的堆砌而能直指教育实践本质,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共鸣,成为广受欢迎的教育学著作。

所谓理想,就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作者凭着对教育的至爱和理解,利用自己游学讲学、出访考察的机会,以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多重身份和国际视野、专业眼光,向我们介绍、描绘了一幅幅理想教育图景:比如在《理想的学校》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全世界十所最好的特色学校;在《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苏州、上海、南京等地有声有色的学生社会活动、体验教育基地;在《理想的校长》中干脆自己提出创建校园文化氛围的具体建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理想之所以不是空想或幻想,就在于它是有根据的,它是合理的。至于在书中俯拾即是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等教育素材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一切与教育沾边的人而言,《新教育之梦》是一本现代气息浓厚的教育资讯集,一本如何做好教师、好校长、好学生、好家长的“教育指南”。

有人认为作者对中国教育“理想”有余,批判不足,这种将理想和批判人为对立的思路殊不可取。我以为,作者之所以有理想,除了“心中有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实有缺陷。不破不立,作者对教育问题的批判不可谓不尖锐。比如,在《理想的德育》中,他批判说“学生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在《理想的教师》中,他批判说“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在《理想的美育》中,他批判说“我常常看到天真无邪的孩童欣赏昆虫之间的厮杀,欣赏蚯蚓被踩成两截之后的挣扎,欣赏受伤后的蝙蝠无助的颤抖……这样的孩子无论他在学校表现如何品学兼优,我认为其人格构成都是有缺陷的。”他对名校校长们说:“你得意可以,但不要忘形,因为不是你的教学水平特别高,而是你的学生造就了你和你的学校、你的老师。”这些批判因为立足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代表社会公平的教育行政官员的角度,所以能直指教育“病灶”,至深至切,刀刀见血!

作者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深知,“我们不能希望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成为理想的教师,那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人是有差异的,人的价值观也是有差异的。”作者又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他说:“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起理想的火焰,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教育没有理想,既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朱永新对于“理想的教师”提出了八点要求。这些要求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任何一个岗位都充满着竞争,教师间的竞争往往又是多于合作的。目前,教师这个行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制度,评价方式都需要竞争。但是作者在书中说,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教师间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只有双赢才识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当今社会除了竞争,合作也是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呼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需要合作,教师也要学会合作。教师要成为受欢迎的教师,作者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换位,二尊重,三互惠。这三点建议同样也在告知人们怎样学会合作。

从《我的教育理想》到《新教育之梦》,一股“理想旋风”正在中国教育界兴起。作者成功实践了这种新的教育理论文体——“教育理想”文体,而且“教育理想”的“专利”也不再属于朱永新,千千万万的教师们正将这种理想具体化、系列化。在教育在线网站上,我就读到了许多教师写就的教育理想:理想的语文课堂、理想的语文教师、理想的班主任、理想的教育科研等等。这种理想是建设的,也是批判的。我们坚信,当整个教育被理想的光泽和批判的锋芒照耀时,那将是多么美丽和纯洁!每一位教师都将从教育理想中寻找到差距和动力,寻找到职业的魅力和尊严!而站在建设与批判的交点上实践并书写自己的教育理想,正是新时代教师的职业选择!

《新教育之梦》告诉我,智育不能独领风骚,也不只是一串阿拉伯数字,或是一纸文凭,一张入学通知书,它“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还应让学生“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它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它“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我们怎么办?读了作者的《新教育之梦》,又一个问题在轻叩我的心扉。

我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是胸怀理想、善于合作、充满爱心、富有创新、勤于学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如果说今后我还将有梦,那么我将永远记住那本书——《新教育之梦》,是它让我懂得“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梦”,是它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做怎样的梦,也将是它激励我为梦的实现而奋然前行。

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让我审视自己所做一切的意义,让我寻找到一条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新教育理想一定会实现。

宿城区龙河中心小学 朱亚军

第二篇:追求教育理想,成就幸福人生

追求教育理想,成就幸福人生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初级中学 任明新

一、 追求教育理想,做一个快乐幸福的语文教师

中学语文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有人认为熟悉新课程理念,以至于能把它背诵下来。也有的人认为要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把阅读课上好。其实这两种要求都不错,都是优秀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观念和能力。但是我认为还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中学语文教师最需要的是追求崇高的教育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努力。

关于追求理想的重要性,中外名人都有论述。比如: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有一个小故事是这样的:

有人曾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说在“砌砖”,第二个人说在“赚钱”,而第三个工人在边唱着歌边回答“建造世界上最美的房子”。数年以后,结果,前两个人终生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第三个工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设计了不少杰作。

三个人在做同样一件事,但是第三个工人把它当做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来做,就做出了成就,享受了幸福。

1、语文教师要追求怎样的教育理想?

尤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对于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一个语文教师,仅仅教好几篇课文,做对几套试卷,仅仅批阅、讲评几篇作文,那都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首先他自己就要是一个热爱着语文的人,是一个对语文教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是一个和学生在共同学习中不断成长、享受着快乐的人,也是一个不断奋进勇于进取的人。

著名语文教育理论大师、语感派创立者王尚文教授有一篇文章是我最喜欢的教学论文,题目是《教师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此文中说:

成功的教师之成功的教学,教师和他所教的学科总是水乳交融而为一体的,仿佛他就是他所教的学科,学科成了他的一部分,他所教的不是他所懂的,而是他所有的;不是外在于他的,而是内在于他的,是他自己心里流出来的,就是他自己。他不可能完全客观地对待它,因为它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渗透着他的感情,活跃着他的灵魂。 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就是汉语,应该就是文学。对于汉语和文学,他不仅有透彻的理解,更有深刻的感情。

他在汉语、文学方面确实有相当的造诣;而且他使一般的汉语学家、文学家自叹不如的是他有把少年儿童领进汉语、文学大门的热情和本领。他从事的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伟大工作,在汉语学家、文学家面前他没有丝毫理由因自己是语文教师而自卑,恰恰相反,他会因此深感自豪。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我们以为,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还要把他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中去,要把学生培养成终身热爱语文的人。

2、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进入快乐教学状态。

教师是干部身份,是小知识分子,也是劳动者阶层,比起大学教师,研究人员,中小学教师的队伍更加庞大,劳动量更大,但是待遇也稍低些。 最近十多年,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在不断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尽管如此,目前的待遇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中小学教师生活在整个社会的中层偏上位置。

如果和有权力的领导比,中小学教师无权无势。如果和经商者相比,中小学教师是穷人。如果和一般公务员相比,中小学教师更辛苦更清贫。我们没有出差旅游的机会,我们没有公款吃喝的机会,我们也没有收受贿赂的机会,我们更没有帮人找工作被人感激的机会。如果我们经常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比长处的话,心态可能会不好,闷闷不乐的。

其实不应该这样比,我们应该调整心态。任何人都无法这样比,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

比如有权利的领导,如果他要羡慕有钱人,和商人搞权钱交易,他就成了贪污受贿分子,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有钱的经商者,他们的辛苦,他们的挖空心思,他们的商场风险我们看不到。他们如果羡慕有权力的人,他们可能会行贿,或者花钱买官职。他们有了钱,但是不一定获得了等值的幸福,很多时候钱在他们那里就只是一串串数字。今天他们腰缠百万千万,也可能一觉醒来,他们就会身无分文。公务员很悠闲自在,但是,每天要看着领导的眼色过日子,他们有“案牍之劳形”,整天在为各种材料而忙碌,他们心里是空虚的,他们缺少成就感。我曾遇到不少公务员,他们羡慕我们中小学教师每年有寒暑假几个月可以自由。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不公平和挫折,这是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的,要把它当做一笔磨练自己的财富,冷静地解决它。

不要牢骚满腹,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患得患失,不要忧心忡忡,不要为工资低发牢骚,不要为买不起房子而叹息,也不要为养不起小三而委屈。要学会知足常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进入最佳的状态。

有些网友评论我是“最纯净的语文教师”,我觉得是有道理的。我说不纯净没办法,我只会干这么点事,不会当官,也没有发财的运气,还养不起小三,甚至连个电动车也没有,每天骑着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还乐颠颠的,看着同事们一辆辆的崭新的小轿车也不愿眼馋。没有人请咱吃饭,回家自己下面条去,倒也吃得很愉快。因为一顿饭不耽误多少时间啊。

做一个单纯的人,其实也是挺幸福的。青年歌手王筝演唱的《越单纯越幸福》一曲,唱出了在单纯中享受到的幸福:越单纯 越幸福 心像开满花的树,努力的 深爱过 就不苦,越单纯 越幸福 心像开满花的树。大雨中 期待着有彩虹。

有的老师可能会反问我,我们每天这样辛苦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我们有什么幸福可言?

我们有什么幸福可言的?很多老师却不知道,我们其实每天正生活在幸福之中呢!

教师的任务是什么?是促进学生健康而快乐地成长。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我们每天生活在天真纯洁的积极进取的学生们中间,滚滚的红尘喧嚣远去了,生活中诸多的烦恼远去了,每天早晨,学生们一声声“老师好”的问好声,就是对我们的安慰。我记得有一个教育家说过,做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

再者,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学生在道德修养和学科成绩方面有了较大提高,我们又获得了成就感。一届届、一个个学生健康而又快乐地成长起来。

从教三十年,我们桃李满天下,这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教师工作也如此,与其烦恼、痛苦,不如试着享受。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教师的价值,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的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有一些人教一年书,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在生活中,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也正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不可避免地有诸多烦恼和挫折,有诸多的不顺心和不愉快。

也许你昨晚为了备好一节课熬了半宿导致随眠不足,也许你为了把课件做得更精彩而煞费了苦心还感到疲劳,也许你昨天还在为家务事和妻子吵了一架,也许为了买房子的首付你不知该向哪位亲友借钱而忧心忡忡,也许昨晚你的儿子因为不认真完成作业惹你生了气,也许前几天惊闻你的一位亲人身患重病,你曾忧心如焚如今仍难释忧虑,也许你前几天还为对一个学生教育方式的不一致和你的同事发生了争执,也许你最近有一个教学难题还未解决,也许班里还有几个违纪的学生让你半夜失眠,也许你所致力的教学课题正处在山重水复的境地……此时的你,可能并未能享受整夜的酣眠而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而可能是睡眠不足,眼里充血。

但是,清晨来到学校,校园里匆忙的脚步声,声声清纯的“老师好!”的问候声,一个个活泼跃动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纯洁的笑脸,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教室门前花坛里散发阵阵的芳香……这些新的一天新的开始充满生机景象激活了你,感染了你,刷新了你。此时的你,心中的烦恼、忧虑、失眠、困倦……全部烟消云散了。你精神抖擞,胡须、头发整理一新,衣装整洁。你在心里对自己说:我又开始了一天的全新的教学生活了,我要刷新自己,多次地刷新自己——我要全身心地、精力旺盛、感情充沛地、积极乐观地投入到新的一天的教育教学中去,让这一切的烦恼和忧虑都烟消云散了吧!

站在讲台上,我们心中充溢着一种特有的幸福感和快乐感。站在那里,我们仿佛是一位站立在出海远航的巨轮上的船长,带领着孩子们走向浩瀚无际而又魅力无穷的语文海洋。有一种特别的自豪感和庄严的使命感。

这里有激情,有快乐,有趣味,有美的享受,也有痛苦的思索,在痛苦之后快乐着。在这里我们不断地发现着、探索着语文之美,我们快乐又幸福地成长着。

3、乐观而智慧地看待语文教师的清苦。

前几年,语文教学界有一位名师也仿照此句式说了一句切合现实也令人信服的话:在当今教坛,做语文教师难,做中学语文教师更难,做一名优的中学语文教师则是难上加难。

众所周知,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的课堂。很多语文教师被新课程理念支使得一头雾水,以至于越来越迷惘:只读不写的课不是好课,只写不读的课也不是好课,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课不是好课,只学课内不拓展延伸的课也不是好课,而不开展小组讨论、不配音乐伴奏、未有表演等形式的课也被评为不是好课……林林总总,评价标准出奇的多,让很多语文教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进退两难。更为让语文教师们难以承受的是,无论是一般家长还是社会上的一般人士,乃至别的学科的同仁教师们,谁都可以对语文教师指手画脚。

至于语文教师的作业量大,——课堂作业,基础训练,日记,课外阅读,大作文等;批改繁琐,难度大;备课也是繁琐难度大,这些只有中学语文教师所承受的远高于其他学科的重压,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从最世俗最浅显的角度来看语文这门学科,它虽然在中小学的三大主干学科中一直排行老大——不是吗,一说到它们就是语数外,语数外——仿佛它真的成了三科中的老大似的。可实际上呢,真正重视它的人(学生、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又有多少呢?君不见现在各类中小学生辅导班里,绝大多数在补英语,一部分在补数学,少数在补物理和化学,补语文的几乎绝迹。语文沦为三大主干学科的龙尾。也难怪啊!谁让咱们语文学科提分那么慢呢?没有显著的提分,哪个家长还愿意为之投资呢?其他学科老师可以大把赚着钞票,而我们语文老师却只有喝西北风。不是吗?没有学生家长愿意为此而投资啊!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现任教师不准参与有偿补课,有些比较吃香的学科老师可以利用晚上或者节假日去赚些额外收入,但是要想一想,即使他们那偷偷摸摸的行为暂时没有败露,他们也是在惴惴不安中度过的,有一种不敢见光日的胆怯心理吧,有时晚上会做噩梦吧,因为担心随时会被查出来,随时有可能受到处理,所以他们说话做事都要谨小慎微。如果长期这样做,肯定能赚上一笔钱。可是健康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恐惧之中,易于引发各种疾病的。所以如果从长时间来看,还是活得清贫而坦然些更好,每天睡的轻松,都做一个好梦。

再者,语文教师有一个别的学科不能比的强项,那就是阅读和写作,在别的学科老师补课赚钱的时候,语文老师也可以学着陶渊明“常著文章自娱,以乐其志。”虽然没有物质的收入,但是在精神上,也是富足的。

——其实也可以有物质的收入的,据了解濉溪县城关中心校的丁玉宝老师就经常收到各地寄来的汇款单,他写作的散文作品经常见诸报端,这不也是精神和物质双丰收吗?

4、引领学生一起阅读和写作,在阅读和写作中享受快乐和幸福。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们读书和写作,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那么,语文教师自己也要读书和写作,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吧。

语文教师第一要读书,读什么书?至少两类,一类是关于教育教学研究类的书刊杂志,包括教学专业期刊,如《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等;一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书。

教师的读书、备课,要养成素读的习惯,读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学生一起交流,能够起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作用。

语文教师第二要写作,特别注意要原生态写作,不要什么东西都在网上下载,那样会使自己大脑生锈的。

可以写一些教育随笔、教学论文,也可以写些文学作品。要通过教师自己的写作,引领学生爱上写作,给学生做一些写作的示范。

①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使他们养成写作的习惯。我经常在七年级时和学生们交流随笔的写作,不仅用学生的随笔,也用我自己的随笔交流。

②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我看街头下跪者》——《紫藤萝瀑布》——用一个突兀的开头激发阅读者的兴趣。《睁开眼睛看世界了》——指导写作《我和——》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与学生们的阅读交流和写作交流中,可以感受到引领着学生们在发现语文之美中快乐着的真趣味,可以获得了与学生与作者们思想和情感碰撞的幸福。

5、广交文友,全身心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去,享受教学教研的乐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要做到这样,就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享受到教育教学教研的乐趣。一边教着书,一边做着生意,炒股票,搞投资,常喝酒打麻将,都是不可能体会到教学的乐趣的。

无论做什么事情,一个人的态度非常重要。激情投入地工作,与麻木呆滞地工作,完全不同。爱默生说:“一个朝着自己目标永远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

①淮北地区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沃土,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都有很好的研讨环境和氛围,要学会广交文友,多向方家学习。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要积极主动地广泛地向同一教研组的其他老师学习,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以向外地的名师网友学习,向本地的名师专家学习。

孔子还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无友不如己者。

要想尽快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最好的捷径是向超过自己的专家和名师学习。古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此意。

淮北市名师:张敬邻主任、朱维东老师、刘胜武主任、常彦龙主任、任强教授、董奇峰教授、李宗玲老师,丁艳艳老师,董秀娟老师、……

不仅要多听名师的课,还可以多和他们做单个的研讨交流,从每一位名师身上获得他们专业的精髓。

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②多向全国名师学习。余映潮、王君、董一菲、窦桂梅、孙双金等中华语文网的教师博客。

二、在教研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教学与教研:

教研来自于教学,它要服从于教学的需要,要为教学服务,能用教研的成果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教研和教学密不可分,它不能脱离教学。

教学论文是教学活动的副产品,它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附带生成的,它不是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的。教研的灵感、问题、课题都来自于教学,是在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形成的。

这些论文都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写作的。

论文《作文文体教学永不过时》发表于2006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 论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发表于2007年第8期《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 论文《结构分析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妙用》发表于2008年第

7、8期合刊《中学语文》杂志上。

论文《把鲁迅先生请下神坛——探求中小学生“怕读周树人”的对策》发表于2008年第10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杂志上。

论文《致力上好朴实高效的家常课》发表于2010年第3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杂志上。 论文《初中古典诗词教学设计的策略》发表于2011年第1期《语文建设》杂志上。

关注近几年来阅读文本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尝试着将这些成果巧妙地引入和化用到阅读教学中去,取得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时,在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独到的深沉的感情,我就对学生说,有两位老师在读这篇散文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写成了一篇小文章叫作《情到深处不讲理》,你能从文中读出来这样的“情到深处不讲理”的句子或段落吗?结果学生们兴味盎然地从文中找出了这样的语句。让学生明白“不讲理”是因为“情到深处”,“不讲理”是“情到深处”带来的结果。“因为这样的语言形式更能表达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痴情,更能够表现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无限怀想,更能够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由衷热爱。”

2、读书与写作:

3、专题研究:从教二十七年来,一直耕耘于中学语文教坛。在古典诗词教学、课外阅读指导、作文点评升格指导、文言文阅读教学、《论语》教学指导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探索,形成了自己“活泼灵动”又“扎实高效”的教学风格。

4、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和中学生一起读论语,全能语文,李白佳作,……

三、看看窗外的世界——

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最近两年来,我交了小学语文教师的网友,和他们在网上有一些交流,了解一些新实验教育的情况,为之而感奋,从一大批小学教师身上获得激励和鼓舞。

目前为止,全国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学校达到几千所,参与实验的小学老师达到近十万人。

小学教师在职称上比初中低了一级,大多是小教高级,很少有人能评到中教高级,月工资就比初中少了几百块。而他们的教学负担并不比初中教师轻松,只要是语文教师必须担任正班主任。但是他们这个群体能有这么高的追求,能愿意为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投入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实在让我们感动和敬佩。同时也激励了我们,我们初中教师又何尝不能追求这种幸福的教育生活呢?

两年前,我和这个实验教师队伍中的一位四川省女教师在QQ上聊天时了解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仅和学生们一起写作教育随笔,而且参加网上师范学校的学习。

他们学习的内容大致有

1、新教育综合课程

2、第56号教室的奇迹

3、苏菲的世界

4、中国哲学简史

5、电影课程专业必修--

1、构筑理想课堂(研课)

2、唐宋词十七讲

3、古老的回声。《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艾思奎斯著 参考书目:

1.《孩子们,你们好》,阿莫纳什维利著 2.《优秀是教出来的》,隆·克拉克著 3.《成功无捷径》,雷夫·艾思奎斯著 教材三:《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著 教材四:《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 参考书目:

1.《中国思想通俗讲话》,钱穆著 教材五:《儿童的人格教育》,阿德勒著

教材六:《教育人类学》,博尔诺夫著,华东师大出版社 教材七:《西方教育心理学史》,高觉敷、叶浩生著 教材一:《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著 参考书目:

1. 《汉魏六朝诗讲录》,叶嘉莹著

2. 《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葛兆光著 3. 《名作细读》,孙绍振著 教材二:《古老的回声》,王富仁著 参考书目:

1.《唐诗杂论》,闻一多著 2.《唐诗综论》,林庚著

3.《李白传》,李长之著(或李长之著《道教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4.《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5.《陶渊明传》,李长之著

教材三:《人间词话汇编汇评》,王国维著,周锡山编校,北岳文艺出版社 参考书目:

1.《诗词例话》,周振甫著

教材四:构筑理想课堂(汇编本,新教育研究中心自编教材,提供电子版) 教材五:中国文论(汇编本,新教育研究中心自编教材,提供电子版) 参考书目:

1.《文学性讲演录》,孙绍振著

2.《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施耐庵著,金圣叹评点

看看这些书目,我们初中教师是否感到惭愧?

最近几年研读了新教育研究中心骨干教师干国祥的部分课例,以及其《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有一些收获。

新教育实验,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近几年来,新教育实验因其强调教育者自身的行动反思,以及新教育共同体对社会公益的关注而倍受瞩目,形成国内著名的教育NGO。

在当下环境下,“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仍然只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一个必要的乌托邦。而重申教育理想,重建理想教育,恰恰是新教育共同体成员——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的追求。在现阶段,这一追求主要体现在新教育人力图实现的“四个改变”上: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而实现这四个改变的方法与途径,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六大行动”。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而称之为“六大行动”的“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则是新教育实验的基本方法。

实验开展的这几年来,取得最大成果的一是营造书香校园,二是师生共写随笔。新教育实验提倡师生共写随笔,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发表与出版,但这几年来实验老师发表与出版的大量的文章和书籍,却不能不说体现了这些实验老师在理论上的成长,不能不认为是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甚至是丰硕的成果。在教育在线论坛与博客,有数千教师在坚持着写教育随笔,开辟个人成长专帖。用笔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涯,已经成为新教育实验的一道独特风景。 生活方式

“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

在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中,童年却充满了危机: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等童年的杀手,潜伏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随时准备着吞噬孩子们的闲暇、良知和身心健康。电视和网络让我们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好奇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可悲面目;应试教育剥夺了儿童的闲暇、游戏、个性,让他们过早地学会争斗、计算、幸灾乐祸。在设法把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从童年生活中清除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让他们能够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诱惑与压力,平安地度过危机重重的童年。

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就“晨诵、午读、暮省”。 整合课程

新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应该培养出既有着民族情怀,又有着全球视野,既有着本真的生命体验,又拥有全面的科学知识,具有创造能力的未来公民。为了实现此一目的,新教育实验启动了公民教育课程与生命教育课程。

四、用三首爱情歌曲诠释教师追求的教学和教研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用当代青年歌手王筝的三首歌——《没有人比我更爱你》《想着你睡不着》《越单纯越幸福》诠释教师追求的三个境界。

《没有人比我更爱你》:没有人会比我更爱你,为你放弃自己也愿意。为你付出生命也愿意。——爱得执着,爱得专一,爱得深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想着你睡不着》:想着你 睡不着 盼望明天快来到,早早见到你 早早说你好。想着你 睡不着 一起看着月亮一起笑,我们要一起老 老得不行不行还拥抱。——陶醉其中,如胶似漆,难分难舍。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越单纯越幸福》: 越单纯 越幸福 心像开满花的树,努力的 深爱过 就不苦,越单纯 越幸福 心像开满花的树。——热爱生活,专一执着,坚持不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推荐几本书: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葛兆光《汉字的魔方》《唐诗选注》 王君《王君教语文》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孙绍振《名作细读》 刘逸生《宋词小札》 。

希望在座的初中语文教师,也能追求崇高的教育理想,焕发出新教育实验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中去,在教育教学中享受快乐和幸福。

第三篇:追求专业的教学追寻理想的教育

文/一路轻歌

第一场:拓展视野优化内容

(2012年7月7日上午 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主讲:励汾水)

我的解读:语文教学需要《标准》化、专业化

今天上午的培训应该是一场最贴近我们语文老师的专业化讲座----《拓展视野优化内容》。主讲励汾水老师也是自己仰慕已久的老特级教师,记得刚来宁波不久就听说她的名字,就觉得很了不得,只要经过她指点的课一定能获大奖的,呵呵„„虽没有太近距离接触过,但聆听过她的很多次讲座,包括励老师其人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火热心肠、功底深厚、认真严谨、要求严格,也略带一丝天真无邪。

励老师今天所选取的主题,切入口并不算太大,主要谈“立足课程视野、内容视野和生活视野,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问题。理解得浅显一点,就是怎么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我们不是常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吗?励老师的讲座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还进行实例的举证。我用一句话来解读便是:语文教学需要《标准》化、专业化。

这里的《标准》即《课程标准》,就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设计都需要紧紧依据《课程标准》来进行。励老师用她自己的理解,与我们重温了《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课程标准》对我们来说有时就是“熟悉的陌生人”,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重视它在具体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往往是“模模糊糊”的概念而已。励老师站在理论的高度从“语文课程的作用与地位、性质、基本理念、实施建议、评价建议”几个方面提炼出一些关键词语,给予我们提醒:

比如:“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语文是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需要熟练而明确地与他人进行交往,这里边就涉及到沟通的情感与技巧问题。《晏子使楚》这个文本就很好地体现的语言文字在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必须在语文训练中加以落实,我认为“口语交际”就是很好的载体,而自己有时候就没有有效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即使有考到这类题目,那也是停留在书面上,不可取。

又如:“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全面考察”,励老师特别强调“全面”,而不是“部分”。这也告诉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关照全体学生,不要“避差就优”。

再如:“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这也是我们在具体教学时容易犯的错误,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截然割裂开来,技能是技能,情感归情感,教学设计“两张皮”,结果耗时不说,整个课堂生硬,缺乏灵动,自然谈不上内容的优化。

在谈及如何评价时,励老师特别强调了“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以上是从宏观层面或者说“课程层面”来凸显《课程标准》在理论意义上的重要性。它是我们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的指针。

因此我要说:语文教学需要《标准》化,做到心中有《标准》,设计有《标准》。

在谈到“内容视野”部分,励老师是从中观层面进行剖析的,及时落实到具体的语言内容上,需要注意的是“语言事实、语言问题、语言规律”三个问题。以《丝绸之路》为例,告诉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语言之间的句段关系、联想关系,还要考虑文本语言的内部逻辑规律来开展教学,这非常重要。有时候我们在课堂上会经常做一件事儿:“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最重要的语段,仔细品味品味,然后谈谈你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这样的操作显然是不科学的,更谈不上尊重文本的语言规律。这就涉及到教师教学设计的专业化问题。

我感受比较深的还是励老师在谈“文学内容”一部分,我很赞同她的观点:“文学使人类的存在有了意义;文学帮我们建立价值系统;文学总是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法国人的卖房广告”就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与生活联结并能解决具体的问题。而这种联结必须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之上,这一点也契合了前面谈到的“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

第三部分“为什么要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实际上是从微观层面来剖析语文教学的局部与细节处理问题,如何做到内容优化呢?励老师已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有序解读;分类整合;适度拓展。”

从励老师的深入浅出的分析来看,因此我要说:语文教学也需要专业化。

第二场:从历史人物处闲谈教育

(2012年7月7日下午 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主讲:唐福兵)

我的解读:理想的教育原来可以以史为镜

我比较喜欢漫谈式的培训,因为话题轻松,演讲者会通过极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很自然地创设一种愉悦的氛围。下午唐福兵老师的讲座带给我的就是这样的感觉,虽然很漫长,容量大,但听得很过瘾。晚上在跟唐老师交流时,我说:“一场讲座让我重新认识了你。”原来教研员也喜欢“穿越”,还喜欢甑嬛传。有老师打趣说:“请唐老师有机会再带我们‘穿越’一回。“

在听的过程中我在本子上写了这么一个句子:“理想教育原来可以以史为镜。”唐老师似乎也在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话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当然他的角度是:从历史人物处来谈。这也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也反映出唐老师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独到见解,还有对事物的独特判断与思辨,并能与现实链接。

关于“理想的教育”也是自己很感兴趣的话题。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说出自己所理解的“理想中的教育”。在读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时,他就呈现出很多观点: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

“爱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我们有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教,但是他从没有在教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涌起一种爱的热潮,这样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

“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 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理性。”

……

这个问题当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理想的教育。但从今天的讲座中我读出这么几个观点:(不当之处请唐老师批评)

一、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不摒弃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文化因子极度多元的社会,真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哪。有多少人迷失在这茫茫花海中?“人类发展到今天,是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是空前的种族大融合,是空前的文化大融合。价值趋向不断趋同,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冲击、洗礼、沉淀、升华……”我很赞同唐老师的说法,但现在远没有到“洗礼”“沉淀”,更谈不上“升华”。在各种“来历不明”的文化冲击下,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日趋边缘化,绝不是夸张。而教育就是在面对这种冲击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所说的秉承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写在《课程标准》里边的那几段话,不仅仅是让学生背多少唐诗宋词,更多的是对教育现实和现象的观照:我们的孩子每天在看什么书?我们的孩子每天在家玩什么游戏?我们的孩子每天嘴里都哼着什么?我们的孩子都喜欢过什么节?我们的孩子都喜欢吃什么?如此种种,让人心忧。想起自己班上一个叫王睿的孩子,做的一件事儿让我很欣慰:他的抽屉里总放着一本《论语》书,他在家长的引导下在家里每天读《论语》、背《论语》,在学校只要有时间就抄《论语》,每天不间断,时不时还能脱口而出。这是珍贵的现实。这只不过是让我们的孩子秉承传统文化的一个细节而已,但很重要。

二、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信仰。

唐老师闲谈历史人物----于谦。我就在想:当一个人的心中有一个值得自己一生敬仰和崇拜的人,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哪怕我们从未与其谋面。我们的理想教育不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这种幸福感吗?即使我们没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是不是可以“修身·养性·怡情·从善”,追寻属于自己的内心的小小信仰呢?这是一个缺乏“实体英雄”的年代,更可悲的是连“过往英雄”也在慢慢淡出视线,更谈不上崇高的信仰。现今的青少年日益成为“快餐文化”的一代。当他们面对各种生活问题时,就容易或自暴自弃,或离家出走,他们无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义,他们难以承受生活中的挫折,生命变得脆弱。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传递给孩子的是什么?当然不是悲观,应是重建。

我们有责任找回曾经失去的信仰,立足我们的课堂,立足我们的教育,宣扬我们的主流文化,守住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正义感,还有对生命的敬畏感。

以史为镜,以于谦为镜,我们是否能读出更多„„

三、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朴素、去功利化的。

“真正的教育是朴素的——教书育人。”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变革,但其本质不变,就是教书育人。胡锦涛也说过:“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唐老师语:“真正的教育人,是冷静的思考者,是执着的实践者。”教育的进步,正是一群群执着而朴素的教育人在默默地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教师原本是很单纯的职业,需要静静地守护着那片麦田,静听花开的声音,享受秋日的殷实。现今教育原本朴素的教化功能被渐渐淹没了,参杂了太多非教育因素。如果我们认真地阅读过《苏霍姆林斯基文选》《陶行之文集》,再回顾一下我们教育改革所走过的路,我们就会明白,我们很多时候是在做文字游戏,理论上谁也走不出来,也不可能走出来。因为,教育中规律性的、实质性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魏书生老师说过的:本来就是一堆萝卜,有的人非要说成“此乃一堆萝卜也”,让人多少有些费解;他还说过:做教育工作,不能折腾,可有的人总喜欢做这样的事,非要整出个花样来。教育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有时候教师更需要自我培训、自我反省的时间和空间。

关于功利化不想谈太多。大的说,诸如“女生持刀逼父换豪宅”这样的悲剧,我们可以抱怨当前社会外部环境存在种种诱惑,但我们最需要审视的还是教育本身。根源还在于当前我们的教育太过功利化、太过工具化。小的说,素质教育搞到今天,始终还是摆脱不了在分数的圈圈里打转,教师为了在这片“田地”里有所作为,功利化的教育教学行为自然产生。这肯定不是真实的教育。

很感谢唐老师带给我的一点思考„„

第四篇: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人们的行动无一不受一定思想支配。在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中,对行动起长远作用的,是人的理想和信仰。理想和信仰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奋斗目标,从而形成不同的理想。但理想一经确立,它就会对人的行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时代,正是人生之舟启航之际,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将帮助我们扬起生命的风帆,伴随着我们走过人生之旅。

人们从孩童时起,就开始憧憬未来,开始为自己设计美好的人生蓝图。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个性的成熟,识别事物能力的增强,这幅蓝图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充实坚定,从而成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这就是人生理想。

何谓理想?《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梦想、幻想不同)”。《新华辞典》解释为“对美好未来的设想(指有根据的,可以实现的,区别于梦想、幻想)”。我们认为,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理想各不相同,同一阶级、同一时代人的理想也不尽相同。

理想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对客观现实发展趋势的超前反映,即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给自己构成的未来美好蓝图。因此,理想不是人们主观的臆造,不是空想或幻想,而是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符合科学的目标。

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科学的理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因而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这种巨大力量的体现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预见性:一方面,理想是人们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超越了今天的实践;另一方面,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它又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

从形式上看,理想是主观的精神现象。主体的需要、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影响人的理想的形成。但从内容上看,理想又具有客观的因素。理想是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因而理想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理想也只有在现实中才有可能实现,如果不具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就不是理想,而是空想或幻想。

理想与空想有着严格的区别。空想是一种没有客观根据、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的想象。与空想相比较,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科学性,经过努力最终是能够实现的。

有的幻想具有潜在的实现可能性,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也有可能转化为现实,如“嫦娥奔月”,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幻想,现在由于航天工业的发展,人类登上月球已经成为现实。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此,它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诗人流沙河写过一首优美的诗,诗名叫“理想”。

理想

饥饿的年代,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

这首诗反映的正是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向往和追求的不一样,理想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远古时代钻燧取火的人们,绝对不会设计出长江三峡工程的蓝图;老牛拉破车的人们,也想不到乘波音飞机旅行;刀耕火种的人们,更不能设计出电脑管理农业生产的方案。

总之,任何理想都同该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紧密相联。不同时代的人们理想是不一样的,理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保尔•柯察金和比尔•盖茨都是英雄

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曾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青年中重新掀起了“保尔热”。但时下青年在传统理想教育中已不再仅仅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他们更多地将传统的时代英雄与现代社会中被人们推崇的风云人物相比较,希望从看似冲突的两类人物中找出共同点,拓展自己的思考空间,获得更多的人生启示。比尔.盖茨便是一个与保尔有着巨大精神反差却又能同时被中国青年认可的时代英雄。他们一个是战士,以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而名垂青史;一个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杰出人物,为自己挣得财富和名声的同时,大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保尔和盖茨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意识形态迥异,但他们都在激情飞扬的青春年代,用才智与勇气书写了大写的人生,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身处大变革的时代,能够凭借敏锐的头脑和知识,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确立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并通过努力使之得到圆满的实现。一个以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理想主义的壮丽诗篇,一个以非凡的远见和卓越的创造力,将人类无界限沟通的理想借助高科技手段奇迹般展现于世界。正是他们高远的志向及其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赢得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崇敬和爱戴,成为了青年们的楷模。

理想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又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一个人的理想总是随着他所参加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由于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民的要求和追求的理想也就不一样,理想一旦确立,就会反过来对实践产生作用。它一方面给人生的进取提供一个向导,另一方面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检验、修改和发展。理想只有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才能实现。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就必须脚踏实地反复实践。离开实践,再美好的想象也不是理想,而是空想。

理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超前反映。理想反映的是科学和理性,代表的是思考和追求。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所描绘的内容还不是现有的东西,不是已经实际存在的东西,它是人们在对现实的认识、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观念的形式形成的一种预想的未来形象,以预见的方式超前地反映未来,是指向未来的目标体系。人的理想在对当前现实进行观念性改造过程中,往往对未来的现实在观念上也给予想象性的描绘,这就使理想具有超越现实的特点,并成为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动力。

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它决定和制约着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调节和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社会理想,就会产生高尚的道德境界和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具体说来,就是做什么人,干什么事,过什么生活都和社会理想有关系。因此,社会理想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核心。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社会理想,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联系起来,把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变成为社会理想奋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社会理想也不能脱离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而孤立存在。一个道德上人格低下、投机钻营,工作上挑肥拣瘦、拈轻怕重、一事无成,生活上追求腐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人,很难说他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

信念,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坚信某些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具有情感色彩并力求实现的一种观念形式。如果说理想是人生美好境界,那么信念便是实现理想的坚韧扶梯。理想的坚守只有配合坚定的信念,即实现理想者对这个人生美好境界深切的理性理解和情感认同,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践。否则,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实现理想者将因为情感意志的薄弱以及对理想理念的肤浅理解而轻易放弃对于理想目标的追求。所以说,理想和信念是密不可分的。追求理想的过程离不开现实的环境,碰到逆境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坚强的意志不可或缺。意志是理想追求的心理基础,而对意志起直接作用的就是信念。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论主张或思想见解及理想坚信不疑,并努力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内在精神力量。

信念是高于理想的认知,但又以理想为基础,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信念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这种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即使是错误的认识,只要自己相信,就有信念确立。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陈果的悲剧

陈果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在读学生,学习好,也遵守纪律,在大家眼里是一名好学生。1999年学校的领导老师发现她练“法轮功”后多次努力,想把她从“法轮功”的圈子里拉回来,她也曾有过转化,表示不再参加“法轮功”的活动。可是2000年寒假回到家里受其母亲影响,又出现了反复,2001年1月23日,在天安门广场和其母亲一道自焚,以求所谓的“升入天国”,走向“圆满”,被烧成重伤。陈果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才女自毁成为“法轮功”的殉葬品绝非偶然,它暴露出陈果在理想信念问题上的空虚与迷惘。

对对象的一般认识由于认同而内化为信念,经历了情感的深入,不仅具有了理智上的坚信不移,而且得到了情感上的强烈支持,人的某种信念一旦形成,哪怕条件再艰难,环境再恶劣,也是难以改变的。“法轮功”在理论上是极为荒谬的,是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的,是害人害己的,可为什么还有那么一些人顽固地坚持不放呢?信念具有远比一般认识要高的稳定性,要改变一个人的错误信念,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信念的稳定往往带来情感上的执著。人们的认识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从个人来说,谁都认为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都持坚决相信的态度,这使信念带有极大的执著性。所以,我们一旦发现自己的信念与客观情况相矛盾,需自觉用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去校正自己的信念,不可死抱着不放。

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牛顿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力学上提出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上作出了白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判决实验,发现并解释“牛顿环”的干涉现象,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并提出光的微粒说;在数学上发现了微积分运算方法和无限级数理论,等等。他的最重要的科学著作是:1687年初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1704年初版的《光学》,尤其是《原理》一书,几百年来颇受推崇。但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的后半生,竟用了25年的时间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结果当然是徒劳的,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光。这个教训可以说是非常深刻。

我们认识了信念的这个执著性特点,必须正确地对待信念。一旦发现自己的信念与客观情况是相矛盾的,就要自觉地去校正。抱住错误的信念不放,只会处处碰壁。

不同的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求都会形成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不同的人,由于众多的原因,会形成各不相同的信念,这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班的大学生,其信念也并不完全相同。

理想和信念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理想和信念的内涵有相互交叉之处。在某些时候,理想本身就是信念,信念本身就是理想。因此,如果把理想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从广义上来理解,也含有信念的内容;如果把信念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从广义上来理解,也含有理想的内容。其次,理想和信念的关系极为密切。理想离不开信念,信念是理想的基础。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但是,理想和信念毕竟是不可以相互代替的两个概念。这是因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作用是不同的。理想重在标志人与奋斗目标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向未来的,为人们的行动指明方向;而信念的则重点在于标志人对事物、观念的看法和态度,主要是面对现实为人们的行动提供精神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的理想、信念教育中,我们常常在广义上单独地使用理想和信念这两个概念。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两种偏向:一是在单独地使用理想这一概念时,有可能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应秉持的信念支撑;二是在单独地使用信念这一概念时,有可能淡化对未来奋斗目标的追求。为了避免这两种偏向的产生,我们把理想和信念这两个概念合在一起使用,使两者各自侧重的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当然,我们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候,往往要针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有时着重强调理想,有时则着重强调信念,但无论强调哪一个方面,都同时要重视另一方面。

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和人生实践具有导向的作用。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曾教导说:“青年啊,你们面临开始活动之前,应该定定方向。譬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才能有达到那个目的地的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他所讲的方向、目的地其实就是奋斗目标。在生活的海洋里,人生理想如同导航的灯塔,指引着人们朝着奋斗的目标前进。一个人是否理智、是否成熟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他是否已经确立了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理想对一个人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决定性意义。没有理想的青春是灰色的,没有理想的行为是盲目的,没有理想的生活是乏味的„„没有追求只能是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人有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就会因既定的奋斗目标,而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困难挫折甚至暂时失败时充满信心并坚信胜利。反之,人生就如无舵的小舟,或随波逐流,或触礁,或被搁浅。当人们走到生命的终点而回首反顾的时候,每每都有切肤之感:强者与弱者、奋起和沉沦之间其实就是理想和信念的差别,一切强者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起,一切弱者都是因为失去了生活的目标而沉沦。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远大而又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看清社会的前途,认准前进的方向,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成才。

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人生理想形成以后,就会变成人们自觉行为的动机,使人们在行动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意志和情感,这种意志和情感来自对人生理想的信念,是人们进行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一种强大的力量源泉。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形象地把理想比做一个人心中的“发动机”一样,有了这个发动机,人就有了巨大的前进动力。理想所提供的动力的大小与理想的层次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理想的层次越高,其所提供的动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人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就能在艰巨的事业中具有顽强的斗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危害的生死关头,会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黄继光、雷锋、焦裕禄„„他们之所以能够用短暂的生命谱写出英雄的乐章,正是因为共产主义理想给了他们无私无畏的力量。如果一个人缺乏崇高的理想或者没有正确的理想,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只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虚度一生。理想信念对于人生实践的这种驱动力作用,突出体现为面临艰难困苦、严酷考验时的强大精神支撑力量。人如果有崇高理想作自己的精神支柱,就不会在困难面前唉声叹气、心灰意懒、自暴自弃,就能始终以坚定的信念、高昂的热情、良好的心态和不竭的勇气,永不停息地奋斗向前。夏明翰在就义前挥笔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悲壮诗句。

大学生都很年轻,人生道路还很长,在以后的道路上可能既有艳丽悦人的鲜花,也有刺人的荆棘;既有金榜题名的喜悦,也有名落孙山的沮丧。而那些因为缺乏崇高理想而在学习生活上稍遇不如意就灰心丧气,甚至走上自杀道路的大学生,和革命烈士相比,该何等惭愧!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崇高的理想这一精神支柱都同样需要、不可缺少。如果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有坚强的毅力和矢志不渝的精神。在顺利的时候,能奋勇拼搏、再接再励;在困难的时候能坚韧不拔、重整旗鼓。当代大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要认清时代的方向,选好自己未来的人生坐标系,找准自己的位置,迎接未来的挑战,就会在当代改革开放、创新进取的滚滚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事实上,理想的形成,总是从具体到一般,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起点与基础,而社会理想则是个人理想的升华。社会理想决定、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要体现社会理想,只有升华为社会理想,才更深刻,更富有意义。

追求理想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这是由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决定的。 首先,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理想变为现实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通常,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要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然而事实上理想的实现往往比事先所预料的时间要长,特别是比较高远的理想,当人们十分热切地期待着它实现的时候,它却并不如人们所想象和期望的那样迅速到来。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其次,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理想的超越性决定了它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而是要对自我和现实作出较大的改变才能实现。而这种改变必然会遇到各种阻碍和困难,其中有的属于客观条件方面,有的则属于主观条件方面。在阶级社会中,理想特别是社会理想具有阶级性,因而进步阶级的理想的实现往往会受到反动阶级有意识的阻碍甚至破坏。革命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追求理想,必然会冒着极大危险。中国革命的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革命的成功才显得特别可贵。正如李大钊当年所指出的:“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第三,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了曲折。正由于曲折,追求理想的道路才更加漫长。道路的曲折性往往与人们主观上犯了错误、走了弯路有关。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是难免的,而这本身就是道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而且,假如人们不犯错误,也并不意味着可以走一条直路。追求理想的道路本身就是弯弯曲曲的,是在曲折中不断地接近目标。

理想的实现,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有坚定的信念,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需要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更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难免遭到艰难困苦的环境和境遇,要吃得了苦,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贪图享乐,坐享其成,绝不可能实现理想。在困难和逆境中艰苦奋争的人,在艰难的条件下乐观上进的人,才是实现理想的强者。

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刚刚走上社会的时候,往往会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困惑和情绪上的波动。因此,正确看待这种矛盾是很必要的。

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有区别的。理想不等同于现实,不是立即可以实现的。如果理想就是现实,理想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反之,现实也不等同于理想,要是现实就是理想,人们就没有奋斗目标了。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还存在着某些以权谋私、官僚主义、丧失国格人格等丑恶现象,这些也正是理想所要改变的状况。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区别、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着人们去改造现实,实现理想。

另一方面,理想和现实又是统一的,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理想作为明天的现实,要把它变为直接的现实,需要我们几代人艰苦奋斗。

有的人只图眼前实惠,认为理想是空的,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便提出疑问:人为什么要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奋斗呢?这其实是没有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内在联系的错误认识。首先,理想从何而来?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今日之现实就曾是昨日前人的理想,或者说是前人理想的部分实现。前辈人如果不努力发展科学技术,我们今天就可能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前辈人如果不奋力推翻三座大山,我们今天就会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读书学习的种种条件,无一不是前人为理想而奋斗之结晶。既然现实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我们怎么能割断历史,硬说理想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呢?其次,现实向何方去?现实同万事万物一样都是发展,发展是有规律的。人认识了客观规律,就能利用它,促进现实的发展,使之更美好。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现实合乎规律的发展,是有可能实现的明天的现实。“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不能不解未来,也就把握不住现实。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安于现状只是懒惰者的空想,不进则退倒是正常现象。现实需要理想来引导。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以认识为为基础,以情感为关键,以意志为保证。信念源于理想,又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理想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当理想确立之后,就是该付诸行动的时候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必须落实在行动上

追求理想的实际行动是理想信念的应有之义。理想信念不是一种封闭的精神状态,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它总要表现在行动上。离开了追求理想的实际行动,理想也就不成其为理想。而且,只有通过追求理想的实际行动,理想才能化为现实。马克思说过,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为此还需要掌握实践力量的人。美好的理想若是停留在头脑中和口头上,那它只能是不结果实的花朵。只有实际行动才能体现和确证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有理想,主要不是看他主观上是否有美好的愿望和想象,而是看他是否在实际行动上为追求理想而奋斗。如果一个人想得很美妙,说得很动听,却没有实际行动,那么这说明他对理想没有坚定的信念,甚至很难说他拥有理想。

著名寓名作家克雷洛夫曾作过一个精彩的比喻:“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理想来源于现实,但不等于今天的现实,它只是具备变成明天现实的可能性。要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必须靠实践。实践是使理想变为现实的桥梁和纽带。没有实践,理想就永远不能变成现实,而只能是空想。只有用行动,才能把理想化为现实。

个人理想的实现,要靠每个人的实际行动。然而,在大学校园中,有的同学却只有美好未来的蓝图,而没有具体的实际行动;期望成为专家、能人,但在学习上却不肯下苦功夫;喜欢谈论理想、前途,却没有脚踏实地地去付诸努力,总是幻想付出最小的代价,而获得最大的效果。这样的人,往往一天一个理想,始终徘徊在现实的此岸,永远到不了理想的彼岸。毫无疑问,以实践为桥梁,用自己的辛勤的双手,开辟到达理想境界的通途,就当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品格。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一个一个地实现近期目标,逐渐积累,才有可能实现远大理想。

艰苦奋斗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实桥梁。奋斗没有不会轻松的事情,奋斗的目的是为摆脱艰苦的条件,实现人生的幸福,在这一理想的感召下,我们不怕艰苦,在艰苦中体验快乐,直至实现人生理想。艰苦奋斗是和远大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赌徒和懒汉即使冻死、饿死,也不会有人承认他们是艰苦奋斗。事业历来与艰难困苦搭伴,成果皆须由心血汗水浇灌。要成就任何事业,都必然会遇到诸多艰难困苦,都必须自觉地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不是要过苦日子,更重要的是,它是需要大力弘扬的优秀传统美德。艰苦奋斗与改善生活不是对立的,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就是要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多地积累财富,为群众多办实事,更好地满足大家的需求。所以说,艰苦奋斗并不是要大家去过“苦行僧”生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尽量搞得好一些,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实惠,这才是艰苦奋斗的最终目的。发展经济离不开消费,特别在当前,还要不断地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但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不是浪费,消费要合理、要适“度”,不能脱离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更不能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甚至违反纪律。要时刻考虑共产党人的消费行为,是否积极健康,是否勤俭节约,是否体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培根在《论消费》中说,财富是为了消费,消费是为了荣誉和善举,在任何消费上都大肆挥霍的人,难免陷入困境。这种“荣誉”和“善举”,与我们所要弘扬的传统美德是一个意思。即使是那些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把节俭作为社会文明和社会风尚来提倡。不少人出国归来后都谈到,外国人有的虽然很富有,但生活却很俭朴,招待客人非常简单,送的纪念品也很便宜,他们是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外国的历史悠久多了,我们不能让它失传了,而应该不断地发展它、弘扬它,使之更具时代特色、更具生命力。

第五篇:追求理想

我们组认为追求理想,志存高远。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他们就是因为志存高远,追求理想,才取得了成功。

花再小也要怒放

他没有上过学。幼年时患有结核性脊椎炎,造成驼背,身高刚到同龄孩子的腰部。因此,他非常自卑,甚至不愿出门。一次,母亲带他到姑姑家做客,很多孩子看他又小又驼,纷纷围过来看热闹。他羞愤极了,把自己锁在屋里。姑姑没有生气,等他安静下来后,带他来到院子里,指着地上的一棵蚂蚁菜花,说:“孩子,它贴在地皮上生长,它是多么矮,甚至没有小草高,可你看它开出的花多美丽呀!你记住,花再小,也要怒放。”

后来,在姑姑的帮助下,他自学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和意大利文。一天,姑姑送给他一本诗集,他坐在路边认真地看着,被里面优美的句子打动了,竟大声朗读起来。

这时,一个马车夫路过,见矮小丑陋的他正在念诗,不禁大笑起来,说:“嗨,你这身材更适合赶马车。”

他顿时火冒三丈,拿起小凳子砸了过去,马车夫急忙躲开。谁知,他愣是一路狂追,追到马车夫家,大声说:“总有一天,我要把我的诗念给你听,并且让你喜欢。”从此,他在学习之余开始诗歌创作,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一天,他在一个诗歌大会上动情地朗诵自己的诗作。虽然出于尊重,大家没有笑出来,但从别人捂着嘴巴的动作和表情里,他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他沮丧极了,下了台就躲在角落痛哭。这时,姑妈温暖的手臂抱住了他,轻轻安慰他:“孩子,记住姑妈的话,花再小,也要怒放。”那一刻,他再次感到心中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12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首诗作。17岁那年,已在诗歌界小有名气。

他叫亚历山大·蒲柏,英国18世纪伟大的诗人。

精彩何止一瞬间

有这样一首诗:“没有不下台演员/也没有不散场的观众/鼓掌一百零一次/还是有一百零二次的落幕/走吧,雨总在无声飘落/泥土并不是它的墓园/只有长长的路是真实的/快乐地,热情地,认真地走吧”,读了总给人很多感悟。

人生的路很长,可也不是长得不合实际,中间可分化为许许多多的区间,不可能一直上升,也不可能一直递减,而总是在精彩与失落或者平淡中交替着,等待每个人自己去将它走向改变。

所以我说:精彩不止一瞬间,就等自己去创造。

为人们熟知的俄罗斯体操女皇霍尔金娜就是典例,十五岁有名气,十七岁辉煌,她处于人生中的巅峰一直到二十五岁,掌声、鲜花、赞许让她一路往上走,几乎她去的每个赛场观众席都是爆满的,人们为的是一睹她优雅的身姿,为她呐喊,为她加油。然而辉煌终究不能长久,二十五岁她终于退役了,再没有欢呼与呐喊,再没有她爱的音乐伴她在台上腾跃,人生的精彩似乎消失了,可她没这样认为,仍然快乐地投入到体操协会的指导工作中去,认真地过着属于自己的每一个崭新日子,她说:“我认真地走着,虽然不像以前那样轰轰烈烈,可是依然很快乐。”

是啊,我们真的应该像霍尔金娜一样,不沉溺于过去的辉煌,不以过去为傲,更不能因为失去了过去而感到失落与沮丧,因为人生就应该丰富多彩,就应该是酸甜苦辣,就应该是好好地过这一秒激情澎湃地进入下一秒!那么人生何须言短,何须言乏味,何须言失望。

一首歌词说的好:“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是啊,每当我们过完一个充实快乐有意义的一天,就为自己拍手鼓掌,那么幸福精彩何止一瞬间?

走人少的路,离成功更近

我大学毕业时,同学小刘做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决定,他不找工作,一个人租了个小屋子,默默地从事网络翻译的工作。在我们这一帮同窗好友眼里,这样的行为显得很出格,几乎没有人看好他。我们认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菜鸟,最好的路子就是找一个好的单位,老老实实地学本领、长经验,然后才可能有好出路。很多亲朋好友都苦苦相劝,但小刘谢绝了。

参加工作后,我们都有了自己的东家,每天都像陀螺一样围着工作打转,将其伺候好,然后拖着疲累的身子回家,领着微薄的薪水度日。在这一个房价飞涨的时代,我们多数工薪族都是过着勤俭持家的日子。偶尔在网上或电话里闲聊时,都忍不住拿小刘同学调侃一番。

3年时间一眨眼过去了,虽然我们很多人毕业时都信誓旦旦地说,一旦在单位里学到本领,积累够经验,马上离开,跳出去打拼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大多数人在单位这个避风港里,已经失去了面对大风浪和新环境的勇气。辞职创业逐渐成了一种空洞的口号,不是以金融危机、市场不景气为借口,就是以失业率高、好工作难找为理由,有了家庭和职务的人,更是彻底地放弃了这一种念头。

不过,我们班上还是有一位同学开了自己的公司,成了知名的经营主,他就是小刘。

在一次同学会上,小刘说出了他的“秘密”,成功往往取决于你敢不敢往人少的地方走。可能会有未知的风险,但因为没人或少人来过,留给你的才有可能硕果累累。大家都惧怕风险和危险,都宁愿选择往那些最多人走过的路前行,在别人开辟和挖掘出来的老路上行走,虽然看起来很安全,但因为走的人太多,所有的财富与资源早就被人占有。即使幸运地新发现了一小部分,也必然会被蜂拥的人群争抢与瓜分。走这样的路,又怎么会有大收获呢? 真正的站立

有一人,不幸患了小儿麻痹。他的腿一点都不能动,必须坐在轮椅上。但是,他讨厌整天依赖别人把他从楼上抬上抬下,便晚上一个人偷偷地练习独立行走。他先用手臂的力量,把身体撑起来,挪到台阶上,然后再把腿拖上去,就这样一级一级艰难地爬上楼梯。

一次,他母亲发现他用这种方式爬楼梯,就心痛地说:“你这样在地上拖来拖去,给别人看见了多难看。”他却回答说:“我必须面对自己的耻辱,我必须自己帮自己‘站’起来!”

这个自己帮自己“站”起来的人,就是罗斯福。后来,他就是靠着这种自己帮自己“站”起来的精神,最后“站”到了美国总统的位置上。

面对人生的痛苦、不幸、失败和挫折,如果自己躺倒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站起来,还有谁能帮你站起来呢?自立,才是一种真正的站立。

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 ——肖伯纳

最糟糕的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受到错误志向的阻碍而不自知,真到摆脱了那些阻碍时才能明白过来。 ——歌德

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 ——约翰逊

志气和贫困是患难兄弟,世人常见他们伴在一起。 ——托·富勒

上一篇:招商冠名方案范文下一篇:自我毕业鉴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