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干部问责制办法

2022-08-11

第一篇:管理干部问责制办法

关于实行处级领导干部问责制的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推进公司依法治企战略,进一步深化责任法人考核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保证公司各项方针、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领导干部问责,是指公司对处级领导干部、对外控(参)股单位我方派出高管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管理职责,致使所分管的单位部门工作失误,或领导干部个人失律失误,造成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或不良社会影响的行为,依照本办法指出其问题、追究其责任的制度。

第三条 公司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忠实履行公司赋予的岗位职责,正确行使权力,严格执行公司内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监督。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公司设立问责领导组,领导组成员由公司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组成。领导组下设联合协调办公室,联合协调办公室成员由党委组织部、纪委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党委组织部。

第五条 联合协调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1、经常性地通过组织程序、民主程序等不同渠道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了解矿处级领导干部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方面的情况。

2、负责受理职工群众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等方面的来信、来电、来访及相关署名材料。

3、负责受理上级部门或公司领导批示的对领导干部的问责调查。

4、牵头组织协调或委托有关部门对需问责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5、提出责任追究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提交有关领导或相关会议讨论决定。

6、完成领导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六条 建立联合协调办公室会议制度。一般每月召开一次联合办公会议,由党委组织部召集并主持,全体成员参加,必要时可吸收有关领导参加。

第七条 建立请示汇报制度和信息沟通制度。联合协调办公室成员要切实履行职责,定期沟通交流信息,如遇重大问题,要及时向问责领导组汇报。

第三章 问责原则

第八条 问责原则

1、依法依规原则

对领导干部的问责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内部有关规章制度,不得随意启动问责程序,不得随意加重或减轻处罚。

2、从严治企原则

问责以落实责任、加强管理为目的,促使干部严格执行内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领导水平。

3、权责对等原则

在追究领导干部责任时,要严格按照其职责范围,结合其职

2 位权限,明确其权力责任关系,防止处罚偏轻偏重。

4、民主集中制原则

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处理,必须经集体讨论研究作出决定,不允许个人或少数人决定。

5、实事求是原则

在追究领导干部责任时,要以事实为依据,以职责为标准,严格区别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上级责任和下级责任,分清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做到客观、公正、准确。

第四章 问责情形

第九条 党政领导班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1、领导班子整体效能低下,执行上级指示、决定不力,致使政令不畅或影响公司整体工作部署的;

2、无正当理由,未完成责任法人主要目标的;

3、不履行或未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司一个时期的某项重要工作未能按时完成,影响全局工作落实的。

第十条 党政正职(部门正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1、按照公司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应当经集体讨论决定的事项而未经集体讨论,也未征求其他成员意见,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的。

2、按照公司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应当向上级请示汇报的事项而未及时请示汇报的或瞒报、虚报、迟报重大突发事件、重要情况、重要数据的。

3、本单位、本部门生产安全管理、经营管理、干部管理、行业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发生重大问题,受到省、市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司通报批评的。

4、由于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不到位,本单位、本部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层管理干部因违法违纪受到党纪政纪或刑事处罚的。

5、由于缺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本单位本部门制订的有关管理制度、政策措施,存在重大缺陷和漏洞,导致执行中发生偏差的或对基层指导服务不及时、不到位而影响工作的。

6、对二级单位请示不及时答复、批复或对下级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在职责范围内不及时处置,对职责范围内应当上报的问题不及时报告而贻误工作的。

7、领导干部个人违反公司廉洁自律及其他有关规定的。

8、其他应当问责的情形。

第十一条 党政副职(部门副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1、直接分管工作或业务出现失误的。

2、应当向正职请示汇报的事项不及时请示汇报造成不良后果的。

3、由于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不到位,分管科室、区队、车间的中层管理干部因违法违纪受到党纪政纪或刑事处罚的。

4、领导干部个人违反公司廉洁自律及其他有关规定的。

5、其他应当问责的情形。

第十二条 外派中高层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1、外派董事对需提交控(参)股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审议的事项,未提前征求公司意见的。

2、外派监事、高管人员及财务总监发现控(参)股公司有损害公司权益行为,未及时制止或未向公司汇报的。

3、外派中高层管理人员违反公司廉洁自律及其他有关规定的。

4、其他应当问责的情形。

第十三条 涉及多方责任时,应当实行相关问责、附加问责和连带问责。

第五章 问责渠道及问责程序

第十四条 问责信息收集渠道

1、职工群众的举报、控告或署名材料。

2、纪检、监察、组织、人事、信访等部门提出的问责建议。

3、企管、财务、审计、安监等职能部门履行职责过程中提出的问责建议。

4、二级单位、部门提出的问责建议。

5、公司领导、上级相关部门提出的问责建议。

6、控(参)股公司监督协调领导组及办公室提出的问责建议。

7、法律、仲裁机构提出的问责建议。

8、新闻媒体曝光的材料。

9、其他。

第十五条 问责程序

1、问责领导组办公室接到问责信息或建议后,组织召开联合协调办公室会议,提出是否问责的意见和建议,向问责领导组报告。

2、问责领导组办公室牵头组织或责成有关部门人员,对需问责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写出书面调查报告和处理建议,提交问责领导组会议讨论决定处理意见。

3、问责领导组办公室反馈处理意见,指出领导班子及个人存在问题,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必要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情况。

4、问责领导组办公室定期督促检查,促使问责对象纠正错误或改变工作不力局面,减少不良影响。

5、问责对象的行为涉嫌违纪的,按干部管理权限依法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六章 责任认定和处理方式

第十六条 主要领导责任者和重要领导责任者的认定 主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直接主管的工作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损失负直接领导责任的领导干部。重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分管的工作或参与决定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负次要领导责任的领导干部。 第十七条 责任认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看是否把好教育关,判断其是否失教。

2、看是否把好决策关,判断其是否失误。

3、看是否把好执行落实关,判断其是否失职和渎职。

4、看是否把好监督管理关,判断其是否失管。

5、看是否把好所管辖单位和干部的廉政关,判断其是否失察。

6、看是否把好发现问题查处关,判断其是否失究。 第十八条 组织处理方式

1、党政领导班子

6 (1)批评教育 (2)责令书面检查 (3)通报批评 (4)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5)责令负主要责任的领导辞职 (6)整顿调整

2、领导干部 (1)问责谈话 (2)批评教育 (3)责令书面检查 (4)通报批评

(5)取消评优评先评模资格 (6)诫勉 (7)调离领导岗位 (8)引咎辞职 (9)责令辞职 (10)免职 (11)撤职

第十九条 组织处理与党纪政纪处分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使用或合并使用。

第七章 监督保障

第二十条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责任制。实行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建立责任目标,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

第二十一条 建立健全规范的领导干部岗位职责,健全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的工作程序和业务

7 流程,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程序严密、有效制衡,用权规范、协调有序。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各部门对职责范围内发现的问题,有责任、有义务及时反映汇报,对知情不报者要追究相关责任。

第二十三条 联合协调办公室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导致调查报告出现重大错误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各单位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对本单位科级干部的问责实施细则,并报公司问责领导组联合协调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五条 领导干部责任追究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处分批准权限及有关程序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公司党委组织部、纪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与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时,以法律法规为准。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从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行政问责制实施办法行政问责制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强化各部门负责人的行政职责,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效能意识,促进恪尽职守、依法检测,为服务对象和客户提供科学、公正、高效、满意的服务,根据《云南省质监系统行政问责制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问责坚持权责统

一、赏罚分明、责罚适当、实事求是、公正公平的原则,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负责,坚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与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确保问责工作健康发展。

第三条云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各所、部门正副职负责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照本办法问责。

第四条各所、部门正副职负责人对岗位职责内发生的应该问责行为承担直接责任;各所、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所管辖部门发生的应该问责行为承担主要领导责任。

第二章问责事项

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二、独断专行、决策失误;

三、滥用职权、违规检测;

四、办事拖拉、推诿扯皮;

五、不求进取、平康无为;

六、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七、态度野蛮、作风粗暴;

八、铺张浪费、攀比享受;

九、暗箱操作、逃避监督;

十、工作不力、处置不当。

第三章问责方式

第六条问责方式:

一、诫勉谈话;

二、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三、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四、责令公开道歉;

五、通报批评;

六、调整工作岗位;

七、停职检查;

八、劝其引咎辞职;

九、责令辞职;

十、建议免职。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纯使用或并用。

被问责的情形构成违反党纪、政纪应按相应规定追究纪律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七条根据被问责情形的情节、损害和影响,决定问责方式。

一、情节轻微,损害和影响较小的,对行政负责人采用“诫勉谈话”、“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的方式问责;

二、情节严重,损害和影响较大的,对行政负责人采用“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调整工作岗位”、“停职检查”的方式问责;

三、情节特别严重,损害和影响重大的,对行政负责人采用“劝其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建议免职”的方式问责。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

一、1年内出现2次以上被问责的;

二、在问责过程中,干扰、阻碍、不配合调查的;

三、打击、报复、陷害检举人、控告人、证人及其他有关人员;

四、采取不正当行为,拉拢、收买问责调查人员,影响公正实施问责的。

第九条发现并及时主动纠正错误、未造成重大损害和影响的,可从轻、减轻问责。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免予问责:

一、因服务对象、客户弄虚作假,致使难以作出正确判断,造成未能正确履行职责的;

二、因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内部管理制度未作出具体、详细、明确规定或要求,无法认定责任的;

三、因不可抗拒因素难以履行职责的。

第四章问责程序

第十一条通过以下渠道反映有本办法第二章规定情形的:

一、上级机关的指示、批示和通报;

二、院领导以及综合部门在业务工作、纪律检查、政纪监督、法制监督、人事和财务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三、服务对象、客户的投诉和举报;

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议案、提案等形式提出的意见建议;

五、监督机关及司法机关等提出的意见建议;

六、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检举、控告;

七、巡视(巡查)、工作检查或工作目标考核中的意见建议;

八、新闻媒体的报道;

九、本院干部、职工反映的突出问题;

十、其他渠道反映的情况。

第十二条经初步核实,如反映的情况存在,由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办公室向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关于是否启动问责程序的建议。

第十三条由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启动问责程序。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办公室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

被调查的行政负责人应当配合调查,阻挠或干预调查工作的,调查组可以按照干部任免程序的有关规定,提请暂停其职务。

调查组应当听取被调查的行政负责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进行核实,如其成立,应当采纳。不得因被调查人申辩而从重问责。

第十四条调查组一般应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并向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提交书面调查报告,情况复杂的,经过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可延长10个工作日。

调查报告包括问责情形的具体事实、基本结论和问责建议。

第十五条调查终结后,由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作行政问责决定。

第十六条问责决定书应当自作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送达,并告知被问责人享有的权利。

被问责人享有对所问责问题向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申辩、申诉的权利。

问责情况应及时告知提出问责批示、建议的有关单位或个人。

第十七条被问责的行政负责人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申诉。申诉期间,问责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十八条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收到被问责人的申诉,应当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复议、复查,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一、问责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问责方式适当的,维持原决定。

二、问责认定事实基本清楚,但问责方式不当的,变更原决定。

三、问责认定事实不清楚、证据不确凿的,撤消原决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澄清事实、恢复名誉。

第十九条调查组成员与被调查的行政负责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依法回避。调查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作出的调查结论与事实出现重大偏差,致使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作出错误的问责决定,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三篇:行政问责制暂行办法

政责制暂行

阳江市国土资源局翻印

- 1 - 法 行问办

行政问责制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强化各级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行政责任,促使各级行政工作人员恪尽职守、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行政问责制,是对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市政府直属机构、派出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和法律、法规赋予行政职能的单位以及各县(市、区)政府的行政相关责任人,包括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直接责任人等,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因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导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进行行政监察和责任追究的制度。

第三条行政问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追究其行政责任:

一、不认真执行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的有关文件规定、决策和工作任务;不落实上级决定的

- 2 -

事项,影响政令畅通,导致工作目标任务不能完成的。

二、没有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的权限、程序、时间和工作要求进行决策或审批、办理有关工作事项,造成工作失误、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三、不认真履行职责,对行政管理相对人态度蛮横、推诿扯皮和“吃拿卡要”或乱收费、乱罚款等,影响部门和政府整体形象和全局发展的。

四、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收受当事人财物、接受当事人宴请、参加当事人提供的旅游或娱乐活动等行为的。

五、不采纳正确意见,不按照上级决定办事,干预他人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的。

六、虚报、瞒报、迟报、漏报造成不良影响或损失的。

七、政令不通,治政不严,对上隐瞒问题,对下包庇、袒护、纵容,或者指使、暗示下属部门或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八、对市领导交办事项能办而不办,能提前办而借故拖延的。

九、在抗御各种自然灾害,处置重、特大事故以及在防治重大疫情中未按上级有关规定和要求

- 3 -

及时、有效处理,造成损失或严重后果的。

十、其他应当追究行政责任的行为。

第四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检举、控告、投诉,或经新闻媒体曝光、工作考核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应进行行政问责行为,由市监察部门调查核实并对行政问责对象进行责任追究。如国家和省、市对行政问责已有规定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对检举揭发行政过错行为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第五条在追究问责对象行政责任时,应根据行政过错事实和职责情况,准确界定相关人员所应承担的具体责任,依法对直接责任人、直接领导、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给予相应的责任追究处理。责任追究方式包括诫勉谈话、提醒注意、书面告诫、责令限期整改、责令做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考核为不称职、责令辞去领导职务、调整工作岗位、免职、辞退、纪律处分等。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

第六条在进行责任追究时,应当区别初犯、重犯、屡犯及责任轻重等情况,体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政策。

- 4 -

一、第一次出现需追究行政责任情形的,对直接责任人要调整工作岗位,对直接领导或分管领导要进行提醒注意,对主要领导要进行诫勉谈话,并向公众作出解释和责令整改;

二、一年内出现两次需追究行政责任情形的,以直接责任人要免职,对直接领导或分管领导要调整工作岗位,对主要领导要进行书面告诫,并视情节给予考核定为不称职。

三、一年内出现三次(含三次)以上需追究行政责任情形的,对直接责任人要依照有关法纪进行纪律处分或辞退处理,对直接领导或分管领导要责令辞去领导职务或免职,对主要领导要调整工作岗位或降级使用。

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应问责行为,一次就可依法依纪对直接责任人进行调整、辞退或开除,并对直接领导或分管领导、主要领导从重处理。

第七条被问责的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干扰、阻碍、不配合对其行政过错行为进行调查的;

二、对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陷害的。

第八条对情节轻微、未造成不良后果的问责行为,且责任人认错态度好并能认真整改的,可

- 5 -

免予问责;对由于不可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损害结果的,可不予问责。

第九条问责工作由监察部门负责执行,有关部门支持配合。

第十条本办法由市监察局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 6 -

第四篇:望江县实行领导干部工作问责制

近年来,望江县实行领导干部工作问责制,将问责作为干部管理监督的主抓手,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管好、用活干部,向干部要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

重点工作问责。县委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以发展配干部,在发展中考察干部,实行重点工作问责制。一是将招商引资作为压倒一切的头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明确目标、分解任务、严格考核、追究责任。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将任务分解到单位,制订严格的奖惩措施,年初与乡镇和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责任状。县里还专门成立了考核办公室,考核办主任挂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一月一督查、两月一通报、一季一调度、半年一考核,年终进行综合考核。明确规定未完成任务的,一律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党政主要负责人予以通报批评,并根据完成任务比例扣除年度奖金;乡镇排名最后一名、县直单位排名后三名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就地免职、降职。二是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细化考核标准,严格考核程序,月考核、季兑现,一事一问责,年终综合考核,年终考核后两名的,不评优、不提拔、不调动。县委组织部将两项重点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仅2005年一年,就有3名乡镇党委书记被免职,5名乡长和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被降职、或改任非领导职务、或责令

离岗招商,3名科级干部、12名一般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12名主要负责人被通报批评,还有 12个乡镇和县直单位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

群众评议问责。为了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强势招商,县委、县政府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政风、行风评议活动,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负责人代表对县直服务部门进行评议。参加问卷评议的代表每次都在100人以上。对在评议中被评为前三名的予以通报嘉奖,后三名的给予通报批评和黄牌警告,连续两次被评为后三名的,属县管单位的,行政主要负责人就地免职,同时追究分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相关责任;属条管单位的,通报其上级主管部门,建议调整其单位领导班子。同时,实行市民投诉待岗制、民营企业处罚报告制、县领导联系企业和责任单位帮办制等政策措施,落实责任,严肃追究,为招商、安商、扶商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年度考核问责。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年度考核实施办法,组织、人事部门年终进行全面考核,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既进行量化评分,又进行定性评价,并将考核结果进行比较、排名、排座次,对在考察中反映较差、群众评议中不称职票较多、排名靠后的,坚决撤下来。2005年乡镇换届中有1人降职、29人从低安排,县直单位人事调整中,又有7人降职使用或改任非领导职务。

跟踪考察问责。对领导干部在中心工作、处理突发性

事件等方面的表现实行跟踪问责制,进行全程跟踪,督查问责。2005年在县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拆迁、清查违法占地和违法建房等工作中,县委组织部全程参与督查,督促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阻碍拆迁、妨碍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诫勉谈话,并把领导干部在这些工作的表现记录在案,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经济审计问责。县委制定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意见》,党政主要负责人凡离必审。县委组织部还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干部的考察考核结合起来,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功过是非,该重用的重用,该谈话的谈话,该诫勉的诫勉,该采取组织措施的采取组织措施。2005年对21个乡镇和7个县直单位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和责任追究。

通过层层问责,严肃追究,有力地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快速有效落实,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显现出良好态势。去年各项经济指标均以两位数增长,实际到位外资比上年增长49%,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工业生产总值等指标增幅超过20%。更为可喜的是人气指数得到提升,外部形象大为改观,干部群众信心强、士气振,谋事业、创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董中群 吴建红

第五篇:学习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是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完善领导干部行为规范的重要举措,是“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步入法制化的重要步骤。它完善了制度层面对公共权力控制与监督的责任追究、纪律追究、法律追究三大机制,对于健全责任追究体系,规范问责行为,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增强党政领导干

部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问责规定》的基本内容分为“总则”“问责的情形、方式及适用”“实行问责的程序”“附则”共四章二十六条。同时明确地划分出问责对象范围、坚持的原则、问责的情形、问责的方式、被问责后的使用和问责方式与党纪政纪处分的关系等。第一章规定了《问责规定》的立法目的、问责对象、实行问责的基本原则、问责与党纪、政纪处分以及刑事责任追究的衔接。第二章规定了问责的情形、问责方式、党政领导干部被问责后如何使用。第三章规定了问责的程序,包括问责情形的发现、调查、提出问责建议、作出问责决定、执行、受理不服问责决定的申诉等内容。第四章规定了除第二条规定的问责对象外的其他适用和参照《问责规定》的人员范围。

《问责规定》的一个亮点是将党委系统纳入问责体系,补充了以往只在行政系统问责、而同样负有领导和决策责任的党委系统却置身事外的弊端。《问责规定》的颁布实施说明了党的领导干部一方面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要对领导范围承担一定责任。

问责的情形上,做到了一方面使党政领导干部清楚地了解到出现哪种情形应当被问责,以促使其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另一方面也对在何种情形下应当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予以明确,有利于避免问责的随意性。某种情形采取哪种问责方式,由问责决定机关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对党政领导干部被问责后如何使用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样的规定,既考虑了问责阶段民众对问责对象的情绪反映,又体现了最大限度地教育和爱护干部,而不是将被问责的干部简单地视为一无是处,一棒子打死。问责决定的公开透明,有效防止了“带病复出”的现象。

问责方式与党纪政纪处分的关系方面,党政领导干部受到问责,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这就是说,实行的五种问责方式不能代替党纪政纪处分,问责后根据实际情形还可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被问责者党纪政纪处分,但也不是对实行问责的都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当前,应高度重视《问责规定》,要把学习宣传《问责规定》作为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充分认识颁布实施《问责规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增强贯彻执行《问责规定》的自觉性。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协助党委、政府严肃查处问责案件。要注意科学界定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限度,做到责任与职权相一致、过错与责任相适应、惩戒与教育相结合,以避免对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时的情绪化与粗糙化倾向。

上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赏析篇下一篇:高炉炉前工操作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