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统筹发展战略

2022-07-04

第一篇:坚持统筹发展战略

坚持统筹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

中共三伏潭镇委 三伏潭镇人民政府

2011年,我们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投资近6000万元的三伏潭大市场及商贸区建成投入运行,仙桃直供水已延伸到镇区,污水处理厂正常启动,完成了一大批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和部分基础设施改造,全镇整镇推进垃圾填埋和垃圾池建设大面展开,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今年,我们将按照“放大亮点、整线推进、连线成片”的思路,结合镇村实际,注重工作实效,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大规模进行集镇改造,提升以城带乡的带动力

1、做精做优主镇区。以文明创建为主线,以十大工程为载体,以生态绿化为特色,按照“规划高品位、建设出精品、管理上台阶”的总体要求,加大城镇建管力度。重点完成镇区道路连接工程、大市场续建配套工程、318国道镇区人行道及花坛升级工程、东广场、华璞广场二期建设工程、原农贸市场和工业品市场改造盘活工程、亮化工程等10大工程,向宜居宜业小城市的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

2、做新做大小集镇。高标准编制夏市、毛场、丰口头3个小集镇新社区建设规划,以搬迁老市场、兴建新市场为突 1 破口,周边预留集中建房宅基地,配套建设社区服务设施,逐步形成集商贸、休闲、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社区,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社区转移。目前,丰口头新社区建设已经启动,完成房屋拆迁及场地平整,正在进行管网、桥梁施工。毛场中心社区正在制定方案。

3、做亮做美居民区。即在镇区范围内,对居民户集中区房屋立面、杆线设臵、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改造,力求一处小区一道景致,成为新农村建设亮丽的“窗口”。

二、大力度开展村庄整治,提升以点扩面的辐射力

1、办好“点”。坚持政府引导,村组督办和群众自我改造相结合,每个工作片沿主干道重点整治一个村,每个村沿村道重点整治一个组,通过重点村组的示范带动,整体推进村庄整治。

2、抓好“线”。去年,我们以夏市集镇为引爆点,大力开展以村居改造、管网配套、环境整治、绿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318国道万米绿色长廊建设,夏市集镇面貌焕然一新。今年,我们将依托绿色长廊建设的辐射带动效果,加快夏市段至留名口段沿线村庄整治,形成亮点,进一步提升绿色长廊示范作用。

3、督好“面”。在工作摆布上,不顾此失彼,坚持分类指导,整体促平衡,对经济基础好的村,坚持高标准建设, 2 全方位推进,整体提升村庄形象和人居质量;对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村,坚持先打基础,后续发力的原则,重点整治村容村貌。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水平整体提高。

三、进一步强化综合管理,提升以管促建的内生动力

1、规划控管。坚持因村制宜,一村一貌原则,或“一河两岸”,或“一街两带”,或“一路两边”,凸显地方特色。严格按照规划推进。

2、机制长管。继续推行集环境卫生、沟渠清理、道路管护、树木管理为一体的“四位一体”管理机制,严格精细化管理,确保城乡建设管理得到进一步改善。

3、考核严管。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纳入各村年度工作目标,对长远工作一年一考核,一年一结帐;对阶段性任务定期督办、定期通报,将完成任务情况与干部的经济待遇直接挂钩,通过经常督办、严格考核,确保工作向前推进,取得实效。

第二篇:坚持统筹发展战略整体推进城乡建设

坚持统筹发展战略整体推进城乡建设 努力提升文明和谐新太村建设水平

旬邑县太村镇党委书记张 克

(2012年3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打破二元结构,构建和谐社会,是广大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基层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我所工作的太村镇地处旬邑县中部塬区,镇政府距县城5公里,总面积10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8万亩,辖29个行政村4.8万人,是旬邑县第一大镇。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主线,按照“高举发展旗臶,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机制,推进富民兴镇”的思路,用发展凝聚人心、树形象,团结带领全镇人民,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办成大事,办好实事,办妥难事,特别是突出新农村建设和重点镇建设两大重点,统筹镇域经济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镇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修编完善规划,规范城乡统筹建设。规划是发展的依据和蓝图,没有大手笔的规划就没有高标准的发展成果。在推进镇

- 1 -

域统筹发展进程中,我们紧紧围绕建设个性鲜明的特色城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未来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需要出发,充分考虑人口数量、产业基础等发展现状,把城乡建设与长远发展、提升品位与突出特色、完善设施与服务群众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合理确定新农村建设规模和空间布局、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及工业园区布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镇区规划上,围绕完善基础设施这一重点,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先行规划镇区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以及通讯、供电等基础设施,搭好框架,为建设打好基础。同时,依托镇区、主干道路规划建设中心村,进一步拉大城镇框架,聘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规划设计院和陕西中晟设计院编制完成了《太村镇总体规划》、《太村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研报告》;新农村规划上,坚持因村制宜、因户制宜、量力而行、节俭节约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综合考虑农村地理位臵、经济基础、人口数量等因素,修编完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精神文明、组织建设等子规划,使之相互衔接、自成体系,为打造经济发展、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现代城乡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壮大特色产业,支撑城乡统筹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欠发达是最基本的国情。为此,我们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扩大经济总量作为推动镇域发展的第一要务。按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要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镇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5万亩,总产1.1万吨,

地膜玉米种植达到2万亩,总产1.37万吨,粮食产业稳步增产。积极建设生态果园和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全镇果园面积达到6.5万亩,总产量达7.56万吨,建成百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园10个、绿色有机苹果基地1.5万亩,栽植核桃、柿子、花椒等经济林8600亩,苹果产业不断提质增效。抢抓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机遇,引导鼓励农民发展生猪养殖,新建600头商品代种猪场5个,百头养殖示范户125个,并建成百头肉牛养殖场、奶牛养殖场、孵化场,畜牧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大力发展蔬菜专业村,专业户,新建蔬菜大棚150座,占地面积达到289亩,每棚年产值3万元以上,做大做强西甜瓜种子繁育基地、花子馍、乌鸡养殖等特色产业,特别是依托唐家文化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田园风光游”、“农家体验游”,并积极发展劳务输出,全镇年均输出9000人次,年人均务工收入达1万元以上,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借力发展不动摇,狠抓招商引资,引进绿野果业公司、北山果业、蓝海果业、志锋果业、全民果干厂、精工彩钢厂、面粉厂、恒信果业、中盛源果蔬、新汶矿业、凯德瑞啤酒等企业,依托太村产业园区,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发展产业链、企业链,辐射带动全镇工业有序健康发展,形成了三次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扩大了全镇经济总量,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推进新村建设,夯实统筹发展根基。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村建设是统筹发展的瓶颈所在。要解决统筹发展的

难题就必须解决农村发展的难题,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加快农村开发建设步伐,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夯实统筹发展基础。近年来。我们太村镇按照抓点、连线、扩面、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全镇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全面提升、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2008年至今,全镇建成了琅琊洼、店头、赵家等13个新建示范村,坳乔、南宫、唐家、上官庄等12个旧改示范村,赵村、刘家、上南子等6个巩固提高村,完成坳乔、琅琊洼、罗家、张家村、赤道村等村级阵地建设20个。同时,完成了后堡子、赵家等6个村易地搬迁及配套设施建设。改造农村电网25个村、152公里,建设了孟家咀等30个村人畜饮水工程,修筑安家、上魏洛等43个村通村公路195公里,全镇通村公路里程达到225公里;绿化造林3900亩,复垦老庄基15个村,新建沼气池2250口,安装太阳能4500台,搭建吊炕3200铺,改建卫生厕所2160个,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全力狠抓民宅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基础层面缩小城乡差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四、强化镇区建设,引领城乡统筹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城乡关系论”中提到: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渐进过程。就实际情况而言,加快城镇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连接点、关键点。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生态、人文、精致、宜居”的目标,抢抓全省重点镇建设的历

史机遇,以园区为依托,以镇域为中心,全力狠抓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四个关键,加快重点镇建设步伐。2010-2012规划总投资13062.7万元建设镇区。2009年投资3828万元,完成了福兴街道路改造、中学寄宿楼、中医医院综合楼等6个项目建设。2010年投资8614.3万元,完成了创业大道北延伸段等3条道路和太村商贸楼、三和商城建设任务。2011年,总投资4981万元,其中投资2700万元续建创业大道北延伸段、兴业路、书院路尾留工程建设任务,铺设两侧人行道地转6.8万平方米;投资270 万元,安装街灯198盏;投资1300万元,建设占地15亩的配水厂检测楼及辅助设施;投资600万元开工建设镇政府机关办公楼;投资380万元正在建设派出所办公楼;投资400万元完成福兴路改造工程。赤道社区建设城区街道2.9公里,商业门店80户,中心文化广场2个,初步建成了环境优美、商贸活跃、人气旺盛的山水园林明星城镇。同时,在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全面加强城镇管理,巩固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成果,提高了城乡文明水平。

总之,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立足乡镇工作实际,从新农村建设和重点镇建设两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力求破解瓶颈的途径越来越多、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快,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推进统筹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一是土地难题。随着城乡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建设规模的

不断扩大,需要的建设用地越来越多,使得建设用地需求和耕地红线的矛盾不断加剧,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用地上报难、审批难、征地难的问题愈来愈突出,有项目无土地,有资金难征地,严重制约了城乡建设步伐。

二是资金难题。资金是建设的保证,是城乡一体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一直以来乡镇没有可靠财源、稳定财源,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保运转很困难,产业发展、设施建设更是难上加难,加之缺乏信用担保和融资平台,商业银行贷款政策变化太快,城乡建设资金融资问题非常突出,融资难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致命瓶颈。

三是人才难题。由于工作环境问题、工资待遇问题,基层工作面临着缺少人才、留不住人才等问题,城乡一体发展中诸如农业技术指导、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许多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无人承担,统筹城乡发展几乎没有高质量的智力平台。

第三篇:坚持统筹兼顾 促进和谐发展(定稿)

坚持统筹兼顾

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近年来,**省**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产业兴旺、城乡秀美、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社会和谐、走势强劲”的富民强市目标,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和谐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与城市和谐共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融合,从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城乡和谐发展。为此,必须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加快城镇化步伐的同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岳阳市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志愿者行动和“百村示范”工程,以城市之力带乡、以工业之力促农、以社会之力帮村;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种养业,工厂化、园区化的加工业,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业,生态化、多样化的涉农新产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农民,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经过不懈努力,岳阳市农村呈现出了经济持续增长、社会持续稳定、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坚持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把发展社会事业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努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岳阳市围绕促进教育公平,从调整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入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妥善解决城市低收入者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文化产业基地;着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保健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培训乡村医生,进一步增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着力改善民生,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统筹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是促进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必须坚持富民为本、利民为大、安民为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深入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岳阳市每年都要集中人力财力,为群众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以创新推动创业,以创业推动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把加强社会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要事来抓,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惠及全市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岳阳市大力实施以“生态岳阳”为主题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矿产、水源、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加快推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加强洞庭湖、汨罗江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注重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废纸制浆、垃圾发电、化工“三废”回收转化等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和风能、太阳能、沼气的开发利用。

第四篇:坚持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攸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可勇

统筹城乡发展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攸县立足县情实际,以创新、务实的举措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统筹规划,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要着力于城乡规划先行,以统筹规划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一是科学规划全覆盖。坚持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打破原有城乡分割的规划模式,以统筹城乡资源、优化发展空间、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建立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攸县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编制了《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等10余个专业规划,并做到相互衔接、互相促进。二是以点带全面。以中心镇、中心村为节点,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完成了20个乡镇镇区和180个中心村的总体规划,建设了规范化社区(村)40个,抓好罗家坪、谭桥、新联等一批农村示范创建工程示范点,着力打造106国道和网朱公路沿线的示范带,推动全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完善设施促对接。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推进城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到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实现共建共享。目前,全县95%的村、80%的组、60%的农户通了水泥路,单位面积公路密度、万人公路拥有量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70%的镇用上了自来水,为5万余人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城乡居民全部实现了安全饮水。农村电网到组到户改造率达到90%,被评为全国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去年,全县共投入4000万元对19个乡镇镇区实施净化、美化、亮化工程,面貌焕然一新。

二、优化布局,促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是支撑。为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攸县以“两区一带”(攸州工业园区、酒埠江风景区和106百里经济长廊)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建设北部生态、中部农业、南部物流等六个功能区,努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多业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为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一是推进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围绕打造“百亿产值园区、百亿产值能源基地、百亿产值产业集群”的目标,通过加大投入、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基本形成以攸州工业园为龙头,网岭、新市、酒埠江、桃水、菜花坪等乡镇为补充的“一园多区”工业发展格局,园区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是推进土地向规模大户集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引导耕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去年,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24.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6.2%,涉及农户6.8万户,占总农户的40%。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53个。促进了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基本形成了60万亩优质稻、5万亩杂交制种、3万亩无公害蔬菜、6万亩优质油茶林等具有区域板块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催生了武陵源油脂、万丰农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三是推进农民向中心城镇集居。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要减少农民、增加市民。近年来,攸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全县非农就业农村居民达10万余人,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8万人,在深圳的“的士”、长沙的“超市”、北京的“菜市”中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劳务“群族”。全县每年有近2万人到城镇定居置业,成为推动城镇化的主力。通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2009年攸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1.98:1,城乡收入差距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

三、倾斜投入,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把社会事业投入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构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城乡公共服务平台,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一是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大

力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全县学校总数由2000年的565所调减为现在的189所;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基本消除学校危房;为所有的中心完小开设了宽带网;从今年开始将用3年时间投入1亿元资金实现寄宿制学校全覆盖。二是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近年来,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对全县25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共增加病床300多张,所有病房均配置空调、电视机和卫生间。按照“一村一室”的原则,为所有的卫生室添置了必备的医疗卫生设备,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同时,建立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制度,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三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低点起步、逐步提高”的思路,建立健全就业、医疗、救助等民生保障体系。在所有的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站,实现县乡两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互联,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农村低保、大病救助和农村五保救助标准,落实城乡低保对象33419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积极推行九项公共卫生服务,大力保障农民的基本健康权益。

四、文明共建,促进社会进步一体化

按照“城乡文明共创共建”的思路,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推进社会进步一体化。一是生态共建。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企业污染治理力度的基础上,实施东部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计划用8年时间投入5亿元资金完成矿区环境污染治理任务。自2005年以来,已投入治理资金3亿元,矿区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全面开展“洁净攸县”大行动,彻底改变城乡卫生面貌,全县已实施“三清四改”8万多处,建成垃圾池2500多处,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有效解决。广泛开展植树造林,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二是文化共享。建成12家乡镇综合文化站、185家农家书屋、80家乡村大舞台,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数字化电视改造,农村文化建设经验在全省推介。三是文明共创。总结提炼、大力宣传“三十条”和攸县精神,促进城乡居民更新观念,养

成文明习俗。坚持以城带镇、以镇带村,大力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部级平安畅通县活动,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努力实现城乡共建美好家园、共促社会和谐、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

第五篇:坚持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一体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彬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这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通过对近年来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的症结,并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

‚十一五‛以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四增目标‛(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发展增速、实力增强),实施‚四大战略‛( 工业立县、项目带动、民营崛起、科教兴彬),发展‚五大产业‛( 能源化工、特色农业、商贸流通、劳务输出、观光旅游),加快‚三化进程‛(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06.1亿元,增长23.3%,增速位居全市第

一、全省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77.24亿元,增长28.8%;第三产业增加值16.27亿元,

1 增长11.9%。三次产业比重为12:73:15。人均生产总值32737元,增长33.4%(现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9.8%,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99亿元,增长29.0%,其中:农业产值19.66亿元,增长 30.2%;林业产值0.19亿元;牧业产值 1.78亿元,增长21.5%。实现增加值12.6亿元,增长7.2%。粮食播种面积43.25万亩,粮食总产11.9万吨,其中夏粮6.67万吨;秋粮5.23万吨。油料播种面积7.4万亩,总产0.92万吨。水果总产45.45万吨。当年完成造林面积4.4万亩,育苗面积0.05万亩,零星植树20万株。畜牧业较快发展。全年肉类产量6438吨,增长21.4%。奶类产量5764吨,增长6.74%;禽蛋产量5200吨,增长26.8%;年末牛存栏2.26万头,猪存栏4.83万头,羊存栏4.27万只,兔存栏24.9万只,家禽存栏30.5万只,水产品产量70吨。特色农业亮点纷呈。全年新建设施大棚2380座,累计达到6600座;一村一品示范村25个,累计达到68个,大棚蔬菜、食用菌栽培、柿饼加工、金银花种植等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278公里,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全面开工建设。全县累计投资2558万元,建设饮水工程21处,解决了4.1万人的饮水问题。新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建成农民新居6370户,其中,实施‚三告别‛工程4496户,建成村实现了‚柏油(水泥)路、太阳能路灯、卫生计生室、文化图书室、治安调解室、百货小超市、活动广场、绿化美化‛八进村和‚自来水、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卫

2 生间、互联网、有线电视‛六入户目标,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55.37亿元,增长47.7%,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150.07亿元,增长45.8%。完成工业增加值73.91亿元,增长30.6%,实现销售产值148.9亿元,同比增长52.6%,产销率为99.3%。规模工业企业不断壮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8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7户,过20亿元企业5户,过30亿元的3户。园区建设全面加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基本建成,入驻企业6户,实现产值35亿元,被确定为全省重点科技产业园和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新民煤化工业园区建设加速推进;建材工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评审已经完成,项目推介成功举行,构筑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工业项目进展顺利。下沟煤矿瓦斯抽放站建成投入运行,180万吨煤制甲醇(含配套煤矿)、小庄煤矿等项目完成投资任务,不饱和树脂、煤炭机械厂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定点、土地预审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原煤总产2559万吨,增长24.1%;发电8.78亿千瓦时、增长4.7倍;果汁产量9612吨,增长34.1%;缸瓦1383万片,增长17.1%;水泥22.0万吨,增长44.1%;混凝土10.5万立方米,增长62.0%;自来水268.5万吨,增长33.1%。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以大佛寺旅游景区开发为龙头,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精心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公刘教稼苑祭祀大殿已经封顶, 3 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工程全面建成;侍郎湖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一期和亮化工程已经完工;成功举办了彬县第二届大佛旅游节和第三届柿子节,并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旅游产品推介活动。全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6067万元。我县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县‛称号。体育中心、文化大厦等重点工程启动实施,镇村文化活动场所快速建设。县图书馆图书总藏量8.8万册。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全年实施的5大类32个校建工程完成投资2.9亿元, 教育园区、镇公办幼儿园等项目顺利推进,城乡办学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全县有普通中学20所,专任教师1350人,在校学生2.17万人;职业学校1所,专任教师152人,在校学生0.49万人;小学109所(点),专任教师1607人,在校学生2.66万人;幼儿园40所,专任教师361人,学生数1.01万人;初中毕业升学率88.01%。全县高考一本上线275人,二本上线919人,高考上线人数再创新高。2011年荣获‚陕西省首家教育‘双高双普’达标县‛。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中医医院新院区门诊住院楼、县医院培训楼、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楼和永乐、新堡子、车家庄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全面建成,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市率先启动,‚十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女两癌筛查、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广泛实施,药品‚五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全面推行。现有卫生医疗机构29个,村级卫生室248所,卫生技术人员1851人,医生人数454人,拥有病床1055张。住院分娩率99.6%, 4 婴儿死亡率5.1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良好,全县参合率达到95.9%以上,为28.36万人报销医疗费用7400万元,报销比例逐年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1年末五大保险参保人数累计为14.05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3.33万人,养老参保3.61万人,失业参保2.29万人,工伤参保人数3.1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7万人。城镇居民1848户4598人、农民7587户2.48万人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达到了‚应保尽保‛目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参保20.07万人,参保率90.8%,当年为3.5万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2740万元。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以打造‚关中西北部明珠城市‛和‚咸阳次中心城市‛为目标,按照‚大气现代、精致人文、生态特色‛的要求,大力实施城镇开发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县34个市政工程完成投资15.2亿元。集中供热三期、南山排洪渠等工程全面建成,火石咀泾河大桥拓宽改造、紫薇山生态公园、滨河大道等项目进展顺利,泾河新区建设快速推进。全县60多幢高层拔地而起,城区面积扩展到1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扩增到10万人。全县64项小城镇建设工程完成投资6.83亿元。其中,《新民省级重点示范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新区建设全面拉开,4大类23个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北极镇以建设市级示范镇为契机,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各项工程进展顺利,为打造区域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龙高、义门、香庙等10个镇(社区)38幢农民住宅楼建设加速推进,小城镇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同时,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目标,

5 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村城市化管理,成功承办了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场会,创造的‚彬县管理模式‛在全省得到普遍推广。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40.4%。

总结分析‚十一五‛以来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随着我县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十一五‛以来,全县常住人口达到32.67万人,城镇人口11.88万人,其中城区人口已达7万人。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及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业,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农村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镇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 6 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年来随着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二、差距和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果像过去那样,单向推进农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难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现阶段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统筹考虑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进行整合和并轨,从体制上求创新、机制上求突破,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产业、统筹资源等, 7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与农村成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统一体,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

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了215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60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2011年为3.26:1。虽然这些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农民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城镇。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上的‚城镇偏向‛和缺乏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现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靠政府投资,近些年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中央、省投入‚三农‛资金越来越多,城乡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加之县级财力有限,配套不够,造成对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尽 8 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很难满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是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上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大量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导致城镇学校班额超编严重。农村校点较多,但教学条件不如城镇,生源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拉大,素质高些的教师多数不愿在农村执教,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高中入学率普遍低于城镇水平。公共卫生资源分配滞后,公共卫生资源过多地投向城镇,农村卫生设施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医疗器械和医务人员培训机会,导致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农村、边远地区或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仍未改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较为突出,农民就近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动物疫病防控、卫生安全、产品安全监管不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处置;文化方面,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是自发组织的集会、庙会、传统节日活动等,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与县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存在较大差距。

五是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上的差距。受金融危机影响,一方面,城镇就业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随着科技水平、农业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农民‚隐性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季节性失业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又无一技之长,很难在社会上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

9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让农民进城,而是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农民生活向城市看齐;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个模式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准确把握和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必须走出上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二是发展规划不统筹。集中表现在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尚未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重视单项工作的年终进度,不重视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益,指导工作上缺乏依据,落实工作上缺乏连续性。由于整体规划不健全,一些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难配套。

三是政策体系不完善。存在重城市总体规划,而忽视城乡统筹规划,尤其是专业规划与村居规划不配套。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突出表现在支持集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窄,乡镇拿不起,银行贷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间投资进来少;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别是 10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投资渠道十分单一,除国家投资以外,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基本上没有负担。

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总体监督考核有效机制,协调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也是我县参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开放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县实现进位争先、提速增量、跨越发展,缩小与发达县区差距的关键五年。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县今后一段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作指导转变,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产业、人口等布局;以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为动力,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支撑,统筹城乡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促进城乡繁荣,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目标任务:到2015年,基本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进一步缩小,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平等的发展权利和公共服 11 务。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布局更加协调,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全县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占有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22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7%。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000元和12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调整到3.2:1。

——城乡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县逐步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镇、农村新社区(中心村)、居民点,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四级城乡空间布局结构,实现区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

——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基本形成。全县所有行政村通公共汽车,县城公交向重点镇延伸;全面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城乡居民全部用上安全饮用水;宽带网络覆盖全市农村;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一池三改‛(沼气池、改水、改厕、改灶)全面推广,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逐步实现重点镇和农村新社区(中心村)集中供气、供暖。

——城乡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科技、教育、卫生、文体服务体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高标准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 12 育,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和疾病预防体系初步建立;以乡(镇)村文化阵地为重点的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城乡社会保障更加健全。覆盖城乡的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基本形成项目较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相互衔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民生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四、工作重点

现阶段,彬县已初步形成了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优势互补的发展趋势,具备了‚一中心,全区域发展‛,城乡由‚二元‛向‚一体‛转变的基本条件。我们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一)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建立完善城乡经济发展联动机制,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一是推进产业布局区域化。以特色资源和专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能源化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空间布局。二是推进产业发展集群化。加快建设县城新区、朱家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区、新民煤化工业园区、城西煤炭工业园区、景村食品工业园区,使其成为产业集聚的优良平台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三是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区域性要素市场,促进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加速流动、高效配置。四是大力发展乡(镇)域经济。把乡(镇) 13 域经济发展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进一步拓宽发展领域、激活发展主体、创新发展方式,加大促强扶弱力度,靠强乡镇的支撑和带动,促进城乡互动、融合发展。

(二)城乡建设管理一体化。一是建立布局合理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科学规划,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从而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优化城乡互动的产业形态,构建城乡融合的发展空间。编制中心城区、重点镇、农村新社区(中心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扶持重点镇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新社区。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系。搞好‚城中村‛改造和新型社区建设;按照社区属地化、网格化管理要求,逐步建立社区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城市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镇执法、环卫保洁、园林绿化、道路养护等工作。按照‚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要求,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基本实现‚三清(清理土堆、粪堆、垃圾堆)四改(改路、改水、改厕、改线)五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产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与城镇联网对接,构建便捷畅通的城乡交通骨架网络和通讯网络;加快城市公交、供气供暖、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

(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系。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农村初中教育向重点镇集聚,农村小学、幼儿教育向农村新社区(中心村)集聚。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城市医院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整合社会文体资源,健全城乡文化服务网络,抓好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的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文化艺术培训辅导为重点的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四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区、镇、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构建适应市场、面向群众的科技推广体系。五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深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扎实开展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建设工程,着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加快文明和谐新农村建设。六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低点起步、逐步提高‛的思路,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健全完善就业、养老、医疗、住 15 房、救助、教育、文体、环保、安全、权益等民生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保障一年更比一年好。加快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县、乡镇(街道)、村三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互联,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和各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坚持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形成农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和以‚新农合‛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以货币直补为特点的保障机制,解决包括‚城中村‛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困难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大病补助标准和农村‚五保‛对象、城市‚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以就业促救助,加快解决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残疾人的就业问题。逐步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救助力度,使城乡学生平等接受教育。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需求。以‚平安彬县‛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教育预防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机制, 16 为城乡居民提供和谐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落实好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拓宽群众意愿诉求渠道。

(五)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一是建立一体化的生态保护体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加快主干河道整治和小流域治理,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二是建立一体化的污染治理体系。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加大现有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坚决关停土小企业,切实抓好大气、水体污染防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抓好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社会区域‚大循环‛。三是建立一体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的原则,探索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走污染治理市场化的路子。整合现有财政转移支付和补助资金,多层次、多渠道筹措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五、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的先导作用。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思路,精心编制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严格按城乡一体化规划推进城乡建设和发展。

(二)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领导责任。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县上建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 17 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导和协调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二是制订工作规划。要结合实际,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吸取各方面意见,制订《全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明确责任分工,层层落实目标任务。三是实行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大胆创新,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坚持求真务实、循序渐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四是建立完善考核办法。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检验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

(三)加快构建有利于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土地流转经营激励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管理服务机制,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消除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服役退伍、文化教育等城乡差别,使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待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不断加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财政城乡全覆盖。四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 18 加快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保障机制,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乡镇的信贷投放,鼓励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和资金互助组织。五是深化农村经营方式改革。发挥龙头企业、经营实体、各类协会、社区组织、农民经纪人的作用,积极发展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六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计划、规划、国土、建设、城管、环保、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积极有序地改革乡镇行政管理制度,强化行政管理统筹,降低行政成本,使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相适应。

上一篇:家长给学生的评语下一篇:家长学校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