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数学教学实例

2023-03-11

第一篇:我的小学数学教学实例

小学语文微课教学实例探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也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微课的出现,引领了小学语文教学微时代的到来。在本文中,笔者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谈谈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应注重的问题。

一、微课教学应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主体性

微课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主,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的思维方式。教师不应把学生单纯地看作知识的灌输对象,学生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授予的学习内容。由于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功底。所以,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课前笔者就安排了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地球的相关资料,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在课堂上,设计好导语,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随之播放有关宇宙、地球的短视频,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积极开动大脑,主动思考,探寻短视频中包含了哪些重要的信息。播放完视频后,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再对他们的答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们逐步靠近文章的主旨大意,明白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但是目前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地球,守卫我们的家园。

此外,由于微课教学既指记录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展开的精彩的教与学的相关活动视频,又指为了使学生更了解某个知识点或实现某个教学环节而播放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视频。所以,它不仅仅是在线视频教学,还可以突破课堂的局限性,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以利用这些视频资源,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巩固。在反复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学生更易于突破疑难点,牢记知识点,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二、微课教学应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媒体化

微课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方式,多是以5~8分钟的短视频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媒体化。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前,笔者就上网查找了大量相关资料,搜索大量有关地球的影像资料,借鉴网络平台中优秀的微课教学视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课堂上,首先运用多媒体设施播放了《地球妈妈》这首歌,然后将搜集的影像资料放映出来,将地球的形象展示在学生们面前,冲破时空的局限,变想象为形象,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使得教学变得灵活多变,地球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浩瀚的宇宙不再虚无缥缈,生态破坏不再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问题。它们都变得具体可感,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在转动着的蓝白相交的球体,可以看到星辰璀璨的星际,可以看到生态失衡后河水泛滥、大地龟裂的情景。视频将文章的主题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深深地刻进学生们的脑海中。

三、微课教学应注重教学思维的发散性

微课教学是属于点拨式的教学,它的功能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思维是科学思维中一种重要的思维类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方式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只有一个地球》的微课教学过程中,在播放视频的前后,笔者紧扣一个教学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例如,“地球的外表是怎样的?”“文章用哪些说明方法描写地球?”“地球贡献出自己的资源后得到的是怎样的回报?”学生们结合观影后的感受展开联想,拓展思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了回答。笔者再从学生答案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观点进行阐述,巩固文章的知识点。这样的点拨式教学抛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效果。

不仅如此,微课教学也很讲究培养教师的发散性思维。由于教师处于主导性的地位,而微课堂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学习新鲜事物。在与他人交流、借鉴优秀微课视频的同时,能够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视频和点拨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境。

四、微课教学应注重教学氛围的互动性

课堂教学强调教学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有充分的互动性,只有在相互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精神、情感得到相互的交融,从而有利于知识的传递。由于微课教学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更使得这种互动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互动范围包括了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

第一,师与师。微课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指的就是记录了教学的实际情景。当下微课教学的盛行,在各大教学网络平台中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微课教学视频。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借鉴这些优秀成果。例如,在制作《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视频的过程中,笔者就上网查看了很多有关这篇文章的优秀教学视频,借鉴了里面一些教学方式。此外,由于微课教学的内容只有5~8分钟,内容短小却主题明确。所以在课堂之余,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对各自的教学技能、教学风格进行探讨和评论。这种相互切磋的方式能够快速地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加快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第二,师与生。微课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点拨式的启发。传统教学中的“正确答案”“唯一答案”消失了,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发言中,看到各种各样的闪光点,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也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这样就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第三,生与生。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点拨式的教学促进了教学的开放性,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补充自己知识点的缺失。此外,微课教学视频的流动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之间可以在课余时间里观看视频自主学习,交换心得体会。

总之,因为微课堂具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的特点,占据了有利的教学优势,所以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欢迎和喜爱。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微课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它并不能真正取代现场教学的作用。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究、了解微课教学以及知道运用它所要注重的问题,才能最大地发挥出微课作用,实现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桂林逸夫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第二篇:小学美术《涂涂画画》教学实例与评析

延庆县永宁小学

冯爱华

北京市延庆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乔丽珍

一、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互动实践活动中,认识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初步尝试不同表现方法及色彩的认识和运用,从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情境教学,使学生在涂涂画画、玩玩做做中,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感受色彩所带来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师:今天我们来到了大河马的家,听一听他邀请我们干什么?出示手偶“大河马”、“小白兔”。

2.师:配音表演: 大河马说:“小白兔在我家开画展,欢迎同学们来观看”。 小白兔说:“嗯,我的画都长上了翅膀,飞到你们的桌子上了,请你们来猜一猜,我是怎样画的?用了什么工具?那些颜料?

(二) 探究实践:

1.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所在小组一起来看一看、猜一猜小白兔的画是怎么画的。(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探究)

2. 师:哪个小组知道了它们的画法(同学先分小组发表看法,然后共同演示绘画方法,教师适当指导、点拨),以下几种方法,不分顺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蘸纸画、彩笔画、国画、刮画、粉笔画等。

3. 师:同学们说的、做的都非常好,下面和老师做一个《小火车》游戏,好吗?当小火车走到大河马家的后墙时,老师问学生:这个墙灰灰的没有颜色,多难看,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纷纷举手说想法:我们给涂上美丽的颜色;画出有趣的图案;画各种小动物;画一幅风景画…..)。

4.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么大的一面墙,用什么工具和颜料来表现又快又好呢?请同学们快去找一找。(学生在各种工具中进行挑选,最后学生共同商议选出“刷子”和“水粉颜料”并说明理由)

5.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完成墙壁的美化工作好吗?美化时要注意画面位置、大小、色彩搭配?还要想一想怎样画不浪费颜料哪?(学生共同尝试实践、总结刷子的使用方法)

6.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实践学习了这么多的表现方法,尝试了不同工具的使用和颜料的调配,现在我有一个想法,请你们和小白兔一起在大河马家开画展好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选活动区共同完成一幅画和小白兔去比赛。(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选活动区:蘸纸画、彩笔画、国画、刮画、粉笔画,再次实现个性审美体验,教师巡回指导,及时鼓励,及时调控小组变化)

(三) 总结评价:

1.展示作品,共同评价谈感受,交流绘画方法和注意事项。 2.教师总结课后延伸:略

三、评析: 以往的美术教学强调以知识、教师为中心,现在美术教学改革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向开放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由传授者、领导者向教育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转变。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共同探讨研究、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涂涂画画》一课的教学设计就体现了这一教学观念。

1.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教师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儿童喜欢的童话剧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导入环节,老师利用童话剧表演----小白兔在大河马家开画展的方法,把学生带进一个美好的意境中,消除了新生入学紧张的情绪,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积极主动探究学习。

2.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实践活动中,老师创设了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不同的活动区,进行大胆实践、想象、创造。如:学生进行“涂涂画画”练习时,老师创设了“蘸纸画区、国画区、刮画区、粉笔画区、彩笔油画棒区”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加强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又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把不同工具、不同颜料的不同表现方法,利用小白兔在大河马家办画展的形式,让学生欣赏感受、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人人动脑、动手、动口、感受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自我探究、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

4.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为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情境,提出一个又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如:“猜一猜小白兔的画是怎么画的?这个墙灰灰的没有颜色,多难看,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么大的一面墙,用什么工具和颜料来表现又快又好呢?想一想怎样画不浪费颜料哪?”等等问题设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探究中独立思考、共同讨论、汇报总结。

5.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变单边主导为两个主动。在学生探究活动中,老师既是参与者,又是指导者、启发者,能够随时关注学生参与活动情况,及时调控,及时点拨、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在小组观察分析、尝试探究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巡回各组,指导不同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色彩的搭配,不同方法的绘画技巧等等,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奠定了基础,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促使了两主体的充分发挥。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大胆尝试、探究实践,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知识、长本领。

2004年4月15日

第三篇: 我的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微笑的面对学生,从不板着脸上课,更不对学生大声训斥,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平时教学中,尽量用动作去表示,尽量让学生学懂,学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知一晓十,还要能够用“联想”去学习,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中,出现“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分数”对于孩子来讲是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比较抽象,不容易进行理解,所以要想彻底理解分数的意义是一件不简单的的事。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尽可能将抽象内容转化成形象内容,便于他们理解。

在上“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通过大量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母,分子的含义,发现课堂效果还不错。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临下课时,我出了一道题:12根小棒,要拿出他的3/4,拿出了多少根?写完后,我想,这道题一定会难住他们的,因为这节课我并没有讲这样的例题。同学们读完题后,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他们邹着眉头,在努力地思考着…… 我们班的张某某,号称“机灵鬼”拿起笔在纸上画了起来,不一会,12根木棒画完了,接着又将他们平均分了4份,拿出了其中的3份,数了一数,兴奋的喊到: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一共拿出9根木棒。当时我高兴极了,没有想到真的会有学生做出来。我顺势说:“张某某同学真聪明,她通过画图方式把这道题解决了,你们该怎么办?”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在本上画了起来,不一会我便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回答声:9根 9根…….。黄某某同学在班里是个“快嘴”他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一共有12根木棒,平均分成4份后,取出3份,3份就是9根。我兴奋地鼓起了掌,笑着说,老师没有想到你们表现这么好,没讲的题,你们居然做出来了,太让我意外了。老师还想出一道更难一点的题,你们有兴趣吗?一张正方形的纸,连续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平均得到的份数分别是几份?同学们迅速的撕下一张纸,折成正方形,然后开始对折一次,很快得出了平均份数是2份,又继续对折二次,三次,得出的份数分别是4份,8份,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折纸的次数多,已经没有位置可折了,可黑板上的题明明写着对折四次,五次……平均分的份数是多少?“啊!我也找到规律了,平均份数分别是前一次份数的2倍,”黄某某高兴地说。“有”。同学们洪亮的声音回荡在走廊里。

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一切都是新的。现在每堂课都是鲜活的,每堂课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表演者是我的学生和我,其中我的学生是主演,导演有时是我,但更多时候是“真理”与“创新”。学生和我每天演绎着不同的故事,在故事中,我领悟到新课程带给我的启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同时要充分利用好教学中的各种素材,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数学结论,让学生体验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越来越喜欢有故事的课堂,也更加热爱这个有故事的职业。

第四篇:我的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我的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5 唐利梅 奇台七中

近几年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这样不但使他们 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活跃最终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下面我把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故事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事实证明不愿学习的学生到处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却很少遇到,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感情,我在教学百分数时,我就利用这样一个故事引入:今年五一,我想买一台电脑,方便在家查找一些有关对教学的资料。我先到电脑城去问问价,哪家价格合理就在哪家买。我首先来到红星电脑城,营业员告诉我:“本店电脑一律打八折。刚在店里转了转,心里有底了。我想比较一下哪家便宜,我就又来到另一家国美电器电脑城,热情的营业员对我说:“本店一律优惠20%”。讲到这里,我就问学生:如果是同一品牌的电脑,哪家的电脑比较便宜?我这样一问,学生就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通过这样的引入,即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讲故事来化简一些学生认为难理解的数学题。曾有人说:学生学数学就是做练习,做数学题,人家外国的学生学数学是参与一项活动,经历一个过程,获得一种体验。不管说法怎样,都是为了学以致用,练习是数学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如果教师只是机械的让学生做题目,那么练习就失去其本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将练习融入数学故事中,结合生活实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纳税这个内容时,利用学生身边的背景故事:我说小明同学的妈妈开了一家玩具店,每个月的营业额是12000元,如果按4%的税率缴纳营业税,每月应缴纳营业税多少元?练习完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互动,结合自家的情况或你了解的信息编题,让同学互相解答,这样,课堂上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各种各样的问题迎刃而解。 又如,在上“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通过大量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母,分子的含义,发现课堂效果还不错。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临下课时,我出了一道题:12根小棒,要拿出他的3/4,拿出了多少根?写完后,我想,这道题一定会难住他们的,因为这节课我并没有讲这样的例题。同学们读完题后,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他们邹着眉头,在努力地思考着„„ 我们班的李靖文,号称全班的“机灵鬼”拿起笔在纸上画了起来,不一会,12根木棒画完了,接着又将他们平均分了4份,拿出了其中的3份,数了一数,兴奋的喊到: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一共拿出9根木棒。当时我高兴极了,没有想到真的会有学生做出来。我顺势说:“李靖文同学真聪明,她通过画图方式把这道题解决了,你们该怎么办?”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在本上画了起来,不一会我便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回答声:9根 9根„„.。刘翔同学在班里是个“快嘴”他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一共有12根木棒,平均分成4份后,取出3份,3份就是9根。我兴奋地鼓起了掌,笑着说,老师没有想到你们表现这么好,没讲的题,你们居然做出来了,太让我意外了。

老师还想出一道更难一点的题,你们有兴趣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说:“有”。于是我写下了这样的一道题:一张正方形的纸,连续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平均得到的份数分别是几份?同学们迅速的撕下一张纸,折成正方形,然后开始对折一次,很快得出了平均份数是2份,又继续对折二次,三次,得出的份数分别是4份,8份,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折纸的次数多,已经没有位置可折了,可黑板上的题明明写着对折四次,五次„„平均分的份数是多少?这下同学们可犯愁了,他们皱着眉头望着我,我只是微笑的看着他们,教室里又一次安静下来,突然,我们班的“大帅哥”王明昊兴奋地喊到“老师,我知道了,对折4次,5次„„平均份数分别是16份,32份„„同学们吃惊地望着他。

“32份,那么多,怎么折出来的啊?”

“当然不是折出来的,而是找规律找出来的”,王明昊得意的说。 “啊!我也找到规律了,平均份数分别是前一次份数的2倍,”艾力江也高兴地说。

我赶紧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太聪明了,你们说的非常有道理,这节课,你们上的非常成功,非常完美,你们不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还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找规律”,把新旧知识恰到好处的连贯起来,你们不仅可爱,而且有超乎寻常的智慧。你们这节课的表现让老师感到震惊,感到自豪,感到骄傲。老师相信你们在未来遇到难题时有更大的潜力去寻找答案,你们对自己有吗?“有”。同学们洪亮的声音回荡在走廊里。

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一切都是新的。现在每堂课都是鲜活的,每堂课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表演者是我的学生和我,其中我的学生是主演,导演有时是我,但更多时候是“真理”与“创新”。学生和我每天演绎着不同的故事,在故事中,我领悟到新课程带给我的启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同时要充分利用好教学中的各种素材,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数学结论,让学生体验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越来越喜欢有故事的课堂,也更加热爱这个有故事的职业。

第五篇:我的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我有一节数学课是排在下午最后一节,经常到了上课时间,学生非常疲倦,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后来,我每到这节课,就给学生讲一个数学小故事。结果,学生不但没有因为最后一节影响学习,反而在教室安静地等着我来讲故事。有一次,我给他们讲了小高斯发现数学定律的故事:

有一次上课,老师说:“你们今天算从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说完就看起小说来。小朋友们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但是不久,高斯便报告老师自己做好了。老师以为高斯捣乱,可是看一看高斯写的数:5050,不觉惊奇起来。这个8岁的小高斯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他以后便认真教起书来,而且,在他的鼓励下,高斯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学生听完故事后,显得很激动,有位学生在日记中表示,要向高斯学习,开动脑筋,刻苦钻研,创造发明。设悬念:事实上,教材中很多应用题都属于数学故事题,但缺乏矛盾也缺乏悬念。下面是我改写的一道数学故事题,大家可作一番比较。

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一只癞蛤蟆爬过来安慰道:

“这井壁太高了,随遇而安吧。我在这里生活了多年,慢慢也就习惯了。”蜗牛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癞蛤蟆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于是问癞蛤蟆道:“癞大叔,请问这口井有多深?”“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爬上去呢?”蜗牛沉默不语,它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它顺着井壁往上爬。到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然而,它太累了,便决定睡上一觉。早上,蜗牛惊奇地发现自己睡着后从井壁上滑下了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蜗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后坚强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小朋友你算出来了吗,蜗牛爬上井台用了几天时间?

上一篇:我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下一篇:外地人北京买车靠谱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