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实例评析

2023-04-11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实例评析

小学美术《涂涂画画》教学实例与评析

延庆县永宁小学

冯爱华

北京市延庆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乔丽珍

一、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互动实践活动中,认识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初步尝试不同表现方法及色彩的认识和运用,从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情境教学,使学生在涂涂画画、玩玩做做中,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感受色彩所带来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师:今天我们来到了大河马的家,听一听他邀请我们干什么?出示手偶“大河马”、“小白兔”。

2.师:配音表演: 大河马说:“小白兔在我家开画展,欢迎同学们来观看”。 小白兔说:“嗯,我的画都长上了翅膀,飞到你们的桌子上了,请你们来猜一猜,我是怎样画的?用了什么工具?那些颜料?

(二) 探究实践:

1.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所在小组一起来看一看、猜一猜小白兔的画是怎么画的。(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探究)

2. 师:哪个小组知道了它们的画法(同学先分小组发表看法,然后共同演示绘画方法,教师适当指导、点拨),以下几种方法,不分顺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蘸纸画、彩笔画、国画、刮画、粉笔画等。

3. 师:同学们说的、做的都非常好,下面和老师做一个《小火车》游戏,好吗?当小火车走到大河马家的后墙时,老师问学生:这个墙灰灰的没有颜色,多难看,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纷纷举手说想法:我们给涂上美丽的颜色;画出有趣的图案;画各种小动物;画一幅风景画…..)。

4.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么大的一面墙,用什么工具和颜料来表现又快又好呢?请同学们快去找一找。(学生在各种工具中进行挑选,最后学生共同商议选出“刷子”和“水粉颜料”并说明理由)

5.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完成墙壁的美化工作好吗?美化时要注意画面位置、大小、色彩搭配?还要想一想怎样画不浪费颜料哪?(学生共同尝试实践、总结刷子的使用方法)

6.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实践学习了这么多的表现方法,尝试了不同工具的使用和颜料的调配,现在我有一个想法,请你们和小白兔一起在大河马家开画展好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选活动区共同完成一幅画和小白兔去比赛。(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选活动区:蘸纸画、彩笔画、国画、刮画、粉笔画,再次实现个性审美体验,教师巡回指导,及时鼓励,及时调控小组变化)

(三) 总结评价:

1.展示作品,共同评价谈感受,交流绘画方法和注意事项。 2.教师总结课后延伸:略

三、评析: 以往的美术教学强调以知识、教师为中心,现在美术教学改革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向开放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由传授者、领导者向教育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转变。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共同探讨研究、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涂涂画画》一课的教学设计就体现了这一教学观念。

1.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教师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儿童喜欢的童话剧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导入环节,老师利用童话剧表演----小白兔在大河马家开画展的方法,把学生带进一个美好的意境中,消除了新生入学紧张的情绪,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积极主动探究学习。

2.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实践活动中,老师创设了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不同的活动区,进行大胆实践、想象、创造。如:学生进行“涂涂画画”练习时,老师创设了“蘸纸画区、国画区、刮画区、粉笔画区、彩笔油画棒区”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加强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又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把不同工具、不同颜料的不同表现方法,利用小白兔在大河马家办画展的形式,让学生欣赏感受、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人人动脑、动手、动口、感受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自我探究、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

4.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为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情境,提出一个又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如:“猜一猜小白兔的画是怎么画的?这个墙灰灰的没有颜色,多难看,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么大的一面墙,用什么工具和颜料来表现又快又好呢?想一想怎样画不浪费颜料哪?”等等问题设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探究中独立思考、共同讨论、汇报总结。

5.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变单边主导为两个主动。在学生探究活动中,老师既是参与者,又是指导者、启发者,能够随时关注学生参与活动情况,及时调控,及时点拨、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在小组观察分析、尝试探究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巡回各组,指导不同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色彩的搭配,不同方法的绘画技巧等等,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奠定了基础,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促使了两主体的充分发挥。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大胆尝试、探究实践,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知识、长本领。

2004年4月15日

第二篇:小学生数学日记实例

今天,我一早就做完了作业,妈妈见了,便走过来,对我说:紫妮,跟你玩个游戏吧!好呀!我爽快地答应了。妈妈拿来一块圆纸板,纸板中心用钉子固定一根可以转动的指针。纸板被平均分成24个格,格内分别写着1—24个数。妈妈,游戏规则是什么?你快说呀!我心急地说。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指针转到单数格或双数格,都要加上下一个数。假如加起来是单数就是我赢,假如加起来是双数就是你赢。妈妈笑着说。

我见游戏规则这么简单,就一连玩了十多次,可是每一次都赢不了妈妈,妈妈笑了起来。为什么总是单数呢?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说:你自己想一想吧!于是,我绞尽脑汁地想呀想,终于让我想起了老师曾经讲过的公式:奇数+偶数=奇数。这下我可明白了,假如指针转到单数格,那么加下一个数就必然是偶数;假如指针转到双数格,那么加下一个数就是奇数,所以,无论指针转到任何一格,加起来的数都是奇数。妈妈就是利用这个规律获胜的。

在数学的世界里,有着许多奇妙的规律,只要我们学好数学、善用数学,它,就是无处不在的!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案例评析

《青蛙看海》课堂片段

(文本: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渴了喝点儿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台阶,到达了山顶。)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和小青蛙跳上山。

(师点击课件,轻松的音乐响起,学生站到座位旁的过道,快乐地跳起来。可是,不一会儿,学生已经由原来的兴高采烈变成气喘吁吁了。)

师:小青蛙们,继续跳,不要停。山顶马上就到了。 (生继续气喘吁吁地跳,可跳的节奏越来越慢,但仍在坚持。)

师:小青蛙们,山顶快到了,咱们先休息一会儿。

(生停止了跳,但一个个都在喘着气,有人甚至发出“好累呀”的感叹。)

师:小青蛙们,现在感到怎样?

生:累!

师:小青蛙们,太辛苦,太累了,我们就不要往上跳了,回去吧。

生:(纷纷)不! 师:为什么呀?

生:再坚持一下,就能到底山顶啦! 生:不能回去,一回去,刚才的努力就白费了。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回到座位上,我们一起来有表情地读这段话。

〔评析〕 叶圣陶说过:“字词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触,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记忆,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一些字词给学生留下各自鲜明的烙印。”教者根据文本和儿童的特点,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课堂上跳的细节,课堂上学生由兴高采烈到气喘吁吁,真真切切体验了一级一级往山顶跑的累,感受到青蛙为了看海而坚持不懈的精神。有效触动学生的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光辉盈溢课堂。

《石榴》教学片段

(文本: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石榴花?

生:我看到了越开越密,越开越盛,挂满枝头的石榴花。

师:你从课文哪些语句读出来的呢?(生读书) 师:(随生回答,点击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对,老师读了这些文字后,画了一幅画,也想表现出石榴花的多,请同

学们评一评,好不好啊?

生:好。

师:(点击课件,画中石榴枝头的石榴花稀稀拉拉的。)

生:画得不好,因为花不多。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师不服气。

生:因为书上是这样写的“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我是从“密、挂满”几个词知道了花很多。

师:老师接受你的意见,把画改一改。(点击课件,花多了几朵,但仍不很

多)同学们,行不行?

生:不行。

师:(点击课件,花已经不少了)现在可以了吗?

(生意见不一)

师:小朋友们都很有主见,认为行的小朋友有什么理由?

生:我认为行了,因为花已经很多了。

师:说得好象有道理。(对着说不行的小朋友)这位小朋友真勇敢,敢和大

家唱反调,大声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认为不行,因为花还没有挂满,枝条还有空隙。

师:你真会思考,看得也很仔细,看来还得改。(点击课件,整个画面除隐约可见的枝条外,全是花朵)好了吗?

生:好了。

师:(点击回到文字)能不能把花的多读出来?

(生读)

师:花不够多,就像老师开始画发一样。

(生再读)

师:好象多了,能再多些吗?

(生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通过你们的读,我看到了挂满枝头的石榴花。

〔评析〕 在阅读课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在引进资料性课程资源。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一类资料性课程资源引进过多、过滥的现象,使得阅读课堂成了“音乐播放厅”、“图片展览室”、“影视俱乐部”。这则片段中,教者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并以文本提供的信息为依据,评议课件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到位,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学生的评议中,将石榴花的“多”逐步展示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花的“多”,更为学生后来读好这句话提供了极好的铺垫。

《军神》课堂片段

文本: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手术前,什么地方最后证明他是真正的男子汗?

生:(读课文)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虽然不打麻醉很疼,但刘伯承为了以后能指挥打仗,就不管疼不疼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刘伯承不施行麻醉是为了以后指挥打仗? 生:因为刘伯承说:“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你是从课文上知道的,对吗?是的,刘伯承的确用他清醒的大脑,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谁能说说刘伯承有哪些丰功伟绩? 生:刘伯承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1947年跃进大别山。1949年,组织渡

江战役。

生:抗日战争中歼灭了53 日军,收复县城59座。

师:(点击课件,音乐响起)就让我们一同来瞻仰刘伯承元帅立下的一系列不朽功勋吧!屏幕上逐行出现配有旁白的下面一段资料:

1916年3月,攻占丰都时,头部中弹,右眼致残。 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时,屡打胜仗,被誉为川中名将。 1932年10月,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

1935年5月,指挥干部团强占皖平渡,巧渡金沙江。

1937-1945年,参加大小战斗五百余次。

1946年6月,在十个月内连续组织九大战役,歼敌十二万余人。 1947年6月,与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像钢刀一样插进国民党统治区的

心脏,令蒋介石心惊胆寒。

1948年11月,与邓小平等人发动淮海战役,获得 巨大胜利。 1949年4月,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师下江南的一幕。 1950年冬,创办的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 师:这一切,都是因为刘伯承有一个清醒的大脑。而此刻,他将要为此付出的是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疼痛。同学们,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刘伯承

说的这句话。

生读

〔评析〕 丰都战役后,受伤的刘伯承为了在未来的军事生涯中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可谓用心良苦,并为此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本则片段的教者,为了让学生能全面领悟到刘伯承的良苦用心,匠心独运,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到了课程资源的的开拓点,从“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出发,收集全了丰都战役至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为中国革命所立下的主要功勋。课堂上,学生在阅读了这一则资料后,不但对刘伯承充满了敬佩景仰之情,而且深刻地领悟了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良苦用心,真正走进了文本。

《乡下人家》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师:乡下人家在哪里吃饭呢? 生:门前场地上。

师:在那儿吃饭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心情特别快乐。 生:心情特别愉快。 生:心情特别惬意。

师:对,心情好,胃口就好,吃饭就香! (引导学生带着愉悦、快乐的心情读)

师:如果把“天高地阔”换个词,你能换成哪些词? 生:狼吞虎咽。细嚼慢咽。津津有味。 师:大家思考思考,换成这些词行吗?

生:不行,“狼吞虎咽”和“细嚼慢咽”只强调了吃的动作和表情,表现不出快乐的内心。

生:“细嚼慢咽”显得太斯文了,不是乡下人吃饭的样子。

生:“津津有味”只强调吃得有味,吃得香,也表现不出乡下人家吃饭时的愉快。

师:再仔细读读这段文字,看看还能不能发现这个词不能换的新理由。 生:“天高地阔”除了表现出了吃饭时的悠闲与快乐外,还表现出乡下人家吃饭的地方很大,向上能看到云彩、归巢的鸟儿;向西看,能看到火红的晚霞。这是其它词表现不出来的。

师:说得好。

生:还有,“天高地阔”含有边吃边高谈阔论的意思。 师: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谈论地里的庄稼。

生:谈论家里养的母鸡快生蛋了。 生:谈论今年的收成。

生:谈论收获之后的打算。

……

师:他们越谈论心情会越怎样? 生:高兴。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再读读这句话,读出那份愉悦与快乐,感受那份独特与迷人。

〔评析〕 这段教学中,教者立足“天高地阔”一词的运用,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境进行换词比较,在比较中领悟文本遣词造句的精当、妥贴,并在对话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资源,顺势让学生想象乡下人家在“天高地阔”地吃饭时会谈论些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但读懂了“天高地阔”一词蕴含的意境和情趣,看见了“天高地阔”背后的风景,而且领悟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

妙,学到了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断

(初读,思考、交流“在作者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从不同侧面概括出园子的特点后)

师: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园子的丰富多彩、自由自在的,哪些句子很特别,哪些写法与我们平时写作文是不一样的?请画出来。

(生默读思考后)

生:(读片断)从这里我能感受到园子里生机勃勃。作者写花开、鸟飞、虫子叫好像都跟人似的,有了生命。

师:一切都是活的。花开了,就像——(生接:花睡醒了似的),活了吧?鸟飞了,就像——(生接:鸟上天了似的),活了吧?虫子叫了,就像——(生接:虫子在说话似的),活了吧?。”这三个句子结构相似,连在一起叫——(生:排比)。

生:(读片断)这些写倭瓜、黄瓜、玉米的句子也相似。

师:怎么个相似法?

生:愿意怎么样,就怎样。

师: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多自由。

师:(理解“谎花”后)黄瓜愿意开一谎花,(生接: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黄瓜,(生接:就结黄瓜)。多自由。玉米呢?

生:(读)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怎么不跟前面一样写成“它愿意长上天去,就长上天去”?

生:长上天去,这不可能。这样写我们感觉玉米生长多么自由。

生:“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这段话从颜色、姿态来写,并把蜂子比喻成毛球。

师:这一切都是那样的可爱。在我童年的眼里这叫美丽、动人温馨、生机盎然……这样写就让你感到作者的童年生活确实充满了乐趣。读书就要这样仔细推敲,才能读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情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评析〕 本片断的教者,根据文本在表达上的特点,以“哪些句子很特别,哪些写法与我们平时写文章是不同的?”为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将对话明确指向句式和写法,即文本的语言形式。从课堂上交流的情况看,对话富有成效,学生发现了排比句式、“愿意怎样就怎样”的句式,发现拟人、比喻的表现手法,并概括出了一些句子是从哪些方面写的。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升华对以上关于文本言语形式运用的认识,领悟到这样写的妙处。这样的对话过程,不但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更是学生内化、积累言语范式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规范运用言语的意识和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断

师:你从文章的哪些句子体会到小巴迪在焦急地等待着父亲回来的?

生:我从第四小节的“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看出他在焦急等待。(出示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学生齐读句子。)

师:老师注意到这几句话表达方式很特别,你发现了没有?自由读读这段话,仔细体会一下。(学生读书,体会)

生:这段话让人觉得等待时间很长。 师:你怎么感受出来的?

生:作者把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一个个写出来,没有直接说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让人感觉时间过得慢慢的。

师:你有一双慧眼。能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吗?(生朗读,注意延长词之间的停顿)

师:读出了时间过得很慢。一刻钟并不长,但对巴迪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等待。此时,你想到了哪些形容时间过得很慢的词?

生:度日如年。望眼欲穿。望穿秋水……

师:是啊,巴迪感到了“度日如年”的滋味了。继续读书,体会一下这个句子的表达形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每一个时间后面都用了句号,也表示巴迪等的时间很漫长。 生:一个个句号就表示巴迪一段段漫长的等待。

师:讲得真精彩,语言很有诗意!这句话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巴迪等的时间很漫长之外,还有什么感受?

生:还让我感受到巴迪等得很着急,好像在不停看表。 师:想想,望眼欲穿的巴迪在这个短暂而又漫长的等待中,会做些什么呢? 生(纷纷回答):在屋里不停地来回走着。打开大门,伸长脖子张望。打开窗户,探出身子眺望……

(教师出示经重新组合的句子:七点 父亲还没有回来

七点一刻 父亲还没有回来 七点半 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巴迪就这样整整等了一个下午,一直到——(生读)七点,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巴迪在屋里不停地走来走去,都已经——(生读)七点一刻,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引:此时的巴迪迫不及待地到门口张望,一直到——(生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师:等待使心情更加焦急,等待让人感觉时间更加漫长。正是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才产生出了强烈的表达效果。这种表达方式多么妙啊。大家可以在作文中把这种方法“偷”过来。请把这段读一读,再体会一下。

〔评析〕 节奏和标点都是言语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都能在文本中参与文本意蕴的表达,并能增强表达的效果。本片断教学,教师以“老师注意到这几句话表达形式很特别,你发现了没有?”为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先引导学生咀嚼看似平淡的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通过咀嚼,学生不但体验到了巴迪等待父亲时望眼欲穿的心理感受,还领悟到读这几个词语时应把握住特定的节奏才能把时间过得很慢表现出来;接着,再引导学生推敲标点符号,“一个句号就表示巴迪一段漫长的等待”是学生揣摩出来的个性化的感悟,再以对标点的感悟为基础让学生围绕“焦急的等待”来展开想象;最后,巧妙地结合重新组合的句子进行引读,在读中深化对文本蕴含情感的领悟,感受言语特有的句式和节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成功地将言语成长点植入到学生个体的言语系统中,为学生在日后言语运用中模仿这种言语形式打下良好的基

础。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片断

师: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145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

一想,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说。

(生思考、准备)

生:我是当时的皇帝,但我没有兵权,我的兵权掌握在老佛爷慈禧的手中。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矛、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

结,就有希望。

师:虽然你的兵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于发动群众—— 了不起的皇帝。 生:假如我是皇帝,我不会建造圆明园。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当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时,我会派出军队与他们战斗。如果打不赢,我会与他们谈判。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给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

己的枪炮。 生:我是北京城一位老百姓,我会号召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展开战斗。 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

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 师:给自己掌声,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请读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

圆明园是皇帝亲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仓皇逃

跑了。

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些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下几块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

他带的路。

师:读了上面的资料,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

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来的滋味。

生:我悲愤!悲愤的是我们自己的少数人怎么会这样?我的心里好像被插了几刀,很难过。

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

么形象?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5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评析〕 片断伊始,引导学生将自己假想成皇帝、大臣、士兵、百姓,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会课文要传达出的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愤怒;可就在学生越说越解恨的时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文字资料却让他们的激情一下消失了,他们从资料中看到的是皇帝仓皇出逃、士兵夹道跪迎、军阀趁火打劫„„这时,学生们的心中不仅仅有着“仇恨”和“愤怒”,更在进行着反思,在他们的心中,“圆明园”是“耻辱”,是“警示牌”,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自省,有助于良好人格和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这里,资料性课程资源的运用,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催生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引导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并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

《月光启蒙》课堂片断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是一位有责任心的母亲,为了孩子,劳累了一天后还不忘用民歌、童谣

来教育孩子。

生:是一位勤劳的母亲,爱孩子的母亲。

生:是一位聪明的母亲,课文中说母亲天资聪颖,歌谣一听就会。 生:是一位无私的母亲,劳累了一天,还给孩子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

说谜语。 生:是一位耐心的母亲。民谣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故事讲完了,童谣唱完了,“我”还要缠着母亲给“我”讲谜语,母亲一点也不嫌“我”

烦。

师:有着这样一位母亲应该是多么幸福。可是,当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已不再说起自己的往事,也不认得他是谁,只是对着他笑,笑,笑得他泪流

满面。 (点击课件,出示作品原文结尾: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说她的往事,不再说我的童年,

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原文结尾出现的同时,阎维文原唱的歌曲《母亲》响起,歌唱家在悦耳的旋律中将歌词清晰地送入在场的每一个人的耳中: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儿,有人她给你包。你委

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教者在学生读完原文结尾后,仍有意让音乐、文字营造出的近乎凝重的课堂情境延续了一段时间。在这一情境中,不光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泪水也止

不住地流出了眼眶。)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总嫌我的母亲唠叨,一会儿叫我学这样,一会叫我学那样,我错了,我应该珍惜母亲对我的爱。

生: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妈妈。我作业常常完成得不好,妈妈天天为我检查。有一次,她累病了,挂了好几天水才好。

师: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回去给妈妈倒杯水。

生:(哽咽着)很难过。妈妈工作那么辛苦,回家后要做家务,还要辅导我学习。我要好好体谅妈妈,好好学习,让妈妈开心一些。

师:你们的母亲不一定会唱动听的歌谣,不一定会讲那高深莫测的夜空里的神话故事。但是,她们正如文中的母亲一样,用她们所能给予的方式深深地爱着你们。母亲才是你的人生真正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母亲是可敬的,母爱更是无私的。衷心地祝愿大家,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让你们的母亲感到欣慰。

〔评析〕 《月光启蒙》是作家孙友田的作品,选入教材时作了改动。文章记叙了自己童年时,母亲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为自己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深深怀念之情。在这则片断中,教者欲抑先扬,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上读歌谣、悟真情取得的成果,让学生说出对文中母亲的感受,学生的言辞之中充满赞美之情,就在学生和文中“我”一起感悟到母亲可亲、可敬的时候,教者点击课件,让学生在精心营造的情境中,阅读老师精心搜集的原作的结尾。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阅读这样的文字,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情感得到了升华。从学生随后的发言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内心经历了怎样深刻的情感体验,人世间美好的亲情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又一次得到了锤炼,生命的底色又抹上了亮丽的一

笔。

《生命桥》课堂片断

师:这篇课文选自《斑羚飞渡》,同学们,学完课文,你们想读读《斑羚

飞渡》的全文内容吗? (老师发放《斑羚飞渡》全文资料,播放根据原文制作的配套录音,并适定时插播一对对老少羚羊飞渡山间的多媒体动画。) (其间,学生神情严肃,已随着音乐、画面和文字进入了特定的情境。) 师:同学们,读完了全文内容,看着这一幅幅扣人心弦的画面,你最想说什

么呢? 生:我觉得羚羊很弱小。它们面对猎人的枪口,只好选择了一半生,一半死。 生:我感受到的是羚羊的伟大。我真不敢相信,老羚羊竟能为年轻羚羊去死。 生:我觉得生命很神圣。动物们能一次次逃过强敌的追击,逃过猎人的追杀,

幸运地活下来,真是太不容易了。

生:我觉得生命有时很脆弱,活蹦乱跳的老羚羊转眼间死了。

师:是呀,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可贵的,更是神圣的。现在,让我们再来听听作者创作这篇文章时的真实想法,好吗? (播放课件,出示录音和文字:动物小说,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人类社会。我们人类应该尊重动物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并更多地关爱它们,为它们创造自由的环境。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学生默默地听着,教室内一片沉寂。)

师:(饱含深情地)作家的话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动物的生命不也和人的生命一样神圣庄严的吗?如果此时让你板书课题“生命桥”,你觉得这三个字写在什么位臵最好呢?说说你的想法,好吗?(将课文的插图放大至画黑板上。)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看看书,又看看图,随后接二连三地举起了小手。)

生:我想把“生命桥”写在黑板的最高点。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在我眼里,生命是最崇高的。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年轻羚羊的生命,这太了不起了,应该写在最高点。 师:(很激动地)那就请你写上去吧!

(学生借来凳子,工工整整地在图画的最上方写上了“生命桥”三个字。) 生:我想写在两山之间,因为这座桥由是老羚羊的生命连接起来的。 生:我要写在老羚羊和年轻羚羊之间,这座桥是老少羚羊生命的交接桥。 生:我想写在老羚羊的背上,因为老羚羊的背,就像是年轻羚羊的跳板。 生:老师,我想用红色的笔画一画这座生命桥。(师微笑点头。学生走上讲台,用笔沿着羚羊飞渡的动作轨迹画下了这座神圣的桥。)

师:其实,我更希望这座生命之桥能给我们人类以警醒,让我们人类不再藐视动物的生命,让我们的生活中不再有这令人痛心的一幕!

〔评析〕 《生命桥》虽然短小,但字字句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它用朴素的语言讴歌着生命脆弱中的伟大,无奈中的神圣。可生命的话题凝重、深沉,对于阅历较浅、年纪尚幼的四年级孩子来说,感悟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在这则片断中,教者借助引进的文字、音像资料,在创设的逼真的课堂情境中,引导学生先后两次展开延伸阅读,引领孩子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为师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最后,充分运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板书课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他们情感的闸门,学生们动脑,动口,动情,动心,多元化地解读了生命的价值,接受了一次珍爱生命、关爱动物的心灵洗礼。

《白鹭》课堂片断

师:如果白鹭是悠然的,那么,白鹭瞭望是更加富有个性的悠然。请你来读一读。(生读) 师:读得真好,仿佛把我们带进了画面。同学们,什么是嗜好啊? 生:是爱好。

生:是与众不同的爱好。

师:你看,在这句话里,白鹭与众不同的爱好是什么? 生:是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 师:够了吗?

生:是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瞭望。

生:我想是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悠然地瞭望。 师:“每每”是—— 生:经常。

师:白鹭每每站在小树的绝顶悠然地瞭望,这就是它的嗜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这是一只 的白鹭,它在瞭望 。)

(生准备)

师:准备好了吗?试着说说看。

生:这是只羽毛刚刚丰满的少年白鹭,它在瞭望远处的白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师:把白鹭想象成少年,说得好!就这样说。

生:这是只妙龄的白鹭姑娘,它在瞭望远方可以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同伴。 生:这是只白鹭先生,它在瞭望四周美丽的景色。

生:这是只白鹭先生,它在瞭望远处的白云,似乎在想:这么广阔的天空,我要飞多久才能看完它的美景啊。

生:这是只白鹭先生,它是在看看自己外出的儿女怎么还不回来。 生:这是只白鹭妈妈,它在瞭望外出捕食的丈夫有没有归来。

生:这是只白鹭妈妈,它是在瞭望远处正学习飞行的儿女飞得怎样。 师:是啊,不同的白鹭,瞭望的景观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

〔评析〕白鹭在瞭望什么?课文中找不到答案,是本课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内容,也是学生理解、感悟这篇课文的难点之一。在这则教学片断中,教者设计了“说句”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个人愿望、阅读体验出发,借助语文实践活动搭建的平台,把白鹭想象成“白鹭少年”、“白鹭姑娘”、“白鹭先生”、“白鹭妈妈”,并描述出这些假想角色所瞭望的具体景观。这样,不但把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表达出来了,而且在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越说越具体,越说越丰富多彩,在多向交流中发展了思维能力,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最佳路径》课堂片断

师:(学习到课文第7自然段)如果你就是1971年“世界最佳路径”的评委,在听说了格罗培斯设计这条路径的故事以后,你将发表怎样的意见呢?

(小组讨论、准备)

生:格罗培斯追求完美,先后修改了50多次,还不满意,最后让大家共同来创造,这样的路径已不是哪一个人的设计,而是大家共同的选择。 生:按照游人踩出的路径铺设路道,说明设计者在心里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 生:这许多小道踩出来了, “有宽有窄”,宽的走的人多一些,窄的走的人少一些,却又“优雅自然”。道路的设计不是用脑子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据此铺设的人行道就没有刻板的模式,富有艺术性。

生:这样的路是行人自己走出来的,不仅美观,而且保证了人们游玩时的方便、快捷。

生:设计路径的方法不同寻常,这样的设计是顺其自然的,看来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顺其自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极大的启迪。

生:如此设计是格罗培斯从法国南部卖葡萄的农民那里获得启发,是汲取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精神而完成的。

生:格罗培斯对待“微不足道”的问题同样认真对待,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生:从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故事中,我深受启发,在你遇到难题的时候,如果换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难题就不难了。

〔评析〕教者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巧妙地设置了课堂活动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当年路径设计评选的评委并发表意见。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了阅读课文后带有自己个性色彩的见解:有从独特的设计理念来说的,有从设计的效果来说的,有从设计故事蕴含的哲理来说的„„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既精彩、独特,又紧扣文本,口头表达能力也在说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智烧敌舰》课堂片断

师:阿基米德最后说“我有什么本领,太阳帮了咱们的忙……”这句话你同意不同意?说说为什么。

生:我不同意阿基米德的观点,我觉得用“智烧敌舰”的方法赶走罗马人完全靠阿基米德,他在危急时刻镇定自若、足智多谋,想出了这一巧妙的方法打败了敌人。

生: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觉得阿基米德说得对。如果那是个雨天,怎么能利用太阳光的反射来智烧敌舰呢?

生:对啊,其实不光是太阳帮的忙,还有许多东西也帮阿基米德的忙。 师:有哪些东西也帮阿基米德的忙呢?再看看课文。 生:有容易燃烧的桅杆和布帆,非常多的镜子…… 师:还有什么也帮了阿基米德的忙?再看看书。

生:还有那么多希腊人的信任。如果是我叫他们去拿镜子并“一字排开”,谁会理我?

师:这就叫“天时地利人和”。

生:可主要靠的还是阿基米德。我相信他那么聪明,即使那天没有太阳,他还会想其他办法来救希腊人的。

生:我觉得功劳应归阿基米德,因为在场的人那么多,其他人怎么就没想到利用那些现成的条件呢?

生:我觉得阿基米德尽管那么聪明,知识那么渊博,深受大家爱戴,可是他还说是太阳帮了他们的忙,真的非常谦虚!

师:那也就是阿基米德的智慧,再加上人民的信任和帮助以及燃烧敌舰的有利条件,使希腊人打赢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评析〕文中阿基米德的话本是一种谦虚的表示,但小学生单纯,判断事物是非分明。教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从文本出发,巧妙地抛出了“阿基米德最后说‘我有什么本领,太阳帮了咱们的忙„„’这句话你同意不同意?”的话题,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不同见解的学生间针锋相对,发言此起彼伏。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注意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阐明自己观点的时候,尽量到课文中找依据,避免了天马行空的泛泛而谈。这样,辩论到最后谁对谁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 “辩论”中尽情地表达出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深化了对课文的

理解,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

第四篇:小学英语教学案例评析

一、要精心挑选和设计一些英语教学课前的简单对话,采用师生问答、生生问答、小组问答等多种形式,不但训炼学生听说能力,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而且为新授内容做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闪忆化,在英语教学中许多课文和对话的内容不易记住和掌握,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教学直观化、趣味化。如实物、图片、简笔画等。除教师制作直观教具外,老师要根据学生好动的性格,发动学生自己制作教具,让学生在做中学,享受做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把歌曲引入课堂,以培养学生英语的兴趣,增强记忆力。在本次活动中,有一些老师是以歌曲来开始课堂或结束课堂的,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把歌曲作为一个知识点来教授,忽略了歌曲的重要性。但歌曲不止是课堂的调和剂,还应当是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手段,所以在选择歌曲的时候要与本课所授知识有所关联,不能白白的浪费了歌曲在教学中的推动力。

四、新授单词规则化。小学生虽然已经学过了字母的写法,但在写单词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同学忽略了字母的笔画、笔顺、占格数。在观摩学习时有的老师不论,在新授单词时都要先在黑板上画上四线格,力求单词在书写时不但整齐美观,而且准确。现在在课堂上,老师写的规则了,学生们在抄写的时候也能写的很漂亮,这样就在以后的教学中提供了很多方便。

五、在小学的低年级教学阶段,英语教师要对小学生有亲近感,拉近师生距离。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英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教师不能一味的板着脸,总是以一副面孔示人,否则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压抑感。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十分尊重学生,注意激励学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Very good! You are clever.Wonderful.”等一些表扬鼓励的话和动作应当作为课堂的常用语。

总之做每件事情都有利与弊,学习英语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也变的越来越重要,这个社会需要我们学会英语,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做到终身学习,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Unit 9 What’s the matter? 教学随笔

教学内容 Unit 9 What’s the matter?

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是“询问别人情况”。本单元结合句型What’s the matter ?I’m „集中教学表示感觉的形容词tired ,ill,hot ,cold ,hungry 和thirsty .在本单元还出现了日常交际用语Come and have supper „ Good evening .You look „Why don’t you go to bed now ?What a nice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多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语言情景中理解和操练,力求做到运用自如。此外,在教学感受的形容词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表情和动作,让学生去理解接受,并通过表演去巩固运用。

教学目的:

1.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hot ,cold ,ill ,tired ,hungry ,thirsty . 2.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子What’s the matter? I’m „ 3.能用贴切的形容词表述自己的感觉。 4.单词tired的读音要到位。 教学重点:

1.听得懂、会说、会读,会拼写单词hot、 cold、 ill、 tired、hungry、 thirsty . 2.得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子What’s the matter ?I’m„ 3.能用贴切的形容词表述自己的感觉。 4.词tired的读音要到位。 教学难点:

1.能听得懂、会说、会读、会拼写单词hot、cold、 ill、 tired、hungry、 thirsty . 2. 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子What’s the matter ?I’m„ 3 .能用贴切的形容词表述自己的感觉。 教具准备:

图片:hamburger, cake, bread, juice, milk, a hot-dog等 实物:hamburger,a glass of water ,a cake,some bread,milk,a fan等 、 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Step 1.Warm-up activities (1)Sing the song “We are happy bees” (2)Greetings T:Hello,boys and girls.Good morning. Ss: Good morning. T:Nice to meet you. Ss: Nice to meet you,too. (3)T:What are they? Ss:A hot dog/ hamburger/cake„„ T:Here’s a„„for you. Ss:Thank you. [评:教师充分采用TPR英语活动教学法。通过唱歌曲营造英语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通过日常的英语对话练习,使学生自然过渡到英语课堂中来。] (4)Do it! (学生按教师的指令做动作) T:Stand up!/Sit down!/Sit down!/Stand up! (教师辅以手势,渐渐加快) Ss::Stand up!/Sit down!/Sit down!/Stand up! [评:通过学生的运动,导入新课内容,体现了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Teaching “What’s the matter? I’m tired”

(1)T: What’s the matter? What’s the matter? (教师做睡觉状,并用低缓语调说:“I’m tired.”出示卡片What’s the matter?) Ss: What’s the matter?(理解其含义) T:I’m tired. (教师做睡觉状) Ss:Read it one by one.(注意tired的正确发音)And spell it. (2)T—Ss S1---S2 [评:教师充分利用了体态语,使学生轻松理解其含义,并能模仿运用。] 1.Use the same way to teach “ill” 2. Read the words “tired/ill”.(Quickly)

[评:在学生迅速认读单词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同时也为下面的单词教学作了铺垫。] 3.Teaching the word “hot”

T: What’s the matter?(拿出一把扇子,做出很热的样子,边出示卡片 “hot”.) I’m hot.

Ss:Read it one by one.And spell it. T—Ss Group1—Group2 T: What’s the matter? Ss:I’m hot.

T:Here’s a fan for you. Ss:Thank you. [评:在单词教学中,教师采用了词不离句,句不离景的教学手段,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Teaching the word “cold”

T:(对一生扇扇子,让生感觉到不热了) What’s the matter,××? Are you hot? Ss:I’m not hot. I’m cold.(Read and spell it) T: What’s the matter? Ss:I’m not hot.I’m cold. T:Here’s a jacket for you. Ss:Thank you. 5.Have a rest.(Say a rhyme) A: What’s the matter? B:I’m tired/ill/hot/cold.

[评: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全身反应教学法,营造了一种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6.Teaching “hungry/thirsty”

(1)出示食物, 老师闻了闻:How delicious!手摸肚子,装出饿的样子:I’m hungry. Ss: (Read and spell it.) T: What’s the matter? Ss:I’m hungry.

T:Here’s a cake for you. Ss:Thank you. S1—S2(Practise one by one) [评:教师换了食物道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放手由学生自由地说,尽情地表演情景对话,培养学生会使用英语进行合作与交流。] (2)老师继续手摸肚子,表现出很饱的样子:I’m not hungry. I’m full. But I’m thirsty.(做出口喝的模样) Ss: (Read and spell it.) T: What’s the matter? Ss:I’m thirsty.

T:Here’s a glass of water for you. Ss:Thank you. S1—S2(Practise one by one) 7.Practice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2)Read the words together: tired tired I’m tired„„. (3) Read the words one time quickly. [评:强化学生的单词认读水平,防止学生只会说,不会认的现象。] Step 3.Consolidation 1.Say a rhyme (师做动作,让生自问自答): A: What’s the matter?

B:I’m tired/ill/hot/cold/hungry/thirsty 2.Work in pairs S1: What’s the matter?

S2:I’m hot/cold/hungry/thirsty. S1:Here’s a fan /jacket/cake/glass of water„„ for you. S2:Thank you. S1:Goodbye. S2:Bye. [评: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去运用语言交际,进行任务型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英语教学模式;陶冶情操,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提高了口语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Listen and number Step 4.Assign homework 1.copy the new words four times. 2.copy the sentence: A: What’s the matter?

B:I’m hot/cold/hungry/thirsty.附板书设计: Unit 9 What’s the matter? tired / ill I’m hot / cold . Here’s „„for you.

hungry / thirsty.

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教师安排了多样的学生活动,其中有个人、两人、小组和全班性的,有教师指导性的,也有需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的。本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宗旨,教师充分采用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唱唱游游、听听说说、认认读读、写写做做中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充分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培养他们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Pair work学会与他人交流,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创设情景,示范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成功地扮演了多个角色。首先,他是一个示范者,他为学生展示语言结构、意义和语言运用的情景;同时他又是一个启发者,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想象;其次,他还是一个情景的设计者和学习的指导者,他通过多生动、逼真的交际情景,帮助和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的结构和意义;此外,他更是一名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和促进者,他通过身体语言设计情景,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和两人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模仿、体验、实践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并在活动中适时地鼓励和表扬学生,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获。同时,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了情感、合作精神和学习与交际策略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2、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教单词“hungry”时,教师利用食物,真正来激发学生的食欲,让学生感到真实和亲切。同时,利用一玻璃杯水等实物教学单词,也反映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充分把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3、存在的不足

本节课教师利用了活动式的教学方法,倡导了任务型教学,但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对学生这头放手得不够“松”,还没达到真正去体现了放手,由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特别是在最后一环节中,教师如果再化多一点时间让学生去交际,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机会去交际,那也许会更好些。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案例与反思

就我们的小学英语而言,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学生语言知识输入与情感输入的主要来源。当教师的评价形式是学生喜爱或易于接受的形式是,他们学习的焦虑感就会降低,学习自信心就会提高;如果教师评价让学生不适应甚至反感时,其焦虑感就会增强,学习动机就会减弱。课堂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本文就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了反思。

案例一:

在课堂上,教师手中拿着奖励学生的小红花,只要学生举手发言,其所在的小组就能得到一朵小红花;教师在黑板上设计了小组得奖的统计表,学生每发言一次,教师就匆忙赶回黑板前贴一个标志。整堂课中,教师异常忙碌,学生也心急火燎,因为他们要得到一次发言的机会,就必须等教师给“获奖者”贴完标志。也有教师或许是感到自己贴标志太麻烦,但又不想舍弃这种评价方式,于是指定一位学生站在黑板旁,专门负责给各组贴小红花。这样,教师的负担确实减轻了,学生发言的机会也多了,似乎是两全其美,但这位专门负责贴小红花的同学在这节课上忙碌无比,却学无所得。

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有声语言或肢体语言来完成,使学生能及时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的课堂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即使学生的回答有误,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激发其再次尝试的勇气和继续努力的信心。这一案例中教师似乎忘记了课堂评价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也不是为了把每个小组在每堂课中的表现都划分出好坏的等级。教师的课堂评价是为了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已经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教师就没有必要过分注重活动效果的统计,而不顾学生的实际要求。

案例二: 在一节小学低年级的英语课堂上,各个小组在竞赛活动中十分活跃,各组组员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教师每给获胜的小组加上一分,得分的小组就发出一阵欢呼声。活动结束时,获胜的小组兴奋不已,而失败的小组则垂头丧气,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也提不起精神,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因为说错答案而导致小组失去得分机会的同学更是成了“千古罪人”,被小组同学指责。

反思:教师对学生小组的评价应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要明确课堂小组评价的目的。大班教学中学生人数多,教师无法对每个学生都进行相应的评价,而教师对小组的评价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此问题。小组评价促进了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并发挥了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和鼓励的作用,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这种评价强调内在的激励作用,尽可能地弱化外在的甄别或淘汰作用。小组之间的竞赛主要应看小组合作的表现,而不应以组员个人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依据。某个组员的答案不正确时,教师可以让同组的其他成员及时补充和纠正。同时对回答有误的学生也要适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如表扬其敢于尝试的勇气,激励落后的小组在下一轮活动中继续努力等。培养学生在竞赛中团结合作的精神也很重要,竞赛时小组成员之间应互相帮助,不可相互指责或埋怨。案例二这样的竞赛不利于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教师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案例三:

在一节小学英语评优课上,只要学生说对了,教师就带领全班同学竖起拇指齐声说“Good,good,very good!”。课堂上“Good”声不断,多达十数次。

反思:这一案例中用集体用手式表示赞扬的评价方式,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值得深思。这种评价方式实际上是把教师的评价强制性地变成学生之间的评价。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对发言学生的评价。评价语也是教师规定的,而不是学生的真实感受。这种形式主义色彩极浓的评价方式不仅会干扰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显得机械、呆板,还忽略了评价的内容。 案例四:

在一节课上,教师教学了一个新句型,随后抽取个别学生读,每个学生读完之后,教师都用:Good!/ Great! /Wonderful!来评价,由于抽读速度很快,有些学生甚至还来不及把句子读完整,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说:Wonderful!Next. 反思:教师进行课堂评价时要自然和得体,切忌使用过分夸张的动作和语气;表扬要恰如其分,绝不能随意使用鼓励与表扬的话语。如果表扬来得太容易,学生就会对此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对问题浅尝辄止或随意应付。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尊重和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表扬。这一案例中,学生读句子的活动属于不需太多思维创新的模仿活动,教师只要点头肯定其发音正确或进行必要的纠正即可,无须用如此夸张的语言加以评价。过多和过分的夸奖往往会导致鼓励的贬值。

案例五:

一位年轻教师上课时拿看各色彩旗,衣服上粘着形状各异的小贴画,口袋里装着一大把小玩意,随时准备发给能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学生的情绪显然被奖品激活了,个个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但因为机会和奖品数量有限,不可能每人都如愿以偿,所以学生的情绪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得意,有沮丧,有雀跃,有叹息„„

反思: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物质刺激手段,只要学生回答了问题,就会得到小礼品的“回报”。这样做也许在最初阶段能引发学生的兴趣,鼓起他们的勇气,但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的“表扬疲劳”,甚至对表扬产生厌烦心理。另外小学生正处于认知风格、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形成的关键时期,这种将正常的学习活动与奖励挂钩的做法,不仅使课堂蒙上了功利的色彩,也会滋长学生浮躁和虚荣的心理,形成趋利的学习动机,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降低其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评价上要重态度、重参与、重努力程度、重交际能力,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重视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和积极性,这才是正确的评价导向。

从一个案例感悟小学英语评价的方法

案例描述

为了避免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局面,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完新单词之后,我布置了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的单词造句或者创编对话的任务,哪一组说的句子最多就获胜。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第二组赢得了比赛,获得冠军的同学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充满了胜利的喜悦。

这时,一个男孩子对我说:我真倒霉,没在第二组,他们那一组成绩好的同学多。接着又有同学说:“第二组有的同学一个句子都没说,他们都是借别人的光了。”

反思:这个男孩的话,让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开始对自己的课堂奖励方式进行剖析和反思,发现我所采用的评价方式确实存在弊端。

1、忽略对部分学生的关注

由于我校的班级容量大,老师往往忽略部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差异,一些学生由于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关心和指导,英语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减弱。

2、 “以奖促学”代替“以情激趣”

通过实物奖励的方式来激发学习兴趣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但以奖促学不能代替以情激趣,长期这样做容易导致学生“表扬疲劳”。

3、缺少课堂奖励的正面引导

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形成的关键期。如果教师经常将学生在学习中正常的表现与奖励挂钩,不仅会分散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还会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久而久之必产生负面作用。

第五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实录与评析

“找规律”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七册P48-49页。 教材分析:

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培养目标,并作为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苏教版从本册开始编排“找规律”,本单元教学间隔现象的规律。这节课首先让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分别观察、分析晾晒的手帕块数和所用夹子个数、兔子只数和蘑菇个数、篱笆的块数和所用木桩的根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规律。“试一试” 让学生操作学具表示上述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其中的规律,并对不同现象中的规律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体会相应的数学模型。“想想做做” 让学生在直接运用规律回答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认识。 学情分析:

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间隔现象的认识基础是“一一对应”,学生已具备。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也有初步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问题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规律的应用及不同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一些相同的圆片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呈现例题,探索规律

1、出示主题图。

师:这幅主题图里有三个小图:第一幅是夹子与手帕,第二幅是兔子与蘑菇, 第三幅是木桩与篱笆。我们能不能从这三幅图中发现什么?

2、放大夹子与手帕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夹子和手帕排成一排。 师:说具体一些。

生:第一个是夹子,然后是手帕;接下来又是夹子、手帕;„;最后一个是夹子。

师:你是具体描述,能简单一些吗?

生:夹子与手帕按照夹子在前、手帕在后的顺序排成一排,最后出现的是夹子。

生:夹子与手帕是一个隔着一个排成一排,最后是夹子。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夹子与手帕一个隔着一个排成一排”说成“夹子与手帕一一间隔排成一排”。

板书:一一间隔排成一排

师: “夹子与手帕一一间隔排成一排”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按照夹子在前、手帕在后的顺序排成一排。

生:就是一个夹子,一个手帕,又是一个夹子,一个手帕这个样子排起来。 师:你还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夹子有10个,手帕有9个。 生:夹子比手帕多一个,手帕比夹子少一个。

师:同学们的发现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它们的排列顺序,另一个是数量及比较的结果,我们就选择比较的结果吧。这就是我们从数学角度观察发现的,能把这两个方面组织成一句话吗?

生:夹子与手帕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夹子比手帕多一个。 师:这样说有点毛病,毛病出在哪里? 生:要添上“最后一个是夹子”。 师:为什么?

生:按照夹子与手帕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夹子和手帕应该一样多。因为最后一个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一个。

师:总结一下:夹子与手帕图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夹子与手帕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因为最后一个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一个。(多媒体呈现)

〔评析:主题图有三组物体,我们把第一组作为重点。通过一个宽泛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根据图形以及一时的思维闪烁而产生问题:“夹子和手帕排成一排”。教师适时点拨“说具体一些”,据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指向问题的核心“夹子与手帕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因为最后一个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一个”。同时,加强概念教学。“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借助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第一个是夹子,然后是手帕;接下来又是夹子、手帕;„” , “夹子与手帕按照夹子在前、手帕在后的顺序排成一排”, “夹子与手帕是一个隔着一个排成一排 ”进而抽象为 “夹子与手帕一一间隔排成一排 ”。教师及时板书,为学生树立一个数学文字表达的标准。有了第一组的示范,后面两组的发现也就水到渠成。〕

3、一一放大兔子与蘑菇图、木桩与篱笆图,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用多媒体同步出示:

兔子与蘑菇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因为最后一个是兔子,所以兔子比蘑菇多一个。

木桩与篱笆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因为最后一个是木桩,所以木桩比篱笆多一个。

4、抽象:我们能不能从这三幅图中发现什么规律呢? 师:怎么找规律呢? (板书:找规律)能不能说说你的想法? 生:就是找这三幅图的共同点。

生:就是把这三幅图相同的地方用一句话说出来。 师:自己试一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如下:

生1:甲和乙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因为最后一个是甲,所以甲的个数比乙的个数多一。

生2:A和B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因为最后一个是A,所以A的个数比B的个数多一。

生3: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这种物体的个数比另一种物体的个数多一。

„„

师:同学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请生1把你找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时,同步演示:

夹子与手帕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因为最后一个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一个。 兔子与蘑菇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因为最后一个是兔子,所以兔子比蘑菇多一个。 木桩与篱笆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因为最后一个是木桩,所以木桩比篱笆多一个。

甲和乙

甲 甲比乙

师:为什么甲会比乙多一个呢?

生:甲和乙一个对一个,甲和乙应该一样多。因为最后一个是甲,所以甲比乙多一个。

板书:甲和乙一一间隔排成一排,最后一个是甲,甲的个数就比乙的个数多一。

〔评析:找规律的教学要突出“找”,这里突出了规律的抽象概括过程。〕

二、动手操作

验证规律

1、质疑: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从三个例子中得出的,是不是所有的这种情况,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呢?

2、操作: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操作,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选择一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每人摆的都不一样,但是小棒的根数都比圆的个数多一。 师:你能解释原因吗?

生:因为小棒和圆一一间隔排成一排,最后一个是小棒,所以小棒的根数比圆的个数多一。

3、沟通:从排列位置看,这里小棒相当于什么,圆呢? 生:这里小棒相当于甲,圆相当于乙。

师:各个小组摆的情况不一样,获得的结论是相同的。这里的小棒就是甲,圆就是乙,你觉得我们发现的规律怎样?

生:我们发现的规律有代表性。 生:我们发现的规律能说明很多情况。

4、扩展: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事情吗?

学生交流,课件适时出现生活中的例子,如手指、护栏、广告牌、路灯等。 〔评析: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但仅凭三个例子得出规律毕竟底气不足,万一有其他情况呢。为了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又安排了操作,各人摆的情况不同,但是都存在“小棒和圆一一间隔排成一排,最后一个是小棒,小棒的根数比圆的个数多一”,说明规律具有普遍性。〕

三、提供反例

强调“两端物体相同”

1、出示: ★○★○★○ ★○★○★○★○★○ ★○★○★○★○★○★○★○ 师: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生:★和○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和○的个数相等。 师:也用甲和乙来说。

生:甲和乙一一间隔排成一排,甲和乙的个数相等。

2、对比:同样是甲和乙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为什么发现的规律不同呢? 生1:虽然甲和乙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但前面最后出现的是甲,而现在最后出现的是乙。

生2:前面甲出现一次,乙就出现一次,不断重复,最后出现的是甲,乙没有出现;而现在甲出现一次,乙出现一次,一个对一个。所以前面甲比乙多一个,现在甲和乙相等。

生3:甲和乙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前面两端物体相同,后面两端物体不同。 师:只有甲多出现一次,也就是两端物体相同,甲才会比乙多一;如果甲出现一次,乙出现一次,一个对一个,两端物体不同,甲和乙相等。

〔评析:没有比较就没有深刻的认识。通过比较,沟通了数学规律之间的联系,突出了“两端物体相同与不同”所造成规律的差异,着眼于整个知识结构的全面把握。〕

四、运用规律

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师:怎样想?

生:25 – 1 = 24 (个) 因为电线杆和广告牌是间隔排列的,并且两端都是电线杆,所以电线杆的根数就比广告牌的块数多1。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指明口答。

师:为什么锯了4段。

生:锯1次得到1段,再锯1次又得到1段,锯第3次得到2段,合起来是4段。

师:能不能用我们找到的规律思考呢? 学生汇报时同时出示图形:

—×—×—×—

段数 次数

生:锯的段数和次数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锯的段数比次数多一。锯了3次得到4段。

师:锯了6段,需要几次?

生:需要5次。因为锯的段数比次数多一,5 – 1 = 5 (次)。

3、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指明口答。

师:说说栽了74棵桃树的道理。

生:柳树和桃树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柳树和桃树多一棵, 75 – 1 = 74 (棵)。

〔评析:在应用中,找到了更多的具体事例,透过具体的题目,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规律,对规律的理性认识就更清楚、牢固了。〕

4、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指明口答。

生:栽了74棵桃树。

生:这题柳树和桃树一一间隔排成一周,不是排成一排,答案好像有问题。 师:你有什么办法? 生:我想画图试试看。

师:柳树有75棵,数字比较大,画图费时间,怎办呢?

生:我把数字变小,假如柳树有3棵,找找规律,然后再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学生尝试后汇报。

生:栽了75棵桃树。因为柳树和桃树一一间隔排成一周,柳树和桃树一样多。

师:柳树和桃树一一间隔排成一周,如果从这里剪开,拉直,想想看,是什么情况?

生:柳树和桃树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的物体不同。 同步演示。

5、比较:这两题都是栽树,都是每两棵柳树中间载一棵桃树。有什么区别呢?

生:第3题是沿着一段河堤栽树,第4题是沿着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 生:第3题是柳树和桃树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

生:第4题柳树和桃树一一间隔排成一周,拉直的话就是柳树和桃树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的物体不同 。

师:所以桃树的棵数也就不同。思考时要搞清楚它们的排列规律。 〔评析:第4题的教学注重策略的指导,题目的数字比较大,把它改小,找到规律,进而得到问题的解决。通过第3题与第4题的比较,进一步突出 “甲和乙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与不同” 的区别。〕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怎样找规律? 生:我认为先要从一个例子中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认为从几个例子中找出相同点,用一句话说出来就是规律。 生:我认为举例尽可能多,得出的规律才可靠。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怎样去找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非常多,随处可见。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间隔排列规律。

〔总评:

1、选准突破口。由夹子与手帕,具体指导体验发现的过程;再扩展到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2、分层抽象。数学的本质是抽象,但不是一次性抽象到位,而是分层抽象。

3、重视比较。通过相似规律的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能突出规律之间的本质特征。

4、运用中突出规律,发展数学眼光。〕

上一篇:新形势下售后服务工作下一篇:小学生校园心理广播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