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实例教学建筑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目前,CAD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在建筑行业更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在高职院校中,CAD作为一个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个注重培养学生建筑设计能力的课程,建筑CAD教学中并没有现成的规则去遵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图像与实例教学建筑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图像与实例教学建筑学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高校《信号与系统》模块化课程教学探究

摘  要:模块化教学强调输出为导向,以素质为核心、注重能力培养, 是近十年来逐渐兴起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模块化对电子信息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影响重大。文章通过探讨《信号与系统》与电子信息专业培养方案的关系,对该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探讨模块在专业培养中作用、对模块能力进行分解、阐述本课程模块化教学举措,并从理论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内容重组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信号与系统》的模块化实施方案,最后分析了本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模块化实施效果和后续改进措施。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模块化教学;应用型本科高校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子信息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常在学生学习过高等数学、复变函数后开设,是重要的理论分析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时频域分析方法,能够计算信号、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的约束关系,《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知识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移动通信》等电子信息专业的必备基础。

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以现场教学的方式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应用技能为教学核心,注重能力应用,被命名为模块化教学[1-3]。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的高等院校总结出了更加符合我国需求的“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该模式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正规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基础人文素养、基础从业能力,以及专业技术能力[4-6]。通过调研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块化教学情况,我们发现目前各应用型高校模块化教学体系主要具备以下特点:首先,依据当地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需求,设计各教学模块,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其次,依据各类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能力需求,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同时各教学模块之间能够根据需求灵活组合;最后,模块化课程内容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改变而进行动态变化,不断完善更新,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及学生能力与市场的适应性。

将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信号与系统》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径,亦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方式,经过长达三年的《信号与系统》模块化教学改革尝试,我们积累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块化教学的重要经验,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改革效果,为后续大范围的模块化教学起到了试点示范作用。

一、针对电子信息专业进行《信号与系统》模块化教学设计

以应用能力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是模块化教学的根基。学生在完成某个模块内容的学习后,能够快速获得相关方面应用的能力,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中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的划分,以能力的培养和应用为导向性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整合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的连续性,保证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7-9]。

因此,与常规课程教学不同,模块化教学需要对每个课程的模块进行独立设计。在对《信号与系统》课程模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愈发觉得课程设计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即由电子信息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根据所需的培养能力挑选课程内容进行模块教学。多个模块对一个能力指标点进行支撑。根据惠州学院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惠州市电子信息企业的人才需求分析,我们制定了《信号与系统》的教学模块,并通过结合其它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共同支撑能力指标点。(见表1)

二、《信号与系统》模块要素及教学举措

目前,惠州学院电子信息专业正尝试“一目标,五能力,多要素,广支撑”的模块化教学方式。“一目标”指的是遵循培养目标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宗旨。“五能力”指的是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所需具备分析问

题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良好心理承受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这五个基本能力。“多要素,广支撑”指的是对每门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进行划分,将知识点和技能封装成各个模块要素,对学生进行讲授,同时对多门课程进行整合,将不同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关联,为学生建立网状的知识体系,实现多门课程支撑同一个能力的设计目标。

如图1所示,围绕电子信息专业的培养目标,共有五大能力进行支撑,而每个专业能力则有多个模块要素支撑。支撑某一个能力的教学模块要素可能来源于同一门专业课程,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图中顶层圆球表示培养目标,立方体表示专业能力,底层球体表示所属某个专业课(底层正方形格子)的教学模块要素。

为设计符合企业需求技能的课程,电子信息系组织大量教师前往惠州市当地电子信息企业进行调研,采用挂职锻炼的方式,长期深入企业一线,充分了解目前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其次,组织教师进行课程的模块化细分,梳理凝练出本模块在社会需求中应该支撑的专业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对电路系统分析能力、电路系统测试能力,运用信号、电路、高频等专业知识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对于本模块应该培养的能力,可以进一步归为基本能力和提升能力两大类,电路系统分析、测试能力属于基本能力;通讯系统设计、信号优化能力属于提升能力的范畴。此外,为了帮助新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院系组织中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教学指导教师,每名教学指导教师至少具有十年以上教龄,教学经验丰富,课堂管理能力较强。院系要求青年教师参与指导教师的授课过程,担任相应课程的助教工作,同时要求指导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安排、设计模块化教学内容,每学期至少听课八次,并为青年教师提供课程教学、课堂管控、教学技巧等意见。

三、《信号与系统》模块化实施方案

由于《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中包含大量的数学公式推导,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数理基础相对于高水平大学本科生较为薄弱,因此学生普遍感觉本专业的《信号与系统》课程理论性偏强,学习过程较为枯燥。此外,由于知识理论体系和专业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明确,导致专业能力达成度不够,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尝试模块化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此,我们对《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理论和实验内容进行了重组,同时开展诸多和《信号与系统》课程相关的专业见习。

(一)模块化实施方案-理论教学内容重组

为改善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我们组织专业教师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重新梳理本教学模块的知识体系,凝练专业技能。本模块一共包括了基本概念、基本数学方法、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四个方面,在重组模块教学过程中,弱化了对模块培养能力支持度低的数学方法类等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入课堂,以实际应用为立足点,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科研项目中的问题,《信号与系统》教学模块重组结果如表2所示。

(二)模块化实施方案-实践教学内容重组

在实践教学中,根据《信号与系统》所支撑的基本能力和提升能力来设计实验项目,例如,针对电子电路系统的分析问题能力,我们设计了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测试实验,针对信号传输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设计无失真传输系统、二阶电路传输特性等实验,表3中列出了部分实验与对应支撑能力的关系。

(三)模块化实施方案-专业见习及企业实习

除了对理论、实践教学内容的重组,院系领导还组织本专业进行针对某些热点技术的专业见习,专业见习的内容会根据每年热门、热点领域的技术进行适当调整,近两年来,已经开展了四轴飞行器、智能手环、AI图像识别、5G通讯技术等热点技术的专业见习。例如,在四轴飞行器专业见习中学生能够使用MPU6050传感,在工程师指导下完成电机控制程序设计,了解姿态运算四元素运算软件设计过程,独立进行PID算法、滤波算法设计,让学生在工程实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专业见习主要针对大四学年的学生,通过为期一周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帮助学生快速上手相关技术,为后续的企业实习奠定技术基础。

学生通过一周的高密度、高质量学习,学生基本能够达到相关技术的入门水平,随后学生立刻进入企业进行长达九个月的实习,同时由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实习内容和企业的技术需求制定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题目,再由企业导师和学院导师共同指导完成,确保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都是真题真做,达到实践、实习的真实目的和良好效果。

四、学生专业能力对比及教学效果分析

惠州学院电子信息专业模块化教学于2018年起步,至今我们对16、18级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四个班进行了平行对比观察,发现采用模块化教学的班级其学生动手能力較强,对于知识的运用较为灵活,其各大赛的成绩优于常规班级,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学生在“恩智浦”杯智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教育机器人大赛、机甲大赛等多个国家级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通过大量问卷调查,从四个对比班级的反馈信息中,我们得知大部分同学对模块化教学持认可态度,认为模块化教学效果更好,但是也有部分同学反映模块化教学知识点零碎不易形成知识体系。从问卷调查评分反馈我们发现,采用模块化教学的班级其学生五大能力中除心理承受能力以外均有提升。同时从课堂情况中,我们也发现学生的出勤率、前排就坐率得到了大幅提升[10]。此外,通过对学生就业单位的走访,诸多企业也对学生应用技能的提升表示认可,体现输出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初见成效。(见图2)

五、结论

通过4个平行班级的对比,我们发现模块化教学的学生相对于常规教学学生其专业能力更强,说明模块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目前本专业的模块化教学,还是采用常规教材,只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点进行重新排列和组合,选择同类的能量支撑要素进行整合教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同学感觉知识点零碎,知识不成体系。这也对本院系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本专业将组织专任教师对专业课课表进行重新编写,使用最合适的模块化教学教材,并进一步编写与本模块教学相關的实验指导书。学生通过《信号与系统》模块化课程的学习,并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培养学生所需的专业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游漫.模块化教学法在中职商务英语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1(14):50-51,88.

[2]黄优,王洪波.“模块化”教学模式在《安全人机工程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20(25):90-92.

[3]王晓立.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模块化教学研究[J].办公自动化,2020,25(15):37-38.

[4]付中华.模块化教学在车工实洲中的好处[J].科学咨询,2014(6):130-131.

[5]赵琰,蒋伟,陆静,等.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信号与系统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8):84-85+88.

[6]张鹏,袁丹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标准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0(2):67-71.

[7]张程,陶峰,丁娜,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模块化改革的思考——以合肥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32):200-202.

[8]胡春玲,吕刚,项响琴,等.“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以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36(2):119-124.

[9]黄庆南.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8(6):179-181,178.

[10]林宏翔.应用型本科高校《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进及探究[J].高教学刊,2019(16):138-140.

作者:林宏翔 彭文娟 崔晗 李蓓莉

图像与实例教学建筑学论文 篇2:

浅议高职院校建筑CAD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目前,CAD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在建筑行业更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在高职院校中,CAD作为一个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个注重培养学生建筑设计能力的课程,建筑CAD教学中并没有现成的规则去遵守。如何能更好的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充分掌握建筑设计与制图技能,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CAD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1 概述

CAD综合应用了多学科的新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设计和商务领域中,依靠CAD技术实现现代产品设计非常普遍,也较为流行。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在建筑行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一线施工、技术人员掌握CAD技术的应用,这就对各类CAD技术人员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建筑类专业的CAD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培养各类CAD技术人才的基地,从而必须与时俱进,实现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在过去,由于硬件和软件的限制,导致CAD教学模式的简单与落后。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基本上都是以教师照本宣科为主,让学生课堂上阅读教材内容,课后背诵相关命令公式,完成一定量的作业等等,而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进行相关的上机实习演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实现从静态到动态、部分向整体的转变,不能够让学生形成立体感,往往让学生感到课程内容非常抽象,很难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硬件和软件资源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这些资源作为外部条件,只是曾经阻碍CAD课程教学发展的一个因素,而提高教学水平的质量,主要在于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1]

2 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CAD课程教学改革

如何改变CAD课程教学的被动局面?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本文认为应该寻找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摆脱枯燥的课本内容与课堂教学,让他们逐渐明白该课程的重要性的前提下,利用图纸和设计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灵感,并指导学生通过对于实例的研究发现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近年以来,笔者在不断通过对教学实习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技术改革与创新,深入到CAD的各类实际应用,一方面,从施工图绘制的过程中分析了建筑设计理念;另一方面,从建立CAD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出发,针对室内和室外之间关系提出的操作设计方案,并以实例为模型将CAD的设计主线与教学策略结合在一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第一,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第二,实践教学改革;第三,探索建筑设计主体思想,结合实例进行建筑CAD教学。[2]

2.1 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目前,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上级操作、野外实习、多媒体演示实验、自主学习等等,主要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进行结合。建筑类CAD课程是比较抽象的,一般的高职学生,很难一开始就建立起一个空间的概念。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感性认识较少,无论是空间想象还是空间分析能力都相对比较弱。因此,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先有一个更深入的对施工图纸的了解,所以必须让学生离开教室,进入施工培训基地,学习研究现场施工图纸,控制施工现场的环境,给与学生视觉传达上的指导。同时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让学生看到与建筑实体相应的建筑图纸,以加强他们直觉上的认识。这样以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现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而且也能够培养学生对各种三维图像和三维平面视图的感觉。利用CAD提供的工具的多样性,从点,线,面开始,到图形的绘制、打印,以简单的三维图形设计为实例,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解释并让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进行相关操作,使学生学会、掌握并练习、巩固,这样不但可以减少重复工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3]

2.2 实践教学改革

建筑CAD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需要动手绘图,更需要学生进行实地测量,然后进行绘制。现场测量技能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教学,而需要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绘图能力,拓展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综合素养。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分组在学校培训地点进行测量,然后自由手绘草图,最后在电脑上进一步使用CAD进行绘图。野外测绘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得到体会与经验,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手绘草图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能防止学生产生过度依赖电脑的心理。测绘结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观测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2.3 探索建筑设计主体思想,结合实例进行建筑CAD教学

在整个建筑学科领域中,CAD课程是一个交叉学科,它涉及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需要电脑操作的基本技能,CAD程序的使用往往需要根据不同需要与目的。CAD课程也相应受到多门学科的影响。CAD课程因各种限制,实际操作更加困难,一周只有几节课,很难让学生掌握各种建筑CAD应用技术。此外,不同的行业,具体的重点会有所不同,如房地产业集中在平面设计与绘图上,注重室内外建筑效果图和室内装修施工图,而建设工程的重点在于建筑施工图纸的绘制。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建筑CAD系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据等等,同时也是造成目前建筑CAD课程教学的被动局面的因素。这些消极的方面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教学改革,促使我们从建筑设计理念的分析开始,建立CAD与室内和室外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依靠设计实例操作教学的方法把握建筑CAD与建筑设计的内在联系。[5]

建筑领域一直是艺术的殿堂,许多大师的作品已经流传千年。建筑学科教学历来重视表现设计理念与培训设计能力。高职院校中建筑设计专业在基础阶段几乎都开设了建筑设计课程,针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设计表现能力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手段和训练方法上,我们可以从建筑设计的主体思想出发,引入建筑制图实例,把握建筑CAD系统教学的主要路线,不仅充分利用CAD软件自身的特点,而且还利用其他程序的帮助,从而比较合理地组织和安排建筑CAD的教学内容,以实现建筑CAD的系统教学,有针对性地实现专业应用、软件教学、科研和其他目标,真正发挥CAD领域的辅助建筑设计的效果。[6]

在教学中实践中,采用以下方法实现改革与创新:

1)逐步改变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软件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结合应用实例,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计划,并在教学内容选择、应用实例。例如,在CAD平面施工制图的教学中,无论是一个小插件还是有显著大小的物件的绘制,都离不开物理分析和表面分析。以前的方法,由于图形比较复杂,学生对各部件的位置之间的关系不明确,比如,门、窗、阳台等等。在另一个视图中,空间能力稍差的学生更是如此,所以要让他们表现出平面和立体面建筑的完整性,是非常困难的。在这方面,我们首先使用学校建筑,说明教学楼的分布,分析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设计,说明其特征以及合理性,然后让学生们观察一栋教学楼的外立面,进行平面分析。这样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了解最直观的建筑物,使他们能够认识到绘制建筑外墙体平面图不再是一种困难。

2)注重与团队学习,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该课程的教师应注重最直接的表达形式,不仅说明操作过程和方法,同时也解释思想和设计理念,进行图纸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一开始绘画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进行,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整个图纸的设计过程。因此,解释设计表现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们分成几组,给每组一个完整的大图,每组成员完成各自相应的任务,然后集中向他们解释,集体训练。任何一组的绘图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并鼓励先绘制好图形的同学帮助未完成绘制的同学,让学生在能够很好的把握图纸的设计的同时,获得一个对于团队协作的清晰的认识,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探讨、一起分析。这样,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邀请与组织优秀的设计人员定期来给在学生讲课和辅导。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新的元素、新的想法不断融入。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学校这个环境里,应该允许他们与外部世界、新事物有更多的接触。为此,我们的教学改革也应反映出这一点。应该邀请优秀的设计师将他们的作品带进课堂,给学生讲解和分析如何设计、绘制平面图,使用什么新的概念和要素。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调动起来,产生设计自己的作品愿望,从而显著提高CAD制图水平。

3 结束语

随着建筑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不断渗透,CAD制图能力成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建筑CAD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其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教学和研究任务。虽然,该文已经提出了实例为模型将CAD的设计主线与教学结合在一起的策略以及相关方法,也不能完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只要我们致力于教学研究,多思考、多实践、多交流,将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谢振宇.以设计表达为线索的建筑CAD教学[J].新建筑,2000(1):23-25.

[2] 陆冬红,闫明辉.AutoCAD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分析[J].山西建筑,2008(3).

[3] 许国玉,薛开.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立体化建设[J].教书·育人,2007(5):84-85.

[4] 刘兆凯.《AutoCAD建筑制图》课程教学优化的若干思考[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5] 苏泽斌.“建筑制图与CAD”课程实践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2).

[6] 赵冰华.高校建筑专业CAD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9(6).

作者:王鑫

图像与实例教学建筑学论文 篇3:

在众媒时代背景下建筑学教学的机遇与挑战研究

[摘           要]  时代发展背景下,建筑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行业内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了,对建筑教育的要求也提高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入了众媒时代,大众参与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有效利用媒体更好地完成日常工作,这种发展背景给建筑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多机遇与挑战。为此,讨论大众传媒时代背景下建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以期在促进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中发挥有益作用。

[关    键   词]  众媒时代;建筑学;教学;机遇;挑战

媒体技术的更新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逐步加速,人类信息的传播进入了大众媒体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行业的传统模式都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其发展也获得很多新的机遇,所有媒体都面临着相同的技术平台,传统媒体的界限已不复存在,传统的非媒体形式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媒体领域,媒体变得无处不在。

一、建筑学教学发展现状

随着文化背景的不断多样化,建筑学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进,教学架构才能继续创造新的突破。建筑是一门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将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教育过程。如今,许多中国高校在教育机制和社会需求方面都存在差异,毕业生发展状况不明晰,有诸多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隐患。建筑学学科兼顾文理的双重性质,市场中的用人单位通常准备利用包容性人才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如果教育没有足够的跨学科兼容性,将影响学生教育思想的创新。因此,在建筑学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有效地实现教学的多样性,改变以类型教育为核心的单一静态知识转移模式。

鉴于当前建筑学教学缺乏实用性,学生应首先具备更好的学科视野,增强对各种知识的见识,学校与教师应该为其提供更大的认知和信息交流空间。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教师可以向学生更好地传授专业经验,并且将学术思维与实践紧密结合,再经由媒体传递给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软件应用程序在课堂内以及课堂之外增强与学生的交流。例如,微信小程序知识星球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机媒体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小程序在线发布问题并接受学生的信息反馈,即时性非常好。

二、众媒时代为建筑学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技术助力新媒体发展,新媒体的丰富多样与便捷及时让人们获得知识越来越方便。通过传播新媒体来减少教育的多样性漏洞;通过应用新媒体技术,有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线上小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依靠互聯网来提供各种出色的教学资源。由学生自己学习这些资源来完成部分教学工作。有互动区主要用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例如回答问题和知识点深化。使用诸如此类的应用,教师可以更积极地获取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信息范围。实际上,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已将教师的角色从教授变成了指导,通过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消化和吸收知识的适当指导。在采用线上小课堂模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的被动性降低,教师负责设计教育资源和教学生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主动自学由老师提供的教学资源。

移动智能通信设备的日益普及改变了信息的发送方式,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通过借助应用程序创建课堂教学内容是很好的模式,可以被教师广泛借鉴移动通信设备教学应用平台包括众多教学资源,即各种案例资料、数据信息、研究报告、慕课信息以及与建筑学专业有关的微型课程资源。学生可以安排自己的零散时间下课后学习,以充分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互联网技术的每一个方面,都可以清晰感觉到众媒时代到来而引发的种种变化,各种新媒体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网络系统非常发达,人们能够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绘图信息和建筑工程案例是建筑学专业学生离不开的教育资源和课程设计基础来源,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有效的获取,种类丰富且获取便利。此外,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图像、最新的信息数据和文档等都可以借助网络获取,通过新媒体实现快速、精准的传播,使建筑学的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和充实。在解释和教授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时,学生将受益于更直观的图像,有效地补充从专业教育中获得的知识信息和实例,此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平台,这些信息平台可以增强他们的理解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并采用结合课堂和小组协作的教学模式。学生需要研究特定的工程案例,将小组作为一个单元,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数据审查和独立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三、在建筑学具体课程教学中有效利用众媒优势的策略

(一)巧妙利用新媒体教学方式进行建筑史课程教学

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调整课程内容的顺序,以减轻建筑历史中教育内容繁多和时间缺少之间的差异。结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区分教与学,鼓励学生针对一些简单内容完成自学,有选择地调整重点和难点的顺序。中国建筑史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建筑不同时期的建筑特征、各个时代建筑风格的演变规律、传统木建筑结构的实例,以及现代景观建筑、园林设计等。关于中国现代建筑教学,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自学,在生活中挖掘建筑实例,进行自主分析与鉴赏,才能从实质上把握建筑发展趋势,形成自身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一个问题并促使其学习以寻找答案,或者在课外时间观看视频,充分借助新媒体知识获取的便捷性。

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教育模式,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效地推动着建筑学史课程的顺利进行。但是沿用多年之后,一些弊端逐渐暴露,例如在课堂上一次性输入的信息量过大,信息模式趋于单一,缺乏直观感受,学生仍然不能快速充分地掌握知识内容。新媒体减速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进程,虚拟现实技术等沉浸式技术将使学生对建筑历史的发展更加直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获得更好的教育成果。可以使用新媒体去完成建筑历史相关视频的观看、电影和电视作品的收藏等,这对老师和学生课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与建筑历史和相关视频程序有关的一些新媒体介绍世界著名的建筑,不仅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该时期的建筑产生、发展和演变,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文化历史的理解与把握。比如,借助新媒体展示,分解罗马斗兽场建筑信息可以让学生感悟历史的同时,直观地了解现代运动场馆建设中最早的建筑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新媒体VR、AR技术应用于建筑技术与虚拟实训课程

VR技术是一种虚拟现实的技术,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虚拟世界的创设,并让参与者体验感知。参与者可以使用计算机系统生成的交互式3D环境,同时非常真实地感知场景和模型,参与者的动作和操作可以实时准确地做出响应。VR强调,客户可以体验身临其境的多感官互动体验,VR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信息技术模式。AR指的是增强现实,其旨在实现现实环境与虚拟对象的重叠交互,让体验集中,更为真实,是虚拟信息付诸现实世界的良好媒介。这两种技术均因为众媒时代的到来而变得门槛更低,获取更为容易,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娱乐体验中。

在建筑学专业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中,有效使用VR和AR技术,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VR/AR技术分析来分析建筑施工并确定结构稳定性和抗剪强度。该演示更加直观浅显,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形象化设计思维,更易于理解概念,并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将VR/AR技术应用于此类课程将真正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学习设计原理,认识施工技术的进行方式,理解抽象化的应力分析、管道布局等知识。与原来纯理论的教育模式相比,这种新媒体展示技术的教学会更加深刻。在建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VR/AR技术,使学生在演讲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验他们的演讲内容,从而提高他们对这些内容的记忆力,实现有效的教育目标。此外,VR技术不仅针对建筑专业,还适用于其他建筑相关专业,包括室内设计、园林绿化、城乡规划等专业的教学。

在虚拟实验室实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实验设备、实验场所和实验资金,无法进行许多教学实验。在这方面,借助VR/AR虚拟技术,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实验中体验感受得更为直观,接近真实的设计与实践,不需要价格高昂的实体设备,就能充分感知应用技能的运用,同时有效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此实验绝对安全,因为它不消耗設备,并且不受外部场地条件的限制,因此可以重复进行直到满足建筑设计的要求。有了这样的虚拟实验室教学,资金投入大幅度减少,教学安全性增强,可以有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各类教学实验。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已经从以扩大规模的陈旧模式,转变为注重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性发展。多年来,中国一些大学的建筑教育一直遵循陈旧的教育模式。尽管在建筑业全球化的背景下尝试并打破一些老旧的教学方法并利用了新的教学工具,但是课程教育系统仍难以满足建筑设计行业对于建筑学人才的要求。随着国内和海外专业教育的多样化,建筑学教学的发展进步已经具有了很多时代特征,教学目标革新,教学方式深化。利用媒体融合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实现人机之间的深度互动,并最终达到更完善的中国建筑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原.建筑学教学在众媒时代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J].居舍,2019(13):177.

[2]李稼祎,刘喆.试论建筑学教学在众媒时代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J].美术教育研究,2018(9):160.

[3]王天驰.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4):275-276.

[4]吕亚军,闫永红.浅论多媒体技术对建筑学科教学的影响[J].赤子(中旬),2013(12):115.

编辑 张 俐

作者:王瑞

上一篇:建筑基坑工程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强化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