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论文范文

2022-05-11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仪器分析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从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出发,探索教学过程中的改革突破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第一篇:仪器分析论文范文

仪器分析—药物分析课程群体系建设

摘 要 针对仪器分析和药物分析的特点和联系,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构建仪器分析—药物分析课程群体系,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仪器分析;药物分析;教学改革;微课;微信教学平台

Construction of Course System on Instrumental Analysis-Phar-maceutical Analysis//LIU Yuanyuan, ZHANG Yaan, HUANG Cheng,

YANG Yaping

Key words instrumental analysis;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teaching reform; micro-lecture; teaching platform on WeChat

1 引言

仪器分析作为高等教育制药工程专业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具有知識技术密集、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等特点[1]。内容涉及光学、电子学和计算机学,且交织着数学、物理、生物、医学和化学等学科基础知识,既是学生从事相关专业科研、生产工作所必备,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2]。课程涵盖三大部分:电化学、色谱分析及光谱分析。其中,色谱分析,自《中国药典》收载后,就以迅猛的发展势头,有望取代其他分析方法,成为药物含量分析和杂质检测的主流方法;而由光谱分析中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波谱(NMR)和质谱(MS)所构成的波谱解析,已成为药物分析和结构鉴定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仪器分析与药物分析密切相关[3]。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仪器内部结构和原理复杂、抽象难懂、设备昂贵、维护困难,且因台套数不足、学生人均操作时间得不到保障,导致学习难度大。从近几年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基本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没有扎实地学到大型仪器的操作要点[4]。鉴于此,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构建仪器分析—药物分析课程群体系,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使分析化学课程群体系建设朝着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目标发展。

2 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

优化教学大纲,编写教辅材料 选用杭太俊主编的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物分析》和朱明华主编的《仪器分析》,并向学生提供最新版《中国药典》作为参考书目。在《仪器分析》的理论教学大纲中,增加了色谱法和波谱法的教学时数,并编写了教辅材料《药物分析习题集》《仪器分析习题集》和《波谱解析习题集》,内含大量红外、核磁和质谱图,强调对相关药物红外、核磁等谱图的解析,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为毕业设计及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推行基于产业实际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产业课堂等多样化教学方式 如在讲授仪器分析的红外光谱内容时,结合具体药物的红外谱图实例,采取课堂提问的形式,请学生将自己对谱图的理解和解析过程讲解给全班同学,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帮助其他学生加深理解;强调“教与学”“学与做”相结合,推行“专业理论—实验操作”“校内教学—产业实践”相互渗透交融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做研究,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等项目式学习活动。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实现课堂教学情境、实践模拟仿真情境、现场工作情境的三境合一(图1)。

加大实践能力评价在学业评价中的比重 改变笔试为主的课程考核办法,加大过程考核比重,其中仪器分析理论课的考核采用课程结束后的笔试(占70%)和平时成绩(占30%)相结合;而药物分析则采用课内实验模式,将实验成绩纳入总评成绩考核。实验考核采用口试(实验过程中提问)(占30%)和实验报告(占70%)相结合,培养学生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强调动手能力。实行立体考核手段,期末考查实验要求完成指定实验后当场交实验报告,有完整的实验记录,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参考省级实验竞赛评分标准实行现场给分。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微信作为移动的微型媒体,可为仪器分析的教与学提供良好的微应用平台,其所呈现的简洁、廉价、实时交互等功能,无论是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自学,还是从初期投入到后期维护,与传统的课程网站相比都有巨大优势。而作为微型视频课程,微课[5]以教学微视频为主要授课方式,围绕具体知识点进行教学,在构建知识的预习、内化和巩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移动学习和微型学习的快速发展,微课已成为一种以微视频为主、集结多种教学资源、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微型网络学习课程。

通过建立仪器分析—药物分析的联合微应用教学平台,提供仪器分析(含波谱解析)和药物分析的课件和学习资料,方便学生下载,及时解决学生课后遇到的难题,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使教师教书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虚拟化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合作化等相结合。针对具体仪器的药物分析实例,录制微课并共享至微信平台,同时做好相关网络资源的链接,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學,解决课程内容枯燥、学时数有限、部分仪器由于耗材及维修养护价格不菲,多数院校并未配备等问题,提高仪器分析—药物分析的整体授课质量和教学效率。

如将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录制成微课讲解,共享至微信教学平台,让学生对仪器的内部结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有直观认识的同时,结合具体的药物分析应用实例,达到将仪器分析和药物分析课堂教学融合的目的。学生观看完教学视频后,设置相应的理论考核系统,既可保证学习效果,也能了解学习情况。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应用专业工具软件以及数据与文献检索系统,有助于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直观、快捷的方法技巧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将这些网络资源链接至微信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具有重要意义。如应用CambridgeSoft公司开发的ChemOffice系列工具包,既可以构建化学结构,又能模拟1H NMR和13C NMR光谱,为药物结构综合解析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日本的SDBS有机化合物谱图库(https://sdbs.db.aist.go.jp/sdbs/cgi-bin/cre_index.cgi),免费提供大量药物分子的光谱数据,可以通过名称、分子量或CAS号等信息查询红外、紫外、质谱及核磁光谱,还能输入实验所得光谱数据查询相应药物。

创新多元化教学管理模式 创新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坚持试行学习导师制和班主任制,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积极开展“三全育人”,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和江苏省化学化工实验竞赛等,以学科竞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进实验室,申报大创项目和毕设课题,进行自主实验,安排优秀教师指导,使学生能自主完成化合物表征、纯度测定及分析过程。

结合院系管理模式改革,理顺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的责任机制;坚持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活动,实现教学互动、教学互长的局面;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构建“系—专业教研室—课程群负责人”三级管理模式,发挥课程群负责人的骨干作用和企业技术骨干的指导作用。

3 加强产学研合作

建立并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已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京生物医药谷、南京化工园区、滨海沿江工业园等20余家业内著名企业和产业园区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开展“3+1”联合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每年有50%以上的学生进入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短期培训、毕业实践和顶岗实习,以企业管理学生为主,选题结合企业生产,学生承担企业实际开发任务,同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提前进入行业生产开发第一线,了解本行业的生产实践和最新技术,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密切结合实际,让学生接受工程实践训练,完成毕业设计,真枪实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层次,实现校企双赢。

例如:南京正科药业对实习生进行QC实验技能培训;江苏威凯尔医药实习生通过掌握专业检索工具,跟踪国内外新药注册进展,亲身参与专利申报工作,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到南京生物医药谷、南京先声药业公司、南京化工园区等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题调研、毕业实践、创新实践活动,定期邀请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来院作专题报告,通过产学合作完成的实践实训学时数达到实践教学总时数的40%~50%,切实提高实习实训质量和成效。

4 结语

纵观当前的仪器分析—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还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素质,制定一套更加完善、具体、有特色的教学计划与大纲,由易到难、由简入繁地讲解课程,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等态度问题,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时刻关注新仪器和新技术,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先进性与实用性,切实提高学生今后的竞争力;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对年轻教师敬业精神、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快完善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培育建设优秀教师团队;加强与母体学校有关学科的联系和依托,加强与省市地方政府、制药行业部门、产业园区和骨干企业的联系和交流,努力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遵照学校办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国内一流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宗旨,坚持“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重应用、强实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彰显学科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的专业特色发展道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教学团队建设为根本、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为手段、教学管理创新为保障,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本知识、良好的工程应用能力和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江苏省制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实现学院的总体办学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章烨雯.制药工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9(14):61-63.

[2]李映.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在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21):77-79.

[3]王建,周三敏,杨春,等.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171-172.

[4]岳晓丽.独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7(12):104-105,133.

[5]韩木先,周忠诚.微课在“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87-90.

作者:刘媛媛 张亚安 黄诚 杨亚平

第二篇: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从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出发,探索教学过程中的改革突破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仪器分析 教学现状 改革

引言

仪器分析是化学分析的一个分支,是指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1]。仪器分析在工业分析、食品分析、药物分析、油品分析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生产和科研中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目前,《仪器分析》课程已被列为化学化工、食品药品、医药环保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为适应现代仪器分析的发展与教学改革新形势,如何在有限的学时范围内,合理安排仪器分析课程内容,既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仪器分析教学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

1.仪器分析与多学科交叉,课程内容较多

仪器的原理方面涉及物理光学、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知识[2],学生学习时感觉知识面需求广,难点较多,理解有点困难。每本教材都包括光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质谱分析等项目,各种分析方法之间关联性小,每一种分析方法下又包含不同的仪器,例如光化学分析就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等,不同的仪器原理不同、结构不同。因此,学生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散而多,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疲乏枯燥,学习兴趣渐失。

2.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进度不同

仪器分析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一般在同一学期排课。受课时、实训室、教师等因素的影响,实训课程在进行下一项目时,理论课往往刚刚进行到实验技术部分,理论明显落后于实训,这样会使实训教师在基本原理上消耗较长的时间讲解,否则学生一片茫然。

3.实验课程开展有难度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仪器价格逐渐走高。教学单位对一些昂贵的实验仪器,例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仪等,拥有量很少,每种只有一台甚至没有。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时,不能像有机、无机化学实验那样独立操作,只能两人或多人小组形式进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大多会一人操作,其余人旁观,从而使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另外,为了防止学生误操作把仪器弄坏,在实验开展之前,实验老师通常先将仪器的参数设好,所以学生接触到的是进入正常运行状态的仪器,甚至实验结束后也搞不清楚仪器开关在哪里,实验结束后学生往往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学到。比如有的学生在做完气相色谱的实验后,唯一的印象就是自己拿着微量进样器进了个样品,然后就输出谱图了[3]。

随着分析仪器的更新换代,仪器面貌越来越美观,但对仪器的内部结构都包裹很严。另外,仪器的精密度越来越高,且价格昂贵,不能随意搬动和拆开。在介绍仪器结构时只能无奈的略过。

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仪器分析课程内容多、课时相对较少,从适应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应合理选择授课内容,避免面面俱到。由于我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实际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在讲授内容的选择上有所侧重,不同的专业,教授的内容范围及重点不同。在课时分配中适当加大常用分析方法,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法等的课时比例。目前电化学分析法在各单位使用相对较少,我们就适当减少其在授课中的比例,仅对其进行简介。从注重应用的角度出发,对于教材中的公式推导,除一些重点公式外,一般不作要求,学生只要能灵活应用公式解决问题即可。

2.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教材中各章的内容虽然看似琐碎,但基本都可以找到一些主线[4]。每章节的教学内容安排都是按照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仪器的基本结构到定性定量方法、实验技术这一主线进行,然后逐块分层次说明。另外,在不同的章节间可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比如在进行色谱法教学时,色谱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是完全相同的。而针对气、液色谱,反映具体仪器结构部件上会有很大差别,比如气相中的流体输送系统由高压载气钢瓶完成输送气体流动相的功能,而液相中则由高压输液泵用于输送液体作为流动相。程序升温和梯度洗脱分别是气相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中提高分离效果的有效手段,可谓目的相同,但实现的方法不同,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对比。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比较,将各章节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3.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仪器分析教学中,可以提高仪器分析的教学效果。在制作课件时,尽量避免大量的文字堆积,这样会使学生无暇听讲、思考,而忙于记录,另一方面会降低学生课堂的兴奋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依靠图片、制作动态视频或某些仪器厂家的维护视频给学生直观认识,或让学生课下自由观看相关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兴趣。

4.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鉴于理论课和实训课的不同步,可以由同一名教师承担。这样既可以使理论课和实训课在知识点的重大难点上互相补充,又可以合理调节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教学进度。或者整个课程分仪器分项目分教师进行,实行理实一体,项目教学。目前,很多学校都引进了仪器分析仿真平台,弥补了因设备欠缺导致的实验项目无法开展的不足。学生可以在仿真界面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配备的评分系统可以随时进行操作判定,及时发现错误。但使用仿真系统时仍有不足,毕竟是虚拟实验,学生的安全意识降低,需要教师时刻提醒。

搞好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改革,深入研究。仪器分析的研究发展很快,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查阅国内外书籍及期刊,把化学化工、食品药品、生化环境、石油等领域涉及的仪器分析新动向和新技术不断融合到教学内容中,使仪器分析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魏培海,曹国庆.仪器分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杜甫佑,阮贵华,李建平等.以《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为契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广州化工,2011,39(3):177-178

[3]甄淑君.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3):168-170

[4]陈毅挺,林棋,张庆守.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探索[J].大学化学,2011,26(3):11-13

作者:吴世芳 高利波

第三篇:仪器分析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 要:仪器分析内容繁多,信息量大,尤其涉及多种大型仪器的结构、元件、应用技术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本文探讨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从而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仪器分析 教学改革 主动式学习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仪器分析的应用日益广泛,许多新的分析方法也在不断涌现,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众多热门领域的快速发展也对仪器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仪器分析课程涉及许多大型仪器的原理、结构、联用技术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恰恰需要真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传统的板书式教学已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如今的仪器教学改革中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这些先进的设备和软件可以将教师从繁琐的板书教学中解放出来,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然而普通的多媒体教学如PPT图片讲解在讲述大型仪器工作原理、联用技术、新的分析方法建立等重点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积累,本文对目前仪器分析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改进教学质量进行了讨论,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1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和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1)在众多的化学类课程中,仪器分析课程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它有别于一般的理论基础课程,教师单纯的依靠教材讲解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诸多大型仪器复杂的工作机理、结构组成等都需要实物对照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因此紧密联系相关的实验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2)仪器分析内容涉及众多交叉学科,需要学生了解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光电化学、材料化学等很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因此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更高的要求。

(3)仪器分析虽然内容繁多,但是缺少逻辑性,各章节之间衔接不好,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消化理解。比如在进行授课时发现色谱方面的内容花费了很多学时去讲解,然而紧接着学习的电化学方面的知识却和色谱并没有关联性。

(4)仪器分析内容丰富,信息量非常大,尤其涉及多种大型仪器的结构、元件、应用技术等。但是目前大多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大型仪器的讲解比较抽象,即使是多媒体的运用也只是简单的图片展示,这其实远远不能满足实际授课的需要。

(5)仪器分析已不仅限于测定物质的组成和含量,更追求瞬时追踪、在线监测、过程控制等,因此熟练掌握分析技术和创新分析方法非常重要[2]。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讲解仪器工作原理、联用技术的本质、新的分析方法建立等方面存在先天性的不足,这些方面都急需改进。

(6)仪器分析是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化学工程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实际授课访谈学生发现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缺少热情,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大多主要因为众多大型仪器的讲解比较抽象枯燥,理解难度较大,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完全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

2 教学改革的一些探索

(1)课程章节根据相关性进行重新安排设计;本校使用的是朱明华主编的第四版仪器分析教材,共14章内容。根据实际授课经验总结,在进行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对课程章节的设置做些调整,可以增添或删减部分章节。比如我们根据需要授课的内容总结仪器分析课程主要包含色谱学、电化学、光谱学3块内容,那么在实际授课中我们增添了色谱学导论、电化学导论和光谱学导论3个章节,使得学生在学习各个部分之前有一定的大概了解,根据本科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实际应用的广泛性,删减了库伦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获得了较好的授课效果。

(2)增加翻转课堂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授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课。这种是比较常规的授课模式,也可以获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也可以增加适当课时的翻转课堂章节,调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由学生上台讲课,锻炼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查找相关文献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上台演讲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3)改进多媒体教学,增添相关动态图形演示讲解大型仪器的结构与工作机理;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引入到了现代教学模式之中,但是调研发现很多仪器分析教师虽然也应用了PPT课件进行授课,然而大多还是单纯的图片展示与文字讲解,并没有考虑到大型仪器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仪器构成与工作原理方面难度很大,知识过于抽象。对此,针对仪器的构成与工作原理部分,我们可以设计Flash图片进行动态图形演示,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加深印象,帮助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3]。此外,增添相关的动态图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出学习的乐趣,使得他们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增加实用型的相关仪器实验,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仪器分析已经融入到了国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因此在设计相关仪器实验的时候可以多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主动式学习的乐趣[4]。比如,我们国家的水体污染已经非常严重,水污染已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色谱在水质监测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5],那么我们在进行色谱理论授课的同时,就可以设计一个利用色谱检测水质中的苯系物、卤代烃等相关的实验,既贴近生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意愿。此外,相关仪器的实驗课程可以选择部分实验作为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模式,避免学生形成惯性思维,如果所有的实验课程都是教师安排设计好,那么学生照本宣科的做实验也不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将个别实验作为自行设计的实验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其学以致用的本领,更好地巩固所学习的知识。例如我们学院在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相关实验的时候,将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己烷中苯含量的实验作为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经过实际实施效果来看学生对此体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很好地将本章的知识运用到了此实验之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通过对仪器分析实际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总结,我们进行了上述的教学方法改革,这些方法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成了主动式学习,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而整体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跟进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创新,才能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菊,常文贵,谢成根,等.多媒体辅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4):154-155.

[2] 杨瑞芬,彭加钢.医学检验仪器分析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改革,2007(10):80-81.

[3] 李玲,董昕,吕狄亚,等.虚拟实验室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7):584-586.

[4] 马祥英,陈其锋,许海棠.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改进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2):76-78.

[5] 闫泽,刘军站.气相色谱分析的重要作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4):93-94.

作者:贾海浪 李中春 林丽霞

上一篇:文化概论论文范文下一篇:班级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