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案例分析食品安全

2023-04-18

第一篇:行政案例分析食品安全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案例分析 赵 明 案例一

某市环科有限公司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危险化学品违法案 案件基本情况:

2010年1月25日,区安监局监察大队对环科有限公司进行执法检查,发现该公司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危险化学品[液碱(氢氧化钠)10吨和15吨柴油]。其行为违反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

处理结果:

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对该企业实施停产停业整顿并处罚款人民币三千元的行政处罚,该企业已将储罐拆除,并在规定时间内缴纳罚款。

该案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1、实施处罚的主体错误。 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与法律、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区别: (1)所行使的行政权力来源不同。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的权力来源于行政机关的委托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权力来源于法律、法规的明文授权规定 。

(2)行使行政权的方式不同。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基于委托取得的行政权不能独立行使,必须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行使;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可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权。

(3)法律地位和行为的后果不同。由于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只能以委托机关名义行使行政权,因此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不具有独立的主体资格,不是行政主体;行政诉讼和行

政复议中,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不具有被告或复议被申请人资格,其行为后果由委托的行政机关承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可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权,属于行政主体;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中,可直接当被告或复议被申请人。

2、擅自由5万减到了3000元,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超出法定幅度范围。 

3、柴油不属于危险化学品 。 

4、文书使用不当。

5、送达回执中无收件人签名,送达无效。 

6、文书填写不规范。 

7、取证不充分 。 

8、缺少执法文书。

9、现场检查记录中检查场所填写不规范 。

10、认定违法事实和作出行政处罚所引用的法律依据未准确到条、款、项。 

11、卷内目录缺少文件编号。 

12、未正确编写页码 。

13、罚款收据复制件未经确认。

案例二

某市中宏工贸有限公司逾期未按要求整改案 案件基本情况:

2010年5月20日某区安监局执法人员对中宏工贸有限公司进行执法检查,发现该公司:

1、两名电工未按国家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在岗作业。

2、配电室安全设备的安装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等5项问题。 执法人员依法下达了《责令改正指令书》,要求在6月11日前整改完毕。6月13日复查,5项问题整改了3项,有2项逾期未整改。 区安监局于6月23日立案,并在同一天下达《行政处罚告知书》和《听证告知书》。 依据《安全生产法》八十二条第

(四)项,拟对该企业作出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罚2万元的行政处罚。八十三条第

(五)项,拟对该企业作出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罚2万元的行政处罚,两项合并,拟对企业作出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罚4万元的行政处罚。

该企业于6月28日提出减轻行政处罚申请(6月

26、27日是星期六和星期日),6月28日报《案件处理呈批表》,将行政处罚改为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罚5000元,6月28日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作出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罚5000元的行政处罚.6月28日企业交罚款,6月29日结案。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处罚程序不对。

2、告知处罚数额超出上限。 

3、违法事实叙述不准。 

4、从轻处罚的理由不正确。 

5、证据不足。 

6、案由不正确。 

7、程序违法。 

8、时间不一致。

9、文书书写不规范。 

10、缺少捺印。

11、现场检查记录中未记载对发现问题的处理情况,空白处未作“以下空白”技术处理。

12、整改复查意见书中未写明是否同意企业复工生产意见。

1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未注明“经核对与原件无异”的字样和原始凭证存放的单位。 

14、责令改正指令中未明确对无证上岗的特种作业人员应立即离开特种作业岗位,未取证前不得再上岗作业。 

15、《处罚告知书》、《听证告知书》中罚款数额应为大写。 

16、《案卷首页》不符合规范。

17、字迹潦草,不严谨,某些描述无法辨认清楚。 

18、《立案审批表》中案件来源应为“执法检查”,不应写“依法监察”,承办人姓名应手写。

19、案件保存期限应为“永久”,“长期”不符合规范要求。 20、卷内目录缺少文件名称编号。 

21、罚款收据复制件未经确认。 

22、《处罚决定书》中未注明罚款缴纳银行账号。 

23、《案件处理呈批表》中引用法律条款与《处罚告知书》、《听证告知书》及《处罚决定书》中不一致。《处罚告知书》、《听证告知书》及《处罚决定书》中依据的是《安全生产法》,《案件处理呈批表》中则变成了《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 

24、卷宗内有金属物。应线订。

25、未正确编写页码(正页在右上角、反页在左上角)。

26、结案审批表中未写明对停产停业整顿处罚处理结果的处理意见。

案件三

某市三林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未对储存装臵(四氯化钛罐区)进行定期安全评价案 案件基本情况:

2010年5月20日10时至12时,某市高新区安监局对三林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进行安全执法检查,发现该公司未对储存装臵(四氯化钛罐区)进行定期安全评价的违法行为。下达了《责令改正指令书》,并于当天立案。

于5月22日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六十一条第一款拟对该企业作出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人民币1万元的行政处罚,下达《行政处罚告知书》。当事人以书面形式提出减免处罚申请,高新区安监局于5月26日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5月

22、23日是星期六和星期日),对该企业作出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人民币1万元的行政处罚。该企业于7月6日上交罚款,当日结案。

存在的主要问题 : 

1、主要证据不足。 

2、时间不符。 

3、《案件处理呈批表》使用错误。 

4、使用法律条款错误。 

5、办案时间超过30日 。 

6、程序违法 。 

7、缺少案件首页。 

8、文书书写不规范。 

9、复查时间提前。

10、当事人逾期交罚款。

11《结案审批表》中未记载对违法行为整改完毕的情况 。

12、《现场检查记录》中未记载对发现问题的处理情况,空白处未作“以下空白”技术处理。 

13、《立案审批表》中案件基本情况栏未填写该行为违反的法律条款,描述不规范。 14《行政处罚决定书》中缺少证据记载。

15、证据材料不足。缺少企业法人身份证明、企业营业执照、被询问人身份证等证据复制件 。

16、案卷未编写页码(正页在右上角、反页在左上角)。 

17、《处罚告知书》、《处罚决定书中》罚款数额应为大写。 

18、《处罚决定书》中未指明罚款缴纳银行和账号 。 

19、罚款收据复制件未经确认。 20、卷宗内有金属物。

案件四

某市船厂医用氧气分厂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过期继续经营案 案件基本情况:

2010年3月11日9时45分至11时15分某市安监局到船厂医用氧气分厂执法检查。

发现该厂的《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于2010年1月14日到期,未办理延期手续,在未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仍然对外从事医用氧气经营活动,执法人员要求该厂立即停止对外从事医用氧气经营活动。市安监局下达《强制措施决定书》,并于当天立案。

于3月12日分别下达《行政处罚告知书》和《听证告知书》,告知该企业违反了《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第四十七条,依据《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第四十七条、《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国家总局15号令)第五十五条,拟对该企业作出责令停止经营并处罚人民币5000元的行政处罚。

3月12日,当事人提出陈述申辩,希望减轻处罚。3月18日市安监局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对该企业作出了单处人民币5000元的行政处罚。企业当天上交罚款。市安监局3月22日复查,该企业已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允许从事经营活动。3月24日结案。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引用法律不当。 

2、使用文书不当。 

3、证据不足。 

4、程序不对。

5、无《询问通知书》。 

6、《询问笔录》只有一名执法人员签字,证据无效。 

7、无《集体讨论记录》。 

8、文书送达方式有错。 

9、文书填写不规范。 

10、《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未指定缴款银行和账号。  11《现场检查记录》、《当事人陈述申辩笔录》及《整改复查意见书》中当事人签名未作捺印技术处理。

12、整改复查时未制作《现场检查记录》。 

13、3份复制件未注明原始凭证存放的单位。

14、案卷装订不规范,首页中案由描写过于简单。 

15、卷内目录缺少文件编号。

案件五

某市凯瑞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审批擅自建设案 案件基本情况:

2010年5月8日某县安监局对凯瑞化工有限公司进行执法检查,发现该公司未经审批,擅自建设年产1000吨邻甲氧基对位酯。 县安监局下达了《强制措施决定书》,责令该企业立即停非法建设,并于当天立案。6月2日,分别下达了《行政处罚告知书》和《听证告知书》,告知企业未经审查批准,擅自开工建设工业生产建设项目,违反了《山东省工业生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管办法》第五条规定,依据《山东省工业生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管办法》第三十二条,拟对该企业作出立即停止建设,并处以人民币3万元的行政处罚。 6月5日,县安监局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6月19日,该企业如数缴纳罚款,当天,经复查,该企业已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办理了1000吨邻甲氧基对位酯建设项目的法定手续,同意建设,并于当天结案。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法律使用不当。 

2、处罚数额不当。 

3、程序违法。 4 、证据不足。

5、执法人员无执法证件。 

6、法律救济时间不足。 7,文书使用不当。 

8、文书填写不规范。

9、案卷保存期限应为“永久”,“长期”不符合规范要求(国家档案总局8号令)。 

10、罚款收据复制件未经确认。

11、装订混乱,案件处理呈批表应在集体讨论记录前。

案件六

某市万茂商贸有限公司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储存危险化学品案 案件基本情况:

2010年3月23日,某区安监局执法大队对万茂商贸有限公司进行执法检查,发现其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在姬家村租赁仓库储存硫磺粉、三四氯乙烯、苯酚、苯胺、磷酸等危险化学品。

涉嫌违反了《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二条“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臵废弃危险物品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审批并实施监督管理。”的规定,区大队当场下达了《强制措施决定书》,查封了危险化学品仓库。大队于3月24日建议立案,同日批准。

区安监局于3月25日分别下达了《行政处罚告知书》和《听证告知书》,依据《安全生产法》第八十四条规定拟对该企业作出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人民币2万元。大队于3月26日填写《案件处理呈批表》,区安监局领导同日审批同意。

区安监局3月29日进行了领导集体讨论,于3月30日对该企业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依据《安全生产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给予该企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解除查封将违法储存的危险化学品储存到合法仓库,并处罚人民币2万元的行政处罚,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上明了缴款银行和账号。

该企业于4月2日将2万元罚款交到区安监局,区安监局对该企业开出《山东省当场处罚罚没款非定额收据》。4月3日大队对该企业进行复查,复查合格。区安监局于4月5日结案。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执法检查时间前后不符。 

2、违反法律规定收缴罚款。 

3、送达程序违法。 

4、执法程序违法。 

5、证据不足。

6、引用法律条款不具体。 

7、文书填写不规范。

8、证据材料未经注明确认。

9、未正确编写页码(正页在右上角、反页在左上角)。 

10、案卷首页中案由描述过于简单。

11、复查时现场检查记录中企业负责人未作捺印技术处理。 

12、罚款收据复制件未经确认。

案件七:(执法人员渎职案)

监管机关不认真履行职责、未及时发现煤矿违规作业,最终导致煤矿重大安全事故的行为构成玩忽职守罪 案情简介:

公诉机关: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常开云、邓兴平、甘红红

重庆市南川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与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局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该局的执法大队分为两个片区执法站。被告人常开云是南川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南川区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局执法大队副队长、城区片执法站站长,被告人邓兴平、甘红红是城区片执法站安全监察执法人员,三被告人负有对南川城区片所辖煤矿包括高桥煤矿的安全监管职责。重庆市南川区高桥煤矿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多次发生事故,被重庆市南川区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局责令停产整顿。

2007年5月南川区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局同意高桥煤矿整改。2007年9月该矿将批复整改内容完工后,未经主管部门批准和复产验收,于2007年9月底开始擅自超出整改范围违规组织井下掘进施工。2007年10月16日、2007年11月19日、2007年11月28日被告人常开云、甘红红在对高桥煤矿的检查过程中,未对相关安全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对应当发现的疑点等未能及时发现,对正在进行的违规井下作业未能及时发现;

三被告人从2007年8月6日后到2008年1月18日事故发生,对属于煤与瓦斯突出的高桥煤矿矿井,未按南川安监发(2007)第28号文件规定的时间和内容进行防突督查,也没有对2007年8月6日下达的整改文书的落实情况进行下井检查。由于三被告人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高桥煤矿进行了3个多月违规井下作业未能被及时发现和制止,导致2008年1月18日高桥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发生死亡13人的重大事故。

同时常开云曾利用对煤矿的安全检查和监管工作的职务之便,两次收受龙腾煤矿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蒲崇金人民币6500元。被告人甘红红在犯罪后,于2008年4月7日主动到检察机关投案。在审理过程中,被告人常开云退清赃款6500元。 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常开云的行为已构成玩忽职守罪、受贿罪,被告人邓兴平、甘红红的行为已经构成玩忽职守罪。被告人常开云一人犯数罪,应当数罪并罚。被告人甘红红在犯罪后,主动到检察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是自首,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建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第三百八十五条、第六十九条、第六十七条之规定予以处罚。

被告人常开云对指控的受贿事实不持异议,被告人甘红红对指控事实不持异议。

裁判要点:

法院认为,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常开云、邓兴平、甘红红犯罪的罪名成立。被告人常开云、邓兴平、甘红红作为重庆市南川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局的安全监察执法人员, 在安全监察执法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高桥煤矿的违规井下作业,致使重庆市南川区高桥煤矿发生死亡十三人的特大事故,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均已构成玩忽职守罪;被告人常开云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已构成受贿罪。被告人常开云一人犯数罪,应当数罪并罚。被告人甘红红构成自首,可以减轻处罚。

在审理过程中,被告人常开云退清赃款,有悔罪表现,受贿罪可以免于刑事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第一款、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一款、第三百八十六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第

(三)项、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第六十九条、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人常开云犯玩忽职守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犯受贿罪,免于刑事处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四年。被告人邓兴平犯玩忽职守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被告人甘红红犯玩忽职守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零六个月。 

二、没收被告人常开云犯罪所得赃款人民币6500元。

争议焦点:

1、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常开云、邓兴平、甘红红犯罪的罪名能否成立?

2、被告人常开云、甘红红是否具备法定或者酌定量刑情节?

法理评析:

本案系检察机关诉至法院请求追究三被告人玩忽职守罪的刑事纠纷,法庭审理主要围绕着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检察院指控三被告人犯罪的罪名能否成立、被告人常开云和甘红红是否具备法定或者酌定量刑情节的判断而展开,因此在分析该案件时也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梳理线索:

首先,对于“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常开云、邓兴平、甘红红犯罪的罪名能否成立”的判定,此处主要涉及定罪方面的内容。

所谓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要构成玩忽职守罪需要满足如下几个要件:首先,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其次,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行为,并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再次,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有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的人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最后,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即行为人作为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理应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履行公职中时刻保持必要的注意,但行为人却持一种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心态,对自己玩忽职守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大损失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同时满足上述四个要件的行为即构成玩忽职守罪。

在本案中,被告人常开云、邓兴平、甘红红作为重庆市南川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局的安全监察执法人员,是本罪所规定的特殊主体,其在安全监察执法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高桥煤矿的违规井下作业,致使重庆市南川区高桥煤矿发生死亡十三人的特大事故,属于主观上疏忽大意的过失引导下实施的玩忽职守的行为,造成了特别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三被告人满足了玩忽职守罪的构成要件,其行为均已构成玩忽职守罪。 其次,对于“被告人常开云、甘红红是否具备法定或者酌定量刑情节”的判定,此处主要涉及量刑方面的内容。

所谓量刑是指根据刑法规定,在认定犯罪的基础上,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刑罚的确定与裁量。而量刑情节是指人民法院在对犯罪分子量刑时据以处罚轻重或者免除处罚的主客观事实情况。

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量刑情节分为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其中,前者是指法律明文规定在量刑时必须予以考虑的情节。它既包括刑法总则规定的对各种犯罪共同适用的情节,也包括刑法分则对特定犯罪适用的情节;后者是指刑法没有明文规定,根据立法精神从审判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反映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程度,在量刑时酌情适用的情节,主要包括: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的时间、地点等当时的环境和条件、犯罪侵害的对象、犯罪所造成的损害结果、犯罪人的个人情况和一贯表现以及犯罪人犯罪后的态度。

在本案中,经审理查明,被告人甘红红在犯罪后,于2008年4月7日主动到检察机关投案,构成法律规定的自首中的一般自首,属于法定量刑情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在审理过程中,被告人常开云退清赃款6500元,表明其有悔罪的意愿,罪后态度较好,因而可以由法院予以酌情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法律风险提示及防范:

 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一般来所,实践中职务犯罪都可以看的出来,但是容易和滥用职权罪想混淆,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违法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法规定指责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行为。

简单的说,玩忽职守罪是不作为的职务犯罪,滥用职权是作为的职务犯罪。 关于量刑的减轻问题。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在某些法定情况下减轻量刑。实践中常见到的是自首和立功。自首就是主动向公安检查机关交待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表现为:主动投案,或主动联系(写信、打电话、亲人代为)投案,在公安机关没有抓获你之前放弃逃匿。在服刑期间自动交待公安机关没有掌握的犯罪事实。立功,就是在检查起诉服刑期间,主动配合交待其他人的犯罪事实。有自首或立功的情节的就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至于酌定量刑情节,就是诸如悔过等情节,法院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的权力。

《现场处理措施决定书》的使用说明

现场处理措施决定书,是指安监部门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存在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或者事故隐患的,依法作出现场处理决定而使用的文书。 使用范围:可以针对当场纠正、责令立即停止作业(施工)、责令立即停止使用、责令立即排除事故隐患、责令从危险区域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停止建设、停止施工或者停止使用等多种决定使用。

依据:现场处理措施是为预防、制止或者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依法采取的对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人员的财产和自由加以暂时性限制,使其保持一定状态的手段。作出现场处理决定,应当有法律法规规定,并在文书中列明所用的条款。 与其它文书的区别:

一是与《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的区别。《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主要适用于责令限期改正、责令限期达到要求这两种情况。 二是与《强制措施决定书》的区别。《强制措施决定书》主要适用于查封、扣押和临时查封有关场所等行政强制措施。

三是责令暂时停产停业、停止建设、停止施工或者停止使用的期限届满或者依生产经营单位申请,安监部门应当进行复查。并制作《整改复查意见书》。

第二篇:XX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1-12)

1、监督检查对象

全县共监督监察生产经营单位158个,361次,监督检查复盖率100%,复杂率128%,其中,监督检查危险化学品25个,177次,覆盖率100%,复查率608%,烟花爆竹1个,10次,覆盖率100%,复查率900%。

2、查处事故隐患与重大危险源监督监察情况

全县共查处各类事故隐患552条,实际完成事故隐患整改551条,按期整改率99.8%,其中,危险化学品隐患数403条,已完成整改402条,按期整改率99.75%,烟花爆竹隐患数12条,已完成整改12条,按期整改率100%。

全县行政区内重大危险源8个,实际监控8个监控率100%。

3、安全生产许可证持证情况

全县共监管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15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15个,持证率100%。

4、行政执法文书使用情况

全县共使用各类行政执法文书198份,其中,危险化学品 1

109份,烟花爆竹2份。

二、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效果分析

1、我县安监局时刻牢记“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对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进行了重点监督检查,并加强复查,监督检查复查率分别达到608%和900%。

2、事故隐患整改率整体较高,我县执法人员认真督促整改各类事故隐患,对各类事故隐患及时跟踪复查,把各种事故隐患消灭在萌牙状态,使事故隐患整改率达到99.8%。

3、重大危险源得到监控,我县把对直管领域的重大危险源监控作为安监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县重大危险源8处,监控8处,监控率100%。

4、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逐步规范,安监人员执法行为、执法程序逐步规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济处罚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人员存在老好好思想,重说教,不处罚。

四、下一步安全生产执法工作建议

对照各兄弟县局找出自己的差距,在新的一年里争取我县安全执法统计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三篇:新仁乡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分析报告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各安全生产监管单位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坚决执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制度,全面实施“属地监管”原则,运用行政执法监管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有力地保障了全乡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持续好转的态势。现将我乡1—9月份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分析如下:

一、全乡1—9月份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基本情况

(一)生产经营单位基本情况

全乡共有生产经营单位6个,其中煤矿企业2家,占生产经营单位总量的33.3%;烟花爆竹零售商4家,占生产经营单位总量的66.7%。

(二)1—9月份全乡现场监督检查情况

全乡安全生产监管单位(包括派出所、工商所、乡安监站、国土所、乡企所、供电所等相关单位)共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6个、56次,监督检查覆盖率为100%,监督检查复查率为100%。

(三)查处事故隐患及整改情况

1—9月份共查处各类事故隐患32条,实际完成整改29条,隐患按期整改率为90.6%。其中煤矿安全隐患26条,实际完成整改23条,隐患按期整改率为88.46%;烟花爆竹零

售安全隐患6条,实际完成整改6条,隐患按期整改率为100%。截止目前,我乡无重大安全隐患。

(四)安全生产许可证持证情况

1—9月份煤矿企业和烟花爆竹生产单位持有安全生产许可证单位个数分别为

2、3个,持证率均为100%。

(五)执法文书使用情况。

1—9月份共使用执法文书1种(即:《现场检查记录》)7份(煤矿5份,烟花爆竹零售商2份)。

二、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效果分析

(一)安全监管力度加大

1—9月份我们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安全生产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全面实施“属地监管”原则,对全乡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格局和“条块结合、属地监管”的原则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属地监管”原则的强化,对于充分发挥各安全生产监管单位的作用,建立健全责权明晰、协调配合、运行高效的安监工作机制,构建全面覆盖、无缝隙的综合监管体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隐患整改力度加大

深化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是遏制和防范重特大事故的有效途径。乡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明晰了各安全生产监管单位的工作职责,健全和完善了事故隐

患报告制度、台帐建设制度等一系列工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了我乡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大了事故隐患排查力度。1—9月份共查处各类事故隐患32条,实际完成整改29条,隐患按期整改率为90.6%。

三、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主问题

(一)安全隐患整改率较低

我乡在隐患排查和督查行动中,对于一般隐患的治理和整改,收效不明显,许多安全隐患多次重复出现。

(二)轻视安全隐患的存在

对查找出的安全隐患,生产经营单位没有高度重视,检查组提出的整改意见视而不见,没有投入整改资金,造成了许多安全隐患多次重复出现。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

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行为,构建科学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要切实明确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切实加大隐患治理经费投入,完善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确保隐患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将日常监管与行政执法分离,组建专门的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组,强化行政执法行为的

严肃性,严格依法依程序执法,处理决定一定要落实到位,对拒不执行处理决定的,要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新仁苗族乡人民政府

二00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行政案例分析

《行政案例分析》期末考查

考查题型:

简答+论述(5-6题)+案例分析(2-3题)

1、 行政管理案例的概念:

行政管理案例是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具体事实进行记录、采集、编辑和加工整理所形成的一系列规范化和逻辑化的信息资料。

2、 行政案例的基本特征:

目的性、真实性、客观性、完整性、开放性、可读性。

3、 行政案例教学的特征:

(一) 以行政管理“实例”为基本的教学内容

(二) 以“分析”为其基本教学形式

(三) 对管理实践的一种“模拟化”的解读模式

(四) 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专业教学方法

4、 一个完整的案例应包括的基本信息要素:

主体、时间、地点、事件、原因、过程(6W)

5、 我国改革开放后几次较大的行政改革:

先后经历了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六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1982年:打破领导终身制

回头看1982年的改革,其成功点不仅在于精兵简政。这次改革的深远影响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二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2)1988年:提出转变政府职能

当1988年推动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我国改革的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尽管由于后来复杂的原因,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但其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3)1992年:围绕市场经济展开

1993年的第三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样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如果说过去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到1992年终于“摸”到了这块“石头”,即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强调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998年:国务院精简半数人员

第四次政府改革始于1998年。这次改革精简力度很大,改革前国务院有40个组成部委,结果减少了11个。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行政管理从具体的工业经济管理中淡出。除了国防科技工业和信息产业两个管理部门外,这次改革将其他直接管理工业的10个部委都撤消了。同时,在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机构,提出公务人员要减一半,国务院当时3.4万人减了1.7万人。

(5)2003年: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改革目标很明确,即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抓住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6)2008年:“大部制”迈开步伐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第6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十七届二中全会强调,要着眼于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在大部门体制改革等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强调,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那么,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在哪里?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以行政体制为中心的政府改革,最重要的是实现政府自身的转型。这个转型应是两大任务:一是由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二是由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到一个公共治理型政府。

6、 我国未来政府的发展方向:

案例分析:

(一) 贫困县的“摆谱症”:(知识点:行政环境)(P29)

1、本材料反映的主要是什么公共行政现象?

答:本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某些地方政府违规使用公共财政,大搞所谓面子工程,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的行政现象。

2、“摆谱”这个概念在本材料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从行政环境的角度,探析案例所反映的这些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答:“摆谱”这个概念在本材料中的基本内涵是某些地方政府搞的面子工程,如办“万人歌咏赛”、修豪华政府楼、买高档小轿车、建高尔夫球场、修豪华广场等。

从行政环境角度讲,本案例所反映的系列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某些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违反了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互动关系原理。

(行政管理学原理认为:行政环境制约和影响行政管理系统及其活动,行政管理反作用于行政环境。其中经济力量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行政系统,必然要与该社会所处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二是经济力量还决定着行政系统可能获得的财政收入总量与支出总量,决定着该系统可能的职能与组织规模。而行政管理的反作用体现在于公共行政系统采取一定的行政管理手段与措施对社会经济力量施加影响。)

在本案例材料中,作为贫困地区,作为行政主体的当地政府理应压缩行政开支,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去,等经济力量达到适当水准,再进行行政职能、收入、支出等的扩展,但实际上他们却不顾经济力量的制约作用,打肿脸充胖子,把炫耀摆阔当作一种“时尚”,最后造成大量行政资源的浪费。(由此可以看出”摆谱症”的原由,首先在于制度 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缺乏规范,缺乏必要在监督;其次在于文化环境,如行政道德失范、行政风气不良)

3、在当前情况下,防治政府部门“摆谱”现象再次发生的基本举措可能有哪些? 答:当前情况下,防治政府部门“摆谱”现象再次发生的基本举措有以下几方面:

①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一是要大力整治官场浮夸风,建立并完善一套科学的政绩评估体制;二是完善干部任用体制,不能让那些靠吹吹拍拍的官员尝到甜头,否则后来者就会纷纷效仿;三是要加强监督,完善监督体系,材料中盖豪华办公楼、建高尔夫球场等能够建立起来,行政监督系统的职能显然没有发挥到位。

②社会和广大公民也应加强参政意识,上述办“万人歌咏赛”、修豪华政府楼、买高档小轿车、建高尔夫球场、修豪华广场等公民和社会显然知情,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程序,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

(二) S市暂住证风波(知识点:行政价值与目标)(P49)

1、本案例是一件什么样的公共行政事件?涉及了哪些行政主体?它们在本案例中的职责又各是什么?

答:本案例反映了S市对外来民工的暂住证管理。涉及市政府、劳动局、人事局、公安局等行政主体。其职责分别是执行国家宏观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人事行政、维护公共安全等。

2、从行政目标与利益价值相关理论角度,本案例主要说明了哪些问题?它们为何会发生?答:从行政目标与利益价值相关理论角度而言,本案例主要说明某些地方政府行政目标错位、一味追求政府部门自身利益,以至造成不良影响。

出现这种事件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某些政府部门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

(共利益是行政权力的主要价值取向,具体而言要求在行政权力的运作过程当中,首先是行政权力的出发点是要为公共利益考虑,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某个个人、集团或群体的利益,更不能谋取行政部门自身的利益;其次,行政权力体现服务行政的精神,行政权力运作过程就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过程,行政权力主体与相对人的关系,从以往的“命令—服从”关系,变为“服务—受益”关系,政府为社会创办的公共设施、公共福利、公共安全、公共生活等公益事业,都是直接为公众服务的;第

三、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贯彻公平原则,行政权力的行使依法进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因性别、种族、民族、体貌、财产、地位等而不同,行政权力应为公众提供公平的服务;第

四、行政权力活动强调公开性和透明度,行政权力不仅要为公众做好服务,而且要让公众知道其服务情况。)

本案例中S市对暂住证管理中出现的多种名目收费、多次变换办证方式、提高办证“门槛”等行为的出现,给外来流动人口造成极大不便,就是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忽视公共利益的价值追求,一味追求自身利益;忽视政府的服务功能、权利运行过程中的公平原则和权力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一味追求政府命令的单向度执行所直接造成的。

3、 运用行政学理论,谈谈你的看法与对策。

答:鉴于本案例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某些地方政府在权力运行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出现问 题造成的,因此主要的对策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 当地政府应该改变现有的管制型政府观念,建立服务型政府观念,加强自身政治修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B、 加强行政立法和严格执法,对政府部门的行政权责予以明确规范,对于违规使用行政权力的相关部门进行严肃处理;此外,国家应尽早出台外来人口管理的具体办法,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合法化,切实保证政府对外来人口的服务管理有法可依;

C、在具体措施方面,一是要政府各部门如S市政府、S市劳动局、人事局、公安局要加协调合作,对暂住证的管理,以及对整个暂住人口按照相关法律和制度进行必要的管理,并把重点转移到提高服务质量上来;二是上级政府及相关行政监督部门要加强对下级部门的职能监督,杜绝滥用行政权力的滥用以及权钱交易的情况,本案例中照相馆代办暂住证的情况是要坚决制止的;三是社会自身,包括暂住人口在内要提高维权意识,通过合法程序,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对政府的行政行为提出质疑。

(三)内蒙T县政府“护污”事件之后(知识点:行政功能与职能)(P63)

1、 本案例主要反映的是什么公共行政事件?

本案例主要反映的是内蒙T县政府行政职能错位,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了自身的公共管理职能,给人们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的公共行政事件。

2、 根据案例材料,T县政府“护污”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其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从材料中来看,T县政府“护污”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从内因和和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内因角度,首先,T县政府的行政职能发生了严重错位,发展经济是不错,但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忽视了生态环境代价和老百姓的利益,就是放弃了应有的公共管理职能,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其次,T县政府行政职能的履行主要以行政方法为主,而不是采取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依法行政,在老百姓对企业排污提出异议时,当地政府竟然采取出动警察抓人这种极不明智的举措;最后,T县政府的行政职能履行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督,当地行政监督部门的职能基本上没有在材料中有体现。

从外因角度,有当地企业片面追求利益,破坏当地生态,以及历史原因,我国民主制度在某些地区发展滞后,公民参政能力受限等。

3、 结合我国国情,谈谈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的现实举措。

答、从我国目前实际国情出发,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的现实举措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政府应改变管制型政府观念,树立服务型政府观念。在发展经济的具体过程当中,应当以间接、微观管理为主,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具体的执政理念上,主要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群众利益作为最高利益标准。

其次,政府应明确相应的权责制度,对滥用职权的行政行为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杜绝类似现象的再次发生。

最后,在具体措施上,政府要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一是职能重心要发生转变,从片面追求GDP增长转变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来;二是职能方式也要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变到将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结合起来的做法;三是职能关系的转变,有效改善政府与社会的职能关系,从过去“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转变。 此外,行政监督部门还需要加强行政监督职能的履行。

(四)浙江“强县扩权”改革进行中(知识点:政府间关系)(P78)

1、本案例中反映的主要是什么公共行政事件?

答:本案例主要反映的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权力下放问题。

2、 根据案例材料,浙江省“强县扩权”改革的动机是什么?主要推动因素与阻碍因素 是什么?

答:案例中浙江省“强县扩权”改革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上下级的分工合作关系,增强地方和基层活力,调动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以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其主要推动因素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层推进,原有的政府内部关系已不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需要,材料中浙江如绍兴等经济发达地区行政环境已发生了很大转变,但是原有的行政审批制度却没能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至于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其主要阻碍因素还是来自原有体制因素的惯性影响,以及放权改革经验的不足,所以在具体改革过程中,仍然保持了必要的谨慎姿态。

3、 结合政府间关系现状,分析浙江省相关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采取的巩固措施。

答:从我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来看,仍然是以中央集权为主,浙江省相关改革的发展趋势是 可以肯定的,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政府间关系也在不断改善,其指导原则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要改变过去中央和上级过度集权的问题,坚持中央和地方适度分权,做到权责相一致,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加强中央权威和宏观调控能力,防止地方割据,最终形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合理协调分工的合作关系。

由此可以预见,浙江省相关改革可能采取以下巩固措施:一是进一步努力扩大扩权事项;二是进一步明确上下级别的职能分工,并通过立法手段使其法制化;三是可能建立整套相应的权责追究制度,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4、 联系我国政府改革实际,谈谈浙江省“强县扩权”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答:我国政府改革目前主要处于探索前行阶段,浙江省“强县扩权:改革的经验主要 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改革的前提条件比较成熟,浙江省是沿海发达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在政府改革尤其是政府间权力分配关系改革显得比较突出;其次,改革过程中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理性政策和循序渐进的改革节奏也是值得借鉴的,政府间的改革一方面要调动上级和下级政府两方面的积极性,同时也要保持适当的上级集权,避免地方割据,浙江省的改革不落后、不冒进,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改革逐步推向深入,是政府执政理性的体现;最后,浙江省的“强县扩权”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行政审批程序的简化、社会性投资项目以“登记制”取代“审批制”等,都为以后其它地区的改革提供了直接经验。

当然,浙江省的改革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如扩权的权限下放程度具体到哪里为止,扩权后的县级政府权限如何法制化、规范化等法制依据仍然不够完善等等,都是在后续的改革中需要继续探索的。

(五)浙江瑞安外来工自治尝试(知识点:政府与社会关系)(P87)

1、从公共行政学角度,本案例主要体现一种怎样的行政关系?这种关系在我国的现状如何?

体现了一种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理顺在我国刚刚起步,以往几乎社会的一切功能和事务矛盾集中在 政府肩上。市场经济体制则要求改变政府的管理范围,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切实实现政社分开,把过去属于政府的权力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行使。

2、C村外来人口协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组织?它是如何成立起来的?为什么能够成立?它的成立,对于T镇派出所而言,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对于其他当事主体呢? 自治组织。成立原因:⑴政府摆脱派出所自身困境举措。⑵外来人口维权或服务需要。 对派出所来讲,缓解了管理压力,降低了行政成本。对其他当事人来讲,利益诉求得到满足。

3、从我国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谈谈瑞安市外来人口管理协会成立的意义及其可能的发展方向。

意义较大,但也存在保障,如经费问题、行政单位挂靠问题。

补充:

(六)一个贫困县的十二个“县官”(知识点:行政组织与编制管理)(P106)

1、 本案例所反映的是什么公共行政事件?其基本构成要件是什么?

反映了H县虚职过多,主体:县政府,客体:机关公务员,客观方面,副职过多,机构臃肿。

2、 根据案例材料以及相关制度规定,H县政府副职职数是否过多?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及其可能影响又是什么?

肯定多

① “官经”“权力崇拜”致。②政治体制改革不彻底 。

影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推诿扯皮,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成本提升。

3、 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当前政府副职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发展趋势。

副职虚职过多,副职设置缺乏严格的制度控制,领导班子职位数量要贯彻最低数量原则,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公 务员队伍这一直是行政体制改革追求的目标,副职过多,政府将会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加以规范,如现在有很多地方推广“一正二副”模式交叉任职。

(七)城管困局(知识点:行动执行的动力与阻力)(P151)

1、本案例主要反映一件什么公共行政事件?

反映了一起暴力抗法事件。

2、 根据本案例提供的资料,你如何看待李京生的职业工作?在案例中,李的死亡事件能否避免?为什么?

行政执法要求执法机关为保证行政决策能够顺利实施,应该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说服教育等行政执法手 段。本案例,李京生的工作就是应用强制的行政执法法手段整治城市环境,李京生的很显然是能够避免的

3、 结合我国国情,谈谈本案例的教训与启示。

启示: ①行政执法方法有待改善,单纯依靠强制性的惩戒是不够的。②城管思路应有改变,简单的显然不行,剥夺了很 多人的生存权“堵”可以转为“疏“,如卫生检查或开辟专门的地方。

(八)一个普通纳税人的公益诉讼(知识点:行政监控)(P169)

1、 从行政环境与行政监督关系角度,本案例反应的是什么公共行政事件?

本案例反映了一名村主任身份的公民出于社会良知和纳税人意识,通过公益诉讼的手段进行行政监督的事件。

根据案例材料,老将所提起对c市财政局的这一诉讼是什么性质的诉讼?有无法定依据?他为什么要提起诉讼?

对于公益诉讼是什么,现在实务界和理论界内部和相互之间尚未达成共识。关于公益诉讼的定义,一种认为是 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活动。这种观点可以称为“救济对象广义说”。“广义说”中的另一 种观点认为所谓他人利益是指“不特定的他人利益” 。与广义说相对应,有人认为公益诉讼是指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对违反法律、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权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追究违法者法律 责任的活动。这种观点可以称为“救济对象狭义说”。 公益诉讼针对的行为损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而没有直接损害原告的利益,因而与起诉人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诉讼。所谓“没有直接损害”一语,在这里要作狭义的解释,只是指没有“直接损害。当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最终是要损害个人的利益,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有天然的联系。

老蒋提起诉讼主要就是出于纳税人意识、公民意识,维护公共利益。

3、

2、

结合国情,分析本案例所涉及事件的发生背景和意义,尤其是分析对我国政府官员行为的可能影响。

事件发生背景:一是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往往缺乏监督,特别是领导;二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主体特别是公民缺乏途径和动力对政府实施监督。

影响:规范其行政行为,敦促其依法行政;起到一种示范效应;

(补充:公民的监督指公民作为监督的主体,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对行政管理实行监督的活动。这是公民民主权利的表现,是在民主基础上实现公民权利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公民监督是社会监督中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监督。

公民对行政管理实行监督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主要有:通过信访对行政管理活动实行监督;通过人民代表向行政管理机构提出批评、建议对行政管理活动实行监督;通过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对行政管理活动实行监督;向有关机关 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等方式实行监督。

在官本位的行政文化环境中,公民缺乏公民意识、纳税人意识,同时也没有途径参与决策、监督政府及其人员,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本位观念、纳税人意识、公民社会的崛起,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公民在行政监督中扮演着越来越 重要的角色。)

(九)吉林省试水政府雇员制(知识点:人事行政)(P229)

1、 本案例主要反映的是什么公共行政事件?

政府雇员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项长期实践经验。本案例反映的是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试行这项西方舶来 的用人制度。

2、 就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而言,吉林省政府雇员制有什么特色?有何利弊?

特色:"政府雇员"被定义为法律、管理、金融、贸易、外语、信息、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关键的 制度安排包括: (1)不赋予行政权力; (2)相对高薪(年薪是公务员的两倍至十几倍不等)(3)短期聘用(一般 1-3 年) ,签约管理; (4)不占行政人员编制。

利:政府高薪招募雇员,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有利于解决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有利于通过"鲶鱼效应"激发公务 员队伍的活力;有利于改善公务员队伍人才结构。

弊:首先,"政府雇员制"的条件对真正的优秀人才没有吸引力。没有行政权力,短期雇员关系,只是薪酬较高,这样的条件,对于有工作经验的、能够真正在政府部门中发挥作用的热门专业高层次人才而言,并没有多少吸引力。 雇员一定要在一个部门、在掌握行政权力的管理者支配下工作。雇员薪酬大大高于部门成员,高于管理者,如果没有健全的机制保障,这位雇员很难得到部门成员的协作与配合,甚至难以得到部门负责人真实的支持。短期雇佣关 系,不可能产生追求长期绩效的行为。而政府的工作,往往需要在长期的坚持中才能够实现绩效目标。政府雇员在雇佣过程中工作困难和压力并存,难以开展工作,而且职业生涯没有发展空间。 其次,政府解决"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的责任不应该落到雇员肩上。在政府里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专业技术"问题, 能够"复杂"到公务员解决不了的程度而需要借用雇员的力量。即使有"复杂"问题,完全可以交给政府研究部门、国家科 研机构、公立高等学校解决,还可以外包给市场中的专业咨询公司。如果说一定要在内部解决,那也应该由公务员而不是雇员来执行。因为既然是"专业技术"问题,又是"复杂"的问题,那一定是比较"重要"的问题。政府"重要"的问题, 需要可靠性和保密性,应该交给有级别的公务员处理,而不是交给临时雇员。 第三,雇员制对改变公务员工作的现状没有作用。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专家已经证明,"雇员"进入政府部门工作, 不可能发生所谓的"鲶鱼效应"。"雇员"只是临时人员,要在公务员的管理下工作。"雇员"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劳动关系以 及职业发展路线与公务员完全不同。这意味者这两种"鱼"根本不在一个"桶里","鲶鱼"怎么可能追逐"沙丁鱼",而保持" 沙丁鱼"的活力呢?改变公务员工作的现状,应该从创新和完善公务员招聘选拔制度、绩效评价制度、晋升发展制度、薪酬福利制度以及培训开发制度着手。 最后,"政府雇员制"增加行政管理成本。用数倍于公务员的工资去雇用一名"雇员",会增加财政成本。同时,在政 府公务员管理之外,又增加另一种完全不同于公务员的管理制度,无疑会增加管理方面的成本。政府人事部门工作繁忙,缺乏对雇员的管理经验,很可能在管理中引起纠纷甚至诉讼。

3、 结合我国公务员制度发展趋势,谈谈吉林省政府雇员制改革的经验启示?

经验启示:政府雇员制是对公务员制度的有效补充,但是还有改进的空间。一是要明确雇员编制。根据实际的经验启示: 经验启示 工作情况, 从公务员岗位中特别规划出 10%~20%的雇员岗位。对雇员的需求要有事前的评估和计划, 而不是心血来潮, 临时决定。 二是要把雇员岗位定位为"保姆"性质。雇员在政府的工作中应该发挥辅助作用。部门的工作绩效和长期发展,应该 依赖于公务员,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雇员"保姆"身上。 三是要建立健全政府雇员管理制度。要对雇员的激励与制约机制、职业生涯发展做出安排,注意避免雇员易出现的短期行为。 四是要严密防止少数公务员利用招募雇员机会营私舞弊。 五是要高度注意少数人利用雇员身份介入政府工作,获取违规或非法收益。

(十)S镇公车改革试行(知识点:机关行政)(P278)

1、本案例所反映的是一件什么公共行政事件?

本案例反映的是各地方政府通过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公车改革的公共行政事件。此项改革的目的在于取消公务用车,用发放交通费用的方式节约财政用于公车的开支,减少公车腐败。

2、西湖区基层政府公车改革的动因主要有哪些?

改革动因:(1)公车私用、公车浪费惊人、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过大等现象使得公车到了不改 不行的地步 (2)制度推动:1998 年 9 月,国家体改委按照国务院的指示,制定了《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

3、该次改革有无值得推广的经验?是否存在一些问题?

该次改革采用“取消公车,代以补贴”的方式,有“一刀切”之嫌,并且缺乏可持续性,改革阻力也很大,如司机等人员的分流问题。因此不具有推广性。

4、结合我国国情及国内外有关经验,谈谈我国政府公车管理的发展趋势?

相关资料则显示:外国政府公务用车只许用于公务,设有用车登记卡,出车时间,油耗、公里数等定期上报主管部门。公务用车公私分明。一般官员办理公务时,可用公车,上下班单位给予适当补贴,公务用 车限制外出范围,外地出差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我国政府公车管理逐步社会化、货币化是大势所趋:具体可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1) 高度重视公务用车管理,通过法令予以推行 (2) 严格控制专车配备,尽量减少公车数量(3) 加强公车管理,规定严密而具体,如严格控制购置公车,限制购置专车的金额、型号或马力;区 分公车种类;对公务用车使用特殊牌照;严格控制公车调派,制定公务用车公里数计划额度等制度(4) 加强公车使用的监督管理 (5) 实行交通补贴,鼓励、帮助公务人员购买汽车

第五篇:行政领导案例分析

案例

(一)

某县某局副局长陈某,前两年由于政绩突出,从其所属的某所所长提拔但任县局副局长,他业务精 通,在下属中很有威望。所内一些下属由于和老所长比较熟悉,总喜欢将抱怨和对所里一些工作意见和要 求,越过主管上司向他直接诉说。陈副局长认为自己对所里情况熟悉,也习惯于象往常一样直接管一管所 里一些琐事,或直接批示一些不属于他分管业务范围的事。有人戏称他“影子所长” ,因此搞得现任所长无 所适从,不能大胆地开展所里的领导工作。

讨论

(1)大家认为“一竿子插到底”的领导风格如何?

(2)上述这种领导现象的正误所在?

(3)你会给上例中的陈副局长提些什么建议?

案例

(二)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1986年至2011年,刘志军在担任郑州铁路局武汉铁路分局党委书记、分局长、郑州铁路局副局长、沈阳铁路局局长、原铁道部运输总调度长、副部长、部长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邵力平、丁羽心等11人在职务晋升、承揽工程、获取铁路货物运输计划等方面提供帮助,先后非法收受上述人员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460万余元;刘志军在担任铁道部部长期间,违反规定,徇私舞弊,为丁羽心及其与亲属实际控制的公司获得铁路货物运输计划、获取经营动车组轮对项目公司的股权、运作铁路建设工程项目中标、解决企业经营资金困难提供帮助,使丁羽心及其亲属获得巨额经济利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讨论:

(1)如何解决屡治屡败的腐败问题?

(2)与以往有能者居之相比,现今领导者还应具备那些条件?

盛哥answer 案一

(1) “一竿子插到底”可能会使领导工作的角色错位,容易挫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给基层造成忙乱,于是在抓具体、抓落实上,往往以层次领导为由,落了空。

“一竿子插到底”、“一步抓到位”也是履行领导职责的一种重要方法,用好了不仅是层次领导的重要补充,而且对层次领导具有重要的检验作用。对此,我们绝不能偏执一辞,妄加批驳。

深入基层,接地气、听民声、摸实情、抓落实,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共同职责。如果仅仅满足于层次领导,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搞层层批转,是不可能对基层的情况做到亲知、真知、深知的。 (2)从材料看陈某未转变职位的职责,没有处理好上下级的工作关系

(3)显然陈某已成副局长,是当局的上层管理者,应该分清楚工作内容,处理好工作关系,要从适应职务上的转变,而不是事无大小都由他管。 案二

腐败,是令人痛恨的,然而就在人们专注于强烈抨击腐败导致的严重后果时,刘志军的这个案例却从他是如何得以腐败的角度给我们提出思考。

刘志军的腐败的确很简单,他利用手中的权利毫无阻碍得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目的,作为铁道部的负责人,他的决定具有绝对的效力,可以不经政府,党羽甚至组织会议讨论,可以不去考虑是否合法,基本完全就由他一句话决定。腐败,当然源于腐败者个人的堕落,但如果制度给腐败者提供温床,那么好像刘志军腐败案就无法避免。 而我国所能够做的,不能单单加强对权力拥有者的道德感化,而更为重要的是依靠法律和制度的力量,用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防止这种行政权力负面影响。

(2)优良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战略信息、法制等现代观念、“专通”结合的知识素质,正直的作风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

上一篇:学院学术活动管理办法下一篇:乡镇安全生产季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