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县三农调研报告

2022-08-19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临夏县三农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临夏县三农调研报告

临夏州扫盲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省教育厅甘教基(2007)22号文件精神,按照《甘肃省扫盲工作调研提纲》,我们向各县(市)发出了通知,并认真组织了调研活动。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 全州教育基本情况

近几年,我州教育工作在省教育厅的业务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州上下同心协力,抢抓机遇,落实州委州政府优先教育发展的战略,把“两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狠抓落实,全州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州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431所,其中幼儿园52所,小学116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6所,初级中学68所,完全中学15所,独立高中8所,电大分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10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6所,农民技术培训学校86所,在校学生总数373424人,比上年增22066人。少数民族学生198449人,占学生总数的53.1%。在校学生总数小学生247377人,初中生76915人,高中生29362人,中专及职校生6652人,电大分校在册学生1028人,在园幼儿12090人。小学入学率为97.99%。适龄少年入学率77.55%。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为30.7%。教职工16806人,专任教师15081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中为70.1%,初中为92.1%,小学为97.4%。

二、扫盲工作情况

近几年,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 1

出一系列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2004年,州委、州政府出台了《中共临夏州委关于全面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州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州上把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特别是“两基”目标任务)纳入目标管理,把“两基”工作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两基”规划,同时对2004至2007年扫盲工作专题下达了目标任务,逐年实施完成。目前全州129个乡(镇办)中有103个乡镇实现了“两基”,占乡镇(办)总数的74%,人口覆盖率达到78.9%。2003年至2007年,扫除青壮年文盲108570人,文盲率从“九五”初的23%,下降到3.5%,完成了2003年省教育厅[2003]54号文下达的扫盲任务。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州15至50周岁青壮年文盲、半文盲人数为401600人,其中男141100人,女260500人,文盲率达40.12%,截止2006年底我州青壮年文盲、半文盲人数为29953人,文盲率为3.5%,与2000年相比文盲率下降了36.62个百分点。

为了保证扫盲工作的顺利进行,2004年州上成立了由分管副州长为组长,州委宣传部、州教育局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州扫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县(市)、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扫盲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专抓县、乡镇扫盲工作。州、县(市)教育局作为扫盲工作的具体管理机构,并配备一至二名专兼职工作人员专门处理扫盲工作的日常事务。每年州政府与县(市)政府签订扫盲目标责任书,县(市)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扫盲目标责任书,乡镇政府、县教

育局分别与村委会、学区学校层层签订扫盲目标责任书,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使扫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安排,有督促,有考核,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年终在“两基”验收中对县(市)、乡镇的扫盲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对完不成“两基”任务的县(市)、乡(镇)主要领导实行“一票否决”,通报批评。

在具体的扫盲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乡镇扫盲专干,学校教师,教育局扫盲专干,包乡干部积极参与扫盲工作。在形式上采取学校包村、教师包班、在校学生包扫盲对象的“三包”责任制,形成了人人关注扫盲,人人参与扫盲的良好氛围。

2004年1月,州政府下发了《关于下达2003至2007年扫盲任务的通知》,同时每年组织对本扫盲工作进行考核验收,按照扫盲工作考核评估标准进行量化考核。今年下半年将出台关于下达2008至2010年扫盲工作任务的通知,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管理,不断加大扫盲力度,按期完成我州扫盲工作任务。

三、扫盲经费情况

2003年以来 ,中央和省上下拨的扫盲经费共44万元(中央25万元 ,省186万元) ,其中2003年下达12万元(中央8万元) ;2004年下达12万元(中央8万元) ;2005年下达12万元(中央9万元) ;2006年下达8万元。2003年以来州财政每年下达扫盲经费1万元 ,用于开展扫盲工作 。同时每年县、乡镇筹措扫盲经费30多万元用于扫盲工作。

四、2008年至2010年扫盲工作思路及措施

1、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及张家川“两基”攻坚现场会精神,按照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的原则,切实把扫盲工作作为我们今后工作的一项关键任务去抓,把扫盲工作作为硬任务打攻坚战,坚持政府、教育“双线”责任承包制,做到任务分解到乡镇、校,做到责任到人。

2、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县、乡、镇、村各级建立健全扫盲工作协调小组,健全工作机构。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由教育局组织力量,以乡镇为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巩固提高、防止复盲和扫除文盲的工作方案。加强管理人员和扫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扫盲工作,营造全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扫盲的社会氛围。

3、积极筹措扫盲经费,加大扫盲经费投入力度,按照国务院《扫盲工作条例》规定,县、乡政府设立扫盲专项经费,想方设法增加扫盲教师报酬,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扫盲工作正常进行。

4、加强档案建设,摸清底数,核准文盲、半文盲人数,按户籍管理要求对脱盲人员进行重新登记,及时变更其户口薄上的文化程度。

5、广泛动员农村中小学生、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社会各界开展送教材、讲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扫盲活动,扫盲的重点放在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和妇女当中,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要

做到识字和学习实用科学技术相结合,杜绝新文盲、扫除现有文盲与脱盲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相结合,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完成扫盲工作任务。

6、在推进“两基”工作中,继续坚持“普九”、扫盲并重,防止只抓“普九”,扫盲带着过的现象.对已“普九”的县加大脱盲人员巩固提高的培训力度。经常性地进行督促检查和总结,每年年底组织人员,对各县(市)的扫盲工作进行检查验收,量化考核,对目标任务完成不力的县(市)进行通报批评。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扫盲困难较大。从调查资料看,剩余文盲大部分是农村妇女,多数居住在山岭深沟地区,交通不便,办扫盲班难以集中;同时,居住在山区的妇女自身思想认识不高,受经济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无法从狭小的空间中解脱出来,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愿参加扫盲学习活动,对扫盲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

2、扫盲经费不足。除了中央和省上下达扫盲专项经费外,州、县(市)难以筹措扫盲专项经费,扫盲经费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扫盲工作的开展。

二○○七年七月十六日

第二篇:临夏市和谐医院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整改报告

根据(东卫发【2014】155号)关于对临夏市四家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报销的调查情况通报,我院高度重视,及时开会传达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管理、规范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提高补偿效益和加大监管力度等日常工作。切实把这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和“看病贵、看病难”的重大举措和造福广大农民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全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稳步、持续发展。我院整改工作情况如下:

一、存在问题

1、住院患者垫付报销机制未落实;

2、个别医生有故意延长住院天数、小病大治情况;

3、院内固定的永久性宣传栏设置不到位;

4、患者出院时未给住院凭证,也未将出院结算上的报销费用填写在参合证上;

二、整改工作情况

(一)切实落实垫付报销机制

1、于2014年7月起我院对东乡县新农合报销的住院患者进行现场直报,截止目前已垫付报销资金25万多;

2、通过努力整改,极大的提升了我院对新农合住院报销资金管理,切实为广大患者提供便利和良好的就医环境。

(二)落实制度,提高工作水平

积极加强对各科医师及护理人员的管理,要求对门诊病患者不以住院报销患者对待严厉杜绝小病大治,控制新农合报销资金,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呵护健康,实事求是的为患者服务。

(三)规范管理,改进工作作风

积极响应卫生系统号召和要求,维护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制作了长为0.6米、宽为1米的公示栏,我院每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报销情况进行公示,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加大了参合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情况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设立永久固定的公示栏。

(四)促进整改,改变服务态度

自7月起我院严格落实工作制度,对出院病人给予住院结算凭证及现场直报住院报销费用,并及时填写在合作医疗本上。并且对病人和家属对产生的费用进行清楚交代。

总上所述,我院在新农合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通过此次整改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和差距。为了提升我院医疗服务水平和东乡县新农农合工作合作,我院将以认真的态度,花大力气整改,并努力工作

进一步加大新农合工作的审核力度,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造福广大病患者,促进我院医疗服务水平健康发展。

临夏市和谐医院

2014年10月9日

第三篇:“三农”问题调研报告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根据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大问题,也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

一、坚持全面发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援助体系覆盖面小、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相对滞后,使“三农”问题由单纯的经济问题演变成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破解“三农”难题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坚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促进农村社会发展上,努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政府承担农村“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依靠农民自身向以政府为主的政策目标过渡,让农民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1、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长期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自身解决。如果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履行其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的服务职能,把农民从自我供给的 1

状态中解放出来,就会大大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将更多资源用于提高收入的投资上来,由此产生收入效应、消费效应和就业效应,极大地化解“三农”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公共产品供应的特点,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和范围:受益范围遍及全国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受益范围主要是地方的公共产品,由相应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外溢性的地方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各个受益的地方政府共同提供。

2、确立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目前政府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应是:(1)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要参照当地居民维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支出来确定,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 (2)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关键是要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建立各级政府分担的义务教育投入体系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监管机制,保证该拨的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和义务教育经费不被挪用、侵占。

3、完善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筹集制度。对于全国性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应本着公平的原则无偿足额提供,或按经济状况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对农村卫生防疫、基础教育、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的供给予以支持,不应再向农民征收。地方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这些公共产品供给就会陷入不足的境地。对于部分准公共产品可以采用政府与市场混合的方式来提供,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和外资,按照“谁引

进、谁收费”,“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大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府还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经济实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公共产品,推动多渠道、竞争性供给格局的形成。

二、坚持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缓慢。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还存在,“三农”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破解“三农”难题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建立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与转换机制,实现城乡发展双赢。

1、农业与工业互动,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一是要用工业组织和生产方式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造,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投入农业,改造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由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综合竞争力。二是实施工业逐步反哺农业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培育名优产品,努力开发和生产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资料,通过现代流通方式为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三是整合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战略,城市工业一方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和扩散;乡镇工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发展重点,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2、农村与城市互动,建立城乡合理流动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一是要按照建立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求,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二是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使之在区域发展中起到中坚作用,通过城市市场引导和带动农村市场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农业市场化程度,大力培育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鼓励和引导城市的工商经济组织向农村延伸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三是要根据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调整城乡发展政策,政府要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上更多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农村与城市互动,保持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3、农民向市民转换,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只有实现大多数农民向市民转换,使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市定居,并在城市中获得稳定职业和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农民脱贫致富问题;只有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转移到城市中,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才有可能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农业才有可能成为现代化产业;也只有将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农民才能完全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有巩固的基础。从农民向市民转换出发,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以城市化促进农民市民化,要求城市化应注重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选择农村城市化道路,应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不同区位、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中等城市和有重点的发展小城市(镇)有机结合起来。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农业保护与支持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强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环境,全面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1)尊重自然与经济有序发展规律。农业系统是生产、经济、生态三者的统一,正是通过人类对原有农田环境的改良,良种、化肥、灌溉、机械、农药等的外部投入,才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及其持续性,增加经济效益。(2)坚持集约化与持续性协同。农业集约化与持续性关系是双向、互为反馈的,农业行为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要探索出一条既高产优质(即集约)又有良好资源环境生态(持续化)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农业集约化与持续性协同,发展集约可持续农业。(3)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耕地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空间,它的多少及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千方百计地保护耕地资源。

2、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确保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农业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各级财政每年应从新增财力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农业。二是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通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放,引导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和广大农民增加投入;完善以工补农、以商促农、反哺农业的机制,吸引工业资本、商业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向农业流动;增加农业贷款的财政贴息,扩大支持农业生产贴息的范围,以政策优惠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三是逐步将以改善农民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为重点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重点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农村服务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一是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对国家重点工程、公益性事业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国家征用耕地的途径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要大幅度提高土地补偿费、安置费标准,为失地农民提供能够参加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费用,解决农民的长期生活问题;二是探索建立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国家应鼓励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或建立政策性保险机构;支持农民和农业经营组织建立为农民生产服务的互助保险合作组织。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小额信贷等扶贫信贷的发展,发挥各种类型小额信贷贷款额度小、期限短、手续简单、方便易行的优势,为贫困农民提供信贷服务。

2009年4月6日

第四篇: 育塘村三农调研报告

摘要:三农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应对三农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此次调研的育塘村,三农问题较为突出,暨需要解决。

调研对象:农民及村委书记 调查方法:实地观察法、访谈调查法

调查基本情况介绍:大安乡育塘村是一个相对贫穷,比较落后的村庄。农民收入呈两极分化趋势,农业发展极不平衡,农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稀少,农村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外出经商和打工人多,在家务农人少。但近年来,乡村道路逐渐修建,农民迁入城市增多。

调研结果:育塘村较十年前有较大改变,但农民的幸福指数还不高,农村发展还比较缓慢,基础设施还有待提高。

一、农村土地问题该如何解决?新生农民为何得不到土地?

2003年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为了稳定人地关系,在条文中贯彻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思想,某些农民未获得集体土地经营权,其子女也无法获得集体土地经营权。在当今农村社会保障还不太健全的前提下,土地既是农民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同时也是农民最后的保障,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土地承包政策的长期不变和稳定人地关系的思想,造成了对新增人口应有权益的剥夺,不利于农村和谐稳定和改革发展。土地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要加快土地1制度的改革,各级部门应严格落实中央相关政策,在新一轮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中,村一级要自觉坚持原农民

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不得,原已由村委会私下登记为大队所有的,应予公开纠正,以保证

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进行。对于《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土地承包年限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年限,这给“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原则上确权到户到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农民对承包地的面积、质量、区位的要求越多,矛盾越多、难度越大;期限越短则矛盾越小、难度小。在我看来,在新的法律未出台前,仍应以《承包法》为依归,即以《承包法》实施的2003年1月1日为起点,30年不变。30年到期以后,“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已进入后期阶段,人们自有解决土地制度的智慧。

二、农村基础政权问题该如何解决?村干部如何取信于民?当前农村基础政权面 1 曾钦茂、1997080

5、男、园艺园林学院园艺专业、201541738307 临诸多问题,如执政能力弱化,形式主义泛滥、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干部作风漂浮、不作为和乱作为并存等等。这样的现象,在育塘村也并不少见。但这些问题都是表面问题,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最严重、最危险的问题是信任危机。作为人民政权一部分的农村基层政权正在“失去人民”这绝不是信口开河或危言耸听。在调查中,常听见村干部抱怨农民工作不好做,也听见农民对村干部表示不满,农村基层政权与农民之间的不信任不仅长期存在,而且已经让农村基层政权在工作中付出了代价,并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埋下隐患,给党的执政基础带来风险。如何应对这些危机,这需要我们广大的干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人民之所想,做人民之想做,为人民干实事,为百姓谋福祉。不要大搞形式主义,光打雷不下雨或雷声大雨点小。其次,各级干部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要树立良好的形象,这样百姓才会相信你,只有在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下,农村政权才能建设好。

三、农业也涌现诸多问题,在只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的育塘村,农民应如何提高收入呢?怎样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呢?

当前农村外出打工的人多,农村劳动力严重流失,农村许多良田荒废,双季稻也变成了单季稻,经济作物也比较少,面临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呢?首先我认为在当前农村人口较少的情况下,个体户可以承包许多荒废的良田实行大规模生产,机械化操作,引进优良稻种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借鉴那些富裕起来村子的经验,村干部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及能力。同时农民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因地制宜,实行自主创业。近年来,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助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国家于2006年取消农业税,国家还实行农业的补贴政策,尽量或全面避免对三农征税,这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广大的机遇,村民应抓住机遇,脱贫致富。育塘村应该承包一些荒山,种植柑橘或桃树等一些果树,还应加大对鱼塘的建设,使农副产品逐渐丰富起来。

四、农民本身也面临许多问题;为何当下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差,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法制素质普遍较低和农民的卫生素质不容乐观? 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知识水平不适应,二是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能力的能力较低。农民接受新技术的主动性不强、农村科技力量薄弱,农机推广难度大。在教育方面,虽然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质量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加之某些父母的读书无用论及家庭条件,农村孩子的受教育程度远不及同龄城市孩子。在思想道德层面,,一是农民感到精神空虚。虽然改革开放之后,农民的物质温饱问题解决了,但精神温饱却未解决。由于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落后、民俗文化日渐衰落、过去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特色很浓的文娱活动已逐渐消失。为了弥补精神空虚,许多老年人信迷信,年轻人沉迷于赌博打牌。农民精神空虚使他们无法得到真善美的启迪,更谈不上紧跟时代主旋律,建设精神家园,坚实理想信念。二是诚信缺失。守信誉、讲信用、重信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深入,部门农民开始了经商,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生活中缺乏诚信的现象,对他们的思想冲击非常大,诚信观念的缺失,不仅会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健康的发展,阻碍农民的发展步伐,还会导致人情的冷漠,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在民主法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农民权利缺乏保护,法律难以得到普遍认同,法律法规呈现明显漏洞,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规范不到位。二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质较低。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卫生素质方面,农村的垃圾逐渐增多,农民缺乏基本的卫生常识,农村发病率高健康状况比较差,虽然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标准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该如何有效的解决呢?一是国家应该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带领村民找到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道路,加大扶农力度,从各个层面给予农民支持,开办农民培训学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他们的素质。二是农民应响应国家,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此次调研让我对育塘村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在调研过程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了解的还不够仔细,在新型农村建设中,我认为每一个农民应充分抓住机会,迎接挑战。

叶昌红:《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飞跃》,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温家宝:《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重中之重》农化新世纪,2005,4 何传新:《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探讨.理论月刊》2004,8

第五篇:三农调研材料

调研材料:

发挥职教优势扎实服务“三农”

洪泽县职教中心

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确定: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作为本县职业教育的排头兵理所当然地承担起服务“三农”的重要责任。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服务意识问题

服务意识就是为“三农”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问题,服务意识的强弱取决于对服务“三农”重要意义的正确认识。当前,许多地方中等职业学校还没正确地认识服务“三农”的重要意义。有人认为,农业、农村科技水平落后,农民科技意识淡薄,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不强,难以服务;有人认为,现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心是第三产业,服务“三农”没有多大的前景;有人认为,农业经济效益周期长,效益又差,服务“三农”不太合算。在这些不正确认识的影响下。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服务“三农”的意识不强,有的甚至于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以及产学合作上都存在重工业轻农业、重二三产业轻“三农”的偏向。如撤消农口专业、减少农口专业招生人数、分流农口专业教师等等。可见,只有提高对服务“三农”重要意义的认识,才能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其实,从当前来看,中等职业学校服务“三农”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从“三农”方面看,中等职业学校服务“三农”有利于新阶段农业战略性转型,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战略转型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也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这些工作能否成功地完成,关键取决于农民科技意识和技术能力的高低。而农民科技意识和技术能力的培养提高又必须依靠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现在,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中等职业学校理应参与其中。这样,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发挥其技术人才密集、综合技术优越的优势,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就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职业技能,

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促进农民增收做出贡献。从中等职业学校方面看,服务“三农”有利于拓宽中职学生的就业门路,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分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正是中等职业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主要就业方向,大批中职毕业生到“三农”就业、服务,就可以拓宽就业门路,缓解就业压力。同时,青年教师下基层锻炼服务“三农”,可以增加实践知识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此外,通过互利互惠的产学合作服务“三农”,可以增加学校的经济效益,为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效益打下良好基础。

二、 服务内容问题

服务内容问题就是为“三农”提供哪些方面服务的问题。当前“三农”问题中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范围就应当是中等职业学校服务“三农”的主要内容。从目前来看,中等职业学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服务:

(一)加强农民科学技术素质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新时期农业战略转型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已经进入战略转型期,主要包括技术基础转型、产业结构转型、产业组织转型和农业发展观念转型等。要实施、实现农业的战略转型。关键依赖于科技和教育,而农民又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只有加强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科技意识和技术能力,以适应我国农业战略转型的需要。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大对农民科学技术素质教育培训的力度,把对农民科技素质的教育培训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二)加强农民的实用技术、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实用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与战略整体性调整的形势与要求,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正面临进一步的调整与优化的任务,即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步伐,拓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乡镇企业的技术含量、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调整农产品结构,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这些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广大农民是否具备一定的实用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加强农民的实用技术、技能的培训,才能提高农民的实用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

(三)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术和能力。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又取决于农民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而农民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实现。从目前来看,中等职业学校有技术、师资等优势,完全可以在农民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培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服务于农民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培训工作,为农民举办更多的短期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服务业、简单的制造业、加工业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农民的职业技术和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四)加强农民市场意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制观念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使农民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要获得发展,不仅要有一技之长,而且要熟悉市场运作的规则,学会经营管理,掌握法律法规。而这些都是大多数农民所没有的,且要经过一定的教育培训才能获得。中等职业学校要抓住机遇,面向农民进行这些方面知识的培训,为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作贡献。

三、服务方式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采取何种方式服务“三农”?应当从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当地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地开展。从目前来看,主要的服务方式有:

(一)短期培训。农民农事多、时间有限、经费少,而且职业技术教育需求针对性强,采取短期培训方式较适宜。中等职业学校应更多地组织技术教师、专家到农村去就地就近举办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短期培训班,开展培训活动。可以适当地收取一些费用,以维持培训正常开支,但不能多,否则会增加农民负担。目前,这种方式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二)骨干培训。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必须有一批村级干部、技术能手和致富能人来带动。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不定期地在学校、在农村举办村干部培训班、技术能手培训班、经营能人培训班等,重点对他们进行经营管理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水平,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带动农民致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产学合作。目前,农村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普遍存在人员素质低、科技含量低、经营管理水平低和经济效益差的问题。产学合作可以为中等职业学校和农村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达到双赢的效果。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发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服务和科技能力较强的优势,加强产学合作,为农村工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帮助。

(四)社会实践。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来为“三农”服务。一是组织技术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下乡进村,开展技术服务和咨询,为农民解决技术应用方面的问题;二是组织教师、学生针对“三农”某个专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解决问题出谋献策;三是派遣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到农村乡镇挂职锻炼,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四是到农村建立示范园和各种示范基地,为农民作示范,影响和带动农民学知识、用技术、搞经营。

总而言之,服务“三农”是中等职业学校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各中等职业学校要提高对服务“三农”意义的认识,增强服务意识,因地制宜地选取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以提高服务“三农”的效果。

上一篇:旅行社实习报告免费下一篇:旅游部经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