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2023-01-19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毛概三农问题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毛概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毛概调查报告(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中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多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为什么会频频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呢?为了探究其中缘由,我在《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环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希望从中得到答案。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食品生产消费大国,但是食品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和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完善程度还都较低。食品产业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数量巨大。种植养殖环节也是小、散问题突出。生产经营者规模偏小、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给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很大困难。

根据近年来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统计,相关部门受理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的投诉高速增长,而且大规模食品生产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也不少,中国最近几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呈上升趋势。全国工商系统查处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也在增长,而且实际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能远远高于已经被查处的案件数。从苏丹红染色剂到“漂白”木耳,从“人造鸡蛋”到“合成豆腐”,从“三聚氰胺”到“转基因”,再到地沟油,再到有色馒头,等等。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安全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一次次的警钟响起,不得不让我们对此深思啊!

下面我就说一下调查问卷的情况吧!

此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从而提出一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调查方式是以网上问卷为主,辅以校园问卷采访;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从调查对象的广度来说,此次调查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作为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可能会更加深刻,有更多的见解。

调查问卷(见附1)共设置了8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有所针对,统计结果也就更有针对性。

1)您最近有听说过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吗?

统计显示100%的人选择A(听说过,很关注),说明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是非常关注的,毕竟食品安全是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大问题。这也反映了后面调查题目数据的有效性,对问题关注才更有自己的看法。

2)您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形势的看法是

对于这题,大部分人选了B和C项,表明大家对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并不乐观,这与近来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一定关系,所以不论是政府还是食品经营商都应该考虑改变当前形势。

由此数据可知,超过半数的人认为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不及时且有隐瞒公众之嫌。人们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但新闻媒体没有尽到报道、监督的职责,使之没有渠道去了解,这就更加重了他们的担忧和对对政府的不信任。

4)您对中国政府在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满意吗?

绝大部分人选择了后三项,说明他们对政府的监管并不满意,政府在这方面要下一番功夫才行。

5)对于食品问题的出现,您在购物方面有应对措施吗?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食品安全欠缺的当下,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有应对措施,很多人都处于担忧状态,无所适从。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人们认为政府监管不力、商家的不良经营是主要原因,而商家的无奈之举和群众维权意识不强也是原因之一。

从上表数据看出,认为主管部门严格监督检验、建立和完善有关食品安全法和加大处罚力度是最有效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

从中上面这几项调查数据可以大致看出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人们对中国食品安全现状表示担忧和不满,国家和政府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和谐稳定的大问题,如果不给予重视和解决,总有一天会泛滥成灾。

根据调查和查找的相关资料,可以总结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的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方面主要有两个,一是人民素质的不高,表现在老百姓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意识不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方面。如果老百姓的素质提高了,对食品的要求自然就高了,那些有问题的食品就少有人光顾了。二是商贩自身道德缺失,良心蒙蔽,不顾他人人生安全,唯

利是图、贪婪思想严重,诚信和社会责任缺失,不注重食品质量,为赚钱而不择手段,违法经营等导致了食品问题。

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中国的社会环境,我国现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由于社会上出现种种问题,很多人缺乏信仰,科学技术及设备不够先进,而且社会氛围藐视人权,缺乏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概念等因素,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难于解决。二是政府监管与执法工作做得不到位,而且食品安全事件处罚过轻、以罚代刑,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常常不上报违规案件,因为查封它们往往会导致地方税收遭受损失。食品安全问题也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了。三是制度问题,制度不完善,主要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没有完善的制度作为后盾,食品安全出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清楚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就可以对应找出解决的办法,采取措施把问题处理好。(解决)我提出了一下几点解决办法:

1、大力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素质和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

2、对从事小规模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疏导,并给予一定的规划与指导,使其规范、安全,而不是一味取缔,反而适得其反。

3、加大惩罚力度,对良心缺失的商贩绝不能容情。

4、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达不到要求的禁止发售。

5、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如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法律体系等,各方面做到有依有据。

6、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经营等行为。

7、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和长期化,通过长期规范的管理遏制食品安全问题恶化的势头, 促进食品安全。

8、改善社会风气,特别注意人文文化的传播和阻止不良风气盛行。

附1: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调查问卷

1、您最近有听说过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吗? []

A、听说过,很关注B、从来不关心C、碰巧看到就了解一下

2、您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形势的看法是[]

A、大部分是好的,有一小部分不和谐现象

B、非常不好,都不知道还有什么能吃

C、一般,好坏各一半吧D、总体没有问题E、不予置评

3、对于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报道,您的看法是[]

A、报道很及时,能够及时了解最新信息

B、报道不及时而且报道内容不全

C、有隐瞒不报之嫌,根本无法了解事件真相

4、您对中国政府在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满意吗?[]

A、很满意,能够及时查处B、查处力度不够严,有待提高

C、太过宽松,导致震慑力不够D、根本无法有效监管

5、对于食品问题的出现,您在购物方面有应对措施吗?[]

A、有,这方面我很有一套B、不是很有,得过且过

C、很担忧啊D、完全不了解,随便购买

6、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个食品安全问题呢?[](多选题)

A、生产厂家减少成本,是为生存,迫不得已之举

B、奸商!居心不良C、群众维权意识不够强

D、政府监管部门没有尽责,态度问题

E、政府监管部门态度良好,只是措施不严

F、其他原因

7、保障食品安全,您认为最重要的措施是?[](多选题)

A、主管部门严格监督检验

B、建立和完善有关食品安全法

C、加大处罚力度

D、开展食品安全教育

E、倡导生产销售经营者,诚信自律

F、媒体曝光,让消费者一起抵制(有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个人“见光死”) G、其它措施

第二篇:毛概问题及答案

1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有无群众观点)

2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 )。解析:农村合作社由于尚未改变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因此农村合作社具有办社会主义性质 3我国对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合作化)解析: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经过合作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对手工业和其他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步骤和形式是从供销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大体与农业相同。 4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什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解析:这是毛泽东在1957年3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什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P19第三段

6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最后苏联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7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论的内容中邓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8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是基本一致的,他么都有什么特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9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什么要求?(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解析: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即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10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必须围绕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必须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解析: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11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问题)

12 什么是党建设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

13 实现中国梦我们要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124 第三.那里有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解析: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包括: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其中,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农民问题首要的就是土地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地主阶级通过封建土地所有制来残酷地压迫剥削农民,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之一。因此,必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才能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第三篇:毛概—论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台湾问题至今悬而位决,本文通过对建国后台海间两岸关系的回顾与方针政策的改变,分别从大陆和台湾的角度浅论影响统一的因素并分析双方博弈,试图讨论长远统一大业。

两岸关系 方针政策 影响因素 统一现状 和平统一

一.建国以来方针政策回顾

回顾近几个世纪的历史,从早先的殖民主义者趁虚而入,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遭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一系列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通过强租或割让的方式,外国列强纷纷在中国的国土上建立租界,乃至更早通过强占方式得到的殖民地,列强更是为了在华势力范围不惜大打出手,例如日俄战争;一战后日本觊觎德国人在山东青岛的利益;葡萄牙殖民者占据了的澳门;英国人在香港的殖民地等等„

然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领土完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

.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不承认建国前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回了昔日各国列强在华的殖民地与割让领土,平定内蒙,解放新疆,进驻新藏,统一大陆,收复海南,然而由于一系列原因,当时台湾,香港,澳门的统一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被中国人民革命推翻的国民党政府逃到台湾,依仗着美国等外部势力的扶持和台湾海峡的天险,对抗新中国,并试图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反攻大陆。由于解放军在陆地战场上的绝对优势与全国统一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确有“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存在,但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美国武力进驻台湾海峡,延缓了台湾的解放大业,两岸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在做好武力解放台湾准备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新途径,

1955年,周恩来总理首次表示:“只要美军撤退,台湾可以和平解放。”同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又提出中国政府愿意代表同美国政府在谈判桌上坐下来详细讨论远东地区局势的缓和问题。应该说,五十年代后期,首次出现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想法。

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的台海局势历次出现反复,但值得一提的是期间新中国在外交上的努力,拉拢第三世界国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周总理曾笑称“是非洲的穷朋友们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通过外交手段孤立了台湾。而大陆在后来包括停止对金门的长期炮击的一系列措施,也缓和了两岸对峙的紧张局面,始终未爆发大规模的台海战争。

直到1979 年,“一国两制”的雏形出现,“我们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随后1983年的“邓六条”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的思想内容,1984年,邓小平再次对外表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必须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

进入80年代后,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两岸经济交流日益扩大。尽管两岸交往仍然受到阻挠,但两岸的经贸交流与人员交往已经势不可挡。三通四流(通商、通邮、通航和经济、文化、科技、体育交流)便是这一趋势的必然结果。

历史的车轮进入90年代,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八项主张”,“…愿意同中国国民党尽早接触,以便创造条件,就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史称“江八条”。 而归功于在八十年代与英国与葡萄牙进行的一系列成功谈判,香港、澳门得以分别在97年与99年回归祖国,这是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在现实中的具体实现。香港回到祖国怀抱,中国人民洗血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澳门的回归,则是外国列强殖民地在中华大地上的最终消失。更重要的是,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为下一步的台湾问题提供了参考范例。

二.近二十年两岸关系与统一之策分析

当年蒋介石一再提出反攻大陆政策,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海峡两边始终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近30年的炮击金门,控制人员往来,稍不留意加以通敌罪名…1975年,蒋经国接班,继续坚持他父亲的做法,拒绝与中国共产党谈判讲和。80年代中后期,在岛内外强大的民主化潮流和改革开放潮流的冲击下,蒋经国被迫宣布取消在台湾实行了长达38年之久的军事戒严令,并允许台湾民众回大陆探亲,从此打开了海峡两岸人民为关闭了将近40年的大门。而蒋经国放开的政治体制改革,也使台湾进入了两党议会制。

当受到香港澳门回归谈判胜利的鼓舞,中国政府试图一鼓作气解决大陆台湾统一问题的时候,遇到了坚持台湾独立的民进党上台的障碍,在台湾同样出现了两党为拉选票无所不用其极的选举战,不承认“九二共识”,煽动民族主义与地域主义增强选民内部归属感以拉拢选票无疑是一种手段,于是我们见识了90年代“台独”分子的甚嚣尘上,96年的台海导弹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台湾正值选举,大陆军事演习试射的导弹掠过台海上空,警告李登辉,大有 大战一触即发之势,美第七舰队随即进入台湾海峡,压制大陆当时不足以进行对抗的海空力量,确为90年代人民解放军的三大恨之一。

但随着领导人的更换,我们也见到了海峡两岸的局势缓和,从李登辉当年的“七块论”到陈水扁的“一边一国”,再到今日马英九的“维持现状”,两岸关系正在向有利于大陆统一的方向发展,而这与跨入21世纪十年内大陆的经济高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应该说,影响和平统一的主要有这几个因素:

首先是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缺乏文化认同感。从《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到国民党溃逃台湾,从1895到现在,两岸实际分离一百多年。大陆使用简体字,台湾仍然使用繁体字,文化的不同发展,见微知著;同时随着当年退入台湾生活的老一辈人离世与新生一代的出生,台湾和大陆的认同感只会越来越低。

其次是两岸不同的政治体制的问题,特别是台湾人民对于妖魔化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恐惧。在蒋经国时代,改革后的台湾经济腾飞,台湾地区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和可行的民主制度。

最后是美国和日本对中国统一的阻碍。一个受制于美国的台湾对中国具有巨大牵制作用,两岸统一不会轻易实现。

回顾八九十年代,对比美国的售台武器,大陆的军备极度落后,而与当时的台湾相比,经济水平简直不值一提。

这种情况下,大陆连武力统一台湾都没有充足的信心,就更不要说和平统一了,96台海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换句话说,连确保统一的终极后盾都没有,自己能付给台湾的利益也非常有限。当年开的条件极度优厚,“一国框架内什么都可以谈”。台湾可以保有自己的军队和政府。合并后的国旗国号国歌都可以商议决定。联合国席位,以及在各个国际组织中的席位,可以与台湾共享。也就是说,除了形式上的“一国”和外交领域之外,并不会改变台湾的当时的现状。可以说,同香港澳门相比,为了谋求两岸统一,这是开出的最优厚的条件了。

但今天,随着大陆经济增长,两岸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质变。

所以现在已经不再提当年的统一条件了,从前邓六点、江八点,在今天变成了维持现状为主。

当年80-90年代改革开放,大陆发展还刚刚起步,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展的怎么样。不说美国,就是日本的海空军力都比大陆强得多,台湾空军的质量都比大陆高。未来会怎么发展,谁也不知道,因而大陆的谈判地位处于劣势。

90年代,大陆的前景是如此暗淡,台湾人恐怕看不到有任何进行统一的必要。李登辉恐怕觉得,就大陆的情况,未来只会更差而不会更好。

而到现在,大陆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越日本,经济实力在向美国的水平靠拢。两岸谈判中的优势,只会随着时间而增强。

得益于经济发展的高军费投入,我们现在有着亚洲最为庞大的三代机群,从南到北的各个船厂也在以让西方目瞪口呆的速度开工下水新舰只,还有我们向来作为撒手锏存在的弹道导弹力量以及两栖投送力量的加强,使得我们不但在美军介入的时候有了一搏之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实现在美军介入条件下保证战胜甚至以反介入战略阻止美军航母编队进入,也是可能的。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度也越来越高,两岸交流也逐步加深。未来随着大陆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兴盛,那么文化入侵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对于台湾来说,未来谈判地位只会越来越不利。

如果按照美国人的G2共管设想,世界格局两超多强,中美划太平洋而治,亚洲(至少是东亚和东南亚)将是中国的势力范围。可以想象,在那种条件下,大陆能开出的统一条件恐怕就是台湾变成中国的一个省而已,实现两岸统一。

现在统一的主动权已经转移到了大陆一边,对于台湾来说,在鼓吹台独会遭遇大陆打击或者经济制裁和不愿与大陆统一的情况下,马英九的不统,不独,维持现状是不得已的最好选择。 对于两岸统一而言,台湾人并没有看到统一对自己有非常巨大的好处,尤其是处于对妖魔化的社会主义体制的恐惧,而且也不认同“中国”。从台湾人的角度来说,维持现状是天经地义不需要理由的,最说得过去的选择。

我们真正应该考虑的是,我们如何让台湾人民心甘情愿地投入到两岸统一中来。

武力只是最终后盾,是一种代价和后患都很大的方式。没有极端的必要,是不应该拿出来用的。

那么和平统一又该采用什么方式呢?经济的发展 要让台湾人接受统一,必须要让他们看到一个获得收益的前景。当收益前景远远超越了统一带来的风险,对于台湾人来说统一才能成为一个能够接受的选项。

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有两个方向可以进行努力:

大陆经济高度发达,高高超出台湾水平,那么台湾也就不会害怕说大陆会剥削台湾。

其次是统一后台湾大幅增加收益。如果大陆的经济水平能超过台湾,那么和大陆统一不但风险大大减少,反而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前景,那么大陆就能够吸引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支持。

所以在长远的未来寻求台海两岸统一的最佳途径应该是在保持军事威慑和军事压力的同时,以较现在更大的政治和外交努力相配合,进行多年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努力,放眼长远未来视角,持之以恒地将经济及军事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并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努力不断改善中国总的国际处境,特别是尽我们一方所能争取成中美关系的长期良好状况,统一大业的完全实现(而且很可能是以最小的代价)就有了大部分保障。

在我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进步的同时,改善大陆在外形象,改变台湾岛内对华与对大陆舆论,对大陆的经济依赖,文化先于政治统一,与军备后盾,均是最终改变意识形态对立的辅助手段,当意识形态上双方谋求统一之时,统一的最终完成,将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然。

第四篇:毛概 -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查报告

院系:

班级:

专业:

学号:

指导老师:

姓名:

年月号

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查报告

前言

人类信仰是人类社会生存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动力,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目前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问题看法上呈多样性趋势,很多学生对宗教问题有浓厚的兴趣,继而影响个人社会观,价值观。因此,研究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目的。

1. 了解当代大学生信仰结构,与宗教信仰的看法;

2. 认识宗教信仰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影响;

3. 探究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潜在

联系;

4. 思考宗教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的利与弊,讨论原因及改良方法;

5. 分析宗教信仰产生的原因,与民族性格,文化结构的内在联系。

二.调查方法。

1. 思考调查方法,确定调查基本思路,样本数量;

2.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及樟树林论坛发帖调查;

3. 回收问卷后,分析数据,并结合调查目的讨论总结; 4. 撰写调查报告 。

三.时间与地点。

1.时间 2013.11.20-2013.11.22

2.地点 楠园食堂附近及樟树林论坛

四.调查对象。

西南大学楠园片区学生及樟树林论坛网友。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

经过分析数据及阅读相关书籍可以得出。

宗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容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它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极为重要而广泛的作用,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动、国际事务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客观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体系及其特点,不仅有助于当今的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宗教现象,认识到宗教对于社会安定和世界和平的影响,而且对于拓宽知识视野,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科学、伦理、法律、经济 、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活动,更好地处理在人际交往中的宗教信仰关系等,也有积极的意义。

据调查,大学生中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约占总数的10%,产生这种宗教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主观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信仰变成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人们意识形态的异化。共产党内的不正之风,社会主义初级社会的腐败现象、单位中的用人不当,社会分配的不公平,贫富差距的扩大,种种因素,使青年人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产生了怀疑。政治信仰的缺失,导致许多人转向宗教信仰,大学生也不例外。

青年人思想未定型,情绪浮躁、易变,追求新鲜刺激,常有反传统的逆反心态,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面对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感到茫然、疑虑、混乱的同时,求新、求异的心理使一些青年学生转向了宗教。

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青年人承受着更多的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风险和压力。求学道路的困难、生活的苦涩和艰辛、工作的不尽人意或家人的下岗待业、个人及亲友病痛等等,面对人生挫折和困惑,都会导致青年人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之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日趋淡漠,因而宗教组织中教友之间的亲密、友善的关系,毫无功利色彩的互相关心和真诚帮助,就显得充满亲和力和诱惑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教会和教友之间的互相帮助,使他们感到上帝是他们最后的靠山。信仰宗教满足了信仰者的归属感,使其精神上感到欣慰和满足,他们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他们是“组织里的人”。

当然,有一些大学生是因为生长在信仰宗庭,还有一些人在困境中得到宗教界人士的帮助从而走向宗教。

当代大学生的宗教热,集中反映了部分青年人在信仰中的迷失,体现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其一,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三大宗教几乎都包括了这么一些道德诫律: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因而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它的约束力量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当今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尤需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

世界银行前两年曾发表过一个报告,大意是有信仰的地方发生金融犯罪的可能性更低,因为人们不是害怕法律才不犯罪的。事实上,再完备的法律也阻挡不了深思熟虑的触犯,人不犯罪一是受到道德律的自我约束、自我谴责,二是害怕神的惩罚。佛教的转世说,基督教的天堂地狱,这些戒律在叫人弃恶从善,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确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

其二,对信仰自由的模糊认识。宪法给予公民信仰自由的权力,法不禁止即为无罪,合法的东西为什么有人还要横加指责并干涉呢? 其三,对科学家信仰宗教问题的认识。很多大科学家似乎接受上帝这个概念,有些科学家本身信仰宗教,因此,许多大学生认为科学与宗教信仰并不相孛。

宗教是一种文化,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只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它的价值并且合理的对待才是有意于个人的生活、有益于社会的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历史承传的习俗,宗教活动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另外,作为精神追求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宗教的意义大有不同。在我认为,无论什莫信仰或者精神追求,必须建立在个人文化修养达到一定高度的基础之上,才能领会和运用好它的根本意义所在。

封建社会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人文思想知识。作为宗教信仰也在其中,并且有很广大的群众基础。宗教信仰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是离不开这些基础空间的。然而,有一定思维能力的人都能够分析到,无论任何思想意识有多莫伟大,它的承传需要有高度的文化知识作工具,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理解认识,综合整理、记录,才能给后人保留下印记。通过这些印记,我们才能了解认识它的内在意义。封建社会,宗教信仰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能力、有目的的来记录整理这些资料,并且有倾向性的加以撰述,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做为普通老百姓,文化层面根本达不到对它的积极分析、合理判断。所以,宗教信仰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宗教信仰是广大基层群众的枷锁、宗教信仰是老百姓的精神寄托。 现代社会,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思想活动大都自由的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政府对于宗教信仰的约束很宽泛。因此,它的影响力也就只有以个体为对象了。也正是这种条件下,宗教信仰在一个人的思想活动中产生着不同的作用。应该积极的承认,当今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信仰危机。价值观的变化、世界观的转变,在所有人的思想中,实际性、实用性成为主流思想观念。作为宗教信仰在大多数人来看,充其量也就是历史知识罢了!然而,社会的极端化发展中,出现了有文化、有资本、有地位的高端阶层追求宗教信仰、崇尚宗教活动的群体。同时,又出现了没文化、没资本、没地位的最低社会阶层也在积极追求宗教信仰、崇尚宗教活动的现象。在这两者之间,有一种默契的统一,那就是精神空虚。 精神空虚如同一个人没有了魂魄,浑浑噩噩的样子,再丰富的物质生活也难以令其积极的活着;再匮乏的物质条件也难以促就其积极的转变,在这些人的思想意识中,追求宗教信仰成为解脱逃避现实的最好选择。应该积极的认识到,当今社会中对于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应该积极的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历史形成因素,用来让我们清晰的知道先辈们生活的样子,并且帮助我们更好的总结历史、开拓未来。作为宗教信仰,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的对待它的形成背景、社会作用。如果盲目的作为精神寄托,灵魂归属,那就泯灭了宗教信仰的积极价值,再严重的讲就是迷信活动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作为宗教一支的信仰认识,六祖精辟的理解应该说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定位。古人的这种认识的渊源来自对生活的充分了解和感悟,应该告诉后人的思想理念在于:积极的对待生活每一刻,精神上高度总结来自生活的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理解教诲的目的。从另外的界面来认识,友善、和谐的做人、做事,是社会总体追求的大方向,并不是只有宗教信仰里才表现出来的。佛来自于人,道德高尚的人,如果所有的人都去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个社会就圆满了。当今社会正在以“道德荣辱”观念来提高个人的修养,也并非宗教的灌输,我们离开宗教信仰也能够积极的建设思想信仰领域,意识形态主流来自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大多数群体的认识。

因此,宗教信仰应该为社会发展服务,应该是正确理解历史发展的途径,如果它成为我们生活的最终追求,那将是宗教思想的悲哀!一个人,不能以自己的宗教信仰来改变家庭生活的和谐性;一个家庭不能以宗教信仰的追求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实际;一个宗教信仰群体不能以宗教信仰来干涉社会正常发展的秩序。否则,家人失去友爱,社会失去朝气,民族发展将愚昧落后。

第五篇:毛概,关于毛概课堂的调查

社会调查报告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学生姓名:所在院系:专 业:学 号:任课教师: 潍坊学院《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王敬军

信息与控制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高 海 杰 2012年5月

10031240204 《概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查研究

——以潍坊学院为例

一、前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课是大学生必修的思想

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针对当前课程教学中呈现的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课题组进行了深入调研。调查问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考核体系等几个方面,在对调查信息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改进教学的现实对策,以期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调查时间:2012年5月6日——20日 调查范围:潍坊学院 调查对象:学院全体学生 调查人: 3#370宿舍部分成员

调查分工:问卷由赵亚飞设计,由小组成员在不同地点发放问卷;数据统计处理由杨力完成,小组全体成员对结果进行讨论,并由赵亚飞笔完成初稿,经小组讨论修改后,完成各自论文。

关键字:课堂现状 原因 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

关于《概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查研究

大二下学期我们开展了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的学习。

潍坊学院《概论》课课堂教学现状 所以我们围绕这门学科的出勤情况以及同学们对于这门学科的认识等方面展开调查,共做了100份问卷,对象为潍坊学院各系的同学,共收回问卷84份,有效问卷80份。其中理科生60人,文科生20人。

由这份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大略得到一些同学们心中对于毛概这门学科的看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概论》这门课的出勤率很低,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中,理科同学的出勤普遍低于文科同学。据调查,大部分同学觉得这种课很无聊,还不如去做其他的有用的事情,还有一小部分的同学认为理科的同学不必要学习这类学科,根本就是浪费时间,毛概这类的只适合文科的同学学习。当然在文科的调查中,也有缺席《概论》的现象。

对于在课堂上的调查上我们有了发现,尽管同学们去上课了,但是上课的效果是不明显的。课堂上,老师在侃侃而谈的时候部分同学在玩手机,看小说,聊天,睡觉等等。也许,在上课的大部分同学中,是去应付点名的。

潍坊学院《概论》课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在对于开展《概论》课程的意义调查中,我们发现同学们对于开展的意义的理解还是比较乐观的,让学生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 ,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 ,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包装 。但是还是有一些同学选择了学校和社会的形象工程。通过学习《概论》,大部分的同学在这样的选择题中选择了认清社会现实,用理论指导实际,提高政治觉悟,为以后准备,从理论寻找捷径,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由此可以看到同学们通过这样的一个学科还是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的。

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教师教学水平是否高超,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丰富合理。从本课程来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束缚;许多老教师甚至没有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手段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形式多样化的需求。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对传统的师生关系加以重新审视,改善课堂教学中师生不平等的局面,创建平等的师生互动平台,激发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从被支配、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自主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提问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学习。一般而言,在刚开始授课时提问是引发学生兴趣;而课堂中间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避免学生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较长引发疲劳而跑神;知识点学习后提问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而主动求知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分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据此,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要教师通过教学给学生带来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提升自已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最终在教师的点拔下获得知识,从而变得越来越聪明。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燃料。因此,教师要重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优化提问技巧与方法,鼓励学生都能勇敢回答问题,使提问更有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调查显示,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的不同,积极运用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及研究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知识传授,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化和多样化。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掌握教师的主导地位,用正确理论和理性思维对学生加以引导,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透彻,增强课程教学的理论说服力和穿透力。另一方面,要始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发散思路、深入思考,促使其自主学习的精神和思维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同学们还是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中多一些实践教学。在一项关于“希望老师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多一些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调查中,同学们都选择了希望老师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辩论,主题演讲,参观观察以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在最后学习考核方面,同学们希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以及试卷考察两者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并且在考试方式上,同学们普遍希望应用开卷考试的方法。

所谓点评与提升,就是老师在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点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真情地赞赏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的精彩,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成功的快乐;热情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具体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提升其认知水平。这里所说的提升,就是老师站在比学生更高的基点上,以更新的视角,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抓住要点,进行全班点评,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得以提升,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高明,从而赢得学生的敬佩与尊重。 “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 行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9页) 只有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课堂气氛是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才能使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积极的情感可以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促进学生的强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老师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可望可及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略有指导,能给每个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学生的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设计出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猜想、发现真理,不但使学生理解学习材料,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获得较快的发展,而且能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学“能被3 整除的数”,教师先让学生指出一些3 的倍数,然后把这些数各位上的数字换位。如:1

23、1

32、

213、

312、321,让学生检验数字换位后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怎么还是3 的倍数?!”随着一片惊奇,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想急切探索其中的奥妙,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主动学习能力 “就每一节课而言,老师在把教材内容及相关知识搞清楚之后,就要设法使自己的教学,以新鲜而有趣的内容,鲜明而生动的展示,清晰而准确的表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切身感受与体验学习的愉悦。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尽最大限度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都想到,都想好,在激发学生兴趣爱好问题上,尽可能想得细一些,精一些。在课堂上,老师要始终注意激发学生追求真知的欲望、发现问题的兴趣、渴望展示才华的热情。”老师要满腔热情地激励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独特的才智,敢朗读,敢说话,敢板演,敢争辩,敢陈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展示自己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水平。没有这一条,就不可能有高的教学质量。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其综合素质,尤其是教学水平对课程教学效果能起到根本性影响。一方面,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教师“理论功底欠缺,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高度重视专业技能和水平的提高,注重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善于吸收最新理论成果,并将其与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以提升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调查也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可的理想的任课教师应该既是良师也是益友;既有高超的学术水平,也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以此为出发点,努力提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不辜负学生所望。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些问题疑惑不解时,需要教师及时化解,并适时设计讨论题,引起学生讨论,达到解惑的目的。事实上,只有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变过去教师的讲、学生的听为学生的学、教师的导,遵循自主学习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才能有效,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这三大主体性要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也才可能进一步得到发掘,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素质教育才能最终落到实处。

提高潍坊学院《概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

关于老师上课的几点建议。

一、借用现代媒体 在调查中有同学反映毛概课程枯燥乏味,无聊。所以建议老师多借助一些现代化的媒体,多放一些视频。

二、课串时事政治 我认为,我们的毛概课能不能不在死记硬背而在快乐中接受知识。

三、掀开讨论之热情 我们的毛概课在内容上不占有太多的优势,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去追求上课的形式上的完美。在上课的过程中是学生能对这个课程和老师产生兴趣,是学生能主动的想知道和理解这门课程,并且在知道和理解的过程中产生兴趣,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深入研究,讨论,学习这门课程的冲动,真正是学生的理想行为等产生变化。 关于学习《概论》的几点建议。

1. 《概论》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上课听听就行。

2.选择题的考点,一般来说包含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献、会议、人物以及纲领和方针路线等等,隐藏在教材章节的字里行间,极不容易发现。这时,就需要在读书的初始不能只粗览全书,而要细细研读,发现有这方面的内容,便要作下标记,方便日后在学习中加深记忆。 3.学《概论》不能死记硬背,大体上掌握主要的思路。关注国家的一些政策,国情等。

4.有问题请教自己的父母长辈,由于他们大多经历过解放后那个动荡的年代,所以对此有着比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随着茶余饭后的聊天,一些生僻的名词在他们的口中变得鲜活起来,单调的学习也变得生趣盎然,不必死记硬背,便掌握了许多知识点,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综述

大学可以说是我们最后的学生时代了,往后便不会有课堂半强制地教你知识,也不会有老师随时可以解答问题,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探究去学习,因此大学中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学习方法,这就是自主能力在生活中最实际的运用。这门课的时间虽然短,但其作用远非十六周的课时可以说明。作为未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必须维护和坚持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这个真理。 [参考文献]

[1]雷红霞.改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调查与思考.新西部,2009(11). [2]李毅红.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 [3]李臣之,刘文军,刘妍,等.高校“两课”教学问题及对策调查研究.中国 德育,2008(11).

上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下一篇:抹灰空鼓开裂修补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