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uk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英国史uk范文

英国史

关键词:世纪相交英国党内逼宫事件

摘要:国内外在英国政党内部斗争研究方面有不少可喜的成果,但在具体的逼宫原因等细节方面留有一定的空间有待完善。尤其是近期发生的逼宫事件,研究余地较大。本文在汲取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力求能在此研究领域增砖添瓦。

一、 逼宫现象

逼宫的形式有直接和间接,有成功也有失败,关键在于形势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权力结构,逼宫的代价和内容稍有不同。二战后的英国,政党政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45年大选,工党斩获393个议席,第一次赢得议会实质意义上的多数席位,以146席的绝对优势组成单一政党政府。二战后,自由党日益边缘化,其议席位一直在10席左右。工党取其而代之,由此确立新的两党制格局,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阶层的分化,中产阶级队伍得以不断壮大和发展,并深入两党内部,影响力与日俱增,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两党的民主化进程。逼宫政治,本质就是权力斗争,其发生发展实是党内权力平衡系统由打破到重新平衡的过程。二战以来,两党内斗几乎从未停息。在利益的驱动之下,党内派系不惜铤而走险直向首相逼宫。受困于党内压力,首相被迫辞职。本文主要是以成功的逼宫事件为对象进行探讨。以下是世纪之交两场成功的典型案例。

(一) 撒切尔下台的经历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在政界素有“铁娘子”之称,1925 年出生于林肯郡格兰瑟姆镇的一个杂货商家庭。1943 年,年仅 18 岁的她便进入颇负盛名的牛津大学。1946 年任该校保守党协会主席。毕业后,获得律师资格。与此同时,她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59年 10 月 20 日在伦敦芬奇利选区成功当选议员,辩才出众,在与工党反对派辩论时效果甚佳,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时博得保守党前座议员的高度赞赏。1964 年至 1970年,保守党在野期间,她先后出任了影子内阁 5 个大臣职位。1970 年大选胜利后,希思入主唐宁街,撒切尔夫人担任教育大臣。1974 年两次大选,希思领衔的保守党接连败北,地位岌岌可危,党内倒希思的人暗潮涌动。领袖改选工作势在必行。1975 年撒切尔夫人在前公共事务大臣基思• 约瑟夫和党主席爱德华•杜坎的鼎力支持下向希思宣战。在 2月 4 日第一轮投票中,撒切尔夫人收获 130 票,领先希思的 119 票,令后者大失颜面,知趣地退出第二轮投票。

在接下来的次轮投票中,撒切尔夫人继续成功,获得 146 票;希思的盟友威廉•怀特仅得 79 票。由此也开始了保守党女领袖领导的先河。1979 年 5月 4 日大选,撒切尔夫人领导下的保守党一举击败由卡拉汉领衔的工党,由此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但女首相的执政生涯并不平坦,她所幸安然度过 1981 年和 1986年内阁危机,并在 1983 年借助马岛战争的胜利在大选中大获全胜。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大力奉行货币主义政策和供给学派理论,鼓励自由竞争,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实行减税政策。且不忘削弱工会实力,减少政府支出,限制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改革福利制度。不容否认,女首相的这些妙方一度接近治愈经济顽疾。1980 年后经济进入持续增长的 8 年,年均达到 3.8%,是二战以来最高增长率。1984—1988 年英国经济增长比法国快一倍,比西德快 50%,并且在 1987—1988 实现 18年来首次盈余,达 35 亿英镑;1988 盈余高达 140 亿英镑,1989 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但仍有 70 亿英镑的盈余,委实令人刮目。英国再度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成为英联邦国家的楷模。

外交上,女首相穿梭于美苏两大帝国之间,并与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使英国凌驾于西欧和日本等国之上,宛若成为仅次于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第三大国,这是自丘吉尔以来的第一次。更重要的是,她在捍卫英国利益上表现强势,在马岛战争上,一举击败阿根廷军队,迫使其军政府下台,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士气。11983年趁马岛战争胜利举行大选,保守党大获全胜。在对欧政策上,她成功地削减英国在欧共体中的费用,并争取到不少利益。

(二) 布莱尔辞职的经过

布莱尔出身爱丁堡的中产阶级家庭,牛津大学毕业后从事律师职业。他于 1975 年加入工党,1994 年 5 月 12 日,工党党魁史密斯驾鹤西去。布莱尔在妻子切丽的快速动员之下,谋策竞选党魁。他还取得另一位党内权贵戈登•布朗的支持。1997 年大选,受钟摆效应影响,和保守党党内分裂的配合下,工党大胜而归,破天荒地获得 419 个议会席位。布莱尔上台后,成功处理戴安娜事件,推动北爱尔兰和平进程,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人员,颇得民心。2001 年大选,工党斩获 412 个议席。这也是布莱尔首相生涯的巅峰。2003 年布莱尔追随美国人发动伊拉克战争。该事件成为布莱尔首相生涯的分水岭。布莱尔的被逼宫呈三步曲走势。即 2003 年伊战后至赫顿报告;之后至 2005 年大选前夕;大选后至 2006 年 9 月。

二、 逼宫原因

英国当代逼宫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根源又掺杂浓厚的个人因素等。在这些因素中,政治是前提,经济不可或缺,文化不可忽视,个人因素至关重要,丑闻是导火索,它们激化党内斗争,促使支持者倒戈,迫使首相腹背受敌,终因孤掌难鸣,走向辞职之路。

(一) 政治原因

在西方民主国家,政治体制是实现党内逼宫的重要前提条件。不可否认,党内权力制衡机制,为逼宫政治的发展提供平台。首相政策受挫,民怨四起,则是党内逼宫的动力所在,进而激化党内派系斗争。首相任期过长,影响到党内权力的有序交接,则是逼宫政治发展的一大诱因。正是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政治因素在逼宫中发挥重要作用。

1. 政治制度国家

政体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一套规范体系,具体指与国家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民主政体的基本特征是宪法至上,建立代议制政府,政府权力大众化,公民自治。它也是一种宽容和忍耐政体。当代西方相对民主的政体主要有立宪君主制、总统共和制和议会共和制。英国大党之所以能够不时出现党内逼宫,迫使首相下野,显然与其政治体制有莫大的关联。英国立宪君主制历史悠久,而且呈渐进式发展。维多利亚女王已开始超脱党派之争,19 世纪中后期以来,保守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1924 年至今,特别是二战后,工党和保守党轮流坐庄。换言之,在大选未到来之前,只要党内不倒阁,在野党很难在议会击败政府或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若要推翻政府,必先从党内下手,1990 年铁娘子下台,事隔 17 年布莱尔黯然辞职,均是执政党内斗的结果,而非在野党的积极运作之功。当然在 20 世纪以后英国历史上,成功的逼宫有 1916 年年底阿斯奎斯和 1922 年劳合•乔治及 1940 年张伯伦。未成功的“逼宫”也不占少数,如 1947 年艾德礼政府,1967 年的威尔逊政府及戈登•布朗政府先后遭受党内“逼宫”。

第二篇:英国史论文

英国史课程期末论文

题目:伊丽莎白王朝

姓 名: 陈绍明

学 院: 工程学院

学 号:

专 业:

成 绩:

Part 1

危机四伏的英格兰国家

亨利八世从父亲亨利七世手里继承的稳固的疆域,又娶其兄长(阿拉贡)的遗孀凯瑟琳为妻,强化了自己的地位。亨利死后,由儿子爱德华六世继位,好命不长,1553年春,因肺炎病入膏肓,理应由玛丽继位,但顾问们力劝爱德华以玛丽和伊丽莎白为非嫡生而搁置一旁,指定亨利的孙侄女简为继位人。因此,玛丽凭借天主教的支持和效忠于亨利的新教徒的厚爱,罢黜了简,又杀了许多不信奉天主教的人,得名“血腥玛丽”。伊丽莎白坚称自己无辜才幸免于难。之后,没有子嗣的玛丽临终前极不情愿的确认伊丽莎白为王位的继承人。而此时,英格兰王国面对着宗教的骚乱、与法国和苏格兰有代价不菲的冲突,更让人担心的是,没有丈夫辅助的伊丽莎白不能铁腕执政,不能带来英格兰人民所希望的·稳定统治。但随后的日子证明,尽管留给她的难题棘手不已,她用铁腕统治其疆域,实现了亨利国王寄予儿子的厚望——不屈服于任何人。

Part2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

登基加冕前的伊丽莎白,曾经被姐姐玛丽囚禁在伦敦塔。新教徒的臣民期待她重续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在宗教改革的未竟之业。身为国教圣公会的领袖,她希望分裂的国家能达成和解。女王把这个称之为伊丽莎白宗教和解的问题作为当务之急。入主朝廷三个月,她便召集议会开会,付诸实施“国民宗教团结统一法”。与此同时,她欣赏天主教的许多礼仪和风俗,并希望在改革后的国教中保留下来。

“我不是生活在偏僻一隅,我的一举一动都在众目所视之下”伊丽莎白曾经说。

侍从给女王打扮要耗用两个小时,就选衣服就十分繁琐,有上百件外衣,她通常衣着素雅大方,但对礼仪性活动,衣饰的准备可谓精益求精。一天大部分时间,她处理朝廷事务后,都到花园或长廊里散步,不要侍从陪伴,而是由饱学之士相随。此后,她接受指导,并在众目睽睽下到附近森林或田野,有时打猎,有时放鹰。晚上,宫殿举办舞会、戏剧演出等娱乐活动,节假日还燃放烟花、爆竹。女王就是如此的童贞,若问有谁能有说服女王告别童贞的魅力的话,当属罗伯特.达德利。作为宫廷御马师,他与女王接触甚密并有条件充分展示自我。为人风趣幽默,擅长组织大型庆典和戏剧演出。

女王拒绝嫁为人妇不仅形不成人情债,反而成了一笔精神财富,使她得以保持已婚女王无法保持的纯贞神圣光环。这并没有丝毫减少她的吸引力,纯洁无暇,在众多崇拜者心目中有着永恒的魅力。在她统治期间,英格兰兴旺发达,艺术家把她描绘成不谢的花朵。

Part 3 伊丽莎白时代的生活、文化、战争

英格兰的田园生活,大部分土地是富庶的农田、南部有丰产的渔业,乡村生活离不开劳作,教堂和当地的啤酒屋。在大亚茅斯每年举办亚茅斯渔民节。

每年8月1日既是收获季节的正式开始之日,也是农业年份结束之时,人们举行收获晚宴,加冕收获女王。

正如一位德国游客所说:“他们给最后一车谷物戴上花环,旁边是盛装艳抹的农家少女,也许扮演着谷物女神的角色。”

伊丽莎白时代的剧场造就了众多杰出的悲剧明星和经久不衰的喜剧丑星,詹姆斯伯贝奇的儿子里查德在《奥赛罗》、《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中扮演一号人物,爱德华艾伦在戏中都触动了观众的内心情感。

“世界是个大舞台,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人的一生可有许多角色扮演。”

1581年4月1日,伊丽莎白女王亲自嘉奖弗朗西斯.德雷克,他刚刚结束六个月的环球旅行凯旋而归,满载着从西班牙船只上掠夺而来的金银财宝,之后,德雷克多次洗劫西班牙船只,引起西班牙的强烈不满,在1585年伊丽莎白派遣军队支援荷兰北部反抗西班牙霸并寻求自主的新教徒省份,由此激发英国与西班牙的战争。在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7月28日晚,无人驾驶的英国火船乘风破浪朝停在加莱港的西班牙舰队冲来——此策略驱散了无敌舰队,使其在第二天早晨爆发的决定性战役中仓促迎战而战败。

Part 4 伊丽莎白的晚年

晚年的女王深受困扰,英格兰与西班牙的冲突、爱尔兰起义、耶稣会士觊觎恢复天主教所持续不断的宗教纷争、清教徒呼吁彻底的新教等,但她坦然面对。在1603年她去世之际,留给詹姆斯一世的是一个更为强大更为安全的国家。

参考书目:

Sixteen-century English London : Allen Lane,1984 The England of Elizabeth .Madision What life was like In the realm of Elizabeth England .Alexandria

第三篇:英国史作业(定稿)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对同时期英国社会的影响

1837年6月20日,一个18岁的少女坐着金光闪闪的马车,前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在紧张之中,她悄悄地问侍从:“求求你,告诉我,应该做什么?”这个紧张不安的姑娘就是后来的维多利亚女王,她去教堂正是为了参加自己的加冕大典。在这之前,她的叔叔,英国国王威廉四世刚刚去世,王冠就这样落到了这个不谙世事的少女头上。

维多利亚,这位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王。从18岁到82岁,似乎命运要让她完整地见证和享有大英帝国的荣光,维多利亚伴随英国走完了十九世纪。她用一生的行动,给自己在马车上的那个疑问作了最好的回答。

维多利亚开创了至今都让英国人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黄金时代的老师自豪地指导学生涂红日不落帝国的版图,红色粉笔从印度和非洲的辽阔区域一直涂到零星的小国。大不列颠岛则用更醒目的颜色标示出来,以炫耀一个岛国对全世界的统治。她在位的64年期间,是英国最强盛的“日不落帝国”时期,她在位期间直到她去世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1914年,英国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一位当时的作家这样描述了全球市场对英国产品的需求:“供印度用的斧子和供北美洲土著用的战斧,销往古巴和巴西、适用于贫穷的奴隶的枷锁、手铐和铁颈圈„„在美洲的原始森林里,伯明翰的斧子砍倒了古老的树木;在澳大利亚放牛的牧场上,回响着伯明翰的铃铛的声音;在东印度和西印度,人们用伯明翰的锄头照料甘蔗田。”许多英国人现在还在怀念,犹如中国人永远怀念盛唐一样。

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君主。在她在位期间,多位大臣活跃在英国的政坛上。英国向来有议会与王权争斗的传统。在英国历史上有过改良、战争与革命。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詹姆斯二世被废黜流放。从威廉、玛丽、安妮到维多利亚,君主所受到的制约越来越大。安妮女王统治时期,她制定法律与政策需要议会同意,而议会通过的法律则不必征求她的意见。到维多利亚时代,女王已经下降到顾问或咨询者的地位,她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过议会批准的范围,既不能随心所欲地制定自己喜欢的政策,也不能否定自己讨厌的意见。首相成为了实际的政府首相,他的政党成员控制了众议院的大多数席位。故此,如何处理好女王与首相之间的关系,在王室威仪与政治实权中达成平衡,便是维多利亚所必须面对的课题。英国史学家这样评价维多利亚与首相的相处之道:“她坚决要求了解正在发生的国家大事,她也会从以往积累的丰富经验中找出实例来进行比较分析,如果她持反对意见,她会抗议;如果大臣坚持己见,她就停止抗争。”这种方法显然非常成功,维多利亚女王在她的64年中,基本上成功地扮演了这个不易掌握火候的角色,达成了君臣关系的最佳平衡。维多利亚的重重孙女,现任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就多次在公开讲话中提到,她本人的声望要归功于维多利亚女王建立的执政传统和习惯。

维多利亚女王的第一位首相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墨尔本勋爵,现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城市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维多利亚上台后,墨尔本首相已经58岁了,是一位资深的政客。他失去了唯一的女儿,将维多利亚视为自己的女儿。他风度儒雅,谈吐不凡,维多利亚对他十分钦佩,将他作为导师看待。每天上午女王都需要接见首相,墨尔本向她宣读议会制定的公文,并给予解释说明。此外还会谈及英国宪政、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评论出版的书籍或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墨尔本就建议女王不要看查尔斯·狄更斯的书,因为他的书会有太多伤感的东西。在维多利亚结婚前,君臣经常一起出去骑马、吃饭、高谈阔论等。两人相谈甚欢,彼此相得。可好景不长,因为牙买加问题引发了内阁危机,墨尔本首相于1839年5月不得不向女王提出辞呈。女王虽然十分不情愿,但迫于严峻的形势,也只得批准墨尔本的辞职。随后托剥党的领袖罗伯特·皮儿组成新内阁。

罗伯特一上台就给女王出了道难题,他要求换掉女王的侍从,另外安排人选。这些侍从原来都是墨尔本首相安排的,女王认为这是对她的私生活的干扰,因此坚决不同意。罗伯特也相当执拗,这样双方互不让步,引发了所谓的“寝宫危机”。女王盛怒之下,宣布罗伯特的组阁无效,继续由墨尔本勋爵接任首相。但1841年大选,墨尔本首相带领的辉格党还是未能获取大选胜利,只能继续由罗伯特组阁。此时,阿尔伯特已经与女王结婚,在他的调停下,采取折中的办法,换掉了女王宫内的一半侍从,“寝宫危机”才宣告结束。此后,女王与罗伯特之间倒也相安无事,没有再发生争议,但君臣之间总是存在着距离,十分疏远。

疏远倒还不可怕,敌对则只能让人紧张。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就与女王夫妇的冲突相当激烈。帕麦斯顿长期担任外交大臣,支配外交事务20年,他精力充沛,处事老道,被认为是英国人的典型代表。他与女王夫妇的矛盾始于西班牙伊莎贝拉二世的婚姻问题。由于他的疏忽失职,伊莎贝拉二世的婚姻让法国得逞,英国则失去了一次大好机会。另外,帕麦斯顿在各国的革命中,总是偏袒革命的一方。而女王这一边,她与同为统治者的各国君主惺惺相惜,对他们在革命中的遭遇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并将革命视为洪水猛兽。而帕麦斯顿则希望各国的革命来得更猛烈一些,这样可以保持欧洲均势,英国顺便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也更能显示他这个外交大臣的手眼通天。立场的不同,带来观点的差异,也带来了他们更深的矛盾。1851年,法国拿破仑发动政变。帕麦斯顿继续他的一贯态度,对政变的拿破仑表示支持,而女王和首相的态度则是中立。女王再也难以忍受帕麦斯顿的嚣张狂妄,与丈夫阿尔伯特一起游说首相约翰·罗素,罢免了不受控制的帕麦斯顿,总算除掉了这个眼中钉。

女王统治的后期,也有两位著名的首相。一位是托利党(保守党)的迪斯累里,一位是辉格党(自由党)的格莱斯顿。

迪斯累里擅长阿谀奉承。女王的“仙女王”名号就是迪斯累里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让她觉得十分受用。迪斯累里态度谦卑,谈公务的时候化繁为简,徐徐到来,让女王恍如又见到了久违的墨尔本首相。迪斯累里还不经议会同意借款购买了苏伊士运河的半数股票,使英国控制了这一条著名海上通道,这与女王的扩张战略是一致的,深得女王赞许。1876年,迪斯累里提出了一项授予女王为“印度女皇”的议案,维多利亚于1877年1月1日加冕为印度女皇。女王因此更为倚重迪斯累里。1876年8月,女王加封迪斯累里为比肯斯菲尔德伯爵,进入上院。一直到迪斯累里后期,几次战争失败。才不得不下台。

而格莱斯顿则让女王头痛不已。她在私人信件中总是用“那个可怕的老头”来称呼他,并抱怨说他与她讲话就好像在公共场合演讲。女王对格莱斯顿的陆军改革十分不满,对他在爱尔兰独立运动中的妥协政策也极为反感。尤其是格莱斯顿的救援不力,使女王的爱将查尔斯·戈登死亡。格莱斯顿躲避不见女王,女王以电报追之斥之。可能格莱斯顿是女王的首相中最不受欢迎的人。

无论女王对这些大臣喜好也好,厌恶也好,正是这些大臣的合力为女王开创了盛大的维多利亚时代。而维多利亚本人清楚地看到了女王头衔的真实含义,故而能够近乎完美地履行了自己的历史职责:女王是国家民族的象征,她应该超脱于所有的争执、分歧和分裂之上。在十九世纪这个欧洲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社会政治发生剧烈变动的时代,同欧洲大陆上各国频繁更迭的政权相比,英国的政局则相对平稳,这与维多利亚长期而稳定的统治作为英国民族团结的象征是有关系的。后世史学家评价说:假如不是维多利亚,而是一个类似拿破仑三世或尼古拉二世的人物担任英国国王的话,英国的政治状况可能大不一样。此外,维多利亚对英国君主制的转型也有重要影响,虽然王权在与议会的较量中进一步衰落,但维多利亚的诚实与责任感使得君主制令人尊敬,例如,在统治初期,维多利亚付清了她父亲的全部债务,当时她未必一定需要如此,这使得她获得了广泛的称誉,人们还是愿意承认,女王是英国的灵魂。

身为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身为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维多利亚对于英国与世界均有深远影响。维多利亚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顶点时期,也是大英帝国经济文化的全盛时期。当时的人们信仰科学进步。对于工业革命充满了乐观和信心。万国博览会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汽船和火车构成了畅达的交通,克服了空间的一些障碍,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对人类起源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出现了大量文学家,有《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以及夏洛蒂的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作者),《雾都孤儿》的作者查尔斯·狄更斯等。艺术方面,出现了许多艺术流派。如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艺术以及后印象派艺术等,艺术界群星灿烂。分外夺目。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方面,这一时期有希腊风格、哥特式建筑风格和文艺复兴时代的风格。这些建筑矗立在英国的各个城市,体现了十足的艺术气息与静态的美感。在这个科学、文化和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的繁荣昌盛的太平盛世,还形成了男女平等和种族平等的进步观念,美国的废奴运动正是这一思想进步的体现。

民以食为天,这个时期的中上层阶级对于饮食非常讲究,他们从遥远的国度进口各种异国情调的香料调料,用于精心烹制的食品中。而且,烹饪学校兴起,各种烹饪书籍流行,厨房的用品种类也丰富起来。注重礼仪的维多利亚女王,还形成了一整套餐饮礼仪,使英国成了一个礼仪之邦。其时英国贵族们早餐丰富,午饭简单,晚饭很晚。据说,维多利亚女王的女侍从官——女公爵安娜每到下午就会觉得很饿,于是便让仆人拿些小茶点来吃,许多人纷纷效仿,下午茶渐渐成为一种例行仪式。此后,围绕着下午茶习俗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英国茶文化。高雅的旅馆开始设起茶室,街上有了向公众开放的茶馆。茶话舞会更成为一种社会形式,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小姐们在那里与男友们会面。渐渐地,下午茶成了欧洲皇室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

女王生命的最后几年,是伴随着疾病度过的。她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白内障,加上对英布战争的焦虑,身体每况愈下。到1900年年末,过度劳累的女王已经接近衰竭了。她的记忆力严重衰退,身体机能降到最低,最后只能依靠意志支撑自己的生命。她顽强地挣扎了一个月,写好了遗嘱,交待了后代子孙等身后事,于1901年1月22日,在众多儿孙围绕的病榻上仙逝,享年82岁。依照女王的遗嘱,女王被葬在怀特岛上阿尔伯特的陵墓旁边。

在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空前团结,成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个帝国。这时日不落帝国国势最盛,它昂首阔步,傲视全球。这是维多利亚女王给英国人留下的最好遗产,也是对她一生最好的评价。

第四篇:英国史测试题

英国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 1.阿奎那曾把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引入基督教教义 中,他认为,既然自然界最终只有一个权力(大前提)。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是世俗统治者(小前提)。那么,君主是神圣的(结论)。这一论断(

)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小前提以及结论都是错误的 D.大前提、小前提以及结论都是正确的

2.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继承英国王位,他就是詹姆士一世。詹姆士一世的思想核心是(

) A.君权来自上帝、教权高于王权 B.君权神授、王权至上

C.权力必须集中在国王手中

D.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包括上帝) 3. 斯宾诺莎认为,“神学不一定要听理智的使唤,理智也不一定要听神学的使唤,二者各有其领域„„”。其“理智”符合了(

) A.专制国王的要求 B.本国教会的要求 C.资产阶级的要求 D.封建领主的要求 4.洛克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这句话的本质意思是(

) A.自由和法律是分不开的

B.只有实行法治,人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C.法律为保护人权而设立

D.依法限制政府的权力,人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5.下列有关17世纪30—60年代英国宗教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进行了宗教改革,建立起英国国教教会

B.清教徒议员在议会中拒绝通过征税法案

C.查理一世的宗教压迫导致了苏格兰人起义

D.克伦威尔厉行清教法规

6.下列政体曾出现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有(

)

①君主专制

②共和政体

③护国政体

④君主立宪制

⑤总统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7.17世纪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够表明这性质的是(

) A.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打败了王军

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 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D.1649年5月宣布成立英吉利共和国

8.1688年,女婿登基,丈人逃亡的那场“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与(

) A.封建贵族斗争的原因

B.新旧贵族妥协的结果 C.封建贵族斗争的标志

D.新兴贵族妥协的条件

9. 光荣革命是指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因为这场革命未有流血,故称之为“光荣革命”。 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与这段文字文意相符的是(

)

A.英国资产阶级发动了“光荣革命”

B.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是在“光荣革命之后”

C.“光荣革命”是一场防止天主教复辟的英国资产阶级非暴力政变 D.历史学家因为这场革命未有流血,故称之为“光荣革命”

10.有同学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后作了一歌谣以便记忆:“ 君权神授盛行,国王专横不减,查理一世筹款,克伦威尔揭竿”。请按其先后顺序编排以下续写的内容(

) ①资产阶级不满 ②专制国王被斩 ③丈人被婿所赶 ④查理二世重返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①②④③

11.首开英国内阁制先声的国王和第一任首相分别是(

) A.乔治七世和撒切尔夫人 B.乔治一世和沃波尔 C.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

D.伊丽莎白二世和布朗

12.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被视为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新议会的召开是资产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新议会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查理一世因之宣布“讨伐议会”,挑起内战。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议会的主要作用是(

) A.执行国家最高权力 B.资产阶级借之控制王权

C.议论国家大事

D.成为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对王权作斗争的场所 13.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意用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吼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4.1660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接受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目的是(

)

A.结束军事独裁统治

B.重建封建王朝

C.向封建势力妥协

D.维护革命成果

1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含义是(

) A.宪法由君主主持制定 B.君主按宪法选举产生

C.议会由君主负责召开 D.君主权利受宪法限制

16.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

A.防止国王独断专行

B.扩大议会的权力

C.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

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 17.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

)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18.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19.易中天在《艰难的一跃》中说,这部宪法的出现究竟是人性与自由的胜利,还是利益力量左右的结果?这是一个需要回答、却又不必认真计较答案的问题。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部宪法也许是政治家充满智慧而体面的“合谋”,也许是人性中自私自利的彻底释放,也许是以上诸种情况的结合。这一文件最有可能是(

)

A.《权利法案》

B.《邦联条例》

C.《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20.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其背景是(

)

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削弱

B.代议制下王权需要继续削弱 C.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权利

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1.1832年、1867年及1884年的三次议会改革,本质上反映了(

) A.选举权的扩大

B.议会制度呈现民主化趋势 C.工人阶级要求掌握权力

D.广大民众要求议会改革

22.“支援我们来实现修正法案吧,我们一旦有了选举权,就会利用我们的权利来协助你们取得你们的权利。”这是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时期的宣传语,其中的“我们”“你们”分别指(

) A.大地主和工 业资产阶级

B.工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C.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D.新贵族和工人阶级

23.一战后,英国自由党失去执政党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国面临空前的经济困难

B.放任自由的施政原则已不合时势 C.工党在工人中的影响扩大

D.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得到新发展 24.第一国际的成立反映出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是 (

) ①无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②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③工人运动进行国际联合

④出现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英国政局动荡不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流亡国外的查理二世进行谈判。1660年5月,查理二世被迎立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查理二世复辟前,曾经许诺大赦政治犯,保护议会的权力。但是,他上台后就食言了,对革命者进行血腥报复。许多人遭到迫害,就连克伦威尔的尸体也被掘出来施以绞刑。 材料三:查理二世的继任者詹姆士二世,力图重建君主专制统治。面对不断扩张的王权,议会议员达成一致,在1688年发动政变,废黜了詹姆士二世,邀请他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为英国女王和国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此结束。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

二、三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怎样的特点?出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产生怎样的影响?它的行为导致了什么事件?(4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执行法律时任何人的权力都不能大于国王,但国王如果犯法就应当像最微贱的平民一样受到法律的制裁。

——13世纪英国法学家亨利·布莱克顿《英国的法律与惯例》

材料二:2011年3月20日是伊拉克战争爆发八周年纪念日。在伊拉克战争前后,布莱尔的思路很明确,在“日不落”帝国已成历史之后,跟胜者走是英国唯一的选择。2003年春天,虽然与法德所代表的欧洲大陆反战派只隔着一条窄窄的海峡,但他毅然站在大西洋的另外一边。

1、材料一体现了国王和法律之间怎样的关系?(2分)

2、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主要以什么方式同国王展开斗争?(2分)

3、材料二中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女王伊丽莎白如果反对,布莱尔会不会因此撤兵?为什么?(4分)

4、现任首相在组阁时应经过怎样的程序?(4分)

28.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按照钱乘旦先生的划分,现代化史观下的世界近代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4—15世纪),这个阶段起源于中世纪晚期,农业文明不断瓦解; 第二阶段:现代化的起动阶段(16—18世纪),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一个 “现代”世界出现了;第三阶段:现代化的成熟与发展阶段(19世纪),在这个阶段中,经历了两百年发展的欧洲终于迎来了成熟的现代社会。第四阶段: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19世纪中期后),世界在破坏和重建中进步着;第五阶段:现代社会的新转型阶段(二战后),从二战结束起,一个“后现代”社会正在形成。

——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1、请以英国家为例,概述该国在上述其中一个阶段的现代化之路。

29.18世纪到19世纪英法等国的历史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材料: 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合乎自然的自由的制度就会树立起来。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

总之,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

1、根据材料概括亚当·斯密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8分)

英国史参考答案 1—5CBCBA 6—10ABBBC 11—15BDBDD 16—20AADAC 21—24BCBB 25.(1)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残酷性和反复性。(2分)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4分)

(2)看法: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对革命者反攻倒算,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破坏了革命的成果,力图恢复专制统治,最终导致覆灭。(4分)

结果:发生了“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建立了政权。(4分) 26.(1)君主的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2分)

(2)以议会为阵地,以议员权力为武器,主要从批准税收等经济方面与国王进行斗争。(4分)

(3)①赞同。内阁成员与首相对国家事务集体负责,共同进退。(4分) ②不会。首相掌握行政大权,不对国王负责。(4分)③由英王任命。根据国王授权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呈请国王批准,组成内阁。(4分)

27. (1)英国的宪章运动。(2分)

原因:①英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的发展。②工人队伍不断壮大,但其生活困苦和政治上无权。1832年的英国议会选举改革赋予了工业资产阶级选举权,工人却依然被排斥于议会之外。(4分)

(2)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对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4分)

28、以16—18世纪的英国为例, 英国在产业方面开始“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在国家的政权建设上,资产阶级革命破除封建制度,建立了相对自由、人权平等的社会;工业革命造成社会分工变动,人们从乡村来到城市,开始城市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宣传了天赋人权、民主平等等思想,逐渐开启了英国人的思想民主化进程。(10分)

29、(1)思想:自由竞争、自由发展。(2分)

原因: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英国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等。(任意3点6分)

5

第五篇:英国伦敦的城市种菜史

在伦敦市中心骑士桥的地铁站四号出口外,有四栋公寓楼。这个被冠之全球最贵公寓的楼盘共有80套房间,每平方米均价约6.4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63.21万元),面积最大的一套卖到1亿英镑(约合人民币9.8亿元)。据悉,这里的业主中,最大的群体来自俄罗斯,占了全部买家的三分之一。然而大多数业主们或许并不知道:与他们的豪宅比邻而居的,曾经是伦敦最大的一片菜地。

“为胜利种地”行动

在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许多伦敦人才想起:位于伦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曾是伦敦人的大菜圃。

1940年7月,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等国全被德国征服,整个西欧只剩下英国还在抵抗。德国旋即跨越海峡对英国本土展开轰炸,与此同时,德国的海军对英国的海上运输线持续打击,致使英国很快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的从海外输入的物资。

当时英国有接近4800万人口,全国三分之二的食物依赖进口。由于缺乏同德军潜艇对抗的经验,英国的运输船大量遭袭,损失严重,各大港口的进口量一度锐减为战争前的一成,大量的食物损失在运输线上,整个英国面临饥馑的挑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对饥荒的恐惧甚至比希特勒的威胁来得更直接。 在这种局面下,许多英国人只能吃到最基本的面包和果酱,因为英国本土之前只种植一些小麦和用于酿造酒的苹果,而这两样食品显然完全没法均衡饮食,这导致英国军民严重缺乏维生素、蛋白质和铁元素。

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把确保人民吃饱的重任交给了他信任的农业大臣伍尔顿爵士,后者请教营养学家们如何能用尽可能少的食物保障人的营养。经过多重方案的讨论后,英国开始实行全国食物配给制度。先是咸肉、糖和黄油限量供应,随着战争的持续,限量供应的单子越来越长,肉类、鸡蛋、果酱,以及糖浆等调味品也陆续被加入名单中。

农业部先是出书鼓励大家节约食材,把能吃的全吃掉,但无论怎样节流,食物总不够吃,于是英国人又在开源方面下功夫,搞出了“为胜利种地”行动,鼓励人民利用周围的一切公园的草地、自家的后院,甚至是德军空袭炸出来的土坑来种菜。 在“为胜利种地”行动的号召下,包括海德公园在内的伦敦多个公园都被开辟成战时的菜地。有专门的组织帮助大家把玫瑰花刨掉换成蔬菜,并帮助大家用厨余废料养猪。

在英国农业部派发给每个家庭的“战时菜谱”中,蔬菜比例较大。而在所有推荐种植的食物中,尤以土豆的地位最重要。因为土豆不但可以提供淀粉,也含有维生素C。这在严重匮乏水果的当时可以说是伦敦居民最重要的维生素C来源。 《战时菜谱》提倡土豆不削皮,以保存尽可能多的营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拥有大片空地的海德公园被开垦出来,种植了大片土豆,成为伦敦市中心的土豆田。

“有机风潮”带动花园菜地复兴

经历了残酷战争的英国人,在战后迫切希望忘掉战争带来的伤痛,提升乐观的情绪。因此,当年被种植土豆和蔬菜的公园很快恢复了鲜花和草坪的旧貌,而且不少园艺知识几乎等于零的民众也勤奋学习,在自己家的花园种上了天竺葵、牵牛、剑兰、香豌豆等花卉。

不过,就在英国人“退耕还花”20多年后,在不少人的后花园里,那些姹紫嫣红的花卉再次让位给了蔬菜。而这次导致蔬菜再成新宠的原因并非是战争的威胁,而是一场规模庞大的“有机蔬菜风潮”。

受到所谓“有机食品”的煽火,英国人逐渐了解到,超市售卖的蔬菜通常贮藏在气体冷却的冷冻室里,并不新鲜。而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如今随处可见售卖蔬菜的超市还很少见,彼时人们买的蔬菜上通常还带着泥。那时候的蔬菜是当地产当地销,并不经过物流和加工,很不卫生。

同时随着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可以利用便利的交通举家外出,到乡村、到郊外的庄园去郊游。瓜果飘香的乡村自然环境,与人们自己花园色彩斑斓的色彩形成鲜明对比。郊游打开了眼界,人们迫切希望把看到的自然搬到自己庭院里来,也让自然种植的蔬菜开始在花园中回潮。

媒体也对有机种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在英国民众中拒绝杀虫剂、化肥的呼声越来越高。而英国广播公司收视率颇高的“园艺爱好者之家”栏目在这阶段换了新主持人杰夫•汉密尔顿。汉密尔顿是第一个在电视上倡导有机种植并引导人们有效进行有机种植的电视人,其有机种植节目的成功影响和感染了那个时代乃至当今英国成千上万的园艺爱好者的园艺情结。

从那时起,无论乡村或城市,到处都有众多的园艺爱好者,到处都是各有特色的阳台和花园;无论在私家花园里还是在人们的阳台上,有机种植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而是大众公认的最基本的、健康的耕作手段和每个热爱园艺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而对杀虫剂、农药、化肥的使用如今几乎仅限于大面积种植的专业生产户和养殖户,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在自己院子里、阳台上开辟菜园的洪流当中。

经济危机催生“种菜热”

缘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有机蔬菜风潮”影响很大,可带动的只是那些对食物品质有更高要求的人参与其中。2008年的金融危机则催生了蔬菜进花园的“刚性需求”:自己种菜能省出一大笔支出。

家住伦敦北部的娜米•西林格女士这几年就把自己面积不大的后花园变成了一块小菜地,里面种植着芥菜和球状生菜等蔬菜。虽然她的小菜地只有区区1平方米左右,但足够她整个夏天吃沙拉用了。

西林格女士用写博客的方式分享她的种菜体验,没想到一下子火了。现在,她正在为此写一本书,书名就叫做《尽情品尝三尺地》。她的做法也感染了她的邻居们。他们形成了一个由大约一百人组成的“种菜帮”,相互分享种菜小点子,时不时搞个聚会,并且把种多了的蔬菜拿出来交换。

目前在英国,像西林格女士这样,愿意自己种菜的“城里人”越来越多。他们在家里窄小的空间见缝插针,利用一切能找到的地方种菜。在2008年,英国家庭摄入的食物中,有2.1%是自己种植的作物。到了2015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4.7%。有评论说,这是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应对政府的“紧缩政策”而采取的无奈之举,因为这些家庭在10~15年前,根本用不着自己种菜来省钱。亲身实践的西林格女士称,自己种菜确实省钱,现在她一个夏天都用不着买蔬菜。 自己种菜像是席卷整个英国的一股时尚,甚至白金汉宫也加入了这股潮流中——尽管对女王陛下而言从来都不是问题。

2009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的地面上栽瓜种菜,那是二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二战时期的宫廷后花园,一度也成为菜园子。金融危机后王室再次开辟菜地主要是为了显示亲民,这次的菜地也比二战时要小得多。女王的菜地有大约10米长,4米宽。洋葱、豌豆、马铃薯、莴苣、韭葱都出现在女王的菜地里,而且女王亲手栽种的草莓还被御厨用来做美食。

年逾八旬的女王并不可能经常下地干活,菜园里所有的作物都会受到专业园艺师的精心照料。比如,地里的土豆是按照标准的半圆形方式栽种,被围在当中的则是番茄、莴苣和豌豆,这些菜从不使用化肥和农药。

白金汉宫里栽种的果蔬不但被宫里的数百名工作人员享用,而且还会出现在正式的国宴上,这在事实上也减少了王室的支出。

在经济危机后,连女王都这么干,那么英国人利用花园、窗台和阳台等家里狭小的空间种菜,甚至是把种菜盒子挂到墙上,也都是可以理解的现象了。 东方城乡报 2016年06月07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英国史uk范文】相关文章:

近代英国史范文05-20

英国史复习范文05-22

英国史研究范文05-22

英国史简述范文05-22

英国史历史系范文06-03

英国史读后感范文06-03

英国史论文题目05-05

uk申请表指导范文06-06

uk重置申请书06-21

阅读史范文05-15

上一篇:开题报告1范文下一篇:6黄河颂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