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发展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农文旅融合发展范文

美丽乡村 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实现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乡村绿道”和“川西林盘”两张牌,盘活乡村资源促进农民增收,以美丽乡村汇聚产业与人气,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新晋网红地 成都旅游“新名片” 崇州道明镇的竹里、竹艺村,集贤乡徐家渡林盘凡朴生活圈,还有蒲江的明月村,这些成功“转身”的川西林盘,早已是微博、抖音、朋友圈里的“网红”,成为各地游客追捧的乡村旅游热点,今年端午假期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感受“国际范”“天府味”的林盘生活。 在凡朴生活圈,来自全世界31个国家和地区的义工一齐参与打造,带来了自己对于生活的体验和对自然的理解。将当初林盘整治时老百姓拆除旧屋破棚废弃的材料重新利用起来,通过自然生态的建造手法, 形成了一处处充满着创意的功能建筑。在川西坝子,越来越多的传统林盘正在向乡村旅游综合体华丽蝶变,一幅“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徐徐呈现。 蒲江县明月村,让几位外国大学生流连忘返,农房改造的乡村书吧、乡村小酒馆,处处洋溢着文创带来的新活力。这里将一个传统的村落通过艺术的手法,变成时尚现代、具有国际范的新林盘,让他们改变了行程,留下来慢慢品味。 国际化不只是高大上,乡村的返璞归真也是国际化。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乡村绿道已经成为成都的一张“新名片”。6月14日,在端午小长假来临之际,市旅游局面向广大市民和游客推出了9条天府绿道、川西林盘旅游线路产品。根据今日头条大数据显示,在6月14日至18日期间,这9条“走绿道、玩林盘”精品旅游线路总计网络关注度高居全国第一。

经济新形态 创造产业新机遇

随着乡村绿道打造成果初现,一条绿道,串联起了成佳茶乡的吃喝玩乐,乡村游玩法多样化对当地百姓增收和旅游产品多元化的带动作用也显而易见。成佳同心绿道沿线既可采茶、制茶、学习茶艺,也可以开展农事体验、自然科普教育,游客可体验最生态的成都乡村游,沿着一条绿道,就可以把茶乡的生态和文化“一网打尽”。 伴随着天府绿道和川西林盘建设,由此带来的成都乡村经济新形态也悄然改变,带来的不仅是秀美乡村绿道和宜居川西林盘的视觉感官体验,也带来着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位于大邑县青霞镇的“成都匠人村”,构建起乡村创意生态系统,孵化出100多个乡村创意品牌。在明月村,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文化客商在这里驻留,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巴金文学院签约作者马嘶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把一个农家院子改成了书院,每本书都是他亲自买回;传统文化爱好者冯玮开了遵生小院,和客人们一同聊天、做手工,慢悠悠地过日子…… 与崇州紧邻的温江区,按照“以道为导、串珠成链”思路,推动城乡要素沿绿道一体化流动、产业沿绿道一体化布局、人口沿绿道一体化集聚,把绿道建设成为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经济带,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增添新动能、注入新活力。温江在绿道旁有机嵌入都市农业、医养健康、文创旅游三大业态,规划布局寿安康养、和盛农旅、万春文旅等6个百亿级产业组团。全力做强绿道产业链,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 从简单的绿化、美化向产业化、功能化转变,天府绿道与川西林盘建设的神来之笔,让天府田园的诗情画意变成一个强磁场,要素碰撞、创意流淌,农商文旅全面融合。 本报记者 赵荣昌 赵一 本报摄影部供图

第二篇:全域旅游下的文旅地产创新 ——以旅游为龙头,旅商文体康养融合发展

全域旅游下的文旅地产创新

——以旅游为龙头,旅商文体康养融合发展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2016年7月8-9日,全经联首届全国文旅地产创新模式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主题为“分享创新内容,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来自全国各地从事文旅地产投资、开发、规划设计、运营服务等领域的企业家及政府、金融机构、媒体的代表共500余人出席了大会。我院院长林峰博士受邀出席本次大会并作了题为 《全域旅游下的文旅地产创新》的主题演讲。林峰院长认为,全域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整体战略,为政府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抓手。旅商文体康养(即五大幸福产业+商业)融合的地产综合开发,已经成为当前及未来地产发的主流。全域旅游下的文旅地产创新模式即旅文体康养商融合发展的地产开发模式,是以旅游为龙头,五大幸福产业融合下的创新地产及区域综合开发。

一、 全域旅游再认识

1、全域旅游内涵

全域旅游是在以旅游为优势产业的行政区域,将该区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建设、管理、运营,通过旅游业整合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整合多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形成政府与市场、居民与游客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的内涵

今年五月召开的全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上,来了262个县的县委书记,意味着旅游在中国真正成了大风口。国家搞全域旅游的原因,在于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旅游的井喷效应,为政府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抓手。旅游给了大家通过投资带动区域发展的理由,使得政府有可能运用旅游产业这个引擎去带区域经济发展。

全域旅游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特别提出了七大理念的转变,七大转变中最核心的是从景点旅游转化为休闲式、体验式全面融合发展的旅游结构。在运营上最关键是由旅游局、产业推动的要素转化成了以党政协调推进、中国特色下政府带动的产业发展的方式。通过对全域旅游的研究,我们认为全域旅游要打破“全”的概念,应该着眼于市场要素的配置,有的放矢,破“全”,立“逻辑”,找“抓手”,达“目标”。

全域旅游的七大转变

2、绿维全域旅游观

绿维创景认为,全域旅游有旅游吸引物、旅游区、旅游交通、乡村、城镇五大基础支撑。任何地方搞旅游必须有核心吸引物,观光不会形成目的地,但是没有观光也很难形成目的地。通过吸引力、吸引核的打造,把人聚集起来,促进旅游区、休闲区的形成,引导旅游的消费升级。交通作为基础设施,起着最重要的带动作用。旅游交通从传统的高速路、铁路、城际路等转变,形成了旅游流向过程中的运动系统,包括自行车道、马拉松跑道等,也包括文化体验和以文化为主体的结构都在道路系统中变成了一种混合型的产品。交通条件下的全域旅游提升,与原来的交通理念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乡村和城镇都在这个旅游发展的结构中。

全域旅游五大基础支撑

全域旅游发展基本遵循全域景区化、全域度假升级、旅游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与精准扶贫,旅游交通五大架构。这五种架构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也可单独支撑,形成全域旅游的良性发展。

全域旅游五大发展架构

绿维创景认为,全域旅游有两大核心理念,一个是“旅游+”,一个是“互联网+”。“旅游+”的核心在于有效整合多产业,通过旅游把人有效地聚集到了目的地,从而发生让农业、工业、文化、教育、养生、养老等产业转化为消费项目。如果人不去贵州,贵州所有的文化、体育,都是本地人的消费,不能带来区域经济的任何变化。因此旅游是通道,是核心的渠道结构。

“旅游+”----“泛旅游产业整合”

第二是“互联网+”,互联网带来了大量的实体店关门的同时带来了旅游体验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会因为互联网而不去旅游,我们只会因互联网而更好地旅游,这就是旅游与商业之间最大的差别。旅游是一种移动生活方式,互联网助推旅游成为智慧化的全新移动生活,成为一切产业融合的主渠道与通路结构。互联网、物联网的盛行,线上线下联动发展,移动APP的出现与发展,都将促进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体验智慧化、旅游方式转变、旅游消费升级。

如何运用移动的工具形成移动生活方式,带来旅游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旅游大数据搜集及挖掘、为游客提供在线旅游服务、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化、为运营者或管理者提供智慧营销方案、为游客提供LBS、为游客提供智慧服务、为运营者提供智慧管理。

互联网作用于旅游的七个层面

二、房地产再认识

1、房地产是一个“服务整合平台”产业

房地产已经由“制造房子”的工厂模式,发展成为以人为本、以家庭为基础、以服务为核心的产业整合模式。以“家庭•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结构,包括“三个家”的结构,由三个家庭服务构成三类房地产综合开发构架,是今天房地产发展的必然。

第一个家,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居住之家,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家庭服务结构。第二个家,是指郊区休闲、乡村度假、养生养老等以旅游、休闲、娱乐、养疗、避暑、避寒、度假等为主要功能和服务的第二居所、第三居所,由此构成了第二个家的服务产业整合与服务结构。第三个家是指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部分度假接待综合体等相关地产和场所,以公共空间的方式,为家庭提供休闲、娱乐、购物、养生等多元化的公共服务,由此构成第三个家的服务产业整合与服务结构。

“三个家”的结构

2、房地产必然走向是一个“房产融一体化”结构产业

房地产作为一种平台,必须与服务产业、金融三者相结合,才是未来发展的一个综合结构。房地产是不动产,如果没有这种不动产,仅仅以现金流做资本,就轻资产做轻资产,缺少了不动产的要素,是非常难经营的。轻资产公司与房地产企业,都不是资本市场追求最好的东西。有效地整合房地产不动产结构、服务产业的现金流结构,以及与投融资的金融关系,是下一个阶段地产发展的核心。房产融一体化,是今天房地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任何房地产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走向。因此,房产融一体化和服务整合平台是未来房地产发展的核心结构。

3、旅文体康养商多产业融合下的房地产综合开发,已成当前及未来地产开发的主流 在这个核心结构下最重要的趋势是产业融合。旅游地产已经不再是围绕着土地开发和旅游而言了。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生养老这五大幸福产业加商业,构成了一种多产业融合下的综合地产发展趋势。无论是国外的迪拜亚特兰蒂斯、新加坡滨海湾花园,还是国内的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万达城、成都新世纪环球中心,都说明,旅文体康养商的地产综合开发,已经成为当前及未来地产开发的主流。“五大幸福产业+商业+金融”的产房融一体化模式,也将成为新时期的房地产发展新架构——以家庭服务为目标,以旅游为龙头,整合旅文体康养商五大幸福产业,地产是骨架,五大幸福产业是五脏六腑,商业是皮肉,金融是血脉。

三、人的聚集:一切商业活动及开发的基础 一切商业活动及开发是以人为基础的。

人口聚集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是人口聚集的变迁。从中国整个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已经历经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二期、过度工业化三个阶段。仅仅靠工业化带动的聚集已经很难在中国推动城市发展,也因此很难推动地产的升级和价值。未来的城市化是以消费为主导的城市化,这样的城市化与过去工业引导下的城市化是一个分水岭。这个阶段,是将消费产业引导下的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住宅产业导入到产业聚集新模式,中国整个经济发展逐渐进入这个新的阶段。

在这中间,人流人气聚集形成商业发展聚集,商业聚集形成消费聚集。商业要发展到消费聚集期,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是单一购物商业发展阶段的商业稀缺期,第二是批发市场及批零结合阶段的商业市场化期,第三是业态多样化的综合体发展时期,第四便是未来的城市消费聚集化期。现在正是第四阶段发展期,这个阶段中,将旅游作为主体。原来商业以社区为中心研究商业的聚集,而今天尤其是郊区的商业聚集,要通过交通的穿越,依靠旅游休闲项目,带动人的聚集。这种聚集超出了社群,甚至超出城市、目的地,旅游休闲的带动在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景区+旅游消费区,古街、旅游商街,古城古镇,旅游城市是旅游带动的人流人气聚集四种模式。

商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旅游带动的人流人气聚集模式

人流人气聚集的首要条件是吸引力。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来自于玩法,即游憩方式设计,它是旅游产品设计的核心技术。如何把玩变成身体的体验、心理的过程,不断高潮起伏的体验过程,这是需要设计的,这样的设计涉及到主题及主题理念策划、观赏方式设计、游憩功能结构设计、独特性卖点策划、游线与交通工具设计、游乐与娱乐项目设计、情境与体验方式设计、特色纪念品设计等。通过这样精心的设计,构建出来的情景化、游乐化、主题化、本土化的旅游吸引核,是旅游聚集人气的关键。

绿维创景原创的“绿梦工坊”,以覆土建筑为独特建筑吸引核,形成对儿童的吸引力。通过儿童职业体验馆、巧克力乐园、动漫艺术馆、科技游乐馆、奇幻嘉年华、魔幻剧场、哈哈世界等儿童休闲游乐聚集,构建不同主题场馆,寓教于乐,在游玩中增加亲子感情,打造一个以室内体验型游乐为核心功能的亲子游乐园。

绿维原创:绿梦工坊——梦里的亲子体验乐园

四、 全域旅游下的文旅地产创新模式

以文化为魂,旅游为搬运渠道,休闲体验消费为核心,实现多产业融合下的综合效益,可以有效的整合起来。

全域旅游下的文旅地产创新模式

今天的旅游仅仅靠观光已经不能满足打造吸引核的需求,全域旅游下原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和新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都可以作为吸引核。利用不同的要素打造不同的吸引核,成为今天旅游开发重要的课题。

如何以旅游为龙头,整合五大幸福产业和商业,形成旅文体康养商多产业融合发展和文旅地产的创新发展?绿维创景认为在全域旅游下,结合大产业升级、业态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升级,以及12大旅游要素,有一套模型,即65533模型。景区产品、文体养休

闲项目、文体养休闲商业项目、度假酒店与公寓项目、住宅房产、一级地产六类产品,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手段。因此,未来房地产仅依靠房地产管理专业远远不够,还需要景区管理、休闲营销、商业地产、酒店运营和房地产相结合的管理结构,形成五大角色和综合开发的一系列架构。

"旅商文体康养综合地产" 65533投资模型

五、绿维经典项目

绿维创景7月份刚汇报通过的白马山旅游度假区规划就是一个全域旅游下的旅商文体康养综合发展的典型案例。白马山位于重庆武隆县,是中国旅游先进县。政府将这个项目作为“十三五”核心战略项目来进行,不仅是建设国际知名旅游胜地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也是开展全域旅游探索的创新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县的需要,是推进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由此对我们提出了高要求:要把白马山打造成一个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让其产生百万人口的吸引力。

如何满足政府的要求和任务?项目组充分挖掘白马山乃至武隆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出世界茶源、白马仙女情侣山的爱情文化两个核心灵魂,以高山茶园为资源基础,依托白马山与仙女山的比附营销关系,形成爱情文化、茶文化、四季度假养生养老为特色,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养生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以“天下情侣山•武隆飞天吻”为主题形象,以“仙眷茶园•爱情圣地”为定位,将其打造为集5A级景区核心部分和高山旅游度假区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在浪漫爱情天街仙街片区,以爱情为主题,打造飞天之吻、8D影院、爱情魔方、真爱礼堂、海誓山盟广场、爱情天街、爱心鹊桥等爱情项目,通过项目的体验构成核心吸引力。其中最重要的项目是“飞天之吻”,通过灯光、烟雾的效果打造浪漫的场景,将象征白马与

仙女的两个飞行岛做成演义故事,飞行岛从地面上升到6555米的空中旋转一圈后接吻,让游客欣赏两个雕塑的爱情表演。

飞天之吻效果图

真爱礼堂效果图

爱情天街鸟瞰图

爱情天街效果图

景区的构建核心,第一是吸引力吸引核建设,第二是形成消费业态聚集。本项目中,我们通过两个小镇街区的休闲业态聚集,让游客留下来进行消费,特别是夜间消费。在白马天仙街片区,以醉舞流光、白马文化、仙女广场、巴国神话四个广场以及博物馆、商业街、餐饮街、娱乐街等业态打造夜间旅游聚集区,通过多业态的方式丰富夜间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产生过夜的想法。第三是打造旅游度假区,形成人流聚集后,便考虑将文化、旅游、商业与健康、体育、养老相结合,从而使游客产生较长时间停留的念头。此外,我们还规划了绿道、跑马道、自行车道等项目,旅文康体养商结合,共同构建了旅游度假区的结构。

白马仙街鸟瞰图

白马文化广场

醉舞流光广场

第三篇:全域旅游引领 文旅融合共进

近年来,开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6%,文化旅游业成为全市支柱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开封旅游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前7个月,全年累计旅游接待32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和17.7%。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做法是:

一是突出顶层设计,加强整体统筹。开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民生产业、民心产业、幸福产业、支柱产业着力培育,重点实施“十个一”工程:即一个战略引领:开封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战略,强调文化和产业融合共进,实施了10个“文化+”专项行动计划;一个发展定位:提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发展定位,与新兴工业化城市并列;一个机构协调:市委书记召集、市长参加,每月召开一次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指挥部例会,专题研究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一个专项资金:设立了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一个园区运营:由中部六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负责运营;一个平台融资:成立开封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市属国资公司进行融资;一批项目支撑:每年安排、包装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市领导分包,强力推进;一个研究院培养人才: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市委书记任院长,依托河南大学优质师资进行人才培养;一春一秋节会:春季的清明文化节、秋季的菊花文化节,两个国家级节会拉动;一个旅游联盟:依托丝绸之路东起点城市地位,2015年在全国率先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吸引国内外33个城市踊跃加入,推动旅游开放合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二是突出规划引领,打造特色精品。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一渠六河”景观设计规划、宋都水系工程规划等水系工程规划;编制完成了《开封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确定了未来五年“双核”“双带”“双廊”“四区”的旅游产业总体布局,形成了衔接配套的规划发展体系。

依据发展规划,充分发掘开封历史文化底蕴,在突出“宋文化、北方水城、新宋风城市”三大特色的同时,着力彰显饮食文化、菊花文化、书法文化等十大文化魅力。在提升清明上河园、龙亭公园等传统景区的基础上,又打造了小宋城、上河城等一批文商旅综合体;七盛角、书店街等一批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大宋官瓷、木版年画等一批民办博物馆;启封故园等一批旅游特色小镇;开封西湖、“一渠六河”环城水系等一批城市休闲游憩新空间。

“一河两街三秀”“一湖两巷三园九馆”等一大批文化旅游精品的成功推出,形成了“水、陆、空、地下”的立体化旅游产品体系,让每一个来到开封的游客都能深度体验“宋文化”独特内涵,游得放心舒心。

三是突出项目牵动,探索融合发展。整体谋划、协同推进“文化+”“互联网+”“旅游+”,形成叠加聚变效应。在发展模式上不断尝试探索,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力,着力推动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文化旅游商业化,以文商旅项目为抓手,谋划实施了鼓楼复建、双龙巷历史街区改造、东京梦华半亩园、城摞城新郑门遗址、地下城墙展示馆、小宋城二期、清明上河园三期、开封府二期、建业泰和府等一批重大“文商旅”结合项目,实现了旅游在文化当中找效益、文化在旅游当中找出路、商业在文化旅游当中寻求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是突出城旅联动,推进全域共建。坚持以旅游业发展为拉动,以城市“双提”“双修”为载体,不断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开展城市创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在创标工作中,重点实施了旅游集散、旅游咨询、导向标识、旅游厕所、智慧旅游等五大工程;在智慧城市工作中,由腾讯公司为开封量身打造的“全民接力话汴京”智慧工程2015年全面上线,成为全国首个全程真人导游“O2O”平台;开封市智慧城市展示体验中心顺利投用。城旅融合发展使城市路网、快捷酒店、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承载力、舒适度显著提升,城乡更加整洁、亮丽,社会文明风尚盛行,全域旅游支撑更加有力。

五是突出改革创新,强化制度保障。始终以改革创新为主线,进一步完善了开放招商、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的责任机制和督导考核机制,做到各项任务年初建账、半年查账、年底交账,真正奖出动力、惩出压力,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有力保障。

下一步,开封将进一步强化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定位,突出以全域旅游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站在大环境、大旅游、大产业的角度,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重塑文化旅游产业价值,努力走出一条适合开封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之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打造“实力开封、文化开封、美丽开封、幸福开封”。 上一篇

第四篇:文旅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梅县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讲话精神。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深化“一城两带四组团”建设,按照打造“三宜”城市范例的目标,以生态为引领,以红色、客家文化为依托,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则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加快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围绕提供优秀文旅产品和服务中心环节,不断推动文旅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做大做强文旅事业。

2020年,我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雁洋镇长教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雁洋镇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梅县叶帅故里客都人家历史文化游径入选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游径、梅县松口南洋古镇乡村游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此外,由我区精心创排选送的大型山歌剧《春闹》在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中荣获大型舞台艺术作品戏曲组一等奖;梅州文旅融合新标杆——客都人家文旅综合体项目一期(客乡老街开街和原乡展演)正式对外开放。

一、文旅产业发展情况

1.扎实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和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圆满完成了2020年文化站评估定级申报工作,并得到了省专家组的高度认可。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对全区19个文化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改造,已基本达到二级站以上标准,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健全、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此外,总分馆制建设也取得新进展,建成3个总馆,19个分馆,144个服务点,实现总分馆全覆盖。区文化馆对文化驿站、志愿服务岗等场馆进行提升,开展“文雅慕课”

“非遗展厅”等24小时线上服务;区图书馆加强馆藏建设,整合了全区图书资源,实现总分馆图书共建共享。还建成智慧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自助阅览服务;松口图书馆按照二极馆标准进行了升级改造。

2.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020年共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114场次。区图书馆开展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之悦读达人挑战活动、广东省首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暑期少儿21天阅读挑战等活动;区文化馆举办了2020年梅县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彩书家训•快乐涂鸦和竹板歌传唱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2020年梅县区文化馆总分馆联动系列活动等,还举办了暑期公益少儿艺术培训班;区松口图书馆深入开展书法培训、亲子活动、故事分享、全民阅读等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区博物馆举办“百年记忆·世纪画梦--林风眠艺术人生”展览、梅县籍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先驱“两林三李”图片展等,分别入选2020年广东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和广东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展览推介。此外

“相约梅县”综合性文旅宣传平台上线,目前共开展线上线下演出38场次。线下举办了走进名人故居——张榕轩纪念馆、宋湘故居活动,赢得了热烈的反响和好评。

3.着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开发。2020年,我区新增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3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我区还积极发动各方力量,筹集资金对名人故居进行维修保护,开展了名人故(旧)居摸底调查,完成了围龙屋普查工作,推进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开发取得新突破。一是开展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和布展工作。较好的完成了世德堂、莲塘古氏洋楼、双龙村大夫第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作。还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桥溪小学、不可移动文物辑瑞庐、将军第进行了抢修和维修;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丘哲旧居、莲塘洋楼进行了布展。二是做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创建工作。注重加强对我区非遗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点)等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提升,高标准建成了梅县区非遗展示馆。三是培育打造历史文化游径。2020年,我区申报的梅县叶帅故里客都人家历史文化游径入选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游径。

4.全力创建旅游示范。一是精心培育文旅产品。雁洋镇长教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雁洋镇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梅县区松口南洋古镇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入选第二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二是积极推动“厕所革命”。今年是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总结评估之年,三年来我区超额完成了18座新建改建厕所的建设任务;三是重点项目取得新进展。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一期于12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此外,还注重培育发展新文旅项目。通过多次考察调研形成了伟光汇通梅州古城和梅西水库调研报告;四是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自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坚持党政统筹、领导带动、部门联动、乡镇参与,举全区之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今年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5.注重打响文旅品牌。2020年共组织开展了各类型文艺演出、送戏下乡、进景区、进园活动近300场次,创作抖音宣传视频作品22个。印制了15000份梅县区全域旅游宣传手册和折页,更新制作了梅县文旅宣传片。还积极参与大型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参加了2020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魅力广东˙客都梅州、和美汕头、古韵潮州”旅游(南昌、泉州)推介会、第八届广东自驾旅游日暨精彩梅州自驾旅游日活动、世界长寿之都授牌暨客都人家开街和原乡展演系列活动、2020“世界客都,长寿梅州”马拉松文旅产业博览会等一系列文旅宣传推广活动,进一步打响梅县文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

专业人才短缺。文旅队伍人才年龄结构老化,无论知识结构还是专业技能等均已无法满足新时期文旅工作的需要。由于编制原因,文化艺术人才存在着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现象,人才难留,剧目创排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文旅发展资金缺乏,扶持政策力度不够。文旅项目建设资金缺乏,用地难,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对民宿、农家乐以及旅游厕所的的扶持力度较小,扶持资金、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建设需要,不能起到较好的鼓励带动作用。

3.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有限。尤其是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等建设的资金投入压力大,精品节目创作、排练资金缺口较大;乡镇文化站职能弱化,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缺。

4.文旅商品、纪念品种类少,缺乏“梅县手信”品牌,鼓励研发旅游商品资金不足。目前我区文旅商品研发力度不足,现有文旅商品种类较少、品位不高、附加值和收藏价值较低,无法满足广大游客的多层次购买需求。

5.

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及后续维持运作所需资金缺口较大。我区大多数红色遗址散落于偏僻乡村,交通可进入程度较差,难于达到发展红色旅游大进大出的基本条件要求,且保护传承手段单一,缺乏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的专业人才和讲解人才,不利于红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6.

社会发展与遗产保护的矛盾突出。非遗保护仍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措施,且工作经费匮乏,难以对乡镇基层展开文化遗产工作拓展培训。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大力培育和发展文旅融合新业态。

抢抓高铁等交通环境改善的契机,招大引强,积极引进和培育以休闲农业、健康养生、乡村度假、特色民宿为代表的文旅新业态。加快推进特色民居—“辑瑞庐”保护开发利用建设项目、梅南镇红色旅游小镇项目、麓湖山创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项目、梅州古梅梦景文化旅游项目等在建文旅项目建设。同时要大力促进文旅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继续在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上下功夫,多培育雁南飞茶田景区、大观天下文化旅游产业园、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等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范例。还要充分盘活乡村旅游资源,立足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的目标定位,以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发挥雁南飞景区的头雁作用,突出雁南飞景区的核心辐射作用,整合周边客都人家、叶剑英纪念园、灵光寺、雁山湖等旅游景区以及阴那村、南福村等多个美丽乡村资源,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构建雁洋粤东第一名镇,不断提升文旅融合力度,打响“美丽梅县·客都明珠”文旅品牌。

(二)着力打造文化惠民品牌。

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文艺活动”、“文艺轻骑兵演出”“送戏下乡”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推动山歌、木偶等传统技艺、表演等非遗项目进广场、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景区、进名人故居,打响

“相约梅县”文化惠民品牌;继续推进深化文艺院团机制改革,努力探索一条“院团管理、市场化运营”的共建共享新路子,打造一支一流的优秀文艺团队,以客家山歌、木偶表演为主打产品,以旅游景点景区、名人故居等为平台,推动文艺演出与文旅产业相融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齐发展,助力我区文旅事业繁荣发展。

(三)统筹做好名人故居和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革命老区的各项政策支持,在抓好革命旧址修缮保护的同时,结合全域旅游的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串珠成链,将本区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与现有风景旅游区有机结合,培育打造历史文化游径,推出更多研学、寻根、名人故居、文化遗产等专题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同时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快推进“同怀别墅”革命遗址修复和“辑瑞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将名人故居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文化礼堂或纪念馆、陈列馆、博物馆、精品民宿等。连片开发叶剑英纪念园、梅南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松源同怀别墅、蛟花堂及周边,打造红色旅游景区,大力发展红色教育、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红色产业,建设红色拓展基地、开展红色教育培训,打造集展览学习、场景教育、爱国教学、国防训练、团队建设于一体的广东省乃至全国一流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老区群众走上致富路。

(四)积极探索公共服务领域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加快推进博物馆新馆建设。大力推动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雁洋镇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试点(丙村镇芦陵村)、公共文化设施进旅游行业“粤书吧”等试点建设。完善公共文化配送体系,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送戏、送书进农村、社区、学校、企业、景区,创新办好“相约梅县”“群众文艺汇演”、“百村行巡演”公益少儿培训班等文化惠民品牌,打造文化亮点。

(五)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

一是制定可行的人才激励制度,活用编制政策留住文旅人才。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通过购买补助公益性演出和服务、资助基础设施建设或资源整合共享、扶持精品艺术创作生产及文旅产业发展等方式,更好地培养和留住文旅人才,为文旅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二是注重与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的交流对接,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力度。政府主导,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加强对外文旅合作交流,扶持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和文旅产品走出去,推动文艺团队走出去,积极参与有影响力的文化节、展会等活动,拓宽文旅市场;三是建立高端文旅手信产品研发激励机制,提升产品品牌附加值,努力打造特色“梅县手信”。、注重融入客家、长寿、金柚等元素,加强“细柚”文旅IP手信产品的宣传推广打造,形成地方精品手信品牌。

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1年1月29日

第五篇:十大工程助推石林文旅一体化发展

12月6日,记者从石林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加快推进文旅一体化发展大会上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今后石林将以旅游转型升级为突破点,加快建设国际最佳旅游胜地,努力打造石林旅游发展升级版,实现石林的“留客梦”。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石林县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实施“12345”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升旅游要素配套,促进旅游转型升级,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推动旅游产业由发挥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建设具有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旅游产业体系,打造石林旅游发展升级版,努力把石林建设成为“爱情圣地、狂欢之都”,以旅游业的大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大跨越。

昆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黄峻峰到会做指导。

县委书记王冰要求各级各部门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旅游转型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敢于揭丑和亮短的勇气,直面全县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以踏石留印和抓铁有痕的作为,全力打造石林旅游发展升级版。王冰书记表示,今后石林将把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建设文旅十大工程项目为突破口,推动全县旅游发展的大提速。这十大文旅工程为:一是提升景区形象,实施景区南大门建设工程;二是增强旅游休闲功能,实施巴江河休闲街区工程;三是突出石林大道优势,实施石林大道旅游文化经济带打造工程;四是提升旅游城市形象,实施县城

及巴江河岸美化亮化工程;五是丰富旅游产品,实施文化演艺项目及天天火把节打造工程;六是强化旅游商品生产,实施旅游特色商品开发及旅游购物综合体建设工程;七是突出石林餐饮美食,实施餐饮行业规范化工程;八是拓展旅游业态,实施乡村旅游工程;九是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实施旅游企业经营人才、旅游专业技术和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十是推动全民参与旅游,实施全民招客工程。

根据《石林彝族自治县关于加快推进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从2014年起石林县每年将安排以旅哺农专项资金1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石林管理局多渠道融资4000万元共6000万元文旅一体化发展专项资金,采取直接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用于全县文化旅游资源保护、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开发、公共设施建设、市场开拓、人才培养、商品开发、企业扶持、品牌引进等促进旅游转型升级的事项。

针对全县旅游发展新局势,石林县决定成立石林彝族自治县旅游发展委员会。会上,县委书记王冰,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勤勋分别为县旅游发展委员会授印、授牌。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汪明涛对《石林彝族自治县关于加快推进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意见》进行了解读。

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 云南全面部署旅游强省建设

记者从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获悉,近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出席会议并分别讲话。省政府资政刘平主持会议。会议提出,今后一段时期,云南将瞄准新目标,开辟新途径,采取新举措,奋力谱写云南旅游强省建设新篇章。

秦光荣指出,云南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追求“旅游强省”的更高目标,奋力推动云南旅游业跨入新阶段、迈入新境地、创造新业绩、作出新贡献。我们要站在新起点,准确把握旅游强省建设的六个特性,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六个进一步凸显”,即 旅游业带动性、经济性、开放性、创意性、惠民性和生态性进一步凸显。瞄准目标,努力实现旅游产业建设的四个更强,即发展能力更强、贡献能力更强、竞争能力更强、支撑能力更强。开辟新途径,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建设的六个转变,即变单极突破为融合发展、变分散发展为集群发展、变产品经济为品牌经济、变初级消费为综合消费、变传统促销为专业营销、变单一管理为社会共管。采取新举措,切实强化旅游强省建设的六个保障,即强化组织领导、体制机制、政策激励、资金投入、人才队伍、规范发展保障。

秦光荣强调,融合发展是催生新的产业业态、培育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消费热点的重要途径。建设旅游强省,就必须走旅游与其他建设融合发展的道路。要与城镇建设融合发展,结合城镇上山和发展县域经济,多施景区融城之策。要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化进程,将10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做成精品,将文化主题园区做成范本,将我省特色演艺、节会以及全国乃至国际性学术会议等多种载体做成品牌。要与产业建设融合发展,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工业跨越发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积极盘活各类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加快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云南旅游新产品新业态。要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以新农村建设和美丽 乡村建设为依托,加快推进200个旅游特色村的提升改造,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水平的民族特色村寨和乡村旅游点。要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紧紧围绕“美丽云南”建设,大力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循环经济试点的开发建设。鼓励旅游者树立绿色消费意识,倡导低碳旅游,形成文明健康、节能环保的消费方式。

会上,邵琪伟谈了学习总书记关于旅游业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他说,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为新时期准确把握和科学推进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为全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邵琪伟认为,云南旅游业有很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一是立足省情、发挥优势,培育旅游支柱产业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全省动员、社会参与,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走在全国前列;三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走在全国前列;四是破解难题、创新驱动,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新时期,云南省委、省政府科学研判国际国内旅游发展形势,提出了建设旅游强省的战略部署,出台了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立意很高、内容丰富、举措很实,十分给力。邵琪伟建议,立足旅游强省建设,推进旅游融合发展,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旅游;坚持依法兴旅、依法治旅,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坚持以人为本、为民便民,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努力打造云南旅游升级版。

李纪恒指出,旅游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也是七彩云南的“第一形象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壮大旅游经济放到突出位置,顺应旅游业发展潮流,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全省旅游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他介绍,当前省委、省政府为推动旅游强省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加大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其中,省旅游发展资金在现有每年2亿元的基础上,从2013年起每年递增1亿元,到2017年达到7亿元;旅游宣传促销经费在现

有2000万元的基础上,从2013年起每年递增1000万元,到2017年达到7000万元。二是加大旅游建设用地供给。在国家下达我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每年预留1万亩用于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并要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项目向省级重大旅游项目倾斜。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旅游企业使用水、电、气与工业企业同价的政策,实行更加宽松的对外开放政策。李纪恒要求,下大力气抓好以下工作:抓融合发展、品牌引领、项目建设、环境优化、体制机制创新。

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采用电视电话会议形式进行,主会场设在昆明海埂会堂,各州、市、县、区设立分会场。国家旅游局相关部门负责人,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省旅游发展委负责人及兼职副主任,行业协会、主要旅游企业和各州市县区主要负责人共计6000余人参加会议。(尤紫璇 姚静)

上一篇:那些喜欢的句子范文下一篇:那树优质课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