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

2024-04-10

融合发展(通用8篇)

篇1:融合发展

以发展促 融合,以融合 求 发展

根据 2016 年秋初等教育学院的工作思路,我院在校党政领导下,围绕示范校建设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加快示范校建设项目,开展文明学校创建活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评促建,努力 构建教 学 质量工程系统

(一)以第三方专业评估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

为更好地迎接 2018 年第二轮评估,初等教育院四个专业于 2016 年 11 月15 日在教学楼 A306 会议室接受为期一天的第三方专业评估。

开展专业评估是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此次评估,使大家充分认识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冷静地分析本专业的优势及不足,尤其是一些新办专业,通过此次评估检查,找到自己专业追赶的目标。

1.组织学习放假前,我系组织各专业带头人学习专业评估标准,对各观测点进行细化,就各专业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利用暑假期间动笔撰写评估报告。开学后开始比较全面的材料要点的整理。包括教师档案的建立、师资队伍的统计、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基本教学文件的归档等,基本覆盖各个观测点的全部内容。

2.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如何培养”的问题,是纲领性文件。本学期我院积极跟踪考察毕业生质量,及时了解各专业岗位对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中尤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构建系统的基础知识、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训、实习构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本学期我院对四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检查、完善,修订了 2016 级人才培养方案。

3.课程建设准备。

对于四个专业,我们将基础课程进行了一般建设,核心课程进行了重点建设。现利用网络技术,教师们踊跃开始报名制作微课,这些课程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课件的制作、教案的编写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成效显著。

4.说课程预演 先由教研室组织教师进行小范围推荐,再进行说课程试讲。通过这次活动,大部分教师在教案准备、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都十分重视本次活动,这无疑有助于提高我系的教育教学质量。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教师在教学环节上的一些问题,如课件的制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说课形式仍需下大功夫。

5.评估材料的准备 在评估专家进校前,我院根据评估报告的观测点进行分类整理材料。从指导性方案到具体操作文件,从数据统计到具体支撑材料,专业带头人和教学秘书齐心协力,尽最大可能做好备查材料。

(二)

抓住 契机,融合创新 求发展

本学期我院开始实行两校区条块结合管理,两校区通过多次互动交流,就系部发展、专业设置、课程计划、实习实训、二级经费等管理问题进行了讨论,永春校区的教学在磨合中也日趋规范化。同时,以示范校建设为为契机,按照《示范校项目建设规划》和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全方位推进我院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1.修订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要求老师认真学习小学“新课程标准”及国考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修订课程标准及制定考试大纲。强调互相听、评课,共同研讨、评议,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本学期组织中青年教师、两校区课堂教学观摩交流开放周活动。本次的教学开放周活动,本着践行示范校建设教学评价的要求,对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通过两校区评课交流,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为接下来的二轮评估做好准备。

2.做好课程建设 进一步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目前省级精品课程 1 门,校精品课程 8 门,本学期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特色教材建设,努力做好小教、特教、播音等三个专业的部分在线微课制作,目前已完成 39 节课的录制工作,从而加快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与共享。苏碧洋副教授与永春校张美兰老师结合国考相关知识点,做好心理学课程的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3.加强数据平台建设 数据平台的填报对于评估或办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强化一线教师的数据意识,尤其是永春校区的数据填报,紧抓数据源头,规范采集数据,采取多种措施,规范数据管理,检查维护数据,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4.组织开展专业调研 进一步完善专业结构与优化整合,逐步建设一个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科层次的专业群,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组织开展专业调研,优化专业结构,推进小学教育专业群建设,做好心理咨询专业前期调研工作。

5.做好专业建设项目申报 为更好的服务社会体育产业,充分发挥学校人才、技术、设备设施等方面的优势,我院、公教部、永春校区积极申报泉州市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并于 2016 年 12 月获批 20 万建设资金。该项目将秉承市场为导向,培养体育产业所需人才,培养具有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创意设计、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中介服务等方面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还充分利用我院完善匹配的体育实训装备,面向小学体育教师、企业人员、社区居民和体育运动爱好者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

6.规范两校区教研活动 规范并创新两校区教研活动,做到“五有”(有计划、有主题、有主讲、有记录、有检查),确保教研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定期(期初、期中、期末)做好系部教学督导工作。

7.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与见实习管理 本学期主要加强 2016 级、2015 级四个专业的见习工作管理,做好 2014 级三专集中实习、顶岗工作及 2012 级五专的顶岗安排,专业之多,见实习单位为历年之最,尤其还跨校区管理,困难多,任务重。为保证实习安全与质量,严格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两校区实行统一管理,以保证见实习单位管理的规范性及学生实习的质量。此外,本学期还新增校内特教专业实训基地多感光实训室及校级实践基地 3 间:晋江求聪中心小学、麦子黄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泉州市婚庆行业协会等;正在进行筹备的为特教专业的资源教室。

7.加强制度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管理水平加强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院部大事由会议决策,加强院务公开制度,院务公开、透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做好档案的完善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水平。

二、搭建平台 ,促进优质团队的 建设(一)

加大内培外引力度,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调动行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外聘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专业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结对子”,为行业兼职教师全程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校地的深层合作。

聘请泉州电视台戴安玉编导、传媒公司赵红星主播、初幼教科曾志安老师、东海湾实验小学陈志清老师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技术人员独立承担实践性强的教学工作,同时为独立授课兼职教师配备 1 名校内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等方面相互学习和指导,相互促进。

(二)

积极创造条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为适应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根据专业课程建设需要,本学期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教师参加进修、考察、培训,本学期外出学习的老师有连翔、江桂熔、苏碧洋、王艳荣、孙影等;尤其在特殊教育专业建设上,积极做好师资建设规划,拟申请一名特教专业教师;此外,还邀请台湾方面儿童戏剧表演家钱康明教授来我系讲座,以拓展师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实践技能水平,进而促进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提高我系的办学水平。

(三)

搭建良好 的科研平台,培养科研梯队

科研与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两个重要职能,同时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本学期教师能重视科研活动,积极撰写论文,黄曙阳、张桂凤、郑晓春等老师还获校学术论文一二等奖;重视研究所的建设与管理:连翔老师积极申报学前特殊教育研究所并组织召开首次例会;儿童文学教育研究所继续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发挥“教学、研究、引领、服务”的四大工作职能,研究所郑晓春老师常下小学基地、社区开设讲座,服务社会。

三、促进融合 ,学生管理 推陈出新

我院本学期与永春师范实行实质性合并。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工作,主要完

成以下工作:

(一)

活动导向,实践育人。构建基于第二课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活动性课程体系,包括入学教育、劳动周、道德讲堂、团会观摩、每周班团会、歌咏比赛、师范生技能赛个人全能赛、系运动会、校运动会、诗文朗诵赛、迎新生晚会、迎新年晚会和课本剧比赛等活动性课程,实现知行合一,营造良好的积极向的文化氛围。

本学年开展班会 17 次、团会 16 次、团会观摩 4 次、道德讲堂 6 次,主题广泛。细致推选入党积极分子,做好积极分子考察工作,本学年团总支推荐优秀的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 66 人。

以专业为依托,服务两个文明建设。《向阳花开》创意设计接连获得市一等奖、省一等奖,在挑战杯全国赛中获得二等奖;15 级学生张佩微作为福建省高校组唯一的代表征战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总决赛,最终斩获三等奖。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立项申报《心系聋童,与爱同行——学前听障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研究》也收到良好成效。此外,今年我们还通过历次的见实习、六一活动、周末互动等搭建起一个展示自我、学习发展的平台,同时在交流中也让我们进一步思索特殊教育专业如何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构建有效的社会服务模式,真正做到立足行业及地方特点,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及层次,从而进一步扩大该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二)探索 两校区 学生管理新模式 以“一岗四责”,条块结合”为管理脉络,逐步形成清晰而灵活的管理机制。密切联系永春校区“管委会”的,发挥他们的地域和人文优势,科学优化跨区域学生管理模式,做到突发事件有预案、常规工作有条理,确保两个校区师生的安定稳定。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逐步做到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提升。此外,两个校区管理人员能加强交流与协调,做到主动管理与走动管理相结合,延续初教院良好的教风学风,将百年老校文化渗透学生心田。

(三)做好奖助贷勤管理。

1.构建“奖、助、免、补、俭”五位一体的学校资助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各项程序,公平、公正、合理地配置资助资源。

2.通过发放各类奖助学金,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学习,自强自立,奋

发成才,回报社会。

3.分年级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详细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状况。

4.积极开拓校内、校外勤工助学途径,为更多学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机会。

5.做好两校区新生入学教育。做好新生入学接待、军训工作,同时做好师德教育、专业教育、养成教育、职业生涯教育。

(四)重视安全管理

1.开展安全大检查百日行动。推进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做深、做实、做好。以防火、防盗、防意外事故为重点,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和专项检查活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创建文明安定的环境,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创设良好的环境。

2.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进一步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充分利用升旗、广播、宣传栏、墙报、班团会等宣传阵地,增强我系师生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加强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优良传统教育。

3.强化值日导师值班。院领导带班,辅导员、秘书分别下到宿舍楼、教学楼值班,确保学校安定、稳定。

(五)

践行核心价值观,深化“文明学校”建设

二级学院作为创建省级“文明学校”的主阵地,在初教学院和初教党总支的计划中均对创建工作做了部署,党政联席会还分阶段对创建工作进度做了再动员,过程性材料积累已成为常规,创建氛围愈发浓厚,呈现出人人参与文明学校创建的喜人局面。此外,我们完善了“五必访“制度”,学习了新的工会条例,认真组织教代会代表审议相关会议材料,积极建言献策,做好困难职工和生育女职工的慰问工作。郑晓春老师被推选为市教育系统“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候选人,初教学院工会被评为“省五一劳动先锋岗”。

四、存在不足及改进措施

(一)我院不少教师科研目标、定位还有偏差,科研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没有确立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没有理顺科研和教学的关系,整体科研能

力较弱,甚至科研成了一些教师晋升职称的瓶颈,因此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急待提高。

(二)两校区管理仍在磨合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进一步改变教师观念,明确职责,加强规范管理。此外,小教专业三专一年级在永春校区,不便泉师院本科自学考试专升本的教学与管理。

2017 年 1 月 1 日

篇2:融合发展

为深入实施XX区城乡融合发展突破行动,盘活城乡两端人才资源,带动产业、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良性循环,现就推进2022年全区城乡人才融合发展提出以下措施:

一、坚持城乡人才资源共享

1.坚持城乡人才一体引进。统筹考虑城乡人才差异化需求,一体制定招录计划,年内通过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人才引进、选调生和民生项目等方式引进40名左右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区直部门和镇(村)、街道(社区)工作。依托XX人才“归雁工程”,同步为乡村引进一批急需紧缺党政人才和教育、卫生等领域学科带头人、成熟业务骨干

2.坚持城乡人才一体配置。按照省市部署,探索实行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行政事业编制,及时为镇(街道)补充“新鲜血液”,推进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及时调整编制配置,加强教师交流轮岗,推动人员编制在城乡学校之间、学段之间动态调整。

3.坚持城乡人才一体使用。试点开展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行共同体学校人事统一管理,推动城乡师资共享、有序流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强全区卫生人才一体化配备和管理,在卫生编制总量内统一配备各类卫生人才,加快推行“区聘镇用”和“镇聘村用”。

二、加强城乡人才队伍互建

4.开展党政人才互派挂职。选派40名左右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镇挂任副镇长、内设机构负责人,到村挂任第一书记、村主任助理。从镇村选派10名左右优秀年轻干部到市、区两级对口部门或重点专项工作专班挂职锻炼,优化年轻干部成长路径,培育城乡优秀党政人才。

5.创新村企人才交流实训。选派10名左右优秀村干部到XX集团公司所属经营单位、区属国有企业跟班实训,补齐企业管理、市场经济、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短板弱项。积极选聘各级各类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或管理人员到村担任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职业经理。

6.推行治理人才结对共育。从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村、“村改居”试点村选拔优秀村干部到城市社区挂职锻炼,明确一名社区党委委员或居委会委员与挂职村干部结成帮带对子,传授社区工作方法和经验,增强村干部社区基层治理能力,为“村改居”工作衔接打好基础。

三、推进城乡人才回引聚能

7.引导专技人才返乡创业。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离岗创业政策到村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企业、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或担任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职业经理人,期满返岗后,表现优秀的,优先晋升职级、职称评聘,未入编干部优先纳入事业编制管理,8.推进送智送技下乡行动。采取顾问指导、兼职服务、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模式,全年至少柔性引进3个以上推动乡村重点产业发展的专家顾问和创新团队。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20名左右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通过“科技特派员+项目+服务”模式,到村开展“保姆式”服务。采取一般干部包村、科级干部连村包片方式,选派40名左右农技人员下乡包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解决农民生产技术难题。

9.实施涉农企业带培计划。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区内食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种养殖企业依托原料基地、产业园区等建设实训基地,培训本地农民应用新技术。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订单带动、保底收益、利润返还、股份合作、共设风险保障金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

10.鼓励乡贤能人返乡助农。鼓励乡贤企业家和城市离退休干部选定帮扶村,担任“名誉村长”,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物资资源和市场资源,协助村“两委”成员参与乡村疑难问题解决、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乡村治理。

四、突出城乡人才夯基蓄势

11.实施现代农民“提能计划”。以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为重点,分层分类组织青年农民、种养大户、乡村能工巧匠等参加农业技能、创业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鼓励50岁以下在职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后备村干部参加职业高等教育,按照“农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学习形式,有针对性地提升政策水平和履职本领。

12.实施乡村人才“头雁计划”。注重把乡村人才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优秀乡村人才党员培养成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从乡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的党员里培养和补充村党组织书记,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级带头人队伍。年内乡村治理人才队伍规模达到200人以上。

13.实施城乡社工“雨露计划”。将城乡社区实用人才教育培训纳入全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根据社区治理和服务需要,分层分类开展政策培训。健全完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考前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社区工作者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引导社区工作者报名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五、保障城乡人才政策融通

14.融通城乡人才评选表彰政策。完善城乡实用人才认定管理、教育培训、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制度体系,年内评选城市社区工作实用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各30名左右,加强跟踪培养,连续3年每月给予150元的基础奖励补助金

15.融通职业农民职称评审政策。对全区农村生产一线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动植物病虫防控防疫、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农村人才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按认定等级给予补贴,引导乡村本土人才向农业产业发展方向集聚

16.融通城乡社工奖励补助政策。逐步推行城乡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持证上岗制度,对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所在镇、街道可结合实际给予教材费、报名考试费、考试往返费用等相关费用报销。对在城乡社区工作连续满3年,并取得初级、中级、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的社区工作者,一次性分别给予1000元、2000元、5000元的职业津贴。

17.融通城乡人才服务保障政策。研究完善人才家属随迁、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等配套政策,加大人才公寓配套设施建设力度,解决人才创业场地和安居问题。整合相关部门人才服务职能,建立“一站式”城乡人才服务平台,开通人才服务热线,提供技术指导、政策咨询、职称申报、项目申报等服务,推动城乡人才资源高效流动

篇3:三网融合的未来发展——全网融合

今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三网融合随即成为了业界热议的话题,很多高校和企业也在进行相关的研究论证和方案设计。到底什么是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是指通过相关技术和业务的融合,使现有的任何一张基础网络均可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在终端方面,未来电话、电视、电脑将实现趋同与融合。在业务方面,不同网络平台承载实质相似的业务——全业务。

其实国家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三网融合”这个概念,并两度写入国家五年规划纲要。到现在已经有10多年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三网融合在我国还没有实现。目前,三网各自为营,独立发展,这确实是劳民伤财的重复建设,而且给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如今,国家再次提出要推进三网融合,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与我国一样,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也在努力倡导与推进“三网融合”。美国是最早推行三网融合的国家。1996年2月,美国颁布《电信法》,从法律上为三网融合扫清了障碍。得力于宽松的法律环境,各大服务提供商纷纷抢夺发达的有线电视资源,各种新业务新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英国也是实施三网融合较早的国家。1997年,政府取消了电信运营商对经营广播业务的限制。1999年就出现了基于DSL的视频点播业务。目前,英国已实现了电信与广播的双向进入。日本是亚洲较早开展三网融合的国家。总务省是其通信与广电的统一管理机构,因此在管理体制上已实现了电信与广电的融合。在实际部署方面,政府与企业也在积极推进中。三网融合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很多国家都将其提上了建设日程。我国在三网融合的建设中也可以参照各国的发展模式,总结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也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3 三网融合是必由之路

三网融合可以满足消费者与运营商的双向需求。从消费者角度来讲,一是需要更高的带宽,更方便的接入方式,未来5年内不管固定还是移动用户,对带宽的需求将是现在的10倍。而且用户对现在的多线接入的模式即将达到忍耐极限。二是需要在不同终端类型上使用相同的服务体验,不管你是使用手机还是手提电脑或是数字电视机。三是将越来越希望参与服务的定制,过去用户是在被动地接受服务,已经不满足运营商推给他的服务,希望参与定制服务,这就需要运营商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但从电信或广电运营商来讲,现在的网络是不能满足用户的这种需求的,不同的网络提供不同的服务,如果为提供不同服务而建设新的网络则耗资巨大,而且在用户对降低资费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运营商需要合理利用现有网络,而三网融合恰能够给运营商与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

4 全网融合

进一步分析,关于网络融合的发展其实远不止三网融合。以中国移动最近推出的手机支付为例,这也是一个通信网络与银行网络融合的大胆尝试。所以,只要有利于用户,也就是市场需求,那技术一定是向用户需求的方向发展的。用户的终极需求又是怎样的呢?用户期望将来可以手机通信,手机学习,手机看电视直播,手机作为电子会员卡,手机网上选购并下订单,手机遥控家中的空调在我进门之前提前暖房……期望带一个终端可以畅通天下。这种需求在技术上的要求是什么呢?很显然,是全网融合。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全网融合必将是大势所趋。未来通信领域的发展方向是更加人性化、智能化。随着网络融合的深化,包括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因特网、通信专网(如电力、水利、油田、海事、煤矿、银行、教育、公安、消防、政府等专网)、智慧地球相关联的物联网以及通信个网(个人搭建的网络:家庭网、个人试验网:如学生搭建的试验网)在内的所有网络都可以实现互联互通,每个人通过身边的终端可以方便地随时随地访问任何网络。通过网络,我们不但可以学习、娱乐,还可以消费、通信、远程控制家电、视频看医生等等。

5 结束语

市场需求是技术的导向,而技术又是市场需求的支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随着三网融合的深入,全网融合必将成为其后时代的终极目标。只有实现全网融合,才能发挥网络的潜在优势,更好地为广大用户服务。

摘要:本文从三网融合入手,论述了其定义、发展历程、实施的意义,并介绍了其他发达国家三网融合的过程。文章分析了三网融合的推进过程市场影响技术走向,并进一步得出未来伴随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的不断提高,网络必将走向全网融合的预测。

关键词:三网融合,全网融合,历程意义,趋势

参考文献

[1]曾静平,李炜炜.国外“三网融合”发展沿革及启示.环球新视野电视研究,2009,(10)

[2]“三网融合”发展历程回顾.广播电视信息,2010.3.10

[3]网络IP化可降低运营商成本.通信世界网,2007.11.14

[4]潘天梅,郭炜.面对全业务运营中国移动应做好全方位准备.通信世界,2007.2.12

篇4:创新传播 融合发展

由中国期刊协会再次主办的刊博会主论坛—“2014中国期刊媒体国际创新发展论坛”如期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艾立民、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湖北省委有关领导等出席论坛并致辞。

石峰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媒体正在演绎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必然会有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融合中的作用,为推进融合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在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要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传播体制和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建设好具有强大实力的现代传媒体系。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要相互取长补短,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要进行深度的融合。这既是传统媒体现新兴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观众的热切愿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本刊记者注意到:作为本届盛会的主要活动之一,“2014中国期刊媒体国际创新发展论坛”吸引了众多听众。与会嘉宾围绕“跨平台与全媒体”的话题,在“大众期刊融合与创新” 的分论坛上,纷纷作了生动的主题演讲。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认为:出版行业要坚持以内容为王,以编辑为本,以严肃的心态和做功德的态度办刊。在不断创新改版的同时,细分读者定位,把杂志做成品牌。

展会期间,中国科协应邀组团参展。110余种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中英文期刊,在刊博会上得到了全面展示。中国科协展团获得“优秀组织奖”和“设计创意奖”,《中国国家地理》等期刊被评为2014年“中国最美期刊”。

《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作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成员,以其专业化和品牌化吸引了参展观众的关注。

接受一场文化盛会的洗礼,展示自己期刊的特色,学习同行先进的办刊经验,促进自身期刊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无疑正是本届盛会带给中国期刊媒体人的共同感受。

篇5:践行责任 融合发展

践行责任融合发展

——公司画册之未来展望篇

×××公司发展愿景,将立志建设实力雄厚、资产优良、管理先进、全国一流,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做节能环保事业的掌舵人,乐于奉献,回报社会。我们秉承“践行责任,融合发展,和谐共享,竞合共赢”的核心价值理念,抓住发展机遇,敢于顶冒风险,扎实务实进行系列变革和创新,实施“技术品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三个阶段的长远规划。在2-3年内投融资人民币10亿元,努力提升自身的研发设计、技术控制、资源整合、市场营销等四种“核心能力”,在往年平均产值2.6亿元的基础上,实现营业收入逐年翻番,打造行业标杆。同时坚持跨地区、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产值和利润持续稳定增长,力争利用3-5年时间成为国际一流的上市企业。寄予朱来,我们将融合竞赢共进,创造集成效益,实现股东、员工、合作者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以公司更大的发展为国、为家、为全人类做出重要贡献。

篇6:论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学号:2036001450492

姓名:郑洋华

联系方式:***

论《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授课教师:黄羽娜

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再到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种重大政策导向的演变反映了我们党对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也顺应了新时代工农城乡关系演变的新特征和新趋势,这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也是一脉相承、互补共促的。十九大报告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置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前。这说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样,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工农、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增强,城乡之间的人口、资源和要素流动日趋频繁,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资源、要素、产权之间的交叉重组关系日益显著,城乡之间日益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越来越多的问题,表现在“三农”,根子在城市(或市民、工业和服务业,下同);或者表现在城市,根子在“三农”。这些问题,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越来越难以解决,越来越需要创新路径,通过“头痛医脚”的办法寻求治本之道。因此,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越来越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务之急和战略需要。借此,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共荣、分工协作、融合互补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那么,如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呢?

(一)注意同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衔接起来

在当前的发展格局下,尽管中国在政策上仍然鼓励“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但农民工进城仍以流向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主,流向县城和小城镇的极其有限。这说明,当前,中国大城市、特大城市仍然具有较强的集聚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且其就业、增收和其他发展机会更为密集;至于小城镇,就总体而言,情况正好与此相反。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顺应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优质资源、优质要素和发展机会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中仍是难以根本扭转的趋势。但是,也要看到,这种现象的形成,加剧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给培育城市群功能、优化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关系,以及加强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增加了障碍,不利于疏通城市人才、资本和要素下乡的渠道,不利于发挥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

上述现象的形成,同当前的政府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过度向大城市、特大城市倾斜也有很大关系,由此带动全国城镇体系结构重心上移。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在重大产业项目、信息化和交通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产权和要素交易市场等重大平台的布局,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分配、获取承办重大会展和体育赛事等机会分配方面,大城市、特大城市往往具有中小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二是许多省区强调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不够是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致力于打造省会城市经济圈,努力通过政策和财政金融等资源配置的倾斜,提高省会城市的经济首位度。这容易强化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极化效应,弱化其扩散效应,影响其对“三农”发展辐射带动能力的提升,制约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推进。加之,许多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片面追求“摊大饼式扩张”,制约其实现集约型、紧凑式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范恒山,2017),容易“稀释”其对周边地区和“三农”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甚至会挤压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制约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对“三农”发展辐射带动能力的成长。

今后,随着农村人口转移进城规模的扩大,乡—城之间通过劳动力就业流动,带动人口流动和家庭迁移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在此背景下,过度强调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重点吸引农村人口转移,也会因大城市、特大城市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加剧进城农民工或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的困难,容易增加进城后尚待市民化人口与原有市民的矛盾,影响城市甚至城乡社会的稳定和谐。

因此,应按照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力度,深化相关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引导大城市、特大城市加快集约型、紧凑式发展步伐,并提升城市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引导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要结合引导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疏解部分非核心、非必要功能,引导周边卫星城或其他中小城市、小城镇增强功能特色,形成错位发展、分工协作新格局,借此培育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融合协调、共生共荣的城市群。这不仅有利于优化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提升城市群系统功能和网络效应;还有利于推进跨区域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王利伟,2017),为城市人才、资本、组织和资源等要素下乡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便利,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互补,增强城市化、城市群对城乡、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功能,帮助农民增加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的机会,提高农村共享发展水平。实际上,随着高铁网、航空网和信息网建设的迅速推进,网络经济的去中心化、去层级化特征,也会推动城市空间格局由单极化向多极化和网络化演进,凸显发展城市群、城市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为更好地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城市群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力,要通过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倾斜引导,加强链接周边的城际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和关键结点、连接线建设,引导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完善竞争合作和协同发展机制,强化分工协作、增强发展特色、加大生态共治,并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以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为目标导向,推进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体系创新,着力提升城市和城市群开放发展、包容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要加大公共资源分配向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与此同时,通过深化制度创新,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向农村延伸,加强以中心镇、中心村为结点,城乡衔接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网络建设。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政策创新,以及推进“三农”发展的政策转型,鼓励城市企业或涉农龙头企业同农户、农民建立覆盖全程的战略性伙伴关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二)积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对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作用

十九大报告要求“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当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正处于紧锣密鼓的编制过程中,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要结合规划编制和执行,加强对各级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通过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先支持,鼓励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编制和实施乡村振兴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贯彻中央关于“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的决策部署,促进城乡国土空间开发的统筹,注意发挥规划对统筹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引领作用,引导乡村振兴优化空间布局,统筹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今后大量游离于城市群之外的小城市、小城镇很可能趋于萎缩,其发展机会很可能迅速减少。优化乡村振兴的空间布局应该注意这一点。

要注意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在引导农村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度集中的同时,将中心村、中心镇、小城镇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电商产业园、返乡创业园、特色小镇或田园综合体等,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结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中央政府对乡村地区的关注逐步实现了由乡村全域向发展缓慢地区的转变,通过“乡村行动区”和“乡村更新区”等规划手段干预乡村地区发展;同时逐步形成中央政府和地方乡村市镇合力推动乡村地区发展的局面。乡村市镇主要通过乡村整治规划和土地占用规划等手段,推动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整治规划由地方政府主导,地方代表、专家和居民可共同参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乡、所有村都要实现振兴。从法国的经验可见,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找准重点、瞄准薄弱环节和鼓励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建设城乡统一的产权市场、要素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也应在规则统一、环境公平的前提下,借鉴政府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思路,通过创新“同等优先”机制,加强对人才和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制度化倾斜支持,缓解市场力量对农村人才和优质资源的“虹吸效应”。

(三)完善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参与发展、培训提能机制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关键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帮助农村转移人口降低市民化的成本和门槛,让农民获得更多且更加公平、更加稳定、更可持续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另一方面,增强农民参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能力,促进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或乡村发展。要以增强农民参与发展能力为导向,完善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培训提能支撑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人口,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多的新型市民和新型产业工人。要结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注意发挥新型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带动普通农户更好地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要按照需求导向、产业引领、能力本位、实用为重的方向,加强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通过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方式,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市民培训能力建设的支持。要创新政府支持方式,支持政府主导的普惠式培训与市场主导的特惠式培训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鼓励平台型企业和市场化培训机构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市民培训中发挥中坚作用。要结合支持创新创业,加强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健全以城带乡的农村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四)加强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

篇7:旅游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成都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旅游和城市融合发展是当前旅游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融合体现在战略融合、产业融合、文化融合、硬件建设融合等多个方面。成都市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从成都市的整体情况来看,不管是城市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功能的推进抑或是城市服务配套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均实现了旅游业与城市发展的良好互动。

城市规划与旅游发展的统一。用旅游的理念规划城市建设,根据旅游发展形式调整城市用地布局和功能板块,这些都体现了成都城市规划与旅游发展的高度一致性。

软硬件建设与旅游开发协调。成都市在城市设施的建设上很好地融合了旅游开发的理念,双流机场第二跑道使用、新国际航班开通、市内地铁和城际铁路建设等不仅使得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逐步确立,而且使旅游进入性和便捷性大大增强,同时城市设施的功能与旅游开发实现了有效结合,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速度保持协调发展。

旅游产业与城市其他产业融合。成都的乡村旅游集种植、观光、体验、休闲、加工、采购于一体,形成了郫县农科村、锦江区三圣花乡等知名旅游地;旅游与会展融合发展,使成都成为“中国会展第四城”;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在成都形成了温江时尚运动体验、龙泉赛车运动和西岭雪山冰雪运动等体育休闲集聚区;此外,还有成都东区数字音乐公园、休闲商务城等旅游业与创意产业、金融商贸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

城市文化内涵在旅游业中渗透。成都历来就有文化名城之称,文化资源丰富,形成了以“蜀文化”为代表,三国文化、水文化、道教文化、川剧等各类型文化并存的城市文化。成都通过将历史文化、休闲文化、美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大大丰富了成都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同时使旅游活动成为传承和发扬成都文化的重要载体。

成都: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面临新机遇

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新一轮加速发展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和高速增长期,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成都市制定了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战略,这些为成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成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未来一段时期成都将以“领先发展”的姿态,深入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建设,将成都打造成为西部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中心、文化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亚洲国际航空枢纽,同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这些战略举措不仅有利于为成都旅游业发展提供市场基础,而且有利于拓展成都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空间。

成都现代化和国际化战略为旅游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提供了深化方向。成都提出了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战略举措,这为成都实现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提供了深化方向。成都提出城市发

展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战略,契合了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将促进成都旅游业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丰富旅游业发展的科技、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成都实施的“五大兴市战略”是旅游业大发展的有力助推器。成都立足新的发展起点,全面部署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等“五大兴市战略”,成为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在交通先行方面,通过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传输系统,可提高旅游目的地的进入性和便捷性;在产业倍增战略方面,旅游业对于加快成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至关重要,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在立城优城方面,通过城市升级和新区建设,有助于成都旅游环境和整体形象的提升,提高旅游吸引力;在三圈一体方面,通过推动三圈层融合为完整的“一极”,可以使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在空间上形成合力;在全域开放方面,有利于多向拓展成都旅游业开放合作的空间领域。

成都作为首批唯一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副省级城市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首批唯一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副省级城市,通过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着力破除约束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可以有效盘活各种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先导作用和产业融合功能,不断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成都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面临5大任务

中国旅游研究院提出,为促进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建议成都实施以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为总体目标,以旅游改革创新为支撑,以旅游产业融合、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旅游文化提升为重点的综合工程。

合力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国际旅游城市是成都旅游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也应当是旅游和城市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国际旅游城市同时也是宜人城市的应有之义,后者关于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目标定位,明确了前者的战略取向。围绕城乡一体化,成都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发展,推动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在城镇化的动态过程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全面现代化,成都要加快改革创新,推动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和新业态发展;围绕充分国际化,成都要继续扩大开放,以国际品质来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打造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加快旅游改革创新。旅游业所涉及产业和行业门类较多,呈现出“大旅游、大市场、大综合”的产业特征,目前单一部门管理的统筹协调能力有限,难以实现“综合产业综合抓”的格局,改革现有的旅游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建立符合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和运营体制机制已成为成都当前旅游工作中的重大任务。成都是国家确立的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唯一副省级城市,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组织机构、行业管理、营销机制、投融资机制、公共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着力破除约束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盘活各种社会资源,全面促进旅游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促进旅游产业融合深入发展。虽然成都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成都要以大旅游观念为指导,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激发企业活力,优化市

场秩序,通过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功能融合和市场融合等路径,着力推动旅游业与农业、会议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等的深入融合发展,构建一批乡村旅游、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的知名品牌,努力将旅游业培育为成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继续推动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旅游和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以旅游发展深入推进农村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在实施路径方面,主要是通过积极发展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形成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要进一步加强科学规划、规范引导和错位发展,以乡村旅游为纽带,促进成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民收入,加速城镇化建设,促进旅游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篇8:从三网融合终端发展看产业融合

随着国外产业融合的持续深入和国内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 我们已经认识到三网融合不仅仅是要电信运营商开展广播电视业务, 广电运营商开展电信服务这么简单。虽然我们是从IPTV和有线电视宽带接入开始认识三网融合的, 但三网融合带来的创新并不会简单停留在几种业务形式上, 它实际上已经对传统上自成体系的广电、电信和互联网产业链造成了很大冲击, 尤其是前两者。所有各方都不得不在这一巨大冲击下重新寻找自身的产业定位, 但目前已经准确找到定位的应该说还不

国内三网融合最初的表现就是一批终端出现了跨行业性质的功能扩展, 比如用户可以用传统的电视通过数字电视机顶盒打电话和上网了, 可以用传统的手机看电视了;这些都体现了终端开始将三个传统网络提供的服务集成为一体的趋势。目前三网融合中经常被提到的IPTV机顶盒、双向数字电视机顶盒、互联网播放器、有CMMB功能的TD手机、多媒体个人计算机等产品都属于这种情况, 其原型是某传统网络中常见的设备, 通过添加一些功能扩展成为三网融合终端。应该说终端厂商还是更多作为服务商的配合角色出现的。

由于先天设计并不是完全针对三网融合环境的使用要求, 所以这些融合型终端还在不断的演变, 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

家用融合接入的终端

三网融合要实现一线接入、多样化服务的目标, 但如果用户每更换一次服务商就要因为接口问题更换一次终端设备, 将造成很大的浪费。目前国内终端厂商已经尝试推出集成了CABLE接入、ADSL接入、Wi-Fi接入, 并内置Vo IP、视频播放等基本三网融合服务功能的交互式终端。这一终端将使目前接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使用户对业务提供商的选择增多。具体而言, 用户只要购买了该终端, 就可以不用更换终端而使用不同服务商提供的网络视听内容的下载、播放, 互联网语音通信, 网络信息浏览能力等服务。

但这类终端的设计和推广也有一定问题, 由于要尽量适用于尽可能多的服务商网络环境, 所以常见的流媒体协议和网络下载协议都要支持, 常见的H.264、RMVB、H.263FLV、WMV、VC-1、VP6等音视频编码格式也要支持, 多种人机控制手段也要考虑, 而且各地服务商的网络协议没有实现标准化也给这类终端的推广带来难题。

互联网电视机/智能电视机

国内各消费电子厂商均在现有电视机终端基础上, 通过增加主处理器和操作系统, 开发出互联网电视机。国内互联网电视厂商目前高端电视机产品和大部分普及产品均已具有网络功能, 基本具有如下特点:能够支持Web技术实现网络浏览;具备互联网视听内容的下载播放能力, 部分可以同时支持电信运营商标准的IPTV业务。

应该说, 我们目前看到的互联网电视机产品更多是IPTV机顶盒或互联网播放器和电视整机的集成产品, 还没有显露出自身的特质, 受到关注主要是政策和推广成本的原因。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出现变化, 为更好地打造自身产品特色, 部分整机厂商进一步研发出智能化水平更高的智能电视机:从互联网电视机简单接受信息的功能进一步扩展出信息主动搜索和匹配功能, 可以支持体感遥控等更人性化的人机交换方式, 并实现和手机与手机、电脑及其他信息家电互联互通。

智能电视可以使得电视机厂商摆脱单一服务商的束缚, 将智能电视发展成为独立的业务核心, 这将为未来几年三网融合的发展带来较为明显的影响, 值得认真关注。

支撑融合功能的家庭公共接入设备

目前国内终端厂商还在尝试进一步将家庭网关与智能电视、可视对讲终端或机顶盒产品进一步进行集成。这些终端厂商将目前信息家电、通信终端等能力完全集成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化的信息设备。该设备除了完成各项业务功能, 还可以在家庭内部自组业务网络, 实现将家庭网关设备同其他家电设备融合以及将家庭网络硬件设备软件化—这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将形成三网融合服务和家庭网络逐步结合的局面, 有可能在目前传统电信业务和广电业务基础上进一步催生出更丰富的服务形式。但由于目前家庭网络本身标准难以统一, 而三网融合服务和家庭网络的产业主导方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协作模式, 所以这种产品市场前景还有待观察。

以上探讨的这三种终端体现了三网融合环境下终端发展的三种趋势:在前期IPTV机顶盒等产品基础上将更多的功能向一个终端集成来更好地适应三网融合后的服务环境、增强已有终端的智能化程度来摆脱传统服务商对终端的控制、通过向家庭网络等新领域延伸来充实终端的价值。实际上, 这表现出终端厂商对在未来融合产业中定位还难以抉择的局面:是仅仅做好三网融合服务商的配角、还是自身成为三网融合发展的主角, 还是做好专业设备厂商的角色。

上一篇:高位求进 务本求实 寻求发展下一篇:翠绿色低碳环保发展优秀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