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召开文旅融合联席会议

2024-04-16

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召开文旅融合联席会议(精选7篇)

篇1: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召开文旅融合联席会议

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召开文旅融合联席会议

6月6日,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在汉召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第二次联席会议,确定了本两部门将共同推进的六项主要工作。省文化厅厅长雷文洁、旅游局局长钱远坤出席会议。省文化厅副厅长严荣利主持会议,省旅游局副局长陆令寿、副巡视员刘晗就下一步深入推动文化旅游合作与融合发展作了发言。

今年2月18日,在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的五厅局合作促发展座谈会上,省文化厅与省旅游局签署了《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合作备忘录》。《备忘录》提出建立两部门联席会议工作制度,每年召开1— 2次联席会议,对合作的重要工作进行研究和沟通。

此次联席会议,确定了2014双方共同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六项主要工作。一是举办文化旅游名家讲坛。邀请名家介绍荆楚文化旅游资源,分析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形势,提出促进我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二是开展“文化活动进景区”活动。在旅游景区开展地域风情文艺表演、群众文化特色活动和非遗项目展示等;三是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项目。以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为基础,通过双方共同合作,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探索驻场演出,开拓旅游市场,丰富我省旅游产品内涵;四是是启动湖北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以黄陂木兰乡大余湾、十堰市郧县樱桃沟村、广水县桃源村为试点乡村,探讨我省文化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和路径;五是举办全省文化旅游歌曲青年歌手大赛。通过旅游歌曲大赛,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歌曲,宣传我省旅游品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六是举行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

会上,两部门相关处室就文化与旅游深度整合、共同发展进入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就2014年双方共同推进的各项工作交换了意见,提出了建议。

篇2: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召开文旅融合联席会议

沈阳:19个工业企业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

2018年1到10月,沈阳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543.5万人次,同比增长14.2%;实现旅游总收入693亿元,同比增长15.1%。在推动旅游与制造业融合方面,沈阳着重培育滑雪设备、低空飞行、房车制造等产业集群,华晨宝马、沈阳机床等19个工业企业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在推动旅游与农业融合方面,沈阳发展锡伯龙地、盛京驿站等乡村旅游庄园20余个,全市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近6亿元。

大连:通过“旅游+”促进产业融合

为激发旅游发展活力,大连出台政策性文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创建“一体双轮五驱动”综合管理模式,培养各类功能区品牌100多个,获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全国首批旅游休闲城市”“美丽山水城市”。大连推进旅游+邮轮、+农业、+工业、+体育、+医药、+航空、+交通;建成三寰牧场等一批休闲旅游项目;建设海盐世界公园、玻璃小镇等;开发帆船、自行车环岛赛等旅游赛事……通过“旅游+”促进产业融合,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有效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大连全市年均新增旅游就业突破1万余人次,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2万人次。

丹东:以边境旅游为特色和发展方向

经丹东口岸赴朝旅游人数占全国赴朝人数80%以上,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经丹东口岸赴朝,经过30多年发展,边境旅游已成为丹东特有的“旅游名片”。

盘锦: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城市

2018年1到10月,盘锦全市旅游总收入237亿元,增长16%。盘锦推动旅游产品向“文商养学闲情奇”拓展,成功举办了“红马赛”,狠抓大米、河蟹等旅游商品开发——2018年,盘锦全市新增优质河蟹养殖面积10万亩,河蟹养殖面积总量达到160万亩,实现产值50亿元。

葫芦岛:以京津冀为主要市场

葫芦岛紧紧围绕京津冀市场消费群体,谋划产业发展,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路线,推进区域合作。预计2018年接待游客2911万人次,其中约70%来自京津冀,旅游总收入253.8亿元,增长25%。

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辽宁省发改委巡视员路通介绍,辽宁着重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着力促进辽宁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小众旅游”向“大众旅游”转型升级。

深化文旅融合,全面推进旅游强省建设

篇3: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召开文旅融合联席会议

旅游事业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型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灵魂 , 而历史文化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 各种文化的融合 , 积淀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 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 , 是旅游事业取之不尽 , 用之不竭的一座丰富的矿山。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的优势 , 成为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发展文化旅游是我国消费升级的体现。文化是根, 文化是魂, 文化是力, 文化是效, 旅游因文化而灵动。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优势, 在坚守中创新, 在创新中坚守。大力推进文化投融资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大遗址保护机制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创新, 努力实施项目激活战略, 以文化城, 以文化业, 以文化人, 提升用好旅游产业文化软实力。

文化的作用无可替代, 文化的功能超越历史。用先进文化引领发展, 发展将呈现境界之美。打造走向民族与世界的文化旅游圣地。深度挖掘依托历史文化资源,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二、旅游与文化

文化旅游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成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有了文化旅游的需求。然而, 在全国经济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任务还很艰巨。必须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用文化提升旅游内涵, 用文化增添旅游发展动力。

资源有限, 创意无限。文化是最需要创新创意的行业。实践证明, 哪里有创新, 哪里就有突破;哪里有先行先试, 哪里就有发展活力。

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民生的思想, 坚持产业、事业并兴, 公益、经营并举, 坚持“虚”功“实”做, “文”活“武”练, “软”实力“硬”打造, 切实解决好“文化怎么传承、文化怎么创新、文化旅游怎么做大做强”等一系列难题, 用足文化凝聚力, 用实文化推动力, 用活文化创新力, 用好文化提升力, 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篇4:文旅融合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

坚定发展定位

立足文旅资源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坚定国际文化旅游的发展定位。兴文县立足发育成熟的喀斯特地貌、浓郁厚重的僰苗文化、富氧富硒的优良生态等自然资源禀赋,打造长江上游国际地质园林生态示范县、民族地区特色文旅示范县。

——蕴藏了“四绝共生”的世界地质公园。兴文县是世界喀斯特地质地貌发育典型地区之一,形成了如天泉洞、大漏斗、岩溶峡谷等珍贵的岩溶地质地貌奇观,其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AAAA级旅游景区兴文石海,荟萃了地球所有喀斯特地质景观,“世界第一大漏斗”“中国天然游览长度最大的溶洞——天泉洞”“大型地表石海”“天下第一石虎”等四绝共生构成了世界级喀斯特景观资源,构成了“兴文式”喀斯特独有的特色。

——孕育了“僰苗融合”的神秘独特文化。兴文是四川省最大苗族聚居县,也是古僰人生活和消亡之地,世代繁衍生息在兴文土地上的僰、苗等少数民族,其中苗族花山节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在中国民族节庆峰会上被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大坝高装被列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挖掘僰苗文化内涵、历史沿革等风俗,建立“僰·苗民族民俗民风博物馆”等,有效保护和彰显独特僰、苗文化特色。

——保护了“富氧富硒”的立体良好生态。兴文县作为中国绿色名县,全县森林面积96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47.83%,拥有以僰王山、仙峰山、香水山、玉屏山为主的10万亩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基地,其中僰王山风景区素有“天然氧吧”之称,香水山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兴文县土壤具有富含微量元素硒的天然优势,富硒大米、富硒猕猴桃等产品已成为生态养生食品的代名词。

丰富多元产品

展示文旅融合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丰富国际文化旅游的多元产品。兴文县立足以不可移动的地质地形、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与可移动的苗族风情、节庆活动等文化旅游资源相融合,打造地质科考游、生态养生游、婚庆体验游、民族风情游等复合型旅游产品,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精品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喀斯特地貌与地质知识相结合的科考游景点。兴文县着力将地质科普与旅游有机结合,建设兴文石海地质博物馆,馆藏地质标本5000余件,涵盖不同阶段喀斯特发育的地文景观、各类化石;与高校建立地质科考合作,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地质知识学习,形成了以古今不同阶段喀斯特发育的叠置、继承和新生为主的精品地质遗迹文化游,兴文世界地质公园也被评为了全国12家“优秀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之一。

——打造风情化展示与节庆活动相结合的体验游品牌。兴文县依托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定期承办了西南民歌邀请赛、国际攀岩赛、山地自行车竞赛等重大节庆活动,打造了成届制的苗族花山节、采山节等地方文化活动品牌;开展游客体验参与的民俗体育竞技、僰苗婚典等民族文化活动。

——打造僰王山生态与富硒产品相结合的康体游中心。兴文县推进以僰王山为核心区域的“森林养生度假”康体游,大力发展森林氧吧项目;在海拔1500多米的仙峰苗族乡,推进了避暑度假游;围绕僰王山水泸坝、九丝城镇等富硒土壤,开发富硒水稻、富硒猕猴桃等富硒产品,拉长康体养生的旅游产业链。

——打造历史性古迹和特色餐饮相结合的乡村游线路。兴文县先后打造以大坝苗族乡洞藏酒业为代表的喀斯特水乡游线路,新建溶洞内贮藏白酒、建设仿古酒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旅游接待中心4个子项目,品尝苗家洞藏酒、苗家水八碗等特色餐饮,打造集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打造仙峰苗族乡、九丝城镇的僰苗文化游线路等。

构建复合产业

着力旅游经济的机遇性和不可多得性,构建国际文化旅游的复合产业。兴文县通过文化旅游的扩散效应带动城市建设、住宿餐饮业、旅游商品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满足本地居民及外来旅游者特定的文化和休闲需求。

——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兴文县着力发展文旅核心产业,每年举办僰人槌牛节、苗族花山节、苗族风情节等节庆活动,特别是百米长桌宴、苗族风情篝火晚会、苗家情歌对唱等特色文化活动,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方法,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齐聚兴文,体验僰、苗文化风情魅力,游客人走了,兴未尽,情未了,还想再来。

——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兴文县坚持把文化旅游作为统筹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催化产业”,以四川·兴文苗族工业园为平台,以工业化生产标准打造独特的石文化、苗家刺绣、竹制工艺品等特色旅游产品;建设游客集散中心、集中购物区、苗族风情一条街,让游客耍好了之后,还能带走旅游产品、兴文特产。坚持把文化旅游作为扩大开放的“牵引产业”,大力宣传兴文良好生态、服务环境等,利用节庆活动开展招商引资,树立兴文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建设文化旅游城市。兴文县强化“城市就是旅游,旅游就是城市”的发展理念,以“打造僰苗文化圣地,建设休闲旅游城市”为目标,把整个城市都作为一个大的文化“景区”来打造,建设全国首个城市溶洞公园,展示声光互动体验的僰苗风情;建设苗城印象、苗族一条街、僰·苗文化广场等,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将县城和旅游集镇改造成“出门是花园”“处处是景观”的旅游城市,

畅通进入环境

注重区位条件的前沿性和不可移动性,畅通国际文化旅游的进入环境。兴文县地处四川乃至中国南向出境前沿,随着成贵高速铁路、宜叙高速公路、纳黔高速公路等交通干道的修建,必将推进可进入条件进一步优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爆发式增长。

——构建南向出境的桥头堡。随着成贵高铁、纳黔高速兴文石海至纳黔高速江门互通连接线等交通线路的开工建设,兴文县逐步成为连接川滇黔,沟通成都、重庆、贵阳、昆明的交通节点。兴文县作为南向出境主要通道,将成为四川出海大通道的重要交通节点,成为宜宾市通江达海“桥头堡”,进一步提升国内外游客的交通进入条件。

nlc202309040248

——合建国际国内的旅游线。兴文县坚持以“大点带小点,长线引短线,宽面分窄面,大圈带小圈”的旅游线路规划思路,打造向家坝库区、蜀南竹海、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珙县僰人悬棺等旅游环线;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地为线路,打造贵阳—毕节—叙永—兴文—威信—昆明—贵阳红色精品线路;抢抓国家南向发展战略和加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机遇,打造东南亚、南亚旅游线路。

——搭建面向国际的大平台。兴文县积极与西班牙索夫拉韦、加拿大石锤、四川自贡、云南石林、福建泰宁等世界地质公园缔结为姊妹公园,在世界地质公园网站发布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动态信息,面向国际市场,加大整体宣传;积极争取将兴文纳入四川省对外总体营销体系,着力面向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精心策划促销方案,提高兴文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突破发展瓶颈

加速旅游产业的开放性和不可估量性,突破国际文化旅游的发展瓶颈。兴文县着力推进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的旅游产业改革,实现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最大限度地激发旅游发展活力。

——独立的景区管理机制。兴文县推进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的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体制,推进景区经营管理企业化、市场化、资本化,使石海旅游公司、僰王山旅游公司真正成为拥有景区保护性开发和经营决策权的实体公司;明确旅游行政部门职责;放宽审批权限,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开放的资金投入机制。兴文县支持民营企业或民营资本用PPP、合作、联营、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到兴文的旅游开发和经营之中,先后推进了僰王山沙湾旅游综合服务区、僰苗文化公园等项目;大力推进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方式的旅游体制改革,推进石海旅游公司在新三板上市;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由政府统一进行PPP项目规划设计,由投资者依法有偿取得一定期限内的开发权、经营权及收益权;允许旅游企业采用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景区门票质押担保等方式进行融资,扩大融资规模,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

——互利的旅游营销机制。兴文县强化网络营销,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对旅游营销的作用,注重兴文旅游网站建设和微博、微信等平台的运行,结合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网络营销;抓好网站介绍和网站链接,着力与网上游客互动,实现网友有问必答、网上订票和购票功能,达到网上促销的目的。推进全民营销,组建旅游营销中心,试行旅游营销激励机制,签订契约,明确游客输送数量、返点奖励等。

篇5:全域旅游引领 文旅融合共进

近年来,开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6%,文化旅游业成为全市支柱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开封旅游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前7个月,全年累计旅游接待32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和17.7%。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做法是:

一是突出顶层设计,加强整体统筹。开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民生产业、民心产业、幸福产业、支柱产业着力培育,重点实施“十个一”工程:即一个战略引领:开封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战略,强调文化和产业融合共进,实施了10个“文化+”专项行动计划;一个发展定位:提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发展定位,与新兴工业化城市并列;一个机构协调:市委书记召集、市长参加,每月召开一次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指挥部例会,专题研究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一个专项资金:设立了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一个园区运营:由中部六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负责运营;一个平台融资:成立开封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市属国资公司进行融资;一批项目支撑:每年安排、包装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市领导分包,强力推进;一个研究院培养人才: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市委书记任院长,依托河南大学优质师资进行人才培养;一春一秋节会:春季的清明文化节、秋季的菊花文化节,两个国家级节会拉动;一个旅游联盟:依托丝绸之路东起点城市地位,2015年在全国率先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吸引国内外33个城市踊跃加入,推动旅游开放合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二是突出规划引领,打造特色精品。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一渠六河”景观设计规划、宋都水系工程规划等水系工程规划;编制完成了《开封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确定了未来五年“双核”“双带”“双廊”“四区”的旅游产业总体布局,形成了衔接配套的规划发展体系。

依据发展规划,充分发掘开封历史文化底蕴,在突出“宋文化、北方水城、新宋风城市”三大特色的同时,着力彰显饮食文化、菊花文化、书法文化等十大文化魅力。在提升清明上河园、龙亭公园等传统景区的基础上,又打造了小宋城、上河城等一批文商旅综合体;七盛角、书店街等一批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大宋官瓷、木版年画等一批民办博物馆;启封故园等一批旅游特色小镇;开封西湖、“一渠六河”环城水系等一批城市休闲游憩新空间。

“一河两街三秀”“一湖两巷三园九馆”等一大批文化旅游精品的成功推出,形成了“水、陆、空、地下”的立体化旅游产品体系,让每一个来到开封的游客都能深度体验“宋文化”独特内涵,游得放心舒心。

三是突出项目牵动,探索融合发展。整体谋划、协同推进“文化+”“互联网+”“旅游+”,形成叠加聚变效应。在发展模式上不断尝试探索,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力,着力推动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文化旅游商业化,以文商旅项目为抓手,谋划实施了鼓楼复建、双龙巷历史街区改造、东京梦华半亩园、城摞城新郑门遗址、地下城墙展示馆、小宋城二期、清明上河园三期、开封府二期、建业泰和府等一批重大“文商旅”结合项目,实现了旅游在文化当中找效益、文化在旅游当中找出路、商业在文化旅游当中寻求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是突出城旅联动,推进全域共建。坚持以旅游业发展为拉动,以城市“双提”“双修”为载体,不断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开展城市创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在创标工作中,重点实施了旅游集散、旅游咨询、导向标识、旅游厕所、智慧旅游等五大工程;在智慧城市工作中,由腾讯公司为开封量身打造的“全民接力话汴京”智慧工程2015年全面上线,成为全国首个全程真人导游“O2O”平台;开封市智慧城市展示体验中心顺利投用。城旅融合发展使城市路网、快捷酒店、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承载力、舒适度显著提升,城乡更加整洁、亮丽,社会文明风尚盛行,全域旅游支撑更加有力。

五是突出改革创新,强化制度保障。始终以改革创新为主线,进一步完善了开放招商、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的责任机制和督导考核机制,做到各项任务年初建账、半年查账、年底交账,真正奖出动力、惩出压力,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有力保障。

篇6: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召开文旅融合联席会议

会上,学习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法规,市文化旅游局负责同志就上一季度娱乐场所安全工作的情况进行了通报并部署了2010年文化娱乐场所换证工作。

市文化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在讲话中对进一步加强全市娱乐场所安全生产提出以下要求,各娱乐场所经营单位都要充分认识安全工作和规范经营秩序的重要性。要针对本行业在安全工作和规范经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格管理,把安全工作和规范经营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有关会议精神,继续开展对娱乐场所的清理整顿和安全大检查,杜绝未成年人进入。各娱乐场所经营单位要完善各项安全监测和防范设施,提高综合防御能力,切实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篇7: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召开文旅融合联席会议

【关键词】演艺事业;文旅融合;文化产业

一、长寿区文化馆演艺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沿着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长寿区演艺事业蓬勃发展,建设文化精品项目,不仅盘活了旅游市场,服务了当地经济,成为长寿旅游的另一道“风得到了广大游客和市民的赞誉。聚焦我区“十三五”规划,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寿区演艺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逐步呈现以下特点:

(一)演出场次逐年增多,演出内容更加丰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文化娱乐消费不断增长,演艺发展拥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与21世纪初及更早以前文化演艺市场的萧条相比,最近一些年文化演艺发展迅速。2010年,長寿区文化馆全年演出场次为70余场,到2015年全年演出150余场。演出内容从原来单一的节庆日演出到现在组织专场演出、专场比赛等。

(二)演员趋向专业化,作品创作更多彩。近年长寿区文化馆专门招收了一批舞蹈、歌唱等专业人才,在平时参加演出的同时,还组织专业队伍的培训,为文化馆打造了一支适应各类演出的专业队伍,表演节目质量也有大幅度的提升。长寿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如我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工号子”,经过专业编舞老师的编排,现在活跃在区内外各大演出,还曾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金奖,受到了观众的广泛赞许。

(三)基层培训深入,演出受众扩大。随着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基层培训成为了文化馆的重要日常活动,长寿区文化馆免费开放范围大,开设有老年合唱班、声乐班、舞蹈1、2、3班、民乐班、管乐班、摄影班、瑜伽班等17个班,年培训学员8万多人次。文化馆还举办了文化培训进街镇的活动,每年对全区19个街镇的文艺骨干和文艺演出爱好者进行专业培训,由其再进一步对各个街镇基层群众进行培训,以扩大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影响,使文艺演出事业扩展到每家每户。文化馆演出除了日常演出之外,也在努力深入到各个阶层,每年都会举办下乡活动,将文化演出送到基层群众中去。此外还在旅游景点演出,如长寿古镇、长寿湖等景区,为往来的游客献上长寿的文化演艺大餐。

二、长寿区文化馆演艺事业发展瓶颈

随着文化演艺事业发展速度的加快,限制其发展的问题逐步突显,顺利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文化演艺事业进一步完善发展的前提。

(一)专业人才缺乏

长寿区文化馆目前在编人员仅16人,其中舞蹈专业干部在编仅3人,音乐专业干部仅1人。专业人才的缺乏,对平时演出、培训造成很大的限制。目前文化馆没有专业的调音及舞美人员,演出时只能由其他专业干部兼职担任,对演出质量有很大影响。

(二)演艺节目创作滞后

可供文化馆演出的节目少,加之演出主要面向区内群众,目前已有观众反应演出节目看过很多次,没有创新。其原因主要是专门的作品创作机制不完善,文艺创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化馆专业干部,区内各个行业不乏文艺创作人才,应建立健全专业的文艺创作机制,鼓励创作人才进行创作,由文化馆演员进行演出。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发展建议

(一)大规模、大舞台、长时间的演出不仅在人力、物力方面都需要极大的投资,成本回收周期漫长,而且较难有灵活性。如果能在景区内打造出一系列时间短、花样多的小表演,让游客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视听乐趣,也易于根据游客的反映,不断调整创新,整合容纳更多的表演内容与形式;

(二)长寿区文化馆演艺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创新,节目创新才能吸引来更多的观众,带给观众新的文化体验和视觉享受,让观众看了还想再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需要积极寻找新的突破口,立足长寿历史文化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打造能够洗涤心灵的作品,并不断修改、调整、升级,使其能够符合不断改变的市场要求和观众口味;

(三)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为旅游者提供符合地域特色的参与性与体验性,才能抓住游客的兴趣。我区大部分景区夜晚娱乐项目少,留不住客,旅游者只能“白天观光,晚上睡觉”,夜里无处可玩、无处可看的状况,为了弥补这一空白,从旅游市场出发,主动打造了一系列可以晚上观看、丰富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演艺项目,形成了“白天观光,晚上赏秀”的全新旅游生活方式;

(四)立足本地特色和文化优势,深入挖掘生态文化、水电文化、巴土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饮食文化,并进行开发利用,形成一大批特色鲜明、民族气息浓厚、内涵丰富、让人回味的精品剧目,充分展现长寿文化魅力;

(五)在推广形式上,在保留和延续中国优秀文化精华的前提下,要与时尚元素以及现代科技结合,实现国内外游客在长寿领略自然风光之美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中华福寿文化艺术的魅力;

上一篇:睦邻友好典型事迹下一篇:酒店经营情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