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大学培训心得体会

2022-08-09

在工作与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各种信息的启发,我们可能会获得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可使我们更好的成长。怎么样写出好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赴大学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赴大学培训心得体会

赴兰州大学培训心得体会

为期一周的赴兰州大学处级干部培训结束,我感觉受益匪浅。这次培训课程设计合理,学习内容比较丰富,通过学习,使我拓展视野,认清工作方向,夯实政治理论基础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收获:

一、改进思想,提高执政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是我党积极、主动、勇敢地迎接新考验、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科学执政,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整个国家的命运。新世纪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增强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本领。通过对党的执政能力学习,了解其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性,使我更具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思想和作风、适应执政环境变化,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

二、调节工作压力,合理安排时间

作为领导者,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有一定的压力。压力是把双刃剑,适度压力可以使人发挥无限潜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压力过大,会导致心理焦虑,工作效率降低。因此,如何进行压力管理,关系到领导者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对于领导者的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应识别压力的来源,压力可能是来自技能、人际关系、工作时间、工作职责等多方面的,当压力过大,就会从生理上,情绪上,精神上折射出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性格,较早判断压力的反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压力,就会使工作变得轻松愉快。接受和释放压力,懂得接受,采取适当抱怨,休息等方法,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方式。

时间是造成压力的原因之一,因此,时间管理尤为重要。时间管理是指在既有时间中,具有正确处事观念,以正确处事方法,善于利用和开发自己时间资源,全力于目标奋斗,使自己成就达到最大满足。作为领导者,应擅于与别人共事,合理安排工作,有效提升沟通能力。领导者的工作繁忙而复杂,重视自己的时间使用状况,将重要安排在身体黄金时段全力以赴;清楚下属的长处,取人之长,精于授权,宜将耗费时间、收益不大的工作转手他人代行,切实做好追踪工作即可。改变自己的心态,培养平常心,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将事情安排太紧凑,应放松处事。

通过对压力管理和时间管理的学习,我收益颇多,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善于发现压力,释放压力,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三、了解城市规划与城市经营 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城市规划要考虑到城市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人们通常把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作为领导者应该对这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了解熟悉,以便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

二十一世纪是资源紧缺的世纪,我国的能源消费已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资源消耗国。城市必将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式更为严峻。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我知道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合理发展,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地保证措施和有效地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也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当前形势下,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发展过程中,了解城市规划,掌握如何经营城市。所谓经营城市,就是将经营思想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在政府调控和市场运作下,采取流通、组合、裂变、出租和转让等形式,对城市资产进行有效运作,实现政府对城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城市经营是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它强调城市建设不能靠城府“负债经营”,应该“以城养城”,强化政府调动资源办大事的能力,政府职能由直接经营和企业转向以市场运作方式利用市场主体和民营资本间接地经营城市土地、国有资本、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规划、信息、城市功能、城市品牌及城市形象等公共资源,实现公共资源的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全面理解和把握城市经营的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城市经营的基本思路:

1、搞好经营城市必须从城市总体规划着手;

2、搞好经营城市必须要盘活城市土地资源;

3、搞好城市经营必须抓好国企改革。城市资产商品化、经营活动资本化、经营手段市场化、经营目的效益化,这些直接关系到经营城市运行机制的建立,是经营城市工作推进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在西北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通过学习,将好的发展观点引入我市的城市规划,建立适合我市发展的城市规划方案,促进我市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掌握好经营城市的关键点,有效地经营和改善城市。作为副处级干部,有义务将新知识纳入工作中,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培养创新思维,加大决策力度

创新各有千秋,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的基本要求是,在那些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上,领导人自身独立于不下和外脑,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领导者的创新管理包括工作设计管理,利用资源的效率和前面学过的时间管理。创新是简单的、容易的,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形成创新的习惯;创新要敢于尝试、大胆想象。同时,创新也有缺陷:一是任务导向,忘记根本,背离了领导的正确方向。二是内部导向,只关注细节和局部创新,不顾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三是领导注重变革和远景,管理注重效率和秩序。总之,管理要规范、高效、井然有序。如果创新过渡,管理跟不上,组织发展不均衡,最终领导功能无法实现,领导创新无果而终。

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个人、群体、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领导者就是实施这个过程的人。

1、领导力就是影响力,当一个人能够影响别人,别人愿意追随他的时候,他就是领导者,要影响别人,先要影响别人的死别,要影响别人的思维,首先自己要有思想,人格要有魅力。

2、领导者应有远见,看见他人看不到的未来。

通过此次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有效地避免领导创新思维的思维误区,必须在领导工作创新中坚持五个“统一“,首先是创新形式和创新内容的统一领导。其次,变革与继承的统一。第三,手段和目的的统一。第四,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统一。第五,领导和管理的统一。领导创新要求变求新,但又不能失之于稳。领导创新的同时,要加强管理,创新管理,不断地使领导的创新规范化、制度化和秩序化。

五、“三农”问题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因此“三农”问题尤为重要,是我国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重中之重,本次学习,重点说明“三农”问题,使每个学员深刻了解“三农”问题。

首先,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臵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其次是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户籍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臵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第三,是农民问题,分别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三农”问题虽然随着一些限制政策解禁,大量农民进城,增加收入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随着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在城市和农村全面展开,一系列诸如农民的收入并不牢固、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民减负增收缺乏机制保障等矛盾显现出来。总之,“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

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主要有八大方面。

1、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2、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4、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

5、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

6、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

7、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

8、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只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了也就是农业问题一个整体性的解决,生活宽裕,也就是解决了农民收入少,看病难等一些关于农名切身利益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六、走进会宁,了解会宁百姓生活 教育,农村风貌

七、突发事件应急与危机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少数民族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走出地域,走向城市,城市民族关系呈现出新的特征,民族性突发事件给政府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探讨城市民族性突发事件诱因和对策,对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有效防范和处臵民族性突发事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现实事例的归纳,可以将地方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失误行为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1、瞒而不报,隐而不发,即政府职能出现了“越位”。

2、消极应对, 心存侥幸, 即政府职能出现了“缺位”。

3、瞻前顾后, 措施不力, 即政府职能出现了“错位”。上述三种类型的行为代表了有些地方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的典型问题, 它们的具体表现形式虽然各有区别, 但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和对政府自身形象的损害却是同样严重的。

目前,随着各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日益重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也在不断地加强。为了更系统、更科学地处理好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根据事件发展过程的规律,提出以下几条措施和看法:

1、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针对所有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包括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社会健康的重大传染疫情,具较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以及一些危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等等),建立全面有效预测、防范的预警机制。

2、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做到处变不惊,对待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措施应做到“常备不懈”。

3、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4、建立财政资源动力机制,在财政上予以有力支持,从法律上给予切实的物质保障。

5、完善人才储备机制。6 完善干部问责纠错机制。

7、建立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评估机制。

8、建立善后恢复的保险机制。

通过学习,了解到突发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危机管理问题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特别是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和帮助。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定能战胜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危机,将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

八、地方行政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很有必要深入学习研究,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改革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随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逐步展开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总体上判断,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面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仍然存在不适应的地方。从政府自身的视角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性问题的具体表现。第一,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第二,政府机构设臵不尽合理,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权责脱节、监督不力的问题比较突出;第三,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执行不力的问题未能得到全面地解决;第四,依法行政观念不强,有法不依、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现象比较普遍。从理论的视角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性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行政管理体制的主体结构来看,主体结构上的问题主要是“政府机构设臵不尽合理”;第二,行政管理体制的职能要素上看,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是目前整个体制的根本性问题;第三,从体制的运行上看,相关机制不健全是行政管理体制比较突出的问题;第四,从体制的制度要素看,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是主要的问题。目前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主要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管理体制中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到的问题或者说行政机关感受到的真实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恐怕主要是权力不够大、力量不够强、经费不够多、手段不够硬、处罚不够重等。有必要从市场主体和社会和谐的视角来考察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一是市场主体的视角,二是从被管理者的角度来印证管理者提出的问题,三是从被管理者对问题的感受的视角。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要求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矛盾的地方就是不适应的方面。不适应的问题是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就是要针对其主要问题,解决其不适应的方面,使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也愈来愈迫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应当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解决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体制上的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法治化的路径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客观上就要求将其纳入法制的轨道来推进。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有以下几点:

1、通过法制化的路径能够比较好的解决此问题。

2、贯彻政府职能转变的思想和理念,切实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三优先原则,来规定公民法人的义务,设臵公民法人的行为规范。

3、对现有职能的转变问题,首先是理清已具有的职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法定渠道来解决。

4、通过对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清理,修改或者废止相关规定,直接对政府机关不符合标准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法定权力进行调整。

5、从法律制度的规定上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这是根本性的途径。

6、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以“法治政府”为中心并与服务型政府紧密结合的多重目标模式概念来表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建设法治政府,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建设的总体的奋斗目标和新的要求。按照法治的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政府的运行和政府的行为都受法律规范和制约。法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通过法律遏制政府权力,政府必须受到法律的控制。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当符合法治经济、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我了解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既是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紧密结合体,也包括了有限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等内涵,是用法治政府为中心和主体概念来概括的以服务型政府为重要内容的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多重目标体系的综合模式。建立符合这种目标模式的体制,就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的方向。

九、当前经济形势与甘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本次培训开阔了眼界,充实了知识,更新了观念,结实了一些优秀的新朋友,收获是多方面。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联系工作实际,学以致用,努力履行好本职工作。

第二篇:赴陕西师范大学培训心得

培训赴陕西师范大学心得

秦亚雄 正宁县五顷塬九年制学校

7月19日—7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正宁县教体局组织的“正宁县生物、物理、化学骨干教师赴陕师大培训”,这次培训为全县生物、物理、化学老师们搭建了与专家教授及名校老师的交流平台。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教学的理念、教学的手段、教学的艺术、教学的研究等等都有了新的认识,真正感觉到作为年轻老师的不足,如何将所任的学科教活、培养学生的能力;如何使自己成长;如何进行教学研究有了明确的方向;如何把教师的行业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发展。下面就这次培训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丰富而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

步入师大校园,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让人多了几分宁静与惬意,少了几分烦躁与不安。站在师大的学府大道上,两旁参天的雪松巍然挺立,向来往的学子挥手致意;绿荫下的图书管更显出这所学校的底蕴,它是师大学子的精神乐园。虽然天气炎热,而且正值假期,但是绿荫下的石桌石椅学子们仍在认真地学习,激烈的交流,校园的文化墙给我们讲述着古老的故事。陕西师范大学追求真理、崇尚学术、严谨求实、开放包容。学校运用高效的现代媒体促进学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以清新高雅的艺术活动提升校园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多形式的学术活动丰富了校园学术文化,让人无比的向往。

二、通过学习,开拓视野。

杨承印老师是陕西师范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听了他的报告《化学教学设计与原理分析—从化学课程标准走向教学设计》,他告诉我们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一个医生要治好病人,就要研究病历;一个军官要打胜仗,就必须研究战例;同样老师要上好课,就要做好教学设计。他说的通俗易懂,帮助我们树立了一种观念,明白了一个道理,理解了一概念,学到了一种方法。

董旭刚老师是是陕西师范大学附中实验师。他给我们所讲的课题是《中学化学疑难实验的解决之道》,通过每一个熟悉的实验,他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改进,既使实验简单易操作,又有很经济,真正感觉到他对实验教学的深层思考,而这正是我所欠缺的,我在做实验时,只是按照教材的要求去做,缺少质疑的态度,例如面粉的爆炸实验,他用了一个装过食用油的塑料瓶来做这个实验,既经济又实惠。同样做氢气和空气混合爆鸣的实验时,只用了一个装药的塑料瓶,简单易操作,现象明显。

三、做创新型教师

没有创新型教师,怎么培养创新型学生。陶行知老先生说:“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原生态自然美也许很美,但不是最美,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不断的打造,打磨和美容,争取展现给学生最美的一面。时代在发展,网络信息遍布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还用传统的那一套来教孩子,那就是误人子弟。

更新观念就会形成一种新的理念,我们要捕捉孩子各个年龄段的特征,爱好。来改善我们的课堂,多渠道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喜好,特长,也就是因材施教。步入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就是特长方面的竞争。要培养学生勤思多问,勤思会问,想问敢问的品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杜郎口中学做的比较好,在学习杜郎口模式风过后,人们又在质疑杜郎口模式,因为从来没有媒体报道过每年杜郎口中学能考几个清华,北大学生。人们提出了质疑,这种模式好不好?但可以肯定的是,杜郎口中学为学生培养了六大品质,即每一个学生都很自信,而且自学能力很强,口头表达能力很强,团队意识很强,生活简朴,待人热情而而且尊重。这些优秀的品质是拿钱买不到的,也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他们重视过程,在做真教育。

为什么我们不行呢?因为我们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走不出来,即使走出来,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这正是“路径依赖”原理,目前路径依赖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概念,说的是人一旦选择了某种制度,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制度不断的“强化”,让你轻易的走不出去。目前的教育形式,特别是我们正宁的教育,对于大的形势我们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应该做好自己,践行思变,敢于打破常规,打破旧平衡寻找另一种新的平衡,力求做一名创新型老师,来培养创新型学生。

通过这次培训,感触良多,平时在这小环境中自以为是,一直自我感觉良好,培训归来,觉得当一名合格的老师都有点勉强,毕业五六年都没接触教育前沿的东西,我需重新定位自己,给自己充电,其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读书,与经验丰富、思想前卫的老师交流,站在大师的肩膀前行,在实践中成长,在拼搏中提升。

第三篇:赴清华大学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朔州市残联侯建伟

按照组织的安排,我参加了这次“山西朔州科级干部培训班”的学习,与全体学员一起,怀着从未有过的激动心情,走进了令当代学子魂牵梦绕的一流学府——清华大学。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时间,但通过体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与自己“以德服人、行成于思”的格言,汲取名校丰富的知识营养,通过聆听那些学术大师的生动授课和名家前沿的理论成果,使我体会深刻、受益匪浅。

一、升华了思维理念

这次学习培训的授课老师,分别是来自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党校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资深博导教授和国内名家大师,他们个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思维开放、理念精深,对自己从事的研究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时时让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享受豁然开朗的喜悦。比如刘园博导的《宏观经济形势分

1析》,崔国文博导的《国学与领导智慧》,亓成章博导的《七一讲话精神解读》,刘昂博士后的《法治社会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和谐关系构建》,孟小权教授的《政务礼仪》、语言教学专家李真顺的《领导者语言艺术》等课程都使我大受裨益,给我以脑力上的激荡,思维理念得以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二、拓宽了知识领域

这次学习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课程安排科学合理,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宏观经济、国学、和谐关系建立、政务礼仪、危机管理、领导干部能力建设、七一讲话精神解读、语言艺术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地方工作的中青年干部来说,的确是一次高层次、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全新的知识拓展机会。通过聆听资深博导教授、名家大师们的精心授课,不管是从理论到实际,还是从耳闻到目睹,无不使我们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三、提升了能力境界

学校给我们培训班安排了八个专题讲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时代发展的最前沿,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提升领导综合能力的盛宴。特别是那些满腹经纶、博古通今的专家教授,他们的讲解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既有加强的理论指导,又有成功的实践经验;他们能抓住重点,层层剥开,让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他们的授课使我掌握了更多的领导技能,从而使

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果断应对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四、传承了清华精神

学习期间,我们深深感受到,无论是坐在安静的课堂还是徜徉在美丽的校园,所到之处无不渗透和折射着浓浓的清华文化和清华精神;不管是聆听教授们授课还是路遇行色匆匆的学子,无不体现着清华人的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清芬挺秀、华夏增辉”的清华风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百年校训、“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以及“爱国、实干、追求、完美”的清华精神,无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成为国家栋梁,社会英才。清华人之所以长期蜚声中外,就是在于这不竭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我想这便是清华魅力所在,给人以心灵震撼,给人以行动力量,给人以前进勇气,给人以成功信心。

总之这次来清华学习体会很多,收获很大。我将把在清华的学习当作新的起点,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努力工作、学习,并把清华精神带到今后的工作中,求真务实,崇尚实干,立足本职,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为实现朔州“三新一城”的战略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第四篇:赴清华大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5月,在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精心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名师工作站主持人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在世人瞩目的清华大学校园里接受清华百年厚重文化的洗礼,短短几天的学习培训,使我感触很多,受益匪浅。

此次培训时间安排紧凑、内容丰富,授课教师不仅有北京知名学府资深教授,也有学术领域的权威专家。张红老师为我们讲述如何设计名师工作坊沙龙;吴正宪老师和我们分享她们团队研修的故事;冯品钰老师为我们讲述《目标导向型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扈之霖老师讲述《课堂基本功决定课堂效果》;王勇老师为我们讲述《博弈论与策略思维》等等,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李清泉、钱志亮、王晓毅教授的讲课。

李清泉教授为我们讲授《学记》与中国传统教育智慧。李清泉教授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当红主讲人,主讲《英雄项羽》系列节目。能和这样一位颇有文学底蕴的大家面对面,那种激动的心情不言而喻。他的讲座酣畅淋漓,严谨又不失幽默,真切却不失风趣。他给大家分享了很多经典名篇,结合当今社会热点话题,畅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学员们时而抱以会心的微笑,时而致以热烈的掌声。在聆听中感受国学智慧的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和谐人生的美好。

钱志亮教授的报告《回到原点看人—回到教育的原点》带领我们去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让我对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这让我想到曾经很多人把老师比喻成“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种牺牲自我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在奉献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充电,不断的阅读书籍。常说,教师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我们要自己为自己“加油、充电”而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只有不断的注入新的能量,才能源源不断的为学生提供新的活力和新鲜的血液,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自己,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钱教授是一位风度翩翩、气质儒雅的学者。他的讲座条理清晰、说服力强,再加上他幽默诙谐的言辞,生动夸张的表情,赢得了在座教师的阵阵掌声,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华大学王晓毅教授为我们讲授《道德经》,与大家共同分享道家智慧。王晓毅围绕《道德经》与道家智慧这一主题,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古喻今,旁征博引,以其人其书作引,从“道、自然、无为”三个方面阐述了“成功之道、圣人之道、君子之道、因物自然”的管理方法,揭示了《道德经》的智慧内涵。

五天的培训虽然非常的短暂,但却是对我灵魂的一次洗礼,是我教师生涯中很重要很及时的加油。与名师、专家面对面,聆听他们的教诲,他们给了我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把教育当成自己的宗教,做一名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的教师。在与名师专家近距离的接触中,我感受到他们灵魂的高尚,我聆听了许多做人成事的道理,我实实在在感到自己的浅薄,我重新看待我的工作,审视自己的个人价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对教师了理解更近了一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一点点的渗透到我的教育理念中,保持自己的教学风格,取长补短。既然选择了教育行业,就应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不断进取,再接再厉,为荔湾区的教育添砖加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五篇:赴清华大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阳春三月,我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培项目,一行100多人赴清华大学,带着组织的期望和自己求知的欲望迈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学习。清华大学作为全国知名学府,令无数学子心驰神往,此次短暂的学习经历也算是实现了自己少时的清华向往。

一、初识清华

清华园位于京西北,北四环路与圆明园路交汇处,向南步行10分钟,是全国另一知名学府—北京大学;向西步行15分钟,是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历史记载,清华园原是圆明园的一部分。清华校园以清华园为主体,西部还有近春园,这次学习的住宿之所便是清华学生公寓。漫步近春园遗址,假山叠嶂,沟渠纵横,座座石桥架于水面之上,桥面与水面离得很近。若是仲夏初秋季节,定会亲身领略到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美景。园子中心广场四周的树丛竹影中,散落着孔子和吴晗先生的塑像。在清华主校门(东门)外的绿地正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卧壁,正面是毛主席手书的“清华大学”校名,背面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校训源自梁启超在清华的一次演讲,他引用《易经》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清华学子树立“完整人格”,后被定为校训,成为清华之精神所在。

二、领略清华

1、在清华园的这段日子里,我们内蒙古100多位同学每天拎着书包,踏着单车,结伴而行,在宿舍、教室、食堂之间来回穿梭。尽管这“三点一线”的生活有些单调,但在精神层面却是异常丰富的。半个月的时间虽然很短暂,感触尤深的是清华文化的无所不在,润物无声。清华园里处处都是文明的气息。无论是在老校区,还是在新校区,也无论是在教学区,还是在生活区,时时都是宁静祥和,井然有序。清华校园很大,初来几天不识路,总会有人热情地为你指路。遇到年少的清华学子,总是把我们尊称为“老师”,尽管心里有点虚,但面子上还是蛮受用。在食堂就餐,尽管偌大的餐厅高峰时有几千人同时进餐,但从不喧哗,且整洁、有序。

2、在课堂上,如果同学们偶有倦意,教授马上会讲个小笑话,播个多媒体短片,或者玩个小游戏,既为你提神,又让你受到启迪。可以说,清华园里这样一种文明的气息、一种人文关怀,会让你时时感到温暖,受到教益。清华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又渗透西方文化的影响,孕育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和文化。建校近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行胜于言”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学风,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国家的栋梁之材。清华的老师们以崇高的职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超的学术水平,一丝不苟地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即使是国培培训,也体现了一种追求卓越的境界。无论是学校对教学的整体安排和管理服务,还是老师对课程的具体设计和讲授,你总能体会到管理者和授课者的用心良苦和匠心独运。尽管外面是喧嚣的世界,而校内却是安静的课堂。看到校园内清华学子潮涌一般的自行车流,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奋力赶超的脚步。看到操场上矫健的身影,你完全可以相信,“保持一个好身体,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信念正在锤炼清华学子的体魄和意志,也正在积蓄中华民族未来的竞争力。

3、此次培训班共15天的培训学习时间,聆听了18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教授的专题讲座。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感受颇多、收获颇丰。这次学习对我本人触动颇深,感叹知名学府老师的学识之渊博和治学严谨的同时,自己各方面的差距及缺陷更加显而易见,此次学习机会之宝贵难以言表。 最后,愿用清华校园日晷石碑的碑文作以自勉——行胜于言。

最后、学到的远不止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最后让我以张学政老教授的话做结束语“教师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一个或一群不完美的人去追求完美的过程。”

上一篇:房地产公司年终总结下一篇:房地产企业纳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