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若干研究热点问题述评

2022-09-11

图书馆学新理论、新观点的构建需要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大家”。吴慰慈、肖希明、王子舟、马恒通、陈耀盛、蒋永福等人围绕着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内容、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图书馆精神等热点问题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拓展和夯实了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理性把握, 使图书馆学基础研究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今天的图书馆学家对于抽象概念的研究深度提高很快, 但无显著、突破性进展。图书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它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应与它的应用性或事业发展密切相关。与西方图书馆学的多元性特征相比, 我国图书馆学的所谓流派之间明显缺少辩论与对话, 这说明我国的图书馆学多元化特征更多体现学科内部的分歧, 而不是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补充。[1]尤其是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 虽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的高潮迅速消退, 但理论研究热点仍然层出不穷, 各种讨论接连展开, 综观近几年来的理论研究, 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内容

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是图书馆学最复杂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对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认识的不同, 导致了不同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我国图书馆界专家、学者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有代表性的观点。

1.1 认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对象是知识、知识交流。持此观点的有邱均平、吴慰慈、陈耀盛等

邱均平等认为, 图书情报学是以知识为研究对象, 以知识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 以增强知识生产能力和提高知识应用效能为目标的一门学科。[2]

陈耀盛认为,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主要是显性知识活动, 从发展来说, 也越来越把隐性知识活动 (包括用户、尤其是图书情报工作者的隐性知识活动) 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3]

“知识说”的出现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它把图书馆工作与知识联系起来, 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知识说”仍未抓住图书馆的本质, 不代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方向, 事实上, 图书馆学并未把知识作为其研究的主要的、核心的、直接的内容。

1.2 认为“问题”要与“主义”相结合

肖希明教授认为, 当今图书馆学研究的方向应该是以问题为导向, 实现“问题”与“主义”的完美结合。他认为, 在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中要防止体系本位意识, 不能热衷于纯理论的研究, 还要防止图书馆学研究的“泛化”。[4]

1.3 认为图书馆学是一门以人为主体研究对象的学科

持此观点的有蒋永福、程焕文、徐引篪、霍国庆等。蒋永福先生在多篇文章中一贯坚持以人为主体进行图书馆学理论研究, 他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文献信息的相互作用。”这种说法与其他说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突出了人的因素, 体现了人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1.4 对概念的阐释

王子舟教授围绕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等人们认为已没有什么研究价值的抽象概念写下了大量论文。他认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往往是由一种有“本质”意义的“社会现象”来充任的。他还认为,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重建需要在本学科元问题中取得关键性的突破, 尤其是应该找到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研究对象, 并以此为基石演绎出科学的理论体系。[5]

1.5 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

马恒通先生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目的和历史任务, 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及其与相关学科的结构关系以及在整个人类科学体系结构中的地位, 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科学思想和学科发展方向,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的社会性质、职能、形态、历史、现状和未来及其发展规律, 等等。[6]而蒋永福教授总结出:“图书馆学不能不把注意力集中于客观知识以及客观知识主观化机理的研究上。”[7]他认为未来图书馆学的研究重点, 一是技术创新方面的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的技术实现;二是图书馆提供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问题;三是公民知识信息权利保障问题。范并思先生强调:研究图书馆学应用领域中的基础理论问题, 原本是图书馆学最主要的任务, 离开了研究应用领域的具有一般性的问题,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就将成为无源之本。西方研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大家, 许多都有应用性研究的背景。[8]

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它的研究内容究竟包括哪些?在此我不能作出结论。但我认为, 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对象需要从客观知识的角度来正确认识和理解, 研究领域要逐渐深化、细化。超脱图书馆论图书馆的老套子, 引进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新理论、新观点。研究方法要重视实证研究, 对研究对象的客观评价也应列入研究的范畴。

2 图书馆人文精神

从中国图书馆学会2004年的会议第一主题的“百年图书馆精神”到图书馆界发动的“2 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讨论, 所有的一切都表明了图书馆人对图书馆精神的困惑和追求。学术领域对图书馆学信息技术研究的一种理性批判, 顺应了世界性的反思科学与人文、技术与社会的学术思潮。对于信息技术的间接的批判, 在人文、社科领域产生了诸如文化生态学、社会信息学等从文化、社会多角度、跨学科对技术进行综合研究的新学科。[9]随着图书馆学对人文精神的关注, 图书馆精神再一次成为研究的热点。

2.1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核心

吴晞先生提出了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核心和归宿点就是人文关怀的观点。他认为, “人文关怀精神并非图书馆一个学科所独有, 但图书馆无疑是最应高举人的旗帜, 突出人的精神的行业之一, 因为它面对的是人, 直接为人服务, 人是其出发点, 又是其根本目的, 人的因素第一, 公众精神至上, 永远是图书馆的根本准则。”同时, 他又指出, “只有人文关怀, 才是图书馆之所以成为图书馆, 图书馆之所以在社会上存在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理由。”

2.2 图书馆精神的缺失

范并思教授则从历史的角度对图书馆精神的历史缺失提出了批评,并呼唤具有时代特色的真正的图书馆精神。他认为现代图书馆精神包括三个方面:信仰信息公平的理念,尊重人的信息权利;对信息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使图书馆服务朝弱势群体倾斜;对图书馆职业的尊敬。

吴慰慈教授在“北大论坛”的讲话中,对图书馆精神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公共图书馆精神应是一种理念,是图书馆人的价值观,是图书馆目标与行动的指南,应从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机构完成其信息职能的角度出发,应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他认为图书馆精神应体现为三个层次:激励图书馆人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创新图书馆学理论框架的学科精神,实现公民信息自由权利的图书馆制度精神。他认为,中国图书馆界与西方国家最大的差距就是职业精神的欠缺。

我认为,在偏重信息技术的图书馆学研究领域里,应打破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局面,在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中要充分发扬人文精神,提倡技术因素与人文因素的融合,构建科学与人文的平衡机制。加强人文精神研究,进而完善学科内容体系的研究。对人文精神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它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健康成长的深远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

3 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

图书馆职业是人们知识自由权利的社会保障制度, 维护公民的知识自由权利, 是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所在。

3.1 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

关于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 M i c h a e l Gorman在2001年指出, 图书馆工作的八个核心理念是:职责明确、服务至上、学术自由、方法合理、求知求学、保护隐私、倡导民主。美国图书馆协会 (ALA) 于2000年提出了10个有关图书馆核心价值内容的关键词, 意在向人们提供一个思考和研究的概念范围, 它们是使用、协作、多样性、教育、智力自由、保存、隐私权、专业技能、公共利益、服务。对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作出了比较全面、准确的概括和表述。

3.2 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在我国,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 众多图书馆学研究者对图书馆的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进行过不懈的探索, 这些研究可以归结到一点, 就是图书馆的职业核心价值观念——以人为本, 具体地说, 就是要以满足人的需求, 实现人的价值, 追求人的发展, 体现人文关怀, 创造美与和谐作为图书馆职业活动的根本宗旨。[10]

3.3 职业的个人价值与整体价值

于良芝教授认为, 图书馆职业的价值观既不是图书馆专业人员个人价值观的总和, 也不是个人价值观中共享的部分, 而是图书馆专业人员在专业活动场合经过交流、讨论、实践而形成的、被大多数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在有些时候, 图书馆专业人员的个人的价值观可能与职业整体的价值观存在差异甚至冲突。[11]

我个人认为, 将肖先生与于先生的观点结合起来,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会更完善。我们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 更应该了解图书馆的功能、价值、目标与任务。图书馆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 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 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能够在图书馆内部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形成与核心价值理念相一致的集体行为。个人行为与图书馆集体行为统一起来, 变制度规范为行为规范, 变外在约束为内在约束, 变多元化为一元化, 形成符合图书馆价值观要求的共同的方式。依笔者之见, 研究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首先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二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有哪些?进而, 还要研究怎样按照核心价值的要求来建立和完善图书馆的制度, 以及从事各方面的工作和活动。

4“图书馆终结论”与“非终结论”的对抗

图书馆能不能终结?有人说能, 有人说不能。[12]

“图书馆终结论”的始作俑者是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利克利德 (J.C.R.Licklider) 。他认为, 图书馆终结的前提是图书的终结, 随着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 图书已不再是适宜的信息贮藏物, 当人们最终拒绝图书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输机制时, 他们也就会拒绝接受图书馆。英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汤普森在《图书馆的未来》一书中对图书馆走向“末日”的过程作了详细描述, 他认为, “图书馆的结果可能是采取博物馆的形式并告别印刷时代”。

蒋永福教授则持相反观点, 他认为, 公益性是社会对图书馆性质的基本界定。坚持图书馆的公益性, 要体现两点:一是免费, 二是平等。他还认为, 图书馆的公益化管理模式是国家公共政策调节的对象。图书馆放弃图书馆的公益性之日, 就是图书馆的终结之日。他强调指出:“如今的图书馆能提供人们想往的虚拟环境, 并能够继续提供虚拟环境所不及的原有的“实体”环境。图书馆现今已成为虚实结合、功能更强大的‘信息馆’, 这样的‘信息馆’是人们所需要的、所喜欢的、所向往的, 何以能终结呢?”[12]

图书馆的存亡由不了图书馆学界等“共同”可“裁决”。它的存亡由社会决定。[14]

在此, 笔者持第三种观点。客观地说, 目前持图书馆终结与持图书馆非终结观点的对峙双方, 都没有充分的科学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完全正确而有说服力的。如果说图书馆的终结论是指有形的、实体的完全消失, 那么显然是不对的。从科学的发展观、图书馆存在的历史背景以及图书馆变化发展的渐变性来分析, 图书馆仍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是数百年图书馆的馆藏积累, 其实是大学学术生命的生长过程。如此看来, 图书馆将来如何变化发展, 不会是突变的, 只能是潜移默化。图书馆将来如果存在, 它也是在不断的渐变中与以往的图书馆有所差异;如果消亡了, 也是渐变的, 不会是世界上所有的图书馆同时消亡。

5 结语

从上述热点内容可以看出,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人们对图书馆的理性认识, 是对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最为本质的揭示。它是“超越于图书馆具体工作和具体行为的思辩之学”, 因此不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新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不会没有东西可以研究, 也不必去研究那些属于“学科自我完成”的东西。个别人偶尔研究研究概念无可厚非, 。但基础理论研究者全都钻在概念和机构构成的圈子里, 无视图书馆作为社会制度的发展问题, 放弃了发现与推广图书馆新观念的任务, 那就有些可悲了。[15]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 图书馆学始终没有走出技术化倾向的怪圈, 长期忽视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抽象和升华、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热衷于对事物具体表象的概括和描述, 满足于实践活动的技能、方法、手段、流程、规则等研究。图书馆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制度、社会发达程度以及意识形态的制约, 致使基础理论研究长期处于低迷徘徊, 学科规范难以建立, 理论研究低层次重复、理论成果带有明显的经验性、无序性和不确定性。这不能不说是图书馆学研究发展中的遗憾。

摘要:文章提炼出2000年以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中围绕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内容、图书馆人文精神、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等方面的陈述, 图书馆学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笔者对此都进行了评论。

关键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热点,评论

参考文献

[1] 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8.

[2] 邱均平, 段宇峰.论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变革.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2) .

[3] 陈耀盛.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持续发展——走向知识管理.图书馆论坛, 2005 (4) .

[4] 肖希明.图书馆学研究要以问题为导向.图书馆, 2005 (1) .

[5] 王子舟.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艰难重建 (续) .图书馆, 2001 (4) .

[6] 马恒通.关于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再思考.图书馆论坛, 2003 (6) .

[7] 蒋永福.客观知识与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5) .

[8] 范并思.变革时期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任务.图书馆杂志, 2000 (9) .

[9] 李惠国, 黄长著.流变与走向, 当代西方学术主流, 科学出版社, 2001, 1.

[10] 肖希明.论图书馆职业精神.图书馆论坛, 2004 (6) .

[11] 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馆情报工作的生长点.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5)

[12] [13]蒋永福.图书馆的终结.图书馆, 2006, 2.

[14] 李檇.图书馆存亡的定论现在能下吗.图书情报论坛, 2001 (2) .

[15] 范并思.新世纪, 图书馆学基础研究什么.图书馆, 2003 (1) .

上一篇:曲安奈德应用于头面部皮肤扩张器22例临床观察下一篇:对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