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技术论文范文

2022-05-09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虚拟技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各个行业均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石油是比较重要的能源供给,它的勘探、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在石油勘探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能源的基础。石油勘探技术在不断发展,传统的勘探方式亟待改善,笔者将分析虚拟技术在石油勘探技术中的应用,以便为同行提供参考。

第一篇:虚拟技术论文范文

电子技术实验课程引入虚拟技术的教学改革

摘要: 本文介绍了虚拟仪器技术和传统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引入虚拟仪器技术构建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平台的优势和实施方案,对改善实验条件、降低实验成本,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电子技术实验课程 虚拟仪器技术 教学改革

1.引言

教学现代化包括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现代化、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现代化诸多方面。众多高校由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实验设备更新缓慢,现代化教学手段得不到广泛应用。同时,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设备投入大,而资源共享性、扩展性差、设备完好率低,使得实验教学实施力度明显削弱,教学质量有所下降,这些矛盾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日益显现。

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是电子、电气、通信、计算机、机械、控制等多学科多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实践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技术性强、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发展速度快、应用领域广等特点。学生对该课程内容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提高,影响其实践工作能力和知识再生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引入虚拟仪器技术已成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2.虚拟仪器技术简介

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简称VI)是仪器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深层次结合的产物。它利用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结合高效灵活的软件来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和自动化的应用。它基于计算机的软硬件测试平台,可代替传统的测量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可集成于自动控制、工业控制系统;可自由构建成专有仪器系统。用户可以方便地对仪器进行维护和扩展,大大节约成本和研究、调试时间。虚拟仪器技术已成为现代测试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虚拟仪器不同于其他EDA软件,如Protel、EWB等。Protel主要作为印刷板自动布线工具使用,还具有电原理图绘制、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混合信号仿真、多层印刷电路板设计、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图表生成等功能;EWB主要是对设计好的原理电路进行参数和波形的测试,实现计算机仿真。[1]而虚拟仪器则是利用PC机的显示器显示模拟传统仪器的控制面板,通过对虚拟面板的操作以多种形式表达输出检测结果,利用软件功能实现信号数据的运算、分析、处理,[2]从而代替实际实验中的各种仪器仪表,可直接对实际电路进行测量、测试、控制和处理。

3.传统的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传统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3]

3.1传统仪器和实验箱的功能固定,扩展性差,只能开设某些固定的实验,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3.2做一个实验所需设备繁多,操作和管理不易,且维修和检查不方便,返修率较高,设备完好率低,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3.3学生做实验时完全是被动操作,缺乏主动性,兴趣不高。

3.4实验设备主要满足于课程相关的实验,对于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电子科技制作等创新设计环节无法兼顾。

3.5很难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从目前情况看,如要建立开放性实验室,牵涉的实验室很多,师资力量有限,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很难到位。

3.6由于众多高校资金缺乏,设备的更新换代缓慢,很难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

4.电子技术实验课程引入虚拟仪器技术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4.1虚拟仪器技术用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及优势

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信息量大,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体系,适应不同的学科和专业,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改变现有的教育观念、模式和方法。虚拟仪器设计已成为测试和仪器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代表着世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将先进的虚拟仪器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虚拟仪器的实验教学平台,在以培养高素质高科技人才的大学是势在必行的。

将虚拟仪器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相结合,可改善实验条件、降低实验成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其扩展性强,可根据课程的需要开设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兴趣,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4.2构建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平台方案

将虚拟仪器用于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地完成,具体而言,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4.2.1利用现有实驗室条件(如EDA机房),购买必备的软件和硬件接口,建立虚拟仪器实验室的软硬件平台。

4.2.2开设虚拟仪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编程方法和技术。

4.2.3教师利用虚拟仪器软件进行编程,实现信号源、示波器、电压表、频谱仪、计数器及逻辑分析仪等多种仪器的功能,另外这些软件功能模块必须能够共享。

4.2.4以部分实验课程为试点,如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高频电子技术实验等。将传统的实验课逐步转化为虚拟仪器实验课程教学,可省去多种复杂设备,节约空间和时间,降低成本,有效地解决实验室管理和维护的难题,同时能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弥补设备不足、资金短缺等缺点,从而切实改善实验条件。

4.2.5鼓励学生自己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设计开发,将所学各门专业知识与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电子设计大赛等环节相结合,构建综合性虚拟实验平台。学生还可根据工程实践的需要,进行二次开发。这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加学习兴趣,提高设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2.6如有条件,教师可建立开放性虚拟实验室,通过与计算机网络的结合,[4]实现远程实验教学。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互,完成实验项目,开展学生创新设计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改进教学方

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新一代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5.结语

把虚拟仪器技术引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对现行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脱胎换骨式改革,可以有效克服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能改善实验教学条件,降低运行成本,可更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有效地解决资金投入与人才培养间的矛盾,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雷雨,李茜.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EDA教学相结合的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06,(2):42-43.

[2]刘君华.虚拟仪器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教程.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2003.

[3]田贵超,黎明,罗更生.虚拟仪器技术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仪器仪表用户,2006,(3):148-149.

[4]张新.虚拟仪器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仪器仪表用户,2007,(4):67-68.

课题项目:2007年江西省普通高校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XJG-O7-18-14

作者:王 颖 章蔚中

第二篇:石油勘探技术中虚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摘 要】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各个行业均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石油是比较重要的能源供给,它的勘探、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在石油勘探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能源的基础。石油勘探技术在不断发展,传统的勘探方式亟待改善,笔者将分析虚拟技术在石油勘探技术中的应用,以便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勘探 虚拟技术 能源 应用

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量,石油作为比较重要的能源供给,对它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石油的勘探、开发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传统的勘探方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勘探方式亟待改善。近几年来,虚拟技术在石油勘探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将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简单介绍虚拟技术

在石油勘探的工程中,虚拟技术的应用大致过程是这样的:应用虚拟技术,分析理想的数据,建模分析石油的储层,设计钻井的轨迹等。通过应用可视化的软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所形成的石油開发平台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数字化;第二,一体化;第三,网络化;第四,虚拟化;第五,协同化。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改善传统勘探方式中的弊端,对隐藏性的石油资源进行开发,有利于缓解由能源短缺带来的压力。

二、石油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新的形势下,世界石油科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世界石油技术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趋向于信息化、数字化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卫星通讯、互联网等,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在石油的产业链中,信息技术贯穿到它的整个过程,应用到石油技术、石油管理、产业决策和产业战略等多个方向。

(二)倾向于集成化

在现阶段,石油技术所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1.环境不断恶化,2.油气的目标变得越来越复杂,3.资源的质量降低。在这种形势下,采用单向的技术不利于石油工业的发展。在进行石油勘探开发、解决炼油生产等问题上,需要对多学科的技术进行集成。

(三)发展变得更加智能化

在石油勘探的过程中,多项关键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具体包括:1.人工智能系统,2.地质导向的钻井技术,3.智能完井的技术,4.旋转闭环导向的钻井系统,5.智能清管检测器,6.数字化油田。以上这些技术使油气的生产、经营变得更加智能化。地质导向的钻井技术和旋转闭环导向的钻井系统使井眼轨迹控制变得更加精确。在数字油田中,智能完井的技术是它的基础。

(四)变得更加可视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可视化的技术发展的比较快,在进行控制优化、对多学科进行集成研究、做决策等方面,最佳的途径包括:第一,地震成像的技术;第二,成像测井的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引进以后,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虚拟技术在石油勘探技术中的应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可视化

在进行地震解释、设计复杂的井眼、对三维油藏进行模拟时,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工作的质量得以加强。可视化的虚拟技术采用的VR视觉系统主要包括:第一,大屏幕可视化的环境;第二,计算机辅助环境,这两种操作系统可以把石油勘探中所需要的理论数据表现出来,主要的表现形式有:图形和建模、三维动态图形模拟。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图像形式所采用的是三个投影仪以及大屏幕,依靠屏幕的形状以及屏幕的大小可以判断出浸入的深浅,如果屏幕很大,对用户的覆盖视野就变得很大,这就表示浸入的比较深。

2.用户的接口需要采用的是标准工作站的系统,用户通过采用常规的手段就可以运行。

3.如果系统比较简单,运行原来的工作程序就可以了;如果系统比较复杂,就需要采用特殊的软件来运行,显示方式是全封闭的,能够产生全部浸入的效果。

4.应用头盔指示的方式,手里拿着传感器,这样用户和虚拟目标就能进行密切的接触。

5.采用这种系统,可以对三维数据体进行仔细观察,对模型进行仔细的研究,对于可视化的目标,很多人都可以进行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多学科工作的效率,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隐蔽性石油勘探过程中的应用

对于隐蔽性的石油勘探来说,对岩土物理进行研究是它主要的研究方向,虚拟技术在这个研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阶段,油气开发所面临的地形变得更加复杂,以前的勘探技术不能满足实际的应用要求。在分析地震数据时,以前只是进行构造的解释,现在需要对油层的岩性、饱和度等参数进行预测,以便为油层的开采监测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虚拟技术,使用时延地震等技术,对于油层的构造、岩层特性、物理性能和流体的性质,进行预测。

四、虚拟技术的发展

从第一个虚拟技术开始在石油勘探中运用起,虚拟技术在石油勘探行业就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虚拟现实技术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虚拟技术系统相对较大,和其他技术相比,它在前期投入的资金会比较大。因为资金投入较大的问题,一些企业害怕不能得到很好的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虚拟技术的推广,不利于虚拟技术作用的发挥。

五、结语

现阶段,在石油勘探的过程中,虚拟技术的应用还处在开始的阶段,虚拟技术还存在很多问题。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将会更加完善,它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因此,我们需要加大虚拟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石油勘探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梁骏.浅析虚拟技术在石油勘探技术中的使用[J].消费导刊,2012(10)

[2]于铁,马国颜.略论石油勘探技术中虚拟技术的应用[J].大陆桥视野,2012(09)

[3]贾文生,闫海建.虚拟技术在石油勘探技术中的应用[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07X)

[4]冯波,李江山.试析虚拟现实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2)

[5]侯泽富.石油勘探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化工贸易,2012(05)

作者:黄前宇

第三篇:技术技能:技术的技能还是技术与技能

摘 要 对近年来政府有关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方面文件的梳理发现,技术技能的创用在我国有着必然的历史逻辑,其涵义有着多维的解读角度。基于人才类型及其演进的视角,技术技能人才的原义是技术的技能人才,是技能人才演变细分的结果;从职业教育类型曲折复杂的演进视角看,技术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长期缺失给职业教育及经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技术技能的提出意味着技术教育的回归;在当前技术经济时代和社会文化融合语境下,技术技能作为技术与技能的深度融合,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此,要充分认识技术技能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全面理解技术技能词语的多重涵义,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规范技术技能的使用。

关键词 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类型;教育类型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要求“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这是政府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确认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发生的变化,即由“技能型人才”变为“技术技能人才”,而且“技术技能”不仅是用在人才类型前的定语,还是可以单独使用的专业词语。此后,“技术技能”这一词语便铺天盖地般地出现在了几乎所有涉及到职业教育的各种媒体上。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技术技能进行了解读,有的从人才类型的视角认为技术技能人才是技能人才的一种类型,有的从职业教育类型视角认为技术技能的提出意味着对多年来技术教育缺失的纠偏。因此有学者指出,“如何理解‘技术技能’,是技术与技能,还是技术的技能”是两种不同的看法[1]。本文将按照人才分类决定教育分型、教育类型对人才培养类型也具有反作用的逻辑解读技术技能的涵义,并尝试从融合的视角考察技术技能的本质属性。

一、技术的技能:技能人才的演变

从技能人才的类型和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历史背景及演进过程看,技术技能人才的本义应该是技术的技能人才,是属于技能人才的一个类别,是技能人才演进细化的结果,反映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变化的价值取向对技能人才诉求的变迁。

(一)技术技能人才是技能人才的一个类别

学术界公认的观点认为,人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利益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可再分为三类:一是将为社会创造利益的设计、决策、规划等转换成物质形态的工程型人才;二是在生产工作过程中利用技术来完成任务的技术型人才;三是在生产工作现场主要依靠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的技能型人才。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文件的规定,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把企事业单位中工人身份的职工认定为技能型人才,按技术等级从低到高分为五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出现了规格、数量等方面变化,国家在21世纪初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指出,“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年)》中对高技能人才作了具体规定,“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由此可以看出,技术技能人才最早是作为技能人才中的一个类别,高技能人才的一种类型出现的。

(二)技术技能人才是技能人才类型演进细分的结果

我国历史上是没有技能人才说法的,技能人才一般归属于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技能人才一般指企事业单位中具有工人身份的职工。1980年,国务院在批转教育部《全国中等专业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文件中正式确定了中等专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的说法。198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科委等五部门《关于从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中选拔和培养各种技术人才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各级人才,不仅需要受过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科技人才,而且需要从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中选拔和培养大批具有实践经验和较高技能的包括能工巧匠在内的各种技术人才[2]。也就是说,我们长期以来把企事业单位中工人身份的职工看作技能人才,政府文件上将其归属于技术人才。

21世纪初,技能人才开始频繁出现在政府文件中。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技能型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从此,政府文件正式提出了技能型人才的概念。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说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都是技能型人才,并进一步明确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类型的划分。

技术技能人才的提出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为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应对技术进步的变化、促进劳动就业而将技能人才类型细分的结果。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中提出,“加快培养技术技能劳动者”、“引导技工学校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结合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扩展教学内容,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年)》的附件中对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等专业词语进行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三)提出技术技能人才的意义

2012年,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指出,“加快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系统培养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并进一步强调“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也就是说,技术技能人才的分类有两个维度:一是根据人才层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根据工作性质分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和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根据人才层级的分类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其级别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以实现与现有技能人才等级体系的对接;而根据工作性质分类模糊的原则,只能供教育教学研究部门进一步研究制定具体的划分标准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技术技能人才的提出,顺应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态势并满足了经济社会对技能人才类型细分的要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的含量在技能人才完成日常工作任务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技能人才类型被要求进一步细化,技术技能人才的提出便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涵义应该是技术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强调的是,技术技能人才是作为高技能人才的一种细分而提出的,体现出技术的进步对于人才类型演进的前导和引领作用,其涵义在不同文件中虽有细微变化,但始终在技能人才概念框架内部进行,并未超越技能人才概念的边界。

二、技术与技能:技术教育的回归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教育逐渐淡出了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视野,甚至离开了宏观的职业教育体系,给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人才培养类型决定教育类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提出,反映出职业教育对于技术革命影响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的回应,技术教育的回归对于职业教育类型的完善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技术教育的涵义有两种:一种涵义起始于18世纪英、法等欧洲国家,称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为技术教育;另一种涵义起始于20世纪中叶,把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称为技术教育[3]。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可称之为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可称之为职业教育(技能教育)[4]。以今天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来看,第一种涵义的技术教育培养的技术工人是技能人才,其实应该称为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第二种涵义的技术教育才能称为真正的技术教育。这也就是当前国际上职教领域一直存在着的两种教育类型,即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和技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在第18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把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合在一起,以“技术和职业教育(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作为这类教育名称。

我国对于职业教育名称的使用一直是比较混乱的,政府的法律和正式文件中一般以“职业教育”为标准用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但政府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教育学”二级学科的名称却为“职业技术教育学”,职教学界的权威学术期刊刊名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官方研究机构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专家学者和基层职业教育工作者的用法则更加随意。由于职业教育名称使用非常混乱,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11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中不得不专门解释,“职业教育是个统称,它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其实,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后,政府文件中的“职业教育”与国际上通用的TVET(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涵义是一样的,所包含的次一级教育类型有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也就是说广义的职业教育应该是由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两大组成部分的,技术教育是广义的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技术教育的回归是职业教育类型演进的产物

1949年后,我国仿照苏联建立起计划经济模式,随着“一五”期间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进行,与之配套建立起大批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来培养技术工人和技术员。这种培养技术员的中等专业教育应该是我国最早的技术教育,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培养技术员的中等专业学校仍然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青睐。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全国中等专业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文件强调“中等专业学校是在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技术教育,中专的高年级与大学低年级交叉,是介乎高中与大学之间的一种学校”。我们一般把培养技术工人类人才的教育称为“技工教育”,培养技术员类人才的教育则直接称为“中等专业教育”,如果二者归在一起就没有一个综合性的名称,有时只能借用苏联“技术教育”的提法[5]。其实,培养技术工人的技工教育应该是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培养技术员的中等专业教育应该是技术教育,因此,我国历史上的技术教育包括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技能教育)。

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和国家劳动总局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指出,“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十分薄弱”,并要求“要使高中阶段的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当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政府最初从宏观层面提出的职业技术教育实际上包含了职业和技术教育的内涵,中等专业学校实施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员人才,而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则培养技术工人,工作岗位也基本分为两类,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职务归到技术职称系列,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毕业生从事生产和服务性工作,职务归到技术工人技术等级系列[6]。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文件中的规范性表述都为“职业技术教育”。

但当时一些专家学者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提法有不同意见,于是在学术界掀起了对职业教育名称是应该用“职业教育”还是用“职业技术教育”的争论。直到1996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采用“职业教育”名称才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官方地位,但同时也埋下了技术教育离开职业教育的伏笔。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将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的名称统一命名为“××职业技术学校”。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所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统一规定为技能人才。事实上,从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的人才培养类型是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到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人才培养类型变为技能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已经从既培养技术人才又培养技能人才演变为只培养技能人才(技能教育),培养技术人才的技术教育已彻底离开了职业教育体系。

近代以来的“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深深连接在一起,我们很难想象离开了技术的现代社会会是什么样,有学者将我们这个时代命名为“技术的时代”[7]。在当前这个技术的时代,要想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水平就必须发展技术密集型经济,其本质是把经济发展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向对技术进步的依赖,但对技术理解的缺少、技术人才的缺乏、技术教育的缺失成为影响我国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的主要障碍。要想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大力发展技术教育,培养大批技术人才。技术教育的回归迎合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技术进步的要求,是职业教育为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需要而演进的产物。

(三)技术教育回归的意义

职业教育不仅是一个包括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和技术教育在内的复杂系统,也是一个由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与技术教育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系统。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技术教育离不开职业教育(技能教育),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也离不开技术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互动发展。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显示,在职业教育系统中,缺失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对于职业教育的整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保持技术型人才在整个社会人才结构中占有适当比例是其经济快速发展、产业长期处于中高端的法宝。美国人才类型的结构比例大体是: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合占11%,技术型人才占15%,技术工人和半技术工人合占70%,无技术工人占4%[8]。而我国由于技术教育长期缺失导致技术型人才培养出现断档,造成在企业一线生产现场技术型人才出现大量缺口,给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带来了障碍,给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技术经济的时代,面对高新技术革命的滚滚浪潮,技术教育的回归对于我国发展中高端产业,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教育的回归不是对当年的缺失进行简单的纠偏,将其恢复到与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平行并列的关系上,而是在新的技术革命驱动下,以基础性地位和统领性作用对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升级发展进行深度介入和更新改造。

三、技术技能:技术与技能的融合

对技术技能的认识,必须基于对技术与技能概念的详细辨析和对技术与技能关系的准确把握,在技术经济和社会需求的背景下,必须遵循技术技能发展规律进行理性思考。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和融合的时代,谁又能划清科学与技术以及技能的界限[9]。因此,对于技术技能最准确的解读应该是技术与技能的深度融合。

(一)技术与技能辨析

要想深入理解技术与技能的整合的本质,必须先要准确地把握技术与技能二者的涵义、清晰地分辩其本质的区别。

1.对于技术的认识

关于技术的定义,目前没有权威版本。《辞海》对技术的解释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有学者将技术的内涵分为两个层面:广义的总合的技术是“提供给社会的货物和服务之生产方法的总合”,狭义的专有的技术是“在利用自然物质和自然力并考虑自然法则的情况下关于产品、装置和工艺的创造性的工作”[10]。还有学者认为技术就是由工具(机械设备、仪器等)以及操纵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原理等知识构成的综合体[11]。技术可分为理论技术和经验技术,来自生产实践的为经验技术,来自自然科学原理的是理论技术[12]。

2.对于技能的认识

对于技能的认识有多种观点,代表性的有: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13]。技能是运用已有知识,将一系列动作连贯、顺利完成任务的一种动作活动方式、知识运作方式和智力活动方式相结合的复杂系统[14]。狭义的技能即动作技能,广义的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又称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智慧技能是指可以在人脑中完成的技能,可分为对外办事的技能和对内调控的技能(即认知策略)[15]。技能分为经验技能和策略技能,经验技能是初级技能,策略技能是高级技能[16]。

3.技术与技能的区别

技术与技能的区别十分明显。技术存在的载体至少有两种:一是人——承载经验、知识或技巧、技艺的个体,一是物——集成人类经验与自然效应并被对象化了的技术装备;而技能存在的载体只有一种:人——具备能力、技艺或才能的个体[17]。技术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力量,技能则是一种内在于人的主观能力[18]。技术强调科学理性,技能强调实践经验;技术推崇科学理论的逻辑推理,技能要求细致观察与经验证据的收集。

(二)技术与技能的融合

技术与技能是密不可分且关联互动的。技能作为人所承载的技术形式,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训练。人所具备的技能水平越高,就越能使技术创造出实在的社会价值。所以,技能不是低于技术的,二者之间不是层次的关系,而是随动、伴生直至互动的关系。技能是应用技术的能力,是对技术的开显[19]。先进的技术不仅会改变相关的工作模式,而且要求技能必须提高到一定水平。技术是生产力的实现方式,技术强才能国家强;技能是技术成为产品的实现方式,技能强才能产品好[20]。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指标,技能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重要参数。

技术与技能融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区分技术与技能的核心在于技术的分类,融合技术与技能的关键也在于技术的分类,在于把握经验技术和理论技术的关系。经验技术和理论技术并非互不联系而是相互结合的,很多理论技术都以经验技术为基础,两类技术的交界处是交叉的[21]。与来自生产实践的经验技术相比,来自科学原理的理论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尽管在短期内还不能全面取代经验技术,但两类技术已呈现出边界模糊融合为一体的趋势。不能脱离个体而存在的技术常常被称为技能[22]。经验技术的获得是来自个体的实践,是不能脱离个体而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经验技术是可以被称为技能的。因此,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的融合就是技术与技能的融合。

技术与技能的融合,不是技术与技能的简单合并,也不是经过物理作用而进行的整合,而应该是经过化学反应聚合后产生的新的共同体,是技术与技能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深度紧密结合后形成的复杂体系。

(三)技术与技能融合的意义

技术与技能融合而成的技术技能,将会通过扩展技术概念的边界来丰富技术哲学的理论基础,进而对技能人才的涵义具有充实作用,与此同时也拓展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1.丰富技术哲学的理论

技术哲学是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作为以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分支学科,技术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对技术活动反思。技术哲学通过对技术进行总体的哲学反思,达到人们全面认识技术本质、发现并掌握其发展规律,从而指导人们更加有效地利用技术来为社会服务。技术与技能的融合扩展了技术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边界,不仅会影响到对于技术本质的认知、对技术价值的判断、对技术方法的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将会影响到对技术发展规律的把握,这对于进一步完善技术哲学的理论架构、丰富技术哲学的理论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2.充实技能人才的涵义

原来技能人才主要通过肢体动作来完成工作任务,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仅仅靠肢体就能完成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少,含有各种技术性、综合性、知识性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因此仅仅用技能作为描述人才类型的名称,变得越来越不能代表他们的工作特点。技术与技能的深度融合,给技能人才的工作手段和过程带来了与以往更多不一样的东西,可以更准确地体现出高新技术给技能人才工作带来的影响,更加充实了技能人才的涵义。

3.拓展职业教育的空间

技术与技能的融合,使得因应技术进步而同步提升的技能及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就不再是终结性的教育,而是一种有着遵循自身规律的递升发展时空的教育[23]。美国学者桑德斯(M.Sanders)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尽管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一直努力把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区别开来,但本研究的大量证据支持刘易斯(Lewis)所暗示的某种‘边界跨越’”。在实践中,这两种教育的确呈现出融合趋势。其实,这两种教育在性质上一直是比较接近的,这就是国际上的教育分类通常把这两类教育归并在一起的重要理由[24]。技术与技能融合后的职业教育,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涵义,不仅完全覆盖了原来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与技术教育的范围,而且将在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四、结语

对技术技能的理解和使用,要充分认识技术技能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全面理解技术技能词语的多义性,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提出技术技能使用的规范用法。

(一)充分认识技术技能产生的历史逻辑

技术技能是在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席卷全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各种类型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人才类型中提出技术技能人才开始,逐渐影响到了培养人才的教育部门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最终引起学术界专家学者对于技术技能词语核心涵义的深入研究。在技术发展和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技能型人才先后经历了从技术人才到技能人才的变化,并逐渐演变为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之对应,职业教育类型在经历了由技术教育到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变化后,如今技术教育的回归也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理论上,从技术到技能再到技术技能,也反映出技术活动在服务和服从于经济社会需要方面的演变路径。技术技能的提出从人才培养类型和职业教育类型的角度回应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职业教育类型及其人才培养类型的各种争论,显示出技术技能产生的必然性和发展的历史逻辑。

(二)全面理解技术技能蕴藏的多种涵义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文字的不同排列组合在不同语境下分别具有不同的涵义,其指向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制度安排有着极大差异。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技术技能”这一词语具有多义性,要基于理性对技术技能词语涵义的价值指向进行重新定位,全面理解技术技能蕴藏的多种涵义。从语义学视角看,技术技能文字排列有以下几种涵义:一是技术的技能,技能的一种;二是技术和技能,二者的并列;三是技术与技能的融合,一种新的复杂系统。技术技能作为技术与技能的合称,在外延上包括技术和技能两者的涵义,应是技术与技能两个概念的整合。但对于任何概念的理解和解读,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背景。技术技能人才的本义是技术的技能人才,代表的是“懂技术会操作”人才;技术技能教育是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代表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与国际的接轨;技术技能代表的是技术与技能的深度融合。因此,技术技能既是技术的技能,又是技术与技能的并列,更是技术与技能的深度融合。

(三)尽快完善技术技能使用的规范用法

尽管技术技能词语的创用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但在政府有关部门文件中使用的混乱给基层职教工作者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造成很大障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强调“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上述文字说明在职业教育领域不是将“技术”或“技能”变成“技术技能”,将“技能人才”统一改成“技术技能人才”使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加快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系统培养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带来的困惑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用来培养“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那么其他技能人才由谁来进行培养等。

技术技能在使用中出现混乱的问题刚露端倪,建议有关政府部门能够及时对此进行权威而令人信服的解读,并对技术技能的使用作出具体规定,以避免重蹈“科学技术”词语的使用给我国科学研究带来负面影响的覆辙。

参 考 文 献

[1][9]卢双盈.对于“技术技能”我们应该怎么看[N].中国教育报,2013-12-10(05).

[2]赵伯雄.我国工人技术等级考核(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的沿革与发展对策[Z].中国培训,1995(5):23-26,28.

[3][12][21]严雪怡.试论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区别[J].机械职业教育,2001(2):3-5,10.

[4]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7.

[5]郭扬.“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J].职教通讯,2007(1):13-15,20.

[6]张健.论技术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中的演进[J].职教论坛,2013(25):52-55.

[7][18]孙福万.探究智慧高于学习知识将技能上升为技艺[J].中国远程教育,2004(24):70-71.

[8]徐国庆.严雪怡论技术人才与技术教育[J].江苏教育,2012(27):17-19.

[9]姜大源.职业教育:技术与技能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4):1,5.

[10][17]庄西真.什么样的技术能进入职业学校[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4(3):20.

[11]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93-394,586.

[12]霍连明.高技能型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21-23.

[13]吴红耘,皮连生.心理学中的能力、知识和技能概念的演变及其教学含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1(11):108-112.

[14]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0-75.

[15]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辨[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3.

[16][23]马陆亭.应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制度[J].高校教育管理,2014(6):6-9.

[17]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技术学范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4-18.

[18]吴海江.“科技”一词的创用及其对中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5):88-93.

[19][2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辨[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3.

[20]马陆亭.应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制度[J].高校教育管理,2014(6):6-9.

[24]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技术学范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4-18.

Technical Skills: The Skills of Technique or Technique and Skills

Qiao Wei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echnical skills talents; technique; skill; talent type; education type

Author Qiao Wei, senior lecturer of He’nan Business Vocational School (Zhengzhou 450011)

作者:乔为

上一篇:核心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子系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