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t波改变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心电图t波改变范文

心电图等位性Q波

作者:李淑梅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

近年来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手段飞速发展,很多心血管医生都将兴趣集中在如何更加安全而快速地打开“罪犯”血管,但是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不同的是,快速而准确的诊断手段与有效的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样重要,因为在最短的时间发现和确诊心肌梗死是缩短治疗时间窗的前提与基础。正因为如此,多年来人们也一直热衷于寻找更为准确、快速且简便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和实验室方法,近年人们对急性心肌梗死有了全新而透彻新的认识,诊断模式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诊断模式:“1+1”替代“3+2”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大量临床资料的积累,以往几十年间一直被广为认可的急性心肌梗死“3+2”诊断模式正在或已经被“1+1”诊断模式所取代,这是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发展史的重要改变。

既往的“3+2”诊断模式,即病史、心电图的动态演变过程以及心肌酶学的序列变化三方面中满足其中两项即可确诊。

近年来提倡的“1+1”诊断模式具体为:

第一个“1”,是指具有典型的心肌坏死标志物(TnI,TnT或CK-MB)的升降回落。 第二个“1”,是指符合下列4个条件之一:①临床心肌缺血的症状;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③心电图ST段抬高或压低;④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新的诊断模式体现了近年来人们对于肌钙蛋白的深入认识,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出现早和维持时间长的特点使得人们可以更早期、容易地发现部分以往被漏诊或误诊的小灶性心肌梗死和再梗死,同时其还扩大了心肌梗死的定义范畴,即缺血引起任何大小的心肌坏死均考虑为心肌梗死。

心电图诊断:关注等位性Q波

随着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模式的改变,人们对于心电图动态演变过程对诊断和评估急性心肌梗死的理解也在不断完善。继心电图病理性Q波和ST段改变之后,等位性Q波的诊断意义和应用价值正越来越受到心血管医生的关注与重视。等位性Q波是指心肌梗死发生时,因各种原因导致体表心电图没有表现出典型的病理性Q波,而形成与病理性Q波意义相同的各种特征性心电图QRS波群改变。等位性Q 波的发生机制同坏死性Q 波,即发生梗死的心肌部分电活动消失,心室除极前10~30 ms位置心电向量背离该部位;不同的是,发生梗死的心肌范围小或深度浅,或多支血管阻塞引起较大面积的心肌梗死,但产生的梗死向量相互抵消掉一部分,因此仅形成Q波或QRS 波群改变。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等位性Q 波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常见。 等位性Q波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胚胎性r波 胚胎性r波(embryonic r wave)是指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QS波或病理性Q波后出现了面对探查电极的心肌除极向量,并形成了r波;心肌梗死后,坏死的心肌与顿抑的存活细胞的电活动均消失,而是形成背离心电图电极的向量,形成QS波。当顿抑的存活心肌的电活动恢复后,可形成面对心电图电极的向量,形成r波,多出现于胸前导联(图1)。胚胎r波的出现说明患者存在存活的岛状细胞,通常提示临床预后较好。

进展性Q波 进展性Q波是指动态观察可发现,原有Q波导联上出现Q波的进行性增宽、加深,或无Q波导联出现新的小q波,并能除外间歇性束支阻滞或预激(图2)。心电图出现进展性Q波高度提示发生心肌梗死。

Q波区 Q波区是指面向梗死区的导联周围(上下或左右)均可记录到Q波。对某导联的可疑Q波可了解是否有Q波区的存在,较单一导联出现Q波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更大。 小q波 左胸导联心电图的q波未达到病理性Q波的诊断标准,但宽度和深度超过下一个胸导联q波,即qV3> qV

4、qV4> qV5或qV5> qV6;V1~2导联呈qrS或V1~3导联均出现q波,如能排除右室肥厚、左前分支阻滞,多提示前间壁心肌梗死。

R波丢失 心肌梗死可使相关心电图导联的R波振幅降低,V1~4导联的R波递增不良,即V1~4导联的R波逐渐递增的正常顺序被打乱,如出现RV2

1、RV3

新出现的QRS波群切迹和顿挫 具有定位意义的相关心电图导联中QRS波群起始40 ms内出现R波振幅≥0.05 mV的负向波,即切迹或顿挫,多与小面积心肌梗死或壁内梗死有关。

第二篇:另类心电图讲义-17--动态心电图2

2、ST段改变的描述

这里讲的就不是前晚讲的ST段趋势图的描述了,是讲实时图ST段改变具体的描述。

1)ST段改变出现在那个通道。

我们用的动态心电图有双通道、三通道、十二通道及十八通道记录系统,出现在不同的通道其意义不同。故ST段改变的描述首先要描述ST段改变出现在哪个通道。

其实十八通道记录系统不必要 ,通道越多造成干扰记录失败几率越大,需要定位心肌缺血部位,十二导联足矣。 2)ST段改变的形态。

ST段改变形态不同其临床意义也不一。因此ST段改变要认真描述其形态特征。如ST段压低是呈水平型(缺血型)、近水平型(近似缺血型)、下垂型,还是斜上型(单纯J点型)压低。ST段改变描述与常规心电图是一样的。常规心电图基础部分已经详细解释,这里就不重复了。

因为动态心电图检查时,不管是安静状态下自发性的或运动时劳力性的无痛性心肌缺血致的ST段压低,只有呈缺血型压低≥0.1mV,持续时间≥1分钟时才有明确诊断意义,如压低<0.1mV,持续时间<1分钟,则意义不大。持续时间<1分钟一般都是伪差。在网上常常因有十个八个QRS的ST段改变或T波高大或倒置,是否心肌缺血、心绞痛争论不休。就是不掌握这些基本知识。

如果是单纯J点型压低要求J点处压低的幅值必须≥0.2mV或J点后0.06-0.08秒处仍压低 ≥0.1mV,而且ST段指数<0时才提示冠不全可能。

ST段指数=J点压低毫米数(负值)+ST段上升坡度(毫伏/秒,正值) J电压低及陡度(坡度)测量方法示意图:

如为ST段抬高,也要描述清楚抬高是斜上型、近水平型、弓背向上型、弓背向下型(凹面向上)或斜下型。

弓背型、凹面向上型、近水平型抬高意义较大,斜上型或斜下型抬高局限出现在V1-V3导联,如不伴R波电压降低或对应面压低一般无明显意义。 3)ST段改变的幅值。

不管是ST段压低还是抬高都要排除干扰,准确描述压低或抬高的幅值。即压低或抬高多少个毫米或毫伏。

注意不管是有痛性心肌缺血(心绞痛),还是无痛性心肌缺血,其动态心电图上ST段改变都是逐渐改变。不会突然由正常,即刻转为ST段压低0.1mV以上一般是伪差!

由于动态心电图是在日常生活状态下24小时记录,描述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全天ST段压低,起码有一个通道全天压低 。

此图在三个通道上基本上属于全天ST段压低。仅通道1(MV5)在睡眠后有两阵回到等电位线的。通道2压低幅度多数小于0.05mV。意义不大。

一些左室肥大伴劳损者,常见全天ST段压低。如全天全天ST段压低又无短时明显压低,即ST段曲线呈比较平顺的改变时,除了根据实时图描述压低形态外,仅需描述压低的幅度从多少毫伏至多少毫伏即可,

如压低呈间断性加重改变较明显,如上图,除描述全天全天ST段压低的幅度范围外,对短时压低加重的情况,前后相差是否≥0.1mV(或毫米)的有多少阵,持续时间多少分钟(大约时间)要描述清楚,并从ST段曲线上点击压低处,出现实时心电图进行观察ST段压低的形态及持续时间(一般点击该ST段曲线可以出现该处时间)。如心动过速呈间断性轻度压低又不达此值者要描述,一般不例入压低的阵数统计。

此外,要 对照生活日记观察ST段压低与胸痛、胸闷、运动有无关系,并加以描述。

适用于常规心电图有ST段压低者,如冠心病、心室肥大伴劳损、心肌病等致长期ST段压低者 。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病,心肌病,心肌炎、先心病等原有ST段压低者,准确描写有利于判别是否合并冠心病。

② 时有ST段压低,及偶见ST段压低或间歇性ST段压低。如下图:

该ST段趋势图8次出现间歇性压低,压低幅度0.075~0.20mV,此时心率仅增加15~25次/分左右。每次压低时间约数分钟~16分钟。对照生活日 2

记发现均在解小便时出现ST段压低。你得认真描述清楚,临床诊断、治疗才有依据!

一天大多数时间ST段正常,仅心率加快时(说明加快的心率范围)或休息、睡眠、轻度活动(心率增加〈20次/分〉及特殊体位时ST段压低。描述与全天压低基本相同。

时有ST段压低。一天大多数时间ST段正常,仅心率加快时(说明加快的心率范围)或休息、睡眠、轻度活动)心率增加〈20次/分〉及特殊体位时ST段压低。描述与全天压低基本相同。

注意,要描述清楚压低的形态,压低的幅度,要排除基线不稳或扫描时基点标志线明显移动造成的伪差。

遇到可疑情况要重新扫描。适用于常规心电图正常或时有ST段压低伴胸痛、胸闷、气紧等症状,临床医师想通过动态心电图确诊或排除这些症状是否由冠心病引起者。

③ ST段抬高 的描述基本与压低相似。

全天有或偶有(即一过性的ST段抬高),抬高的通道、形态、幅度、持续时间、抬高阵数及与胸痛、胸闷及运动的关系。凡突然抬高与压低,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得,要考虑伪差----突然体位改变、肢体活动牵拉或电极接触不良所致。

3、心律失常的描述

心律失常的检测往往是做动态心电图的主要目的,因此,描述心律失常要特别详细。其内容包括:

⑴ 24小时监测出现何种心律失常,描述清楚其特征; ⑵ 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次数或阵数、持续时间等;

⑶ 心律失常与患者所处的状态(活动、休息、睡眠、饮食)有无关系。

例如,心律失常是早搏,应描述早搏种类,濒发性还是偶发性,是单形性、多源性或多形性,早搏出现最多的时段,是否合并短阵心动过速及过速的阵数、性质。

室性心动过速除了要描述出现的时间段、生活状态外,特别要注意描述是否由R on T所诱发,是否伴随U波电压增高或Q-T间期延长。

如属于结内折返性,房室折返性心律失常,要描述清楚诱发时的情况,逆行P波的特征及R-P间期长短等特征。

注意把阵发性心动过速与加速性逸搏心律或逸搏心律分开,不能混淆。 早搏与日常生活及症状有无关系;如为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支阻滞,是全天都有还是偶有,阻滞持续时间、阵数、与日常生活及症状有无关系。

象我给大家动态教案说的一个例子,一位工人一进工厂车间就有早搏,离开就没有!这个早搏就是与环境有关!

一个护士老出现心悸心慌,但每次心电图都正常,做动态心电图发现6000多次室性早搏,都出现在上班时。离开医院就没有早搏了,也是与环境,可能是某种药物气味有关。

要治好这样的患者的早搏,应该改变工作,否则,难以治愈!这就是认真描述异位心律失常与日常生活及症状有无关系的意义所在,也是记录生活日记的意义所在。这种情况要对照生活日记,患者几点上班,几点下班,心律失常出现时间是几点钟,如符合上班时间就有早搏,下班就明显减少消失。这样就符合工作环境影响所致的早搏。有的人半晚1点上班,工作辛苦时可以出现早搏

或窦性心动过速。没有生活日记,你当他是晚上来考虑,早搏意义就不同了,只在睡眠出现的早搏与只在活动出现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而且睡眠时出现心动过速得认真找原因。

4、 T波改变描述。

T波改变一般与ST段改变同时发生,所以一把都是在描述完ST段改变是顺带说伴有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即可。呈冠状T波改变的也要描述清楚!

动态心电图皮肤准备不好,或电极固定不好,或佩戴动态心电图后,上肢过度活动,使心电图记录不好,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干扰,T波变化异常,有时很难分辨。如果你描述清楚,T波宽窄高矮形态不一,别人一看就懂得是干扰!网上常为这样的干扰争论不休!实在没有必要。

在爱爱医上的这幅图,不知大家看了没有?

这里红色方框内的T波肯定是干扰的!绝对不是什么心绞痛还是电解质异常所致。

T波描述时也是按照常规心电图一样,描述清楚那些导联T波异常。伴随或不伴随ST段改变的T波改变也要描述其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与在什么状态出现,什么状态恢复正常等。T波的形态有无时宽时窄,时高时矮等。

5、异常Q波及其它 次要内容。

符合异常Q波时要描述其出现导联、时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特别短阵性或一过性超过1分钟以上者要描述清楚。仅几个Q波异常的肯定是干扰的

动态心电图出现明显的U波、Q-T延长、QRS电压改变及电交替等也应描述。特别ST段改变难以判断其性质者,以期通过非ST段改变参数确定其ST段改变的性质。

五、下面讲有关诊断问题

正常人动态心电图表现及异常标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变异大,影响因素多,应综合分析,总的与常规心电图基本一致。

1、正常心率及异常心率:张开滋等《心电信息学》中,正常人成人24h平均每分钟心率:60(59)~87bpm。

最高心率:活动时可达180bpm,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最低心率:睡眠中多>40bpm,部分运动员及强壮者可以低过40bpm/分,

甚至30bpm/分。但正常与异常标准,窦速与窦缓等标准还是与常规心电图相同。只是,动态是24小时记录的,信息量大,任何人只要是处于正常生活状态下,都会有窦速,有窦缓!没有反而是不正常的。 (1)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标准:

①一过性窦缓:某一时间内HR<60bpm。一般仅出现在睡眠、休息时。这种心动过缓,如心率大过40次/分,全天平均心率60次/分以上的一般无临床意义。也不用下窦缓诊断,仅做描述。 ②持续性窦缓:24h总心搏数<86400次,即平均心率每分钟<60bpm要给予窦缓诊断。

(2)窦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

①一过性窦速:某一时间内HR>100bpm/分,一般都是运动、激动时或高热时出现。这种情况,有最大心率就行,不需特殊描述它。这是正常现象。 ②持续性窦速:24h心搏总心搏数>140000次。接近平均每分钟100次/分或者取24小时平均心率等于大于100次/分做标准。大于此数值,就要诊断窦性心动过速。

这里还必要分出:白天或清醒状态下出现持续性窦速,睡眠后心率基本正常----交感神经兴奋或β受体高敏症引起可能性大;全天都高,一般与心衰、严重贫血等因素有关。

2、节律失常

一般正常人动态心电图的节律在某一稳定状态是相对整齐的。但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诊断标准与常规心电图诊断一致。

节律失常最常见的是心律不齐、早搏等。 1)其它窦性心律失常

这是指出除了前面讲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外,与窦性心律有关的心律失常。

①窦性心律不齐。一般窦性心律不齐在动态心电图里相当常见,一般不需要诊断。

②各种游走心律:青少年、儿童较常见。可惜很多动态心电监护系统多数无法判断R-R差别不大的窦性心律不齐及游走心律,得靠人机对话是分辨并确认。 遇到这种情况常需要逐页回放整个24小时心电图来分辨,很麻烦! ③窦性停搏:正常人在熟睡时可以见到长R-R间期,多为1.5-2.0s,可以描述,但不用报告。若R-R间期 ≥2.0s常属于异常要报告。 说明出现的次数,出现的时间,伴有或不伴有逸搏与逸搏心律,有无P波后QRS脱漏。符合病窦综合征的条件,要给予提示。

这个一般电脑出的数据有的!只需加以校对!

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关于SSS的DCG诊断标准,无完全统一标准。 具有下列变化时应疑及SSS:

a持续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总心搏数<8万,平均心率<50次/分。

b反复频繁出现>2.0s的窦性停搏或窦性静止、 II度窦房阻滞;一般伴有交界性或室性逸搏或逸搏心律。

c快速的心律失常终止时停搏>3.0s。 d出现明显的慢快综合征等。

一般要具备以上

1、2两条。

2)其它室上性心律失常:

造成节律异常的除了窦性心律不齐等窦性心律失常外,最常见的是各种早搏、折返性心律失常等。

50-75%正常人可监护到早搏,随年龄增长增多。早搏以房早为多,多数人早搏<100次/24h或1/1000心搏。

① 早搏:包括房早、室早与交界早搏。窦性早搏少见。

早搏<100次/24h,可以描述,不下诊断。但在24小时内出现30次以上直至720次,我习惯下偶发性早搏。24小时超过720次。就诊断频发性早搏。各种早搏都用此标准。多源性的早搏的诊断也与普通心电图是一样的,只是动态心电图更容易发现。 ② 阵发性心动过速

动态心电图中短阵心动过速较常见,特别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短阵房速、短阵室速、短阵心房颤动,较为常见。如果这些短阵阵速,特别是3-5个心搏组成的短阵阵速,短阵房颤、房扑在5阵/24小时以内可以报告偶见短阵阵速,短阵房颤。如果24小时大于5阵以上,又不是很多,就下短阵阵速,短阵房颤、房扑可以了;如果阵速等很多,有数十甚至数百阵速,也要报告较频繁或频发性短阵阵速或房颤、房扑等。 ③ 折返性心律失常。

常见有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偶见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折返性心律失常一般都是呈阵发性的节律、频率异常。

诊断AVRT、AVNRT,必须符合其诱发特征。如AVNRT,慢-快型一般由房早或室早诱发。房早诱发折返第一个P-R必须是延长的,其下传的QRS后有明确逆行P波等慢-快型AVNRT特征。室早诱发一般应该看到室早后的逆行P波,有很长的R-P间期后下传P-R正常,其后出现逆行P波的连续长R-P间期的心动过速(快-慢型AVNRT),也可以见到室早后正常出现的窦性P波的P-R明显延长后出现慢-快型AVNRT。

具体大家看心电图折返性心动过速一节内容。 3)室性心律失常

50%的正常人 可见室性早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多。与房早一样,一般<100次/24h,1/1000心搏,即≤5/h。属于无多大意义的偶发性室性早搏。 ≤30/h,还属于一般偶发早搏范围。大于30个/h,即24小时大于720次属于频发性早搏范畴。

多型性、多源性的早搏,成对的早搏、R on T要认真给予描述与报告。 阵发性室速与室上速一样描述!阵发性室速一般阵长持续30秒以内的称非持续性,超过30秒的称持续性,要描述清楚! 4)心脏传导阻滞:

一般正常人没有明显的心脏传导阻滞,但在熟睡迷走神经兴奋状态下可以偶见。主要是短暂AVB,出现率约2-8%,多为I度、II度一型。运动员特别多见,甚至可有房室分离,逸搏等。

不久前,一位网友有一份动态,白天心电图均无阻滞,一度都没有,但睡熟后间歇出现类似三度阻滞的心电图!如要诊断必须附说明其出现时间与状态(熟睡)。仅熟睡有这种情况属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致!

心脏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也是与常规心电图基本一样,但三通道动态不能诊断左前、左后分支阻滞,12导联动态由于动态使用的是模拟导联,要诊断左前、左后分支阻滞,最好参考常规心电图。

与其他心律失常一样,心脏传导阻滞在不同时间段表现可以不一样。如部分人睡熟情况下,符合诊断三度AVB,但活动状态时,可能是二度AVB(不是真正三度)。报告要描述清楚。这种情况可以诊断二度至三度AVB。一些运动员,活动或训练时一切正常,心率多块,都1:1传导,无阻滞,但休息时间长了或睡眠时就出现窦缓,一度或二度I型AVB,你就的描述清楚,房室阻滞的这种出现规律。诊断是要说明是这种情况下出现。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原则上均作图象诊断,不作病因诊断,不能完全套用常规心电图的诊断原则。

5)其它问题:还有个问题必须明白的!那就是:安装动态心电图后不是所有患者都出现安装前有过的相关心律失常与临床症状。

有统计多达30~50%有症状或心律失常的患者,在安装动态心电图时不出现心律失常或临床症状。不要见一次动态心电图正常就否定患者有心律失常。

相反一些无症状患者可记录到明显的心律失常。如配戴动态心电图期间无症状发作,又未记录到心律失常,需结合临床评价,必要时复查动态心电图或做运动心电图,部分心律失常在劳累情况下才出现。

六、伪差的鉴别:

我们可以用一些常规心电图图加以说明!因为动态心电图同样可以出现一般心电图的伪差。一旦出现无法纠正。

产生伪差的原因不外有:错接导联,肌电干扰,交流电干扰包括打电话与手机干扰,体位改变,活动幅度过大基线明显不稳等,个别是仪器本身缺点。

① 有学者认为ST段降低前的10个R波平均幅度高于ST段降低最显著时的R波幅度的20%,即有ST段降低(伪差)的R波比正常高20%以上,可能体位改变引起。这点我没有认真注意总结。

② 突然发生的ST段下斜型下移:正常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是渐进性,突然发生的ST段下斜型下移可能伪差或体位改变。

③ QRS波高矮不一,宽窄不一,形态怪异一般都属于伪差。

象这样的房颤心电图图V1-V2的QRS变异这么大,V3-V5像所谓巨R波型ST段改变,其QRS一时呈R波型,一时有呈rS型,考虑有明显的伪差成分,不排除都是伪差所致。这样的图必须重新记录

这幅图基线很不稳定,有网友认为是预激伴房颤。预激伴房颤主要是影响QRS前半部,而这里是多半是后半部有问题。这样的图必须重新记录,否则难诊断。

④正常人出现不完整QRS样波,如没有T波考虑伪差。

象这里第三个类似的QRS波,肯定是干扰!

为什么?没有T波。形态特征不符合QRS规律性!

⑤ T波高矮不规则,宽窄不一,形态异常,肯定是伪差。有时U波位置上也会出现类似异常。

刚才给过的那份T高矮宽窄不一就属于这种情况!

象这幅图虽然很规则!但还是伪差所致的异常!新手往往就报告U波异常了!遇到这种图需要重做,重新安装电极后记录就很好了!

下面还有一份网上讨论的图!不少网友硬说是T波电交替!可惜楼主没有认识,所以没有马上复查!以为属于T波异常!

⑥在类似房扑的大扑动波中有规则的QRS波,前后都是正常下传的P-QRS波群,基本上是伪差。动态比较多见,也比较好鉴别。因为有前后对比! 如下面的图 :

⑦导联接错,最常见左右手接错!

这是上下肢接错!虽然是常规心电图,动态中也可以见到!

这是纠正后图!

这是胸导联接错到右胸!可能还接触不好!是ICU护士做的图,拿给我们发报告!怎么发?必须重做!

下面这是我们派人重做的图!差别多明显!

这个也是上下肢接错的图!

⑧与P波或QRS关系不固定的波型一般属于伪差 电针治疗出现类似起搏信号

这是进行电针灸治疗还去做心电图得出的异常图。所以佩戴动态心电图后不能再去做电针治疗!

下面这是去除电针后复查图!(这份图是QQ群讨论的图)

这幅图特殊波形似乎很规则,但与P波或QRS均没有关系,肯定属于伪差。

动态心电图中伪差特别多,要认真注意识别伪差,审慎下诊断!

有 学者Voller对一组健康志愿者的一过性ST段降低进行研究,发现造成假阳性的常见因素有:体位改变、仪器滤波特性、导联的负极电位影响、仪器调整不良、心电向量方向改变等。

导联的负极电位影响----这点我不是很理解!

总之,发现用一般心电图难以解释的图片,首先要考虑伪差!马上再复查常规心电图就清楚了。别乱下报告!

好啦!动态动态就讲这些,大家还可以看看我给你们的教案!

动态心电图检查规范

一、申请与预约

由各临床科室医师根据临床需要对病人提出动态心电图的检查申请,申请单项目应填写简单病史,治疗经过与曾否服用对心脏有显著影响药物应填写详细。

二、操作人员流程与职责

1)动态心电图技术复杂,必须经由专门的技术培训,有3年以上常规心电图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才能上岗。

2)动态心电图检查设备贵重应有专人负责。

3)检查室内室温应控制在22度左右,病人应感觉舒适。按要求清洁皮肤安装电极后准确安装电极,连接好导联线。

4)安装完毕后打开记录盒电池仓,数据卡仓,依次安装数据卡电池。启动记录盒检查导联连接情况及电阻大小,记录盒的日期时间,确认其在正常范围情况下启动记录。

5)记录器佩戴好后,交患者一张情况监测记录单(生活日记),向患者详细交待应记录内容的重要性与记录方法,患者不能记录的向陪护人员介绍。

6)非开放病房的检查患者,与病房主班护士、巡回护士通报检查情况。加强安全巡视,避免安全事故。

7)做好病例资料登记工作,便于随访。此外,为了防止记录盒丢失,留下患者详细地址与身份证号码。必要时收取一定押金。

8)记录满24小时后取下记录盒(应按先关闭记录器,取下电池,取下记录卡顺序进行)部分患者对电极过敏严重者可起水泡,取电极时应小心谨慎,防止引起水泡破溃,已破溃的要进行无菌处理,预防感染。

9)定期对设备记录盒及导线做检查保养工作,情理表面污垢。

三、数据分析与报告

1)动态心电图经过40年发展,加入计算机分析后已经大大减轻的分析人员的劳动强度但是由于计算机的高误报率一直是难以克服的问题,所以依然需要分析人员的耐心细致,本着对病人负责的精神,在保证分析准确的情况下尽量缩短分析时间。

2)检查报告中描述内容应尽量保证有打印图例。

3)动态心电图检查报告于拆盒后当天发放,最迟第二天发放。不能当天发报告的,尽量在摘机后回访,了解大概情况告诉患者,有严重问题需告诉患者或主管医生,并由值班医生尽快完成报告,即使交予患者。

4)检查结果报告者应具备本专业执业资格2年以上的诊断医师,不足2年的应由上级医师审核后签名发放。检查结果报告中不应有明确的病理性诊断。

四、资料与数据保全

患者的检查信息与报告内容应详细登记、保管,动态心电图分析设备应专机专用,避免资料串拷引起病毒感染破坏存储资料。定期做光盘的数据资料备份保全。

第三篇:心电图

 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脏有两种活动,一为机械活动,一为电活动。人的心脏在不停地跳动,即不停地收缩和舒张,以完成全身血液循环,此即心脏的机械活动。在心脏收缩之前,心脏首先发生激动,在激动过程中产生微弱的电流,约为0.000001安培,2~3毫伏,此即电的活动。心脏增生的电流可传到全身保个部位,由于电流方向与身体各个的角度不同,全身各个部位距离心脏的远近不同,以及身体不同部位的导电介质不同,因此不同的体表部位,电位变化也不同。将体表的任何两点与电流计的两端相连接,即可见电流计的指针随心脏搏动而出现规律性的偏转,表示有一个可以测知的电流存在。利用心电图机把这种电流描绘成波形即为心电图。心电图机为记录心电图的精密仪器,又称心电图描记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①一架精密的电流计;②电流放大装置;③记录用装置;④导联选择器与定准电压等辅助装置。目前我国生产的热笔式心电图机,性能良好,物美价廉。随着科学的进步,现有的心电图机内装有微型计算机,可自动打印出诊断结果,使用甚为方便。另有所谓长时间心电图记录器,即可记录一小时以上,直至24小时的心电图,对观察心律失常及诊断冠心病有重要价值。 心电图记录用纸是特制的,有一定规格。记录纸上有许多方格,方格由粗细两种组成,纵线代表振幅,横线代表时间。由细线组成的小方格,其振幅为1毫米,当标准电压为10毫米(1毫伏)时,相当于0。1毫伏。每人小方格的时间,在记录纸的走速为25毫米/秒时为0.04秒。每纵横5个小格由精线隔开,即粗线构成的大方格,其振幅为5毫米,时间为0.2秒(图1-3-1) 能解决的问题

心电图主要反映心脏电的活动状态,是诊断心脏病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应当知道并非所有心脏病都有异常电图表现,相反不正常的心电图也不一定都是心脏病,因此不能期望所有心脏病一经描记心电图即可得出诊断。心电图只是诊断中的手段之一。医生要根据病史、查体及其他检查资料,配合心电图,经过综合分析才能正确的诊断心脏病。心电图能解决的问题有:①各种心律失常,绝大多数心律失常只有依靠心电图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②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电图不但能诊断心肌梗塞,而且能确定是急性心肌梗塞或陈旧性心肌梗塞;③心肌炎及心肌病;④心包炎;⑤心房及心室肥大,心电图能诊断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肥大;⑥诊断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及低钙血症等;⑦其分疾病对心脏的影响;⑧药物中毒,有些药物容易中毒,而其中毒表现主要在心脏,可用心电图发现,如洋地黄、奎尼丁等;⑨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术时易发生心律失常,可用心电图监测发现,以得到及时处理;有些严重心脏病可随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而危及生命,用心电图监测可得到及时抢救性的治疗。 注意事项

为使所描主的心电图波形易于辨认和测量,要避免各种干扰,避免波形漂移,需注意以下事项:

1.被检查者不要精神紧张,呼吸要均匀,仰卧位,肌肉放松。

2.小儿不合作时,检查者可带橡皮手套按住小儿四肢,不得用手直接接触被检查者。 3.被检查者不得与铁床或墙壁接触。

4.为减少皮肤导电阻力,放置电极板部位要用清水或酒精擦洗净,然后涂以盐水或导电胶,涂沫要均匀。电极板要与皮肤接触良好,但不要太紧。

5.心电图室要安静,室温保持20℃左右,室温过高或过低均影响检查效果。 6.避免其他电器干扰,特别是X线机、发电机、吸引器,理疗机等,这些仪器所产生磁场与病人及心电图机发生感应而出现干扰。7.一定要接好地线。 心电图导联

将两个电极析置于人体表面两个不同的部位,用导线与心电图机相连接,即可描记出心电图波,这种联接方法和装置即为心电图导联。常用的心电图导联有12个,即3个标准肢导联(又称双极肢导联),用Ⅰ、Ⅱ、Ⅲ表示;3个加压单极肢导联,用aVR、aVL、aVF表示;6个单极胸前导联,有V1V2V3V4V5V6表示。一般情况下描记上述12个导联能满足心电图诊断上的需要,如有必要可加用描记V3R V4R V5R V7 V8 V9极遥测心电图等导联。 1.标准导联(图1-3-2)

Ⅰ:为接连左、右臂的电位差,将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Ⅰ=左臂(+)→右臂(-)。

Ⅱ:为连接左腿和右臂的电位差,将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Ⅱ=左腿(+)→右腿(-)。 Ⅲ:为连接左退和左臂的电位差,将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 Ⅲ=左腿(+)→左臂(-)。

2.加压单极肢导联(图1-3-3)将右臂、左臂、左腿各通过5000欧姆的电阻,然后连在一起构成中心电站,这样中心电站的电位几乎等于零,作为无效电极连接于心电图机的负极,构成单极肢导联,分别用VR、VL、VF表示。这种导联能反映不同部位心肌的绝对电位,在描记哪一个导联时将该肢体与中心电站截断,能使描记出的波形振幅加50%,使波形增大、清晰、易于辩认,称为加压单极肢导联,用aVR、aVL、aVF表示。

aVR:即加压单极右臂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左臂与左腿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aVL:即加压单极左臂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右臂与左腿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aVF:即加压单极左腿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右臂与左臂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3. 单极胸前导联(图1-3-4)利用前面所提到的单极导联的连接方式,将探查电极分别置于如图1-3-5所示的心前区固定的位置即构成单极胸前导联。 V1:探查电极放在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探查电极放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探查电极放在V2 与V4连线的中点。

V4:探查电极放在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

V5:探查电极放在左腋前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

V6:探查电极放在左腋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 正常心电图

一组正常心电图包括心房与心室激动两个部分,心房波用"P"表示,是心房除极所产生的波形。心室波又包括两个部分:一为心室除极所产的波用"QRS表示;一为心室复极所产QRS波群之内,故在一般情况下心电图上看不到,现将正常心电图各波、段介绍如下(图1-3-5)。 1.P波 为左、右心房除极所产生的波形,大体上前半部为右心房除极、后半部为左心房除极所产生,正常P波形态为光滑馒头状,其振幅(高度)为0.05~0.25毫伏,时间为0.06~0.11秒,P波形态有多种(图1-3-6),如振幅<0.05毫伏为低平,振幅>0.25毫伏为增高,后者形态如呈尖峰状,表示右心房肥大;如P波时间>0.11秒,且顶部平坦或有切迹,表示左心房肥大;如振幅>0.25毫伏,时间>0.11秒,表示左、右心房均肥大。在各导联上P波形态不同,Ⅰ、Ⅱ、aVF直立向上,aVR倒置向下,V1V2可直产可倒置、V

4、V

5、V6直立向上,否则向上,否则为异常。

2.P-R(P-Q)间期 为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所需要的时间,正常值为0.12 ~0.20秒,平均0.16秒,过短或过长均为异常。P-R间期<0.12秒见于交界区性心律或预激症候群。P-R间期>0.20秒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 代表心室除极所产生的波形,由于它由Q、R、S三个波所组成,故称为QRS波群。可有以下各种形态(图1-3-7)。第一个向下的波称为"Q"波(如波形矮小用R表示),第三个向下的波称为"S"波(如波形矮小用s表示。如果整个波形为一个向一的波称为"QS"波,如果有两个向上的波,后面的用"R"表示。

QRS波群时间,即宽度为0.06~0.10秒,多在0.08秒左右,如超过0.10秒则为异常。 QRS波群振幅,即电压或高度:正常时标准I导联的R波振幅(RI)<1.5毫伏,RⅠ+SⅢ<2.5毫伏,RaVL<1.2毫伏,RaVF<2.0毫伏,RV5或RV6<2.5毫伏,RV5+SV1<3.5毫伏(女)或4.0毫伏(男),如超过上述数值一般表示左心室肥厚。V1导联R/S<1,RV1<0.7毫伏,RV1+SV5<1.2毫伏,RaVR<0.5毫伏,否则常表示右心室肥厚。

正常时除aVR导联外,Q波均小,时间<0.03秒,深度小于同一导联R波的?,如时间>0.04秒,深度>?R,常表示为心肌梗塞,有时见于心肌病。如标导联中每个导联的QRS波群均小于0.5毫状,即为低电压。

4.S-T段 为心室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复极这一段时间为主电图上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始的一段时间。正常时S-T段在等电位线上,向下不超过0.05毫伏,否则常表示为冠心病,向上下超过0.3毫伏,如超过0.3毫伏且凹面向一,常为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S-T段时间一般为0.05~0.15秒,低血钙时延长,洋地黄中毒时缩短。 5.T波 T波是心室复极过程所产生的波形,形态有多种致,如以R波为主且高大,则T波形态与振幅大致与QRS波群的主波一致,如以R波为主且高大,则T波直立向上且振幅较高。但T波振幅不应超过1.5毫伏,高而尖的T波常见于血钾过高。如T波小于同一导联的R波的1/10,称为T波低平。T波时间一般为 0.05~0.25秒,振幅较高时,宽度亦随之较长。T波形态在I、Ⅱ直立向上;aVR倒置向下;Ⅲ、aVL、aVF不恒定,这三个导联如QRS波群以R波为主,就应直立,如QRS波群以S波为产时则常倒置;V

1、V2可直立可倒置,有时V3也倒置,如TV3倒置,则TV

1、V2必须倒置,否则为不正常,V4~6直立向上(图1-3-8)。

6.Q-T间期 Q-T间期是心室除极开始到复极结束的一段时间,心电图上从QRS波群的开始到T波的终点这一段时间,又称为心室的电收缩时间。此间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密切关系,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心率越慢,Q-T间期越长。正常Q-T间期=0.39((R-R间期)的根)±0.04秒(各心电图书均有正常值表)。Q-T间期延长多见于心肌炎、心肌梗塞、心室肥大、低血钾、低血钙等,Q-T间期缩短多见于高血钾、高血钙等。

7.U波 为T波之后0.02 ~0.04秒出现的一个小波,其产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正常时振幅为0.05~0.2毫伏,时间为0.09~0.34秒,平均0.12秒,方向0.12秒,方向大致与T波一致。U波在V3导联最清楚。U波增高常见于低血钾,其次见于洋地黄中毒,在冠心病或高血压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时,可出现U波倒置。 心电轴

心电图的P、QRS及T波均可用一定的方法测出其平均电轴,但临床上所提到的电轴的指QRS波群的电轴,电轴变化在诊断中有一定价值。心电轴正常值为+30~+90°,平均58°.

心电轴<+30°为电轴左偏

轻度左偏:0°~30°

中度左偏:-30°~ 0°

重度左偏:<-30°

心电轴>+90°为电轴右偏

轻度右偏:+90°~+120°

中度右偏:+120°~+180°

重度右偏:>+180°

心电轴随年龄而不同,婴幼儿及儿童多为电轴轻度右偏,40岁以后多为轻度左偏。电轴偏转的意义如下:

1、心脏在胸腔中的位置,如呈垂直位常为电轴右偏,见于身体细长者;如呈横置位常为电轴左偏,见于体胖、大量腹水及妊娠晚期妇女。

2、心室肥大,右心室肥大者常为电轴右偏;左心室肥大者常为电轴左偏;两心室肥大者,视左、右心室肥大程度而定,可为左偏、右偏或无偏转。

3、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右偏;左束支阻滞及左束支前分支阻滞电轴左偏。

4、心肌萎缩或梗塞,左心室心肌萎缩或梗塞电轴右偏;右心室心肌萎缩或梗塞电轴左偏。

心电轴的测量计算主要根据I及Ⅲ导联的QRS波群绝对值,然后查表,各心电图书中均有心电轴表。简单的方法即根据QRS波群形态确定电轴左偏或右偏(图1-3-9)。电轴右偏时I导联以S波为主,Ⅲ导联以R波为主;电轴左偏时I导联以R波为主,Ⅲ导联以S波为主。 常见异常心电图

前面已介绍过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形态及有关数值,但在阅读心电图读心电图时必须把所有的导联审查一遍,并测量有关数值,最后得同结论。在阅读心电力图时首先看P波,如P波按时顺序出现,形态顺序出现,形态、振幅及时间均在正常在常范围之内,则可认为是窦性心律;其次测量P-R间期,QRS波群以Q波开始者则测P-Q间期在0.12~0.20秒之内则证明心房至心室的传导时间正常;继而观察QRS波群形态有无畸形,测量各波值,根据I、Ⅲ导联确定有无电轴偏转;最后观察T波形态及振幅,有U波者亦观察其形态及振幅。如以上观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则结论为正常心电图(图1-3-10)。

图1-3-10为一正常心电图。P波按时顺序出现,除aVR倒置外,其余各导联均为直立,特别Ⅱ、aVF直立,故可认为是窦性心律。P波外观圆滑,时间为0.06秒,属正常范围。P-R间期0.16秒,无延长或缩短。QRS波群各导联时间为0.08秒,形态无异常,振幅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无电轴偏移,T波除aVR倒置,Ⅲ、V1低平外,余均直立,形态正常。仔细观察在Ⅱ、aVF、V

3、V5的T波后可见小的向上波,是为U波,以V3最明显。这份心电图可结论为正常心电图。正常心电图的心律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的心电图诊断包括:①P波为窦性,即在Ⅱ、Ⅲ、aVF直立,在aVR倒置,P-R间期>0.12秒;②P-P间期(或R-R间期)为0.60~1.00秒,即心率为每天分钟60~100次。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异常心电图

1.窦性心动过速 成人及6岁以上儿童心率超过100次/分,2~6岁超过120次/分,婴儿超过150次/分,即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情绪激动、运动之后、发热、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心肌炎、心力衰谒等。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诊断:①P波符合窦性心律的特点(P波在Ⅱ、Ⅲ、aVF直立,在aVR倒置)。②P-P间期<0.60秒,即心率>100次(成人)。

2.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每分钟低于6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正常人,如睡眠时、运动员等;亦可见于甲状腺机能减退、冠心病、病态窦方结综合征、应用洋地黄、心得安等药物时。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诊断:①P波符合窦性心律的特点。②P-P间期(或R-R间期)>1.0秒,即心率<60次。

3.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不齐有两种:①呼吸性窦 性心律不齐,表现为吸气时心率加快,呼气时心率减慢,常见于正常人,尤以心动过缓时及儿童较为常见。②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即不受呼吸影响的窦性心律不齐,可见于冠心病、洋地黄等到药物的影响。

窦性心律不齐的心电图特点有:①P波符合窦性心律的特点。②P-P间期(或R-R间期)不等,在同一导联中相差0.12秒以上。

4.房性期前收缩 正常人的心脏搏动,首先由窦房结发放冲动,然后依次下传到心房、房室结及心室,先后引起心方及心室搏动。凡是发生在窦房结以外部位的冲动,均称为异位冲动,如果冲动发自于心房且提前出现引起心脏搏动称为房性前收缩或叫房性过早搏动,简称房性早搏。其心电图特点为:①在一系列心电图上见到提早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②P"-R间期>0.12秒。③提早P"波后面的QRS波群形态一般与窦 性P波后面的QRS波群相同。④期前收缩后有一较长的间歇期,但包括期前收缩的两个P-P间期期小于窦性P-P间期的两倍,称为不完全代偿间歇期。

5.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所谓交界荀指房室结周围,介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即连接心房室之处。由交界区发出的冲动且提前出现引起心脏搏动称为交界区性期前收缩,过去称为结性期前收缩。它可以下传到心室,也可逆传到心房。其心电图特点为:①在一系列心电图上见到提前出现的。②在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前可见到倒置的P"波,P"-R间期<0.12秒,此倒置的P"波可在QRS波群之后出现,亦可与QRS波群重叠而不能看出。③代偿间歇期可为不完全性亦可为完全性。 6.室怀期前收缩 从心室发出的冲动且提前出现引起心脏搏动称为室性期前收缩,或称室性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心电图特点为:①在一系列心电图上见到提前出现的QRS波群,提前的QRS波群形态畸形宽大,QRS时间>0.12秒。②提前的QRS波群之前无P波,后面的T波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③有完全代偿间歇期,即包括期前收缩的两个P-P间期(或R-R间期)等于窦性P-P间期(或R-R间期)的两倍。④室性期前收缩亦可呈

二、

三、四联律。期前收缩有时无代偿间歇期,在两个正常窦性心动之间出现一个期前收缩,这样就使心跳增加一次,称为间插性期前收缩。

7.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包括心房性及交界区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因二者临床上甚至在心电图上常难以区别开,它们的异位起搏点均发生在心室以上,故统称为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点为:①为连续三个以上的房性或交界区性期前收缩,阵发开始的第一次搏动应提前出现,阵发终止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期。②频率为每分钟160~ 220次,节律规整。③QRS-T为室上性。④P"波或倒置的P"波可区分房性或交界区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8.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是连续三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所构成,QRS波群宽大,T波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速率160~220次/分,节律往往有轻度不规则。如能发现P波,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 9.心房扑动 心房扑动是速度更快的房性心律失常,其心电图特点为:①P波消失,被F波所代替,F波连续出现呈锯齿状,速率为250~350次/分。②F波与QRS波群常有一定比例,多为偶数,如2:

1、4:1等,即2个F波或4个F波后出现1个QRS波群,有时也可为3:1或5:1的奇数比例。 10.心室扑动 心室扑动是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颤动之间的心律,它是心室颤动的前奏,是最危险的心律失常之一。心电图特点为连续出现的规则的宽大畸形的心室波,每分钟150~250次,分不清QRS及ST-T波,P波也不能看到。 11.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为比较多见的心电图,是最快速的房性心律失常,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冠心病等。其心电图特点有:①P波消失被"f"波所代替,"f"波的特点是波幅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频率每分钟400~600次。②QRS波群形态为室上型,间距不等,无任何规律,振幅也往往各不相同。 12.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是心脏骤停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死亡的先兆,心电图特点是正常的P- QRS-T均消失,出现大小不等、节律非常不规则的心室波形,每分钟200~500次。

13.I度房室传导阻滞 I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P-R间期延长,即P-R间期大于0.20秒,I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强、心肌炎及洋地黄等药物作用。 14.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有两种类型,即莫氏I型(Ⅱ˙Ⅲ),前者心电图特点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有一次P波不能下传到心室即P波后无QRS波群,然后再是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后者心电图特点为无P-R间期逐渐延长而突然在P波后无QRS波群。I型预后好,Ⅱ型易演变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较差。

15.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I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房到心室之间有传导障碍,但仅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心房的激动均能传到心室,故心电图上P-R间期延长,但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群。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心房到心室之间的传导障碍进一步加重,有的心房冲动能传到心室(P波后有QRS波群),有的心房冲动到能传到心室(P波后无QRS波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心房到心室之间的传到心室障碍发展到最严重阶段,即心房激动完全不能传到心室,心房和心室由两个各自独立的起搏点所控制。在心电图上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P-P间期小于R-R间期,即心房速率快,心室速率慢且规则。

16.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肥厚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关闭不全等疾病。心电图特点:①QRS波群电压增高,如RV5>25mm或RV5+SV1>40mm(女>35mm)或RaVL>12mm或RaVF>20mm。②电轴左偏。③以R波为主的导联,特别V5导联ST段压低及T波倒置。 17.右心室肥厚 右心室肥厚见于多种心脏病,如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其心电图特点有:①反映右心导联的QRS波群电压增高,如V1导联R/S>1,RV1+SV5>12mm,RaVR>5mm或aVR导联R/Q>1。②电轴右偏。③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压低及T波倒置。 18.左束枝传导阻滞 左束枝传导阻滞常见于心肌炎、冠心病、心肌梗塞、传达室导系统特发性硬化等。其心电图特点:①QRS时间延长达0.12秒以上。②V5V6的QRS波群为宽大有切迹的R波或顶部平坦,I、aVL的QRS波形态和V5V6-相同。③凡宽大有切迹的R波,其后面的ST段压低及T波倒置。

19.右束枝传导阻滞 右束枝传导阻滞的病因与左束枝传导阻滞相同,但前者远较后者多见,因为右侧束枝较细容易受损。其心是图特点:①QRS时间延长0.12秒以上。②V1导联的QRS波群呈rSR型,Ⅲ及aVF的QRS形态与V1相同。③V1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

第四篇: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通常称为Holter,是以研发者美国物理学家NormanJHolter的名字命名的。从1933年开始,经过Holter坚持不懈的研制,动态心电图于1961年投入到临床。动态心电图(dynamicelectrocardiogram,DCG)的通用名词还有长时间心电图(10ng-termlectrocardiogram)、长时间活动心电图(ambulatorylong-termelectrocardiogram)等。目前国内外已统称为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elec-trocardiogram,AECG;Holtermonitoringelectrocardiogram)。

动态心电图是将病人昼夜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脏电活动,用3导联或多导联连续24~48h记录,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并用打印机打印出图文分析报告的动态心电图。随着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现代的动态心电图,已能用小型大容量数字化心电信号记录器进行多导(3~12导联)同步、长时间(24h或更长)、连续(全信息)监测并记录自然活动下的心电信息,所记录的心电信息输入计算机自动分析处理并经专业人员修改编辑,由激光打印机打印出具有正常心电活动、心律失常、ST段及T波改变、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QT间期及心脏起搏器状况等内容的分析报告,为临床诊疗提供丰富的信息和重要的依据。已成为现代心脏病学的重要临床心电诊断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评估可能与心律失常有关的症状的适应证 1.I类适应证

(1)发生无法解释的晕厥、先兆晕厥或原因不明的头晕患者。

(2)无法解释的反复心悸患者。 2.Ⅱ类适应证

(1)Ⅱa类适应证:无。

(2)Ⅱb类适应证

①发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气短、胸痛或乏力的患者。

②怀疑一过性房颤或房扑时发生神经系统事件的患者。

③患者出现晕厥、先兆晕厥、头晕或心悸等症状,已鉴别出其原因并非心律失常,但治疗这种病因后症状仍持续存在者。 3.Ⅲ类适应证

(1)患者有晕厥、先兆晕厥、头晕或心悸等症状,通过病史、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已经确定病因。

(2)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无心律失常发生的其他证据。 在无心律失常症状患者中检出心律失常评估远期心脏事件发生风险的适应证 1.适应证无。 2.Ⅱ类适应证

(1)Ⅱa类适应证:无。

(2)Ⅱb类适应证

①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EF≤40%)。

②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③特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3.Ⅲ类适应证

(1)持续心肌挫伤的患者。

(2)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

(3)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正常的患者。

(4)非心脏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心律失常评估。

(5)睡眠呼吸暂停患者。

(6)瓣膜性心脏病患者。

无心律失常症状患者测定HRV评估远期心脏事件发生风险的适应证 1.I类适应证无。 2.Ⅱ类适应证

(1)Ⅱa适应证:无。

(2)Ⅱb类适应证

①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

②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③特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3.Ⅲ类适应证

(1)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正常患者。

(2)糖尿病患者评估糖尿病神经病变。

(3)存在可能干扰HRV分析的心律失常(如房颤)的患者。

评估抗心律失常治疗的适应证

1.I类适应证评估个体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其心律失常的基线特点是可重复,并且频发的程度应足以进行分析。

2.Ⅱ类适应证

(1)Ⅱa类适应证:高危患者中检测抗心律失常治疗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2)Ⅱb类适应证

①评价心房颤动心室率控制。

②门诊判定治疗期间反复发生的有症状或无症状的非持续性心律失常。 3.Ⅲ类适应证无。

评估起搏器和ICD功能的适应证 1.I类适应证

(1)通过评价频繁发生的心悸、晕厥或先兆晕厥等症状来评估设备的功能,以除外肌电抑制和起搏器诱导的心动过速,并且帮助设定改进参数如频率适应和自动模式转换等。

(2)在设备问询未能确定诊断时评估可疑的部件失灵或功能障碍。

(3)评估频繁接受ICD治疗的患者对辅助药物治疗的反应。 2.Ⅱ类适应证

(1)Ⅱa类适应证:无。

(2)Ⅱb类适应证

①作为对连续遥测的替代或辅助方法,评估起搏器或ICD植入后即刻的术后起搏器功能。

②评估植入除颤器患者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心率。 3.Ⅲ类适应证

(1)通过设备问询、ECG或其他有用数据(如胸片等)足以确定潜在的原因或诊断时,评估ICD或起搏器功能障碍。

(2)对无症状患者进行常规随访。

监测心肌缺血的适应证 1.I类适应证无。 2.Ⅱ类适应证

(1)Ⅱa类适应证:怀疑变异型心绞痛患者。

(2)Ⅱb类适应证

①评估无法运动的胸痛患者。

②无法运动的血管外科患者进行术前评估。

③已知冠心病和不典型胸痛综合征患者。 3.Ⅲ类适应证

(1)能运动的胸痛患者进行初次评估。

(2)无症状患者进行常规筛查。

【设备基本组成】

动态心电图系统由记录系统、回放分析系统和打印机组成。 记录系统由记录器和导联线组成。记录器有磁带式(目前已基本淘汰)和固态式,固态式又分为固态记录器和闪光卡记录器。目前动态心电图的导联从二通道、三通道已发展到12导联、18导联系统。12导联、18导联有助于确定室性期前收缩和室速的好发部位、旁路定位以及对心肌缺血的相对定位。但通过美国心脏协会数据库和麻省理工学院数据库以及这些年的临床实践证明,12导联系统的Hol-ter并没能取代三通道的系统,只是两种记录方式和系统各有侧重,在临床应用上可互补。

记录器采集数据后首先把记录的心电数据传送到计算机中,主机采用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或心电工作站,其硬件设施能支持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的运行,以16~9英寸高分辨率的彩色显示器显示出心电信号及有关分析、数据、图表(直方图、趋势图等),采用鼠标或键盘输入参数和指令,进行动态心电图分析和编辑,才能得到最终的动态心电图报告。在计算机进行分析过程中,首先要进行QRS波的检出,确定每个心搏的类型,然后对逐个心搏的特性进行分析,目前已有公司开发出可进行P波、PR间期分析的软件。动态心电图的内容包括24h或48h的心律失常分析、ST段偏移的检测和分析、起搏心电图的分析(有些机器还设有起搏通道)、T波电交替、窦性心率震荡、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随着电子学、计算机技术这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动态心电图的硬件和软件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目前动态心电图的分析系统尚不能达到满意的准确度,在分析的过程中进行人工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基本技术指标】

动态心电图的专业人员应该了解记录器影响心电图波形质量的关键指标,即频率响应、采样频率和分辨率。

1.频率响应是电子学领域中用来衡量线性电子学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目前多数记录器的频响范围是0.5~60Hz,低频下限频率过高时,可使动态心电图波形的ST段产生失真,如高频的上限不够高时,动态心电图波形的影响表现为Q波、R波和S波的波幅变低,形状变得圆滑,R波的切迹和δ波可能消失。

2.采样频率是指记录器每秒钟采集心电信号电压的点数。采样频率越高,心电图波形的失真就越小,所采集的数据就会更加精确地表示连续的心电图波形;当采集率过低时,Q波、R波、S波的波幅都会减小,波形呈阶梯状,心电图上将会丢失部分有意义的信息,应用适当的采样频率是必要的。目前多数记录器的采样频率为128Hz,但对于上限频率达100Hz的系统来说,合适的采样频率应达到512Hz,对于起搏信号和ICD信号的记录器,其采样频率应达到4000Hz,但目前的部分有起搏通道的记录器,起搏通道采样频率达1000Hz时,基本就能较准确地记录起搏脉冲并检测到起搏器的实际工作状况了。

3.分辨率是指运算采样数据并进行模—数转换采集信号的能力,用数码的二进制位数表示,最小分辨率为8bit,分辨率为16bit时可达到当前计算机运算水平,分辨率可决定QRS复合波振幅测量的准确性。

记录器的频率响应、采样率和分辨率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统一,如果采用较低的分辨率,则会使QRS复合波振幅精确性减低;如果过高追求太高的采样率,会使记录的数据成倍增加,为数据的下载和存储带来较大的负担,并影响分析效率。 【操作流程】

1.安装前的准备工作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临床医师的申请单内容将患者的身份证号、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等相关资料填写在Holter资料袋封面上,或在医疗网上直接申请预约的,再根据病情需要或临床要求选用三通道、12导联或起搏器记录器,并准确写明记录器或闪光卡的编号,以便次日取下记录器时进行核对,并把拆下的闪光卡装入袋内,回放分析后打印的患者资料也需装入资料袋内。

2.物品准备记录器、导线(目前多数导线与记录器是相对固定连接的)、闪光卡(或固态记录器)、碱性电池、电极片、95%的乙醇纱条、专用砂纸、绷带、患者检测日记。 3.皮肤处理先用乙醇纱条擦拭预贴电极片的部位,再用砂纸轻轻打磨局部皮肤,导电液能更快更好地渗入角化层,使阻抗很快下降,使偏移电压趋向稳定(偏移电压的起伏与心电信号叠加可导致基线漂移和伪差)。 4.规范粘贴电极片

(1)三通道动态心电图电极片贴放位置

图1三通道动态心电图电极片贴放位置

①第l通道CM5:红色“正极”位于左腋前线第5肋;白色“负级”位于胸骨柄处右侧。

②第2通道CMaVF:棕色“正极”位于左锁骨中线第7肋缘;黑色“负极”位于胸骨柄处白色和蓝色中间(有的厂家是黑色“正极”、棕色“负极”,可根据图形而定)。

③第3通道CMl:橙色“正极”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蓝色“负极”位于胸骨柄左侧。

④地线:绿色位于右锁骨中线第6肋。

(2)12导联动态心电图电极片贴放位置(图3-2)

①RA:位于右锁骨中线第2肋。

②LA:位于左锁骨中线第2肋。

③LL:位于左锁骨中线第7肋缘。

④RL:位于右锁骨中线第7肋缘。

⑤CMl: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

⑥CM2:位于胸骨左缘第4肋。

⑦CM3:位于CM2和CM4连线的交叉点。

⑧CM4:位于左锁骨中线第5肋。

⑨CM5:位于左腋前线第5肋。

⑩CM6:位于左腋中线第5肋。

5.电极导线的固定将电极导线按规定颜色扣牢在电极片上,再用绷带将胸前零散导线捋顺系牢,顺腰围固定好。 安装电池,观察记录器运行正常后,向患者嘱咐注意事项及填写监测日记的要求以及取下记录器时间,最后将记录器装入盒套,斜肩佩戴即可。

图212导联动态心电图电极片贴放位置

【回放分析】

回放分析分为3个步骤,即数据传输及扫描分析;回顾确认、删改和编辑;打印报告。 1.数据传输及扫描分析目前有两种回放方式。一种是通常多用的方式,即自动分析,输入的过程亦是分析的过程;另外一种是在人工干预下扫描分析,操作医师可通过屏幕上显示的栅状图,在扫描的同时进行对计算机误判的修改和对图形的确认。

2.回顾编辑和打印报告动态心电图在昼夜长时间连续采集中,难免存在着干扰和伪差,计算机分析软件达不到完全准确无误的识别干扰或伪差,这就需要操作人员对照图形认真核实、修改、补充和编辑,最后再打印报告。

【正常人标准】

由于检查者在24h里有不同的生理活动,如运动、活动、饮食、睡眠等,因此患者的体位、自主神经的张力也不同,24h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会有较大的变异。

1.心率成年人24h平均窦性心率为59~80/min,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但白天最高心率的降低更明显。老年人最高心率一般不超过130/min。女性比男性高5~10/min。窦性心动过速在动态心电图上十分常见,年轻人运动时窦性心率可高于180/min。但是,在夜间睡眠中最低窦性心率可位于40~60/min间,尤其是凌晨4:00~5:00。如果夜间最低心率低于35/min,应考虑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窦房结功能低下。

常规心电图设定的窦性心率的正常范围为60~100/min,显然不适合动态心电图。但是窦性心率的动态心电图正常值尚缺乏相关数据。

2.ST段变化动态心电图的ST段改变较正常的体表心电图更容易发生,因为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时病人常有体位改变、电极片粘贴不紧等问题存在,会影响动态心电图的记录,可出现ST段上斜行压低。正常运动情况下,左侧卧位时影响V3~V2导联ST段,而右侧卧位时影响V3~V5导联的ST段,而肢体导联受影响较小。在体表心电图上,ST段下移的标准通常为J点后ST段水平和下斜行下移0.1mV,持续lmin以上。如果以此标准,正常人群ST段压低的发生率为10%。 【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

1.窦性心动过缓与窦性心动过速在常规心电图中,窦性心率<60/min是窦性心动过缓的定义,但这一定义在动态心电图中并不适宜,正常成年人在夜间睡眠中或凌晨3~5点时窦性心率常在40~60/min,甚至<40/min;而窦速在常规心电图中的定义是100~160/min,可是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中随着情绪激动和体能活动量增加,正常成年人的窦性心率常见于110~150/min,运动时年轻人甚至可高于180/min,所以动态心电图监测时,在评定结论中一般不作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但是,当监测中最快心率<80/min,总平均心率<50/min或55/min,诊断窦性心动过缓不会有大的争议;也有的学者提出24h总心搏>14万可诊断窦性心动过速。另外有一种情况,当患者在静息状态或轻微活动时,窦率常>100/m in,活动时显著加快,同时心率变异性也减低,临床症状与心动过速有相关性,而且临床用药效果不佳,在能排除右房房速和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情况下,方可诊断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

2.期前收缩性的心律失常在动态心电图中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常见的是房性期前收缩和室性期前收缩,按24h发生的期前收缩数量,将≥30/h的期前收缩称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在人群中发生率高,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健康”人群,孤立的无症状的期前收缩多见于健康人,但期前收缩数量24h通常少于100次,其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因室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室速、室扑、室颤等致命心律失常,故对室性期前收缩更加重视,室性期前收缩其危险不取决于数量,而是取决于发生的病因,基础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心功能状况,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又取决于室性期前收缩的频率、期前度和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的部位,如是器质性心脏病,数量不多也要予以重视。

3.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评价可采用ESVEN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定治疗有效。室性期前收缩减少≥70%;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减少≥80%;短阵室速消失≥90%,15次以上的室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速完全消失。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经动态心电图复查,若室性期前收缩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或非持续性室速转为持续性室速,并出现明显的房室传导阻滞及QT间期延长等,均应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动态心电图是评价窦房结功能较可靠的检查方法,它能证实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以及快速心律失常(慢-快综合征)的存在,并能证实心律失常与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其诊断指标如下。

(1)持续缓慢的窦性心律,24h总心搏数<8万次,24h平均心率<55/min,最快心率<90/min,最慢心率<35/min。

(2)窦性停搏甚至短暂的全心停搏。

(3)二度Ⅱ型窦房阻滞伴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及逸搏心律。

(4)窦性心动过缓伴有短阵或阵发的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或室上速,终止时的窦房结恢复时间>2s以上。

(5)常伴有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提示双结病变)。

5.心肌缺血的评价标准动态心电图能连续监测24~48h,对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已超过70%,对已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缺血都有助于明确诊断,尤其是无痛性心绞痛的评价标准通常选用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院提出的“三个一”标准,即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lmm、持续≥1.0min、两次间隔≥1.0min。1999年ACC/AHA动态心电图应用工作指南中建议,将“三个一”标准中间隔时间改为≥5.0min。

心肌缺血评估时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和病人的自觉症状,注意鉴别体位和呼吸、心动过速以及干扰和伪差所致的ST段发生的假阳性改变。

(1)心率对ST段变化的影响及校正:正常心率时,ST段压低点(L点)在“J”点之后80ms,如心率增快120/min以上,L点应在J点之后5ms。心率较快时,可以用ST/HR比值消除心率影响,ST/HR≥1.2μV?min为异常。

(2)心肌缺血负荷测算:可根据心肌缺血及缺血负荷检测对冠心病的心肌缺血做定量分析,评价其疗效。

根据总负荷=ST段异常改变的幅度×发作阵数×持续时间,在描记ST段趋势曲线的基础上,计算ST段压低的面积(-mm×min)。

Nademanee等研究发现,心肌总缺血负荷负值<-60mm?min/24h者,70%预后佳;而≥-60mm?min/24h者,仅有6%预后佳。 6.评估ICD和起搏器功能

(1)动态心电图是评估ICD放电治疗是否恰当的有效辅助检测手段,并能评估药物辅助治疗的效果。

(2)出现心悸、黑蠓、先兆性晕厥或晕厥等症状时,通过评价ICD及起搏器的工作状况,以除外肌电抑制和起搏器诱导的心动过速(PMT)。

(3)检测起搏器的感知、起搏功能有无间歇性异常。

(4)观察起搏器的参数设定以及特殊功能运行对其病人是否适宜。

(5)对无症状的起搏电极异常给予提示。

(6)可定量分析心房心室感知及起搏所占的百分比,并对无症状患者进行随访。 7.动态心电图检测中长间歇的诊断

(1)当长PP间期小于基本窦性心律PP间期的2倍时可参考以下3种诊断。

①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长PP间期中可见期前的房性P′波,有时可融于T波内。

②二度I型窦房阻滞:PP间期呈文氏缩短又继以延长,长PP间期小于基本窦性最短PP的2倍。

③如长PP间期排除以上两个诊断,基本窦性PP间期慢而不规则,方可诊断窦性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如>2s以上不除外窦性停搏)。

(2)长PP间期与基本窦性PP间期呈整倍数,即可诊断为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3)长PP间期大于基本窦性PP间期2倍以上,而不成整倍数,即可诊断窦性停搏。

(4)当长PP间期远>3s以上,可诊断为短暂的全心停搏(因室性逸搏的低限频率是20/min,3s以上未出现各类逸搏,即证明四类起搏点均停搏)。

(5)如长RR间期远>3s以上,但其间可见规律的窦性P波,其后均无下传QRS波群,可诊断为心室停搏。 (6)发生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中的阵发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终止时出现的长RR间期,应描述为窦房结恢复时间(如长于3s或更长,诊断窦性停搏是不够严谨的,但可写为继发性窦性停搏或继发性短暂的全心停搏),因机制上是因为超速抑制所致。

(7)在起搏器心电图中出现较长的RR间期,不要诊断窦性停搏,应评定为过度感知,系感知肌电产生抑制所致的长间期。

第五篇:心电图总结

开始学习心电图离现在已很长时间了,期间偶尔有复习过,但总感觉不能得心应手,依然有学习时的不知所措,学习的时候就一直有疑问“那么多导联我该从哪里开始阅读?”“阅读心电图应按照什么步骤?”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纠结,貌似当时在课堂上有很多同学也是存在这样的问题,老师有解答过,但很遗憾他讲得内容没能让我记忆深刻。慢慢醒悟是从准备考研时听了贺银成二十分钟左右的视频讲座后,那时听完后确实佩服贺银成,反正当时是信心满满,以为已经掌握了诀窍。不过几个月前转心血管内科的时候,似乎又模模糊糊,直到值班那一晚花两小时将电子版《心电图图解速成讲授》看完后。也是机缘巧合,闲来无事在电脑上找东西看,碰巧看到了这本书,图文并茂,一下不知不觉就将整本书看完了。此书是翻译过来的,有时不得不感叹,还是人家写得好,通俗易通。距现在

贺银成的解析可以用以下七张幻灯片概括:

阅读心电图的步骤是什么

这几张图解决的是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的考试要点。总结起来可以找到这个问题“阅读心电图的步骤是什么?”的答案。贺银成给出的步骤是:

1、心率,

2、看p波方向,

3、看QRS波形态,

4、看st-t形态,

5、看p波时限。而下面将记录的《心电图图解速成讲授》给出的步骤是:

1、心率,

2、心律,

3、电轴,

4、有无房室肥大,

5、有无梗塞,

6、其他要点。其实这两种步骤是有共同点的,但是贺银成提出的步骤直接明了,所以我偏向于他,心电图看多了以后基本上可以一眼看出问题在哪里,所以现在我也没刻意按照这个步骤了,但开始的时候还是依照的它。其实仔细一看医院里心电图的报告是按照《心电图图解速成讲授》的步骤报告的。

如此多的导联先看哪个导联

贺银成在视频中提到过:如果考试中试题里面心电图包含所有的导联,那就是心肌梗塞;如果给出的是一个导联,那就排除心肌梗塞。这句话我还没找到具体的实例反驳,虽然话可能是不对,但毕竟对于初步阅读心电图是足够的。所有我现在都还有个习惯就是先看st-t段是否异常,如果正常我就选个Ⅱ导联或者胸导联阅读,一方面将最严重的情况先判断了,另一方面不受其他导联诱惑。

其实后来结合临床后,也没那么死板,将阅读心电图简单化了。因为内科书上将心律失常分为:

1、窦性心律失常;

2、房性心律失常;

3、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4、室性心律失常;

5、心脏传导阻滞。所以很多时候关注的是:“到底是窦性还是房性或者室性”,“是快还是慢”。虽然当时对阅读心电图信心很足,但是还是没把“病态性窦房结综合征”认出来,所以还是要结合临床。

下面我将把《心电图图解速成讲授》这本书的图解部分记录下来,附加我的解释。

1、窦性心动过速

心率我一般只看两个R-R波之间是不是在3格大格和5个大格之间,如果间距小于3格大格就是心动过速,大于5个大格就是过缓。若间距1大格300次/分,2大格150次/分,3大格100次/分,4大格75次/分,5大格60次/分,6大格50次/分,1大格是0.04*5小格=0.2s。

2、胸导联对应的心脏位置

知道这个后对以后判断右房和左房传导阻滞、心肌梗塞有好处。

3、各个部位的起搏点及速率

有时不容易判断是房性还是室性的时候可以参考他们各自的固有速率。

4、病窦综合征

有时也直接叫快慢综合征。

5、窦房结内游走性心率

6、心房纤颤

7、心房扑动

那到底是心房颤动严重还是心房扑动严重呢?单从异位起搏点来看,房颤异位起搏点有很多个,而房扑异位起搏点只有一个;而我们更关注的是心室率和血流动力学有没有改变,房扑方式比例是(2:1或者4:1)所以心室率一般有70次以上,而房颤就不好判定,因为有心室率快的也有心室率慢得。而房扑是短暂的,一般不持续,所以可能单去比较哪一个严重没什么意义。

8、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早搏)

9、结性期前收缩(交界性期前收缩、交界性早搏)

10、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

11、房性逸搏

12、结性逸搏

13、室性逸搏

14、窦性停搏

15、窦房传导阻滞

常规心电图不能直接描记出窦房结电位,故一度窦房阻滞不能观察到。三度窦房阻滞难与窦性停搏相鉴别。只有二度窦房阻滞出现心房和心室漏搏(P-QRS-T均脱漏)时才诊断。

文氏现象(窦房传导逐渐延长,直至一次窦性激动不能传入心房,心电图表现为PR间距逐渐延长,于出现漏搏后PR间距又突然缩短)

长间歇恰等于正常窦性RR间距的倍数

16、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

伴随阻滞的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结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交界性均称为室上性)

室性心动过速

17、扑动与颤动

18、窦房阻滞

19、房室阻滞

三度房室阻滞就是“各跳各的”(心房跳心房的,心室跳心室的);窦房阻滞与房室阻滞区别:房室阻滞是P波后会脱落QRS波,而窦房阻滞不会。 20、束支阻滞

“PR”大于5小格,QRS大于3小格。

21、预激综合征

22、电轴

23、房室肥厚

24、缺血与梗塞

t波对称的倒置与上述左室肥厚引起的t波导致相鉴别

25、梗塞部位判断

用点解剖知识可以更精确的诊断

前壁梗塞考虑前降支梗塞;后壁梗塞考虑有关装动脉梗塞;下壁梗塞考虑左冠状动脉或右冠状动脉梗塞;侧壁梗塞考虑右冠状动脉梗塞。

26、束支阻滞与梗塞的探讨

27、高钾血症与低钾血症

28、高钙血症与低钙血症

29、心室劳损

30、起搏器的心电图

31、心包炎

32、洋地黄中毒

全书总结

上一篇:香菱学诗1课件范文下一篇:安防员岗位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