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作文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和谐社会作文范文

关于和谐社会作文

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是人类梦寐的追求。从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到数码航天的信息文明,几千年来,人类为之不懈努力、孜孜以求,生生不息。

【篇一:和谐社会】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图画。其实世界处处都需要“和谐”。和谐是关爱体贴,和谐是宽容礼让,和谐是科学利用,和谐是协调发展……事物之间配合得适当而匀称的情形称为“和谐”:于是一首乐曲,音符组合得当为音调和谐;一幅画卷,色彩调配得当为颜色和谐;一对夫妻,相敬如宾为琴瑟和谐……

故事发生在星期天,我去新华书店购物。

我乘上公交车,找了个座位坐下来。车往前走,人越来越多,我暗自庆幸早一站上车,要不然就得站着了。

公交车在政法路靠时,上来一位抱着孩子的阿姨,司机连忙说,“请乘客们照顾照顾,给这位阿姨让个座。”我和司机打了个照面,好像他的话是对我说的。我看了看车顶上的把手那么高,手也把不住。心想,“这也不安全啊。再说,我到百货大楼还有好几站呢。”我难为情地把脸转向窗外。这时,只听旁边有人说:“阿姨,请坐这儿吧。”我回头望去,是一位比我还小的小朋友。

汽车走过几站,我要到下车的时候了。再看那小朋友,两只小手紧紧地把着椅背,站在那里。我说,“你坐我这儿吧。”小朋友特别高兴,“谢谢你!”我长长舒了口气,“不用谢,我要向你学习。”

和谐无处不在,只要大家和谐,世界就会变的更加美好!

【篇二:和谐社会】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顾名思义,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使整个社会达到均衡、稳定、有序,广大人民群众达到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平安幸福。

那么如何创建“和谐社会”呢?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创造,要从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做起。不久前,有件看似平凡的事就让我深有感触,使我对“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一个盗车贼像刚出洞的狐狸,贼头贼脑地将一户人家停放在家门口的一辆两轮摩托车的车锁撬开,慌忙牵着摩托车就跑。这时,恰巧被周围的一个邻居老大妈看见,只见她大声呼喊:“快来人啊,有人偷摩托车啦!”周围的其他邻居们老老少少闻声而出,义愤填膺,同仇敌忾,一起向那个盗车贼扑过去,不出200米大家就把盗车贼追上,将他人车擒获,扭送到当地派出所。事后,那些见义勇为的群众纷纷说:“现在我们最痛恨的就是这种盗车贼,我们要团结起来,见一个抓一个,这样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安宁、和谐!”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奉献出爱心,这个社会就回变得更加温暖、更加富有人情味。如:前段日子,曾有一些渔民在台风期间为了捕鱼而冒险出海。不料,海浪汹涌澎湃,如千条巨蟒挣扎着、盘旋着。一个巨浪咆哮而来,将渔船打翻,使渔船和渔民瞬即消失在大海里。当渔民家属们听到这个噩耗后,无法承受,整日以泪洗面,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县政府有关部门为了点燃这些渔民家属们对生活的信心,立即组织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募捐活动。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纷纷慷慨解囊,把带着颗颗爱心的钱送到这些渔民家属们手中,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和政府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这感人至深的爱,这不可阻挡的团结力量,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地投入到创建“和谐社会”的活动中来,付出我们的爱心和辛勤的工作,那我们的社会必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平安幸福的“和谐社会”。

【篇三:和谐社会】

假期中我阅读了《走进和谐的春天》这本书让我对“和谐”两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谐”就是和睦、协调、团结,和谐是需要靠大家一起来创造的,希望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起打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建设一个和谐社会,首先我们要遵守规矩,我从身边的点点滴滴中发现,人与人这间,规矩是很重要的,它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与修养,有规矩的人才能有社会公德心,待人公正,公正在社会中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它能惩处那些破坏和谐社会的人,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报应,让社会洋溢着正义。

其次,和谐社会是需要诚信友爱的,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心存关爱,互相体谅,才能和谐,就是能有一颗宽容的心,凭诚信友爱得以合作,互协互助,心怀感恩,有仁爱才更坚强,才能拥有和谐的社会。

和谐的社会当然也少不了活力,未来是属于我们的,不要因为失败无助而沮丧、悲伤,别忘记,活力的力量,就像温暖的阳光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我们创造和谐的力量,走进和谐。

和谐的社会必须是安定有序的,安定有序是我们生活中的斑马线,让每一个人感到身心不安全和愉悦,遵守、约束、节约、惩戒、谦让、宽容、合作,这些全都是秩序,才会让我们真正理解和谐的含义,我们不仅是文明的热爱者,也是它的捍卫者和执行者,生活才会变得更加文明有序,更加和谐温馨。

和谐社会当然也少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大自然这幅美丽、神奇的图画中,观赏日月星辰,纵看江河湖海……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礼物。为了能让我们永远这样幸福地生活下去,就让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睦相处吧!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能拥有一个和谐的社会。

【篇四:和谐社会】

“和谐”一词早已是被大家熟知并认可。假设人类社会不和谐,仇恨就会得以滋生,最严重的将导致战争;假设人类与自然环境不和谐相处,环境将进一步恶化,最终阻碍人类自身的发展,甚至危机生存的根本问题。可见,“和谐”是人类生活安定的基本保障。

前不久发生的5·12四川大地震中,灾区人民蒙受了身心和生命的巨大损失,天真无邪的孩子转眼成了孤儿,年过半百的老人转眼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子女,等等这一切的危难在全世界的瞩目下发生了。然而天灾虽避之不及,但人情却及时地温暖了灾区人民受伤的心,全国各地随处可见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的善举,更有好心人亲自赶赴灾区帮助灾区人民一同度过难关。我还是个小学生,零用钱不多,但也毫不犹豫的捐出了100元。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地震也受到了国际友邦的大力援助,美国、日本、沙特阿拉伯等都毫不吝啬地为灾区捐赠了巨额善款。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应该就是描述这样的情况吧。

然而,假如社会不够和谐,灾难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近期,我在阅读报纸的时候看到中东地区的一则新闻,以色列用战机轰炸了巴勒斯坦,造成很多无辜百姓流离失所,整日人心惶惶。

在我眼里,和谐社会还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惹人喜爱的海豚,由于人类的滥捕乱杀、工业生产导致的水质污染等,数量也急剧下降。近年工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废水、废气,也威胁到了动植物的生存。比如两百多年前曾一度旺盛繁殖而如今数量下降到5株的百山祖冷杉,就是最好的例子。

“和谐”并非仅仅一个无关痛痒的口号,而是人类迫切需要实现并经营得更好的事业,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未来的路才会是一片光明的坦途。

【篇五:和谐社会】

和谐,是我们生存的共鸣,是人类生存的共鸣,更是万物生存的共鸣。如果没有了和谐,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人类,甚至是事物都无法生存。其实在自然界中,到处都绽放着和谐带来的光彩:因为有了天空的呵护,鸟儿才能自由地翱翔;因为有了大地的滋润,树木才能快乐地成长;更是因为有了和谐的气息,人类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更好的生存。只要你对人好一点,宽容一点,友善一点,你一定会发现,其实和谐就在你的身边。

我曾经去乡下旅游,居然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在一个很贫穷的小农村,那里的人都没有钱,只能靠种田来维持生活,但是那里的人都互相帮助,生活得很开心。其中有一位老奶奶突然发病,她的邻居发现了,就马上把她送到附近的小诊所,这才救了老奶奶的一条命,可她的邻居却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这是什么?这就是和谐,他们互相帮助,这才使他们的生活过得那么快乐,那么幸福!

和谐之美在于互相帮助。因为拥有互相帮助的爱心才有和谐。爱心是人类情感中的种子,她能在人类的心灵这片净土上扎根发芽,再爱的保护下茁壮的成长。爱心是多么伟大的,她能够熄灭怒火,她能感化邪恶播散善良,她能够无私奉献,从不计较。她让我们享受阳光一般的温暖。雨珠一般的滋润——爱心之和谐,竟妙不可言。和谐不是强行的,而是顺其自然的。不和谐的生活不会产生共鸣,无法演奏生活美好的乐章!和谐不是停滞,也不是凝固的,而是一种积极的前进的状态。让我们一起构建和谐社会,使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和谐的气息的社会,充满和谐的气息的世界中,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快乐,更加幸福吧!

【篇六:和谐社会】

有一种美,令人回味,促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她——光彩夺目;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之上,深埋在古垒之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她——深藏不露;有一种美,。朴实真挚,发自肺腑,这是一种可以创造奇迹的美,她——无处不在。有一种美,无与伦比,集三“美”于一身,那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和谐社会需要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我们每天都幸福地生活在大自然里。仰观日月星辰,纵看江河湖海,遐想太空奥秘,探索地下宝藏,欣赏花草树木,品尝美味佳肴,倾听风的声音……这一切都是赠给我们人类的礼物。我们珍惜了吗?千万年来,人类无穷无尽地向大自然索取,她却用博大的胸怀包容着我们,毫不吝啬的奉献自己。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污染抛给了我们成长的母亲——大自然。与日俱增的人口使城市变得臃肿不堪,各种现代化的机械设施让大自然不堪重负。许多动物;植物濒临灭绝,资源消耗,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为了我们永远幸福地生活着,就让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吧!从心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棵树;每一颗花……

和谐是个广泛的话题。小到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心存关爱,互相体谅,才能拥有和谐的美丽。一个家庭需要和谐;遇到事情互相商量,有说有笑,民主平等,一家人团结和睦其乐融融。同学之间需要和谐。同学忘带东西,会毫不犹豫地借给她。同学生病了,会送上温暖的问候,遇到困难会互相帮助。和谐是一张张热情的笑脸。邻居之间需要和谐。邻居向你借东西或要你帮忙,你应借给他,帮助他。

和谐大到国与国之间。人类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和平。因此我们向往安定有序;我们追求安定有序;我们守护安定有序。如果国与国之间经常打仗,那么世界还会和谐吗?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一道道柔和的车灯。有一晚上妈妈打的回家,那个好心的司机一直摁亮着车灯,直到妈妈走进家门才把车开走;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心;你看那个春节,大雪无情人有情,警察叔叔们不畏寒冷,不顾安危,为了老百姓坚持跟大雪抗争到底;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一颗感恩的心,为疲乏的父母端上一杯热腾腾的茶。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是微笑着对别人说声

“您好!”“谢谢!”“对不起!”需要平凡人生迸发的创业激情,是车间飞溅的钢花、耀眼的电弧;需要和平卫士的奉献与承诺;需要没有污染的土地、郁郁葱葱的森林……建设和谐社会需要这样大大小小的细节。

和谐,就像是春风,能吹暖人的心灵,也似冬日里的阳光,会给予温暖和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让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祝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篇七:和谐社会】

和谐是什么?我想不用我说大家也都明白。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社会。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要靠谁来建造呢?对,是要靠所有公民们共同建造。

我经常坐公交车,在公交车山就能看到许多和谐的音符。比如说在拥挤的车上为老年人让座;捡起并归还旁人掉落的东西;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着提重物的人拿些东西……这不都是和谐的音符在跳动吗?

现在这个社会上的人都在学习,其实学习也是一种和谐。人的一生应该不断学习。我们都是天空中的一颗星,要想发光发热,就要靠自己的努力。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

“和谐”是一种永恒的美,让我们大家共同建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吧!

【篇八:和谐社会】

人们常说和谐与幸福是一对孪生姐妹,事实的确如此。我们的生活需要和谐,我们的生活需要幸福。只有和谐,才谈得上幸福。而和谐社会又该如何构建?自从我观看了《形势教育大课堂》第二课《社会新气象》后,我明白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就是走出自己小家,走向社会大家。

这次《形势教育大课堂》次讲座的内容包含了和谐社会,就业上学,保护环境,地球升温等几个话题。但令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和谐社会。有的小区虽然环境优美,功能齐全,但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和谐吗?而讲座里汪老师自己生活的小区虽不够繁华,但邻里之间关系融洽,社区活动丰富多彩。一个贫富过分悬殊的社会能和谐吗?一个大量学龄孩子失学或优秀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国家能和谐吗?一个小区需要的是什么,是和谐;一个城市需要的是什么,还是和谐;一个国家需要的是什么,更是和谐!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呢?只要我们,走出自己小家,走向社会大家,行动起来,学会包容,学会帮助他人,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幸福。说到和谐,我不禁想起了志愿者与“希望工程”为构建和谐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当今社会,不正是因为有了志愿者与“希望工程”才变得更加和谐幸福吗?“希望工程”中的“希望”是我们失学兄弟姐妹们的希望。他们不是智商低下;不是不想上学;不是学习不努力,他们只是生在贫穷地区,当地经济不发达,他们父母无力供他们接受教育,他们只能种地,打工,割草喂牛,喂鸡养鸭。他们之所以失去上大学的机会是因为学费的昂贵呀!即使是在校的大学生,许多人的生活也是十分艰辛,经常是饿着肚子上课。下课后,为了学费,不顾劳累地干活挣钱。贫穷地区的兄弟姐妹同样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呀!就在他们筋疲力尽之际,众多有社会责任感有经济能力的善长人翁和“希望工程”向他们伸出援手,解救了众大失学者,圆了他们的大学梦。多少曾经接受过别人的资助的大学生,为了回报社会,他们毕业后放弃了城市的繁华安逸,主动要求回到贫困地区工作,为祖国的脱贫致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有了这种主动资助与回报的良性循环,我们离和谐社会还会远吗?

比大学生更幸运的是今天的9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他们迎来了免缴学杂费和课本费的正免费教育的春天。这不正是政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举措吗?

让我们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高考语文 和谐社会 热点评议作文素材

语文:2011高考作文素材:和谐社会:热点评议

1.2004年12月26日上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一场近百年来罕见的强烈地震。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公布的最新报告称,此次地震的震级高达里氏8.9级,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这次世纪之灾引发的海啸已证实造成遇难人数近30万人遇难,数百万灾民急需救助。

2.刚刚走出非典的阴影,亚洲大地又笼罩在禽流感的迷雾之中。作为又一场大规模瘟疫的爆发地,亚洲再一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同许多的瘟疫一样,禽流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这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的影响。正如“非典”,给亚洲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一样,禽流感可能使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进一步的变革。严肃而又无奈的抗击禽流感之战,告诫人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何事,都应做到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3.《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第三次会议制定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工业化国家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危险。经过近8年争拗后,京都议定书终获得120多个国家确认履行公约,在2005年2月16日起正式生效。

4.自从地球上存在生命以来,已经有千百万种植物和动物灭绝或消亡,有些灭亡属于自然演化过程。但是,在过去的300年中,由于栖所毁坏、环境污染以及狩猎、收集物种等原因,物种灭绝速度人为地提高了1000多倍。很难精确地推算出物种消亡得有多快,但据某种估计,每天有100种或每15分钟有一种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了。在今后的20年里,如果我们还不行动起来阻止人为的对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万种物种处于灭亡的威胁中。而在今后的40年里,人口预计会增加一倍。

5.1952年12月5-8日,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带的伦敦城市上空处于高压中心,一连几日无风,风速表读数为零。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又值城市冬季大量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在无风状态下蓄积木散,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飞机被迫取消航班,汽车即便白天行驶也须打开车灯,行人走路都极为困难,只能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行。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断积蓄,不能扩散,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达4000多人。就连当时举办的一场盛大的得奖牛展览中的350头牛也惨遭劫难。一头牛当场死亡,52头严重中毒,其中14头奄奄待毙。2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

1.巨蛇引路救妇女:在印尼亚齐省省会班达亚齐,一名女子在一条大蛇的指引下,抵达安全地点。26岁女子丽扎说,2004年12月26日,她住的村落被巨浪淹没,慌乱中人们纷纷逃命。这时,一名女邻居因为受了重伤,请丽扎带自己的一对双胞胎逃生,她于是背起了双胞胎。在与急流搏斗时,她看见一条大蛇从左侧顺着洪流游去,她就跟大蛇一直游,结果抵达了安全的地方。事后,丽扎说:“很奇怪,当时见到大蛇,我并不感到惊慌。”而且,大蛇也没有咬她们。

2.小狗救回7岁小主人:在海啸重灾区之一的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海边小村,一条名叫“塞尔万库马”的小狗救了它的小主人迪纳卡兰。海啸来临时,迪纳卡兰的母亲桑吉塔只能抓住两个年幼儿子的手,拼命向高处奔跑,并希望自己最大的孩子、7岁的迪纳卡兰也能跟着她一起逃出险境。但迪纳卡兰并没有跟上母亲,而是向他自认为最安全的地方——离海岸只有大约40米的一个小棚屋跑去。危急关头,“塞尔万库马”毅然掉转头去追小主人。它一路咬着小主人的衣服,间或用鼻子拱着小主人,硬是将他给拽回了附近高处的安全地区。最终得救的迪纳卡兰感激地说:“塞尔万库马咬着我衬衫的衣领,把我拽了回来。”

- 12 -

第三篇:和谐社会和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摘 要:新的世纪我国致力于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必然要求加强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性,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法律保障。法律对于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激发社会活力,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构建 法制建设

2004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将构建和谐社会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并且将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作为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 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 进人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而在现代法治国家,和谐社会更多的要靠健全完善的法制来保障,和谐社会应 该是崇尚法治的社会。法制建设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又是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当以法制 建设为导航,引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全面实现。

一、法制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法制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从本质上讲,和谐社会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不仅包括经济指标,还应该包括其他所有相关的非 经济指标。其中,法制建设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来不断加强 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可以说。法制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法制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制建设。经济建设的目标需要法律来确定,科技进步的成果需要法律来保障,各种经济主体以及社会各成员之间的矛盾也要依靠法律来调适。因此,只有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和谐社会才能得到持续、稳定、协调和健康的发展。

(三)法制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

法制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法制建设的推动。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政治文明、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生活富裕的社会。这其中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成熟的法律制度加以确认和推动。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 将有力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全面实现。 (四)法制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离不开法制建设提供的强有力保障。一方面,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需要法制来保障;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需要形成政府依法行政、社会公众依法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需要强化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经济建设、扰乱社会秩序、侵害公民权益等各种破坏社会和谐的违法行为,也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手段予以有效打击和惩治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制环境的设想与思路

(一)坚决维护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不允许存在法律以外的特权,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和武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也就是说,法律在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政党和政府及其成员必须模范遵守、执行宪法和法律,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政党必须依法执政,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决不能以政策取代法律,否定法律的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在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备尤其重要。我国是一个以成文法为主的国家,有重视法律和典章制度的 传统,只有法律制度健全,才能有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法律不完善,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封建集权和人治强权思想时有表现,人们已经习惯于强迫命令,习惯于惟命是从,这就需要法律来调整。有法,人们才能知法、懂法,才能依法,才能有法律的意识和观念,才能建立法治社会。我国处在一个大转型、大开放、大发展的时期,各种问题、矛盾、冲突层出不穷,有时甚至交织在一起,靠过去简单的办法已很难处理,这就需要法律从各个方面加以引导、制约和监督,使问题解决得迅速快捷,使矛盾处理得圆满,使冲突能及时化解,使全社会能正常有序的良性发展。

(三)必须做到依法行政,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行政机关在国家机关中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大,与公民关系最为密切,因而行政机关成为权力最大、机构最多、人数最众、重要性最强的机关。这就 决定了行政机关在社会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具有重大意义。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法制环境的关键环节,是依法治国、创造良好法制环境的重点和难点,究其根源就在于“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很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因此,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使职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也有利于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也有利于行政机关提高行政效率。

依法行政就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的行政权的存在和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的规定,不得与现行法律相抵触。具体来讲,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规定才能存在,而且职责和权 力永远是统一于一体的。行政机关的职权必须由法律规定,未经法律授予而行使行政权就构成了无权限或无效,即行政职权的存在必须合法。另外职责和权力是不可分的,法律授予行政机关职权,实际上是赋予行政机关的义务和责任,行政机关必须尽一切力量保证履行。因此,行政机关的职权是一个行为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放弃职权,不依法行使职权,就 是不履行义务,就是失职,就应追究法律责任。第二,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并且不得超越法定 权限。如无法律依据,行政机关不得剥夺或限制公民 的权利,也不得为公民设定或增加义务,否则就构成 违法。同时,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不得超越法定权限。第三,行政机关行使行政 职权必须符合法定程序。法律规定的行政程序是行 政行为的方式和步骤,它影响着实体权利、义务的合法性。如果行政程序合法,其行政决定可能合法,如果行政程序违法,其行政决定必然违法或无效。可见,程序合法也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第四,行政机关所有违反法律的行政行为都必须予以撤销或改变。法律包括实体法、程序法,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规章,只要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对所造成的损害国家必须承担责任,必须撤销和改变违法的行政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四)确保司法公正,促进法治社会的全面进步司法历来都以公正作为自己的理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法治进程中,司法公正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司法公正是国法律正确实施的基本保证。现代法治社会,仅有完备的法律制度是远远不够的,法律制度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被切实遵守,被正确实施才有生命力。法律能否被正确实施,最主要、最关键的是取决于司法机关能否做到司法 公正。司法机关只有按照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司 法权,确保司法公正,才能保障法律的统一实施,才能使国家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不受侵害,才能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法制环境;其次,司法公正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在现代法治社会里,司法的目的就是通过法律的正确适用,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合法权益。由于司法最终解决纠纷,决定了司法是保障人民权力,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当弱者受到强者的欺凌,当社会的良知受到恶势力的践踏,受害人能够寻找的伸张正义的地方就是司法机关,司法机 关是保障公民权利最重要也是最后的屏障。再次,司法公正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制环境的基本要求。司法公正有利于人们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有利于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直接影响社会民众对法治认同与否及认同程度,影响着社会 成员依法办事与服从法律的状况。 为实现司法公正,司法机关必须坚持我国宪法 和法律规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其一,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一原则要求司法机关必须忠实于法律、忠实于事实,决不能因人办案、看人办案。如果裁判不公,首要的就不能平息纠纷,甚至可能使矛盾更加激烈,使社会缺乏安全、自由和秩序,也必然导致公平、正义的丧失和社会的混乱,这样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其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正确 运用法律的一条基本经验。以事实为根据,就是只能以客观事实作为惟一依据,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以法律为准绳就是要严格依法办案,既要严格执 行实体法,又要严格执行程序法。其三,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司法机关的职能就是根据法律公正处理案件,保证法律的正确适用。如果司法机关不能独立行使职权,任人插手,任人干预,那么司法机关将成 为实现个人意志的工具,根本谈不上什么司法公正。其四,司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分工负责就是按照法律的授权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力,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互相配合就是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通力协作、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互通情报,共同完成法律赋予的任务;互相制约就是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同时,要互相监督,发现错误,及时有效地加以纠正。加强法制宣传,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制宣传,不断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法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法制教育,普及律知识,在全社会形成“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法治环境。普法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的宪法原则,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讲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宣传效果。要通过严格的执法和司法 活动,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要切实推进“四五”普法规划的实施,在全社会形成 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学习教育,加大法律知识培训力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努力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能力。增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自觉性。法治实践是增强全社会法律 意识,增强普法效果的最佳途径。普法工作要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在开展普法工作的同时,要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促进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法律虽然要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强制力的作用。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公民普遍知法、自觉守法应该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以确保法律得到更有效的贯彻和实施。

(六)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人无信而不立,国无信而不强”,诚信是人类社会所 崇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维护正常的社会关 系和经济秩序的重要基石。而现阶段我国信用缺失 现象十分严重,其根源就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和 行政工作中始终存在着司法不公、权力寻租和执法 不严等严重制度缺憾。违法失信者可以用极其低廉 的成本投人获得丰厚的产出和回报,受此 “超额利润”的影响和“激励”,众多守信者也纷纷向失信“投诚”,自觉不自觉地加人到了违法失信者的行列之 中。信用缺失不仅败坏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对招商引资工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使国内经济秩序混乱。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在于规范商业信用和政府信用。从法律角度讲,信用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就是市场主体必须诚实无欺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否则就要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用法律规范经营者的商业信用行为,应重点从两个方面加强诚信建设:首先,建立健全惩戒欺诈行为的法律法规。欺诈是市场经济中发生频率最高、最为严重的破坏社会信用的行为。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证券市场民事赔偿责任制度,尤其是侵权赔偿责任制度,以保障证券市场信用关系,维护投资者的信心。其次,尽快颁布实施新的破产法。我国现行破产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在经济生活中造成两大后果:一方面,一些事实 上已经破产的企业仍在进行市场经营活动,由于资 不抵债,难以承担信用责任,给合作方造成巨大经济 损失;另一方面,一些市场主体滥用破产程序,“假破产、真逃债”,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应当抓紧完 善破产法,使没有信用能力的企业尽快退出市场。同时,建立经营者的财产登记制度和信用监督制度,有效遏制各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应加快制定规范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的法律法规,强化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 意识,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首先,各级行政部门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通过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惩治社会邪恶现象,倡导公序良俗,树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以自己模范的遵纪守法行为,为社会诚信建设作出表率。政府机关能否依法行政,自觉维护社会信用,惩治失信行为,当好市场经 济的裁判员,对市场主体的诚实守信具有重要的示 范作用。因此,良好的政府信用是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应开展政府信用专项治理,使各级政府部门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增强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提高行政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同时,应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诚实守信意识,用法律规范来保证国家公务员的信用。现代 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控制公共权力,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公民权利和经济生活的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之所以赋予党和政府以权力,是因为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 保障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利得以实现。因此,国家公务员必须忠实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诚实守信对公务员来说,绝非一般的道德要求,而是一种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

参考文献 :

[1] 孟德斯鸡.张雁译.论法的精神(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3. [2] 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3. [3]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第四篇:有关和谐社会的论文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利益边界

有关和谐社会的论文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利益边界

摘 要: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石,社会公正需要构成社会秩序的各种要素合理配置和有机协调,其中合理而公正的利益边界是基础。计划体制模式下,国家、集体和社会利益高于一切,个体利益追求服从集体意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成为普遍趋势。社会矛盾和冲突集中表现在不和谐的利益边界阻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故而探索和谐社会视野下合理而公正的利益边界观念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利益边界;社会转型

社会公正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生活的基本追求,它意味着社会每个成员享有一个基本的生活底线、人格尊严和发展平台,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和谐社会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满足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本,这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源于社会成员个人利益之间的和谐,有效的法理规范和道德伦理的约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底线。无视或者突破利益边界的约束,对于个人或者社会而言,无疑损坏了社会秩序运行的和谐基础。

一、利益边界的嬗变

马克思告诉我们“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P52)利益是人们活动的基本行为目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

是需要和私人利益。”[1](P439)任何一个社会首先必须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即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动力因素。任何社会变革归根到底都必须重新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以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以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国在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以及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过程中,利益边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围绕着国家建设目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指引下,国家集中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城市和乡村分割的二元计划体制模式下,国家、集体或者企业单位的利益是压倒一切的核心,个人利益附属于集体意志,国家、集体的利益代表一切。在国家计划生产、分配、调拨、消费的指令性调控之中,全社会保持步调统一。计划体制模式下,所有的生产要素本质上都是国家所有,国家所有在其现实形式上是以企业单位组织为载体的,与此相应的是个人的各种利益都来自于单位组织,利益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单位。全社会强调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结构系统囊括了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全社会的价值观抑制了个人利益的表达和追求。计划体制模式下,个人利益的表达和追求行为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法实现的。私人财产和私人性质的生产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国家意识形态仅仅认可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才具有社会

主义性质。[2](P77)个体利益客观上的虚置和国家、集体利益的实际控制形成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单一化,整个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个人与单位集体之间的关系,单位集体内部的利益分配边界简单而清晰。个体利益边界的消失普遍满足于“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社会价值观。人们之间的利益差异比较均衡而同质化,广大人民群众基本上没有心理方面的失衡,换言之,即个体利益边界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治国理政理念指引着市场经济体制模式逐步确立,计划模式下的利益边界逐渐被突破,新出现的利益多元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客观上使国家和集体或者单位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3](P148)寻求财富的动机得到中央高层的鼓励和支持。在打破平均主义的社会现实面前,一部分人积极努力寻找发财致富的路径。市场化的走势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行为越来越多的遍地开花,城镇集市贸易日益发达起来,整个社会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同时,利益差别不断扩大和多样化,经济体制变革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利益结构以及相应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多元化的社会经济成分和多样化的经济格局导致利益多元化和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新型利益格局悄然崛起。但是,随着私人利益的不断膨胀,个体利益边界随之不断发生变化,突出的现象就是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边界进一步复杂化,公共利益边界与私人利益边界缺

乏有效的合法的界定或者合理的认同。

二、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利益边界观

利益边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历史的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以及处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发审视利益边界的构成,站在不同的角度会形成不同的利益边界观。构建和谐社会无法忽视不同个体以及群体之间的利益边界,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是从事经济行为的基本需要,也是每个人内心的理性诉求。和谐社会中每个成员基本的利益得到确认和保持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利益边界的失缺或混乱,无疑损坏了和谐社会秩序运行的基础。

社会公正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生活的基本追求,它意味着社会每个成员享有一个基本的生活底线、人格尊严和发展平台,这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事实表明,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社会,如果这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资料得不到保障,那么人们必将处于营养不良或者饥饿状态,长时间的贫困状态必然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追求理想生活是所有人的美好愿望,也是社会公正所体现的结果。自由、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公民社会的基本内涵,个体自由将获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自由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然而,由于所有制差别、城乡差别、职业差别等历史原因和现实困难,人人享有的基本生存权利还远远未取得全社会同等的制度性保障。例如我国目前农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之多,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供给,农民在低收入约束下,根本没有能力

享受主要配置在城市地区的卫生服务资源,这使农民处于非常不利的情况之下[4](P342)。无论是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还是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发展已经昭示,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而建立起来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是优越于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3)。他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3](P116)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3](P38)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然而,共同富裕的道路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构建和谐社会不能无视目前的利益边界发生的深刻变化。首先,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决定了人们之间利益的根本性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改变着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范围、利益内容和利益结构,单一的计划分配利益的格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发生了根本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依据其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权或使用权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并获得了与其他利

益群体、包括与国家的独立的交往、对话、谈判、讨价还价的地位和权利。利益群体的分化超越计划体制下的组织边界,利益边界不断延伸或者渗透。其次,市场经济必然产生竞争,利益是竞争的根源。市场经济通过竞争手段来确定利益归属,优胜劣汰、奖优罚劣。利益归属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关注的重点,利益矛盾也成为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社会现象,不清晰的利益边界也成为引发利益矛盾和冲突的主要根源。最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使得既得利益群体日益凸现出来,客观上有违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既得利益群体的相对优势地位和权利支配着社会利益边界的位移和变迁,客观上形成利益边缘化群体的不公正处境,典型的现象就是目前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通百姓住房、医疗、教育等困难。

利益边界发生着的深刻变化也是必然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原有计划体制模式的利益边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必然触及利益格局的变革。国家、集体和个体在共同发展、共同获益、共同进步,改革过程中人们之间利益边界的扩展也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自然而然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正处于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之中,利益格局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不断失去原有的平衡。在此过程中,人们追求社会公正,要求通过调整以达到新的相对平衡是必然的。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利益边界也不同于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下的利益边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利益边界缺失“社会公正”的砝码。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利益布局,人人享有生

存发展的同等平台。利益边界的主体之间和谐和睦和平共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边界清晰,公共利益为全社会成员同等享有,公共利益使得人人获得相对公平的发展平台,公共利益得到人人爱护。国家和集体利益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利益需要所在,国家和集体利益离开了人这个受益主体都是纸上谈兵,能不能提高每个人的受益水平,能不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能不能提升社会生活福利,这些是人们现实的需要。

三、利益边界公正化的思考

纵观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前期是实行前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模式,个人利益完全处于集体或者单位组织的附属地位,个人利益追求几乎完全被淹没在社会政治动需要的浪潮中,政治需要取代了生命个体利益的理想;后期以市场经济导向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使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生活实惠,然而由于体制或者制度等种种原因使得社会成员贫富差距不断分化。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客观上的事实发展是缺失合理的公正的利益边界,结果是一方面形成计划经济时期极端的贫穷状态,饥饿或者营养不良是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下的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取向下的贫富差距悬殊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不同时期的利益格局具有时代的局限性,缺乏清晰而公正的利益边界却是客观的现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认公正的利益边界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内涵。

和谐社会建设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和谐社会的利益边界不可避

免地涉及到社会转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利益发生着的深刻变化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过程。利益边界处于不断转变过程中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应然。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审视,尽管传统的道德伦理对于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传统的道德伦理已经越来越无法规范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益协调和冲突,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约束和规范机制还有待健全。利益边界的界定需要清晰化的确认,这不仅仅需要社会道德伦理的衡量,更需要公正的法律制度来规范不合理的利益边界,合法未必合理的利益所得并未获得普通大众的认同。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突发期,不合理的个人所得尽管取得合法的形式,却只能是埋下社会不和谐的隐患。社会和谐不仅仅是理想,更是现实发展的需要,确认清晰公正的利益边界不仅仅是人们群众的愿望而且是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

和谐社会利益边界的界定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建设,这是和谐社会利益格局变革基本的现实政治前提,实现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执政党自身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和谐社会建设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消除冲突、解决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平稳和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才谈得上和谐,贫富分化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社会越和谐,就越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越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推测,未来社会将“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

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P223)这揭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美好未来。因此,客观而公正的利益边界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一个利益边界清晰的利益结构系统有效地规范着人们追求利益的行为,对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82, 223, 439·

[2] (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77·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8, 116, 148, 373·

[4]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5: 342·

[5]刘伟.论执政视阈下中共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及其时代意蕴[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2(2): 18-24. [6]罗文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2(1): 1-6.

第五篇:和谐社会和和谐劳动关系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场景就是: 880位演员演示的活字印刷术“和”字。这个“和”字是非常深刻地展示了我们国家几千年来灿烂文化的根本特征。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而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企业,要实现和谐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则是关键。今天我主要就和谐劳动关系的内容谈谈我个人的见解,其实主要是“三个特征、四对矛盾、七个理念”的问题。

一、和谐的概念分析(三个特征问题)

和谐的含义应该是什么呢?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发现古人对和谐的理解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一种大和谐:“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和”是人与人的和谐;孟子说“吾养吾浩然之气”是人自身的德性之和谐,“万邦协和”是国与国之间的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战略任务。应该来说:和谐劳动关系是从和谐社会延伸出来的一个词汇。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质就是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对整个社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劳动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劳动人就不能生存,没有劳动人也不能发展,所以劳动关系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

1 谐的前提和基础。

那什么样的劳动关系才叫和谐呢?我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地位平等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前提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地位平等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前提。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这些要素对于生产来说是缺一不可的。拥有资本的用人单位与提供劳动力的劳动者都有依据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均等权利。所以,劳动关系双方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尊重。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客观和历史原因,劳动者始终处在一个弱势群体的地位。所以申请劳动仲裁的往往都是劳动者,用人单位申请的真的是少之又少。去年我市仲裁院受理1033件案件,只有1件是用人单位告个人。

(二)在平等基础上进行利益协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有不同的利益追求的。劳动者希望工资多一点,而用人单位希望利润多一点。如果这二者利益产生了冲突,劳资纠纷也就相应产生了,劳动关系就不和谐。这个不和谐,轻则诱发劳动者一纸诉状将用人单位告上仲裁庭,但如果极端的话,就如深圳富士康员工的连跳悲剧与广本(广州本田)员工的罢工事件。所以只有在劳资双方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劳资的共同协商、彼此理解,谋求对劳动关系和谐和共同利益上的一致,并努力达成共识,形成对利益的调整和让渡,才是我国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的基本途径,更是构建长期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关键所在。

(三)劳动关系和谐的成果是劳资双赢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的也是希望真正达到劳资双赢的结果。其实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人,实现和保障工人的权益是企业最基本的要求。而另一方面来说,劳动者的生存以及发展都需要借助企业本身的生存发展为依托而进行的,从这种意义层面上说,劳动关系和谐的基础是存在的。劳资双方互利合作、利益共享的积极态度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充满活力,从而在共同利益实现的基础上实现劳资双赢。我们发现越是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劳动纠纷发生率越低。比如2009年进入宁波百强企业的慈溪几家企业:兴业盛泰、徐龙食品、卓力电器、神龙集团、惠康集团、宏一电子、新海电气、神马集团、金帅集团、华裕电器、四维尔汽车装饰,都是劳动纠纷发生率非常低甚至没有的企业,真正实现劳资双赢。

二、当前的劳动关系不和谐因素分析(四对矛盾问题)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首先必须认真分析当前我市劳动关系的问题与表征,准确把握劳动关系矛盾的特点和规律。从总体上讲,目前影响我市劳动关系稳定和谐的主要有以下四对矛盾。

(一)强势资本与弱势劳动之间的矛盾

在实际中,由于劳动力的总体过剩,作为最重要的劳动要素,在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而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处于强势地位,从而导致劳动者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地位偏低。劳动者很难与用工方进行谈判与抗衡,使得用工话语权基本上掌握在用工方方面,劳方与用工方没有对等协商谈判的良好环境。

3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我们曾经处理一起企业员工集体罢工事件。为首的三名职工代表,对我说出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我来这个单位有将近7年时间,从来都没有资格走进这栋行政大楼。”不仅如此,因为双方地位不平等,用人单位尽量压低雇佣条件提供了可能,导致了劳动关系的不规范、不平衡。一是劳动合同短期化。一年期、半年期劳动合同普遍存在。有的企业甚至根本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务用工取代合同工的情况也不乏见。2009年,我市仲裁院受理未签订劳动合同要求双倍工资的案件有187件。二是合同内容“强权”化。有的在合同中塞进了一些非法的要求,形成“霸王合同”,造成劳动关系的不平等。

(二)用人单位利益与劳动者利益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经济所有制体制下,社会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涉及到具体个体上,还是不能回避的出现利益之间的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而劳动者追求的是工资的最大化。如用人单位狭隘的理解这对矛盾,将会使其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用人成本,而严重损害劳动者的利益。我市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者为最大程度降低企业人工成本,不愿履行参保缴费社会保险的义务。有些企业虽然参加了社会保险,但只选择参加对企业有利的某项险种(如工伤和生育保险),而养老、医疗保险因为支付金额比较多而导致参保率较低。

(三)发展加快与法律滞后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劳动

4 力流动频率的逐步加快,我国的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劳动法律法规尚不够健全,各项机制不尽完善,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甚适应。甚至很多企业为了规避劳动法律,违法手段由显性违法向隐形违法延伸。以市海星水产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淡旺季明显,以前为留住职工曾经向职工收取押金而收到查处;现在为逃避查处,该公司在职工工资结构中列明10%的工资系借款,实际上是一种隐蔽的工资扣押行为,给我局调查取证带来一定困难。

(四)劳动纠纷处理工作量大和劳动关系监察执法力量薄弱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市工业企业有3万余家,从业人员130.5万余人,而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编制仅15人,监察员与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约为1:87000,与上级1:10000至1:15000的要求有明显差距,只能应付日常的举报投诉,难以开展全方位的检查督促。同时,市劳动仲裁院现有工作人员12人,其中仲裁员6人,而2009年受理案件就达到1033件,案件多、仲裁院紧缺的矛盾异常突出。此外,镇、村两级监管网络现配备仅700名监管人员,但与监管对象相比执法人员依然严重偏少,再加上基层监管人员绝大部分是以兼职为主,人员流动性大,人员经费长期得不到落实,使得日常监管工作面临不少限制。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议(七个理念问题) 我认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强化以下“七个理念”

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我给大家讲一个“上海罗氏”的故事。11年前,当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尚是野草丛生之地时,上海医

5 药集团和罗氏总部高层以富有远见的目光,以中外合资的方式,投以重金、人才和高科技产品,建起了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11年转瞬即逝,“上海罗氏”已经成为在华投资取得巨大成功的合资企业之一。上海罗氏先后被授予“上海市文明单位”(连续四届1999~2006)、 “上海市职工最满意企业”(连续两届2003~2006)、 “高新技术企业”、“外商投资先进企业”、中国红十字“人道服务奖章”等一系列的殊荣。2006年,现任总经理周平山先生荣获“上海市白玉兰奖”。罗氏全球于2006年被《科学》杂志评为最佳雇主第三名。这些成绩的取得,和该企业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该企业每2至3个月,召开一次工会委员扩大会议,商讨工会工作及听取员工关心的热点问题。比如,职工生活福利、无偿献血等。开通员工内部聊天室,对公司的行政管理可说长论短、发表个人见解。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利都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是不可侵犯和被剥夺的。这一基本的理念应深深扎根在所有用人单位与广大职工之中,渗透在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引导和推动我国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强化“公平正义”理念。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人均1000美元到4000美元这一阶段,既是“经济的黄金发展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公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对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要求更加强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目前较普遍存在的用人方不缴、少缴和缓缴职工社会保险金的问题,违背公平正义原

6 则,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市人力资源交流中心专门设立举报投诉室并安排两名监察员值班,开通12333劳动保障举报投诉热线,保证热线电话12小时畅通。

强化“利益共同体”理念。顺应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趋势和要求,我们应旗臶鲜明地倡导和强化利益共同体理念,使这一理念深深扎根在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颁布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劳资双方的权益。在市劳动仲裁院的基础上,我市在镇、村、规模性企业三级相继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设立专门调解室,配备专兼职劳动争议调解员,并实行调解人员、调解地址和调解电话三公开,及时处理处臵全市企业和职工劳动争议调解申请。从现实来看,只有在社会主义利益共同体理念引导下进行调节,才能消解那种“一方获益、另一方必定受损”的过时思维,提升相互依存、利益相关、共赢发展的和谐理性思维。

强化“社会责任”理念。我们更需要强化社会责任理念,引导用人单位及个人尤其是高收入行业及高收入者勇担社会责任,以理所应当的义务感、责任感和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提升和谐。近期,深圳富士康频频见于报端,其一系列员工非正常死亡事件,这是继2006年“血汗工厂”事件之后,富士康再次面临企业社会责任的考验。据媒体报道,富士康的招聘现场有点像大学体育加试,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不分男女都在趴在地上做俯卧撑。企业方面称,招聘的员工将从事模具方面的工作,因此对体力要求较高。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员工(尤其是新入职的大学生员工)难免不适应,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7 日积月累就会爆发出来。对此,企业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关注劳工心理健康。但富士康在这方面显然还存在很大欠缺。在一份声明中,富士康自己也承认,“(企业)在如何帮助年轻员工排解工作和他们个人精神层面上的困惑和烦恼方面做得不够细腻和条理。” 只有所有用人单位包括民营企业都确立了、强化了社会责任理念,并自觉担当好社会责任,我们的劳动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关系才能健康、稳定发展。

强化“恪守法治”理念。凡是遵守法律、恪守法治的地方和单位,劳动关系就稳定,就和谐发展;凡是淡漠法律、不守法治的地方和单位,劳动关系就肯定出问题,甚至是影响稳定的大问题。我们要以全省第十个劳动者权益保护宣传周为载体,通过宣讲团上门讲座、现场咨询活动、分发宣传资料等多种渠道,继续大力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提高企业守法意识,引导企业与职工普遍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减少加班加点行为,同时要给予员工特别是80后、90后员工更多的人文关怀,创造条件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强化“以发展促和谐”理念。从具体的情况看,只有经营得好、效益好、发展势头好的企业,劳动关系才会协调、稳定与和谐,思想政治工作也好做;而经营不善、发展不好甚至亏损、倒闭的企业,劳动关系肯定问题突出、纠纷不断甚至发生对抗,思想政治工作也很难做。即使同一企业或行业,在经营状况、发展情况不同的时期,劳动关系的和谐程度也大不一样。这充分说明,又好又快的发展才是提升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途径。

8 强化“劳动争议沟通调解”理念。较之于劳动仲裁和审判,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在劳动争议处理各种方式中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成为缓和劳资冲突的首要选择和有效手段。美国联邦调解调停局(FederalMediationandConcili2ationService)成立于1947年,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其主要目标是与各公司以及代表这些公司里雇员的工会合作,帮助他们达成确定雇员工资与工时以及雇员工作条件的集体劳资协议或合同。2010年5月17日,本田汽车零部件公司近百名员工因不满工资低、福利待遇差,停工一天。本田零部件公司2010年5月24日公布了对员工停工事宜的解决方案,但员工对公司制定的提薪方案过程提出异议。5月30日,在当地政府和工会组织的强力调节下,工人同意了加薪366元的解决方案。6月1日,工厂部分工序恢复生产;6月2日,员工全部返回工作岗位并复工。大多数群体性劳动纠纷的起因往往都是源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缺乏沟通,最终劳动者以一种比较集中和极端的形式爆发出来而导致的。所以企业和职工双方应该多沟通、交流,大力发挥工会的应有作用。所以我局将继续推行建立企业调解委员会,协助总工会等相关部门开展“大调解”工作,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和职工维权部门的合力,在现有企业调解委员会建立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向百强企业和其他中小型企业推行建立调解委员会,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通过授课和发放资料的方式,向企业和职工传播劳动法的相关知识,使劳动争议解决在最初阶段,进行企业内部消化争议。

上一篇:弘扬实干精神范文下一篇:合作协议封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