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优秀教师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幼儿园优秀教师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新时期推进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第一篇:幼儿园优秀教师论文

优秀教师素质新探

摘要:通过对一位中学英语教师的个案研究,揭示优秀教师素质体现在三个层面:教师知识层面,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和谐结合;教师情感和精神因素层面,教师能与学生倾心交流并拥有优秀的品格;教师身份认同层面,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的是一个真实透明的自我,能把自己的个人经历、学科知识、社会环境和学生需要有机联系。本研究对我国中学师资培养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教师素质;教师知识;情感和精神因素;教师身份认同;师资培养

教育家BrBeehy在其所著《开发国家教育品质》一书指出:教育的品质是教师品质的反映,没有好的教师,不会有好的教育;只有教育专业的品质提高,教育才会有所进步。教师应具备何种素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素质构成存在着三要素说(德、智、体三个基本要素)、四要素说(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系统说(思想系统,知识系统,能力系统,支撑系统)等。然而笔者从教师的现状为着眼点,走近普通中学英语教师,对其日常教学生活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结合课堂观察、访谈等研究手段,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以期对中学师资培养有所启示。

一、相关理论背景

1.教师个人知识。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灌输者,新教师必须习得一定量的知识,包括学科内容、教育理论、教学策略等才有资格上岗。这些知识曾被称为“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为了实践的知识”(knowledge-for-practice)或“正统知识”(formal knowledge)。持这种知识观的人认为教师的优劣取决于教师所掌握的知识量是否多于他人,即一个教师此类知识越渊博就越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教学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个人知识,因为教学不能忽略学生和教师自己的存在。在课堂上,教师的实践知识指导着教师的课堂行为。而教师“实践中的知识” (knowledge-in-practice)要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对自身教学慎重的反思和探究才能获得。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应用“正统知识”, 而且还要嵌入教师的经验知识和对教学的反思性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个人知识是互相联系的, “个人实践知识”(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不仅体现在个人身上,也嵌入在社会历史环境中。“个人实践知识”强调个体经验在形成教师对教学理解的重要性。因此,一个教师如果只向学生传递“为了实践的知识”即“正统知识”,而不是个人知识,那他/她必定成了知识的奴隶,缺乏活力难以受到学生的欢迎。

2.教师身份认同。Palmer认为身份认同是一种发展的联系,是由基因组成、个人经历、成长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因素等的结合体,而教师身份认同是由其所教的科目、学生和教师本人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教师身份认同被认为是由教学技术层面(包括课堂教学管理,学科知识和学生测试结果)和教师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和教育机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教师身份认同是由自我身份认同(personal identity)以及受社会、文化和教育机构等影响的职业身份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相结合的整体。然而教师的个人身份与职业身份经常相互碰撞,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个人身份与职业身份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其教学的有效性。Samuel 和Stephens认为教师的这两种身份不能分割,应完美地交织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一个优秀教师要既能满足其个人身份又能满足其职业身份。因此,自我身份认同与职业身份的格格不入会导致个体教师内部矛盾重重, 从而影响教师个人生活与教学工作的和谐。

二、个案研究

1.研究对象的选定。本研究的对象为浙江金华市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江绣,教龄9年,多次荣获优秀教师、教坛新秀称号。对她的关注源于一次她兴奋地说:“我现在接手教初三两个班的英语,学生很喜欢我。在我之前已有三个英语老师教过他们,学生对她们的反应都不好。”她的话引起笔者极大的兴趣和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她的学生如此喜欢她?她的课堂教学到底是怎样的?她拥有着什么样的素质?

2.资料收集方法。笔者于2009年11月3日对江绣进行了一次访谈,并从11月中旬起对她的课堂进行了一个多月观察。除课堂录音外,笔者还作课堂观察笔记用以补充记录课堂非语言情景。另外,在2009年11月12日还安排了一次小组访谈,从江绣所教的班级里随机抽取了六名学生进行,访谈都进行了录音,并将部分录音整理成文字材料。

3.分析方法的选择。Connelly &Clandinin认为教育是由人与社会之间的故事, 通过教师和学生等叙说者建构起来的。研究者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教育生活、教学事件、实践经验等的细致描述和深刻分析,可以从中发掘或揭示隐于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本文属于叙事研究,因此在分析过程中采用从原始材料中提取和归纳主题思想的方法。根据对相关数据的筛选,笔者将从教师知识、教师情感和精神因素及教师身份认同三方面对江绣的教师素质展开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1.教师知识——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和谐结合。合格的教师必须有较好的专业知识。人们通常认为一个教师受教育程度越高、知道得越多(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法和教学策略)就教得越好,就越受学生欢迎。然而,江绣的学生不这么认为:

“我们的第一个英语老师X是刚从大学毕业的新教师,曾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起初我们很开心,因为英语老师水平这么高。可她上课声音很轻,没有魄力,不顾我们的感受,上课时不知道听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她,觉得她浪费了我们宝贵的时间。”

(2009-11-3,访谈录音)

一个学期后X老师就被调走了。而江绣从没参加过任何英语专业等级考试,学生反而很快喜欢上她。采访时她说:“在课堂上,我常把课文内容与各种游戏活动、课外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根据学生的需要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而不局限于课本知识。”一位学生家长对江绣说她的儿子变化很大,很喜欢江绣和她教的英语。显然,与X老师相比,江绣没有更多的“为了实践的知识”或“正统知识”,然而她能把“正统知识”同自己的经验、学生的兴趣及文化和教育机构环境有效地联系起来,勇于创新。江绣得到学生认可起作用的不是“为了实践的知识”,而是她独特的教学方法及个人知识。学生是否喜欢学习及学习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接受或欣赏这个教师,而不取决于教师的学历和专业资格证书,即“为了实践的知识”。学科知识虽然对一个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有某种程度的影响,但仅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知道得越多(专业知识)”并不等于“教得更好”,两者有显著差距。假如教师只是把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不折不扣地传授给学生,那么教师就成了教书匠,而优秀教师则会勇于把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探索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需求。

2.教师情感和精神因素——师生间倾心交流和教师优秀的品格。人们通常把教师和学生当作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但他们毕竟不是机器与容器,而是富含思想、灵魂与情感的人,在课堂上学生应当被看作是完整的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人。因此,许多研究者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强调认知(cognition),还要重视情感和关爱(care)。在日常教学中,江绣注重与学生情感交流,认为“教师要真心付出,与学生心与心沟通,才会被学生喜爱。”学生也喜欢与江老师交流,并把她当作朋友。学生曾说:“下课时跟她开玩笑她不会生气,跟我们像朋友一样,打成一片, 彼此间关系较近,常会聊一些学习以外的事情。”此外,教师还应善于换位思考,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和关心他们。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怀是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江绣在处理问题时能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不在学生面前施加自己的权威,有别于X老师。她曾说:“师生间是有代沟,教师应该适应、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些问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除知识、情感和关爱以外,教师素质还包括品德因素。师德对一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加拿大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在其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是这样表述的:“我们从一位伟大的老师那所‘获得’的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知识体系或一组技巧,还不如说是这位体现和代表知识的老师的行为方式——他或她的生活热情、严于律己、献身精神、人格力量、强烈的责任,等等。”在教学中,教师精神因素弥漫着各个角落并对师生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江绣高尚的人格以及厚重的品质给学生一种美好的精神感染力,激励着他们,潜移默化她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精神世界。良好的人格素养,在教书育人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采访中,学生说:

“她很善良,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是个有恩必报的人。非常讲信用,她挺完美的,很善良,平易近人,朴素,虽然缺乏外在美,但有内在美。”

(2009-11-12,访谈录音)

高尚的情操造就了良好的人格修养和人格魅力,形成了巨大的感召力,学生深深地喜欢上她,把她当作忠实的朋友,大大增强了学习积极性。难怪学生有如此反应:“因为江老师对我们好,我们不认真学习,学不好就对不起她。”因此,教学是一种关系,与学生形成融洽的关系将会带给教师巨大的回报和个人满足。

3.完整的教师身份认同——真实、透明的自我。很多研究者认为教师表面上教的是知识,而实际上教的是自己,即“教如其人”(We teach who we are.)。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把个人身份与职业身份相脱离,而应把自身认同(个人身份)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在学生面前,江绣喜欢把自己与教学内容相联系,觉得这样做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满足学生了解教师的愿望。她曾说:

“学生很喜欢了解老师,上课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讲一些有关我自己或家人的事情。有一次讲到一篇阅读理解是关于夫妻俩的,学生就问:“老师你结婚了吗?”我说“I have no husband. I am single. ”在讲到sheep这个单词时,我说“I am a sheep.”学生的反应是:“你是羊,那你今年几岁了?”“三十一岁啦。”我觉得三十一岁没结婚让学生知道又有什么关系呢?”

(2009-11-3,访谈录音)

课堂上,教师不应机械地传授学科知识,而应把自己的经历与个人生活融入其中,不仅使教学有意思,也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优秀教师首先是一个人,学生虽然希望自己的教师有学识,有良好的教学方法,但他们更喜欢教师是个完整的人、有爱心的人。访谈时学生说他们非常欣赏江绣的直率与坦诚,让他们了解她的个人生活。因此,优秀教师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它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技巧远远不如教师完整的身份认同,与学生和科目紧密联系更有效。在日常教学中,江绣总是把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因为她的教学出自完整的、未分割的自我。由于江绣拥有完整的身份认同,构建了教与学必要的联系,从真实自我和完整身份认同出发,才赢得了学生的认可与喜爱。显然,优秀教师应具有一种联合能力,能将自己、学科知识和学生编织成复杂、关联的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

四、研究启示与结语

本文通过个案研究,从知识、情感和精神因素及身份认同三方面展示了优秀英语教师的素质。此研究对中学师资培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师资培养不应只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而更应关注学生身心情感的全面发展,即对人的滋养(nourishment of persons),使学生懂得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教师要教如其人。其次,师资培养中教学实习期的变化。实习一直被认为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所得的教学实践方式。把实习期放在学生毕业前进行似乎很恰当。然而实习不是练习已有的解决方案,而是知识内化、自主创新的过程,形成师范生自身认同的过程。适当的延长实习期并使之在师范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有所体现,这对发现教学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对新教师的成长,尽快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不无裨益。

教师素质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没有好教师就不能发展良好的素质教育。如今,教师的角色已从传递知识的教书匠转换为学生学习的伙伴、顾问、激励者和活动的组织者。理解和阐释此类教师必将有益于促进教师发展和满足社会对教师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 Palmer, P. J. The Courage to Teach: 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 [M]. San Francisco: Jessey-Bass Publishers, 1998.

[2]Samuel, M., & Stephens, D. 2000. Critical dialogues with self: developing teacher identities and roles—a case study of South African student teacher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3: 475-491.

[3] Connelly , F . M. & Clandinin. D. J. 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inquiry [J ] Educational Research , 1990, 19 (5).

[4] Tsui, A. M. Understanding expertise in teaching: Case 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5] Combs, et al.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Teachers: A Humanistic Approach to Teacher Preparation (2nd ed.) [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9, 1974.

[6] Korthagen, F. J. In search of the essence of a good teacher: towards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in teacher education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4,20: 77-97.

[7]吴宗杰, 黄爱凤等.外语课程与教师发展——RICH 教育视野[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韦杏雨 吴惠忠

第二篇:改革教师教育培养优秀教师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新时期推进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号召全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报告将教育发展作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首要位置。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教师教育工作,改革创新教师教育,培养造就优秀教师,为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教师教育是培养造就优秀教师的重要保障。我国教师教育已经走过百年历程,为教育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特别是1998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已从规模数量发展为主要特征进入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升层次、提高效益为核心的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办学层次正在逐步提高,据统计,1999-2006年高师本科院校由87所增加到94所,师专由110所减少到48所,中师由815所减少到199所。师范本、专科毕业生与中师生之比由1999年的31:69变为2006年的71:29;教师教育体系走向开放,214所非师范类综合性高校参与教师教育,开始形成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高校共同培养教师的新格局;师范院校学术水平和办学实力不断提高,积极探索诸如3+1、2+2、3.5+0.5、4+2等多样化的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新进展,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也取得了新的成果;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正在走向一体化。师范院校积极承担教师培训任务,700多所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着手”改革与建设,形成上挂高师院校,下联中小学校的多功能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对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发展提出了紧迫要求;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发展提出了现实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格局中仍然相对滞后。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势在必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教师教育摆在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战略地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发展,教师教育为基。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和院校教师教育边缘化的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淡化和弱化教师教育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们对加强还是取消教师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在当前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把认识统一到温家宝总理2007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上来。温家宝总理高屋建瓴地指出:“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从这一点来说,师范教育可以兴邦。”我们需要继续强化教师教育的政府责任,进一步在事业规划、经费投入、基础建设、生源质量、师资队伍等方面优先考虑教师教育,保障教师教育健康发展。

二、落实好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示范性举措,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

国务院决定在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是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深得人心,制度设计和组织落实到位,实施工作开局良好,首次招生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一是招生计划顺利完成,向中西部倾斜得到落实。中西部20省生源占到90.8%。二是生源数量充足,考生报考踊跃。重点线上免费师范生报考人数均达到计划数的数倍以上。三是生源质量总体好于往年,中西部更为明显。六所部属师大免费师范生在各地的提档线平均高出省重点线约30分。平均成绩高出省重点线约41.7分。四是生源结构得到改善。农村户口生源占60.2%,男生比例占38.7%。生源结构的积极变化,有利于师范毕业生回生源省中小学任教。

如何把优秀学生培养成优秀教师,如何发挥部属师大在培养优秀教师方面的示范作用,六所部属师大责任重大。部属师大要围绕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标,制定好免费师范生培养教育方案,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最好的教育资源来培养教育师范生。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设教师教育创新与教学平台,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把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有机结合,培养新一代优秀教师,为全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三、制定教师教育院校体系总体规划,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新体系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教师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意味着不是什么人都能当教师,也就决定了不是什么机构都能培养教师。据统计,2006年我国师范类本科毕业生24万人,专科23.4万人,中专19.5万人(其中中等师范学校5.7万人),非师范类学生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约30万人。从统计数据来看,2006年中小学教师供给量约97万人。在2006年新补充到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中,录用毕业生数量为29.8万人。从教师资源储备数量来看是充足的,但还存在结构、层次等方面的问题。总的来看,教师教育将从规模数量发展进入质量效益提高的新阶段。为此需要积极推进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教师教育资源。国家应重点支持若干所师范大学的建设,各省重点建设好一至两所师范大学,采取措施激励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师专逐步转向培养小学和幼儿教师,构建起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积极参与,开放灵活、规范有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新体系。

要逐步提高教师教育办学层次,加快实现三级师范向两级最终向一级过渡,完全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以本科和本科后教育为主的教师教育新格局。

四、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实现学科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同步提升

学科和专业是大学教学和科研的依托,没有学科和专业支撑,人才培养就失去基础。教师工作不同于一般职业劳动,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又包括教育专业,是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的有机融合。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成为学科知识方面的专家,又要成为学科教学和教育知识方面的专家。中学教师专业具有双学科性,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具有多学科性。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学科和专业是培养优秀教师的最重要的支撑平台。

教师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目标是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始终要围绕有利于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拓展学科专业发展空间,促进学科专业交叉,推进资源建设和共享,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建立相对稳定的中小学实习基地,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加大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力度。

五、推进教师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教师培养模式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要根据不同类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要求,探索建立与之相符的培养模式。中学教师试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更加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本科后教育;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探索大学文化基础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全科培养模式。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适应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教师发展需要,调整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公共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建立起教师培养与培训相衔接的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融合文本、光盘和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实用性强的教师专业教育精品课程教材资源库;将学科前沿知识和教育改革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全面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六、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环节

教师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师范生实习支教既是教师培养从过程中强化实践训练的重要措施,又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一举多得,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有利于帮助提高农村师资水平,是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密切联系,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西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忻州师范学院和新疆自治区教育厅等在师范生实习支教方面都做出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更大范围推动师范生实习支教的展开奠定了实践基础。

下一步我们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精神,完善建立师范院校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半年的制度。建立健全实习支教工作规章制度;做好师范生实习支教前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采取导师带队、师生结合、合理配置、成组派遣的方式,组建实习支教小组;选派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支教的指导教师;建立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同时各地政府要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安排和接收高师院校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实习支教。

七、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制度创新,促进教师教育发展

健全完善配套的法规法律制度是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师范教育制度,随着高等教育招生、缴费、就业等制度改革被打破后,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发展规律的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我国有关教师教育的法律法规如《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立法背景在八十年代初,随着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不适应方面,建立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显得非常紧迫。

建议修订《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研究制定《教师教育条例》,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法规体系;健全教师资格制度,提高教师资格条件,强化教育教学能力要求,严格教师资格考试,发挥教师资格制度在规范教师培养和激励教师培训方面的导向作用;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形成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研究建立教师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和促进教师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培养处)

作者:于兴国

第三篇:优秀教师的试卷评析策略

摘要:试卷评析是高考备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结合四位优秀教师在同课异构过程中评析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试题的案例,提炼了他们进行试卷评析的共同特征,即细致统计分析,把握学情考情;精选评析试题,确保讲评针对性;充分利用试题,优化评析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关键词:高考化学;优秀教师;试卷评析

高考总复习阶段经常安排练习和试卷的讲评。多数教师进行试卷讲评,一般总是逐题讲解,或者选择难度较大的试题,一是指出学生解答中的主要错误,讲解题思路、解答过程和答案;二是指出发生这些错误是由于哪些知识、技能没有掌握好,并做补充讲解。这种讲评方式存在如下问题:①没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教师事先没有认真分析试卷,没有备课;②就题论题,没有拓展延伸;③讲评面面俱到,讲解速度过快,学生改了答案,仍一知半解;④讲评完缺乏巩固提升,学生在过后的考试中仍然出错[1]。

为交流研讨练习、试卷讲评的方式,在我省高考复习研讨会上,四位优秀教师开了“试卷评析课”的同课异构课。开会的前一天,准备一份试卷,由漳州市某学校四个班级学生完成之后,交给四位教师批改,第二天分别由四位教师先后进行讲评。参加展示的4位教师分别为罗老师、黄老师、陈老师、潘老师。他们的讲评课给老师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四位教师在讲评过程中依据学生在解答试题中暴露出的问题,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从学情、考情入手,确定讲评的目标和重点,针对性强;注重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提高思维能力;充分挖掘试卷资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总结方法规律[2]。这些显示了四位优秀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为高中化学复习教学“化学试卷评析”课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 细致统计分析,把握学情考情

在试卷讲评之前,四位教师仔细评改试卷,并进行细致的统计分析,为试卷的评析做足了准备。

1.1 成绩分析

四位教师在讲评前对试卷的得分率、各分数段人数、各题的失分率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对比;对失分率较高的选择题的各个选项选答的人数做比较分析,推测学生错选的可能原因;对非选择题中得分率低的小题的错误答案做记录。依据这些数据,充分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存在的知识缺漏和能力欠缺,为确定讲评的重点奠定了基础,保证了讲评的针对性。同时,四位教师在讲评中还有选择地向学生通报考试情况,帮助学生了解考试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试卷分析了解自己,纠正错误,改进学习。例如,黄老师在开始评析前向学生展示失分率超过40%的试题,指出元素及化合物转化试题的失分率特别高,实验、计算、表达仍是学习上的短板。通过分析帮助学生看到有关物质知识掌握的薄弱点,找到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

1.2 典型错误分析

为了帮助学生从自己解答试题的错误中找到学习上的问题,四位教师从题型、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难易程度、命题者的考查意图等方面,结合学生的解答做仔细分析,查找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典型错误中,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找到学生的思维盲区。这使得他们能在试卷评析过程中做到有理有据,对症下药,有效地帮助学生矫正错误,补上缺漏。如潘老师从一道考查沉淀溶解平衡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试题解答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认识模糊,无法准确理解并表述沉淀溶解或生成的原因。在评讲中,他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进行详细分析,使学生茅塞顿开。

1.3 试题归类分析

四位教师在讲评中十分注重帮助学生通过试题评析,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知识网络。他们依据试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把试题整合归类,抓住考查的共同问题做分析。如罗老师把试卷的试题按物质转化问题、定量分析问题、信息获取加工问题作分类评析。通过试题的归类分析讲评,提高了试题评析的容量,提升了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之间整体联系的认识。

1.4 答题障碍分析

四位教师用心分析思考学生错答的症结所在,发现学生不能准确答题,有的是化学知识缺漏、原理不清;有的是思维能力缺陷,分析不到位;有的是解题不规范,表达有误;有的是审题不细致、粗心大意;有的是心理紧张等等。如陈老师经过分析,在讲评过程中指出此次实验题突出考查了基本化学实验操作、实验方法、实验评价等,整题无难点,失分主要是因为不能在新情境中排除干扰,获取有用信息,冷静思考。通过评析扫除学生答题障碍,提升解题能力。

通过对考试情况及学生错误进行细致的统计分析,四位优秀教师对学情考情了然于心。准确的反馈信息是他们合理地制定讲评课目标的保障。明确的目标使讲评具有指导性,更能“切中要害”,避免盲目性,效率更高。

2 精选评析试题,确保评讲针对性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无法全面讲评整份试卷的试题。四位优秀教师均精心选择试题进行评析。

2.1 选择出错率高的试题

试题的得分率不高,说明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薄弱环节和知识盲点,需要重新梳理和点拨。如第11题:

中学化学常见物质甲、乙、丙、丁之间存在的转化关系:甲+乙→丙+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甲为铜,丁为氯化亚铁,则乙一定是氯化铁

B.若甲为碳,丁为硅,则丙一定是二氧化碳

C.若甲为铝,丁为铁,则乙一定是氧化铁

D.若甲为镁,丁为氢气,则乙一定是酸

本题是选择题中失分率较高的(约30%),试题以铜、碳、铝、镁、铁、硅、氢等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间发生的置换反应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基础知识是否具有正确再现、辨认的能力。学生的错选折射出对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不够熟练,知识再现能力差,对铝热反应认识不足等。黄老师、陈老师、罗老师均对此题进行详细分析,揭示解答物质转化类试题的关键点和方法。

2.2 选择考查主干知识的试题

一些试题虽然学生错误不多,但体现基础主干知识、核心素养。这样的试题有代表性、典型性。通过这类试题的评析,挖掘试题资源,有利于学生总结知识体系,夯实基础,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理解和能力要求。如第6题:

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海水提镁 B.明矾净水

C.工业固氮 D.电池充电

本题以物质制备以及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为载体,要求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以及应用、工业生产原理、物质的性质应用等。本题的得分率较高,但黄老师、陈老师、罗老师均选择此题进行评析,通过评析复习基本概念,了解知识体系和知识主线,加强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及规律的理解。

2.3 选择考查思维能力的试题

测试结果反映能力考查到位、思维方法要求较高的试题得分率偏低。说明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化学概念、物质的变化本质及规律的理解不深;对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如第24(2)题:

本题考查沉淀溶解平衡方面的知识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试题的得分率不高暴露出对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大部分学生无法准确表述原因,少部分学生虽然理解题意,但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四位教师均选择此题进行详细的评析,力求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试题评析课中,对于有典型性、针对性的试题;在以往测试中已接触过,但学生仍出错的试题;考查重点知识、重点技能的试题;考查的知识能力是平时教学中有疏忽的试题都应考虑选择评析。

3 充分利用试题,优化评析效果

在四节课中,我们发现优秀教师试卷的评析决不是以追求标准答案作为最终目标,通过试卷评析,借题发挥,挖掘试题的功能及内涵,针对试题出现的知识点进行纵深拓展。

3.1 展示学生错误,纠错提升

在评析过程中充分暴露学生错误,揭示知识掌握和理解存在的问题。把学生错误作为一种资源,师生针对错误答案共同分析纠正,不仅能增强学生印象,吸取教训,有效改正学生认知上的错误,而且能促使学生进行批判性的再思考。如罗老师在讲评第23(2)题的关于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时,先投影学生错误的答案:有的ΔH计算错误,有的物质状态没标,有的化学配平错误等。最后将严谨规范的表达清晰地展现出来。错答学生通过教师点拨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试卷中出现问题的地方可能比其他同学更能做到“下不为例”,在这过程中也提升了他们分析对比反思的能力。

3.2 深入剖析错因,突破答题障碍

3.3 注重内容拓展,构建知识体系

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储备不足或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无法正常提取,造成问题解决的障碍,通过评析,可逐步拓宽和加深知识的实质、纵横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完善知识体系,实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题通一片的效果[3]。如陈老师评析选择题第7题,利用本题的“由石油分馏得到的汽油是纯净物”这个选项,对煤和石油综合应用的相关知识做了全面的回顾,使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对这些知识能够融会贯通。通过评讲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的习惯和方法,查漏补缺。

3.4 注意方法指导,拓宽解题思路

在试题评析过程中,重视对解题思路、步骤、方法、技巧加以指导。通过试题评析,教会学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方法。如黄老师在评析完关于物质转化类的试题后,引导学生认识物质转化的规律,从物质的类别及通性的角度对物质进行整理;引导学生深层剖析每一道题,加强读题审题的训练,站在出题者的角度来审题。学生从中总结出方法规律,找出解题技巧,拓宽解题思路。

3.5 关注思维启迪,提升解题能力

培养学科思维能力是试卷评析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典型例题的求解过程引导学生体会、总结运用化学学科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类比猜想、抽象概括、归纳演绎、有序思维、转化思维、整体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如潘老师在评析第24(2)②题时通过详细地剖析全班四十几位学生的答案,追根溯源,帮助学生从定量视角认识沉淀的产生、溶解及其转化,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并总结出展开高层次思维的方法。在评析讨论的过程中,各种想法的碰撞、比较、相互启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

3.6 运用变式训练,培养应变能力

4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学生才是复习中的主体,教师在复习中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上,几位优秀教师不时地与学生交流:“本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你是怎么想的?当时为何错?说说你的思路”;“这道题你主要错在什么地方了”。从老师们的这些问话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评析课中轻松和谐的场景。此外,四位优秀教师在试卷评析过程中幽默风趣,都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考得好的学生,甚至在某个小题答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肯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或结论,表扬和激励贯穿整个讲评的始终,这些都非常值得称道[4]。

通过对四位优秀教师试题讲评课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试卷评析课必须以生为本、精心设计、讲究策略。让试卷评析课成为完善知识体系、启迪思维、开阔思路、提升解题能力、掌握学习规律的教学质量提升课。评析课前要精准分析、制定目标、合理选题。在试卷评析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要着重分析学生在答题过程的思维障碍,进行化学思想方法的点拨渗透,有意识地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必须使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扎实提高化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换荣,陈德坤,李新宇,柳英姿.“改-议-评-验”分段式化学试卷讲评课教学结构初探[J].化学教学,2012,(10):63.

[2]钟辉生,姜建文.学生双反思试卷讲评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化学教学,2014,(7):75.

[3]杨晓丽,宗汉.对高三化学试卷讲评课有效性的反思与实践[J].化学教学,2012,(5):58.

[4]蒋小钢.基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高考复习习题讲评课的教学优化[J].化学教学,2014,(6):63.

作者:陈新华

上一篇:英语教学论毕业论文下一篇:工程物资管理毕业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