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情感体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2024-05-24

浅谈基于情感体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共8篇)

篇1:浅谈基于情感体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通过学习《上好课—教学策略》课程,结合实际教学中的案例,谈谈基于情感体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关注情感体验,焕发课堂活力-----浅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策略

长期以来,在我国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实践证明,这种现象违背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学生在数学领域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需要教育从“为了获取 科学知识”转向为“为了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态度”,也就是要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获取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障碍。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从而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呢?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情趣-------引发探究欲望。

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⑴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⑵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1.联系生活实际及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景:××商店挂出一则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老师想买一件原标价为120元的衣服,你帮老师算算要付多少元人民币?再如教学“统计”知识时,可让学生绘制奥运会中各国夺得的金牌数的统计表等。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矛盾是激起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先让学生计算2+2+2=6,接着计算2+2+2+2+2+2+2,学生感到有些麻烦了,随后把写着很多个2相加的长纸条一甩,说:“得几”。学生答不上来,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这时老师就告诉学生这道题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就顺利引入新课。又如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先出示长方形让学生说说它的特征,然后把这个长方形逐渐收缩或扩大成正方形,问学生:“现在得到的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起个名称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根据“运动”的观点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二、优化师生关系,激发学习情感-------营造探究氛围。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数学,并与学生一起做数学。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的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中的不妥之处。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1、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所压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才能获得充分的释放。

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下几个环节中留出“空白”,让学生去探索、思考。⑴在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空白”;⑵在提问后留“空白”;⑶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留“空白”;⑷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⑸在出现错误之后留“空白”;⑹在出现难题时留“空白”。

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自行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2.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教学《圆锥体积》为例。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由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推导出来的,其中包含“等底等高”和“1/3”两个要点。以前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是全班同学看教师示范操作。一段时间后,学生总是丢三落四,不是忘记比较底和高,就是忘了乘以1/3。如果教学时先分组实验,再分别汇报交流实验结果,效果就不一样,可有效强化学生对“等底等高”和“1/3”两个要素的理解和记忆。合作探究、群体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能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协同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使他们逐渐养成具合作意识、又具有竞争意识的团队精神。

篇2:浅谈基于情感体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验的策略研究》

自贡市自流井区曾家岩小学二零一六年十月

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策略研究》

目 录

一、课题的提出

二、研究背景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五、课题的界定

六、研究目标

七、研究对象与内容

八、本课题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九、实施步骤

十、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十一、研究条件分析

十二、研究成果假定

十三、课题研究机构

十四、课题的监控 《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策

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2001年,我国全面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次改革中,首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课程目标之一。同时,新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中,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也做了具体要求。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对于扭转传统重知识轻情感的状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2、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内心体验。从课堂教学的意义上说,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设计的教学活动、营造的课堂氛围等能够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则会是苦恼、厌烦的情感。《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的多元化,除了对知识能力的关注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感受数学之乐,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源源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校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背景

1、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我国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实践证明,这种现象违背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学生在数学领域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需要教育从“为了获取科学知识”转向为“为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态度”,也就是要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获取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障碍。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是非常必 要的。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情感目标分类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克拉斯沃尔等人,并于1964年出版《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他们从心理学、教育学分类的角度考察了各类情感的成分,把情感领域目标分为五个层次,他们是:接受、反应、价值的评价、价值组织以及品格形成,其中每个层次又分2-3个亚层次。

在国内,最早对情感目标分类进行研究的是左和金,他在布鲁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分类,他认为情感目标可分为以下五个纲目和亚目,初级水平为接受,第二级水平为反应,第三级水平为价值倾向,第四级水平为体系化,最后水平为个性形成。之后朱光明主张采用“两层四项”分类,即浅层情感目标,包括“认可”和“反应”两项;深层情感目标,包括“确信”和“深化”两项。在国内结合我国的国情戴忠恒在其著作中又提出了可采用下面的一种或数种的综合方法。这些方法包括:(1)自陈法(2)语言差异法(3)谈话法(4)态度量表法(5)问卷法(6)投射法(7)评定量表法(8)观察法(9)情景性测量法。蔡敏在其著作中提到对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方法有行为观察法、语言法和成果考核法等综合方法。还有学者认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方法应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刘凯屿和吕效国在提出观察记录、面谈、问卷等方法的基础上,又指出将研究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学生成长记录袋中。

综上所述,关于数学学习情感研究方法的文献比较多,很多重复的资料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纵观已有的文献可以看出,关于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方法大多集中于自问法、观察法、投射法、态度量表法、访谈法和问卷法,其中问卷法最为盛行。

3、研究存在的困难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不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很好的接受知识,能否真正的会运用知识,只是一味地去灌输知识,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情感的发展。对教育而言,情感研究不仅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又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还可以部分弥补当前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足,然而在进行相关实际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对数学学科的学生情感教育的研究并不多,在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1)对情感教育的重视不足。知识经济社会对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日益增多,学校要面临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多方面的压力,普遍的做法就是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业分数,这就造成教师、家长等忽略情感教育,造成“唯知识论”的普遍现象。

(2)情感领域的研究内容没有统一的划分。关于学生学习情感的研究维度还没有统一的划分,具体情感应该包括哪几个维度不统一。

三、创新之处

对于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制定明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为了达到目标采取哪些有效手段,应有哪些策略还缺少具体研究。因此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策略还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可见,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还有广阔的空间。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引起广大教师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关注,增强对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数学认知和理解,也为教师在实践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依据和方法,同时也为一线教师提供情感教育的策略,进而丰富和发展该领域的教育研究。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内外已有的研究 首先,本文在总结和分析有关国内外学生学习情感研究的文献基础之上,对数学学习情感给出清晰定义:其次,本文从学习情感目标分类、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内容、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的梳理,编定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工具。最后,本文为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学习情感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2、脑科学

早有研究认为,由于人的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的不同功能,人在进行任何一项活动时,大脑皮层只有相应部分的神经中枢处于兴奋即工作状态,其他部分则处于抑制即休息状态,每当工作发生变化时,大脑各功能区也轮替休息。这样说来,如能采用不断地改变学生大脑工作区域的方法,以此来调节大脑,则是一种可减轻大脑疲劳又不误工作的积极休息方式。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倾向于大容量、高强度的数学双基的灌输和操练,这样做从短期效应看,也许可实现学生数学成绩上升的立竿见影,但是大脑的超负荷长期下去,将造成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厌倦和反感,因为学生会觉得数学太枯燥、严肃了,数学学的太累。反之,数学教学中如恰当适宜地呈现“文性”内容,就既能放松紧张过度的思维,又能增强对数学持久的兴趣 和情感。

3、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指出,“动机”是行动的本源,行动的动力;人的行为受动机的影响,动机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而“兴趣”是内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推动、激励着人们去探索事物的底蕴,促成智力的发挥。动机和兴趣反应到学习上,则谓之“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又有直接和间接之分,在数学教学中,“直接兴趣”是指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联系所引起的学习兴趣,而“间接兴趣”是对数学知识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其他原因,如明白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后激发了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情感,数学教师总希望学生对数学有直接兴趣,但事实是,受社会上某些“数学无实用”观的感染,加上数学本身的少“人情味”,不少学生对它无直接兴趣,这个遗憾怎么消除?数学教师自然想到间接兴趣的培养,情感式教学对激发学生的数学间接兴趣很可为;当然激发了的间接兴趣还可迁移、转化为直接兴趣和对数学的真情实感,从而决心学好数学。所谓:在一种情景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令一种情景中技能、知识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

4、课改新观点

近几年,数学哲学、数学史的研究与现代文化学发展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观念,即数学文化观念,这种观念把数学置于社会的大环境中加以审视,把数学看作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不仅注重数学自身的理论构建,还重视其文化和社会属性。数学文化观念不仅对数学哲学和数学史,更为重要的是为数学教育、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数学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虽然改革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但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从课程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从精英数学转向大众数学;数学课程目标更加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与社会。这些共同的目标反映出现代数学教育、教学共同的价值追求:数学教育、教学不再是仅限于数学知识的获得、解题技巧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数学能力、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不再是仅限于科学技术功能、思维功能的发挥,还要注重其社会文化功能的开发;不再是理科精英们的特权,而是每一个学生都应享有的科学文化教育;不再是只关注科学世界,更应该直面学生的生活世界。

五、课题的界定

1、情感

情感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念而产生的体验”。它具有情境性、稳定性、和持久性,以内隐和深沉的形式存在或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新课程目标中指出“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

2、学习情感

既然情感是指“客观事物是否是否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那么学习情感是否就是指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而产生的体验呢?《数学学习论》中这样论述学习情感,指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由、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的,而是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种种复杂的内心体验。

本文认同张瑜(2008)对学习情感的界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不随学生活动的结束而消失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这种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相对的决定性,它反应了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状况以及对学习活动的主观判断,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发生、维持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该定义首先指出学习情感所具有的功能,即很大影响的功能。

3、数学学习情感

关于数学学习情感覃胜贤(2007)认为数学学习情感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的一种体验与态度,它反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内心感受、认识、心理趋向,是一种具有影响的个人情感。该定义指出数学学习情感是一种具有稳定影响的个人情感;同时,指出数学学习情感是反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内心感受、认知以及心理趋向。

六、研究目标

1、对学生的影响

在教学中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和策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习需要;创造自主学习的情景,提供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应用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表现出自主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获得自主发展。

2、对教师的影响

研究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改革新课堂教学方式,走优化课堂教学之路,真正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我们应该不断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情感,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情感基础。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未来审视今天的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

七、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课题组成员所在班级学生低、中、高年级的全体学生。

(二)研究内容

我们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学习动机、学习意志等情感体验来进行有效性研究。(1)低段将研究以游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体验快乐学习;(2)中段将研究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从实际生活及其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3)高段将研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以一个组为一个整体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其他组进行良性竞争,从而达到有效的学习!

八、本课题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一)研究方式

基于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学习中,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优秀教学设计和精品课的展示水平,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总结出怎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具实效性的教学模式。

对教师进行科研的理论学习、培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查漏补缺式学习培训:根据个人的知识结构水平与课题研究的需要,针对个人知识的缺陷、不足等进行学习、培训。以自学和辅导为主。

2、知识系性统学习培训:主要是针对改革实验理论的学习培训。一方面,学校力所能及地购买相关的专著,另一方面,学习者主动通 过网络查询下载,从杂志报刊中选择,收集形成学习资料。通过自学,做笔记、写心得体会、相互交流,集中讨论的形式完成学习、培训任务。

3、专题式学习培训:对我们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或需要进行新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我们采用以专题的形式,请专家到校或利用假期外出学习、培训。

4、行动研究式学习培训:行动研究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师专业成长和在职培训模式。主要解决我们在研究中的具体问题或学习培训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有关教育研究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或方案,并对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估,如果评估的结果不佳或出现新的问题,则再进行诊断、分析、研究,进一步制定新的方案,进行实施、评估,如此循环,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提高,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和提高。

5、写作式学习、培训:要求每一个成员分阶段、分专题或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写研究心得、体会或者研究论文,便于个人的总结、提炼与反思。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 通过对期刊、网络、书籍等文献资料进行调研,了解相关研究的研究现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联系实际,不断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最新经验和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利用精心设计的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信息进行探索各种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其优点在于方便,实用且省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收集到大量的学生数学学习情感方面的信息资料;便于以后的整理与归类,便于统计。

3、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之后对个别典型的学生进行的追踪访谈,访谈法是指通过研究者与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访谈的方式,直接与学生对话,一方面可以就被访者不明白的地方予以解释,另一方面可以就被访谈者没有说清楚的地方进行追问,其获得的信息比较详实,并将记录在学生成长记录袋里面,这些信息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便于我们课题的研究,可以看出我们还有那些不足,需要怎样改进。

4、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调整设计”的程序,辅以课堂观察、课例分析,循环往复推进课题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5、整理总结法:整理研究以来的信息和数据,并借鉴人家的经验,再结合自己的应用情况予以总结和提升。

九、实施步骤

此课题2016年4月开始到2018年4月结束,为期两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2016年4月——2016年8月)

1、文献学习,网上学习,明确小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和目前研究的现状,查找自身不足。

2、写好开题报告,成立课题文小组,请教有关专家,外出听课等等。

(二)课题启动阶段(2016年9月——12月)举行开题会,完善课题方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确立子课题组开展各类学习活动。

(三)具体操作阶段(2017年1月——2018年4月)

第一阶段(2017年1月——2017年8月)

1、各子课题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开展研究课及听评课活动,积累经验。

2、开好阶段总结会,通过反思对研究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二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

1、分析第一阶段研究情况,按调整后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研究。

2、总结研究成果。整理2017年阶段性成果论文,进行阶段性总结各子课题结题。

3、对研究成果进行检验分析。

4、总结经验,撰写论文,积累成绩。

第三阶段(2018年1月——2018年4月)

1、课题组进行成果交流。

2、总结成果,写出结题报告。

3、整理相关附件,准备申请结题。

十、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探究能力非常重要。为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在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达到共同提高,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10 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目标,我们教师们应该想办法从各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一)游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

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游戏教学一般是指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得知识。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科学。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爱说好动,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够让孩子们一上课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呢?要成为一名称职的数学教师,就应当想办法把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有趣,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具体,使学生对它产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成功的游戏教学,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而且能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游戏,学习新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游戏教学还能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将转化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发生兴趣,产生好奇,有了积极的情感态度,才能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策划动手操作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编成歌诀形式等激发学生兴趣。

联系生活实践,亲近数学、了解数学、会用数学。从生活中寻找问题,解学问题,要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培养学生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

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成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兴奋剂”。教师要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必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每一位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教师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合作主动探索问题,并防止形式主义。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学习活动,不仅真正动了脑筋,想了办法,而且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极大的兴趣,品尝到成功的愉悦。

(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展创新意识。通过以上大胆猜想,加以测量实物验证,不仅得出了结论,重要的是同时使学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五)改变作业评价方式,通过自评、互评、集体评等多样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作业评讲课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现学生学习数学中存在问题后的分析、纠正和解决的过程。所以评讲课应对学生错例认真分析,启发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情况,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或集体评等多样化的评价。这样让学生积极参与纠正,再次进行信息反馈,不仅使学生主动改正错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重要的是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评价中,自我教育,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使学生更有信心地自主探究。

总而言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促进学生在自主参与数学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

十一、研究条件分析

1、研究队伍: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力量强,有良好的科研传统和科研氛围。本课题的核心成员由分管教育教学副校长、教科室主任、数学教研组成员组成,在各个方面有论文获奖若干。

教师们已经尝试在研究性学习中进行研究:首先,结合校本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论著,请专家作报告,以校园沙龙形式交流体会等。其次,以上公开课等形式结合已有经验尝试研究,小步摸索。再次,走出校门,以听讲座、看研究课等形式虚心学习。

课题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具有新的教育理念的研究型和创新型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完全有能力和有毅力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

2、经费保障:

预计本课题研究经费15000.00元。学校设立课题开展专有资金,保障课题开展的所需经费开支。

3、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课题领导小组,指导课题实验按期进行。

十二、研究成果假定

1、通过研究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参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主体性也得到强化;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悟更深切,理解更深刻了。

2、转变学习的方式,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持续、和谐的发展。总结出利用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实效性。

3、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革新课堂教学方式,形成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经验。

十三、课题研究机构:

(一)课题领导小组:

课题组 组长: 李英明(自流井区曾家岩小学书记、校长)

课题组副组长: 黄 梁(自流井区曾家岩小学副校长)

课题组副组长:万家富(自流井区曾家岩小学教科室主任)

(二)课题主研人员:

黄 梁(专科学历 小学高级教师)万家富(本科学历 小学高级教师)

陈 丹(本科学历 中学二级教师)

熊巧莲(专科学历 小学高级教师)

赵 玲(专科学历 小学高级教师)

(三)课题参研人员:

周 炯(本科学历 小学一级教师)秦朝根(本科学历 小学一级教师)王 超(本科学历 小学高级教师)郭竟芳(专科学历 小学高级教师)陈乐平(专科学历 小学高级教师)课题组组长负责本校课题实施的具体工作。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的课堂教学实验、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成果收集、整理、课件制作及开发等工作。

十四、课题的监控

本课题学校由教科室、教导处主抓,由分管教学和教育科研的副校长主持实验的研究工作。课题领导小组和学校行政负责对课题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收集相关意见、建议,反馈信息,了解和掌握课题的实施情况、学生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学习会、专题会、讨论 会、研究课和示范课,修正计划和调整试验方案。对试验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使其按照预定方向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丛书》

2、《数学课程标准》

3、《新课标解读与教学案例设计》

4、《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5、《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6、《教育学》

篇3:浅谈基于情感体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营造情感体验情境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前提

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主观态度, 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效果。情绪影响着人的认知积极性和认知的选择, 情感能够优化和促进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在课堂中, 一种和谐愉快的情绪, 对学生的学习情趣有着明显的促进和加强的作用。这种积极的情感会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情感, 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也可以很好地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 虽然改变了教学和学习之间的关系。然而, 大多数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认知过程, 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分离了知识和情感。在这种教学中, 就形成了“说道理, 讲规律”, 形成了“沉默的课堂”的教学氛围。因此, 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情境, 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之中。正如著名学者皮亚杰认为:“教师首要的是对自己的课程有兴趣, 但更重要的是更应该建造一个更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要解决的首要任务之一。与此同时, 学生情感的调动不光要依靠教师营造的情境, 也要靠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进行调动。即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的调动和感染。教师在课堂中讲得有活力, 学生才会听得有活力。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与教师产生共鸣, 从而达到知情统一。因此, 才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二、基于情感体验活动的教学策略基本原则

良好的课堂教学和良好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有良好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为依托的。在近十年的新课程改革,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结合我国的特色教育和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 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这其中, 基于情感体验的活动性课堂是基于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大卫·库伯的库伯学习圈理论, 并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发展而来的。这种教学策略的基本原则有以下三点:

1. 学生主体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的进行情感体验教学。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都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 只有相信学生, 学生才会爱学习。更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见, 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 敢想敢说敢做。只有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 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情感。

2. 教师指导方向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设计学习目标, 组织探究讨论活动。目标即为方向, 任何的学习活动, 必须要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着眼于世界的发展来观察社会。

3. 循序性原则。

体验式学习活动, 应该就围绕活动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观察、思考、交流、评价、总结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 才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情感、增长能力。

三、强化教学中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 形成情感体验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内容, 进行一种特殊的情感交流。我们可以将这种情感活动看做是情感和认知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这样, 才可以使学生主动和教师进行情感交流。

1. 营造情境, 建立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情感体验情境, 并将学生带到情境里。让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知识, 并在同样的状态下去认知。讲缺乏“生气”的课本知识重新赋予“生气”, 并将这些具有“生气”的课本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具有“生气”的知识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 并且能够刺激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也只有以这种方式, 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情感体验, 同时也能更好地和教师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2. 在讨论的过程中调整情感。

布鲁姆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 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能引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的, 首先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内在魅力。课堂教学中, 应面向全体学生, 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 例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应有效地展开师生的双边活动, 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 教师应该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情感状态, 调整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积学活动产生激化的作用。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启迪, 调整学生在认知情感、认知中的矛盾,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 在形式更替中注入新的情感活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条件下, 教师是否善于在课堂上建立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良好气氛是起着巨大作用的, 在良好的气氛下, 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特别有成果, 就会达到可能的最优效果。”在课堂教学的45分钟时间里, 最后的1/3时间中, 学生的大脑会产生疲劳感, 这样会导致学生思想溜号, 精神不集中, 做小动作。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灵活掌握课堂, 适时、适当地调整课堂知识的量。并且教学活动的形式要适当地更替, 如讲一些结合知识的趣味性小故事, 做一些小测验等, 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进行激发, 学生的大脑疲劳得到调整。

四、发挥“情感磁场”作用, 使师生交流更加顺畅

师生关系的和谐, 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前提, 同时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的重要基础。这种和谐的关系, 是克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障碍、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并最终成功的关键。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融的重要教学过程中, 将爱的涓流引入学生的心田, 在授课过程中让积极的情感存在于教室之中, 引发学生情感的反应。同时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该尊重教师, 这样才能使教师全神贯注地进行课堂教学。只有这样, 才能是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进行共振, 形成所谓的“情感磁场”。课堂教学实质就是教育学围绕着教材进行对话的过程, 只有形成这种“情感磁场”才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情感交流更加的顺畅, 从而达到教学的本质。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 素质教育的加深, 产生了许多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在这些教育模式中, 基于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 不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也强调学生的情感及情思体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克服了学生体验不足的问题,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体验活动,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 (7-9年级)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玉倬.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感体验式教学探微[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8) .

[3] (美) 鲍里奇著, 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篇4:浅谈基于情感体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0112-01

情感需求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和源泉,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感受,造成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抵触心理,影响了数学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放在与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尝试趣味课堂,满足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娱乐需求

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娱乐需求是小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有当学生对数学的娱乐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能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地尝试,积极创设趣味性强、生活味浓的数学情境,以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两步计算应用题》时,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在教室内布置了一个简易的花店,摆设了玫瑰花、菊花、康乃馨等10种鲜花,并标上了每一种花的价钱,让学生们自由扮演买花者和卖花者,自行组织起购买鲜花的活动。

师:小明买玫瑰花一共花了20元,他一共买了多少枝玫瑰花?

生A看着玫瑰花上标价5元一枝,便想了想,说道:3枝!

生B:不对!是4枝。

……

师:如果用这20元买其他的花,一共有多少种购买方法?

生C:可以买三枝玫瑰花,一枝康乃馨。

生D:可以买两枝菊花,两枝玫瑰花。

……

学生们纷纷开始讨论,每个学生都说出了自己心中最佳的方案,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知识点,而且都能在活动中积极地思考,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养成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真正地让数学融入生活中。

二、实施分层教学,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情感需求

由于受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分层次地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情感需要。

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有全面的了解,摸清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情感需求。对于优等生,教师要加强其心理疏导,消除虚荣心,排除嫉妒心理,指导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学会自我调整,适时评价优等生,激励其树立更远大的目标;对于中等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其长处,及时给予表扬,促使其更进一步发展,并最大程度地创设条件,发展其兴趣爱好,满足其内心需求;对于后进生,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并给予鼓励表扬,让他们在得到肯定的过程中收获自信和自尊,同时让优等生和中等生积极地关心和帮助他们,利用集体的力量带动后进生。

只有通过细致研究每个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满足其情感需求,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三、采取有效评价机制,满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尊重需求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自尊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会使人产生相信自己的能量,从而认可和肯定自己。因此,在小学数学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评价机制。首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给予适当的表扬或者正确的指点,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被认可中激发创造力,在遇到困难时,激励并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评价表达。此外,还可以制订学习评价考量表,引导学生在回顾学习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表现,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在上面这个表格中,可以以一周为记录单位,根据学生一周的学习表现进行实时评价,客观地对学生的行为、态度进行有效点评,让学生能充分了解自我,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力,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力,用内在的“驱动”代替外在的“刺激”。

篇5: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山东枣庄市中文化路小学 孙中会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因此,“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数学学科,“数学体验”则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所生成的对数学内容的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是体验者以自己的数学学习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基础上去理解、感受、建构的过程。让学生进行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同时学生在进入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性学习中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为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教学策略。

一、触境生情——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数学情境是数学问题产生的土壤,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 前提。情境是体验的一扇窗口,是体验过程的门户。情境设置是否恰当,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动情”。情能使人进行深刻的思考,进行沟通和联想,促成多种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刺激,当它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体验的中心,就能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相反,则不能唤起情感活动,主体对它漠不关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老师创设的问题情景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设计的,即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又要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同时创设的数学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同时在内容上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和探索性,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的引导,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从而获得丰富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数学体验。总之,学习者对体验的情境越是感到乐趣,这种体验的过程掌握得越牢靠,这种体验的结果就越发表现得真实。尤其是在与旧经验相冲突的情境中,学生产生了更为强烈的问题意识,学习者更会极具积极性、主动性地去体验。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体验

篇6:浅谈基于情感体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还要有情感的交流。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是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回避的。但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似乎始终沉迷于理性的光环,而忽略了情感的融入。殊不知,只有以“情”才能育“情”,小学生对于数学的热爱,甚至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都是在教学中实现的。

一、情感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概述

情感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是指教师从数学教学的教学目标出发,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发展,根据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以获得知情并举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可以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使学生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安排了小学数学的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还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作出阐述。这就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智力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 ;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而且要以高度的热情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良好情感体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用合理的策略实施情感教学,从而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小学数学情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与以前的教学方式相比,现代教育教学虽然有较多的情感交流,但在情感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

(一)教师重知不重情

在现实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从认知角度考量教学,只注意对教学内容讲解的清楚和准确,并没有考虑教学的情感性和趣味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过 :“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这说明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加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积极的情感教学,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教师忽视“数学文化”的挖掘

小学数学课本中有“数学天地”“数学乐园”“数学角”等关于数学文化内容的设计,但教师很少在课堂上讲,甚至不讲。教师注重的是对教学内容中数学专业知识的讲解,对于数学文化的挖掘几乎没有。而数学文化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去热爱数学、钻研数学,然而教师对数学文化教育的忽视使学生缺乏了这一部分的情感体验。

(三)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剥夺”学生的主体身份,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成绩而教学。我看过一则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因为课前没有安排好小组,所以在学生拼一拼的活动刚开始教室里就乱糟糟的。老师生气地叫停了学生活动,以自己在讲台上展示的方式完成了这节课。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我们可想而知。现在的教师多数是为了自己的“教”而教,不能真正做到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在这种失去自我主体性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是不会有兴趣可言的,更不会去热爱数学。

三、情感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重视情感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享受数学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感环境,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指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诱发探索性的思维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感受,愉快参与,真正地享受课堂。

1. 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而且服务于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使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贴近,提高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在教学《分与合》时,我以中秋节送月饼为主题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帮我把五个月饼分给两个好朋友,看看谁的方法多。因为问题情境来自生活,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孩子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创设故事情境

生动活泼、富有激情的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从而更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教学《7 的减法》时,我创设了一个关于“孙悟空摘桃子,送桃子”的故事情境,要求学生帮孙悟空算一算。学生们特别感兴趣,并在自然而然的探索和讨论中获得了新知识新能力。故事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熟悉和喜欢的人物和事物为主题,从而引起他们主动去学习知识的兴趣。

3.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激起一种积极的探索性思维活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质就是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使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一种强烈的需求,把自己当做一个发现者去学习知识。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以直接创设问题情境 :一位老奶奶今年刚过完第 18 个生日,你知道她今年有多少岁?让学生由对问题的好奇而引起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数学魅力,增强学科吸引力

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充满无限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充分发挥数学自身的魅力,就一定会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

数学的图形、结构、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美的因素。如果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是美的,而不是无休止的问题,学生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持久的、执着的追求。在《认识图形 2》学习之后,我用一节课让学生拼图,他们拿着课前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我将拼图制作成 PPT课件给他们展示出来,让他们观赏自己的创作,同时我给他们展示生活中的图形,池塘、花台、摩天轮……学生们被这些图形的美折服,小眼睛都不愿眨一下。

2. 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神奇

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神奇需要教师将这种神奇创造出来。在认识平行四边形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了长方形支架,随后我将长方形支架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们被这个神奇的变化吸引住了,“长方形怎么就变成平行四边形了”。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如果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时常带着疑问或感到奇妙,他们还能不喜欢数学吗?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悬念,展现数学的神奇,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妙趣

数学妙趣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吴正宪老师曾用数学的妙趣给学生们上了精彩的开学第一课。学生们走进教室看到黑板上有许多有趣的问题 :“数学家索菲愿意和你做朋友吗”、“别小看它——小数点”……讲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立体模型,圆柱、球体……教室的四周挂满各色纸条 :“数学迷宫”、“车轮为什么制成圆的?”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老师精心导演的“数学小知识”的介绍,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

(三)优化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新知

教育家赞科夫说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教师要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用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知识。

1.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持久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以语言传递为主、以直观感知为主、以实际训练为主、以引导探究为主、以情感陶冶为主的各种教学方法在各自适用的范围内灵活应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情感状态,更好地掌握知识。

2. 适时应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魅力可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幽默的言辞、灵活的表达,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同时适时应用幽默教学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语言蕴含的知识。

3. 渗透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爱上数学

激励性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它反映了小学生普遍存在的成功心理和向往心理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应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激励性语言,如“鼓励式语言”“赞赏式语言”“期待式语言”等。在课堂上对于学生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独到的见解、一回勇敢的尝试、一次进步的努力,教师都应及时评价并给予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产生追求成功的欲望,爱上数学。

4. 教师丰富自身学识,引发学生“爱屋及乌”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科,把讲数学课当成一种享受。当教师把讲课当成一种享受时,学生也会把听课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就可以把教师对数学的热爱传递给学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更要具备渊博的数学知识,不断学习专业知识,陶行知先生说 :“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升个人魅力,而教师这种个人魅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篇7:浅谈基于情感体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关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江苏省句容市双语实验学校 洪薛(212400)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对信息的加工和内化,即对接受的信息进行感知、识记、保持、应用。而在整个非智力因素活动中,情感因素担负着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任务,对有趣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加以吸收,进行知识的积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一、创设情境,培养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有波动性和感染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若绷着面孔,不苟言笑,则教室的气氛必然趋向紧张、严肃,师生之间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因而教师要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表现对教师充满期望、有信任感,学生就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去,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友爱愉悦的氛围中成长。二、培养兴趣,调节情感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是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通常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应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心的主渠道,让每位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从老师“亲切的言行中”读到信任、激励与期待,让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目标体系提出的:“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要求。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巩固后师继续问“你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了,那么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呢?他们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呢?”这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兴趣盎然的动手去猜想、验证。三、合作互动,激发情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材进行对话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这种对话的内容包括知识信息、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教师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长者,而是孩子们的朋友,他们在合作中探索、求知,教师的一个眼神有时也能表达对学生的关怀。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的。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去讨论、去实践,去自己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的看、自由的说、自信的做,不但很快概括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同时使孩子们体会到了团结合作是成功的有效保证。这样,学生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之中,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准确的判断,能够更加正确的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的目标。正如叶澜教授曾指出的:“学生主动性发张的最高水平是能主动地、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是我们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这种积极学习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丰富个性的展现。四、联系生活,丰富情感数学教师应根据数学中蕴含的生活情境,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背景,让学生感受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体验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认识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谛。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后,可结合美化环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一次“美丽园圃的设计”,并计算其相关的绿带长度与花坛、草地的面积,让学生感受到可用数与形描述现实世界,获得对数学的“再创造”。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不断进行中,教师通过变换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经过情、知的多次交互作用,学生的情与理达到统一,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指导学生行为准则的同时,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成效,让学生从成功的行为中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篇8:浅谈基于情感体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问题情境,妙趣横生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心脏,是小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数学问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由知到用。使学生心情愉悦,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激发参与探究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活动妙趣横生。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设置问题:“明明今年12岁了,刚过完12个生日,而丽丽今年也12岁了,她却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你能回答吗?”学生由疑问产生好奇,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文本,去寻找答案,去发现数学秘密。这样巧妙地的质疑,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生活情境,探究奥妙

生活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色,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形象,返璞归真。例如,教学“10以内连加连减法”时,教师用课件模拟生活情境:有几只小鸭子在水里游泳,又游来几只小鸭子,求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在游泳,怎么计算呢?学生很快说出算式:5+3=。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学生体会了加法的含义。(求一共有小鸭子在游泳,就是把正在游泳的5只小鸭子和又游来的3只小鸭子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在游泳,游走了3只,还剩几只?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让学生同桌探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学生列式:8-3=。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从8里面去掉3,所以用减法计算。)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小学生的认知过程,放飞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感受到数学课堂生活的快乐。主动地探讨问题,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把“乐学”落到实处,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三、体验情境,魅力无限

数学是学生思维的体操,体验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和掌握数学知识。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在课堂上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思维动起来,让“静态”的数学课堂变成“动态”的生活课堂。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在体验中进行心灵交流,师生在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去探究,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准则,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

上一篇:隧道工程认知实习报告下一篇:幼师教研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