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经济管理论文

2022-05-11

小编精心整理了《城郊经济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城郊乡镇经济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农村地区经济体系的构建有很好地促进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我国城郊乡镇经济发展中仍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城郊乡镇经济的发展建设。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促进城郊乡镇经济发展的创新举措,对城郊乡镇经济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第一篇:城郊经济管理论文

浙江城郊新农村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初探

浙江农村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省会杭州周边为例,城郊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构建城郊新农村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迫在眉睫。高效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健康的生态农业体系、可持续的环境保护体系、和谐并富有支持性的制度政策体系,是构建城郊新农村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

自20世纪90年代人们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开始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以来,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多偏重于城市地区、工业领域,对农村地区和农业问题关注较少,尤其对城郊农村地区这一应当高度关注的区域,理论研究更是相对缺乏。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村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任何经济理论研究都不能忽视“三农”问题。因此,应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放在特别突出和重要的地位,并且要通过探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途径及对策,来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郊新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

城郊地区一般指主城区的外围部分,或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地带。它是城市在自身的近域推进和广域扩展过程中,各城乡要素逐渐过渡、彼此渗透、功能互补而形成的特殊区域,具有明显的城乡经济混合增长特征,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和社会治安保障的有机统一的多源体。笔者在对杭州城郊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后发现,以其为代表,城郊农村发展模式存在着较大问题。其主要表现在:1.耕地流失严重。耕地流失的三个主要方向分别是农民自有房屋的建造、小型私营企业占用和环境污染。据统计,从1990—1999年浙江省实际耕地面积净减114.46hm2,减少6.64%,而同期浙江省人口在不断增长,人均占有耕地减少0.005hm2,净减12.2%。2.农村产业发展和升级难以找到出路。以杭州拱辰桥区域的瓜山一村为例,当地所谓的乡镇企业,都是小型的家庭作坊企业,包括少量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从这些产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基本处于各类产业末端,基本都没有任何技术竞争力,从长远来看,不具备发展空间。而这些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突出。3.环境污染严重,农村水、大气、农药的污染程度和深度可以说几乎无可逆转。绿色GDP和可持续性发展是中央一直都提倡的,但是因为体制的局限,对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作坊企业缺乏引导和控制。据调查,杭州市有污染物排放的乡镇企业有7824家,导致农作物、农田、植物受破坏面积分别为22.53hm2,5.79m2、10.3hm2,污染鱼塘共27.05hm2,由污染事故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近百万元。4.农村管理体制急需改革。农村原有的简单的村党支部直接领导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经济形式下农村的发展。比如说,对于土地的严格控制,村党支部的控制力度几乎没有。只有把它纳入城市管理体系,才有可能科学规划发展。

以上所提到的四个方面,事实上涵盖了浙江城郊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基本面问题,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覆盖性。不仅是浙江农村,可以说全国的农村在改革开放后的进一步发展中都存在着相似的问题,正是基于上述对农村问题认识的现状,我们认为,在城郊农村地区逐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有地区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找到既节约资源又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佳契合点,这无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二、建设可持续的城郊农村地区循环经济体系

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产业发展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性污染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它通过生态规划设计,使不同的企业群体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废物循环的产业生态链,采取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系统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以清洁生产和绿色产业为导向的新型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在尝试与工业发展相结合,但对与农业、农村经济的结合发展却处在一个空白领域。因此,城郊新农村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研究既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的重要补充,更是对关系到中国发展改革中最重要问题的有利探索。

城郊农村地区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是城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构建和谐农村的一个关键。我们认为,城郊农村地区循环经济体系是由高效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健康的生态农业体系、可持续的环境保护体系、和谐并富有支持性的制度体系构成。

(一)高效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1 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系统。首先,在尽量降低农村土地损失的措施下,整合调整农村自身土地资源;其次,可以通过农村地区土地开发小范围试点工作开始,做好土地资源的整理和专项规划工作,根据规划要求区分区域和重点,逐步实施;再次,做好土地利用项目的规划设计,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编制项目的规划设计,落实农民集中居住的中心村、聚居点的位置、规模,安排好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第四,进一步完善土地的权属管理,严格界定土地权属,保护农民承包土地权,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2 有效的能源生态利用系统。实行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污水;大力推广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开展秸秆气化示范;推广、普及优质燃料和太阳能热水器。通过政府发挥政策、投资等方面的优势,为农民提供技术、资金、税收政策等扶持和优惠;鼓励在农村投资建设沼气池,推进生态有机肥制造、农地浇灌、家畜养殖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合理的农村用水体系也是保障农村能源合理利用的重点内容。

(二)健康的生态农业体系

1 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强调保持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循环利用各种资源和能量,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化学合成的生产资料,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机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据估算,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要改变农作物生产的不良态势,必须发展生态农业。笔者认为可以结合浙江本地资源结构,尝试建立高效无废料系统。首先,可以通过调查统计掌握城郊农村生态与经济的基本情况,并对此进行诊断和分析,优化生态农业区划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工程设计;其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设计与地区实际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三,优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工程,使农业资源得到最大利用和合理增值;其四,发展清洁能源,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实现无污染的清洁生产。

2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浙江农村第三产业主要指的是生态旅游业规划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成为

朝阳产业,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假日到城郊休闲、娱乐已是一种生活方式。各地城郊农村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盲目拆毁农村原有建筑、投资建设大型休闲娱乐场所等不良风气,与农业旅游业发展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驰。改变旅游业发展误区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城郊农村地区进行生态旅游业建设,即将农村朴实的生产方式、优美的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集“食、住、行、游、购、娱”等为一体的农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

(三)可持续的城郊农村地区环境保护体系

1 因地制宜加大农村的能源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垃圾处理、回收管理机制。浙江省多数地区的市、县经济比较发达,城镇建设发展较快,再生物质资源丰富。这些地方能源以液化气为主,但秸秆废弃、畜禽粪便随地堆放,资源浪费较大,环境污染相对比较严重,因此建议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污水,大力推广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开展秸秆气化示范;推广、普及优质燃料和太阳能热水器。针对某些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市、县应大力推广高效省柴商品灶;加强坡地的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等措施。建立垃圾回收和处理机制,建立垃圾回收和处理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垃圾处理技术革新,兴建垃圾处理厂等;并尝试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禁止城市垃圾对农村地区的污染;加强农村地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2 加大农村生态示范区和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可以有计划地在全省不同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典型,集中力量进行培植,使其发挥引路作用。乡镇企业中的重污染行业、农村山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优秀试点等,通过现场会形式推广先进经验,以点带面。

(四)和谐并富有支持性的制度政策体系

这里所说的制度体系包括: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农业科技与推广制度和创新制度、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制度创新必须遵循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形式不变和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两个原则。土地制度的优化可以尝试既保留现有土地股份合作制中的“土地股份”创新成分,又吸取家庭承包制中的“家庭经营”合理成分,构造合理的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同时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政府、环保部门要抓紧制定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环境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等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比如制订遏制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防止水土流失等的政策;对土地施用有机肥、实施生物防治、地膜回收等进行奖励;要制定出农牧产品优质优价的政策等等。

在法律法规体系方面,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必须将农村和农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对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诸方面予以全面规范,促进城市和农村在循环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总结

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型发展观,是人类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相互关系的结果。它以其崭新的发展内涵和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并在一定范围内被付诸实践。

作者:丁 颖 骆建艳

第二篇:浅论城郊乡镇经济的发展

摘 要:城郊乡镇经济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农村地区经济体系的构建有很好地促进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我国城郊乡镇经济发展中仍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城郊乡镇经济的发展建设。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促进城郊乡镇经济发展的创新举措,对城郊乡镇经济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城郊乡镇经济;发展建设;问题;创新举措,促进

1.乡镇经济的内涵及发展城郊乡镇经济的重要意义

1.1乡镇经济的内涵分析

乡镇属于直接面向农民群众的基层政权单位,乡镇经济则是我国经济系统中的基础。乡镇经济呈一定规模,具有较强的区域经济特色,将企业或城镇作为经济发展载体,具有一定的经济辐射力,在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使乡镇建设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将这些优势转化为乡镇建设的经济优势,是以培养特色企业为目的的经济,乡镇企业包括工、商等,乡镇工业是乡镇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乡镇经济是以乡镇为中心点的经济,对农村地区经济体系的构建有很好地促进作用,也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乡镇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进程。

1.2发展城郊乡镇经济的重要意义

乡镇属于基层行政单位,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密切关联,有效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可以使农民生活水平、平均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为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失衡现象严重,农村因缺乏完善健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不便等条件的限制使得乡镇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生活水平、平均收入普遍偏低,不稳定的生活保障抑制了农民的消费需求,所以说大力发展乡镇经济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意义。

2.我国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城郊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缺乏乡镇特色。在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乡镇特色并沒有得到有效突出,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经济发展程度受到了限制。(2)受体制束缚的严重影响。乡镇缺乏健全的经济发展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的机构层级较多,增加了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各级政府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建设上,乡镇政府所能调配的资源非常有限,乡镇经济自身财力不足、活力不强、资源不够现象较为严重。(3)乡镇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不高,乡镇第一产业的发展需要二三产业的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乡镇经济有着重大影响,而乡镇企业数量较少、企业规模较小,阻碍了第一产业的发展。(4)企业种类较为单一,多以矿产资源生产或农业加工产业为主,而且企业的工作人员以农民居多,其素质还有待提高,引进高端企业的难度有所增大。(5)多数企业所采用的管理方式都较为陈旧,以家族化管理形式居多,很难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6)缺乏活跃的民营经济作支持。(7)环境恶化严重,企业、政府在城镇工业生产过程中忽视了环境问题,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8)城镇作为城市和农村的连接枢纽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促进城郊乡镇经济发展的创新举措

3.1大力发展城郊乡镇的工业建设

乡镇经济能否得到快速发展与城郊乡镇的工业建设水平有着直接关系,为确保城郊乡镇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城郊乡镇的工业建设,并遵循以下几项原则:(1)发挥优势原则。在城郊乡镇的工业建设过程中,应该在结合乡镇经济建设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使乡镇建设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观念优势、信息优势、政策优势等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将这些优势转化为乡镇建设的经济优势。(2)服务为本原则。城郊乡镇的工业建设要立足于城市市场的产品需求,为城市市场提供质优价康产品服务。(3)市场导向原则。城郊乡镇的工业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市场,对其进行关注,根据市场的调研预测对城郊乡镇的工业建设作进一步规划。(4)坚持特色原则。城郊乡镇要建设独具特色的工业链,以特色求市场、求发展。(5)对外开放原则。城郊乡镇要以开放的思想观念进行工业建设,对城市、周边农村开放,始终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建设方针。(6)坚持创新原则。城郊乡镇在工业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以先进科学的观念、体制、技术、组织、政策指导工作,进行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政策创新,以新思维、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发展城郊乡镇经济。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为发展城郊乡镇的工业建设还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明确城郊乡镇工业建设的定位,使城郊乡镇的工业建设服务于城市、农村发展。(2)明确城郊乡镇工业建设的方向,关注市场行情、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对工业组织结构进行优化改革。(3)城郊乡镇工业建设要立足于企业,大力发展企业建设,加强城郊乡镇企业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培养企业开拓进取的精神,采用现代化营销手段,支持中小企业、扶持主导企业建设。

3.2充分利用城镇资源,突出城镇特色

在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培育特色经济的发展战略,城镇要结合自身产业结构、交通状况、资源分配等综合因素,充分利用城镇资源,突出城镇特色,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亮点,创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途径。农业作为城镇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区域应该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以此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建立大规模农业园区。在城郊乡镇经济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建设方针,借鉴周边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打造品牌产业、特色产业。

3.3扩大乡镇的招商引资力度,壮大民营经济建设

乡镇应该进一步加强乡镇的招商引资力度,将推进招商引资作为城郊乡镇经济发展动力源泉,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招商团队,在产业招商上求创新、求突破,扩大招商范围,实现招商工作的良性循环。乡镇要注重突出自身的乡镇特色,深入挖掘自身的资源特色、文化特色、人文特色等乡镇特色,以此来增强外商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投资动力,打造品牌产业、特色产业。乡镇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为外商企业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此外,乡镇还应该壮大民营经济,大力拓展民间投资,鼓励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

3.4加强人才培养,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

乡镇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人才的贡献,乡镇要加强人才培养,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对人才培养工作予以重视,通过以下诸多形式激励人们自主学习:对学习科技、求知识、崇尚文明的农民予以嘉奖、鼓励,对技术人才给予补贴,对人才培养工作贡献较大的人才服务站给予奖励等。

4.总结

城郊乡镇经济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镇经济的发展地位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通过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组织管理、扩张资金筹措渠道、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等形式带动乡镇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作者单位:1.湖南农业大学;2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仕通,魏燕.乡镇创新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9:173-176.

[2] 周仕通,魏燕.乡镇创新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9:173-176.

[3] 胡金林,王群.革命老区农村乡镇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北革命老区农村乡镇为例[J].农业经济,2007,09:19-21.

[4] 郭献进,庞红学,向云发.浙江民族乡镇经济实现发展跨越的可行性分析——以丽水市畲族乡镇为例[J].浙江学刊,2009,05:209-213.

作者:左彪

第三篇:城郊森林资源综合管理模式探讨

摘 要:点军区在宜昌市试点开展天保工程区森林资源综合管理试点工作,通过充实巡护监管队伍,重点地段布设监控设备,严格落实检查考核措施,运用先进技术装备和科学管理手段,强化源头管理,做到“山上有人巡,路上有管控,破坏必打击”,实现精细管护、精准打击、精确检查,同时将护林工作同“林长制”等管理工作统筹结合,发挥综合效益,从而建立一套科学管用并可复制推广的森林资源管护新机制。

关键词:森林资源;综合管理;模式探讨

1 前言

试点区域点军区为宜昌市城区的一部分,地貌多为山地和丘陵岗地,属武陵山脉的石门支脉,境内最高海拔1 301 m(土城乡白云山),最低海拔46.3 m(艾家镇长江边)。地理位置界于东经111°08′~111°59′,北纬30°27′~30°47′之间,国土总面积53 100 hm2,据点军区最新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数据显示,现有林地面积38 545 hm2,占宜昌市中心城区林地总面积的79.2%,活立木总蓄积114.59万m 3,森林覆盖率60.60%。点军区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梯级接合部,长江岸线34 km,上接三峡大坝、下承葛洲坝坝区,是长江生态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三峡门户”之称[1]。点军森林资源及其重要的滨江生态区位,为“两坝一峡”地区生物多样性、国土资源安全提供了重要生态屏障。为更有力地保护好点军区森林资源,2018年5月,宜昌市林业主管部门与点军区人民政府联合制定《天保工程区森林资源综合管理点军试点方案》,并付诸实施。通过一年的试点工作,森林资源综合管理成效初显。

2 试点工作主要措施及成效

(1)科学制定试点方案,改革创新示范。

经过对点军区森林资源管理情况进行深入调研,针对管护人员缺乏、技术手段落后、执法力量薄弱等主要问题,制定了《点军天保工程森林资源管理试点方案》,通过充实巡护监管队伍,重点地段布设监控设备,严格落实检查考核等一系列措施,运用先进技术装备和科学管理手段,强化源头管理,做到“山上有人巡,路上有管控,破坏必打击”,实现精细管护、精准打击、精确检查,发挥综合效益。

(2)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规范巡护管理工作。

①通过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严格按照招录程序公开招录,人员空缺后及时补充,试点招录8名管理人员和24名专职护林员,充实了监管队伍。人员分配到各乡镇(街办)管护站后,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管护区域,人均管护面积约0.13万hm2,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巡、事有人做;②通过一系列的岗前培训、工作会议、业务培训等方式,使护林员掌握森林资源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给护林员统一配置了巡护服装、工作标识、宣传器材等,使护林员迅速进入角色;③加强制度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并不断完善管护人员责任管理办法及考核细则。森林资源综合管理工作实行周例会、月总结、季考核的管理方式,考核后合格后兑现绩效工资,有效激励护林员干事创业。④借鉴各地经验,建立市森林公安局城郊派出所点军区森林警务室,由市森林公安局2名公安民警带领4名森林辅警负责全区的林业执法工作,执法力量极大强化,警务室迅速对护林员发现的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进行逐一调查处理,形成了极大震慑,森林资源保护的高压形势逐渐形成。

(3)融合智慧林业,提升林业资源管理科技水平。

①结合“雪亮工程”在林区重点区域、交通要道、主要路口、木材加工企业等地布设高清拍照探头监控,建成后纳入全区“雪亮工程”监控系统,并将全区所有监控信号接入点军区森林警务室。利用市林业局及智慧办开发的木材监控识别系统,及时追踪全区范围内的木材运输情况。②研发和改进手机移动终端管理系统,通过“宜昌森林资源”APP软件,记录巡护轨迹、设置打卡地点,上报违法行为。③采用无人机巡护以及卫星影像遥感比对等设施设备,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变化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核查。

(4)加大宣传力度,稳步推进试点工作。

①专职护林员通过村民大会、屋场会、走访、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林业政策、普及林业知识,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册,与本村前期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人员进行谈话,对重点人员及地块进行巡查,形成震慑;②专职护林员优化林政服务,成为为林农的“办事员”,在林业证件办理中,护林员与林农面对面服务,全区林业证件办理数量比同期提高一倍,让村民少跑路,减少了乱砍滥伐现象,也给我们护林员打好了群众基础,方便了后面采伐监管工作的开展。③通过试点专班定期开展评价,不断总结提升试点成果,大力宣传试点及林业资源保护工作。试点工作被省市媒体宣传20余次,为林业资源保护和试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3 试点工作存在的不足

(1)執法责任尚需理顺。

通过试点,虽然建立了警务室,市森林公安带来森林辅警查处了一批案件,但林业执法的体制机制还不顺畅,警务室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同时森林公安系统面临改革,后期执法责任需要进一步理顺,特别是区、乡镇一级要有执法力量,确保发现案件及时查处,形成震慑。

(2)融合智慧林业技术的配套项目有待改善。

一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监控系统建设和后期维护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现状是缺乏专业人才技术支撑,且监控系统需要卡口式的监控相机,需要布置在林区出入口,建设成本较高。二是巡护软件功能不够完善,巡护软件存在对手机配置要求较高、耗电严重等问题,同时智能程度不高。三是信息融合不够,在日常的管理中,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各方面都建设有监控系统,但相关系统较为独立,没有完全实现互联互通。

(3)对专职护林员和管理员的管理更待加强。

一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郊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信息四通八达,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膨胀。护林员和管理员来源于社会各行各业,有待于加强集中专项学习,提升政策理论水平,才能更好的应对复杂的社会形势,引导林农权利义务观念,服务基层林业建设。二是急需培养一专多能的管理员和切实服务村级林业建设的护林员。按照试点方案,管理员主要负责森林管护试点日常工作,包括方案制定、人员管理、检查验收、档案管理等工作,护林员主要负责管护范围内森林资源安全,具体做好巡护、案情上报、采伐管理、森林防火、病虫防治以及天保工程政策和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等相关工作的要求,对管理员的个人素质有明确的要求,除此之外,管理员参与林业外业工作较少,不利于素质提升。

作者:史永鑫 陈虎 陈军 敖科新 徐昭君

上一篇:经济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法律热点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