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

2022-08-16

第一篇: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

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导致的急剧动荡逐渐缓解,世界经济正缓慢复苏,但复苏动力不强,还存在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全球金融体系仍然脆弱。尤其是美国失业率继续高企、欧洲再现主权债务危机,显示全球经济复苏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目前,欧央行货币政策保持非常宽松的取向,美联储实施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势必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加大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同时,由于各国经济周期不同步,经济政策主张差异明显,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难度增加。

从国内看,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持续发展存在较多有利条件,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除了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外,通胀预期增强,部分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仍然偏高,外汇净流入压力较大也十分突出。而近期物价上涨速度持续加快,通胀压力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受全球流动性激增、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国内货币存量较多和劳动力成本趋升等多种因素影响,预计今年CPI仍将维持高位。正确处理好落实稳健货币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金融机构应深刻理解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和内涵,增强大局意识,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把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各项措施和要求落到实处,并通过切实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质量。今年货币政策已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所以防止贷款过快增长是稳健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各金融机构必须服从的大局。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稳健货币政策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正常的资金需要。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正处于加快发展振兴的关键阶段,有必要继续保持一定的贷款增速。各金融机构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掌握辖区贷款需求总量和需求性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要把握好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保持各期限贷款结构的平衡,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要增强信贷投放灵活性,结合地方经济正处于振兴发展爬坡阶段这一情况,在信贷投放总量可控的前提下,合理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满足合理资金需求,支持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提高贯彻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主动性、敏感性和前瞻性,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在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上,各金融机构应比历年更加注重提高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妥善把握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战略部署,注重政策组合效应,保持对经济发展的必要支持力度。更加注重提高针对性。稳健的货币政策力求改变房地产贷款、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长期贷款占比居高不下的局面,但也要从实际出发,更加注重推动金融机构适当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确保已开工项目资金需求,尤其是要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提高主动性。主动协助地方政府健全地方金融体系,积极做好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工作,为改革打好微观基础。更加注重提高敏感性。关注金融风险状况,建立金

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措施,密切掌握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提高风险预警的灵敏度,严防个别金融机构、个别业务、个别领域风险蔓延演变成系统性风险。更加注重提高前瞻性。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盈利点,壮大区域经济总量,促进区域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均衡协调发展。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中小企业有效资金需求

中小企业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新动力,中央多次强调,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好已出台的金融支持政策,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地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和成功经验,创新辖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做法。在合理控制信贷风险基础上,进一步简化贷款程序,发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门机构的作用,重点满足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体制,制定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授信制度,防止由于信贷授信不及时或标准过高而将大部分中小企业排斥在信贷支持对象之外。要针对不同的中小企业研究不同的信贷支持方式,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要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及资金需求,合理确定贷款期限,防止人为延长或缩短贷款期限,给中小企业增加利息负担和贷款难度;要从中小企业的实际出发,适应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小、频率高的特点,积极开发设计适合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金融产品,大力开办应收账款质押、股权、仓单、货权、林权等权力质、抵押贷款,灵活运用票据贴现、信用证等融资方式,逐步推出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满足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积极推进和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各类信贷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要充分利用政银企对接平台强化银企沟通,建立长期的银企对接合作机制。

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支持,保障“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

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配合,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扩大货币政策效应为把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到实处,应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和配合,宣传解释稳健的货币政策,给政府出好主意,拓展融资渠道,增强本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为经济发展争取资金支持。要加强与发改委、统计局、工信局、金融办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增强与政府部门联合举办项目推介会的频度和力度,促进金融和企

业供需的有机对接,积极为拓宽融资渠道提供服务。继续健全和完善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季度例会制度,加强对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和反馈。地方金融机构一定要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增强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力争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振兴方面有新的更大的作为。

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宏观政策实施效应的评估和反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应积极配合政府大力推进金融安全区创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大失信惩戒,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各家金融机构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司法、工商等职能部门配合,与企业加强协调,充分发挥金融同业优势,促进辖内社会信用环境的根本好转。要坚持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与维护信贷资金安全并重,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发生信贷资金风险作为金融服务的基本出发点,统筹兼顾,密切关注信贷高速增长情况下银行资产质量和安全问题。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作用,更好地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加强对经济回升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的监测,严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运行平稳,为地方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保驾护航。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一、金融业的产生对经济的影响

金融业包括一切与货币有关的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古老的农业时代,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孕育了货币的产生,其作为媒介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降低了交易费用,使商品交易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展开,让社会财富能够在区际、代际间的一传播、延续和继承,货币的产生也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积累货币区实现自己财富的增值,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无限欲望。可以说,货币的出现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从此,金融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开始发挥作用。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使原先在同一过程中买卖紧密结合的物物交换,分割成买和卖两个阶段。如果卖者在出卖以后暂不去购买,或者给予购买的人自己的产品还没有卖出,便产生了赊销,预付和接待,这就出现了信用活动。中世纪城市商业经济的兴起以及重商主义的兴盛,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借贷活动以及借贷工具的发展。同时,航海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商业的发展,繁荣了信用活动,使得及信用工具多样化。

信用工具和信用形式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资金转移和生产者资金规模限制的问题,这使得金融工具的交易成为可能。信用工具的交易又使得信用工具本身成为金融性的供交易的商品,从此金融市场就与商品市场、劳务市场一起成为支撑商品经济大厦的三大支柱。

在古代,由于人们经济活动区域狭小、分裂和不统一,导致货币不统一,为了适应商品跨区域流通的要求,货币兑换业产生了。随着自信规模的扩大,又逐渐开办保管现款业务,进而办理借贷,最后发展成为私人银行。这些商业银行的产生旨在为顺畅流通而健全通货,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可见,金融业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同时,金融业的产生和发展又保证了货币流通的正常进行,从而推动了经济的顺畅发展。

二、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发展与经济

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正式确立,金融业也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对经济的主动性作用

在金融业产生的最初阶段,在高利贷信用模式下,放款者没有把吸收货币当作真正的业务来经营,这时的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很下的。高利息使得只能资本家的利润很低甚至无利可图,他们迫切需要低利息以及能汇集社会闲置资本的现代意义的银行。从而,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银行业在17世纪逐步建立起来。到19世纪后半叶,在英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英格兰银行为中央银行并辅之以商业银行等不同种类的专业信用机构的金融体系。英格兰银行把银行券的发行扩展到用于为新兴工商业提供贷款支持,并以经营获利为目标,开辟了银行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使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由最初的“适应性”作用转变为“主动性作用”,金融的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随后,各国都逐渐建立了现代化商业银行。这些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银行作为“万能的垄断者”对经济产生了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迅猛发展,造成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导致银行的集中。银行数目急剧减少,而银行资本却急剧增加,银行所支配的资本大部分都掌握在大银行手中,大银行分支机构迅速发展壮大。银行垄断组织的实力进一步增长和加强;金融机构呈现多样化趋势;对外扩张速度加快,形成了具有国际意义的跨国银行。银行垄断在世界范围内变成了一种对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施加影响、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

由于信用的发展和银行垄断的形成,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银行对企业的资金供应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银行可以通过信用活动监督企业的活动,有的还通过购买企业的股票参与企业的活动。而垄断的工业资本也用过购买银行股票等多种渠道参与银行的活动,这样,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以银行为中心不仅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主宰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3.银行券的产生为部队换纸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人们更多地是关心货币是否能买到价值相当的商品,而不是或实体的价值量。流通中磨损的铸币依然被人们在流通中运用,说明货币可以用象征性的货币符号来代替铸币执行其职能。

银行券最初是兑换金银货币的凭证。后来,和银行以自己拥有的金银货币为保证,发行自己的银行券。从开始在一张空白的字句上临时填写金额,到后来发展成为事先印制好的具有不同面额的钞票。这样,银行券就成为银行发出的代替金银货币流通的可随时兑换的信用货币。银行券的出现时货币币材的一大转折,为纸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战之前的30多年间,金本位体制解体,金铸币流通中介,部队换信用货币广泛流通,使经济不再受各国黄金储备数量的制约,信用货币可以在生产潜力允许的情况下先于生产而出现在经济生活中,并带动经济的发展,这使得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由“主动性”转变为“先导性”。

三、后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与经济

在后工业时代,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资源配置和资本流动的全球化成为其主要特征,表明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黄金和美元的彻底脱钩,完全意义的信用货币制度建立起来。在此制度下,货币供给在技术上以无限制,也为金融最大幅度地为经济服务解除了最后的障碍。

电子货币、网上银行等电子、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在这一阶得到了很大发展,在技术的依托下,国际金融快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大大加快。

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国际贸易、交流的发展,有利于商

品和资本的流动 ,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机遇,金融对经济的先导性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虽然现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已基本明确,但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争论自古就有。下面,就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几种理论作一个简要说明。

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理论

早期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往往将与商品交换相关的价值决定理论和货币理论截然分开。他们认为,商品价格由商品的供求情况决定,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即山品的相对价格决定着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等关系,而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这样就将绝对价格水平和商品市场的供求完全分开,将价值理论与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完全分开。

根据货币中性理论,经济活动本身是不受货币因素影响的。货币在经济基础中的作用仅是媒介商品的流通。它对经济既不无正面影响,也无负面影响,是经济中的中立因素,货币数量的变化只是引起商品价格水平成比例地变化,而不影响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

货币中性论观点只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不仅忽视了货币的价值贮藏作用,更无视货币在媒介资本转移、实现储蓄配置方面的作用。古典货币分析的这种局限性,在货币关系比较简单的时期表现的还不太明显,但随着货币以及金融对实际经济渗透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古典经济学的货币理论难以对现实经济作出合理解释。

2.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19世纪下半叶,货币量和物价水平反向变动的事实,引起了人们对货币中性论的怀疑。瑞典学派的先驱纳特·维克塞尔(Knut Wicksell)通过对利率和物价及经济变动的关系的研究,在肯定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累积过程理论。

他认为,货币对经济学的影响是通过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或相背离来实现的。根据维克塞尔的定义,货币利率即现行的市场借贷利率,自然利率实际上是指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当货币数量增加时,货币利率小于自然利率,一方面,使储蓄受到抑制,消费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货币利率相对偏低使企业的盈利机会增加,企业家觉得有利可图,便会扩大投资,增加产出。然而,随着收入和指出的增加,物价上涨,就会出现累积性经济扩张过程。相反,当货币数量减少,货币利率大于自然利率,则出现生产萎缩、收入减少、物价下跌等累积性经济紧缩过程。只有当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时,经济才能实现均衡。

维克塞尔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的背离是绝对的,只要两者有差距存在,累积过程就不会停止,物价水平的上涨和下跌也不会停止,社会经济的均衡就会遭到破坏,此时,货币为非中性的。

3.凯恩斯学派的货币经济理论关于货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

1963年,凯恩斯《通论》的出版彻底结束了货币与经济的“二分法”,将传统实物经济分析全部纳入货币分析体系。凯恩斯认为,经济中存在着资本边际递减规律,投资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之比。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是由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与其供给价格之比来决定的。对投资企业来说,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分别代表其投资的投入和产出。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息率,投资就显得有利可图,会扩大投资;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小于利息率,投资就无利可图,会消减投资。

他认为,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当作外在变量来对待,货币供求的均衡决定利率水平,因此,中央银行能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利率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4.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分析

1960年,格利(John G.Gurley)和肖(Edward S.Show)发表了《金融理论中的货币》,通过建立基本模型来分析金融在经济中的角色与作用。他们提出了以多种金融资产、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广义货币金融理论。通过建立以个比较完整的关

于货币、站务以及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他们提出单位之间的储蓄——投资差异是金融制度存在的前提的思想,强调了离开经济发展,金融发展是难以理解的基本论断。

1968年,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发表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通过相关比率指标对一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进行了结合和数量分析。在异国经济发展中,金融相关率的基本变动趋势是上升的,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稳定。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金融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金融机构发行的间接金融工具比重会逐渐下降,而非金融机构发行的直接金融工具的比重逐步上升。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上层结构能通过提高储蓄和投资总水平和有效配置资金,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经济运行。

1937年,肖(Edward S.Show)和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I.Mckinnon)分别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提出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指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关系。两人详细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的特殊性,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深化战略的政策主张。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市场机制不完善、金融市场落后、经济处于割裂状态、政府对金融实行管制、汇率高估等金融压抑的现象。金融压抑使得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利用闲置资金,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这就形成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

随后,在20实际90年代后出现的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理论和金融协调理论等,都从金融到底该如何去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金融和经济的关系。如何能够合理的进行金融改革来促进而不是使经济发生倒退或危机,仍然是一个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解决的问题。总之,不管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研究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与经济大致有以下关系:

1.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货币的产生、信用的出现、金融机构的出现、金融工具的创新、监管机构的完善等,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金融在于整体经济的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金融是为整体经济发展而服务的。

2.金融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经济发展程度越高,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大。—— 09年11月

第二篇: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是做好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工作的前提。全市银行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也存在着许多新机遇。蚌埠银监分局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部署,始终坚持“增机构、扩规模、调结构、优服务、练内功”的科学监管思路,坚持以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决心打造皖北一流分局,进一步推动我市银行业积极寻找适合“新常态”的发展之路,促进经济金融携手共进、融合共赢,为地方经济实现稳中有增、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紧扣改革主题

全力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2015年8月,蚌埠银监分局起草《银行业支持蚌埠市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5大类16个方面意见,要求各银行业机构紧扣目标,序时推进,全面升级银行业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前三季度,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644.15亿元,较年初增加87.44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达63%,有效支持了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夯实了经济发展后劲。

2015年以来,蚌埠银监分局进一步优化机构网点布局。6月28日,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正式挂牌开业。至此,我市三县村镇银行的空白全部被填满。构建成农商行+村镇银行“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蚌埠市的农村金融服务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是我市金融体系建设的又一里程碑。前三季度新批支行网点5家,社区支行3家,村镇银行网点2家,马鞍山农商行怀远支行及徽商银行四家普惠金融支行筹建已获银监局批复,近期将完善开业手续,邮储银行二类支行改革也已全面完成。

此外,蚌埠银监分局积极参与配套机制改革。协助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体制机制,严格控制举债成本;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及宅基地产权、林权抵押担保试点工作;加大部门间信息共享,建立信用惩戒“黑名单”;加快蚌埠诚信体系建设,与市中院建立“点对点”查控机制,累计查询涉案账户2600余次。

紧盯银企矛盾

不断打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阻碍

蚌埠银监分局一方面积极强化银监会关于续贷政策36号文件以及安徽银监局关于帮扶小微企业活动的落地实施,今年以来,累计向267户小微企业发放续贷资金38.48亿元,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超过2500万元。努力为健康的银企关系打通政策阻碍,银监会曹宇副主席来蚌调研就强调,蚌埠市的“过桥”资金办法效果很好,银监会要想办法,解决与现有政策的矛盾,与监管政策续接。

另一方面继续督促银行高管想作为、能作为、有作为,主动“进企业”,现场办公,变“坐”为“营”,一是帮助企业持续发展,防范资金链断裂,二是促进银行提高资产质量、防控新增不良。累计对接小微企业324户(次),发放贷款166.11亿元,贷款余额71.49亿元。全市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73.77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增幅23.1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9.2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95.99%,同比上升1.43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户数23538户,较上年同期增加5810户,全面达成了银监会提出的“三个不低于”的监管要求,而且在重点领域建设方面也给予了有效支持。蚌埠银监分局引导银行机构对列入省“861”行动计划的390个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印发《中国银监会蚌埠监管分局关于成立蚌埠市银行业支持皖北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蚌银监发〔2015〕14号),稳步加大蚌埠地区信贷投放力度。累计发放京沪、京福高铁项目贷款15.19亿元,发放高铁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7.63亿元,发放国电贷款15.89亿元。在2014年全市信贷规模突破千亿大关的基础上,继续新增贷款67.1亿元,不断增强区域资金的利用率。

抓紧风险防控

引领地方经济平稳过度“新常态”

蚌埠银监分局引导银行机构牢固树立“救企业就是救自己”的理念,在促进企业发展中防范风险,提升资产质量。针对某集团违约风险,引导银行机构积极与地方政府协调沟通,争取理解支持,追加保证担保。推动由政府、各相关金融机构、企业等参加的专题会议,重组存量问题贷款,并由政府牵头成立管理公司,加强对违约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管,防止销售回笼资金体外循环。

今年以来,蚌埠银监分局还加强与影子银行的风险隔离,取得实效。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某企业互联网金融产品迅速扩张问题;协助公安部门查封“银谷财富”违规宣传问题,将风险苗头化解在萌芽状态;形成参阅件,向市委市政府建议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影子银行监管的责任分工和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要求,健全监管体系,并加强对违规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督促各类影子银行机构合规经营。

此外,蚌埠银监分局高度重视,严格管理,切实强化声誉风险管理的责任意识,回应社会关切,积极化解声誉风险。联合物价部门开展银行业服务收费跟踪检查,清理整顿不合理金融服务收费,对某银行违规收费行为给予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联合工商部门开展银行合同条款专项整治行动,规范银行合同格式、内容,明确银行承担义务,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充分利用《蚌埠日报》金融专版、党报会客厅,坚持正面宣传,正确引领舆论导向,树立良好服务形象,打造和谐金融发展环境。

下一步,蚌埠银监分局在做好“十二五”规划收官工作的同时,支持和配合蚌埠市制定“十三五”金融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稳妥推进金融综合改革,科学实施风险控制,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形成较为完整、满足蚌埠市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金融产业链,为蚌埠重返第一方阵提供有力的金融助推。

蚌埠银监分局将继续督促引导银行业支持发展战略建设,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引导出口结构升级;进一步支持重点项目建成,确保国家已批准开工的在建水利、铁路等重点项目、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重要领域的合理有效信贷需求;加大创新驱动,不断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主动加强金融扶持;把握均等化要求,加大县域、“三农”信贷支持,优化县域金融网点布局,加大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培育,增强银行业持续支农能力;进一步推进银行业全面深化改革,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农商行增资扩股,鼓励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适当降低发起行持股比例,有序扩大法人机构的民间资本占比;促进已改制的农商行,完善公司治理,加快机制转换,促使成为名实相符、形神兼备的现代商业银行;坚守风险监管底线,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妥善处置信访纠纷,增强公信力和客户信任度,保持金融发展环境安全稳定,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事件。

大事记

◆2015年1月15日

为适应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对人力资源的需要,着力打造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促进改制后农商行的健康稳健发展,蚌埠银监分局指导协助蚌埠市银行业协会举办了全市农村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培训班。

◆2015年2月12日

2月12日晚,由蚌埠银监分局、蚌埠市银行业协会、蚌埠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蚌埠市银行业第二届“十佳理财之星”评选暨首届银行理财精英团队颁奖典礼圆满举行。

◆2015年4月15日

蚌埠银监分局召开全体员工“讲党性、守党规、严党纪”主题教育活动动员会,分局党委班子成员出席会议,李爱国局长主持会议。要求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动员报告,切实提高认识,严格自我约束。

◆2015年6月17日

蚌埠银监分局组织召开全市银行业机构不规范服务收费清理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各银行业机构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分局有关文件精神,严格自查自纠,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2015年6月19日

蚌埠银监分局邀请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任森春教授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实施金融监管”为主题开展讲座。李爱国局长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对于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做好金融服务、保证金融资产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都做了明确提示。

◆2015年6月26日

蚌埠市第三家村镇银行—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正式挂牌开业,蚌埠银监分局李爱国局长出席开业仪式,并颁发了《金融许可证》。该行的成立,实现了蚌埠市县域村镇银行全覆盖,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5年8月13日

蚌埠银监分局召开2015年上半年全市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传达贯彻银监会、安徽银监局年中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全市银行业面临的形势及存在问题,研究部署下半年目标任务。

◆2015年9月1日

蚌埠银监分局组织开展2015年“金融知识进万家”宣传服务月启动仪式暨集中宣传活动,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爱国出席启动仪式并到各家银行展台进行了巡视和慰问。本次活动的主题主要围绕客户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2个方面,旨在进一步向社会公众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高公众维护自身资金和信息安全意识的能力。

◆2015年9月23日

银监会曹宇副主席一行来蚌调研,与蚌埠分局领导班子进行座谈,重点了解银监会、安徽银监局支持实体经济政策在蚌埠市贯彻执行情况,以及政策执行中的难点问题。

◆2015年10月14日

蚌埠银监分局组织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集中宣传,银监分局李爱国局长、杨玲副局长以及有关部门同志莅临指导。本次集中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普助小微 惠及民生”,旨在通过宣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建设情况、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相关政策,以及小微企业向银行融资申贷条件等,普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知识,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2015年11月18日

11月18日上午,蚌埠银监分局、市银行业协会与蚌埠市教育局组织开展“金融知识进中学”活动,并授予市一中、三中“金融知识进中学教育基地”称号。

◆2015年11月25日

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银行业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行业标准高级研修班”11月25日—27日在蚌埠举行。来自全国各城市商业银行、各地方银行业协会安全保卫部门负责人和技防骨干职工共计200余人参加培训。

第三篇:发挥财政金融职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当前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政府财政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金融工作。在进行投资救市、拉动内需的同时,可综合运用招商引资、税收减免、产业补贴、财政贴息、资金奖励等多种财政金融工具和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的全面复苏和良性发展。

孝南地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和天河机场临空经济开发区,承接着东部产业转移,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财政金融管理工作可以积极作为。

一、有效利用外国政府贷款,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外国政府贷款是发达国家为人均GDP低于3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一种长期低息贷款,主要用于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教育等公共领域建设。孝南区先后利用日本政府贷款7292万元,组织实施了城市防洪和植树造林两个项目,改善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城乡居民安居乐业、招商引资、筑巢引凤提供了便利。

1、城市防洪项目利用日本政府贷款5763万元,加固亮化了府澴河堤防工程38公里,更新改造了鲢鱼地、北泾咀两大泵站。项目区涉及孝感城区和孝南区的7个乡镇场,排涝标准由7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由3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生产、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植树造林项目利用日本政府贷款1529万元,计划人工造林面积5000公倾。目前转贷资金772万元,已在公路两旁、河道两岸、荒地荒坡上广泛种植了杨树、栀子、花椒、茶树。项目建成后,可提高森林覆盖率4.9个百分点,对水源涵养、固土保肥、改良土壤、净化大气、林业增产、粮食增收极为有利。此举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活力。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有些地方在近年来还成立了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完善。财政在服务农村金融方面应该大有作为,通过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达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几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先后提供172万元保值储蓄贴息资金、949万元风险防范资金(分红补贴)、2亿元票据置换(增股扩股)资金,以及协助清收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拖欠贷款,有力地支持了孝南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农村信用社解决了不良贷款和巨额亏换的历史包袱,存款和放贷实力大大增强,经营逐步进入良性循环。截止2008年底,孝南区农村信用合作社吸收存款余额 150157 万元,发放贷款余额108521万元,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适度推进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为农民增收提供可靠保障。

农业,尤其是种植业,靠天收的局面沿袭了数千年。自然灾害曾经使无数人颗粒无收、流离失所。实行农业保险,包括水稻、棉花、油料作物等种植业保险,能繁母猪、奶牛、水产等养殖业保险,“两属两户”农房保险,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无疑给广大农民提供了一把放心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农民种植一亩水稻,交纳3.5元的保费,可以得到200元的理赔;饲养一头能繁母猪,交纳12元的保费,可以得到1000元的理赔;饲养一头奶牛,交纳72元的保费,可以得到6000元的理赔。中央、省级、县级财政部门2007-2008年为孝南区提供能繁母猪保费补贴资金89.1万元,2008年为孝南区提供水稻保费补贴资金 375.5万元,提供“两属两户” 保费补贴资金 13.2 万元。财政分担了大部分农业保险费用,为广大农民保收增收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保障。在2008年8月30日的特大水灾中受淹的14个乡镇,共得到保险公司提供的912万元水稻保险理赔资金,受灾农户得以渡过灾年。农业保险和农业补贴,提高了广大农民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健康发展。

四、逐步建立信用担保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发展解决融资难题。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从2004年开始,湖北省财政厅给每个地方500至1000万元的额度,共安排借调资金7.3亿元,支持了全省8

4个地(市、州)和县(市、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还为各地(市、州)和县(市、区)争取和安排了52亿元的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到2008年底,全省担保机构已发展到118家,注册资金52亿元,担保能力逐步增强,担保业务有所创新,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在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孝南区利用省调度资金500万元,吸收民营资金成立了注册资金为3000万元的金誉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为辖区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担保。由国有资产营运公司出资400万元,四川南方希望实业有限公司出资600万元,注册成立了孝感市新兴农牧担保有限公司,为孝感市区及周边县市内的种养大户、养殖企业及标准鸭业合作社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3000万元,利用国家农业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2亿元,改善了孝南经济开发区的道路交通和水电设施,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综合运用贷款贴息和奖励激励机制,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

几年来,财政用社保基金建立担保基金,为下岗失业人员、复员军人、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提供贷款担保和贴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扩大了小额担保贷款借款人和微利项目范围,提高担保贷款额度,个人贷款从2万元增加到5万元,妇女创业最高可达6万元,企业贷款最高可达200万元。完善了小额担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于担保基金规模年增长5%以上的地方,中央财政按当年新增担保基金总额的5%给予资金支持。建立了小额担保贷款奖励机制,按各地当年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的1%给予工作经费补助,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半承担。孝南区提供担保基金220万元,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就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扩大放贷范围。至2008年底,劳动就业局与孝感市商业银行合作共发放贷款128笔,金额462万元,财政拨付贴息资金10万元,为扩大就业和发展经济提供了有效支撑。

当然,由于历史和现实、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孝南区在发挥财政金融职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工作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一是外国政府贷款项目数量少、资金规模小,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还不明显。区政府急需申报后续贷款项目,招商引资,培植新的财源。二是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财政还不能以出资人身份参与管理,地方金融企业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三是农业保险品种少,操作不完全规范,存在少数

干部垫付保费资金和代领理赔资金的现象,可能形成新的村级债务。财政部门要与保险公司共同探讨增加农业保险品种,规范资金管理的办法。四是担保公司资本金规模小,业务发展缓慢,对中小企业和种养大户的融资有限。城市投资公司还在筹建过程中,政策性贷款融资平台功能不健全。担保公司要扩大吸收民营资本,公退民进,实行股份制运作,市场管理。五是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小,只有增加基金投入,才能为更多的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担保,以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

总之,财政部门要在上级财政和地方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研究财政金融动向,用足用活各项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金融财务监管,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孝南区财政局)

第四篇:积极发挥金融杠杆作用 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市分行将在国家经济金融政策框架内,按照上级行部署,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投放原则,合理控制总量,加强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市场,严防信贷风险,做到四个“强化”。

一、强化市场营销,推动地方经济加快发展。我行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相统一的原则,明确目标市场,加大对优质客户、优质项目和优秀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全力以赴支持地方经济加快发展。一是加大对具有垄断优势、经营稳定、效益良好的交通、电力、电信、能源等重点基础行业和基础设施类客户的信贷投放。重点拓展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国家重点港口、码头等建设项目,大力支持核电、大型火电建设项目,继续扶持供水、供气、供热和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二是有重点地选择综合实力强、现金流量大、经营效益好的重点高校、大型医院以及文化传媒、旅游、现代物流等新兴行业的重点客户,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三是围绕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企业三大亮点,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优质客户,并对轻工、电子、汽车、冶金、化工、医药、烟草等行业中经济实力强、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高、成长性好的行业排头兵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四是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适当放开准入门槛,按照谨慎推开、分类管理、制度到位、严格监控的原则,重点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有信用、管理规范的优秀中小民营企业,促其不断成长壮大,形成新的经济亮点。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市场和个人消费贷款市场的培育和扶持力度。

二、强化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市场拓展能力。 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步伐,集中有限的信贷资源,优先满足优质客户、优质项目的金融需求。一是调整客户结构。积极培育贡献度大、风险度低、信用度高、竞争力强的优秀客户群,清理并退出贡献度小、风险度高的普通客户,压缩低信用等级客户数量。二是调整业务结构。进一步提高综合融资安排水平,扩大项目贷款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贷款的比重,压缩一般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加大低风险方式贷款投放力度,大力拓展风险低、收益稳定的其他融资类产品。三是调整期限结构。根据资金来源的期限结构,合理组合短期融资和中长期融资产品,充分利用分期偿还、整贷零偿、再融资等手段,积极发展流动性强的票据贴现、贸易融资等业务。针对企业短期融资票据化的趋势,合理匹配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票据贴现。

三、强化信贷产品的创新与推广,充分满足客户需求。 顺应融资方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密切关注同业信贷产品和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做好信贷产品的创新、整合和推广工作,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一是大力盘活流动资金贷款存量,通过存量移位和加速周转,增加有效流动资金贷款投放。重点推广经营周转贷款、国内贸易融资等流动资金贷款新品种,丰富短期信用工具,使短期贷款与流动性负债相匹配。二是全面整合个人信贷业务管理、营销渠道和技术平台,加快形成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为重点的个人信贷产品体系,重点发展以抵押和质押为担保方式的个人贷款品种,促进个人信贷业务的稳健发展。三是突出抓好国际业务的创新发展,重点推广福费廷、利率掉期和进口押汇等业务。对实施“走出去”的外向型企业积极提供海外融资服务,发展“内保外贷”、出口信用保险项下出口买方信贷和出口保理等业务。四是大力拓展银团贷款安排、融资安排、保理等新型融资业务。

四、强化管理与服务,全面提升信贷工作水平。 银行业务发展,离不开客户的支持。我行将不断强化管理,坚持依法合规经营,提高服务水平,与客户共同搭建良性互动平台。一是全面整合信贷业务操作流程,提高融资服务效率。二是完善信贷审议机制。建立专职审批体系,实现贷审会议日常化,缩短审批时间,并对大型优质客户建立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三是建立组合营销机制。打破按产品分类的传统营销服务模式,变单一的流动资金、项目贷款到多品种的信贷服务,变单纯的信贷产品服务为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综合服务。四是建立与完善个性化服务模式。根据客户需求设计灵活便捷的融资方案,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二OO五年七月

第五篇:地方金融行业发展规划分析(精选)

地方金融行业发展规划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行三会”和国有金融机构均强化了纵向垂直管理体制。在这种垂直管理的过程中,面向地方政府和区域金融产业发展的矛盾开始越来越突出,这些矛盾正在成为中央金融监管和金融产业发展鞭长莫及的问题。一是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撤并、权力上收导致地方金融服务越来越薄弱;二是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对地方分支行彻底垂直领导并定位于金融监管后,地方金融产业发展和金融服务越来越不匹配。 这种格局客观上将地方推到了一个无所适从、难以作为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对地方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负责,但面对地方经济遭受信贷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困扰却无能为力、爱莫能助,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虽然对地方金融问题缺乏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却不得不为确保一方金融安全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补救方式,在地方成立地方政府辖下的金融办,以协助中央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成为必然。 地方政府金融办除了向地方政府提交区内金融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金融发展方面政策建议,协助中资、外资及外地金融机构在区内健康发展之外,它的另一项重要职能是“主动协调中央监管部门,完善相应监管制度,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提高金融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然而地方政府金融办的设立,大多数一开始就显得处境尴尬。” 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网总裁何世红一直对地方政府金融办的发展走向保持着高度关注。他说,就现实情况而言,目前与金融相关的地方政府机构,有些名为金融服务办公室,有些名为金融研究办公室,有些是地方金融安全办公室,有些类似于联席会议机构,有些只是相关部门的下属处室。总体来看,名称不统一,职能不明确,地位不对等,辅助管理的职能急需明确与完善。 “目前全国只有宁夏自治区金融管理办公室具备完全的管理职能,并有可能一步到位,设立‘金融管理局’。甚至还有好多省份根本就没有设立相关机构。”何世红说:“我认为,应该至少全部正名为地方金融管理办公室,其职能可明确界定为制定地方金融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指导地方性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推动地方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工作、配合协调驻地金融监管机构工作等几个主要方面,以便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推动不能再忽视的重要工作,履行不可或缺的职责。” 何世红认为,金融产业发展没有明确负责机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金融改革与金融产业发展缺乏更加明确的互补目标和指向,一方面全面的金融发展处于不自觉状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各自为“战”,自行发展。金融产业发展规划的缺乏,最终导致了地方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融资难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金融业与国民经济产业发展严重失衡。 受金融危机影响,工厂倒闭、农民工返乡、企业裁员、金融生态破坏等一系列沉重的负担,最终都背负在了地方政府身上。而此时的金融机构自顾不暇,纷纷捂住“钱袋子”,哪里看得见中小企业正“命悬一线”! 尽管央行和银监会均出台相关融资松绑政策,但来自银行的消息大多是只闻雷声,不见下雨。这种造成的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负担和矛盾,仍然被压在地方政府身上。地方政府其实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一风险责任人。何世红认为,地方政府设立金融办的目的,除了负责区内金融产业整体规划和协调区内各家金融机构外,更重要的就是帮助地方政府规避和防范那些由金融机构给地方经济发展造成或遗留下来的巨大风险。 2008年5月4日,银监会联合央行颁布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进入议事日程。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

需要地方金融办的审批,而绝大多数金融办连行政管理权都没有,遑论审批权?“审批”二字,再次将地方金融办推向尴尬。 放权,已经成为趋势。何世红认为,中央银行分支行主要关心的是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虽然也为地方金融发展做了不少工作,但毕竟不是其法定和主要任务,在金融产业发展与金融监管、金融风险防范之间难以兼顾和平衡,尤其是当金融产业发展与金融监管出现明显的矛盾时,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向金融监管方面倾斜,无意或善意地忽略了地方金融产业发展,这正是近年来地方金融产业发展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金融创新大大滞后的原因。所以,地方金融管理职能有必要由地方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 在我国,与金融有关的工作事项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金融监管,二是货币政策,三是金融改革与金融产业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金融产业发展甚至比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更加重要并更具有根本意义。但金融产业发展问题究竟由哪个机构负责,实际上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 从目前情况来看,地方金融办起到了“一行三会”设立在各省(市、自治区)的一行三局无法起到的作用,解决了很多一行三局无法解决的问题。银监局、保监局、证监局只在其各自行业范围内行使监督职能,他们的职责仅是保证金融安全、避免违规操作,但是很少涉及去规划该地区的金融产业发展。而地方金融办能够通过各种灵活的手段,服务、协调、整合整个金融产业,促进金融业与地方经济的互动,真正贯彻中央的金融政策意图、促进地方金融产业以及经济的发展。 何世红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一个地方政府来讲,没有一个直属机构来统管这块工作,是与当前形势是不相匹配的。尤其当前金融危机出现后,地方政府如何作为?如何应对?面临这次金融危机,内需拉动的情况下,基础支柱产业包括民生企业、中小企业、三农,资金需求量非常大。怎样把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各个方面形成合力,大有文章可做。而能够完成这一使命的,只有地方政府。所以,地方政府设立的金融办就显的尤为重要。 目前一行三会的体系已经成熟了,对于地方的金融产业到底怎样发展,中央应该有统一的意见和建议来指导进行。如果说一行三会是“条条”的纵向管理,那么金融办,应该形成“块块”的横向监管与协调,条块结合,即可以做大做强地方金融产业,还可以解决一系列金融和经济风险问题。 何世红说,从理论上讲,由于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十分明显,完全按照“一刀切”来实行集中统一监管,既不合情理,也无法做到,监管的信息传递链条过长,中央鞭长莫及;从实践上看,在现行体制下,基层的金融监管工作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事实也是如此。近年来,地方金融办除做好地方金融发展整体规划工作外,还在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引导和发展金融产业、建立地方信用体系、构建金融生态环境、规范驻地金融机构行为、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突出贡献。 为摆脱尴尬境地,地方金融办正在积极努力。2008年11月2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由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金融办和中国金融网、中国金融研究院共同发起组织的全国省级金融办主任圆桌会议上,全国26家省级金融办联合发布宣言:建立金融办长效会议机制,加强学习和交流,推进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府金融监管体系,加快金融管理体制向良

性发展和地方金融发展走向正规。

上一篇:军人的使命在于奉献下一篇:净市场保民生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