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里的刑法问题

2022-12-15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也就是说, 按照比例, 你吃10顿饭, 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 (1) 为了打击制售地沟油的行为, 各地的司法机关都严格办理, 但问题在于各个地方法院对同一的制售地沟油行为的判决并不一致, 或是判为销售不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或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或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为此2013年5月3日最高院发布了《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其中规定利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等, 将适用刑法规定的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进行定罪, 即定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是指生产者、销售者违反国家食品卫生管理法规, 故意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以下就从犯罪构成理论着手, 论证该罪名的合理性。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主体是生产者和销售者, 客体则是产品质量法规和消费者权益, 比具有深入分析的意义。

一、制售地沟油犯罪的客观行为特征

(一) 关于食品的界定

根据现有的资料, 食品有以下几种解释:《食品工业基本术语》中食品是指:可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物质, 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 不包括烟草或只作药品用的物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54条明确规定: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 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也不包括食品添加剂等物质, 排除了种植业产品和养殖业产品, 与社会现实很不相符。只有把凡是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提供营养满足人体需要的都应当归为食品, 才能最大限度的打击食品安全犯罪, 与国际接轨, 防止国际犯罪处理上出现漏洞, 达到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效果。按照这种解释, 在制售地沟油的过程中, 行为人是将地沟油中掺入食品中充作食品来卖, 自此地沟油和食品就成了一体, 消费者买来食用, 当然也就可以看做是食品的一部分。

(二) 关于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范围

高铭瑄教授认为:“所谓‘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是指含有毒性元素或者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而不能作为食品的配料或食品添加剂的物质。分析下来:首先掺入的对象必须是非食品原料 (非食品原料指食品工业用原料以外的工业原料) 。其二, 被掺入的‘非食品原料’应有毒、有害。如果不是, 则只可能在其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时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不能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2) 第一点, 地沟油是非食品原料:在制售地沟油的行为中, 被掺入的对象是地沟油, 而单纯的地沟油也确实不是食品的原料, 更不能被当做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食用。第二点, 关于有毒有害, 一般认为有毒有害是指含毒或对人体有害:地沟油中含有黄曲霉毒素等致癌物质, 可导致胃癌、肠癌、肾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癌肿。 (3) 由此我们可以初步鉴定出地沟油属于有毒有害的范畴。但遗憾的是, 在专门的“地沟油”检测标准出台之前现有的《食品添加剂食用卫生标准》、《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等是“地沟油”检测的主要标准和依据, 但就目前情况看, 按照这些标准对地沟油进行检测根本无法认定“地沟油”属于有毒、有害食品, 但不能因为不能检测就认定它无害, 至少专家对地沟油能引发上述病情是肯定的, 另外从地沟油的出处和制作流程而言, 恐怕没有人会认为它是无害的。

二、制售地沟油行为的主观方面特征

根据第144条的规定, 行为人构成犯罪必须以明知为前提, 也就是说行为人明知是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而故意掺入其所生产、销售的食品中, 或明知是掺入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的食品而故意予以销售。但是何为明知?如何来认定行为人主观态度中的明知?明知是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 是指犯罪行为人在主观上对自己所实施的行为在刑法上是否构成犯罪具有十分清楚的认识, 能预见或是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受到刑罚制裁。 (4) 明知包括对对象的明知和对行为后果的明知, 前者属于刑法分则具体犯罪中的明知, 只要证明到应知即可, 后者属于犯罪故意中的明知, 需证明到确切知道的程度。不少司法解释对此做了规定:例如《关于依法查处盗窃、抢劫机动车案件的规定》第17条:本规定所称的明知, 是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有下列情形的视为应当知道, 担忧证据明确证明确属被蒙骗的除外……《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 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规定的“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中的“明知”, 是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可以视为应当知道, 但是有证据证明确属被蒙骗的除外……《关于构成嫖宿幼女罪主观上是否需要具备明知要件的解释》将嫖宿幼女罪中的明知理解为知道或者可能知道。因此, 只要行为人认识到食品可能有毒有害, 而没有任何合理的根据在心理上加以否定, 那就是明知。对行为人而言, 将地沟油当做食用油来卖, 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按照马克思的说法, 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这样就有了犯罪动机。就一般民众而言, 都能知道从剩饭、下水道、垃圾桶里回收的废弃油根本就不可能是干净卫生的, 以此可以推定行为人也应当知道这种产品至少是不卫生、不健康的。就相关规定而言, 一个食品生产商应当具有严格的证书和执照, 并对自己的产品质量有一定的预见性义务, 可见行为人并没有在地沟油问题上尽到这种义务, 这显然是对地沟油进行掩饰和隐瞒, 因此, 可以推断行为人明知地沟油不能食用。

三、制售地沟油行为中的竞合问题

由于地沟油的巨大危害性, 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食物中毒, 对公共安全造成损害。根据刑法条的规定, 危害公共安全是指以任何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两罪的竞合之处在于它们的危害结果都具有社会性、严重性、广泛性的特征, 即危及到了不特定多数人的财产和生命。就本罪而言, 地沟油作为食用油被销售到了大半个中国, 所有的消费者都是潜在的受害者, 面临着生命健康和财产的威胁。但是两罪的差别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一, 在主体方面:本罪要求特殊主体生产者和销售者, 即使不具有相关资格;而危害公共安全罪则没有主体的限制, 第二, 在场所方面, 本罪一般发生的生产销售领域, 而危害公共安全罪则多发生在生产生活领域;第三, 在客体方面:本罪客体是产品质量法规和消费者权益, 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则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权利;第四, 在主观方面:本罪一般都是故意明知且具有牟利目的, 而危害公共安全罪则可故意可过失;最后:本罪是行为犯, 没有结果或情节的要求, 而危害公共安全罪属于危险犯, 行为需达到能够引起某种危险的状态。因此当出现了危害公共安全的结果时, 采取特别法条优先的原则, 先选择本罪, 若不合适, 再考虑危害公共安全罪。不能够为了达到严惩犯罪、迎合媒体和民众的目的, 而在司法适用中有意采用可判处死刑的危害公共安全罪, 这样不符合罪刑法定的刑法原则, 也不利于刑法的正确适用。

摘要:虽然最高法已经将制售地沟油行为定性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但实践应用中仍有许多问题。为了确认该罪名的准确性, 本文从犯罪构成方面进行论证, 并对相关的法条竞合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地沟油,食品,有毒有害,法条竞合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一年吃掉300万吨地沟油彻底禁绝需10年[N].重庆晚报, 2010-03-18.

[2] 高铭瑄.刑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 地沟油有什么危害[N].长江日报, 2012-5-23.

[4] 刘宪权.中国刑法学讲演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5] 刘宪权.刑法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层滑构造及其对煤矿生产的影响下一篇:电力企业安全文化阵地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