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行动的指南

2022-10-29

第一篇:道德与法治行动的指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指南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1、大学生活的特点及其适应。

2、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应树立的形象。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其意义。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重要意义

2、崇高的理想是什么?

3、如何树立和实现理想?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时代价值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

3、大学生应如何成为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4、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何区别?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什么是人生观?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2、什么是人生态度?我们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3、什么是人生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怎样?

4、如何理解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5、什么是人生环境?大学生应如何对待人生环境?

6、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7、如何理解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应如何协调人际关系?

8、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1、道德的含义、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2、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3、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必要性。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5、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及意义。

6、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认识。

7、个人品德的含义、特点、功能和作用。大学生如何加强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意义和手段。

2、社会公德的含义、特征和内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评价及践行要求。

3、如何认识和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4、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几部相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1、职业道德的含义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3、家庭美德的含义和要求。

4、应当怎样认识爱情与人生?了解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1、法律的含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及运行。

2、如何理解法治、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权威?当代大学生为什么以及应如何增强法治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考试不作要求)

以上仅供同学们复习参考之用,还要结合教材内容、课后思考题及平时听课笔记、读书积累、时事热点等。

第二篇:会动的“画”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掌握视觉暂留原理。

2.发现能使画“动”起来的不同原理,选择合适的方式制作简单的动画。

3.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会动的“画”》属于“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会动的画”是一种最简单

的动画,这个简单的动画也是我们目前动漫创作或者电影制作的一个最基本的基础。

它将视觉暂留的科学原理和人物或者动物的造型设计在同一载体或者是连续的画面

里面,通过玩的形式来展现,让学生感受会动的“画”并能自己创作会动的“画”,

在“玩中学”“学中玩”,感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 本

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而且要注重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设计

制作简单的会动的“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探究

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视觉暂留的原理设计连环动作的画面,制作成会动的“画”。

难点:探寻连环动作之间的规律。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勾线笔、水彩笔或彩色铅笔、16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卡

纸、剪刀、双面胶。

(教师)制作课件;制作教具:手翻书、抽拉式会动的“画”、转轮式会动的“画”;16

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订书机。 教学过程 1.欣赏会动的“画”,谈话引入。

(1)欣赏课件:会动的“画”。

教师:“有趣吗?这是一个简单的动画(连续的动作),接下来展示复杂有趣的动

画。”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欣赏!”

“这些画面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

(2)欣赏道具:会动的“画”——手翻书。 教师:示范道具手翻书。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跟变魔术似的。” 学生思考、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动的

感觉。

教师(边操作边说): “它好像是一本连环画,你们看,快速地翻动页面,会有什

么感觉?” “原本一张张不会动的画面,现在为什么会动

呢?” “通过连续播放一系列连续变化的画面,视觉上造

成画面会动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 2.深入探究,继续了解会动的“画”如何形成。

(1)欣赏课件《鹬蚌相争》,理解连续翻动产生会动的感觉。

教师: “连续翻动,画面中的鹬在动,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呢?”

教师: “这一格格画面之间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联系?整体上接下去有什么规

律?” 同桌间相互讨论,探究画面是如何动起来的。

小结:整个过程由5张画组成,每张画面有所不同,连起来播放就会产生动的感觉,

这就是视觉暂留原理。

(2)了解视觉暂留原理。

人类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就是说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画或一个物体后,在1/24

秒内不会消失。利用这一原理,在一幅画还没有消失前播放出下一幅画,就会给人

造成一种动作连续的视觉效果。

教师: “这个原理很重要,我们生活中的电影都是按照这个原理来实现播放的。"

(3)欣赏体操少年的做操步骤图。

教师指导分析: “每张图片初看基本一样,但是有微妙的变化。每张图片之间,体

操少年的身体没有变化,手部和脚部有细微的变化,稍稍抬高或

稍稍降低,它们虽有不同,但是有一定的规律:既有联系又有不

同,画面的大部分是有联系的,小部分是不同的。” (4)示范教具:翻看两张不连贯的步骤图,PPT展示体操少年不连贯的两张步骤图。

教师: “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提醒:教师在演示时,可以来回反复播放,

使学生感受动作的效果更强烈一些。) 3.进一步深入探究会动的“画”的展示方式有哪些。

教师: “刚才老师所示范的会动的‘画’,叫‘手翻书式’。”

“想一想,除了老师展示的方法,你还有其他办法让纸上的画动起来吗?”

小组讨论,探究会动的“画”还有哪些展示方式。

小结: “抽拉式”“转轮式”。 4.学习制作会动的“画”。

(1)展示会动的“画”的制作步骤图。

①想好第一张的动作和最后一张的动作。

②中间的过渡动作分解要均匀。 学生了解制作的步骤。

(2)欣赏会动的“画”:《鸭子下蛋》。

教师: “看一看,找一找,有什么难点?” “怎样才能使每幅画面连接一致?”

同桌讨论、思考如何能使每幅画面连接一致。

(3)拷贝的方法。

教师: “可以通过‘摹’的方法,利用一张薄的纸,将相同的部分摹在纸上,再

放在第二张纸上面刻一刻,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拷贝纸的作用),第二张

纸上就会有一浅浅的印子,再根据印子描出形体,需不同的部分留出再画。”

小结:通过拷贝的方式,摹印需要相同的部位(或利用光线透视的方法),并留出

需表现不同的部位的位置。

5.提出作业要求。

(1)用手绘的方式设计多个动态连续的画面(动态越多,画面连续效果越自然)。

(2)选择适合的方式让画面自然地动起来(除了介绍的三种方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

方法可以让画动起来),要求动作自然,效果连贯。 6.学生进行会动的“画”的创作。

建议:动作快的学生,鼓励可将手翻书做得厚一点。

7.展示、交流。 出示评价要素: 形象是否连贯? 动作是否自然? 制作是否精良? 操作是

否方便?

(1)学生根据评画要素,边玩边评一评自己或同学的会动的“画”。

(2)教师小结。 8.拓展。

(1)启发思考生活中不同形式的会动的“画”。

教师:“今天我们是用手绘的形式制作会动的‘画’,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制作呢?”

学生:思考生活中不同形式的会动的“画”。

小结:如“拍照所形成的连续画面”“微电影”

(2)展示照片形成的连续画面。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会动的‘画’,都是利用‘视觉暂留’这一原理而产生生动有

趣的动画效果。”

学生:欣赏、感受。

(3)展示微电影《快乐周末》。 学生欣赏、感受。

(4)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多角度思考,联系生活继续尝试不同的方式方法,制作会动的“画”。

第三篇:会动的房子

大班早期阅读:会动的房子

活动目标:

1、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感受故事的诙谐、有趣。

2、借助提问,阅读画面并能进行大胆猜测和讲述自己喜欢的画面。 活动准备:

《会动的房子》图书、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松鼠图片,引入

1、(出示课件1)这是谁?猜猜看他要去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点击课件2)导入:原来小松鼠是要去造房子,那他会把房子造在哪呢?

二、观察画面,大胆猜测、讲述

1、(出示课件3)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小松鼠有没有找到好地方来造房子呢?

2、(出示课件4)现在小松鼠有没有找到好地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找到了什么地方?

3、(出示课件5)第二天早上,小松鼠醒来,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是什么呢?房子怎么会跑到大海边去了?小松鼠会有什么反应?

4、(出示课件6)小松鼠的房子又跑到哪里去了?小松鼠会喜欢住在山脚下吗?

5、引导幼儿猜测:小松鼠的房子还会跑到什么地方去?

6、(出示课件7)请幼儿看画面说说房子跑到哪里了?

7、导入:小松鼠最后会不会被湖水淹死?奇怪的小房子为什么会动?小朋友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引导幼儿看书的封面,了解故事的题目、故事的种类及作者等)

三、阅读图书,欣赏故事

1、请幼儿自由阅读图书,教师提示阅读的方法。

2、看完后教师提问:(1)小松鼠有没有被湖水淹死?为什么?

(2)小松鼠的房子为什么老是换地方?

3、播放课件,师幼一起讲述故事。

4、请幼儿边看图书边讲述。

5、引导幼儿讨论并大胆讲述自己喜欢的画面。

四、教师总结

小松鼠因为太粗心,把房子造在了大乌龟的背上,所以大乌龟走到哪,小房子也跟到哪。但是不管走到哪里,小松鼠都喜欢,他们也因此成为了好朋友,让我们一起祝福这对好朋友和他们的小房子会走到更美丽、更好玩的地方。大乌龟背着小松鼠和他的房子还会走到哪里?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请你讲给同伴听。

第四篇:会动的房子

童话故事《会动的房子》

-----语言活动说课设计

顺昌实验幼儿园 张莉菁

《新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语言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因素,有益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说设计来源及意图

教材来源于《福建省中班领域活动指导》的语言领域,在这个活动之前,小朋友围绕“房子”已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对房子的结构、外形特征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且幼儿通过搭建、泥塑、绘画等形式进一步了解了房子。当我告诉幼儿有一种房子会动时,幼儿都想探个究竟,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因此,故事《会动的房子》油然而生。

二、说教材 新的课程改革把故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提出,要求幼儿喜欢听故事,乐意讲故事的语句,并懂得一些简单的道理。 《会动的房子》生动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松鼠在造好的房子内居住,但房子每天都在变化着方位和地点。故事中所述之事是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小松鼠、乌龟,这两只动物都是幼儿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叙述过程中小松鼠和乌龟的对话语句能够照顾到中班的幼儿的口吻,符合中班幼儿语言获得的水准。

三、说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将目标定位为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的目标

腻、驮、手舞足蹈、惭愧。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习惯和大胆想象创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品中清新的大自然画面,从而热爱大自然。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理解作品故事情节以及动物形象的特点,感受其中的幽默。

难点是:鼓励

幼儿大胆想象,续编故事。为使活动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电脑课件(幻灯片)、录音机、磁带、木偶、指偶等。

2、 画有大树、浪花、草原的背景图一幅、小背景图若干、小图片若干。

3、布置四个场景:“大树底下”、“山脚下”、“大海边”、“大草原”

四、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师幼互动。因此,活动中我除了以幽默、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还挖掘此活动价值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演示法:木偶形象逼真,深受幼儿的喜爱,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为了帮助孩子的理解,我操作木偶,让幼儿对重点、难点的内容获得清晰的第一印象。

2、交流讨论法: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凭以往的印象,我班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故事产生兴趣,有一种想表演的欲望;这时进行对话教学、交流讨论是个很好的时机。

与多媒体课件中,化枯燥为乐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兴趣盎然,使幼儿的创造性素质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

4、创设情境诱导法:具体的场景,能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能使孩子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扮演小松鼠,依次来到“大树底下”、“山脚下”、“大海边”、“大草原”上,并根据场景变化进行提问,让

幼儿在平等、宽松、活泼的环境中有足够的表现自我的机会。

五、说学法

1、操作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边操作图片边讲故事。

2、自由讨论法: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教师应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多种办法解决问题。象“房子为什么会动呢?”这类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自由讨论的空间。

3、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让幼儿自由表演故事情节,以增加对故事的理解。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六、说教学思路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集中,特点鲜明、语言通俗的特点,我从(激趣导入,以题质疑)——(以境促感,境中生情)——(角色表演,内化感悟)——(续编故事,拓展升华)四个方面引导幼儿学故事。

1、激趣导入,以题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本课一开始我就以题质疑。 教师出示一幅石块样子的贝壳图,问:石块有何用?为什么?我出示另一幅房子到了山脚下的图,说:不知怎的,这么稳固的房子却移了位置?小松鼠好是疑惑:“房子为什么会动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朋友立即叽叽喳喳,说出了许多充满智慧的答案。

2、以境促感,境中生情 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以小松鼠为情节发展主线,从形式内容上吸引孩子,由于电脑提供的软件不仅形象直观,色彩鲜艳,而且富有动感,尤其配上栩栩如生的卡通形象,更能使语言和形象有机融合,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感官,生动地形成语言表象。我让幼儿边听故事边看幻灯片、课件。并根据故事内容提问:

(1) 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

(2) 小松鼠到过哪些地方?

(3) 小松鼠在旅行中听到过哪些声音?

(4) 房子为什么会动?

3、角色表演,内化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幼儿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我以情境表演为导入,根据教学实际与孩子们的特长提议他们分工合作表演课本剧,在布置好的四个场景中,幼儿手持指偶大胆表现小松鼠和乌龟,从而了解到乌龟的生活习性,以突破重难点。

4、续编故事,拓展升华

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孩子的好奇心一旦被教师引导激发出来,

就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采用不同的鼓励引导方式,来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以解决难点。我在课末提出:如果你是小乌龟,你会将小松鼠的房子移到什么地方去?把你的想法画到画纸上,然后讲给小朋友听。又一次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地培养。

2005年3月

《会动的房子》

第五篇:《会动的玩具》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对民间玩具,现代儿童玩具的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会动的玩具制作的基本因素,体会玩具的人文价值、科学性。

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懂得牵动、拉动、转动等玩具的连接。

教学难点:

分体组合,连接的方法和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教学方法:

示范、练习

教具:

废旧瓶罐、乒乓球、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玩具吗?是你亲手做的吗?今天我们来亲手制作会动的玩具。

二、新授课

1、欣赏会动的玩具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玩具,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请几个同学上来一起玩。每个同学拎不同的部分,让玩具动起来。

2、探索学习

师:你知道这只熊猫是怎么做出来的? 学生分析总结:

1)选用厚厚的硬纸壳,画出熊猫的外形,填上颜色,将每一部分分别剪出。

2)用图钉或其它材料将关节处如头和身子,身子和四肢等固定好。想一想连接点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固定。

3)用绳子绑住熊猫的每个部分,小组同学分别牵不同的部分,让动物动起来。

3、老师示范讲解。例如:小蚱蜢:用乒乓球做头,药瓶做身子,塑料管和扣子做四肢。 狮子:用包装带做毛皮,和其它材料一起做粘起来。

4、学生小组合作,实践活动。

注意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的特点,可以做哪一部分,用什么方法动起来。

5、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6、作业展评:“看谁的熊猫做得最有创意。”

三、小结:今天我们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了有趣的玩具,回去和家人分享你的喜悦吧。

上一篇:道德与法治教案三年级下一篇:第二学期团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