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构建和谐校园与人事工作新要求

2022-09-10

当前, 各高等院校认真贯彻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纷纷提出“构建和谐校园”的战略目标, 这是非常切合实际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重大举措, 作为直接与教职工打交道, 直接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人事工作部门, 应该充分发展自身优势, 把握机遇, 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校园”这个主题深入开展工作。

1 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营造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是其思想的根本旨趣所在,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 胡锦涛同志在构建和谐社会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胡总书记的讲话将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原则提出来, 突出了以人为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指导作用, 也进一步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和意义。以人为本理应成为建构和谐校园, 进一步搞好各项工作特别是人事工作的指导思想。

高等学校是人才的聚集地, 作为管理人才的部门, 人事工作者一是要进一步转换转念, 树立科学人才观, 相信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 坚信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能够为社会、学校的改革发展作贡献的都是人才。二是要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1], 进一步强化“一切为了人, 为了一切人, 为了人的一切”的服务宗旨, 为人才的发展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做到对人才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 把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协调好各类人才的利益关系, 既要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又要保护好现有人才的积极性;既要发挥高级人才的领军作用, 又要重视一般人才的基础性地位;既要满足优秀人才的合理要求, 又要关心竞争中处于弱势群体的正当利益, 使各类人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创造人人争相成才、互相促进成才的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

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营造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 作为人事部门还必须转变用人观念。一方面要容许人才合理流动, 除了筑巢引凤, 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即在流动中发现自己所需最佳人才外, 也要允许人才在流动中抓住机遇寻找最佳发展位置, 以发挥高校向社会输送急需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打破人才是部门和单位所有的旧观念, 树立“人才资源的价值在于使用”的新理念, 多渠道、多方式“招才借智”, 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 实现资源共享。

2 进一步推动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利益关系的和谐

针对当前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领域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尽和谐的音符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提出“要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高校要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构建和谐的教职工人际关系, 重点之一在于切实解决好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收入分配问题。

在分配制度改革中, 人事部门要把握好几个原则。一是“优劳优酬、兼顾公平”的原则, 在薪酬制度设计时, 一方面要遵循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理论, 适当拉开收入差距, 以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工作效率与业绩水平, 即“效率优先”;另一方面还必须注意到激励过程中的“公平原则”的约束, 即要兼顾公平。通过科学设岗, 合理定编逐步建立起以岗定酬, 按劳取酬, 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 既要保证外部公平, 又要保证内部公平。二是必须把以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度政策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度重视和维护师生员工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三是建立健全学校利益沟通渠道和利益诉求机制, 引导教职工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

在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 还要注意正确处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 因为人不仅有物质激励的需要, 更有精神激励的需要, “从理论上讲, 人们的需要是从生理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当个人的物质利益得到满足后, 社会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就占据主要地位。”[3]因此, 高校在分配制度改革中, 除了在物质上要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倾斜外, 还要营造崇尚师德、讲求奉献的校风, 重视教职工自尊感、平等感、成就感、荣誉感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为教职工创造良好的、平等的教学环境、科研环境、制度环境和生活环境。

在分配制度改革中,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处理好引进激励机制促发展与老干部分享改革成果的关系。老干部为学校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是学校的功臣, 因此, 在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时, 一方面要使老干部现有的一些待遇不受到影响;另一方面, 也要让老干部同在职人员一样, 共同分享改革的成果, 这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也是继续发挥老干部作用, 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献计献策的需要, 也是尊重历史, 弘扬社会主义敬老传统美德的体现。

3 进一步强化人事工作服务职能,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最终目的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不断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 营造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 最终也是为了促进学校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发展,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人事工作部门要千方百计为教职工培训进修、学术交流、职称晋升、科学研究、评先评优等服务。

人事工作部门要配合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要求, 广泛搜集并及时发布全国各高校单科进修、访问学者、出国留学、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博等相关信息, 并积极主动与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联系, 做好推荐和服务工作, 协同有关职能部门在教学安排、福利待遇、经费补贴等方面做好工作, 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常规的计算机、外语、岗前培训等工作中要进一步强化管理和服务意识, 既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教职工学得放心、舒心、称心。进一步做好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工作, 运用激励机制, 制造脱颖而出的平台, 积极推荐他们参加政府特殊津贴,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各类名师等选拔活动。

职称评聘工作也是教职工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因为教职工尤其是教师的个人收入几乎全与职称挂钩, 从工资、住房、奖金到申报科研项目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称评聘, 因此, 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 人事部门一定要花大力气做好职称评聘工作。在职称评审过程中, 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 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不唯学历, 不唯资历, 不唯身份, 不拘一格, 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行评聘分开, 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 以学校编制现状和发展规划为目标, 以办学规模, 人员素质为依据, 以教学和科研任务为基础, 因事设岗, 按岗竞聘, 做到人事相宜, 事职相符。同时, 在职称评聘工作中, 要扩大民主监督, 实行“全过程公示制”, 即在职称评审中, 岗位公开, 申报材料公开, 评审条件公开, 评审办法程序公开, 评审结果公开, 在聘任中岗位公开, 申报人考核成绩公开, 聘任条件公开, 聘任办法程序公开, 聘任结果公开, 使整个评聘工作处于广大教师职工的监督之下。

4 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促进人事干部队伍自身的和谐

毛泽东同志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是决定因素”[4], 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 必须进一步加强人事干部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人事干部个人素质, 促进人事干部队伍的和谐, 只有人事干部素质提高了, 才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才能进一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首先, 大力抓好理论学习, 以提高高校人事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高校人事工作者要严格要求自己, 无论工作多么繁忙, 也要努力抽出时间来学习理论知识, 采取多种方式,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讲话为指导, 结合新时期高校人事工作的特点, 深入研究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时刻把握新时期高校人事工作的新思维、新动向。在理论学习中, 既要完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 深刻认识和理解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 又要提高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推动高校各项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

其次, 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人才开发理论的发展, 办公自动化的普及, 给人事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 服务广大教职员工, 人事工作者要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广泛涉猎管理学、人才学、文书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全面提高人事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再次, 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人事工作无小事, 事事都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上传下达和贯彻执行, 关系到每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组织人事干部的特殊地位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牢记执政为民的宗旨,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增强人事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讲理想, 讲奉献。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严于律己, 热情待人。工作上既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 又要耐心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 帮助教职工不断进取, 在原则范围内尽力为教职工排忧解难。

摘要:人事工作部门应该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校园”的主题活动, 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积极稳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切实做好师资培训、职称评聘等关乎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工作, 并且不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以进一步营造和谐的人才工作和发展环境, 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

关键词:高校,和谐校园,人事工作

参考文献

[1] [2] 胡锦涛.在省部织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开班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 07, 12 (1) .

[3]  侯光明, 李存金.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66-67.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14.

上一篇:高血压手术病人的麻醉处理分析下一篇: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