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詹姆逊的总体性观念与文化批评阐释

摘要:本文从总体性这一传统哲学的基本认识论入手,聚焦于研究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的多元总体性理论,揭示了他对于黑格尔、马克思、萨特、卢卡契和阿尔都塞等人的总体性理论的吸收和借鉴,阐述了他在总体性理论指导之下作出的关于后现代文化文学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文学批评理论,以及对于第三世界文学的评价和定性。本文综合参考和吸收借鉴了相关学者对于詹姆逊多元总体性理论建构以及文化与文学文本批评实践的深刻解读和精彩评论,探讨了总体性理论对于詹姆逊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和开展丰富有效的批评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作用和深远意义。激烈动荡历史文化时代环境使詹姆逊在他那漫长且多产的学术历程当中始终背负着振兴马克思主义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资本全球化的势不可挡,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后现代文化的强力冲击,全新的媒体技术和文化形式的出现,这些都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种具有极强生命力和适应能力的理论,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其把握客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方法,也是其永远保持青春活力的奥秘所在。它给我们作出辩证全面的解释和指导,使我们有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历史环境。黑格尔指出总体对于各个部分的统率地位,总体特征存在于各个部分当中,各个部分综合起来共同构成总体,并且阐述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这些理论观点成为詹姆逊洞察当代变幻莫测的文化现象,把握其共同本质的绝佳视角,也给予他大胆介入当代理论纷争,关注最新的文化现象,灵活地吸收和借鉴各家理论的高度自信,以及构建具有多元总体解释能力的理论体系的宏大愿望。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指出了人的异化的根源,既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相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历史先进性和存在的必然性,又雄辩地揭露了其违背人的总体性存在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不断深化的分裂和异化当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将要为人类进入最终的总体性理想社会做好最充分的物质和精神准备。詹姆逊坚持以生产方式作为理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终极符码,将不同形式的文化逻辑与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以总体性的第三世界文化逻辑作为克服资本主义异化危机的希望所在。卢卡契强调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它各种理论的本质特征,他将总体性统一在本体论,目的论和方法论这三个方面,而且指出我们要以总体性视角来看待生产关系,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性和阶段特征,帮助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认识到其看似完备的生产关系当中蕴含着彻底变革的可能性。他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视为绝对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对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詹姆逊秉承了卢卡契对于总体性的高度强调,并且以此作为自己解读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基本立场,他致力于分析一个社会的集体意识形态,并试图通过唤醒革命性的集体意识形态来达到抵制资本全球化的目的。萨特以自己的思维活动作为证明自己存在的确凿证据,以此为基础而发展起存在主义。他大胆地质疑和批判社会当中流传下来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立志成为一位不抱任何成见的、不受任何约束的、彻底的个人主义者。他肯定总体性的认识方法,个体不断的自我否定和建构是意义和价值的来源。萨特的总体性辩证法始终聚焦于具体个人的实践活动,而非抽象静止的社会关系属性,个人充当了不断自我否定的总体性辩证运动的主体。詹姆逊继承萨特的批判精神和总体性思想遗产,弘扬他积极介入社会文化政治批评实践的态度。他勇敢地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旗,宣扬总体性辩证法相对于其它理论思维方式的绝对视域地位,坚持以生产方式总体来阐释社会和文化现象,在不断地总体化和批判否定当中来保持理论的活力并且无限地接近于真理。阿尔都塞提出结构总体性概念,指出总体性存在于结构当中,破除人们追寻事物唯一本质的妄想,进而揭示事物发展过程当中各个组成要素的内在规定性以及相互关系。詹姆逊以阿尔都塞的结构马克思主义为中介,将语言和总体在历史范畴中统一起来,认为我们只能通过在意识形态抑制之下的文本来接近历史和真理。从而也就顺理成章地将自己的研究领域限制在文本范围,以对于文学和文化文本的解读和批判来取代对于现实政治的干预和指摘。他与后现代主义者一道站在了文本批评的最前线,然而又刻意地保持着理论与现实的距离。詹姆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和原则,运用总体性的认识论,强调整体对于部分的绝对统率地位,同时始终坚持单一本质和终极视域的观点。他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和文学现象,揭示其背后的生产方式决定因素。詹姆逊坚持把文学与文化的发展变化归结为某个同一性本质,以生产方式这个终极符码来解读所有的文学与文化现象,将文学视为集体意识形态的压制策略与艺术化表达。他充分地吸收和借鉴当今时代丰富多元的理论批评话语,并且加以创造性的阐释发挥,大胆地将当代众多的理论话语都拼贴和挪用到自己独特的理论建构当中。承认它们局部有效性,大胆地将它们糅合到自己庞大的理论体系当中,而与此同时又宣称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原则至高无上的地位,多种理论话语之间的冲突和隔阂恰好反映了后现代文化的特征和启迪意义。他以后现代文化和文学现象为主要的批评研究对象,通过自己的理论创造来证明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理论在当今时代的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他结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变来将资本主义文化划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提出了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的著名定义。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指出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运用马克思主义为后现代主义作了精辟的诊断和对策规划。承认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后现代主义的天下,唯有坚持反体系的体系化才是唯一的出路。至此,他已经预见到了理论自身的消解,在体系建构当中同时蕴含着的解构的因素。同一与差异构成了总体性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建构与解构则构成了总体化的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唯有不偏袒于任何一方,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把握总体性的精髓和实质。他创造性地提出政治无意识概念,并且进一步阐释发挥了内在形式,乌托邦等文学批评术语,富有创造性地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他大胆地借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成果,并且将它运用到社会集体领域,创造性地提出政治无意识这个表征群体性潜意识的概念,以此来分析众多的文学文本,将个人经验与社会历史总体命运结合起来,很好地贯彻了他利用总体性的手段来认识社会和历史规律的原则与立场。他将精神分析方法运用于社会集体意识活动,揭示出意识形态的遏制策略,旨在挖掘出那些被压抑的潜在意识。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的基本立场,承认文学作品的内容对于文学具体形式的决定作用和地位,并且进一步挖掘其根源,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释发挥了内在形式的观点。指出内容与形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重要辩证观点,将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视为不可分割、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两个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这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他强调社会历史对于文本形式的制约和决定作用,既然社会内容决定文学形式,而且由于文学艺术作品与用于社会交际的语言以及历史内容之间的特殊密切关系,社会历史内容就可以被视作文学作品的内在形式。社会内容在文学作品被创造出来之前就已然成型,它内在于文学作品当中,先决性地塑造了文学作品的具体形式。作家的作用只是依照其内在形式的要求将它如其所愿地表达出来,他或者她所能够起到的只是一个工具和手段的作用。这种看似激进的观点与解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对于作者主体性地位的颠覆性反思也有相通之处,作为创作素材来源的社会历史以及文本总体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形成具有不可否认的塑造作用,任何作家都在某种程度上借鉴和利用了其他人所创造出来的文本,都只能使用语言文字这种交流表达工具,对社会历史所提供的素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做历史和文化的传声筒和代言人。简而言之,一切文本都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他进而提出一切文本说到底都是政治的,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化表达方式,集中体现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抒发了各自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历史和政治是文学文本解读和阐释的最终视域,一切文学现象和文学理论都将在历史总体当中得到恰当的解释和说明。詹姆逊认为对于历史总体的把握和未来的总体性规划都是属于乌托邦范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自身解放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总体性学说,它关注的重点是人在历史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所起的作用,以及人对于历史总体的把握和对于历史走向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规划,它具有乌托邦的性质。历史是一种总体性的存在,人们在不断的总体化过程当中逐渐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的真理。尽管人们无法全部地掌握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但是总体性的认识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武器,可以让我们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认识过程当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理论建构,在对于局部真理的把握当中来窥见历史的全貌。马克思主义以总体性作为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历史总体作为研究和考察的对象,以人类的最终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理想追求,以对于现实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总体性作为其实践性和革命性的典型特征。文学文本作为对局部历史真理的把握和理解,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于乌托邦的想象和冲动。詹姆逊力争做一名世界性的知识分子,具备全球视域和世界大同的理念。他深刻体会到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之间日益严重的异化和分裂,将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文学视为与第一和第二世界截然不同的他者。认为第三世界的个人与社会尚未分裂,个体经验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的故事可以被视为关于集体和国家命运的寓言。寓言作为一种在西方文学史当中早已过时的文学形式,在第三世界文学语境当中得到了复活和振兴。他的这种想象或许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成分,既把克服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异化的希望寄托在被他者化的第三世界文化上面,又不无优越感地将西方尤其是美国想象成奴隶主,而第三世界则是缺少勇气、处于被征服地位的奴隶。他认为现实主义包括现代主义在内,都早已过时了。第三世界可以做的就是接受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的殖民统治,资本主义全球化则体现为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资本的全面入侵和无情同化。可以说他又回到了形而上学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继续地把自己锁在语言的牢笼里面。总而言之,詹姆逊是一位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责任心的杰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秉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坚持总体性的原则和立场,并且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了其它流派的理论资源,密切关注时代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以生产方式作为主导阐释符码,以文学和文化文本的政治化阐释为目标,以多元化理论视角的交织以及异质性文本的并列和拼贴作为理论表述特征,开创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体系。我们不能苛责他与生俱来的美国文化优越心理和西方中心主义立场。我们要注意到他的理论实际上处于体系化与反体系化的紧张对抗当中,他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客观无情的批判与身处后现代主义运动中心地带的理论家所感到的自豪以及全球化扩张的野心同时占据了他的思想。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就是正视他的理论贡献,警惕在西方学者身上所常见的对于东方国家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视域局限。毕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发展第三世界文学和文化的重任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和创造,而不能寄托在第一世界专家学者的同情和怜悯之上。总体性对于詹姆逊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也是他的本体论关于事物本原认识的原则和立场。我们要反对那种形而上学的僵化的总体性,要主张那种在不断的否定当中获得肯定的总体性。这是詹姆逊的总体性方法论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我们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源泉,以及构建开放总体的理论根基。

关键词:詹姆逊;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后现代文化;第三世界文学

学科专业:比较文学学科建设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詹姆逊的学术背景与理论根基

二 国际学术界对于詹姆逊的研究

三 中国的詹姆逊研究及译介

四 本文结构与主要观点

五 本文研究价值以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总体性观念的渊源与流变

一 黑格尔的同一总体性

二 马克思的异质总体性

三 卢卡契的黑格尔主义式总体性

四 萨特的辩证总体性

五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整体性

六 詹姆逊的多元总体性

第二章 总体性观念指导下的后现代文化批评

第一节 后现代文化的时代分期与定义

第二节 后现代文化的特征

第三节 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策略

第三章 总体性观念指导下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总体性的辩证解读法

第二节 辩证的文学形式观

第三节 政治无意识

第四节 乌托邦欲望

第四章 总体性的全球化视域:第三世界文学民族寓言

第一节 寓言与象征

第二节 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学观

第三节 詹姆逊的民族寓言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电力公司物资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