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发展让校园更精彩

2022-09-28

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需要作长期而艰辛的探索。我们要立足学校实际, 对构建和谐校园系统工程的各要素进行分析, 针对各要素的和谐特征, 在管理上下工夫。

一、依法办学、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是教育事业推进法制建设,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 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 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 切实执行校务公开制度, 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以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实行依法治校, 作为学校负责人就要学好法、用好法, 规范办学, 提高社会满意度和公信力。推进依法治校, 有利于从根本上改进治校方式, 以利于科学治校、民主治校;推进依法治校, 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化解矛盾, 维护校园的安定与稳定;推进依法治校, 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形成推动发展的良好氛围。推进依法治校, 有利于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第一要素。为此, 务必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各成员的聪明才智, 实现工作效率、人际融洽和班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 识大体、顾大局,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 以工作和事业为重;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的原则不断提高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和治校的自觉性、主动性、前瞻性, 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领导的亲和力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起到示范和凝聚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 校长是关键。校长要有高尚的情操, 光明磊落, 以德服人。人际关系说穿了就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关系, 所以校长要善于沟通心灵, 要用光明前景激发人心, 用真情关怀温暖人心, 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 用人格魅力臣服人心。要实现人际和谐化, 就要做到公正、公平, 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要始终与师生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全面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领导应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 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

三、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是贯穿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原则。“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也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 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在学校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体现“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 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坚持“以教师为本”, 就应该尊重教师, 尊重教师在学校事业中的主人翁地位, 尊重教师的人格, 尊重教师的创造, 保证教师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 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坚持“以学生为本”, 就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发展的主体, 坚持“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每一个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坚持以育人为己任,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 实施人性化管理, 给学生以关爱, 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 以诚待人,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和谐, 让学生潜心向学, 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一切积极因素才能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 各类人员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四、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

一个和谐的校园, 应该有千姿百态、意蕴丰赡的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 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给稚嫩的手带来力量, 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先进的校园文化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等等。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和荣辱观, 围绕校园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 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 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 为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

五、构建优化的教育体系

优化的教育体系, 从根本上说, 要按现代教育的要求, 结合课程改革, 让学生做到“四会”, 即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学习、学会关心: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活实践教育, 引导学生会欣赏并享受美好的生活, 提高学生生存素质, 达到“生活与生存的和谐”;要探索健康教育的特色和心理, 提高学生体能素质, 培养学生敢于竞争、竞技的个性品质和健康坚定的人格;要倡导自主、探究、创新性的学习方法方式, 引导“学会学习”, 达到“施教与求知的和谐”;要学会关心, 尊重人格, 注重心灵的共鸣, 体现“关爱、宽容、和谐、共生”的人文宗旨, 关注人心、人格、人性、人生培育, 大力弘扬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精神, 让学生在优良的人文环境中“学会关心”, 达到“管理与自律的和谐”。

六、创设温馨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个小环境, 社会是个大环境。社会环境 (含周边环境) 对学校的影响是巨大的 (有积极的影响, 也有消极的影响) , 因此, 我们在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时, 应加以特别的关注与思量。特别要想方设法清除那些容易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 比如不良的网吧、歌舞厅、游戏机等。对此, 必须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 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 共同治理。自然环境包括校园的花草树木, 校园的绿化, 乃至校园的空气质量、噪音范围和光线亮度等。如果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 所接触的一切, 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丽, 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我国古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 究其目的, 无疑是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 假湖水以静心情”。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里, 师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放飞美的心灵。校园的物质环境则指校舍建筑、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和其他一切有形的教学设施。舒适、幽雅的自然环境和卫生、安全的物质环境, 可以使师生们神清气爽, 心情愉悦, 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景美则心旷, 心旷则神怡, 神怡则智清, 智清则学佳。”构建和谐校园, 更应注重软环境建设——即人际关系, 包括师生创造的人文环境。一个和谐的校园, 首先应该拥有优美和谐的人际环境。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 和谐可以团结力量, 和谐可以促进事业的发展。校园和谐必将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推动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为此, 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不断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以深化教育改革, 不断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和谐校园”建设的终极关怀是什么?应当是学生的幸福体验。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成长的快乐。成绩好不一定表明和谐, 但幸福毫无疑问是一种和谐, 我们决不能以发展压倒幸福, 以成绩牺牲快乐。和谐校园应当十分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幸福体验:有没有拥有令人敬佩的教师、有没有结成促膝谈心的朋友、有没有开展乐此不疲的活动项目、有没有找到废寝忘食爱读的书……“和谐校园”建设力求让每一个学生, 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巅峰体验, 在交往生活中获得归属体验, 在休闲生活中获得审美体验。和谐教育最终要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即可持续发展。“和谐校园”的建成最终让学生体验一份生命的精彩。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教育事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作长期而艰辛的探索。必须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 加强校园领导班子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 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设温馨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在教育部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2] 《学会生存》——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

[3] 《建设和谐校园五要素》 (《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6日.付留鑫文) .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解析》 (中共党史出版社) .

上一篇: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下一篇:“非遗+文化”模式下文创产品的营销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