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活动过程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艺术节活动过程范文

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过程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重要阶段。

一、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是艺术家在长期积淀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深切的感受和审美发现,激起创作的欲望萌动和动机生成。它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

二、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

艺术家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导下,围绕着从生活的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体意象,运用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思维。

艺术构思过程的实质是一个典型化的过程,目的在于创造高度理想化的艺术形象。如果不致力于艺术形象的典型化,创作意图就不能很好地实现。艺术典型化的程度越高,就越完美,越有普遍意义。典型化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

典型化:是构思典型或具有典型性的艺术意象的过程和方法。它是艺术家把不够典型的生活材料,按照文艺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规律,经过艺术的加工改造,构思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意象的过程。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将典型的艺术意象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

三、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运用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将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意象物态化,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可供鉴赏的艺术作品,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

艺术创作中的“传达活动”,就是艺术家运用各种媒介材料和技术手段,表现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和认识成果,把构思形成的审美意象实现为作品的阶段。简言之,艺术创作其实质就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这也是艺术创作过程的完成阶段。 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笔下之竹”是对艺术创作过程三阶段的形象描述。

第二篇:艺术作品的含义即形成过程

艺术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经过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创造出来的艺术产品。是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艺术作品的题材、主题、细节、情节、情感等要素的总和。一方面,艺术创造着寻求润泽心灵的文化产物创造的意向和行为的实现,促成了艺术 作品的形成或产生。另一方面,艺术创造者寻求意图放置的意向与行为的实现,促成了艺术作品的形成或产生。艺术作品的特征

首先,“艺术作品必须是艺术家刻意创造的作品,它看上去必须具有审美性”或审艺性。其次,艺术作品必须是表现了艺术学科部分元素或艺术模糊元素的艺术家刻意转换的作品.

最后,艺术作品必须是陈述表现了独创性或首创性艺术内涵或艺术边界拓展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品。

第三篇:论教学过程中表扬和批评的艺术

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不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好习惯。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表扬与批评贯穿其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巧妙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

表扬是指对学生有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优良的学习成绩或其它方面有较突出表现的肯定评价,是激励学生继贯奋发进取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方法。所带来的教育效果是良好的,具有激励性激因。批评则是对学生的不良言行给予还定的评价,是帮助学生分晴是非,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明确方向的一种教育方法。它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消极的,但带来的教育效果只要能正确地对待,也可以过到预期的目的。

如果一位演员从来听不到观众的喝彩;如果一位工作出色、进步明显的下级从来听不到上级对自己的表扬;如果一位为家庭和孩子所付出辛劳的妻子从来得不到先生的称赞;

如果一个好学上进、知错就改的孩子从来听不到老师、父母对自己的夸奖„„

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

表扬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口头表扬、书面表扬和用点头、微笑、眼神、拍肩膀、做手势的无声表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表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1、表扬的先导性。榜样是班集体中同学们学习、赶超的对象,这就决定了表扬所必须具有的先导性。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要做善于从多角度透视的有心人,务必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表扬的先导性作用,同学们才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2、表扬的含蓄性。表扬在很多场合应该大张旗鼓,才可以发挥出表扬的功效;但有些时候,注重表扬的含蓄性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策略。比如,教师要求的某种事,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很好,只有少部分做得较差时,我的选择是请做得好的人站立一下。这样做,对受表扬的人来说,一切尽在不言中;让做的差的人“心有所动”而又不过分难堪。

3、表扬的层面性。表扬的“多层性”是从一个角度反映表扬对象从较好走向更好、很好的成长历程;表扬的“多面性”是从多个角度反映表扬对象的闪光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起教育技巧时说“教育者与自己对象的每次接触,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励对方的内心活动。”

基于表扬具有的以上特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的差异,事情的类别而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表扬这个武器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一、要善于表扬。

老师应深入了解待优生内心深处犯错误的动机和目的,不要老是盯在其犯的

错误上,要注意批评的应是学生错误的行为,而不是针对人,否则,一味的批评、指责、训斥,学生容易自我否定,自卑,甚至学会撒谎、出现逆反的敌对与反抗行为。作为老师应注意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审视学生,要善于发现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巧妙地在表扬中少加批评,可能效果更好。

二、要及时表扬。

对待优生应该表扬的行为,老师应及时的表扬奖励,以强化刺激,因为学生心目中,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的。例如,我班一位自制力弱,平时上课说话较多,影响同学学习的学生,但是经过我的仔细观察,他在几次班级活动中,如打扫卫生、为广播操比赛借衣服等积极认真,我就及时表扬其讲卫生、关心班集体的优秀品质,从而引导学生对整个班级学习气氛的维护上,使其自制力得以加强。

所以,对学生的表扬,要及时,不能时过境迁才表扬,否则,表扬会使学生莫名其妙,这样的表扬不会有好的印象,更谈不上优化优秀品质和行为的作用了。

三、要乐于表扬。

对学生的表扬应是老师发自内心爱护学生的体现, 要注意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不能老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认为“待优生”一点的好的表现是微不足道的,不轻易表扬学生。须知良好的品质与大的成绩是由许多细小的行为与环节组成的,要求学生一下子由“差”变优是不现实的,只要有助于学生改正缺点,祢补不足,顺利转优,老师就应乐于表扬学生。如我班有住校生李学林,平时周末的作业经常不做或者不做完,有一次,她很高兴的把作业交给我,我发现全部完成,当时就在全班进行表扬,并给奖励,此后,她的作业完成情况好了很多。

四、表扬要有针对性。

表扬要有依据和具体,也就是不能盲目和随意。例如,是学生学习上取得进步,就应就其学习上大力表扬;是纪律上改正了迟到、上课说话的缺点,就应对其自律性上进行表扬,如此就能起到强化优秀的作用。否则,该表扬的不表扬,不该表扬的说好话,或表扬起来笼统概括,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反而会冲淡转化的效果。

五、表扬要注意方式和选择合适的强化物。

这一点要求老师表扬有严格的分别。即是口头表扬还是以光荣榜的形式写出来;是当众表扬还是单独谈话时称赞;是精神表扬还是物质奖励。不同的学生对表扬与奖励的反应不同,故应因人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表扬与奖励方式。对经常调皮捣乱、破坏纪律、人缘不好的学生,当众表扬可以帮其恢复声誉,创造利于学生树立优秀品质和行为的环境;对性格内向、成绩落后的学生,可单独谈心,表扬其遵守纪律的优点,鼓励其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活动,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对考试进步大的学生,可以发笔记本或钢笔以示奖励。等等。

六、表扬要持续。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的进步也有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只有积聚了一定的量变才会发生质变。因此,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的优点、长处,要不断鼓励、表扬,使孩子有成功、喜悦感,并且自信心逐步增强,不断挑战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我班的一位同学起初不但做事的速度极慢,不按时完成作业,而且常常因受到同学的欺凌而淌眼泪,后来在我的不断鼓励、表扬声中奋发图强,终于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给老师的信中曾写下了“老师,其实我已经在心中默默在喊过你很多次姐姐,但我真想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大声喊你一声‘哥哥’,因为你比我哥哥对我还好。”的句子。

七、表扬要真诚。

虚伪的表扬,不但起不到树立孩子自信心的作用,有时孩子还以为这是老师、家长对他的嘲弄,讥讽。因此,表扬孩子应持真诚的态度,使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劳动是尊重、赏视的,愿意欣赏他的劳动成果。这样可以激励孩子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八、目标不宜太远。

许多老师、家长设立了非常优厚的大奖,等待孩子去拿,但目标太过遥远,孩子不宜得到,使这种奖励成为孩子不能实现的梦想,久而久之,孩子的进取心在无望的情况下也会减弱。因此,这种设奖的方式也不足取。我在班级内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设立的各类奖项目标从来不高,都是使孩子伸伸手就能得到。(如我在期末发放的各种奖状中,总得到率达到了全班学生80%)这样,孩子的进取心自然会越来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爱学生,就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对于有碍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不良习惯、错误言行、甚或有悖于社会公德乃至触及刑律的恶劣行为,学校和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惩戒。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批评教育学生更是教育者的责任。当然批评也得讲究艺术。

一、鼓励——巧妙的批评

小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自尊心强,爱面子,因此可以不从正面提出批评,而是从侧面绕一绕,巧妙地给予鼓励和提醒,即在批评中寓于鼓励和鞭策,在鼓励中饱含信任和期望,在信任中维护其自信和勇气,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又不丧失自尊,从而起到预期的批评效果。

二、商讨——热情的批评

面对认识及判断能力较强的学生,切忌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训斥和指责,因为这是他们最反感的。应该以诚恳、平和的态度,热情的关怀去帮助和引导他们,适时地并用适当的语言指出其不足之处,言语要饱含深情,态度要蕴藏期望,表情要充满关心,心平气和地同他商讨不良行为的不良后果以及纠正的办法,使他感到教师的诚恳批评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接受批评进而改正错误。

三、沉默——无声的批评

一般来说,批评都要诉诸声音、语调和动作。然而,在一定场合,教育者有意识地沉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批评方法。实施这种无声的批评,首先要创造一种紧张、严肃的气氛,批评者表情要严肃,态度要冷漠,眼神要专注,使学生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感觉到教师的不满和责备,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并在自我反省及检查中领悟到自己的不足或过错,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然,这种无声的批评方式要注意把握时间的长短,要适可而止。

四、谴责——严厉的批评

无庸讳言,在中学生中也有个别平时表现极差而又屡教不改的,或者所犯错误性质较严重、影响较坏的。对这些人则不能采取轻松、委婉的批评方法,更不能姑息迁就,而是要进行公开的严厉的批评。批评的态度要愤慨有力,表情要严肃认真,语言要激烈尖锐,批评时切忌含糊其辞、目标不明,也不宜威胁鄙夷、讽刺挖苦,更不能嬉皮笑脸、漫不经心,要让犯错误的学生及旁人都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理解和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

五、用好幽默式批评

幽默式批评就是在批评过程中,使用含有哲理的故事、双关语、形象的比喻等,缓解批评的紧张情绪,启发批评者思考,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使批评能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幽默式批评在于启发、调动被批评对象积极思考。它以幽默的方式点到批评对象的要害之处,含而不露,令人回味无穷。但是,使用幽默式批评不要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否则,将适得其反,给人一种画蛇添足之感。

总之,表扬和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具有其艺术性,在教育过程中应适时恰当地采用表扬和批评的方法,因人而异,因事而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你的表扬和批评取得最佳的效果。

第四篇: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师生交往的艺术

——听周红五等四位专家讲座的体会 史跟录

非常感谢学校能给我这样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使我能够聆听到著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周红五,江苏省十佳师德模范李风遐,中国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余国良三位专家的讲座,这次的讲座,使我感到受益匪浅。

“不听我的课,他们要后悔一辈子”-----这是我听到周老师的第一句话。一开始,我只是认为老师自信或幽默。然而,听了周老师的课,我感触颇多,才明白这句话是真实可信的。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讲座,让人听得意犹未尽,用受益匪浅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周教授讲的主课是“把学生当人看”。周教授以“学生是什么?”“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把学生当人看吗?”这一提问的方式开始讲座,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人” ,对待学生,我们作为教师只能是爱你没商量。当我们老师每天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我反思一下自己,每天走进教室,做的第一件事总是询问查看作业完成情况,询问过孩子们周末过得怎么样吗?观察过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了吗?在这些方面我真做的很少。听完周教授的报告,让我对自己进行反思,今后上课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询问孩子们的身体状况,和孩子们进行交流。作为老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做到把自己的学生当人看,我想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去关心孩子,去尊重孩子们,而不是把孩子们仅仅当做学习工具。

周教授的课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他讲的“怎样和学生进行交流?”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与他人沟通交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每个学生也都期望能和教师沟通交流。但在今天党的学校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总是存在这这样和那样的障碍。存在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作为我们教师会听吗?我们会从学生的角度去吸收、接纳他们话语中的有效信息吗?我们能正确解读他们想表达的观点吗?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会使教师形成一种职业性的思维习惯,那就是“我说的都是正确的”。在和学生沟通交往中,我们首先需要防止“自以为是”的态度和灌输式的沟通交流方法。如果采用这样的方式沟通交流,那通常的情况就一定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这些都是主观上造成的师生沟通交流的障碍。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要耐心地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说出他们的心里话,说出他们对问题的感受、认知和体验。这样的沟通才有效。

在和学生交往过程中,我做到了真正把学生当人看了吗?我做到在和学生交流过程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了吗?这些都是我听完报告后反问自己的问题。我想今后在班主任的生涯中,我一定会朝着这两个方面努力,和孩子们一起快乐生活。

第二天听李凤遐老师班主任培训讲座:她说,当一辈子中学教师,做一辈子班主任,当最好的教师,做最好的班主任, 这是李凤遐老师一生的追求!听完他的报告后感触很深,李老师对人生与工作的看法,幽默与智慧的工作艺术。李老师对人生与工作的看法,幽默与智慧的工作艺术,今还记忆犹新 听完他的报告收获很多。首先,第一点的收获就是做人要宽容,不但对学 生宽容,对周围的一切都要宽容。我们换位思考的时候,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 更好的。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感恩。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不止一次 的提到,我们作为教师要培养的人,首先就是要懂得感恩。“亲其师,信其道!” 如果老师自己不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又怎能奢求自己的学生明白感恩的真正含义 呢? 在这次培训的整个过程中,李老师都在向我们诠释一个字--“爱”。她说, 教师要爱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他们着想,对他们负责,让他们 乐意接受,要善于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一步步地去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一点 一滴的进步成长。

如今,李老师已然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她没有闲赋在家,而是依然继续坚持奋斗在教育一线。从工作至今,李老师已从教三十余载, 带班主任亦三十余载,这期间她从未叫苦叫累。每当同事心疼李老,关切的劝慰 她别如此操劳累坏了身子,她总是微笑着,摇摇头说,“心不累,人就不累”。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李老师的崇高人格 魅力是在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中点点滴滴积累形成的。从小事做 起,从点滴做起,最终做好自己的大爱教育,这是我的职业理想。

犁牛河小学

史跟录

第五篇: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策略-艺术领域论文

-----曹妮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艺术领域要求“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可见简单的“教+学”的静态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幼儿园音乐教学了,一种教师与幼儿在同一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的互动型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主流。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应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幼儿园指导纲要》在音乐教学中,互动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和学生共同欣赏,赞赏音乐的美,就会变得亲近起来。”通过教师与幼儿的交往,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为幼儿提供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体验音乐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如果说师幼互动是引导型互动,那么幼儿之间的互动就是合作型互动。与师幼互动相比,幼儿之间的互动多是由解决问题的需要所引起的,这种活动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更有效地拨动“幼幼”互动的“和弦”,奏出和谐愉悦的乐章。

互动式教学策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方法灵活多样,我们以两位老师具体实施的两个歌唱活动为例,比较他们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取得的不同教学效益.针对幼儿的主体地位缺失,师幼互动模式单一的问题,教师调整角色定位,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行为的主体,无论在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都应具有主动权。但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而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甲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缺乏与幼儿的交流,孩子们也只是一味跟从教师一步一步地“过环节”,自然就看不到在教师乙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孩子们享受音乐带来快乐的场面了。

教师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角色将自己定位为环境的创设者、积极互动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为幼儿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乙不仅采用师幼对唱,而且提出幼儿之间对唱,并把如何开展对唱的问题抛给幼儿,让他们自己商量解决,学唱新歌这个问题就在教师乙和幼儿之间“一抛一接”的互动过程中很自然地解决了。

针对教师教育机制缺乏的问题,优化教师教育行为,提高幼儿之间互动策略的有效性,促进幼儿探索与创造.在开展音乐活动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幼儿,从幼儿的各种反馈中(包括语言、行为、情绪、神态等各种表现形式的反馈信息),了解幼儿的所思所虑和心理需要、自觉分析自身教育行为的适宜程度,抓住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教育措施,发挥幼儿之间互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最终目的。

对音乐教学而言,互动意味着交流,意味着理解,意味着分享,意味着欣赏。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实施互动策略,为幼儿个性化发展创造了空间,为教师探索创新提供了机会,是实现幼儿与教师共同进步的“双赢”载体。

上一篇:有你阳光更灿烂范文下一篇:印刷厂实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