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举办高职二级学院发展趋势的探讨

2022-09-12

普通高校举办高职二级学院, 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 是在社会与市场急需应用型人才的情况下, 顺应这种客观需要发展起来的。在此后的十多年里, 逐渐形成了地方政府举办、行业企业举办和民间举办的多元发展的高职教育格局。这种多元格局使二级学院处于被动态势。在这种被动态势之下, 部分二级学院冲破困难脱颖而出, 发展成为本科独立学院。预计更多的二级学院还将会面临再行整合, 何去何从, 就成为严峻挑战。

1 曾经肩负的使命

在这里, 说二级学院所肩负的使命, 是指其在创办之中, 对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这项功绩一定会被载入史册。现以我们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华德学院) 为例, 简要地总结一下, 自创办以来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及其作用。

1.1 应社会与市场需求之运而生

1992年,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出现了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审时度势, 觉得这是创办高职教育的好机遇, 应当抓住。只要我们有艰苦奋斗、艰辛探索精神, 在学校的支持下就有取得成功的可能。事实正是如此, 在此后的十多年中, 华德学院风雨兼程, 一路过来, 初步实现了创办高等应用技术教育领域名校的夙愿。我们选择创办高职教育这条路, 是因为我们通过调查, 看到了社会与市场的需求, 所以充满信心。我们当初的信念就是人总该有所追求, 有精神, 有所作为。当年哈工大的马祖光院士创建核物理实验室、光电子实验室, 不也是应国家需求而从零开始的吗, 我们作为哈工大人, 既然社会与市场需要高技能人才, 为什么不可以在国家大政策的支持下承担这样的使命呢, 为什么不可以像马祖光院士那样从零开始呢。当时的具体情况是, 全省400多所中职学校, 尤其是职业高中, 都缺少专业教师。针对这样的需求, 我们于1994年1月, 经省教委批准, 办起来第一个职教师资培训班, 9月在正式录取第一个学历教育职教师资本科班。其后于1997年5月8日正式成立了二级学院 (当时称职业技术学院) , 成为全省第一家普通高校下设的二级学院。到2003年, 我们在9年的办学中, 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社会高度认可, 并获得了一系列殊荣。

1.2 促进了中职学校的发展

华德学院在创办之初, 就与中职学校尤其是职业高中密切合作。正是这些合作, 从一些方面促进了中职学校的发展, 一是使部分优秀中职学生有了继续升学念大学的希望;二是背靠高职学院, 中职对办学充满信心。学院与中职的合作内容有:生源合作, 就是中职学校为学院提供优秀生源, 学院经过笔试与操作考试录取中职学生之后, 按照中职学校的需求进行培养, 学生毕业后回原学校任教;培养过程合作, 就是学院指导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验、实训基地合作, 就是中职学校提出建设计划, 学院按照中职学校要求帮助设计并指导施工。2003年末, 为了加强与中职的合作, 进行深层次衔接而筹备成立了中高职教育“联合体”, 有效地促进了一些中职学校的发展。全省有上百所中职学校参与了“联合体”活动, 中高职间就办学理念、模式、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建设、资源共享等展开合作与衔接研究。在合作与衔接过程中, 学院的实验、实训基地向中职学校开放, 有计划地接待中职师生, 这样既提高了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 又增强了中职学生的学习信心。近两年来, 共接待中职师生上千人次。并且我们学院利用寒暑假, 为中职学校免费培训专业教师, 近两年来, 共培训中职教师797人次。

1.3 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尤其是在近些年里, 学院为企业培养了急需应用型技术人才, 受到了广泛欢迎。例如国防科工委的各直属单位或部队, 如解放军总政、二炮、航天科工集团、中航重工、中船第一、第二集团公司、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地方企业如哈市三大动力、哈药集团、工大集团等。再如, 这两年来, 学院组织的招聘会, 请东北三省的企业来招聘毕业生, 每次来学院的企业都有60多家。2005年, 有毕业生370人, 在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就业的就有163人, 占毕业生总数的43.6%。同时, 学院还主动承担了省内行业企业人员培训工作, 如2004年为省中小企业局、北大荒米业集团进行了三次共240多人次的培训。我们学院在办学进程中, 坚持立足黑龙江, 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 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加快专业建设。尤其是与老工业基地建设的相关专业, 如汽车、焊接、模具、机械、数控、通信、电子等专业, 扩大其招生计划, 扩建其实践教学基地, 使人才培养质量更符合企业需求。

1.4 为高职教育发展积累了经验

回顾学院的发展历程, 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 可以概括如下:一是学院的创立, 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转型, 为高职教育提供了空间;二是学院的发展符合社会与市场的需求, 从经济环境角度看, 我国加入W T O后, 将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制造基地, 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及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是大量的, 多层次的;三是在办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相关法规指导办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再到“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从中借助改革的力量推进了学院的发展;四是哈工大的品牌, 对我们来说, 哈工大的资源优势在成功办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院是在哈工大这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 在自觉传承哈工大治学传统过程中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社会各阶层与专家学者的支持, 学院特聘的10位专家学者和省内专家都给予了发展战略方面的指导;六是学院的发展得益于全体教职员工的团结一致与艰苦奋斗。我们华德人在艰辛探索、艰难创业中, 继承和发扬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航天精神和马祖光精神, 竭尽努力、奋斗拼搏, 熔铸成了我们的华德精神。正是由于这种精神, 使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 逐步走向成功。

2 内外条件与环境现状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现阶段的二级学院面临着生存空间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内部条件, 二是外部环境。

2.1 内部条件

从内部条件看, 二级学院过去是借所在普通高校这棵大树发展起来的, 能否长成, 主要靠大树的给予。站在普通高校的角度讲, 二级学院这棵小树显然不是主干, 不是重点, 不是其发展战略规划中应该着重列入的一环。因此, 维持现状恐怕就是一些二级学院现状的写照。为了说明二级学院在所在普通高校发展战略中是否有位置, 在这里以哈工大为例加以论述。哈工大的发展战略是:开放式发展战略, 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人才强校战略,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持与培养体系;优秀人才培养战略, 重视培养科技、教育、企业、党政管理各界的领军人才;学科优化战略, 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崛起, 形成相互支撑、结构合理的学科门类;创新科研战略, 突出原创性, 凝练重点学科方向, 把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成面向全校, 面向社会开放的共享科研基地;深化改革战略, 不断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现代大学管理体系。

在哈工大的发展战略中, 二级学院没有被列入其中是正常的, 因为所在普通高校关注的是高等教育, 而二级学院是高职教育。所在普通高校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给二级学院以原则支持与尽可能的资源支持, 已经是够开明的了。所以, 二级学院生存在普通高校的大树荫凉下, 过去是优势, 现在可能成为束缚。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 束缚大于优势, 因为这可能使二级学院永远长不大。在当前多元发展的高职教育格局中, 长不大就意味着可能失去发展空间、可能逐渐被整合掉, 这应该就是市场规律,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2 外部环境

概括地说, 二级学院所处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多元发展的高职教育格局。这与其内部条件如影随形, 也使之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时期,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必然选择,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的民生工程, 如就业问题;相关政策实施, 如惠农政策;经济快速发展致使人才需求多样化, 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空间;多种原因促使广大家庭愿意为子女投资高职教育;人口现状即人力资源丰富, 但整体素质较低, 为高职教育带来了机遇;发达国家兴办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及与经济互动经验, 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以上因素, 应该是我国形成多元发展的高职教育格局的外部环境, 近十年来, 各行业企业举办、地方政府举办及民办职业学院如雨后春笋, 纷纷跨入高职教育行列。这对二级学院生存现状来说是一种严峻挑战, 将迫使其作出新的选择。

从我省情况看) , 从1994年只有我们学院一所高职学院, 发展到今年的48所。如表1所示, 基本形成多元格局。其中行业企业举办的24所, 地方政府举办8所, 民办9所, 二级学院7所。二级学院在这种多元格局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小, 仅占总数的14%。可见, 只10多年的斗转星移, 二级学院就从最初的领队先锋、排头老大, 下滑成殿后将军。目前, 这种多元格局进一步的优化整合, 几乎是不可避免, 而二级学院原地踏步的现状将可能成为新一轮被整合的对象。

3 需要寻找新支点

这里所说的寻找新支点, 也可以称之为战略选择或者发展趋势, 指的是二级学院在现有内外条件与环境之下, 可以选择的几种出路。

3.1 退出高职教育阵地

二级学院作这样的选择, 可能一时之间有些苦涩, 可是仔细想来, 也不失为其合理性。市场经济中有一句话, 谓之“适者生存”, 将其用在二级学院退出高职教育阵地上, 也是说得通的。其理由如下:

(1) 已经基本完成了所肩负的使命。二级学院在最初的办学中, 为高职教育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为其积累了经验, 提供了模式。在此多元发展的高职教育格局形成之时、在此二级学院受制于内外条件与环境的情况之下选择退出, 可谓功成身退、顺理成章。

(2) 从二级学院自身条件分析, 生存在所在普通高校卵翼下, 在享受普通高校保护的同时, 也受其束缚。这样二级学院很难办出自己的特色, 更不用说做大作强。

(3) 站在所在普通高校的角度看, 资源总是有限的, 更何况近年来在不断扩招。现在又要办高职教育, 实在无暇顾及, 只能任其自生自灭。所以二级学院如果主动选择退出, 也是减轻普通高校的负担而专心于普通高等教育。

(4) 从办学类型看, 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 应当实行“错位发展”。在高职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善体系和有效办学模式之前, 普通高校举办高职教育确实有其理由, 但是不可能长此以往。高职院校, 只有独立自主办学, 紧密结合需求办学, 走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才能真正实现与高等教育“错位发展”。所以二级学院此时选择退出, 也是明智之举。

(5) 站在其它高职院校角度看, 目前, 在办学规模迅速增长、法律地位明确界定、体制与机制已经实现重大突破、办学模式更加合理与多元、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的状况下, 二级学院选择退出, 可以减少竞争、节省相关资源而受到其它高职院校的欢迎。

3.2 与民办高职院校进行整合

这应当是一个大胆的、具有全局与战略眼光的选择。从民办高职院校的现状看, 从举办到发展至今, 时间毕竟不长, 各个方面不尽如人意, 尤其是在管理、专业设置、师资与教育教学方面, 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聘用相应人才, 尤其是优秀管理者, 学科带头人和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 就成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关键问题。如果能与二级学院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吸收其所有, 补己之所无, 是求之不得的事。站在社会角度看民办高职教育, 总的说来, 也不是很放心的。因为民办高职院校尽管国家政策支持、融资渠道通畅、办学条件上得很快、机制也很灵活, 但是毕竟信誉度相对不高、名师欠缺, 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 无奈与不放心是存在的。如果能够与二级学院整合, 接收其经验与仍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原高校退休教师、行业企业技术精湛的“双师型”教师, 则可以提高其知名度并取得社会信任。既然二级学院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不如与民办高职院校整合而实现做大做强的梦想。所以不选择与公办和行业举办的高职院校整合, 是因为这些高职院校, 都有较长办学时间、较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成熟的教师队伍。

3.3 发展成独立学院

这恐怕是最理想但也是最不容易的选择。要实现这样的选择是有相当难度的。这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所在普通高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是否鼎立支持;二是融资渠道是否畅通, 即相应企业或社会资金投入是否到位;三是创办人是否具有抓住机遇而一举成功的能力;四是是否具备了相应的办学经验和教师队伍。现以我院为例加以论述。

(1) 哈工大与省教育厅支持是我院发展成独立学院的前提。2003年在哈工大与省教育厅的鼎力支持下, 在原哈工大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 省政府以黑政函[2003]26号文件, 批复我院为哈工大举办的独立学院。至此, 经过9年的办学积累, 我院迎来了发展新时期。同年4月28日, 占地450亩的新校园奠基典礼举行。5月8日后陆续动工, 10月4日正式投入使用。我们学院仅用了14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新校园一期工程建设。10月末, 学院顺利通过了独立学院办学条件检查。在此期间哈工大领导与教育厅的主管厅长等领导多次来院考察指导工作, 对学院在办学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2) 领导班子的决断能力与凝聚力是我院发展成独立学院的必要条件。在前9年的艰辛探索与艰苦奋斗中, 我们克服资金、场地、人员等条件上的困难, 毅然迈出建立独立学院的步子, 带领一班人去拼搏。在我们的工作中没有正常的时间表, 没有节假日, 总是在工作, 正常的工作每周是40小时, 而我们会在60小时以上。我们领导班子总是走在前面, 能够做到在工作中摸、爬、滚、打而不回头, 并以其理念、人品、风格和精打细算、清正廉洁、勇往直前的精神, 带领学院和影响学院。我们作为领导, 更是以模范作用, 带出一个勤政、团结、务实、创新的领导班子, 带出一支能打硬仗、工作认真负责的中层干部队伍, 从而赢得尊敬和拥护, 形成凝聚力和竞争力。在建院过程中, 较顺利的解决了资金、基本建设、教学设施投入等关键难题。今年学院又顺利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使学院的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3) 较为成熟的教师队伍是我院发展成独立学院的重要保证。我院在前9年的办学中, 形成了一支较为成熟的教师队伍。在这支教学队伍中, 有60.1%来自哈工大, 其共同特点是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实践与创新能力强, 是专家型教师, 如竺培国、郑德林、张义方、王用信、赵延寿等教授。年轻一些的如高洪志、郭新华、邢彦辰、李鑫泽等。另一部分是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技能精湛的专家, 如被载入“黑龙江专业名人录”的王文仲老师;高级国际商务师娄少春老师;来自于空调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刘宏和来自于康佳集团的高级技师刘训庆老师等。青年教师都是从重点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中选拔出来的。这样老、中、青三结合的教师队伍适应了学院发展需求。

(4) 软实力与社会信誉的提升是我院大发展的动力。如表2所示。在新校区四年多的时间里, 我院之所以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 是得益于软实力与社会信誉的不断提升。在软实力方面, 如2003年提出的“侧重个性培养, 全员成才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之下, 我们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 按照因材施教、因人培养的原则实施教育教学。又如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华德精神”, 这种精神主要由“1 6字方针”、“三个意识”、“五种精神”构成, 成为我院发展强大动力。近三年来, 随着我院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 社会信誉也不断提升。这几年, 我们学院的每年的招生录取分数比同类院校高出100多分, 学生以能考入华德学院为荣。我们学院的毕业生一直保持高就业率, 广受用人单位欢迎。

(5) 三项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使学院进入名校建设新时期。这三项战略是:品牌战略, 如今, “华德品牌”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学生以能考入华德学院为荣, 这其中蕴含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构建核心发展战略, 这主要体现在我们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置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上;名校发展战略, 建设一所高水准、高质量和特色鲜明的高等应用技术名校, 是我院今后若干年的发展目标。打造这一领域的国内名校, 全面提高学院的实力, 是我们从过去二级学院的发展中走出的一条奔向更高目标的康庄大道。

摘要:普通高校举办的二级学院, 曾经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积累了经验, 提供了模式。可是随着高职教育的多元发展, 内外条件和环境现状有了显著的变化, 使高职二级学院面临着生存空间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新形势之下, 普通高校举办的高职二级学院需要寻找新支点:退出高职教育阵地;与民办高职院校进行整合;发展成独立学院。

关键词:普通高校,高职二级学院,华德学院,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郭大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中国高教研究, 2006, 3.

[2] 邓俊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述评.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1.

[3] 顾德库.在艰苦奋斗与理念创新中走向成功.全国本科院校高职教育协作年会, 2005, 1.

[4] 顾德库, 竺培国.“侧重个性培养, 全员成才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实践.教育与职业, 2005, 10.

上一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影响因素——以高安采茶戏为例下一篇:高职院校管理会计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