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免疫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免疫细胞疗法作为目前最先进的疗法之一,在癌症等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由于在原料来源和制备工艺等方面与传统药物差异很大,临床试验阶段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指导原则,结合我国临床试验实施现况,就免疫细胞治疗药物临床试验的风险管理作一探讨,供业界借鉴和参考。

第一篇:免疫管理论文范文

垫江县免疫规划疫苗接种调查及管理探讨

摘要目的:为了解垫江县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现状。方法:通过对2011年秋期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资料分析。结果:存在着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建证建卡率差、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低等问题。结论:提出利用“妇保”、“儿保”资料,及时为儿童建立“预防接种登记信息”和接种疫苗;建立预防接种与儿童保健合一的新模式,共推两项工作上台阶;认真实施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有计划地开展补建补种;多形式发送接种信息,预约告之疫苗接种等措施提高“两率”的建议。

关键词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为了解我县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现状,通过对2011年秋期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资料分析,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存在着建证建卡率差、接种率低等问题。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垫江县境内各级、各类托幼机构和小学2011年入托入学新生。

资料来源:收集各乡镇卫生院、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汇总上报的辖区内2011年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统计报表及相关资料。

资料分析:将收集的垫江县2011年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补证、补种疫苗报表资料,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通过对垫江县2011年秋期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数据统计,入幼儿园7 500人,有预防接种证6 709人,持证率89.45%;入小学1年级新生11 526人,有预防接种证9 277人,持证率80.49%;Ⅰ类疫苗接种合格率,脊灰89.69%和73.46%;百白破81.57%和83.34%;麻疹81.91%和83.34%;乙肝91.33%和83.50%;流脑86.03%和54.92%;乙脑78.20%和74.55%。2~3岁入托儿童比6~7岁入学儿童,在持证率和Ⅰ类疫苗接种率上有显著增高,说明低年龄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好于高年龄组儿童。但均与规范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讨论

提高辖区内适龄儿童建证率、Ⅰ类疫苗接种合格率既是免疫规划的中心工作。要整合资源,多措并举提高“两率”。⑴利用妇幼部门的孕产妇保健资料,全面掌握辖区新生儿出生情况,及时为其建立“预防接种登记信息”。基层医疗机构,对辖区内所有孕产妇从怀孕的第12周就要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开始健康管理。妇幼机构还要定期统计上月各乡镇、社区新生儿出生的基本情况。要充分利用好此些信息:①对所有新出生儿童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②对所有辖区内新出生儿童建立预防接种登记信息,并发放预防接种本、预约成长期间的疫苗接种。⑵拓展儿童健康管理工作,为儿童补建“预防接种登记信息”和接种疫苗。基层医疗机构要对辖区内新生儿家庭开展访视,要对0~6岁儿童建立《健康手册》。要将预防接种纳入儿童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去做,在日常的健康管理中,要重点检查儿童有无预防接种证、免疫规划疫苗是否按时全程接种,要建立转介机制,若遇儿童无证和未接种疫苗,及时转介到预防接种门诊补证和补种。⑶建立预防接种与儿童保健合一的新模式,共推两项工作上新台阶。基层医院,疫苗接种和儿童保健各是一拨人在做,两者信息互不交流、工作互不往来,要将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工作整合,儿童无论是到医院来搞保健还是来接种疫苗,都先由儿童保健医师分诊,需要接种疫苗的,就转入接种疫苗程序,若需儿保的就做儿保。⑷认真实施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有计划地开展补建补种。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能有效促进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管理,保持疫苗的高接种率,为控制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在学校的流行发挥积极作用[1]。①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协调,督促教育、卫生部门认真实施。②要加强对从事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要让他们熟记0~6岁儿童,需要免疫疫苗的品种、程序、针剂次。③入学入托查验时,卫生部门要安排专业人员蹲守,现场督导查验工作。④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参与查验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教育,要宣传查验预防接种的目的和好处,求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⑸多形式发送接种信息,预约告之疫苗接种。基层预防接种门诊首先要全面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每个月末要通过系统进行认真筛查下月各村有哪些儿童需要接种疫苗、要接种哪种疫苗,打印《疫苗接种通知单》,派由村医生等有目的地发放到需接种儿童监护人手中,通知其按时前来接种疫苗。其次是在接种本次疫苗时,在其预防接种证上,用铅笔填写预约下次接种疫苗时间、接种疫苗品名,发放知情同意书。

参考文献

1魏小慶.我国儿童入学入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11,32(6).

作者:吴作成

第二篇:免疫细胞治疗药物临床试验的风险管理

摘 要 免疫细胞疗法作为目前最先进的疗法之一,在癌症等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由于在原料来源和制备工艺等方面与传统药物差异很大,临床试验阶段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指导原则,结合我国临床试验实施现况,就免疫细胞治疗药物临床试验的风险管理作一探讨,供业界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免疫细胞治疗药物 临床试验 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 of clinical trials of immune cell therapy drugs

ZHAO Zhen, LI Gang, XU Ying

(Shanghai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Inspection,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advanced therapies, immune cell therap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and other diseases. There are many uncertain factors and risks in the clinical trials of immune cell therapy drugs, which are due to their great differences from traditional medicinal products in terms of cell source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We review the relevant guidelines,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linical trial implementation in China, and discuss the risk management of clinical trials of immunotherapy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ts clinical use.

KEy WORDS immune cell therapy drugs; clinical trials; risk management

2017年,免疫细胞治疗药物tisagenlecleucel(商品名:Kymriah)和axicabtagene ciloleucel(商品名:Yescarta)先后获得美国FDA批准,引起医药学界的广泛关注。细胞疗法是药物疗法的一种全新范式,其中免疫细胞疗法为目前最先进的疗法之一,已被证实对恶性肿瘤、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治疗有效。随着免疫学、基因工程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和合成生物学等不断发展,免疫细胞疗法除效力和安全性不断得到提高外,其潜在适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1]。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研发和临床研究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2],在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Trials.gov(https://clinicaltrials.gov/)上登记的基因修饰免疫细胞疗法临床研究数达367项,其中179项由企业发起。国内免疫细胞疗法研究如火如荼,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免疫细胞治疗既有技术属性,又有产品属性。对此,我国相应地也有两种监管模式:一种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为“卫健委”)按第三类医疗技术的备案制进行监管,医疗机构可依法自行决定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另一种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为“药监局”)将其作为药品并按注册制进行监管,临床试验和上市销售都须获得批准。两套监管法规都有效[2]。国家卫健委和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都发布了一系列与细胞治疗相关的临床研究技术规范类文件,但这些文件均较少涉及免疫细胞治疗药物臨床试验的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本文主要从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角度探讨免疫细胞治疗药物临床试验的风险管理,供业界借鉴和参考。

1 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的分类和特点

免疫细胞治疗属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其是一种利用患者自身或供者来源的免疫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活化或基因修饰(编辑)等操作,再回输至患者体内,由此激发或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最终控制疾病的治疗方法。免疫细胞治疗药物可主要分为两大类[3]:一类属非特异性疗法药物,其没有明确的作用靶点,系从整体上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而产生疾病治疗作用的,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自然杀伤细胞等传统免疫细胞治疗药物;另一类属特异性疗法药物,其有明确的作用靶点,经基因修饰或编辑,能通过激活作用靶点来激活或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CAR-T细胞)、T细胞抗原受体T细胞(T-cell receptor T-cell, TCR-T细胞)等新型免疫细胞治疗药物。

免疫细胞治疗药物除具有生物制品的性质外,还有其自身特点,并由此带来了该类药物的高风险性。因此,在该类药物的开发、应用过程中均应更加重视风险防控问题。理想的风险防控有赖于对药物的理解和风险分析,这样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或风险监控措施。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的制备工艺越复杂,外源性干预越多,其总体风险就越高。例如,TCR-T细胞临床试验中曾发生受试者因心源性休克和严重神经毒性而死亡的情况[4];CAR-T细胞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神经毒性、过敏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和肿瘤溶解综合征等,其中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可引发致命的全身炎性反应[5]。

2 临床试验阶段的风险因素

与传统小分子化学药物不同,免疫细胞治疗药物在人体内是通过功能代偿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其动物模型研究数据可为人体应用提供的有效信息相对有限。因此,在免疫细胞治疗药物临床试验中,特别是首次人体试验时,风险管控非常重要。

2.1 临床试验的风险

免疫细胞治疗药物临床试验的风险与该类药物的性质和具体药物的特点相关。对于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由于其临床前动物实验数据外推存在局限性,使得临床试验早期的剂量探索难度增大,同时导致对人体免疫应答、脱靶效应、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等预测的不确定性增加。早期临床试验一般应确定关键试验时所用剂量,但要确定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的剂量却颇具挑战性:很多免疫细胞治疗药物往往包含多种类型的免疫细胞,发挥治疗作用的和引起不良反应的免疫细胞的类型均难以准确识别;免疫细胞治疗药物可能含有影响其转导效率和效力的非活性颗粒,如空衣壳、病毒样颗粒等;对于某些自体和异体来源的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由于起始材料固有的变异性,相同剂量所含有的免疫细胞数可能不同;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的治疗效力可能与其植入或转导效率有关[6]。此外,免疫细胞治疗药物为个体化治疗药物,这使得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对其进行安全性和量效关系评估的难度增大。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受免疫细胞类型、生物活性、靶抗原选择和是否经过基因修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和严重性也与免疫细胞在人体内的存活、增殖和分布等特征密切相关,故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性质、发生率、持续时间和免疫原性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2 伦理审查的风险

免疫细胞治疗属于新兴治疗技术,临床研究风险高,对伦理审查的要求也高。在免疫细胞治疗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中,除传统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内容外,还需特别关注该类药物的免疫细胞来源、获取和操作过程是否符合伦理,对制备过程中不合格和临床试验中剩余的免疫细胞治疗药物是否采用了妥善、合法并符合伦理的处理方法等[7]。我国是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研发大国,正在进行的相关临床试验数量庞大,其中约半数由企业发起,存在较大的风险和监管缺失问题。须指出的是,若将未严格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开展的非注册临床研究数据用于药品注册申请,存在研究数据质量无法保证和不可靠的风险[8]。

目前,我国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主要由医疗机构自行发起和组织的伦理委员会执行,缺乏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且在实际审查过程中往往缺乏具体的、客观的审查标准。在对创新性药物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中,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伦理委员会常常只注重程序审查而忽视对科学性的审查,尤其是对试验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审查[9]。审查流于形式,审查过程记录不完整,讨论不充分。此外,一些伦理委员会只重视初始审查而忽视跟踪审查,对研究进展情况未予以及时关注。

2.3 申办者的风险

2.3.1 未建立临床试验风险评估体系

与传统药物相比,免疫细胞治疗药物属于个体化治疗药物,实现标准化的难度较大,在临床试验阶段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但在临床试验准备阶段,申办者往往未建立临床试验风险评估体系,或建立的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使得对临床试验过程中风险因素的评估不够及时和有效,导致研究期间有时会出现不受控或很多突发情况,影响受试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的评价[10-11]。

2.3.2 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免疫细胞治疗药物,尤其是其中的特异性疗法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生可疑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suspected unexpected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 SUSAR)的风险较高。在SUSAR报告方面,目前仍存在报告数量少于实际发生数量和未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快速报告的情况。此外,提交的SUSAR报告的质量和规范性均较差,包括遗漏重要信息、对SUSAR的理解不到位所产生的错报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申办者没有对临床试验过程中安全性事件的及时监控和完整评价体系,存在对研究期间的药物警戒作用认识不够、相关经验不足、药物警戒人员缺乏等问题[12];同时,也反映出申办者撰写的研究者手册在内容完整性上存在欠缺,使得研究者对试验药物的认识不深,申办者与研究者之间对研究者手册内容的沟通不充分,对研究期间发生的安全性数据的沟通不及时,未建立快速沟通机制。

2.3.3 数据管理质量不高

在免疫细胞治疗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除需常规收集基线数据、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外,还需收集免疫学和细胞学相关数据,如评估免疫细胞在人体内增殖、存活和分布的数据,通过细胞和(或)体液免疫应答评估免疫细胞在人体内活性的数据,细胞因子水平监测数据等。此外,还有免疫细胞的制备、保存、转运、给药过程和长期随访等数据。数据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数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往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发现,申办者在临床试验数据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数据不一致、不完整,修改不规范等。缺乏有效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会导致数据不真实、不完整、不准确和不可溯源,进而影响临床试验的质量[10]。

2.3.4 试验药物管理不到位

既往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发现,申办者也存在试验药物管理方面的问题,如试验药物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不符合要求,试验药物管理的整个环节的记录不全等[11]。免疫细胞治疗药物有保质期短、对保存温度要求高的特点,对其试验药物实施实时性管理非常重要。

2.4 臨床研究团队的风险

免疫细胞治疗属于新兴治疗技术,开展免疫细胞治疗药物临床试验,尤其是早期临床试验,对临床研究团队的学术水平和临床试验经验的要求非常高。既往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发现,临床研究团队往往存在以下问题:研究者的资质有欠缺,承担的试验项目过多;违背试验方案,包括违背受试者入选、排除标准,给药剂量及其次数与试验方案不符,未依从试验方案判断有效性和安全性,未依从试验方案进行治疗;试验记录不完整、不一致,在保护受试者安全方面有欠缺,对有临床意义的异常未随访至正常或稳定;试验药物的发放、回收记录不全等[11]。另外,国内现已上市的免疫细胞治疗药物数量很少,临床研究团队在实施该类药物注册临床试验方面的经验相对不足,在技术、风险防控甚至规章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困难。

3 风险管理相关建议

3.1 健全和完善伦理审查机制

针对免疫细胞治疗药物临床试验,组建专业性强的伦理审查专家组很有必要。伦理委员会可组建独立的专项审查小组,包含有免疫细胞治疗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或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顾问。专项审查小组成员应持续跟踪国内外相关法规和指导原则,参加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相关的专题培训和伦理审查培训,持续提高对该类药物的伦理审查能力。伦理委员会还应建立免疫细胞治疗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标准,有针对性地建立各审查板块的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加强对试验方案和知情同意书等文件的审查力度,提高审查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伦理委员会应提高风险防控意识,高度重视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置预案,加强持续审查意识。同时,也应关注临床试验设计的依据。美国开展的CAR-T细胞临床试验一般均在Ⅰ期试验结束后再进行下一期的试验,而中国开展的CAR-T细胞临床试验往往为单中心试验,受试者数较少,故多直接进行Ⅰ/Ⅱ期试验,试验设计更加激进。在受试者数较少的情况下,采用激进的临床试验设计不仅可能导致不能充分获得有效性证据,还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风险[13]。对于此类临床试验设计,伦理审查时需关注试验方案中是否明确了从剂量递增阶段转至剂量扩展阶段的原则和方法[3]。在审查知情同意书时,应特别关注其是否充分表述了免疫细胞治疗可能有的获益和风险,以及受试者受到损害时的治疗和保险措施等[7]。在跟踪审查阶段,伦理委员会应重点关注可能会提高受试者风险或显著影响临床试验实施的改变,上报的SUSAR及转归,可能对受试者的安全或临床试验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的新信息等。

3.2 强化申办者的主体责任

3.2.1 建立风险评估、监测与管理体系

作为药品注册申请人,申办者承担临床试验的主体责任,在开展免疫细胞治疗药物临床试验之前就应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确定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可在临床试验方案中明确相关风险防控措施,通过收集安全性数据逐步减少这种不确定性[14]。申办者应完善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设置与临床试验科学设计相关的医学部门,在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系统方面查缺补漏,有效建立质量管理部门与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11]。

申办者应严格执行安全性数据快速报告和风险监测管理制度,根据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的性质、作用机制、动物实验结果、相关临床经验数据等进行安全性监测,及时评估免疫细胞治疗相关的风险问题[7]。申办者在整个临床试验阶段均应对安全性风险进行监测,及时分析重要的已知和潜在的风险信息,包括迟发性不良事件(如致癌性)的发生率、严重性和危险因素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使风险最小化[3]。如预期需对受试者进行长期随访,也应在临床试验方案中明确随访期间不良事件报告的要求[6]。

3.2.2 保持与研究者、受试者的密切沟通

申办者在临床试验风险防控中不仅要承担主体责任,还要起到一个沟通桥梁的作用,在整个研究期间均应与研究者保持密切沟通。申办者应向各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及时通报严重不良事件、SUSAR等信息,在临床试验方案中明确规定申办者与各研究中心、研究者和受试者之间的安全性数据沟通及快速实施纠正预防措施的流程[14]。考虑到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的储存、运输和使用条件均有可能影响其质量,申办者应向研究者提供药物管理相关培训。申办者应将药物的相关信息完整提供给研究者和受试者,以避免临床上的不当操作影响药物质量,也为研究者进行安全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对于含有传染性生物材料的免疫细胞治疗药物,应向研究者提供详细的处置说明;如药物包含有可能脱落的病毒载体,应向研究者和受试者明确告知相关风险和预防措施;如受试者有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风险,则应事先告知研究者可采取的措施(如使用白介素-6抑制剂等)。

3.2.3 及时更新、完善研究者手册

在临床试验过程中,申办者应定期更新研究者手册,以纳入试验药物相关的新信息,特别是关于不良反应和安全用药的信息,并及时通告所有研究者。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的给药方案较为复杂,研究者手册应提供全面的药物风险信息,包括与给药程序相关的风险,如短期和长期安全性信息、免疫原性等。对于免疫细胞治疗药物中的特异性疗法药物,还应提供与既往感染史、接种史相关的风险信息,以及合并用药、序贯使用其他治疗药物对试验药物的潜在影响等。此外,应在临床试验方案和研究者手册中明确关于保护受试者免受已识别风险的措施。

3.2.4 加强对试验药物的管理

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的生产者应建立可追溯的药物管理体系,以确保免疫细胞从供者到受者全过程的可追溯性。需规范并监控生产操作过程,严格防止不同供者或不同批次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的混淆[7]。申办者应明确临床试验各参与方在药物管理体系中的责任和职责,明确药物管理的记录方式,并充分告知研究者,以确保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的可追溯性[6]。对于在给药前的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需控制温度的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申办者应确保满足所需温度控制条件;对于保质期短的免疫细胞治疗药物,应在临床试验记录中明确记录从生产到对受试者用药的时间。

3.3 建立专业化的研究团队

具有丰富临床试验实施经验和合作精神的研究团队是临床试验项目得以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完成的重要保证。在免疫细胞治疗药物临床试验开始前,研究者即应充分熟悉试验方案和研究者手册等中的相关内容,以能严格把握该药物的使用范围,及时评估受试者的获益风险比。研究者在临床试验实施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试验方案中的各项规定,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式进行免疫细胞的采集和回输。

研究者应充分熟悉免疫細胞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和流程。可通过在临床试验前进行应急预案处理流程的演练来增强应对能力,使之在紧急情况下如出现过敏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等情况时具有应急处理能力。另外,基于风险评估,对于接受免疫细胞治疗药物中的特异性疗法药物治疗的患者应作长期随访,研究者应在给药期间和给药后对受试者进行密切观察,按照临床试验方案的要求认真完成长期跟踪随访,并做好跟踪随访记录[14]。研究者还应关注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相关的安全性信息,提高风险意识。例如,李艳蓉等[15]近期对CAR-T细胞治疗药物临床试验的SUSAR报告进行了汇总分析,发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脑病综合征均主要发生于60 ~ 69岁受试者人群,其中半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发生于给药后第1 ~ 3天,半数脑病综合征发生于给药后第5 ~ 8天,且这两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越早,程度越严重。

4 小结

免疫细胞治疗发展迅猛,未来几年内将在恶性肿瘤等疾病治疗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免疫细胞治疗药物,欧盟和美国均按照人用药品进行管理,我国目前则采取药品注册制和医疗技术备案制并行的双轨制管理模式,非注册临床试验数据也可在一定条件下用于支持其在我国的注册上市和上市后安全性、有效性信息的更新。无论是走药品注册制还是医疗技术备案制途径,免疫细胞治疗药物临床试验的各参与方均应落实自己的责任,确保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可溯源性,通过科学评价,最终提供给患者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免疫细胞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 Weber EW, Maus MV, Mackall CL. The emerging landscape of immune cell therapies [J]. Cell, 2020, 181(1): 46-62.

[2] 高建超. 关于我国细胞治疗产业发展现况和监管思路的浅见(上)[J].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9, 14(3): 193-198.

[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免疫细胞治疗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EB/OL]. (2021-02-10) [2021-03-08]. http:// www.cde.org.cn/attachmentout.do?mothed=list&id=613be74 c122dad2d.

[4] 芮魏, 刘光娜, 童丹, 等. TCR-T细胞疗法的开发与产业化[J]. 中国新药杂志, 2020, 29(21): 2443-2449.

[5] Imbach KJ, Patel A, Levine AD. Ethic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AR-T cell therapies [J]. Cell Gene Ther Insights, 2018, 4(4): 295-307.

[6] EC. Guidelines on good clinical practice specific to advanced therapy medicinal products [EB/OL]. (2019-10-10) [2021-03-08]. https://ec.europa.eu/health/sites/health/files/files/ eudralex/vol-10/atmp_guidelines_en.pdf.

[7]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细胞治疗產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EB/OL]. (2017-12-22) [2021-03-08]. https://www.nmpa.gov.cn/directory/web/nmpa/images/MjAx N8TqtdoyMTa6xc2ouOa4vbz+LmRvY3g=.docx.

[8] 廖红舞, 郝纯毅, 张雷, 等. CAR-T细胞免疫疗法临床研究与伦理审查实践[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 32(10): 1307-1311.

[9] 范华莹, 谢振伟, 王瓅珏, 等. 创新性药物临床试验的风险管理[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7, 33(23): 2471-2473.

[10] 王翔. 浅谈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管理中风险评估的应用研究[J]. 中国药物评价, 2019, 36(5): 392-396.

[11] 高荣, 王安娜, 唐静, 等. 从药物临床试验数据核查看申办者的职责履行情况[J]. 中国新药杂志, 2019, 28(8): 973-977.

[12] 裴小静, 韩玲, 王涛. 健全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数据快速报告制度及加强临床试验风险监测管理[J]. 中国新药杂志, 2019, 28(17): 2113-2116.

[13] 苟丽娟, 高建超. 中美两国CAR-T细胞临床试验比较分析[J]. 中国新药杂志, 2018, 27(5): 489-493.

[14] EMA. Guideline on strategies to identify and mitigate risks for first-in-human and early clinical trials with investigational medicinal products [EB/OL]. (2018-01-02) [2021-03-08]. https://www.ema.europa.eu/en/documents/scientificguideline/guideline-strategies-identify-mitigate-risks-firsthuman-early-clinical-trials-investigational_en.pdf.

[15] 李艳蓉, 杨策, 刘文东, 等. 73例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产品可疑且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物警戒, 2020, 17(9): 600-606.

作者:赵真 李刚 徐瑛

第三篇: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内涵及机理研究

摘 要:借鉴生物免疫的机理,对供应链中的产品质量进行管理,使供应链系统能够快速有效地识别产品的质量变异,对未知潜在的质量危害进行有效防范。从生物免疫的视角提出了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内涵构成的两个理论维度,即由供应链质量文化形成的固有免疫系统和由各种质量管理实践构成的获得性免疫系统,并阐述了这两类免疫系统组成的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模型的运行机理。从供应链质量文化观、人才选拔机制、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组织关系及信息交流平台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防止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缺陷的产生。

关键词:供应链;质量管理;固有免疫;获得性免疫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越来越具有社会化、国际化的特点,竞争方式也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向代表利益集合体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转变,质量作为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也随之一同转变。质量管理在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检验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纵向变动发展后,目前朝着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横向方向发展。供应链质量管理(SCQM)是指企业通过不断地测量、分析产品性能,协调和整合所涉及的所有合作伙伴供货渠道的业务流程,从而达到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中间商和最终客户满意的目标的管理活动…。回顾质量管理的发展,可以发现质量管理关注的重点已经从组织生产活动的具体结果逐步转移到各类组织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上。

Kuei等指出以质量为基础的模式重心已经从公司转变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starbird从供应链合同契约角度对质量控制进行了研究。Kaynak&Hartley建立了一个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上游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与下游客户关注对质量相关性能的影响。李全喜等提出了质量链与质量链管理的概念。吴绮、许统邦认为核心企业不仅要对自身的产品设计、制造过程进行质量管理,而且还要对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进行质量管理,从而做到对产品/服务形成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与控制。这些研究成果对完善供应链的质量管理均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但还存在一些不足。现实情况下,供应链是动态可变的,影响产品质量变异的原因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方面,因此SCQM并不仅仅是将单个企业的质量管理向供应链方向延伸这样简单。与单个企业相比较,供应链是典型的复杂系统,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因此只有从复杂性科学角度出发,才能进一步揭示和把握ScQM的内部规律。复杂性的表现载体是复杂系统,以一般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运行机制难度太大,肖人彬提出借助于一般具体的复杂系统作为认识一般复杂系统运行机制的桥梁和途径。生物的免疫系统是复杂系统的典型代表,在数亿年的自然进化中,生物机体的免疫系统成为了一个可靠的复杂系统,其运行机制使得生物机体能够适应环境的复杂性和抗原的多样性。免疫系统良好的分布性、多样性、耐受性、记忆性、自学习和自适应等特点,正是SCQM需要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基于免疫系统的这些良好特性,本文从生物免疫机理的视角来研究复杂供应链的质量管理问题,即从供应链质量文化形成的固有免疫系统和各种质量管理实践构成的获得性免疫系统两个方面,研究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系统演化。

一、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理论维度

免疫系统是生物体内一个能从自身的细胞或组织识别出“非自我物质”,从而将其消灭或排除的整体工程的统称,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分子组成。按照种系和个体的发育过程可将其分为固有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本文从这两个系统维度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研究。

1.供应链质量管理固有免疫系统

机体固有免疫系统是先天性免疫系统,它是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防卫机制,其特点是:作用范围广,机体对入侵抗原物质的清除没有特异的选择性;反应快,抗原物质一旦接触机体,立即遭到机体的排斥和清除;相对的稳定性,既不受入侵抗原物质的影响,也不因入侵抗原物质的强弱或次数而有所增减;遗传性,生物体出生后即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并能遗传给后代;是获得性免疫发展的基础。

尚玉钒和席酉民将企业文化视为一种良好的管理预警系统:“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制度规范+行为模式。”它能把企业运作中从整体到部分、从内在思想到外显行为、从高层到基层以及企业管理职能行使中各个环节的变化都集于一身,并灵敏地表现出来。供应链质量文化可以通过相关企业的价值观认同,并结合规章制度对各自成员行为进行规范,来促使员工行为习惯的形成,它与固有免疫系统有极其相似的特性。首先供应链质量文化是供应链质量管理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基础,这体现在其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Kull等认为质量管理的形成是基于组织价值观的。无论是通过对管理方法的选择还是通过供应合同来实施质量管理实践,对提高产品质量并不总是有效,而质量管理实践的假定前提是有一种确定的具有显著特点的文化存在于组织工作空间中,如果这种文化缺失,会影响质量管理实践的作用效果。供应链质量文化比外在的硬性管理实践更具有内在凝聚力和感召力,使得供应链中每个企业中的员工产生浓厚的使命感、荣誉感以及目标服从感,这些感觉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关心供应链中的产品质量属性,并愿意为此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其次,供应链质量文化作用范围广,反应快,这源于其导向功能。供应链质量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质量价值观对供应链中的质量行为主体——员工——的行为引导上。质量价值观是供应链中多数员工的共识,思想意识形态所反映的内容涉及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果员工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质量行为表现与供应链中的质量价值观进行比对,就能够了解供应链质量管理运营的全貌,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再次,供应链质量文化对质量管理实践的各个方面起到优化作用。当供应链中的企业质量目标及决策偏离供应链质量价值观轨道时,它可以予以纠正;当流程管理运转失灵时,它可以进行调节;当领导者和员工质量行为有悖于供应链质量价值观时,它加以监督和矫正。最后,供应链质量文化具有稳定性。奥瑞利等人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指出稳定性是组织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供应链质量文化作为组织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同样具有稳定性。供应链质量文化的稳定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质量文化是长期积淀的产物,虽然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与供应链质量获得性免疫系统从时间维度上对比而言,其具有相对稳定性;二是供应链质量文化依附的主体具有稳定性。张光明等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核心企业的文化一般构成供应链质量文化的基础和主体,核心企业

在供应链中的稳定性使得供应链质量文化稳定性得以延续。

2.供应链质量管理获得性免疫系统

生物机体的获得性免疫是后天性免疫,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异物后产生的免疫力。其特点是:特异性,即机体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产生对该种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记忆性,即在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分化阶段,部分淋巴细胞中途停止分化,成为静息状态的免疫记忆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这些长命免疫记忆细胞可迅速增殖,并分化为免疫效应细胞,产生相应免疫效应。

供应链整体质量绩效的提升,是一个包含从宏观层面的质量文化推进,到微观层面质量管理节点具体实践逐步改善的综合过程。供应链质量管理获得性免疫是在质量文化的背景下,对于内外部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抗原)所实施的后天的、特异的应答,因此由质量管理具体实践构成供应链质量管理获得性免疫系统。质量管理实践是质量管理工具、技术和方法的集合。随着对质量管理理解的不断深入,不同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对质量管理关键因素的认识也有所不同。Saraph等根据对戴明、朱兰、克劳斯比和石川馨等质量管理大师的质量管理原则的归纳,提出质量管理的8个关键因素。另外一些学者也都对质量管理实践进行过分析总结,见表1。

通过对国外学者质量管理实践研究的归纳,笔者认为质量管理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顾客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高层管理支持、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管理、过程化产品设计、统计控制和反馈等七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七个方面,供应链质量管理节点可以对影响产品质量属性的相关因素实施特异性免疫应答,并就相关因素的质量特征、外在表现及对应策略形成知识,并加以记忆。

3.免疫节点

供应链中针对各种质量影响因素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的主体是免疫节点,它是由各生产管理节点中的人,或由这些人形成的群体所组成。组成免疫节点的个人与其所处的群体进行相互沟通和协作,Takeuchi、Ichniowskih等指出日本制造企业将在质量和成本方面的优势归结为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企业通常采用基于团队的问题解决方式培养员工的能力。通常一个团队有6~8人,团队成员关注于生产中的包括成本、质量、工作环境、安全等各个环节,通过协作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并通过相互学习对生产过程持续改进。Brown认为从组织学习的角度看,群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共享与创造主体之一,它不仅是将个体知识转化为群体知识,而且通过与组织内其他群体进行知识交流,让其他群体及其成员共享本群体的知识,最后转化为组织知识。群体是组织学习的关键单元,若干“认知”群体在既定的时空领域通过个体间的不断重复的、持续的相互作用,进行沟通和积累知识。

二、供52链质量管理免疫的效应机理

通过研究供应链质量管理固有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理论维度,只是提出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二者如何相互呼应,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护供应链组织,避免各种影响因素使产品质量形成变异,是固有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通过各种免疫机理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监视内外部环境,保护供应链组织,共同稳定产品质量。本研究根据机体免疫效应机制,设计了供应链中质量管理实践创新,快速识别供应链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风险因素的演化机理图,如图1所示。

图1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也是SCQM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自身演化的过程。供应链质量文化能够促使员工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产生对于质量管理实践问题进行交流的动机。所谓动机是指员工愿意理解、执行或者展示某种行为,如果行为人认为该行为的结果有价值,并认为结果可以通过其行动实现,动机即被唤起。免疫系统是分布式自治系统,免疫节点具有自主行动的智能,在这种智能的推动和驱使下,免疫节点对于供应链内外部各种造成产品质量变异的因素加以识别,群体和个人所掌握的质量管理实践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构成了供应链中识别“非我”(不确定因素)的基础。免疫节点在免疫效应的驱使下,通过自身识别和疫苗接种方式对自身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疫苗是针对特定问题而提取的,它对于问题的求解具有指导作用,疫苗接种是利用疫苗所蕴涵的指导节点识别自身质量管理实践缺失的信息,启发受种节点对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局部优化,使供应链中解决策略的质量得到改善并达到最优。组织学习理论认为:成熟的企业会因为学习过时或者无用的知识,而损害企业的动态能力并阻碍其组织变革。基于免疫特性的供应链质量节点避免了学习“过时和无用”的知识,因为免疫节点是在自身的质量管理实践中识别出“非我”内容或者供应链其他节点生成的疫苗接种刺激下,才开展对“非我”模式学习并提高对“非我”因素的亲和度。通过对“非我”因素的识别,免疫节点对其展开联想学习,即不仅学习当前影响因素的表征,而且还对这种表征的可能变异展开学习。

免疫节点通过对供应链中“非我”因素的识别学习,完成质量管理实践克隆变异的进化。质量免疫进化的过程是一个亲和度成熟的过程,即原有的识别技术、质量管理知识、组织制度、质量文化通过学习创新,历经克隆变异后生成新技术、新知识、新制度、新文化,使免疫节点对质量依存环境变迁的亲和度逐步提升。吕萍和王以华在研究组织免疫时指出,对克隆变异后的方案要加以选择,看新方案是加强了现有惯例的效率还是提供了建立新惯例的机会,并给出了两种选择方式,一个为减少考虑问题的维度,降低认知的复杂程度;一个为揭示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与组织学习一样,组织忘记对于改变知识演化方式同样重要。基于免疫理论的供应链质量管理能够避免质量节点应用资源的无限放大。对于供应链免疫节点而言,其学习记忆系统是一个十分有限的资源,在进化创新过程中,为了满足新知识的成长条件,克服新知识应用障碍,必须释放供应链质量记忆空间,避免供应链组织的刚性,从而迅速提升质量免疫节点的认知模式,供应链通过对克隆后的实践内容加以选择的方式控制记忆空间的膨胀。免疫节点对新的克隆变异策略的选取会造成供应链内部协调方式发生改变。为了避免变动对于免疫效果造成的影响,须快速地改进资源配置方式,使整个供应链适应新的选择。

March&0lsen认为组织记忆存储的是过去的事件、承诺、目标、假设和行动。供应链中的免疫节点,把识别、学习的过程,联想的假设,变异的内容,选择的结果和为了适应新的结果所作的协调等一系列隐性与显性知识形成记忆并存储。存储的内容改进了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增强了供应链获得性免疫系统,当供应链中其他免疫节点遇到同样或类似的供应链内外部异己时,可以迅速作出反应识别。

从事件发生的时间维度看,质量免疫的四个

进程是动态有序的过程,任何一个进程的缺失,都会对供应链中产品的最终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就不能充分发挥其防御保障的功能和作用。同时这四个进程也是螺旋改进的过程,任何一个进程的提升,都会对其他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认知指导行为,行为加强认知,质量免疫节点通过四个免疫演化进程,可以改进其供应链质量实践内容,并就此让新的记忆、知识在供应链中形成共享,保障免疫机理的良性循环。同时,也提升了供应链整体向上的质量文化,文化的渗透扩散作用同样会对供应链的免疫实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下面用免疫节点间的形象化模型图对上述内容作一个具体描述,如图2。

在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系统中,设置一个监督节点,它由模板库和抑制库组成。监督节点的作用是收集免疫节点的信息,并对质量免疫节点的工作状态进行监督。供应链中出现抗原,某一质量免疫节点受到刺激后,识别当前抗原现象是否首次出现,如若首次出现,节点自身展开学习,同时将抗原的特征、参数加以提取,形成疫苗并在节点间传递,供应链中其他免疫节点根据疫苗接种也对抗原特征展开学习并根据自身实践形成最优策略。监督节点对每个免疫节点的状态进行监督,比对每个节点的最优策略,并将最优策略放入模板库中,供其他免疫节点学习。免疫节点从模板库中吸收比自身更优的策略后,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践开展新一轮的学习,监督节点再次进行比对,并将新一轮最优策略放入模板库中。抑制库记录超过浓度阈值的抗原策略,当关于某一抗原的策略进化迭代次数过多,抑制库就开始对此进行抑制,不再在模板库中存放最优策略。模板库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供应链中一切资源,针对某一抗原快速形成最佳策略。抑制库的优点是,为了维持免疫节点对抗原的多样性,防止资源过多向某一抗原倾斜,从而对某一抗原形成局部最优。,当相同的因素再次出现,供应链中的质量节点会根据知识库中的内容快速对其识别,进行有效防御。

三、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实施策略

免疫缺陷是指生物机体免疫系统某方面因为基因缺陷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遭受损害而造成的免疫功能障碍。在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过程中,要采用相应的措施防止质量免疫缺陷的产生,保证免疫的正常进行。

1.树立正确的供应链质量文化观

质量管理实践除了需要健全的机制以外,更需要强有力的动力和工具。质量文化会影响员工学习知识的态度,因此是促进组织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正确的质量文化观,质量管理实践就会迷失方向。供应链作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不同企业的质量文化会在供应链上发生碰撞和摩擦。这种碰撞和摩擦会促使整条链的质量文化观发展并引发变革,使其从无序状态过渡到有序状态。在演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企业要树立正确的质量文化观,引导其他企业的质量文化变革。病态、不良的质量文化观不仅不能预防内外部异己对产品质量的侵害,还会阻碍、破坏、干扰质量管理实践的创新。

2.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人才包括管理者和一线员工,作为质量文化的体现载体和质量管理实践的具体操作者,个人是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最重要的有机组成。管理者的知识、能力、魄力、素质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质量文化,优秀的领导者还善于捕捉外部优秀的文化,使其在本企业推广。一线员工的质量意识、知识技术水平、技能熟练程度、工作责任态度对质量免疫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人才的选拔过程中要进行创新,挑选对维护和发展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具有辅助性功能的员工,避免人才短板成为免疫的缺陷。

3.建立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信任关系

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节点要进行免疫知识的传导、创新、相互学习、协调等就必须与其组织成员建立亲密的信任关系。但是在质量免疫知识传导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尴尬的局面,当合作伙伴为一个机会主义者时,传播知识的节点会面临自身的成本费用率提升、核心资产丧失的风险,使自身在传播过程中无法得到相应补偿。因此必须建立供应链免疫节点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增加节点间的信息交流,使其愿意并积极地传播质量免疫知识。

4.构建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

在质量免疫过程中,免疫节点在搜寻异己的过程中,相互之间要交换信息。在搜寻到异己并作出反应的过程中,要交换和存储信息。信息交流不仅仅是供应链间的交流,还包含企业内部的交流,信息交流系统可以使质量免疫系统形成传播知识或将知识系统化的惯例。进行信息交流是质量免疫有效实行的先决条件,只有提供完善的交流设施,构建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免疫信息才会在供应链中及时有效地传递,才能使各个免疫节点快速联动,使产品质量传导的环境得以保护,维护最终产品的质量。

四、结语

生物免疫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本文采用类比的方法,将免疫系统中的原理机制引入到供应链质量管理中,以提高供应链现有识别风险因素的性能。通过研究,本文分析了在供应链中,固有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质量免疫运行机理,并提出四个进程。通过对免疫运行机理的详细化描述,提出了质量免疫节点间形象化模型,并对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可能具有的免疫缺陷,提出了供应链的质量免疫实施策略。

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第一要务是对“非我”因素的识别,而识别则要通过语义网络、主题地图、实体类分等技术手段,依据问题特征、问题参数和策略文本的模式,对供应链现有质量管理实践进行知识和信息的结构化。如何实现质量管理实践结构化,并选用适合的人工免疫算法对本文提出的模型进行仿真是今后有待研究的内容。

作者:李全喜 孙磐石 金凤花

上一篇:行政职能论文范文下一篇:玩具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