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进名师课堂 感受大师风采

2024-04-08

1走进名师课堂 感受大师风采(精选13篇)

篇1:1走进名师课堂 感受大师风采

走进名师课堂 感受大师风采

——观管建刚老师作文讲评课有感

虽然此次牺牲了双休日,但名师朴实的形象,执着的追求,具有穿透力的话语至今新鲜犹在。我们周六上午聆听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讲评课和讲座,感触颇深。管老师教作文讲评课的确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是名符其实的一场“作文教学革命”,让我们从教二十年左右的老老师都感到耳目一新,大呼精彩。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作文教学中的作前指导很重要,对于作文讲评则一直是雾里看花,看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讲评课,顿时就有拨云见日的感觉。这样的训练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管老师更多地关注了每个学生,关注了每个学生的写作状态,以一位语文老师的智慧和执着引领学生学习写作,为之倾注了很多心血,实在令人敬佩。

管老师在讲评课前,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了学生的作文,边读边琢磨、边摘录学生作文中有突出语病的句子,找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找到了这一个切入点,之后在讲评课上点评的学生精彩词句,点出学生作文中常见的“大头”病、“大脚”病、“假”病、“癌”病„„我们也经常发现,却从不对它们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只是在脑子里闪过而已。听了管老师的课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所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教学生学语文,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负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奉献我们的智慧和爱心。

没想到,他能从学生文句中挖掘出一个个小小的语气词来作大文章;没想到,他能在自己任教的一个小小的班级“出版”《作文周报》,成为学生写作文并发表作品的主阵地;更没想到,他能在班级设立“诺贝尔文学奖”。他风趣幽默的语言,加上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就像“周立波脱口秀”,引来听课师生的笑声连连。

与其说他的金点子多,还不如说这一切都源自他的敬业精神及对教师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一切以学生的创新发展为本。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真乃是超常人也!

篇2:1走进名师课堂 感受大师风采

大泉源乡天仁中心小学

大泉源乡天仁中心小学的优秀少先队员们于2012年3月28日走进了通化市靖宇将军烈士陵园,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杨靖宇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在抗战时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生命。

篇3: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的教学感受

一、忆往昔, 敬而远之

忆往昔,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运用之初, 多媒体设备像是“玉盘珍馐”, 只招待来听课的“贵宾”, 学校平日把它束之高阁, 只有领导来视察时才让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我固执地认为多媒体永远不能替代富有创造激情的教师, 因为古人的那句话“三寸不烂之舌, 能敌百万雄兵”至今萦绕耳畔。谁知,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电教化进程, 转眼间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并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看今朝, 相见恨晚

由于不甘作教育队伍中的落伍者, 不甘作信息技术的弃儿, 我重新审视多媒体电教手段。没想到在接触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 我逐渐体会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种种优势。

首先使用多媒体可以渲染情景,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化静为动, 虚实结合, 引发学生想象。其次,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推动学生的思维创新。“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现代多媒体手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最丰富的情感。入情入境的课堂有利于激发灵感, 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可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大量文字和图片素材, 把有限的语文课堂空间拓展成文学艺术的殿堂,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轻松愉快地徜徉。

三、望未来, 科学对待

网络是双刃剑, 同样多媒体教学也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尽管优势多, 但如果乱用、滥用就不足取了。君不见, 刚刚摆脱“烟尘灰粉蒙头盖脸”的尴尬, 有些语文老师却变成了播放器的“按钮”。上课时, 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一放, 让学生跟着课件学习, 自己在旁边只负责切换幻灯片, 这岂不是又走了另一个极端?说到底, 语文教学最终离不开文本, 因此, 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巧用多媒体, 掌握它的特点, 根据课文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恰当地选择与之相宜的媒体, 并且把多媒体手段与课程资源科学、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不要图省事而一律使用或者为了花样翻新而牵强附会。

篇4:走进课改前沿,感受名校风采

关键词:教学活动;倾听者;学识素养

2012年3月23日至4月2日,我有幸与我校9位同仁一同参加了由北京大学教育文化战略研究所举办的“全国著名中学内涵式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专题考察”活动。其间我们先后参观了四所课改前沿特色学校,一路行程紧张而充实。学校的校容校貌、教育理念、办学特色,使我感触颇深。

一、讲台上的隐退——只做学生课堂上的倾听者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开始,教学实践过程中流行一种观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种观点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有一大进步,那就是充分认可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次南行,在广州实验中学听了先开萍老师的一节公开课,这节课给我很大的震撼,我惊讶于教师学识的渊博,惊叹于教师驾驭课堂的游刃有余,更是惊异于这样的课并不是出自于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而是学识渊博、能力出众的年轻女教师。

以往说到隐退,我们只认为是形式上的退后,并没有从深层次的教学效果的生成中注重教师的作用。其实从这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师的隐退,先老师整堂课没有一点目标的预设,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步骤。完全是由学生思想火花的引领、教师适时地引导组成的。在广东实验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就是学生的一个倾听者,没有预设,这堂课上学生畅所欲言,因此,我也学习到课堂上的“等”——让学生充分表达;“引”——做学生知识的引路人;“结”——达到与学生课堂上交流的目的。

二、追求名师之名——提高自身的学识素养

我们对学生一再强调,学习贵在坚持、贵在努力,可有时我们一味地要求别人却忽略了自身的提高。广东实验中学的先开萍老师的一节精彩课堂,让我们意识到,要想追求名师的境界,必须注重自身学识修养的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既靠自我的道德修炼、道德养成,更靠学识的滋养。离开了学识修养,所谓的人格魅力便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事实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质量。

前方路漫漫,名师伴我行。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一定要以先开萍老师为楷模,提升自己的学识素養,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钻研理论,总结实践,把自己锻造成一名学者型教师,在教育战线上发光发热。

篇5:感受名师风采

2014年4月19日—2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保山举行的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数学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短短的两天里,观摩了4节示范课,聆听了4个专题讲座。此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让我充分地领略到了大师的风采和魅力,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巧妙的教学设计、朴实的教学风格,让我感触颇深,下面我就和大家共同分享我的感受:

一、注重情感交流,拉近了师生距离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几位老师的师生课前交谈,看似简单、平淡、多余,实则利用课前短暂的两三分钟组织教学,激趣引领,从而一定程度上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制造了必需的学生心理磁场;千方百计力求让课堂成为学生数学思维的运动场!

二、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

每位教师都渴望自己的课堂精彩,那么,看一节课精彩不精彩,究竟是看老师呢,还是看学生?我想,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衡量有效教学的关键指标就要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生的学习。“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内在需要和基础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老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更重要。在李洪娟老师教学《数学思考》中,李老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去思考数学,数学地思考数学。正如管尤跃老师说的小学数学教学如水,教学要像

呼吸一样自然,让孩子在懂之前去思考,让孩子有更多的思考。

三、注重心理教育,教学中润物细无声

听徐斌老师讲课,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轻松有趣,他那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生动逼真的课堂教学情境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徐斌的《平均数》一课从学生熟悉的“套圈问题”入手,通过问题情境中的要素变化,在女生的一次一次的不服气中,不知不觉中经历着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实现了“无痕化”教学。通过这次与徐斌老师的近距离接触,逐渐理解了他所追寻的“无痕教育”正是教育艺术的极致体现——润物细无声。

四、注重探究与交流,改变了数学概念的教学方式

真正有价值的数学,一定是进入学生内心的数学,而不是浮于一些文字之上。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 与“升华”,对数学概念的把握,理解它的定义是必要的,但体验它的实际意义与建构心理表象更是不可忽视。这个认识源自许卫兵老师《认识小数》教学。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许老师没有直接奉献真理——把小数的概念告诉学生,而是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后,教师就及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动手画一画,通过数形结合,将小数和分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小数,整个新课的学习,教师看似淡化了定义概念的教学,实际上引在核心处,拨在关

键处,强化了定义概念,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了小数,找到了小数和分数的联系。这节轻松、活泼、实在的数学课,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概念教学”的新“天窗”!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堂上四位老师都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投入思考之中。难度极大的,师引导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疑难,这样更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例如: 席争光老师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不断地让学生思考中奖的可能性,赢的可能性,遇到难题时,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中七星彩的可能性。不论是独立思考,还是小组合作,都注重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进而深入理解。再加上学生头头是道的讲解,就更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这次课堂观摩与讲座学习活动,我对《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仔细回味名师们精彩的引领: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生命和独特的内部自然规律。教学方法上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自主学习来达到学习的内化。作为数学老师尽可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分享数学思考的乐趣同时,也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

篇6:1走进名师课堂 感受大师风采

2014年5月7日,在开平市西郊小学阶梯教室,我有幸参加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丁玉华老师的名师讲堂,并听了丁老师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公开课。

丁老师的课,我是第二次听,但两次的感觉也不一样。参加这次研讨活动再一次让我感受着名师名课的独特魅力,欣赏着名师课堂教学的独到设计,反思着自己日常教学的不足之处,真是受益匪浅。短短40分钟的一节课,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学功底、洒脱自如的教学风格不仅征服了学生,也感染、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位听课老师。课后,还听取了丁玉华老师作的《化茧为蝶》讲座。在她精彩的讲座中运用大量的、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为老师们分析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许多问题,阐述了课堂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其幽默的话语,丰富的内容,精彩的分析,会场内不时传来老师们的赞许和阵阵掌声„„

篇7:感受吉春亚老师名师风采

河北省平泉县县城学区南岭中心小学王淑双

此次北京之行,有幸聆听了教育界几位名师的精彩课例和讲座,尽管他们的教学风格各异,教学理念各有侧重,但他们对语文教学深挚的爱和孜孜以求‚本真小语课堂‛的精神很令我感动。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无法从他们的讲座中汲取到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但仍觉收获颇丰。尤其是第二天吉春亚老师展示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的课例和她之后关于《根、标、线、梯》的讲座,让我深深折服,才半个小时很有意犹未尽之感。唯一欣慰的是‚抢‛到了她的散文集和《吉春亚‚语文味‛课堂》两本书籍,使我能进一步地走近吉老师,吸纳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并通过认真阅读梳理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语文教学之路应是不懈追求之路。

语文学科由于独具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之路既充满了愉悦,又不乏艰辛。语文课堂的弹性很强,一节课可以教的很多,也可以教的很少;可以引领得浅尝辄止,也可以引领得扎实深入。一位语文教师若没有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的精神,很难不断进步。听了吉老师的讲座感觉她之所以能从一名农村教师成长为语文界的精英,很大程度缘于她对语文教学深沉的爱,不懈的追求。正因这份执著,她才能与学生共情语文教学。用她自己的话说‚回想起自己前些年的执教,觉得很对不起那些弟子们。‛多么真诚的执教态度啊,多么的真挚爱生情怀啊!听到这句话,我也很有同感,只有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诣语文教学的研究才会发出这份真诚的感叹;同时更道出了一个真谛:语文教学之路没有捷径,只有一丝不苟的潜心研究,才会不断历练、成长。名师之说以成为名师,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他们一路走来,始终与‚热爱、执著、虚心‛相伴,不断地

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反思成败,而这正是我们很多还不成熟的语文教师最应该学习的。

二、成功的语文教学要在备课上下硬功夫。

吉老师的课之所以上的成功,个人的语文素养只是原因之一,而百分之九十则归功于她精心预设每一课的教学预案,可谓下了很深的硬功夫,主要体现在:

(一)在定位教学目标上下功夫。

当代教育心理学把‚教学目标‛定义为‚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它在课堂教学中支配、调节、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达成一节好课的教学目标要具备准确性、具体性、可行性、可测性。而通常我们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只依赖于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不去就每一条目标从学生学情进行分析,进一步细化,而导致课堂上因目标定位不准确致使设计思路混乱、学生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升,课堂效率不高。听了吉老师的讲座,却感觉她她更注重强化自己的目标意识,从不拿来就用别人给好的目标,而总是在教参目标基础上逐条研究,进行再定夺,最终确定出严谨的、准确的、清晰的课时目标,真正让目标为为课堂所用,为学生所用,增强了可操作性。首先她把每一节课堂目标准确定位在立足语文学科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大目标的统领下来完成,也正因对大目标的准确定位所以在制定每一节小目标时才更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得到最大的限度的培养。其次,她认为确定的目标应是学生看得到的目标,应是真正体现发展学生言语能力,培养积极情感的双向目标理念;不仅如此,她在定位每一篇文章教学目标时,还总结出一系列定位教学目标的策略,如,看编路,从单元导读中寻目标;看题路,课后习题中找目标;看文路,文本特点中觅目标;看学路,学生实际中定目标。这些方法对语文教师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

标很有启示作用。

(二)在教学设计下功夫。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一环——教学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听吉老师的课,学习她的课例,深感她对每一节课都精心进行研究,力争达到教学设计最优化。尤其贯穿于她整个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八个字‚线清点明,主线串珠‛对正迷惘于语文教学的青年教师们很有指引作用。《自己家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思想内涵较深奥,不太好驾驭的文章,同为语文教育行家里手的李卫东老师执教完此课后效果都不是很好,让听课教师都慨叹语文课真的很难把握;但就在第二天恰巧吉老师介绍了她对于本课教学思路的探究,设计出了紧紧抓住‚奇‛字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的思路后,真令人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随后又倾听了她介绍的一系列如‚学法入手,体现主线;单元话题入手,显现主线;文本课题入手,再现主线;关键词句入手,再现主线;文本主旨入手,清晰主线;疑难处入手,凸显主线;随文披情,把握主线等几种‚主线串珠‛的方法,更深深折服她对语文教学深刻地解读。再对比我们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为什么上得不实,形成不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缺少的也许正是吉老师这种心无旁骛,一心只钻研语文书的面壁精神!

(四)在教学策略上下功夫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每每在听教师的课后,都会有教师们抱怨学生不配合,上不出预想的效果,没完成教学目标等等,其实究其原因,教师们应该沉下心来仔细反思在上一节课前你又精心准备了哪些教学策略呢?是以一变应万变,还是设计了以多变应万变呢?学习了几十节吉老师设计的语文教学课例,我学到最多的就是她为实现语文教学

‚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这一教学‚根‛目标而研究的不拘一格、灵动巧妙的多种教学策略,如为了让学生体会‚鹅有趣的吃饭方法,她和学生在打四四拍中感悟词语教学的‘三眼一板’‛;为了能让学生深化对‚詹天佑‛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她引导学生为其写颁奖词以升华感动;为了让学生与‚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她精心设计了‚代言恩来‛这一教学环节,为学生与文本间搭建了一架感应之桥,激活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学生充分构筑的言语心声成了课堂上最亮丽的风景……

(五)在教学细节上下功夫

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曾有句经典的话语——‚细节决定成败‛,而决定一堂语文课是否能催生精彩、创造精彩关键还取决于教师对细节的处理。我们不妨拿‚范读‚这一教学环节来说吧,有的老师总认为我是老师,只要我随口读一读,就会比学生高好多,所以往往不肯在范读这一看似普通实际上却作用重大的教学细节上下功夫,从而导致课堂中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起反作用。而很多名师他们却抱着严谨的教学态度,一丝不苟追求教学的精致,一片文章的范读往往要课前练上几十遍甚至更多,吉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对于本就难读的古文篇目可谓更是难上加难了,因为虽然寥寥数语,但人物性格特征各异,不太容易揣摩,再通过声音再现出来更不好驾驭,但听了吉老师入木三分的范读后,在场的教师无不叹服,无不称绝,更可想会激荡起学生心灵深处多少倍读的欲望啊!学习回来之后,我也尝试着练读一下此文,好难!几遍、十几遍恐怕远远不够啊!真遗憾当时没有把吉老师的朗读录下来让我校的教师们听一听,也许这将是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最有力的证明吧!

吉老师的课不仅注重自身榜样的影响,更注重追求词句教学的细节处理,精于捕捉文本中最细微的词语,认真挖掘其言语和情感价值,精心设计语言训练点,从而为打造‚本真‛的语文味课堂涂抹浓墨重彩的一笔。例如,他所设计的《长城》一文,一个很容易被众多教者忽略的词汇‚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一句中的‚单看‛一词,吉老师却利用它生成了语言训练点,把它改成‚单看‛,并补充省略的内容,然后和原句进行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没有像我们补充的这样写这么多的内容,而只用了一个‚单看‛呢?引导学生挖掘言语内涵与言语情感,从‚炼字‛的角度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正是只用了这个‚单看‛便激发了作者无尽的想象,更足以表达游人对长城这一伟大奇迹的赞美之情。

篇8:走进名师课堂 领略名家风采

记得有一位西方的哲人曾说,人类把握和认识客观有三把钥匙:一是文字,二是数字,第三便是音符。可见,欣赏音乐对人类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中学特级教师李雅芬老师在每次教研活动时也经常提到:我们的音乐教育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歌唱家、表演家,而应该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听众,让他们懂得该怎样去聆听音乐,从而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3月30日 ,我有幸参加了华志鸿省名师网络工作室与李雅芬特级教师工作室的研讨交流活动。两位特级教师的讲座、四位名师的课堂展示,就像一场盛大的宴会,让我回味无穷。

音乐课堂教育中,欣赏课教学一直是个难题。因此在此次活动中安排了三节初中的音乐欣赏课,通过开设研究课进行探讨与交流,让我们这些一线音乐教师对怎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有了一点思路。

一、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陈萍老师的课《鳟鱼》,这是一堂义务教育七年级的音乐欣赏课。小鳟鱼被陈老师上得如此生动,如此有活力,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都为之赞叹。《鳟鱼》是选自舒伯特的《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的第四乐章,陈师从A1开始,让同学们初步感受了主旋律的魅力,对接下去的环节铺设了很好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还始终贯穿了音乐要素,通过师生问答式对乐曲进行更深透的了解。提示学生听乐曲主要有哪些乐器演奏?(小题琴、大提琴、中提琴-------),通过手的律动来体验音乐快乐的情绪。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同时掌握的效果也很好。

我们都知道,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的时候,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我在讲课时,都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表现了……然后我就会非常高兴地说:回答的太好了、你真棒,而不再去揭示出表现这个场面的音乐要素是什么?只是来个走马观花的欣赏。但是《鳟鱼》,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始终贯穿音乐的要素,通过聆听,律动,教师的启发,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对这首乐曲的感受,能够准确的说出乐曲中音乐的要素。

二、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中的关键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强度,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陈老师执教的《鳟鱼》,通过让学生感受音乐后,再让学生通过唱、说、律动等途径进一步体验音乐。当然体验音乐的同时,我们不能忘了音乐本身的要素。如:《鳟鱼》通过强大的钢琴伴奏下力度的变化,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特别强调让男同学低沉的声音来演唱bong;再通过女同学来学钢琴的伴奏旋律的起伏变化,让学生用手势图描述音乐的变化;还通过音乐情绪的变化,给学生创设情境,仿佛自己也来到危机四伏的情境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来聆听体验音乐,学生一点都没有听腻的感觉,而且对音乐的表现欲望更加强烈了。

三、审美体验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升华。

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还是以《鳟鱼》为例吧:把这首舒伯特的音乐带进了咱们的音乐课堂中,不但让它富有活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分段欣赏完后,老师提出:完整欣赏乐曲,且当你听到熟悉的旋律时就用肢体语言告诉老师。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不仅检测了学生对本堂课学习的情况,还创设了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在音乐中表现音乐。果然,学生在完整欣赏乐曲时,听到熟悉的旋律时就情不自禁地用身体语言进行表现,一会儿弹钢琴表现力度强劲的音乐,一会儿用手表现小鳟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着,听到沉闷的音乐时双手交叉环抱,听到音乐明亮时有张开双手,形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音乐要素,感受不同音乐情感。

篇9:走进名师课堂,感受课改气息

曾国平

3月14-16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听了四位专家的四节课并讲座。一位是当代小数界四大名师之一华应龙教授,一位是著名特级教师许卫兵校长,另两位是著名特级教师蔡宏圣老师和常州市庄惠芬校长。他们的课和讲座异彩纷呈,让我们享受艺术大餐,在此我略表如下。

一、解读华应龙的课堂与讲座

华应龙《平均数的练习》一课,我颇受启发。大师就是大师,成为大师就有他的理由,他思想活跃,文化底蕴丰富,课设计得相当巧妙、完美。这堂课有以下特色: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这堂课以三个问题情景深入进行,首先“比较班级5个组同学口算题的得分”为情景,由比总分,再到比平均分,当时课堂上第四组5人总分为380分;第三组得分240分,但只有3个人,让学生明白此时按总分比是不公平的,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公平性;

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思辨、解释、交流等途径,抽丝剥茧,逐层递进,凭借自己的身心投入去把握平均数的特点。

课堂有一个猜牛体重的小故事,好几百人猜牛的体重,其中一人没猜却在一旁记,他求出这些人猜的平均数,竟然这样巧合有趣,牛的实际体重为1198磅,他求的平均数为1197磅,只相差1磅,让 学生们懂得平均数移多补少的特性,让学生懂得平均数接近真实的特点。最后一个问题更有趣,课件打出8个人在打球,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2岁,让学生猜每个人的年龄,全班同学都是围绕在12岁左右猜,最后打出结果,有7个人都在6岁左右,还有一个47岁,就是华老师自己,学生很是意外,这样让学生很好地体会了较大数对平均数的影响。

3.数学课巧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课堂小结的时候,华老师与众不同让学生畅谈“平均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于是,孩子们用“公平”、“小气”、“精细”、“多变”、“忽悠人”、“神奇”……这些词来描述它,充分彰显了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之清、理解之真、感悟之深。这三个问题为主线,铸成浑然大气的一堂课。

听华老师的课,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学生有了问题不是问题,关键是教师怎样对待问题,只有把问题的解决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才能创造出生命化的课堂。再次,华老师那诙谐的语言,幽默的动作,那亲切的笑容,让人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压抑,如沐春风,知识就像一股清泉缓缓地流入了学生的心田。学生乐学,易学,之所以下课啦孩子们还恋恋不舍。我们可以用这几个字来形容:“独特的老师,幸福的学生”,是呀,做华老师的学生真是一种幸福,我有幸做了他的学生也非常幸福。

听了华老师的课,再听着他《课不润人誓不休》的讲座,更加深了一种感受: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在设计中,华老师交流了他的“教师要学会装傻,学生会越来越聪明”。例如这节课中孩子在计算中就产生了错误,做对一题得20分,有一组的总分却是250分,华老师不是及时的纠正,而是装作不知道,学生正是有了思考的时间,都一一的发现了错误,并进行了纠正。这样的纠正是主动的,自然的,孩子并没有因为犯错而受挫。华老师对教材的理解、课堂的驾驭,真是我等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在华老师的课堂里我找到了数学的真谛。他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传授思想方法。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让问题支撑课堂,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思想方法的源泉。

二、解读许卫兵老师《新课标、新课本、新课堂》的讲座

他的讲座让我了解了中国教育发展最前沿的信息,今年暑假以后,1-6年级将使用课改新教材,新教材内容将有所减少,难度将适当降低,但要求将普遍提高。新课标的教学重在数学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灌输。

了解了新课标十个核心词:数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等这些数学专业术语,还阐述了新课标中的“四基”与“四能”。以前的“双基”变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以前的“两能”变为“四能”新增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举的一个事例让我很感兴趣:中国孩子的计算速度远远超过了 国外孩子,他曾经让国外一个10岁的孩子算5×9,这个孩子说不会,但是他在纸上涂涂画画近半个小时终于算出来了,他在思考摸索怎样去做,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国外的教学重在培养孩子思维探索的能力;这个题目对中国孩子来说二年级已学了乘法口诀能很快答出来,但他知道怎么来的吗?那可以说绝大部分孩子是不知道的。许卫兵老师放映了这样一个视频:一个中国孩子在背乘法口诀,爸妈齐上阵压着背1×5=5,2×5=10,3×5=?就是背不出来,后来孩子委屈地哭了,我想孩子这样背出来的东西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吗?家长是这样,我们有的老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是否从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走了出来?真正实施了主动探究式的教学了吗?我想这个答案留给我们在座的每位老师。

三、解读庄惠芬校长的课堂及讲座

庄惠芬老师的《认识菱形》这一节智趣的课堂,处处渗透着教师深刻的教学智慧。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尊重学生的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在“春风化雨”中提升,教材处理朴素而有创意,通过小木棒、蛋糕等小道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拼菱形、切菱形,自己找菱形的特征,把数学教学变得生动真实而有情趣,彰显灵性与个性,完全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帮助学生获得认识图形的数学思考过程,学生品尝了学习的快乐。课堂小结更是画龙点睛,先让学生把蛋糕切出菱形来,然后享受美味,庄校长问:“你们吃出了什么味道?”,学生回答:“蛋糕的味道、数学的味道、成功的味道······”这样的数学课堂,充 满笑声、掌声、发问声、辩论声、惊叹声,我们能感受到数学学科本身的魅力、数学问题思考过程的趣味无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庄校长这堂课给我的启发是:

1、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善于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发现、探究、创造,真正参与到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

2、教师要建立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两情相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敢说,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而出。庄校长课堂中一句句“孩子们”,是那么亲切自然,是那么悦耳动听。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师生关系恶劣,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就会受到抑制,各种潜力就会被埋没,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我们要建立的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情感交融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愿意接近教师,希望与教师合作,得到教师的关爱。

庄校长的讲座《课堂,我与儿童在场》:讲了教学中的20个案例,要我们关注儿童的视觉,研究儿童的心理,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课堂的一切活动都能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展开,教师的教学意图就能与孩子的学习行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孩子们因为学数学,童年而更加快乐。

庄校长讲座中的两首哲理小诗让人回味,请欣赏:第一首-----斧头和钥匙的故事:斧头用力捶打锁,但锁还是打不开,而小小的钥匙 走过来,轻轻一扭便开了,斧头惊讶的问其原因,钥匙回答说:“我能打开它,是因为我读懂了他的心。”第二首-----牵着蜗牛去散步:蜗牛爬很慢很慢,我牵得不耐烦了,然后停在花园里休息,这时我闻到花的香味,听到了鸟儿动听的歌声,我想:哦,原来这不是蜗牛牵着我散步吗?这两首哲理诗也许对我们教育者以启示,我们能否做打开孩子心结的钥匙?我们能否有好的耐心牵着“蜗牛”散步?

听了四位大师的课,我充分认识每一次外出学习对于我都是一种反思和激励,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平。

篇10:走进新课堂的感受

第一小学

杨建梅

“走进新课堂,感受新课程”已有数载,我真正感受到了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不光重结论,更重过程的过程;是关注科学,更关注人的过程。当你走进新课程,你会感到:

一、新课堂学生变了,变得爱学习了。

新课程是从儿童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研究的方式研究社会。一二年级的教材很适合儿童的心理,很接近现实事物,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有亲近感,喜欢上它了。学习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了。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如此。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与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比如:在学《将相和》一文评价人物时,学困生张东就说他喜欢秦王,理由是:秦王懂得治国之道,能使秦国强盛。我及时予以表扬与鼓励:“你能从另外的角度来评价一个人物的好与坏,说明你有自己的眼光,敢说别人不敢说,甚至不会说的话,你才真正的了不起!”在表扬与鼓励的同时,我也及时予以引导,要批判秦王以势欺人,太霸道的可耻行为。其实作为老师的我正在用发展的眼睛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尤其对待学困生,教师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赞赏,让他们感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并有自豪感。

二、新课堂教学变了,课堂“活”起来了。

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因为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很自信。能大胆的想像、全面地思考,并且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如学《游子吟》这首诗时,从母亲在微弱的油灯下,为儿子赶制衣服的情景,感受母爱的深沉与伟大。学生们畅所欲言,联系自己说出天下父母的爱比山高似海深,并决心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新课程教师变了,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如科学课中,教学生认识各种蔬菜,我首先微笑着给学生们分组、布置任务:每组必须选出不同的蔬菜,并且还得把蔬菜的名字、子叶类型、食用部位等填在表格中,每人填的蔬菜不能相同。安静的教室立即热闹起来,同学们在互相帮助、互相请教,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们全都沉浸在课间的小组活动之中,没有一个偷懒的。我轻松地徜徉在学生中间,听他们讨论,给他们个别指点,微笑着感受和观察他们的认知„„

篇11:1走进名师课堂 感受大师风采

——参加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育研讨会点滴感悟

连云港市墟沟小学 汪艳

新课改,让语文教学更精彩。周六参加市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小语教育研讨会,倾听了吉春亚、游彩云、陈建先三位特级教师的语文课,《小学教学参考》主编韦雄进行了《小学语文教研论文撰写的若干建议》的专题讲座,短短一天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经过这次活动,聆听三节优秀课,从名师课堂中,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发现,我的课堂经常是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多少实效性。那么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课堂组织者、引导者?我活动后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40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我对新课程下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实质进行新的认识、理解。

一、加强自身素质

我们只有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转变教学观念,才能迎着课标、课改的潮流而上。为此,我们平时应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参加课内外的教研活动,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多参与网络平台的教研活动,集思广益,了解语文教学最新动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

二、精力用在课前

课堂上老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是在“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吃透文本,把文本作为载体,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技能。其次开展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等活动,通过学习交流,增强大家的集体意识,群策群力,探索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共同提高课堂效率。再次,制作教具、制作课件、集体备课,作好一切课前准备,全力保证教学过程的实效性。

三、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我们通过情境创设,阅读指导,课堂讨论,课堂表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让他们敢于说,乐于说,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达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四、与信息技术整合,促进课堂教学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特别对一年级新生,结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可信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丰富教学内容,浓缩教材精华,扩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12:走进课堂感受数学

一、教师成长,依法执教

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要了解一定的数学背景,讲基础知识时可以以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古罗马一位围棋爱好者赢了国王一盘棋,于是国王答应满足他一个要求,棋手提出:“请在棋盘的第一格里放上一颗麦粒,第二个格里放两颗麦粒,第三个格里放上四颗麦粒,依次进行下去,后一格是前一格的两倍,直到第六十四格。”于是国王很快答应了故事讲完后质问学生:能满足要求吗?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不断拓展学习的知识面,不断使学科更活泼有趣。当然,一切成绩的取得必然要顺应今天的教育形式,不得违背素质教育。

二、因材施教,关注差异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具体应关心每位学生的课上与课后,全方位了解学生,我是这样操作的:

1、课堂提问,精心安排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启发思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它更需要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的参与。但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些学生承受着因基础差而带来的学习困难大的压力,所以面对老师的提问,他们更担心被老师、学生冷落、歧视而游离于问题之外。因此,我们更要理解他们、关爱他们,备课时应为这些基础差的学生专门设计一些问题,设计提问的环节。课上要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他们,并多预设几步,当他们思维受阻时多一些引导鼓励,适当有序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平时对这些孩子要多用肯定、鼓励、赞美的评价语,并引导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一起来关心尊重他们,提倡优差生结对子的办法学习,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充满期待、关怀、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慢慢接触数学、走进数学。

2、作业适量,分层合理

要为不同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课堂作业避免一刀切、一锅煮,提供A、B、C三组有梯度的作业题,这样既能降低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难度,保证他们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又能帮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在选择题目的过程中,一方面我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己选择,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挑战;我经常暗暗地给学生提醒鼓励,从心理上让他们在不断调整选题类型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

3、课前辅导,指导学法

“学缘于思”,如果课前能鼓励学生对将要学的知识想一想,课堂中往往就能带着问题学。每次新课前,笔者总要带领学习困难的学生先预习一下与新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新课中相应的知识点,带着他们想一想、问一问、做一做,以此排解他们接受新知的困难,帮助他们创造在课堂上良好表现的机会,不断赢得其他同学的青睐,从而使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倍增。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要帮助他们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4、精心分组,高效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能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所以老师要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学习小组,在讨论中互相促进。同时可指定一人课内课外经常关心组内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养成有问题就思索、有疑问就探讨的好习惯,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标准,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存在不足,需要老师及时有效的点拨,让学生真正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切实掌握知识。点拨中可以启发一些好思想、好方法,进一步强化数学语言,也可以自行归纳一些好方法。

比如,怎样判断一个三项式是否符合完全平方公式?例:4x2+12xy+9y2是否符合完全平方公式?类比公式,让学生寻找两数的平方,再看第三者“12xy”,是否为两数乘积的二倍?为便于更好地运用,起名叫“吉祥三宝法”,达到数学源于生活的目的,有效地落实了知识。同时,可让学生有效训练一下,当堂达标,学以致用。

5、心灵对话,策略捕捉

愉快、兴趣、自信是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学生,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这些心理素质,给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比每天辅导他们做几道数学题的转差效果要好得多。健康愉悦的心理更是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所以老师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补课,关键要补上心理一课。每一位学生应准备一本“师生心灵对话本”,鼓励他们及时记下数学学习中的感悟、困惑及建议,甚至不足,通过批阅,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中捕捉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态,为有效实施教学奠定情感基础,进一步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

三、立足实际,创设情境

要立足实际问题,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习效应。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和核心是要确立好探究点和处理好学生探究与老师引导的关系,学生探究空间的大小、探究目标的确立,老师在学生探究中的导引方法、切入时机等都要在备课时精心预设,做到“探”中有“引”、“引”中有“探”、探引结合、相得益彰。例如,路程问题、计算银行存款利息等为我们引入了方程模型的实际背景,有益于列出方程。

一堂课情境的设计决定了知识导入的好坏。若情境源于生活、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则能极大地促动学生的兴趣,反之,将很难成为一节好课。任何问题的探索都有一定的原则,同时,应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作为教学切入点,让简单的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成为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让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生活中,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在最惬意的活动中投入最主动的学习。

四、领会知识,勇于实践

篇13:1走进名师课堂 感受大师风采

教育干部素质提升班考察报告

首先感谢市教体局和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学习培训和考察的机会,聆听了各位专家、校长的报告,圆满完成了第七期教育干部素质提升班培训、考察的学习任务。所听所到之处,专家对现代理念的解读,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领导的豪情和胆魄感染着每一位成员的情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内心感触颇深,收获多多。既在现代教育理论方面得到了充电,又亲自领略到了现代化教育程度颇高的上海的几所著名的现代化、示范性学校的办学模式,无论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还是在学校管理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为自己今后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探讨适合本校素质教育发展的工作思路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一、培训、考察概述 :

1、这次培训、考察的主要目的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深入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了解上海市部分名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施情况、办学特色,进而探寻各校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并学习其先进的经验。

2、这次学习考察的学校包括格致中学、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

3、这次考察的形式主要是:(1)听学校校长做办学思想理念实施方面的报告,(2)参观校园。

4、对两所学校教育的总体印象:无论是聆听几所学校校长的讲话还是深入参观他们学校,都能感觉到他们 “创建特色,追求学校的个性化、优质化发展”的教育理念,有明确的“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办学目标。

二、学习、考察的两点认识:

1、校长成功之路是有路可循的。

在考察学习中,我们有幸领略了名校校长的风采,追寻几位校长成功的发展轨迹,我们能够从中感悟到名校长的成功机制和规律,其共同特点是,以专业化为目标,努力探索专业化的道路。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实现了从学校纪律维护者、学校管理者向智慧型领导者的角色转变。校长不再是“行政长官”,而是教育专家。“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校长的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好是一时的目标,更好是永恒的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校长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逐步积累、逐步孕育的过程。在校长成长的道路上,欲速则不达,要有长期奋斗、持续努力的思想,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认准目标,终会成功。格致中学的校门左侧,一块椭圆型的大石头上

1镌刻着毛泽东同志手迹“格致中学”,在有些斑驳的枣红色老建筑和青青翠竹的映衬下显得朴实而厚重。走进朴素的校门,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学术之风扑面而来。周围枣红色与灰白相间的建筑群,环抱着一块绿茵茵的草坪,如一个科学巨人正襟危坐,娓娓道来格致百年历史和师生在这里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故事„„

始建于1874年的格致书院是我国最早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开展自然科学活动,培养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据格致中学张志敏校长介绍,上海百年名校只有两所学校是一百多年来没有改过校名、校训,没有搬迁校址并采用老建筑作为校门的学校,上海格致中学就是其中的一所。一百三十多年来,格致中学将“崇尚理性、追求真理”作为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秉承“爱国、科学”的优良传统,弘扬“格物致知、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以“生本、多元”的课程原则;“个性、和谐”的成长平台;“人本、创新”的管理理念作为内涵特质,培养“厚德、博雅、明理、懿行”的报国人才。在学校发展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创造学校文化,使其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并具时代特征。由此可以看出格致中学是经过历史锤炼而积淀形成的学校精神和核心价值。走在校园的每一个地方,让我深刻感受到这所学校精神绝不只是存在于表象,她已深入到每一个格致人的心灵和行为当中,在这里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学校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成功校长把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工作看作是一种事业,看作是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是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把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身心地投入和奉献教育工作。

2、学校办学理念不是口号,而是学校工作的总方针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我发现:名校的办学理念是深入民心的,是货真价实的,是令人信服的。其办学理念都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在逐步深入实施和完善。

这次我们学习考察了两所的学校:格致中学、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把办学理念实实在在的贯彻到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办学理念就是学校工作的总方针。

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以情感教育统领学校各项工作,建设科学民主、情理交融的管理体系;开发以情感教育为核心、整合各方面内容的校本课程体系;确立注重情感经验积累与情感能力培养,融合认知与情感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亲密互助,依恋互爱的师生关系,创设有一中心特点的学校情感文化环境,为一中心的长远发展,为一中心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不断积聚厚实健康的精神营养和情感文化的土壤。

格致中学,始终坚持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校不仅在教学质量上超过部分区重点中学,一直名列全区初中之首,而且连年来学生在区、市和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数居全区前列,学生的学有所长、全面发展得到社会的认可。

几年来,学校先后开展了《初中活动课程研究》、《开展学法指导,提高基础学力》、《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研究》、《分层递进教学研究》、《整合课程,优化教学》、《初中牛津英语试验》、《初中学分制研究》等课题研究,做到了“年年有课题,年年出成果”。几年来,学校先后涌现出全国劳模、市劳模七人次,市级以上单项先进二十多人次。众多青年教师在市、区教学评比和基本功比武中屡屡获奖。这一切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考察后的反思: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功玉,取彼之长,可以补己之短。在培训学习、考察中我们发现:学校的管理层的素质越高,越是有办学特色;学校以树立先进的办学思想,培养一流人才为理念,人格本位,学生至上,构建了科学的学校精神文化体系。通过领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反思:

反思之一:做教育必须有平和的心态。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沉下身子、平心静气做教育,应不惟有宽松之环境,亦有处变不惊之雅量、淡泊名利之胸襟。这几所学校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这种平和而淡然。固然学校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它需要关注社会需求和期望,但实现教育的理想,唯有执着、投入、求真;唯有剔除几分浮华,才能更加靠近教育真谛;唯有抛开功利,才能在求真中大胆取舍;唯有懂得取舍,方能更加专注育人;唯有更加专注育人,才能把事做细、做实、做深;唯有把事做细、做实、做深,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这样也就离我们教育的理想更近了。

反思之二:“谁拥有了一批好教师,谁就占领了教育的制高点,就善于拥有了教育的明天。”

学校发展涉及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但其中关键因素首先应该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拥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才有教学质量的保障,教育改革才可能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几所学校校长很重视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努力将每一位教师引向教育科研的幸福路,以此造就了一个研究型的教师群体。他们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人人有课题,个个能研究,默默做教育”。学校注重营造浓郁的研究氛围,并将教师个体的研究、学科组的研究以及学校层面的研究有机结合,形成一整套促进教师主动参与科研,争做研究型教师的有效机制,促进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反思之三:学校要重视对课程的管理。

多年来,在管理岗位上更多的是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觉得这就是天经地义,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作了很多工作。细思量,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的管理,使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文化更加适合校本,更加有效服务于学校的育人追求和办学特色,课程的功效才能更加突出。那么近期,我们应该研究和实践的,就是做好以英语教材为中心、以《英语口语》读本每日英语、英语文化活动等的有机整合。做好生命教育教材与安全教育的有机整合,做好语文教材与经典读本、主题读物的有机整合,使之在实践应用中结构更加科学、功能更能互补、作用更加突出。

反思之四:“构建有效快乐课堂”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一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学会参与,主动发展”的办学理念体现在这几所小学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尤为突出。教师都能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二是课堂教学落实细节,追求真实有效。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的程校长在介绍如何作文时,让在座的每个人感受到他们把教育教学落实在每个细节中。使学生在兴趣中学,在游戏中学,在问题中学,在情景中学,在交往中学。开展的活动,充分体现了“认真执着地做实事,踏实沉稳地做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该校的老师在作文教学效率上是很有自己的思考和方法的。三是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水到渠成。几所学校都有一系列的从学校出发的管理制度。我们发现,在这些制度管理下,每个学校的教职工凝聚力特别强大,老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工作,他们不仅有刚性的制度管理,也有人文的管理。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他们都运用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自我教育机制。他们的管理策略是:以神制形,以主题制全面,以过程制结果。他们提出:领导要在过程中加强管理,教师要在过程中优化教学,学生要在过程中不断提高。学校定期进行严格的、高透明度、有效期限的研究型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的评选工作,有配套的奖励制度。这样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把大家的兴奋点和注意力集中到教育教学中来,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奋发向上,使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真正做到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水到渠成。

反思之五:打造校园主流文化,形成学校文化特色。

几所学校之所以在众多学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得到社会、家长的广泛认可,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打造出了属于他们的品

牌,创出了他们的特色。我们认识到学校要发展,一是要确定好自己的发展目标,将自身的位置定好,想清楚要把学校办成怎样的一所学校。二是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办学情况,找出学校的办学优势。我校近几年来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注重“阅读教学”与 “家长学校”,对此虽有初步的设想和实践,但与上海这几所学校相比,我们缺少深入系统的思考,校园主流文化营造氛围不够,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校主流文化任重而道远。目前,我校应该整体规划,美化校园,将物质文化与学校精神文化相统一,将学校办学思想与理念融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校园成为学校文化的载体。

反思之六:明确教师发展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所好学校一定有一个蓬勃向上、善于研究学习的教师群体。目前,我们的教研已成气候,有较浓的研究学习氛围。特别是一部分年轻教师肯学肯钻,近两年进步很大。但是,我们认为不足的是,教师自我发展的目标还不是很清楚,学习和研究没有明确的方向,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下一步,学校应加强教师自我发展目标定向的引导,让每个教师清楚自己的发展目标,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制定好自培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自我发展。学校则根据教师的发展目标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培训。特别是对于中青年教师,他们的发展需要学校有计划地引领、鼓励和支持。

体会之七:确定特色教育理念,打造特色品牌学校。

我们经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们也听说,一所好学校就有一名好校长。在这次学习与考察中,这两句话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不知是校长因学校而有名,还是学校因校长而成为名校,几所名校表现出来一些共同的风采值得我们揣摩和深思。

总之,此次参观考察我感慨万千,我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客观地看到了我们的差距,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路,更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与全体同仁一道谋求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1走进名师课堂 感受大师风采】相关文章:

走进名师课堂,感受课改气息05-08

走进快乐语文课堂04-07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07-22

让创新走进课堂03-07

走进高中历史课堂04-13

让情感走进课堂04-16

让任务走进课堂05-03

走进空中课堂05-10

走进社会大课堂05-12

走出课堂走进生活05-16

上一篇:夜坐庭中,夜坐庭中陆游,夜坐庭中的意思,夜坐庭中赏析下一篇:游自然博物馆优秀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