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纪委谈话制度

2024-04-23

公安机关纪委谈话制度(精选8篇)

篇1:公安机关纪委谈话制度

公安机关纪委谈话制度

为贯彻从严治警方针,强化对公安机关广大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推动公安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积极推行谈话制度”的重要指示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有关精神,结合公安机关实际,实行公安机关纪委(纪检组,下同)谈话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公安机关实行纪委谈话制度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和从严治警的方针,按照建设过硬班子、纯洁公安队伍、树立良好警风、严格公正执法的要求,坚持立足教育,着眼防范,实行监督关口前移,切实加强对公安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有效预防违法违纪和腐败现象,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谈话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各级公安机关纪委按照逐级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

二、谈话的类型及对象

(一)公安机关纪委负责人同本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和下级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的谈话。谈话对象为本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直属单位(包括派出机构,下同)和下一级公安机关的正、副职领导干部。(二)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谈话对象为本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直属单位和下一级公安机关新提拔(交流)的正、副职领导干部。(三)诫勉谈话。谈话对象为发现有苗头性问题,或者经核查确有违纪事实,但情节显著轻微,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和民警。

三、谈话的主要内容

(一)公安机关纪委负责人同本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和下级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谈话的主要内容:

1、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本人遵守党纪政纪,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公安机关决定、命令和工作部署的情况;

2、领导干部本人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及其他廉洁自律规定,向广大党员干部作出并履行廉政承诺的情况;

3、领导班子及本人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情况;

4、领导班子及本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接受党内外监督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等方面的情况;

5、需要向谈话对象所在部门或地区及领导班子成员提醒和共同研究解决的问题;

6、对改革和加强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对纪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的主要内容:

1、按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对新提拔(交流)领导干部提出正确对待和行使权力、廉洁从政的要求;

2、根据新提拔(交流)领导干部的职责、分工,有针对性地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的要求;

3、听取谈话对象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诫勉谈话的主要内容:

1、对发现有苗头性问题的领导干部和民警,要向其转告群众和有关部门的反映,明确指出应注意和防止的问题。

2、对经核查确有违纪问题但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要明确、具体地指出其所犯错误,严肃认真地提出批评,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纪律教育,并帮助其分析原因、认识危害,明确提出改正错误的要求。对需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要严格依法依纪处理,不得以诫勉谈话代替纪律处分。

四、谈话的分工

纪委书记负责同本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直属单位和下一级公安机关正职领导干部进行谈话;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室、处)局长(主任、处长)、副局长(副主任、副处长)负责同本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直属单位副职和下一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副职进行谈话。对其他民警的诫勉谈话,由办理案件的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实施;必要时,纪委可委托诫勉谈话对象所在单位的负责人进行谈话,受委托进行谈话的人员要及时将谈话情况报告纪委。

五、谈话的组织实施

(一)谈话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严格审批程序。实施谈话由纪委提出意见,报本级公安机关党委主要领导批准。

(二)纪委应主动与政工部门沟通,了解谈话对象的有关情况。政工部门应将新提拔(交流)领导干部情况及时通报纪委。谈话时,政工部门要派人参加。

(三)谈话方式以个别谈话为主,必要时也可进行集体谈话。(四)实施谈话前,要认真收集、汇总谈话对象所在部门或地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及领导班子成员遵守廉洁自律规定等方面的情况,研究拟定谈话提纲,并提前将谈话的内容、时间、地点、谈话人等通知谈话对象所在单位,由单位转告谈话对象。(五)谈话对象接到通知后,应按要求认真进行准备,按时参加谈话,如实汇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

(六)谈话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实施公安机关纪委负责人同本级公安机关内设机构和下级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谈话,要围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证廉洁从政等情况,交换意见,研究问题,增进共识,推动工作。实施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廉洁自律的要求,使谈话对象增强廉政勤政意识。实施诫勉谈话,要从帮助、爱护犯错误或者有苗头性问题的领导干部和民警出发,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谈话对象真正认识和改正错误,纠正苗头性问题,防止发生或者再次发生违纪问题。谈话要采取同志式、平等的方式进行,尊重和保障谈话对象的权利,认真听取谈话对象的意见和建议。

(七)谈话要做好记录,形成谈话纪要,谈话记录、纪要和有关材料要存档备查,注意保密。

六、实施谈话后的相关工作

(一)实施谈话的重要情况要及时报告本级公安机关党委,通报谈话对象所在单位及有关政工部门。

(二)对谈话对象汇报的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遵守廉洁自律规定、落实上级公安机关工作部署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对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纪检、监察、督察、政工等部门要加强跟踪检查,确保落实到位。

(三)对谈话中反映出来的违法违纪线索,要认真核查处理;对谈话对象提出的改进和加强纪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对待和办理,及时反馈办理情况;对反映出来的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纪委要研究提出对策措施,协助党委并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加以解决。诫勉谈话对象拒不参加谈话、拒不改正错误或谈话后继续违犯纪律的,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可视情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作出组织处理。

(四)地方各级公安机关实行纪委谈话制度的情况要定期逐级上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纪委(纪检组)应分别于6月底和12月底将半年和全年实施谈话的情况汇总后径报公安部纪委。

篇2:公安机关纪委谈话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相关精神,规范乡镇干部廉洁从政行为,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廉政谈话的对象

本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各村社区干部。

二、廉政谈话的原则

廉政谈话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坦诚相待的原则。

三、廉政谈话的类型

主要分为任职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警示谈话三种类型。

(一)任职廉政谈话。乡镇纪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围绕廉洁从政的主题,与新任职领导干部的谈话。主谈人应重点围绕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如何改进、转变工作作风;如何加强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如何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如何加强自身修养,带头廉洁自律;如何遵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自觉接受监督等内容进行。

(二)诫勉谈话。乡镇纪委对有群众反映或经调查已经出现违纪行为,但尚不构成纪律处分的领导干部的谈话。主谈人应讲清群众反映或举报的主要问题,说明其违反党纪政纪规定的程度,发展下去的后果及危害;提出处理和纠正的具体意见。

(三)警示谈话。乡镇纪委针对一个时期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与乡镇干部、村社区主干的谈话。主谈人应针对工作情况和干部队伍建设情况,在客观评价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并对今后工作重点或方向提出具体建议、希望和要求。

四、廉政谈话的组织领导

廉政谈话工作在乡镇党委领导下进行,谈话对象和主谈话人由乡镇纪委具体安排。

五、廉政谈话的基本要求

(一)谈话人不得少于两人,并指定专人做好记录。

(二)进行廉政谈话,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力求客观准确。要根据掌握的情况,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明确提出意见和要求,同时应注意方式方法,防止简单粗暴。

(三)进行廉政谈话时,要认真听取谈话对象的陈述和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可请谈话对象提供书面材料。对谈话对象反映的问题和情况,要予以充分重视,认真核实,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维护谈话对象的合法权益。要注意保护检举人、反映人,不得向谈话对象泄漏检举人、反映人的姓名、身份及检举、反映材料等有关情况;

(四)谈话对象接到廉政谈话通知后,要自觉接受谈话,不得借故推诿、拖延;接受诫勉谈话时,要实事求是地回答和陈述问题,提供有关材料,不得造假或隐瞒事实。

乡镇纪委议事制度

一、议事要求:根据党章、上级纪委和乡镇党委的有关规定,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纪委自身建设,充分发挥纪委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议事原则: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议事范围:围绕纪检监察工作职能,讨论并研究本乡镇纪检监察、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重大工作事项。

1、纪检监察工作的重大决策;

2、加强党员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措施;

3、研究乡镇重大违纪案件的处理问题;

4、讨论提请党委决定的重大问题;

5、讨论提请上级纪委决定的重大问题;

6、学习、讨论乡镇重大改革方案和实施意见,为党委决策当好参谋;

7、贯彻落实上级纪委布置的纪检监察工作和其他任务;

8、纪检检察工作理论研究。

四、议事规则:

1、随时安排会议研究重大问题;

2、会议由纪委书记或副书记主持,全体纪委委员均应参加,若有特殊情况,必须请假,但会议要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参加才能召开;

3、重大事项的决策,事前要作好准备,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在会上集体研究,作出决定;

4、讨论研究有关工作或问题时,每个委员都要充分发表意见,决策时按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重大问题要实行票决制。

5、全体委员要坚持执行集体作出的决定,任何人不得将研究决定的内容擅自外传,严格遵守保密纪律;

6、委员之间要互相支持,团结协作,共同维护纪委领导班子的威信。乡镇纪检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制度

一、乡镇纪检干部要深入农村党组织和乡镇机关职能室了解情况,听取党员、干部和群众对乡镇纪检监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原则上每两个月一次,并配合党委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与考察干部、民主评议党员、执法监察和专项检查等工作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二、乡镇纪检干部对农村党组织实行联系制度:

1、必要时可参加所联系的党组织的党内民主生活会;

2、倾听群众反映有关意见,了解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3、配合所联系的党组织做好违纪的调查核实工作;

4、负责有关纪检监察工作课题的调查研究工作。

三、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要求,乡镇纪检干部要加强对乡镇重点部门的联系工作,加强对干部的保护和关心,每人联系一至两个重点部门,及时进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通报,了解部门工作难度,帮助排忧解难,保障行政管理工作正常运作,确保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切实贯彻。乡镇纪检监察工作考核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纪检监察工作的科学考核,营造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激发全乡(镇)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活力,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对象

乡(镇)纪检干部,村(社区)纪检组织。

二、考核内容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村领导干部无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大力加强村纪检组织建设。

二是落实《工作规划》,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全年组织反腐倡廉专题教育活动不少于4次,党员、干部的受教育率不低于95%。制定完善反腐倡廉制度,认真抓好落实。

三是构建大调解快速联动联调机制,积极处理来信来访,按期优质办结信访件,无越级到市以上纪检监察机关集体访。及时向乡镇纪委反映信访信息。

四是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抓好村班子作风建设,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有效解决损害农民利益问题。

五是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围绕支部重大决策、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廉政监察。

(二)日常履行工作职能的表现,根据敬业程度、创新精神、工作作风和自身建设等方面情况做出评判。

三、考核方法

(一)采取工作考核和日常工作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二)工作目标考核办法:由乡镇纪检干部个人、各村(社区)纪检组织根据工作考核任务先自我打分。经乡镇纪委审核确认后纳入总分。

(三)民主评议办法:

1、领导评议。由乡镇党委牵头,乡镇纪委考核组对乡镇纪检干部个人、村(社区)纪检组织的工作进行综合评议。

2、述职评议。由乡镇党委牵头,乡镇纪委组织乡镇纪检干部、各村(社区)纪检委员进行述职评议。

领导评议分占60%,述职评议分占40%。

四、奖惩办法

1、依据综合积分评选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次,个人、单位各取前两位为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并将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反馈、通报。

2、五项工作中凡被上级通报批评的,不得参加综合评先。

3、对纪检监察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村(社区)纪检组织予以表彰。对后进个人和村(社区)纪检组织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五、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

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乡镇纪委考核组具体实施,日常工作由乡镇纪委牵头负责。

乡镇纪委书记选用及工作规范

一、提名、任免

乡镇纪委书记的提名、任免,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协商后,报市委决定或进行选举。

乡镇纪委书记任免后,由市纪委报州纪委备案。

二、分工

乡镇纪委书记协管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主管纪检工作,可分管与纪检工作相关的工作,一般不得分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计划生育、征地拆迁等工作。

乡镇党委在确定纪委书记分工时,应征求市纪委的意见并向其备案。

三、乡镇纪委书记参与乡镇党委工作决策、干部任免、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决定前的酝酿协商。

(一)乡镇纪委书记应参与乡镇党委工作决策、干部任免、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决定前的酝酿协商。有特殊原因纪委书记不能出席的,应电话征求其意见。

篇3:公安机关纪委谈话制度

关键词:刑事立案,加强监督,社会和谐

1立案的含义

立案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它行政执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 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 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 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2立案的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 立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 有犯罪事实存在。 (2) 该犯罪事实依法需追究刑事责任。

3立案的程序

3.1对于需要立案的案件, 先由承办人员填写《立案报告表》, 然后制作《立案请示报告》, 经本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审批后, 制作《立案决定书》。最后, 由负责审批人签名或盖章。属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还要报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上级人民检察院认为不应当立案的, 以书面形式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撤销案件。人民法院受理的自诉案件, 经审查认为具备立案条件的, 应当在收到自诉状或口头告诉第2日起15日以内立案, 并书面通知自诉人。

3.2对于决定不立案的, 由工作人员制作《不立案通知书》, 有关负责人同意后, 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并告知控告人如果不服, 可以申请复议。自诉案件不符合立案条件的, 应当在15日以内作出不立案决定, 书面通知自诉人并说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对于那些虽然不具备立案条件, 但是, 需要其他部门给予一定处分的, 应当将报案、控告或举报材料移送主管部门处理, 并通知控告。

4现实生活中立案的缺陷

4.1对立案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一些公安机关的领导对待立案没有足够的重视, 报案人报案后, 只是作登记, 并没有深入调查案情, 报案人一直未等到结果, 这就导致信访案件增多, 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

4.2受发案率、破案率指标的影响, 不破不立、立案不实的问题且由来已久, 一些地方公安机关根据有关领导的政治需求确定立案 (发案) 数量, 一些业务部门根据工作考核的需要确定办案部门的立案数量, 导致立案不实, 不能如实反映发案状况, 直接干扰了对治安形势的客观、准确、全面的分析判断, 还会形成相当数量的黑案, 影响打击刑事犯罪的成效。

4.3个别公安机关存在暗箱操作的情形。公安机关接受对方的“恩惠”后便对报案人的知情权总是敷衍, 先说报案人的证据不足, 再以其他理由来推脱, 直到报案人不了了之为止。甚至有的公安机关为了偏袒一方, 违反办案程序, 扩大初查活动范围, 甚至插手经济纠纷。

4.4部分公安干警法律基础薄弱, 对立案程序不熟悉, 导致对不符合立案标准的报案、控告和举报, 不能依法及时作出不予立案决定。

5加强立案程序的监督, 使立案程序透明化、程序化

5.1在县市区公安机关设立立案审查监督部门, 将属于本级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全部纳入立案审查监督视野之中, 改变公安机关在立案阶段被动受监督的局面。

5.2依据刑事诉讼法关于立案程序的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 自上而下的制定适应当前执法实际需要, 可操作性强的立案审查监督工作规则。

5.3建立群众监督制度。凡是报案的案件都能在公安派出机关能够查询, 要求公安派出机关对任何报案都要进行公示, 让大家能够查询自己所报的案件的进展程度, 同时有利于大家对立案制度的监督。

5.4建立刑事案件备案审查制度。公安机关对受案、决定立案或不立案、撤案的刑事案件应当及时将受案登记表、立案决定书、不立案决定书、撤案决定书报送同级检察机关负责刑事立案监督的部门, 对决定不立案和撤案的案件, 还应报送案件的卷宗和其他主要证据材料。检察机关负责立案监督的部门应将受案、决定立案案件的有关法律文书登记、编号、建档;对决定不立案和撤案的案件, 通过审查上述备案材料, 审核其不立案、撤案的理由是否成立。

5.5建立案件复查制度。检察机关对同级公安机关受案至侦察阶段的各类案件应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复查。将公安机关的备案材料、群众来信来访材料与公安机关的受案登记材料相对照, 从中发现漏报的各类案件。发现漏报案件后, 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并对案件进行登记。

5.6对公安机关在工作中确有渎职和侵权行为的有关人员应视情节轻重, 交由各主管部门, 并建议给其党、政纪处分, 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公安立案工作作为公安刑事诉讼活动中一个重要步骤, 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刑事诉讼的质量, 关系到公安机关严格执法、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要加强立案程序的监督, 使立案程序程序化、透明化才能够有效的监督立案程序, 才能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赵志建.对刑事立案问题的探讨[J].法学杂志, 2002 (05) .

[2]郑艳媛.当前刑事立案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J].法制与社会, 2012 (31) .

篇4:公安机关纪委谈话制度

内容摘要:重大疑难案件公安机关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和建议制度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后,最高检确立的一项重要诉讼制度,是检察引导侦查的有效方式,在提升案件查办质量、防止冤假错案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司法现实与该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还存在一定差距,还不能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新要求。本文首先分析该制度产生的背景,以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环节侦诉关系及检察引导侦查的现实状况为样本,分析检察引导侦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该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提出思路,力促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不断强化检察对侦查的引导和规制以及检警关系的完善。

关键词:重大疑难案件侦查机关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和建议制度 审查逮捕 检察引导侦查 提前介入

一、重大疑难案件公安机关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和建议制度在审查批捕环节的实践体现

(一)从案件数量看,检察引导侦查的重大疑难案件比例普遍不高

2015年,硚口区院共审查批捕各类刑事案件640件,不批准逮捕92件,其中提前介入、引导侦查142件,占比22.2%,重大、疑难、复杂案件48件,占比7.5%。从各月份看,除部分刑事案件高发月份1月15件、6至8月共72件、12月19件以外,其余月份引导侦查的案件数都在个位数,有的月份甚至数据为零。

(二)从案件罪名看,检察引导侦查的案件类型比较集中

罪名主要集中在诈骗类(非涉众,包括金融诈骗等特殊诈骗罪名)、涉众型经济犯罪、命案(过失致人死亡、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毒品犯罪(贩卖毒品、运输毒品等)、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两抢一盗”等案件上。142件引导侦查的案件中,诈骗类犯罪25 件,占引导侦查案件总数17.6%;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9件,占比6.3%;命案8件,占比5.6%;毒品犯罪案件42件,占比29.6%;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犯罪案件19件,占比13.4%;“两抢一盗”案件40件,占比28.2%。

(三)从处理结果看,检察引导侦查后案件的批捕率、起诉率和有罪判决率较高

全年142件引导侦查的案件中,公安机关共报请批准逮捕139件,其中审查批准逮捕121件,分别占总数的97.9%、85.2%,审查批捕率高达87.1%;移送审查起诉案件128件,其中检察机关经审查后向法院提起公诉122件,分别占总数的90.1%、85.9%,起诉率达95.3%;122件向法院提起公诉的案件,全部做出有罪判决,有罪判决率达100%。

(四)从审理期限看,检察引导侦查后案件的诉讼期更短

根据刑诉法,刑事案件审查批捕之后的侦查期一般是两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级检察机关批准延长一个月。在121件作出批准逮捕决定的引导侦查案件中,两个月内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有113件,占93.4%,其中一个月内就移送审查起诉的有78件,占批捕案件总数的64.5%,有小部分案件15件案件20天内就移送审查起诉。

二、审查逮捕环节检察引导侦查存在的问题

(一)审查逮捕之前存在的问题

审查逮捕前公安机关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方式主要是提前介入,存在的问题有:

1.介入不规范。一是参与引导的时间没有统一标准,实践中立案前、立案后、批捕后、退回补充侦查后等都存在提前介入。二是介入方式比较随意,有时由侦查人员“上门”邀请,有时由检察人员审查书面卷宗后主动“上门”,而往往一些案件正是在“上门”之前就定错了侦查方向、遗漏了重要证据的收集,导致可能放任了犯罪。

2.公安机关对提前介入存在依赖心理。一是单刀直入型,带着卷宗前往审查批捕部门,汇报案情后问是否达到批捕条件;二是法规查询型,将审查批捕检察官当做法律查询机,当存在法律适用困难的情形时请求指导;三是热线汇报型,侦查中大小问题均电话咨询、汇报,检察官要求怎么办就怎么办。

3.介入的权责不清。基层实践中,侦查人员只要认为侦查或者适用法律有难度的案件基本上都会通知批捕检察官提前介入,而现行法律并未明确,检察机关是否可以拒绝公安机关的通知介入和邀请引导。因此,实践中凡是公安机关要求提前介入的,不论采取哪种形式,涉及哪类案件,检察机关一律都要接纳配合。

(二)审查逮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引导侦查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对于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审查批捕部门应审查后在七日内作出批捕或者不批捕的决定,不能对案件自行开展侦查。但是,一方面,有些案件证据所证明的事实已经基本构成犯罪,但证据仍存在补查空间,直接批捕存在风险;而另一方面,直接做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再引导侦查,可能使取证更为困难。虽然,最高检出台了附条件逮捕制度,但该制度仅对六种特定类型犯罪适用,无法解决上述问题。此时,检察官不得不要求侦查人员同步补证,才能对作出的批准逮捕决定具有相当自信。

2.引导侦查的效果受检警关系影响。当检警关系融洽,引导效果明显,反之效果不如意。前者一般能在有限时间内按要求补齐证据,而在人员更迭频繁、分管空缺、联络较少的办案单位,补证难以落实,甚至一口拒绝,当证据离逮捕程度相差不远但又无法补证时,只好作出不批捕决定。

3.要求补证变相延长了羁押期限。有些可在两三天内作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批捕决定的案件,由于具备及时补充证据的条件,待补证后作出决定时,大多数情况已用尽了七日的审查期限。并且,那些补证后依然作出了不批捕的案件,实质上犯罪嫌疑人被变相延长了羁押期限。

(三)审查逮捕程序后存在的问题

1.引导个案多类案少。审查逮捕过程中的个案引导一般是发出《逮捕案件继续侦查取证意见书》和《不批准逮捕案件补充侦查提纲》两份文书,2015年硚口区院审查批捕部共发出以上两类文书共144件,分别是52份、92份。类案引导是检察机关根据地区刑事治安状况和发案特点,对案件性质相同或者在具体侦查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总结引导,其相对更具有普遍性、宏观性,能够发挥个案引导不能发挥的示范作用,2015年硚口区院审查批捕部开展类案引导仅3次。

2.检察机关部门内部衔接不畅。在提请批捕前,引导侦查一般由审查批捕部门承担,在审查批捕后、起诉前由公诉部门承担。两个部门案件侦查的侧重点不同必然带来一些矛盾结果:例如,由于起诉条件高于逮捕条件,有时经批捕部门引导的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公诉部门认为证据不足或取证方向错误,要求重新取证而造成侦查机关负累。再如,公诉部门审理案件时认为有漏犯,要求公安机关查清报捕,但诉后批捕部门认为证据不足,作出了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三、制度设想与构架

(一)明确检察引导侦查的相关立法

1.在《刑事诉讼法》中对该项制度作出原则性规定,即“对于重大疑难案件,侦查机关应当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和建议,对检察机关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侦查机关具有配合义务”。同时,最高检应尽快制定出台《重大疑难案件侦查机关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和意见制度》这一专门性规定,细化、明确制度的执行方式,制度的架构和内容在下文进行探讨论述。

2.建议在《重大疑难案件侦查机关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和意见制度》中明确“建议”和“意见”各自的权能效应,即对于“建议”,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办案实际参考借鉴,自行斟酌是否采纳;对于“意见”,公安机关必须遵照执行。

(二)案件范围的设定和引导程序的启动

1.案件类型。疑难案件的类型建议为:(1)涉嫌黑、恶性质的组织犯罪案件。这类案件案情复杂、涉及面广、群众反映强烈,容易产生上访事件。(2)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刑事案件。这类案件经济专业性强,对证据的收集和固定要求较高。(3)集团案件。这类犯罪一般涉案人数众多、分工复杂、作案时间久、次数多,是刑法打击的重点。(4)故意杀人等八类14周岁负刑事责任的重大刑事案件。这八类犯罪之所以将犯罪主体做扩大化适用,就是因为其社会危害性较之一般犯罪更重。(5)在省、市社会影响大、关注度高的刑事案件。这类案被办理中若存在程序瑕疵或违法行为,极易引起社会舆论过分放大炒作,将对司法的权威性造成负面影响。(6)立案监督案件、退回补充侦查案件。

疑难案件的类型建议为:(1)新罪名案件。这类案件在理解和适用上往往没有司法实践,对事实的认定和证据的把握可能存在侦查与起诉的不一致性。(2)司法解释不明确、定性或者法律适用上争议较大的案件。(3)边缘性案件、介于罪与非罪之间、可捕与可不捕之间的案件,这类案件存在侵犯人权的风险。(4)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都认为有必要进行指导的案件。这类案件作为兜底条件,针对法律运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检察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灵活处理和运用。

2.程序启动。第一,对于公安机关主动邀请的,可以口头或者书面提出,手续上应由侦查人员提出经部门负责人或者主管领导同意批准,时间上可以自刑事案件立案时,也可以自发案时,但最迟不得晚于报请批准逮捕前10日,以便为审查逮捕及后续程序留下足够的引导取证空间。第二,对于检察机关认为需要提出意见、建议的,应当向部门负责人报备后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提出,公安机关予以配合。

(三)制度的主体和实施方式

1.主体。目前,检察机关的引导侦查部门一般是批捕部门和公诉部门,对于部门内部不畅可能造成的引导结果不一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发挥整体优势,两部门由同一检察长分管;二是加强两部门联系,审查批捕部门为后道环节把关,将《逮捕案件继续侦查取证意见书》、《不批准逮捕案件补充侦查提纲》及时交送公诉部门备案;三是建立定期联席会议,两部门对重点个案、典型类案集中交流通报监督情况和引导侦查情况。

2.实施方式。一种是建议权的体现:

(1)参加侦查机关对重大案件的讨论。检察机关在参与讨论时可以从案件初步定性、证据合法性、逮捕或起诉的条件、对证据的审查、犯罪构成要件等方面发表观点。

(2)通过联席会议,开展抽象引导。一是针对案件的普遍问题,开展沟通交流,提高依法侦查取证意识。二是针对类案指导,总结规律,制定证据标准,统一认识。

(3)引导询问及讯问。一方面防止不规范询问、讯问、诱供甚至逼供而导致事后翻供,另一方面防止对细节和案件关键点的忽略而导致案件质量不高。

另一种是检察机关意见权的体现:

(1)参与公安机关勘验、检查、搜查、技术侦查等侦查行为。刑诉法第132条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时,对公安机关的勘验、检查,认为需要复验、复查时,可以要求公安机关复验、复查,并且可以派检察人员参见,笔者认为参与侦查的范畴应当不以勘验、检查为限。

(2)充分发挥两份法律文书的效力作用。对于《逮捕案件继续侦查取证意见书》、《不批准逮捕案件补充侦查提纲》,一方面及时跟踪要求反馈;另一方面,向公安机关法制大队负责人及本院诉讼监督部门各发一份备案,内外同步监督文书的执行。

(3)通过立案监督、侦查监督、追诉、追捕引导侦查。以上权能是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的内容,其当然属于重大疑难案件公安机关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和建议制度的措施。

(四)制度实施的保障性措施

1.设立专门引导派出机构。笔者建议,可参照驻监检察室的做法,设立驻所检察室。在驻所检察室人员选派上以批捕、诉讼监督、公诉部门人员为主,采取轮换制,专门负责引导侦查的协调工作,目前,硚口区院正在开展实施并在辖区两个派出所设点执行。

2.建立检察引导侦查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目前,我国的诉讼中严重缺乏程序性制裁机制,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在以刑拘率、起诉率等指标为指挥棒时,难免进入到相互合作、强化侦查的利益趋同体中。因此,笔者建议在绩效考核中提升立案监督、侦查监督等程序性执法的指标比重,同时,在侦查机关也同样设置检察引导侦查的执行考核目标,从而双管齐下共促制度的良性运转。

篇5:X县纪委谈话制度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二次全会关于“实行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制度”的精神,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规定,充分发挥纪检机关的监督职能,加强党内监督工作,不断深化我县党风廉政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纪委负

责人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是从关心爱护、严格要求干部出发,按照立足教育、着眼防范、主动监督、关口前移的要求,围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同党政主要负责人沟通思想、交流情况、研究问题、交换意见,合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

二、谈话范围

县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谈话范围为各乡镇、街道及县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必要时可以扩大到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每个谈话对象一般在一届任期内谈话1-2次。

三、谈话内容

1、听取情况。了解领导班子及本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决议、决定、命令、指示的情况;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和实施党内监督的情况;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廉政勤政情况。

2、研究问题。研究解决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的意见和建议。

3、反馈意见。转达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早打招呼、早预防。对领导干部本人应当注意的问题给予及时提醒。

4、提出要求。强调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第一责任人”、“一岗双责”的作用,要求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加强对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管理。

每次谈话的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四、组织实施

1、纪委负责人与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按照分工负责的方法进行。同各乡镇、街道及县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谈话,由县纪委书记或纪委副书记主谈,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谈话,由县纪委常委主谈。

2、谈话前与有关单位进行联系和沟通,了解掌握情况,谈话前5天将谈话内容、时间、地点和要求通知谈话对象。谈话对象要根据谈话内容认真准备,增强谈话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谈话结束后,做好备忘性记录。需要谈话对象对有关问题作出书面答复或者说明的,由县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室负责衔接。

五、应注意的问题

1、负责谈话的同志要以对组织、对同志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以与人为善的态度,与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同志式、平等式的交谈。要注意保密,不得向外泄漏谈话内容。

2、对需要提请谈话对象注意的问题,应依据党纪法规的有关规定,明确提出问题的性质及危害,以引起该领导干部的重视。

3、对谈话对象要求转达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整理,形成书面材料如实反映,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应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

4、谈话对象对需要作出说明或整改的问题,要及时书面报告县纪委。

六、组织领导

篇6:学校机关党支部谈心谈话制度

为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为进一步加强干部与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掌握教师的思想、工作动态,强化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切实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和爱护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凝聚力、战斗力,建立机关党支部支委和同志谈心谈话谈心谈话制度,具体规定如下:

一、谈话对象及分工

谈话对象为机关党支部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所有写过入党申请书积极要求上进的同志。支委与同志谈心谈话制度,原则上采取分块负责的办法。以上谈话范围内的同志分组向机关支部支委反馈,各支委向本机关支部学校领导进行反馈。

二、谈话内容及重点

支委与支部其他同志谈心谈话的内容可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而定,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谈话对象的思想、工作、作风、学习及家庭等方面的情况。2.肯定谈话对象的基本成绩,指出谈话对象的缺点和存在问题。3.对谈话对象提出希望、要求和努力方向。4.听取谈话对象的意见、建议和要求。5.其他认为必须谈话的事项。

谈心谈话要体现讲政治、讲正气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支委与其他同志谈话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做好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相结合;二是与教师工作运行情况相结合;三是与解决教师队伍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四是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

谈心谈话工作在下列情况下要及时开展: 1.群众对班子成员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道德品质、廉洁自律等方面有反映时,要及时谈话提醒、教育引导。

2.干部与教师之间、班子内部之间出现不团结苗头,要及时谈话指出,化解矛盾,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3.教职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及时谈话鼓励,帮助他们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4.教师调任、转任、提任、降职、轮岗、退休、重大奖励、处分以及考核、考察、民主评议等,要及时进行谈话,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希望和要求。对谈话中反映的重要问题,负责谈心谈话的同志要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

三、谈话方法及要求

谈话采用集体谈话与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法。谈话一般每年不少于二次,时间视情安排相对集中。支委必要时应随时找教职工谈心,主动征求意见。支部同志可以主动向支委反映情况,汇报思想。支部支委之间,教职工之间也要互相谈心,沟通思想,融洽关系,形成团结实干的良好氛围。负责谈话的支委要主动了解谈话对象的思想、工作情况,注重谈话的思想性和原则性,要讲究谈话艺术,增强谈话的针对性,努力提高谈话效果。

篇7:公安机关督察制度的分析

摘要:公安机关是我国政府的暴力机关,它总是出现矛盾最激化的地方,当然它也是重要的权利机关。正是这样它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方面是被一些不法分子的恶意中伤,另一方面是我们队伍中一些同志自己的思想出现了腐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队伍,那就是是督察,公安督察制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公安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公安机关督察条例》规定,公安机关督察机构负责对本级公安机关所属单位和下级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上一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和本级公安机关行政首长负责。这是对公安警务督察机构职责的基本界定。但当前督察制度尚存在不足,进一步解决这类问题有利于保障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

关键词:督察、工作现状、完善、改进

目录

一. 安公督察制度的综述

(一)公安督察制度的概念

(二)公安督察制度的特点

二. 建立公安督察制度的原因、意义以及必要性

(一)建立公安督察制度的原因

(二)建立公安督察制度的意义

(三)建立公安督察制度的必要性

三. 当前公安督察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督查工作的成绩

(二)当前督查工作出现的问题

四. 改进和完善督察制度

(一)对督查工作的改进

(二)对督查制度的完善

一.督察制度的综述

(一)公安督察制度的概念

公安机关督察制度是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制度。我国在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正式确立了中国公安督察制度,这一规定对公安机关建立督察制度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是我国对保障人权和保障公安机关依法执法建立的第一道防线。该法第47条规定:“公安机关建立督察制度,对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执行法律、法规、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根据其授权, 1997年国务院以第220号令颁布了《公安机关督察条例》,明确了督察的机构组建和职能权限。此后,公安部陆续出台了《公安机督察条例实施办法》、《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队工作定》、《公安机关实施停止执行职务和禁闭措施的定》、《公安机关督察人员暗访工作规则(试行)》等系列直接规范督察工作开展或者与之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从督察相应监督机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和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的精神出发,公安督察就是公安机关内部建制的相应机构对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执行法律、法规、遵守纪律的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公安督察制度是有关公安督察法律法规、性质定位、机构工作等规章或准则。

(二)公安督察制度的特点

公安督察制度的特点,不少人把督察行使职责和督察活动特征与督察特征等同,如认为督察特点有现场性、主动性、迅速及时性、流程性等等⑴。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源于对督察本身的认识局限,它首先把督察混同于警务督察,又把警务督察局限于督察开展的某些督察活动。这种归纳是片面的。督察的特征来源于对督察概念的正确认识,同时又要能指导督察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督察应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督察主体的相对独立性。任何监督机制能否发挥实效,首要的便是其自身职能行使能否排除外来非法干扰,并可以由其他机制合法制衡干预。作为公安内部监督机制的督察也不例外。督察效果的真正发挥,必须首先保证其独立性质,保证督察依法独立履行职责,不受外来非法干预。同时因其具有公安机关内设的性质和自身也有权力滥用的可能性,这种独立性也是相对的。在实际建制和具体规章制度设定、工作方式方法等各方面,如何保障督察的相对独立性,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和合理科学设定配置。(2)督察内容的广泛性。就公安机关内设监督机构性质、特殊地位和人民警察法的规定来看,督察的内容涉及到人民警察的执行法律、法规和遵纪情况,几乎涵盖了目前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所有职责权利和活动⑵。因此,督察的内容应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充分行使并予以贯彻。(3)督察客体的法定性,督察对象的人员性。督察的客体必须基于法律法规的设定,督察所涉及、针对的各种介入,必须是有权介入。督察行为的后果可能涉及到人民警察的部分权利的被限制或被剥夺,因此其行为介入必须有法定依据。关于督察的对象,目前不少人认为是警务活动,笔者认为,督察对象不是警务活动,因此在实践中督察不能认为有关警务违纪违法便予以代行,不能因警察的非警务活动而推卸监督职责,听之任之。(4)督察效果的权威性。督察职能资源配置和工作开展,最终都是为了依法有效地实行监督,保障人权不受非法侵犯和警察权力的合法行使,督察性质和工作目的必然要求督察效果能在实践中有效发挥,其依法作出的决定和行政后果在有关法律法规中也予以了充分保障,没有权利保障和威慑的督察效果最终会使督察制度成为一纸空文,使公安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二.安督察制度的原因、意义以及必要性

(一)建立公安督察制度的原因

凡是都是有因有果,公安机关之所以制订督察制度也是有原因的。公安机关是武装性质的国家刑事司法机关和治安行政管理机关,拥有多项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权。权力需要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就必然产生腐败。然而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速,公民获取法律利益的公正化和追求社会公平的最大化的增益这种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架构渐渐呈现出诸多弊病,内部执法监督产生了不被信任的危机被冠以“警中警”标签也成为公众眼里的公安执法权人格化扩张、监督权人情化衍变的“权力呼啦圈”因此在法治语境下创造合理、客观、公正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提高内部执法监督的“法、理合一”的社会效应,是当前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建立公安督察制度的意义 公安机关督察制度是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法执勤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督的有效制度,对于解决公安队伍中存在的腐败问题,建设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执法如山的钢铁队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整个公安立法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2.完善了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更好的保证了公安队伍的清正廉洁,提高了公安队伍的整体形象,有效地维护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合法权益,从而保证从严治警方针和各项公安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促进了整个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3.保证公安执法活动的准确、合法,防止和及 时纠正执法活动中的失误和偏差,最大限度的减少行政争议和诉讼的发生。4.为民警公正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民警在公正执法过程中,难免遇到胡搅蛮缠、无理取闹、混淆是非的群众,甚至遭受被诬陷的情况,由于督察制度既有督察民警执法的职能,同时也有服务民警、维护公正执法的职能,督察制度的实行为民警公正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建立公安督察制度的必要性

警察执法监督是我国法制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现阶段警察执法还有违法违规的行为,本文深究其因,不仅在于道德缺失,更重要的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因此,我们必须完善警察执法监督机制,通过建立健全长期有效地警察执法监督机制,来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三.督察制度存在问题

(一)当前督察工作的成绩

从2010年到2013年,河南省各级警务督察部门工组织开展各类督察行动17553次,动用督察警力108765人次,由警务督察总队直接组织开展全省性督察行动81次,下发《督查通知书》《督察建议书》等400余份,形成了具有河南特色的集网上督察与综合管理于一体的“两大主系统、九大子系统”的网上督察新格局。

省、市、县三级警务督察部门始终把推工作落实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上下联动、整体作战、采取集中督察、专项督查、网上督察、现场督察、联合督查、交叉督察、个案督察、精确督察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高密度、大强度、全方位的督察行动。

河南警务督察部门始终坚持“有诉必接、接诉必查、查实必纠、查后回访”原则,及时、依法、高效、规范办理核查各类举报投诉案(事)件,并提出了案件结案率、回访率、群众满意率达到100%和案件核查“零信访”的工作目标。全省警务督察部门自2010年以来受理的群众举报投诉案(事)件数量逐年大幅下降;2012年,公安部、省公安厅批办案件和警务督察总队转办各地案件的办结率均为100%。

河南各级警务督察部门对涉警负面舆情高度重视,坚持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核查、第一时间上报,不断加大对涉警舆情案(事)件的查处力度,最大限度防止了涉警负面舆情炒作。

(二)当前督查工作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来,公安机关在内部执法监督工作中通过实践探索总结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经常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不引起重视,势必会对正常的执法活动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使监督工作走向反面。(一)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法律法规不完善

公安执法监督归根到底是一种制度安排,它必须建立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目前,公安内部执法监督相关法律法规己有不少数量,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对于某些监督内容存在立法重复的问题。如警务督察的现场督察活动在《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和《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中都有相似的规定;处置公民的控告申诉在《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和《公安机关受理控告申诉暂行规定》有相似规定等。这些重复规定一来会导致各监督部门的重复监督,二来还也可能引起各监督部门不必要的冲突。另一方面,一些执法监督规定滞后于实践。如《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规定了公安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原则,但对卜级监督上级并未做出相应规定,不利于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的全而展开。

(二)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体制机制不顺畅

内部监督机构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明晰。公安机关内部的纪检监察、公安法制、警务督察、公安信访以及政工、审计等各类执法监督部门受限于现行法律法规的笼统规定,存在部分职能分工重叠、缺乏必要沟通和协调等问题,削弱了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部门的战斗力的同时也使得内部执法监督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监督的重复、叠加。即对于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工作中存在的某方面问题,同时有二个以上执法监督部门拥有监督义务,职责重叠,影响着监督的效率,造成人、物、财三方面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是监督的“自区”、“死角”。由于公安工作的复杂性、涉及面的]’一泛性,目前公安机关的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对公安工作的很多方面还未能覆盖,而且即使在监督工作己经覆盖的一些地方,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存在着显性的或隐性的漏洞。这些问题都在或大或小地影响着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队伍管理不科学

公安机关关内部执法监督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直接关 系到公安执法水平的高低、公安机关整体形象的好坏。当前,在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队伍管理中存在着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和制约机制的问题。一方面,缺乏科学的制约机制。公安机关执法监督主体在行使内部执法监督权的同时,也应该受到监督,承担相应的义务、责任。监督主体不监督、滥用监督权都应受到法律惩治,追究其读职侵权的责任。而公安机关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执法监督不力者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的内容,但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近几年公安内部的执法监督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走形式、走过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情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考核机制有缺陷,奖惩办法不合理、不科学。激励机制的缺位,使得内部执法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无法提高,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最终制约着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改进和完善督察制度

(一)对督查工作的完善

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之所以显得“杂”,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统一的“章”可循。尽管在1999年公安部出台了《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但是在公安法律体系中,它属于公安行政规章,与作为公安行政法规的《督察条例》部分内容上有重复,从而导致监督实践中的重复监督和“扯皮”现象。因此,首先,制定明确统一的监督法规来整合现有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的相关法规、规章内容,对监督工作的原则、内容、部门职能分工、程序和责任追究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然后,鉴于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程序繁杂、内容]’一泛的特点,可以在统一的内部执法监督行政法规基础上制定配套的部门行政规章,对原有法规、规章进行修订,与新法规冲突、重叠以及不符实际需要的规定要及时删改,为监督工作提供有效可行的法律依据。

(二)对督查工作的改进

改革公安督察体制。关于体制的改革,就公安机关内部而言,宜将内部各种监督职能建构一并纳入督察范畴。主要是:1.将派驻的纪委、监察部门作为外部监督力量,其人事、财权等应与被派驻机关脱钩,既保障了纪检监察独立自主依法行使监督职能,又能保证公安机关内部督察职能的充分发挥。因为纪委监察与督察的性质不同:(1)前者不是公安机关内部的建制;(2)如果纪委代行了督察的职权,这将违背法治和党政分开的原则。2.将现有的信访、举报等部门作为督察的信息情报部门并予以职能重设,这样既改变了信访、举报等部门的被动应诉、处置权相应欠缺等问题,又使得督察在信息情报来源方而能集中分析决策、及时有效处置各类投诉和避免工作重复;(3)将法制部门执法监督职能剥离,纳入督察职能范畴。1999年公安部颁布《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确立公安法制部门是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主管部门,但《规定》本身效力低于国务院颁布的《督察条例)),《规定》与条例相抵触的,应以条例为准,这是其一;其二,法制部门既制定或参与制定有关公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同时 又对自己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执法监督,有违权力分立原则;其三,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警察机构而言,设置法制等部门,主要是作为政府法律顾问的性质,其本身不具备实体处置权。执法监督不仅仅是督察的法定职能,而且是督察的重要职能之一,应该从法制部门中剥离出来。

在公安督察领导体制上,根据督察条例第2条规定,县级以上督察机构对上一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和本级公安机关行政首长负责。该规定较好地体现和保证了督察行使职权的相对独立性。但在实践中,往往因为目前公安条块管理、以块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督察的机构 设置、人员配备、组织人事等等多受“块”的制约,使得“对上一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负责”流于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督察职能的发挥,影响了督察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因此,即使公安管理体制没有大的变革,公安督察领导体制亦应不断加强上级对下级的领导和下级对上级负责的各种保障,应在督察上下级之间体现出组织人事、经费保障等的相对独立性,这也是保证督察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的 必然要求。

加强科学管理,“徒法不能以自行”,再规范和科学的监督机制,如果没有监督人员的正确执行,终究是一纸空文。只有执法监督人员公正严明、一丝不苟地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才能在公安机关内部树立起长久的监督权威。一方面,公安机关内部要制定科学完善的考核办法与奖惩机制,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执法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上进行,同时对消极怠慢、应付了事的人员施以相应的惩罚,情节严重的依法淘汰出执法监督队伍。另一方面可以施行以县、市乃至省为单位的轮换工作方法。即在上诉三级行政区划范围内以定期轮换或者不定期轮换工作地点的方式让执法监督人员履行监督职责,使得地方保护主义、官僚主义乃至出现“保护伞”的风险降到最低。保证公安内部执法监督队伍纪律的严明,扎实推进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健康发展。

篇8:公安机关纪委谈话制度

一、公务卡的概念及特点

公务卡是金融机构为行政事业预算单位工作人员办理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开支贷记卡(信用卡)。除了普通信用卡所具有的透支额度与透支免息期功能外,它对持卡人身份及结算范围进行了界定,即必须为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进行的公务开支。作为小额公务支出现金结算的替代工具,公务卡结算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银行授信额度,个人持卡消费,单位审核还款,财政后台监控”。 因此公务卡具有财政资金管理工具和银行授信消费的双重特点。

二、公安警务保障工作推行公务卡结算的意义

作为国家执法部门,近年来随着反恐维稳等形势的需要,警务保障经费需求逐年递长,而面临着国家财政支出管理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精细化”的转变,“精打细算”地用好每一项警务保障资金,确保在不增长的预算总额内做好执法经费保障工作成为今后公安财务工作的重点。此时公务卡制度的提出恰逢其时,它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公务卡结算制度有助于提高警务保障管理的透明度,切实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公务卡结算使警务开支有了一定的轨迹,刷卡地点时间人员等信息一定程序上避免了财务开支责任不清、公款私用等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提高公安经费保障的效益性。

(二)公务卡结算制度有利于进一步规范警务保障财务管理工作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使现金的提取有了总额的限制,但却无法改变不规范使用现金的突出问题。公务卡结算制度的推广及强制公务卡消费目录的出台既解决了公安财务管理中票据真实性、合法性审核难的问题,又使一线办案民警从繁琐的财务核销手续中解脱出来,避免了现金保管携带不便、易丢失、报销手续繁琐等问题。对于促进公安财务部门管理水平的提升及提高办案民警工作效率是双赢之举。

(三)推行公务卡结算是新时期遏制公务消费腐败的一剂良药,更是反腐技术的创新

传统现金公务消费为私设“小金库”、账外账的滋生提供了机会,不便于监管,而公务卡实行财政集中支付系统的后台实时监控,一方面从心理上使具有多报、虚报等心理的人员有所畏惧收到行为收敛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从源头上合理保证经费支出的真实性。

三、公安机关公务卡结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公务卡结算制度在公安经费保障中的不断推广,其反腐等政策效应日益彰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认真查找原因、拿出可行措施予以改进和完善。

(一)惰性思维致使办卡热情不高,公务卡制度流于形式

这其中既有拘泥于传统思想的原因,抵触新事物,也有认识层面的问题,将公务卡结算方式等同于现金支付方式,认为换汤不换药。究其根源都是对公务卡制度了解不透,认识不足。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公务卡办卡率无法提高,有部分单位连领导班子成员都未办理,还有部分基层公安机关甚至无一人办卡,办卡的盲区直接影响了公务卡制度执行的成效。

(二)使用率不高,存在“有卡不用”的现象

造成有卡不用的有三种情形,一是怕公务卡还款不及时,因公务支出而影响自身银行信用。主要表现为基层民警因为长期办案在外,可能无法及时办理核销手续,虽制度规定因办案在外无法核销可以用邮寄公务卡小票等方式由财务人员先行还款,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民警嫌麻烦从而产生有卡不愿用的心理。二是长期形成的习惯根深蒂固,无法接受公务卡结算形式,甚至有的民警担心公务卡被盗刷的风险,拒绝使用公务卡。三是有卡不用背后隐藏着某些利益。公务卡有迹可循的特点给很多别有用心的公务消费制造了很多“不方便”,用现金支付发票开具的“随意性”被剥夺了。从而抵制这种结算方式。

(三)过度夸大、依赖公务卡的监督、管理作用

某些公安机关过度夸大了公务卡的作用,认为实行了该结算手段就可以减少其他监管力度或方式。笔者认为公务卡从根本上只是一种现金结算的替代工具,其规范管理及反腐等作用必须依靠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落实方能体现,“单打独斗”的结果就是换个方式腐败,例如消费者与经营者勾结,以回扣的方式多刷卡。又如,某些公务消费虽附有刷卡小票,但经常会有POS机小票的单位名称与发票单位名称不符的情况,除因商家违规办理的低费率pos导致的小票名字和账单名字不一致情况外,也会存在公务支出人员虚开发票或套用现金的嫌疑。

(四)POS机的普及不到位成为公务卡结算制度推广的瓶颈

POS机的普及率不高使得许多已实行公务卡强制消费目录的消费项目形同虚设,同时由于很多办案地点在偏远地区,更谈不上刷卡消费,从而制约了公务卡结算在公安部门的实施力度。

四、公安警务保障部门做好公务卡结算制度管理的对策

(一)深入宣传公务卡,做好公务卡的培训,进一步提高认识,为推广使用公务卡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领导在内的所有公安民警了解使用公务卡的意义、了解使用准则、充分知悉可能出现的交易风险,转变其结算观念,确保办卡率达到100%。

(二)结合公安工作实际,逐步健全适合公安业务特点的公务卡结算管理制度,以制度的严格执行推动公务消费改革

应充分考虑到办案人员工作时间、地点不固定等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结算制度,保证不增加基层民警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工作负担,例如,办案单位建立经费报账员制度,由报账员统一办理办案民警的公务支出报销工作,办案民警遇到长期在外无法按期回来的情况,只需将公务消费的信息告与报账员即可,财务部门可依据报账员提供的公务消费信息先行还款,并做好记录,报账员负责保管民警公务消费发票并定期到财务部门办理结算,从制度上使基层办案民警乐意接受公务卡结算方式。对于强制公务卡消费目录中,在偏外地区或农村办案无法实行公务卡结算的,经领导审批可以不用刷卡。对于公务卡刷卡小票单位名称与发票名称不符的,要商家在小票中印盖发票单位盖,否则财务人员有权拒绝还款。

以制定公务卡制度为契机,强力推进公安机关公务卡改革。具体而言,将公务卡支付率纳入单位预算执行效果考核体系,对支付率达不到要求的,核减单位下年度警务保障预算额度,并建立相关的监督及问责机制,公务卡推动不力、持卡不用势必追责,要做到源头控制、事中监督、事后追责三者相统一。通过这种联动考核机制真正实现从强制用卡、抵触用卡到主动刷卡、乐意刷卡的转变。

(三)加强金融部门、预算单位和经营强制消费目录范围的商家配合,为公务卡的推广创造使用环境

一方面公务人员应根据商家公务刷卡受理情况,积极扩大公务卡使用范围,尽量减少现金支出;另一方面配合国家公务卡制度的推广,凡经营强制公务卡消费目录范围内的商家应强制安装POS机,金融部门应为商家提供优惠政策,调动特约商户受理银行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解决强制公务卡结算目录中无法刷卡的尴尬;第三方面,金融部门应为公务卡还款期及超期滞纳金的收取尽到充分提醒义务,并尽可能的为公务卡办理、结算提供后续服务。

摘要:公务卡作为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防治腐败的重要结算工具,从诞生之初就被众人寄予厚望,如何在公安机关中有效的开展公务卡结算工作,杨其利弊,笔者从公务卡结算的特点、推广的意义入手,结合公安财务工作经验,阐述公安机关公务卡结算的必要性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有关对策。

关键词:公务卡,公安机关,对策

参考文献

[1]孙艳敏.让公务卡真正“卡住”公务消费腐败[N].检察日报.2011年12月13日

[2]高鹤.公务卡推广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对临汾地区公务卡推广情况的调查报告[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1期

[3]《关于实施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通知》财政部2011年

上一篇:教育扶贫政策课下一篇:大学生优秀党员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