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调解工作

2022-06-29

第一篇:公安机关调解工作

《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

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的通知

2008年1月7日

公通字〔2007〕8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公安部制定了《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部。

公安部

二○○七年十二月八日

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等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称治安调解,是指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情节较轻的治安案件,在公安机关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劝说、教育并促使双方交换意见,达成协议,对治安案件做出处理的活动。

第三条 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侮辱、诽谤、诬告陷害、故意损毁财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侵犯隐私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公安机关可以治安调解。

民间纠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和单位之间,在生活、工作、生产经营等活动中产生的纠纷。对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民间纠纷,应当告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调解组织申请处理。

第四条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治安调解:

(一)雇凶伤害他人的;

(二)结伙斗殴的;

(三)寻衅滋事的;

(四)多次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五)当事人在治安调解过程中又挑起事端的;

(六)其他不宜治安调解的。

第五条 治安调解应当依法进行调查询问,收集证据,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实施。

第六条 治安调解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原则。治安调解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双方当事人达成的协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二)公正原则。治安调解应当分清责任,实事求是地提出调解意见,不得偏袒一方。

(三)公开原则。治安调解应当公开进行,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以及双方当事人都要求不公开的除外。

(四)自愿原则。治安调解应当在当事人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达成协议的内容,必须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

(五)及时原则。治安调解应当及时进行,使当事人尽快达成协议,解决纠纷。治安调解不成应当在法定的办案期限内及时依法处罚,不得久拖不决。

(六)教育原则。治安调解应当通过查清事实,讲明道理,指出当事人的错误和违法之处,教育当事人自觉守法并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第七条 被侵害人可以亲自参加治安调解,也可以委托其他人参加治安调解。委托他人参加治安调解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提交委托书,并注明委托权限。

第八条 公安机关进行治安调解时,可以邀请当地居(村)民委员会的人员或者双方当事人熟悉的人员参加。

当事人中有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的,调解时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

第九条 治安调解一般为一次,必要时可以增加一次。

对明显不构成轻伤、不需要伤情鉴定以及损毁财物价值不大,不需要进行价值认定的治安案件,应当在受理案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对需要伤情鉴定或者价值认定的治安案件,应当在伤情鉴定文书和价值认定结论出具后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

对一次调解不成,有必要再次调解的,应当在第一次调解后的7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十条 治安调解达成协议的,在公安机关主持下制作《治安调解协议书》(式样附后),双方当事人应当在协议书上签名,并履行协议。

第十一条 《治安调解协议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安调解机关名称,主持人、双方当事人和其他在场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案件发生时间、地点、人员、起因、经过、情节、结果等情况;

(三)协议内容、履行期限和方式;

(四)治安调解机关印章、主持人、双方当事人及其他参加人签名、印章(捺指印)。

《治安调解协议书》一式三份,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治安调解机关留存一份备查。

第十二条 调解协议履行期满三日内,办案民警应当了解协议履行情况。对已经履行调解协议的,应当及时结案,对没有履行协议的,应当及时了解情况,查清原因。对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协议的,依法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予以处罚,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十三条 治安调解案件的办案期限从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不履行之日起开始计算。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对情节轻微,事实清楚,因果关系明确、不涉及医疗费用、物品损失或者双方当事人对医疗费用和物品损失的赔付无争议,符合治安调解条件,双方当事人同意现场调解并当场履行的治安案件,可以进行现场调解。

现场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现场治安调解协议书》一式三联(式样附后),由双方当事人签名。

第十五条 经治安调解结案的治安案件应当纳入统计范围,并根据案卷装订要求建立卷宗。

现场治安调解结案的治安案件,可以不制作卷宗,但办案部门应当将《现场治安调解协议书》按编号装订存档。

第十六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治安调解过程中,有徇私舞弊、滥用职权、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等情形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规范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XXX公安局 治安调解协议书

编号:

主持人_________单位及职务_________调解地点_________________

当事人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身份证件及号码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及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

当事人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身份证件及号码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及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

调解见证人姓名_________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

主要事实(包括案件发生时间、地点、人员、起因、经过、情节、结果等):

经调解,双方自愿达成如下协议(包括协议内容、履行方式和期限等):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时起生效。对已履行协议的,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不予处罚;对不履行协议的,公安机关依法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被侵害人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本协议书一式三份,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调解机关留存一份备查。

当事人意见:签名(盖章):

当事人意见:签名(盖章):

主持人签名:

见证人签名:

(公安机关印章) 年

XXX公安局

现场治安调解协议书

编号:

当事人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身份证件及号码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及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事人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身份证件及号码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及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事实:

经调解,双方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时起生效,并当场履行,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不予处罚。

当事人(签名):

当事人(签名): 办案民警:

(公安机关印章) 年 月 日

(第一联:存根;第二联:送当事人;第三联:送当事人)

第二篇:公安机关如何做好治安纠纷案件的调解

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经济发展期和转型期,也是矛盾纠纷的多发期,婚姻、家庭、邻里、土地、劳资等常见性、多发性矛盾纠纷频发,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要处理好这些矛盾纠纷不是一件容易事,处理得好就能促进和谐警民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构建;处理不好就会激化矛盾将事态扩大,甚至于引发无休止的上访等案(事)件。

一、当前存在的几种比较突出的民间纠纷

(一)邻里纠纷。主要是指居住在一栋楼、一座院落或一个村庄的左邻右舍之间因各种琐事或者积怨发生的纠纷。现实生活中,邻里之间经常因一些道路通行、子女问题、田地问题或其他公用事业引起小口角发生纠纷,影响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

(二)权属纠纷。主要是指财物的所有权、使用权纠纷,土地的所有权、使用纠纷等。常见的有邻里之间宅基地纠纷、土地使用权纠纷,以及房子漏水问题纠纷、房子高度影响采光问题纠纷等等。这类纠纷牵扯到当事人的根本利益,任何一方都不会轻易让步。

(三)家庭婚姻纠纷。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纠纷,如:夫妻之间口角、赡养纠纷、兄弟分家财产分割纠纷及子女抚养权纠纷等等,而婚姻纠纷是指订立婚约的双方因一方毁约而发生的纠纷,还有“事实婚姻”中的各种矛盾纠纷问题。

“清官难断家务事”,可以说是几千年以来普遍存在的事实。家庭虽小,但却是构成整个大社会的最基本的“原子”,无数个家庭的整合便形成了社会,社会当中自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家庭中的矛盾更是浩如烟海,不可胜数。而家庭矛盾的适时适度的解决又是保障整个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这类纠纷的调解公安机关虽然不宜过多参与,但是可协同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等民间调解组织共同参与调解,对家庭、夫妻、街坊邻居之间的各式各样的矛盾予以化解,从而使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能够和谐健康的发展。

(四)赔偿纠纷。主要是指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和财物损毁赔偿纠纷。人身伤害赔偿纠纷又包括故意伤害他人的赔偿纠纷、过失伤害他人身体的赔偿纠纷以及工伤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赔偿纠纷。财物损毁赔偿纠纷又包括故意损毁他人财物的赔偿纠纷、过失损毁他人财物的赔偿纠纷以及畜禽损毁人财物的赔偿纠纷等。这类纠纷因果关系简单,事实清楚,处理起来就相对别的纠纷简单一些。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因环境污染、城管拆建、劳资债权、经济纠纷等引发的新的治安纠纷和社会不安定因素大量增多。

二、基层派出所纠纷调解面临的问题

(一)纠纷类案事件接警量大,警力严重不足。民警每天面对110接处警、电话报警、来人到所寻求帮助等、 85%为纠纷类报警,其中不仅包括治安纠纷,还包括劳资纠纷、消费纠纷等大量的非警务纠纷,这些已经成为困扰基层民警工作的一大难题。民警如处置这类非警务纠纷不当,则有可能引发治安事件、刑事案件,现在老百姓动不动就威胁民警去投诉,去上访,哪怕民警没有过错行为,就因为老百姓去投诉反映了,民警还需要花时间去口头或书面恢复,给民警造成心理压力,并增加被动工作情绪。

(二)民警的证据意识不强,人为加大调解难度。案件受理后,由于基层派出所事务繁杂,一些民警不能在第一时间固定证据,总想通过口头调解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旦调解不成,再去调查取证时往往已失去了最佳时机,取得的证人证言的真实性也令人质疑。特别是经常出现找不到证人的情况,取得的相关证据中只有当事人双方的证言,且经常是各说各理、相互矛盾,无法准确判断事实,人为增加了调解工作的难度。

(三)调解纠纷的赔偿无据可依,调解公信度不高。调解纠纷的一项最重要工作是要解决赔偿问题,但目前的赔偿内容仅局限于医药费、误工费等,而对于当事人经常提出的精神补偿没有明确法律依据,因此赔偿问题往往会演变为当事人的“漫天要价”,导致双方很难达成一致。

三、当前基层民警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调解范围把握不准。既存在应调解案件未调解,也存在不该调解的调解了。其中调解范围扩大现象尤为突出。实际工作中,大量属于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范围的各类民事、民间纠纷,派出所民警为了及时缓解矛盾、替群众分忧解难等原因,不得不超越行政调解范围进行此类纠纷调解。同时也有少数已构成刑事案件或后果、情节比较严重的治安案件,由于双方当事人要求、办案人法律政策水平不高等因素,以调代处、以调代罚的现象屡有发生。

(二)调解工作不规范。主要问题是取证不及时,延误战机,造成双方当事人责任无法认定,因而无法确定赔偿标准,引起当事人不满。某些民警在受理一些因日常琐事引起的纠纷案件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毛病是常常以为事小,省略了一些基本的访问、取证工作;有的甚至连起码的当事人笔录也省略了,一旦双方当事人在调解中对某些细节问题有分歧就无法得到证实,调解民警就失去对双方责任裁定的依据和说服力,调解就会失败,此时办案民警将做更多的弥补工作,事倍而功半,还有可能被投诉。

(三)调解意识淡薄。调解工作费时、费力,成效似乎也比不上打击处理、追逃、破案等工作。目前绩效考核并不考核民警调解工作导致部分民警对调解工作重视不足,工作随意性强,能推则推,推诿搪塞,久拖不决。有的对调解工作过地自信,认为双方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制于我,方法简单,在没有做好调解前各项准备工作就作出调解意见,引起双方当事人不满而造成被动。

(四)调解技巧不高。有些民警工作积极,责任心也很强,调解前的准备工作也很充分,但由于调解方法不当或调解程序错误,也会出现调解失败的现象。如有些民警轻信当事人的各种承诺,尽管调解的前期工作都做到位了,分别找双方当事人了解了情况,但由于过于轻信当事人诸如"全部听你(民警)的"、"你说了算"等等"真诚"的承诺,自我感觉良好,在没有摸清双方当事人责任承受度的情况下,就简单地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往往事与愿违。调解结果与当事人心理期望值有较大差距时,调解不易成功,容易引起信访,致使重复调解而耗费大量时间。

(五)调解工作缺乏指导。上级公安机关对于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基本上是一个"空门",调解水平较高的民警都是自学的,通过调解形形色色的各类纠纷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调解水平和工作能力。基层民警很少接受过关于调解方面的专门业务指导,也很少见到关于调解方面的业务指导书籍、资料。经常调解失败容易使民警对调解工作产生厌倦甚至产生畏难心理。

四、治安纠纷调解的对策

(一)要加强学习,提升业务素质。纠纷调解工作涉及面广而且复杂,在工作中我们受理的纠纷包括家庭、邻里、宅基地、婚约等纠纷,涉及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行政处罚法》《民事诉讼法》等。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总结处理,解决纠纷问题的方法,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娴熟的群众工作技能。只有这样,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才能做到不盲目,有理有据。

(二)要深入调查,掌握纠纷实情。调解之前,一定要对纠纷的全过程进行必要的调查取证,切不可贸然进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解前一定要掌握纠纷的前因、过程和损害程度。对当事人受伤害的案件,民警应提醒就医,并及时到医院了解伤势,制作笔录,让伤者感觉到民警负责的态度,对以后的调解工作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以保证我们在调解中言而有据、言而有理、结论公正、双方满意。

(三)要耐心倾听,摸清对方底线。调解中,要耐心倾听当事双方的陈述,听取他们的意见。纠纷的实质就是双方的利益冲突,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双方的利益底线,在双方陈述中摸清对方底线,为成功调解打牢基础。

(四)要分别劝解,消除调解障碍。在摸清双方的利益底线以后,若双方的分歧过大,就应该把双方当事人分开, 分别找双方当事人沟通对案件的认识,共同分析当事人在此案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责,但不能过多指责对方的不足和错责。同时,可以了解一下双方各自的要求,并掌握双方要求上的差距,如果差距不大,可以进入下一程序;如果差距较大,应再根据案件事实对双方当事人做好说服工作,尽量缩小双方的期望值。同时,在双方分歧较大容易发生争论时,分开做工作,还可以避免双方矛盾再次激化,为下一步完成调解工作打好基础。

(五)要公开公正,确保调解实效。 调解原则上只限于双方当事人或当事人的监护人参加,根据情况,从有利于调解成功角度出发,亦可适当让社区干部、单位领导、亲戚朋友代表等参加。他们的参加一方面对调解过程给予监督,另一方面还可对双方的分歧进行调解。调解中一是要宣布调解纪律和基本程序,如:一方陈述时,禁止其他人插话等等。二是双方陈述,检讨本人在此案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责。三是民警根据掌握的有关证据,指出每一方在陈述中存在自我矛盾或相互矛盾的地方,适当予以批评、指正。四是调解民警作总结性陈述、分析,直到双方当事人基本无异议。五是确定双方在此案中各自的错误和应承担的责任。民警在确定双方责任后,要向双方当事人征求意见,如有意见提出,则要求提供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民警应根据事实,对当事人提出的正当理由和意见予以采纳,对无理要求应严肃批评,直到双方无异议。

(六)要制作笔录,确保执行到位。双方达成协议后,一定要制作调解协议。一旦矛盾纠纷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最关心的就是协议的执行情况,若执行不到位,矛盾纠纷很可能出现反复。因此,调解协议达成后,我们应趁热打铁,采取措施督促双方当事人履行协议内容,以巩固调解成果。

(七)民警要端正思想,树立三种意识,从思想源头上解决纠纷调解的问题。为争取群众对公安调解工作的“100%满意”,要求民警从思想源头上树立三种意识。一是树立主动调解意识。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及时预防和化解矛盾。基层派出所民警要树立主动调解意识,将调解作为一项主要的日常工作,常思、常想、常抓;二是树立联动调解意识。在现行的调解体系中,人民调解是基础,司法调解是核心,其他调节是辅助。治安调解以其自愿协商,程序简易,成本低廉而深受群众的欢迎。三是树立寓防于调的意识。调解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个是帮助矛盾当事人达成协议解决矛盾;一个是防止纠纷激化和防止纠纷发生。因此,基层派出所民警应当树立“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意识,把防止纠纷的激化和防止纠纷的发生放在重要位置,以调促防,以防带调,寓防于调,同步共进,以达到社会和谐、秩序稳定之效果。

(八)民警要以心换心,增强三“心”,从服务理念上解决纠纷调解的问题。基层派出所民警要从和谐警民关系的高度来对待纠纷接处警,建立“分组搭班”等纠纷调解机制,要求民警:一要有“公心”。民警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调解,要持认真严肃的态度,不偏不袒,接触当事人时,要认真听取双方陈述,不偏信、不主观、不带感情色彩,更不能因当事人的身份、地位、财产等因素的差异影响公正评价、明确当事人的过错、以及承担的责任。要以公正形象打消当事人的疑虑和诚心,取得信任、理解与配合,为整体的顺利调解扫除障碍;二要有“耐心”。不能因为双方层次偏低,不懂法,不讲理,固执己见而“火上加油”,急于求成,更不能抱有畏难情绪,要勇于解释沟通,注重从不同程度进行调解;三要有“细心”。要认真做好笔录,积极全面地搜集证据,去伪存真,及时调查取证,必要时可进行现场勘验。对待当事人要细致入微,多注意观察其行为和语言细节,揣摩其心理感受,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和策略,确保调解工作顺利进行。

(九)民警要讲究策略,做好三个结合,从操作方法上解决纠纷调解的问题。一要冷热结合。当矛盾双方还处于激动兴奋时,应进行冷处理,并借机摸清情况,弄清前因后果,在此基础上,冷热结合,分类施策。对起因情况复杂,责任难分,双方对立情绪严重,怒气正盛,矛盾较深,无调解诚意,短期不会恶化的,要先行冷却,等双方平静下来后再处理。而对情节简单,查证清楚,或不及时处理可能恶化事态的,要快刀斩乱麻,及时调解,尽可能争取一次性处理。二要粗细结合。粗,指抓住基本事实和原则问题,只要能分清主要责任就行。细,指关键的环节要过细,具体分为纠纷发生前的细和发生后的细。发生前的细,指事前掌握动态要细,预防措施要细。纠纷发生后的细,指导思想要细,便于稳定情绪;捕捉焦点要细,便于对症调解;达成协议要细,便于履行兑观。三要依法调解与依情调解结合。即在调解过程中,对原则性问题,或无理取闹的,要及时进行法制宣传,以法律的威严迅速平抑事态,理清症结。对一些非原则性问题和细节,或虽然较为复杂,但不影响大局的枝节问题,要善于发挥民警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通过多讲情,把握调解时机,在双方满意的前提下,及时制作、签定协议了结。

(汤家汇派出所 廖祥辉)

第三篇:辽宁省公安机关调解轻伤害案件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安机关调解轻伤害案件工作,保障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及时化解矛盾,降低司法成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等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公安机关调解轻伤害案件,应当遵循合法、自愿、公开、公正、及时、高效原则。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要充分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确保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要通过调解工作,促使案件当事人和解,实现“案结事了”。

第三条 公安机关调解轻伤害案件,必须在依法调查取证,且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案件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

第四条 对于因民间纠纷引发的,情节较轻、社会影响不大的轻伤害案件,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根据双方当事人自愿申请,公安机关可以进行调解。

上述情形的轻伤害案件,双方当事人如要求公安机关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的,公安机关应当委托。

第五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轻伤害案件,公安机关不得进行调解或委托调解:

(一)犯罪嫌疑人系累犯的;

(二)犯罪嫌疑人在服刑、劳动教养或被采取强制措施期间实施故意伤害行为的;

(三)雇凶伤人、涉黑涉恶、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或其他恶性犯罪致人轻伤的;

(四)犯罪嫌疑人有两次以上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违法犯罪行为或致一人以上轻伤的;

(五)轻伤害案件中又涉及其他犯罪的;

(六)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逮捕的;

(七)被检察机关作出立案监督的;

(八)情节严重、影响恶劣,引起民愤的;

(九)其他不宜调解的。

第六条 对于有伤情鉴定结论,且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符合调解条件的轻伤害案件,双方当事人有调解意愿并提出书面申请的,由公安机关办案部门呈请,连同案件证据材料经所属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审核、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开展案件调解工作。

第七条 对于经公安机关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的,应当制作《轻伤害案件和解协议书》。《轻伤害案件和解协议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简要案情;

(二)约定的赔偿数额、履行期限和方式;

(三)受害人不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请求;

(四)双方当事人及其他参加人签名或者盖章。

《轻伤害案件和解协议书》,一式三份,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交公安机关一份存入卷宗。

第八条 公安机关调解轻伤害案件,原则上为一次,必要时可以增加一次。

第九条 轻伤害案件调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公安机关应当积极敦促加害人或其代理人履行协议内容,并在达成和解协议后在公安机关办案部门的主持下,即时一次性履行完毕,并在《轻伤害案件和解协议书》上签字、捺印。

第十条 轻伤害案件和解协议履行完毕后,受害人应当即时向公安机关提交《撤回控告申请书》。申请书应当包括案件事实经过、调解过程、调解结论、履行情况、不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请求以及不得反悔等内容。

第十一条 轻伤害案件经和解协议履行完毕,且受害人已提交《撤回控告申请书》的,由公安机关办案部门呈请、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审核、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公安机关可以

撤销案件。案件撤销后,依法应当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案件撤销前,已经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拘留措施的,应当将羁押期限折抵行政拘留期限。

第十二条 对于调解不成、达成和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反悔拒不履行协议内容或调解时限到期协议内容未履行完毕的,公安机关应当按公诉程序继续办理。

当事人要求向人民法院自诉的,公安机关应当允许。

第十三条 对于和解协议已经履行完毕,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又反悔的案件,如案情未发生变化,且公安机关已经作出撤销案件决定的,公安机关不再受理,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直接提起自诉或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受理后,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案件有关证据材料,公安机关应当将有关证据材料移送人民法院。

第十四条 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采取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同意调解的,无论是否达成调解协议,公安机关应当终止调解,按公诉程序继续办理。

第十五条 调解轻伤害案件,应当在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不超过五个工作日内完成。对一次调解不成,有必要再次调解的,应当在第一次调解后的七个工作日内完成第二次调解。

公安机关不得拖延推诿,久拖不决,应诉不诉。

第十六条 公安机关在调解轻伤害案件期间,不得停止对案件的侦查取证工作。

第十七条 调解轻伤害案件,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不得代为保管、转交财物、赔偿金等。

第十八条 公安机关调解轻伤害案件,调解过程、协议履行过程等应当全程录音录像。录音录像内容应当按照《公安声像档案管理办法》等规定保存。

第十九条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调解轻伤害案件过程中,违反本规定的,应当根据其行为的情节和后果,依照有关规定给予通报批评或者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辽宁省人民检察院、辽宁省公安厅关于立案监督工作联席会议纪要》等规定,加强对公安机关调解轻伤害案件工作的法律监督。公安机关调解轻伤害案件工作也应当自觉接受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

第二十一条 对于双方当事人要求公安机关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由省级司法行政部门进行规范。待相关规范出台后,按规范执行。

第二十二条 各市公安局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公安机关调解轻伤害案件的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 本暂行办法自2011年2月1日起执行,此前省公安厅有关办理轻伤害案件的规定与本规定相抵触的,按本规定执行。

第四篇:公安调解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关系—以人民调解与公安调解为研究对象

公安调解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关系 ——以人民调解与公安调解为研究对象 XXX 摘 要:大调解包括公安部门进行的治安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对于人民内部的矛盾主要通过这两个调节来进行化解,尤其是民间的矛盾纠纷。论文首先对人民调解和公安调解分别进行了法律上的定位,指出了公安调解是公安行政机关在处理人民纠纷中调解,人民调解是群众自发地对民间纠纷进行调解。公安调解和人民调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独立,而且两者各具优势,各自体现出了不足之处。公安调解和人民调解的在主体上存在不同,效力、处理的人民矛盾的范围不同。论文指出,我国调解制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是两者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这是因为社会矛盾增多,客观上需要公安调解和人民调解相互配合,基层纠纷的复杂性需要公安调解和人民调解相互配合,而且长期治安实践经

关键词:大调解;

人民调解;

公安调解 Relations between Public Security Mediation and Other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 Taking People's Mediation and Public Security Mediation as Research Objects XXX Abstract: The large mediation includes public security administrative mediation and people's mediation conducted by the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The contradictions within the people are mainly resolved through these two adjustments, especially the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of the people.Firstly, the paper makes a legal orientation on the people's mediation and public security mediation.It points out that the public security mediation is the mediation of the public security administrative organs in handling people's disputes.The people's mediation is the mass mediation of civil disputes by the mass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security and people's mediation is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and each has its own advantages, each of which reflects its inadequacies.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main body between the public security mediation and the people's mediation, and the scope of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people's effectiveness and handling is different.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status quo and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ation system are mutually complementary and complementary.This is because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crease, and objectiv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public security mediation and the people's mediation is required.The complexity of grassroots disputes requires the coordin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mediation and people's mediation, and the long-term public security practice experience shows that grassroots public security and people's mediation are feasible.Finall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new mechanism of convergence between people's mediation and public security mediation,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eople's mediation and public security mediation, the legal basis for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eople's mediation and public security mediation, the scope of the case of the people's mediation and public security mediation, and the public security mediation and the people.Risk prevention for mediation collaboration.The two methods of dealing with contradictions only need to be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agreement, which is the objective need to implement the “big mediation.“ Of course, if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forcefully use the people's mediation instead of the public security mediation, the parties will file a lawsuit in the people's court when the case is repented.However, the final judgment of the court cannot be effectively enforced, and the party who violates the law and order administration will certainly avoid the law.As a result of the sanctions, the judicial risks faced by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are also manifested. Key Words:Large mediation; People's mediation; Public security mediation 目 录 1.前言 1 2 人民调解和公安调解的法律定位 2 2.1公安调解 2 2.2人民调解 3 3公安调解和人民调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3 3.1两者优势与不足 4 3.1.1公安调解的优势与不足 4 3.1.2人民调解的优势与不足 4 3.2公安调解和人民调解的异同 5 3.2.1主体不同 5 3.2.2效力不同 5 3.2.3范围不同 5 4目前我国调解制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6 4.1社会矛盾增多,客观上需要公安调解和人民调解相互配合 6 4.2基层纠纷的复杂性需要公安调解和人民调解相互配合 6 4.3基层治安与人民调解配合具有可行性 7 5探索人民调解与公安调解衔接新机制 7 5.1人民调解与公安调解有机衔接的必要性 7 5.2人民调解与公安调解有机衔接的法律依据 7 5.3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衔接的案件范围 8 5.4公安调解和人民调解协作的风险防范 9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1.前言 中国传统社会长期以来,秉承“以和为贵”。人民内部矛盾利用调解化解纠纷,植根于我国的文化、经济、政治以及民族心理当中,群众基础十分广泛。俗话讲“冤家宜解不宜结”。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充分利用这种方式让影响社会安定的群众矛盾,得到和谐解决。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消灾于无形,这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有效衔接公安调解与人民调解,探究新型的调解机制-警民联合调解,让两种调解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给我国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走入新时代之后,为实现社会和谐化解纠纷,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盼望,中央政法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平安中国”建设的思想,及时提出了“大调解”的要求,鼓励有关部门采取“以人为本”调停矛盾当事双方,发广泛地动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矛盾不上交”,在有关部门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双方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心平气和地化解纠纷。这是新时代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在中立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达成和解化解纠纷的活动。《辞海》中理解调解为在协商、劝导以及教育下,在分辨是非,确定事情真相以及当事双方自愿的条件上达到一致协议,最终化解纠纷。在我国,调解是处理一些行政案件、一些轻微的刑事案件以及处理一些民事案件中的重要手段,是化解我国社会矛盾以及纠纷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以及较深厚社会基础 。

与诉讼活动相比而言,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主持调解,具有明显的国家强制力色彩,具有“刚性治理”色彩,调解则是一种“柔性治理”方式。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目前我国法律把调解分为三个大类: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以及司法调解。分别是公安机关主持、群众自治性组织主持、司法机关主持。长期以来,一些基层的公安派出所以及民警在处理人民的矛盾纠纷时一般将人民调解和公安调解综合起来,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两者没有明确的区分。

长期以来,基层的公安派出所每天都会面临许多的非警务纠纷,这已经是基层工作的一大障碍。有关数据表明,在中国许多地方,基层公安的“接警率”异常高、熬夜通宵、加班加点,早已成为家常便饭,许多社区的民间纠纷本来就“家长里短”、“打架斗殴”等邻里纠纷,不属于敌我矛盾,只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一来,必然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治安管理和刑事打击的效率。但这类纠纷也必须处理,如果处理不当,极其容易诱发当地群体性事件,例如瓮安事件。会对当地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破坏。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随着社会矛盾不断暴露,一些传统的公安调解方法已经不能真正满足矛盾双方的需求。公安机关是我国维护社会治安的主要力量,一定要在执法时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发动和依靠群众参与社会治理,让人民群众为维系社会稳定发挥作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养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和做法——大事小情找人民警察,所以,邻里斗嘴、婆媳吵架等人民群众产生的小矛盾纠纷,也会选择直接“110”,而不是寻求基层调节组织的帮助。许多城市也意识到采用多种手段方法解决民间矛盾纠纷的必要性,为了帮政府加强治安管理和警民联系、节省司法成本,各地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机制-警民联调,将公安的公安调解和基层的人民调解相结合,并在派出所办公地设立警民联调工作点,从而对于非警务纠纷也就能相应地从派出所中相分离,让一线的警力重新活起来,民间纠纷也更有力地得到化解,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警民联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产生。由于调研不够深入,许多地区的公安机关只是很简单的将两者结合,并未真正法理衔接,导致一些由民间纠纷而引发的治安案件并没有通过治安调节的手段来解决,而是采用了人民调解的方式,这可能会是公安机关面临极大的司法风险,并没有将警民协调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

2 人民调解和公安调解的法律定位 大调解包括公安部门进行的治安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对于人民内部的矛盾主要通过这两个调节来进行化解,尤其是民间的矛盾纠纷。但我们要知道,这两个调解所属的性质是不同的。

2.1公安调解 公安调解,是指出公安行政机关依照行政管理权对所在辖区的人民内部矛盾进行处理,根据法律法规对民间纠纷所导致的违反治安的行为进行调解的一种公安行政行为,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公安调解也叫治安调解,属于政府行政机关主持的调解活动之一。调解的范围主要是包括了民间纠纷所导致的打架斗殴、侵犯他人财物等情节较轻但却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案件,由当地的公安机关进行主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明确事实真相的前提下教育并劝说当事双方,使他们最终达成一致协议,公安机关对此做出处理的一项活动。具备以下五个条件才适用公安调解。一是民间纠纷而引发的当事人行为;

二是当事人行为已经违反了该地区治安管理条例且其行为应受到处罚;

三是当事人行为违反的情节较轻:四是当事双方都有意愿接受调解;

五是公安机关觉得能够适用调解。

公安调解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这是公安行政机关处理治安调解方面的“基本法”,此外,公安部也相应制定了《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彼此配合,对于公安机关依法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依据。显然,公安调解是我国处理民间纠纷最常见的一种调解方式,也是具有国家权威的调解方式。

2.2人民调解 在“大调解”背景下,发动人民群众参与解决民间纠纷,是新时代贯彻我党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人民调解,它是指采取由人民群众组成的调解委员会作为主持者,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以及社会公德规劝教育以及引导矛盾当事人,使得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互相体谅,互相退让,通过协商达成协议,从而化解纠纷的群众性自治活动。

在法律依据上,人民调节委员会的设置、运转、资格选任等,都要做到有法可依。《宪法》、《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人民调解的工作开展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实践中,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各级党委都对如何化解基层民间纠纷,制定了相应的办法。从法律性质上来看,人民调解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也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它 被确定为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质,而且是第一次采用司法解释的形式确定,进一步加强了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人民群众自由选举出来的调解组织,人民调解也主要依靠其对民间纠纷进行调解,帮助政府解决社会矛盾纠纷,进而增强人民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这种群众性的自治活动也是我国一项有特色的法律制度。

3公安调解和人民调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大调解”背景下,人民调解和公安机关进行的治安调节解都是大调解的重要部分,但这两个调解所属的性质是不同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分情况而定,不能互相替代。两者彼此独立、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人民调解有效地弥补了我国公安调解存在的不足。当然,既然公安部门进行的公安调解被归在处罚法中,那么足以说明公安调解是有法律依据以及法律价值的,人民调解不能对其替代。然而新时代需要新实践,现实中人民调解与公安调解彼此配合,相互补充,已经成为了新时代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法宝,公安调解与人民调解各自具有自己有的优势与不足,我们要充分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3.1两者优势与不足 3.1.1公安调解的优势与不足 公安调解是最具有国家权威和强制力的调解方式,它是处理打架斗殴侵犯他人人身权、侵犯他人财产权等违法情节较轻的行政违法案件。公安调解也是三方参与的调解,它由公安机关进行主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明确事实真相的前提下教育并劝说当事双方,使他们最终达成一致协议,公安机关对此做出处理的一项活动。

具备以下五个条件才适用公安调解:一是民间纠纷而引发的当事人行为;

二是当事人行为已经违反了该地区治安管理条例且其行为应受到处罚;

三是当事人行为违反的情节较轻:四是当事双方都有意愿接受调解;

五是公安机关觉得能够适用调解。

公安调解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实践表明,90%的民间纠纷得到公安调解之后,再发率几乎是很少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老百姓坚信民间纠纷要靠公安调解的原因。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随着利益多元的出现,各种社会矛盾纷纷凸显,纠纷的形式与内容越来越复杂,小到婆媳不和、邻里矛盾,大到劳务纠纷、房产纠纷,以及经济纠纷等所导致的治安案件。不论是适用于人民调节,还是适用于治安调解的,民警接到报案就需要对此处理,但在调解过程中,民警很难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尤其是一些难搞的家长里短问题,当事双方对于调解结果都很难信服和满意。如果采用强制性的手段解决这些简单的民间纠纷所导致的治安问题,反而更容易激化情绪,让矛盾进行升级,最终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治安问题。

3.1.2人民调解的优势与不足 一直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了有困难找警察的思维定式,不论纠纷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第一时间想到解决的办法就是派出所。就目前的基层公安派出所每天接到的警情来看,纠纷类的报警占据了很多,甚至有许多纠纷并不是公安所管辖的范围。但群众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如果纠纷得不到恰当处理,那么纠纷很容易导致相关的刑事案件和治安问题,甚至还会造成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基层公安部门仍然要派人处理此类问题,这就是得公安部门承担了人民调解的职能。但是这样所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主要有三大问题。

然而,人民调解也面临着法律效力不足问题,面对治安调解,由于害怕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治安调解的执行力较高,当事人对于人民调解的结果如果不满意反悔率较多。两者的执行上体现的背后的力量不同,所要采用的救济措施是将是截然不同的。如果签订的是公安调解协议,那么公安机关就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违反法律的行为人给予相应的处罚,这种体现直接以暴力为后盾的国家强制力,让许多人不敢去拒绝执行。由此可见,人民调解在这方面还是缺乏强大的强制力为后盾。

3.2公安调解和人民调解的异同 人民调解和公安调解虽然都是“大调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两个调解所属的性质存在根本不同,所以在主体、效力、范围三个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实践过程中要分情况而定,不能互相替代。

3.2.1主体不同 依照法律,面对数量日益增多的民间纠纷,公安调解的调解方是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安机关(市县局、派出所),接受调解的双方是民间纠纷的当事人,主要是指违法者和受害人,主要是由处理纠纷的当地公安机关出面进行调解。但是,人民调解的主体与之不同,主要是由人民调解委员会或是目前涌现出来的新型的民间调解组织。

3.2.2效力不同 公安调解之后,会在公安机关的主持下双方签订《治安调解协议书》,这个法律文书是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的。与此不同的是,人民调解虽然也是调解方式之一,调解完可以制作调解决定书然而现实中如果将人民调解强行替代公安调解,那么公安机关就会因为使用了不同性质的调解方法而承担所面临的司法风险。

人民调解完成后也要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然而这个文书的效力不能与《治安调解协议书》相提并论。

《人民调解协议书》具有的法律效力是民法上的效力,但是《治安调解协议书》却不具有与此同样的法律效力。那么,两者在法律效力上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如果同样面临当事人反悔的情况,两者所要采用的救济措施将是截然不同的:如果签订的是《治安调解协议书》,一旦当事人反悔,那么,公安机关就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对违法行为人给予相应的处罚,并告诉当事人可以依据《民事诉讼法》向相关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但是,如果双方签订的是《人民调解协议书》,那么一旦当事人反悔,当事人要向相关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且依据的只能是该协议书,法院对其审查也只需要通过协议书来进行,而不需要再审查原先的纠纷。

3.2.3范围不同 根据以上两者的法律来看,两者的范围有相似重合之处。例如打架引起的民事纠纷、损害他人财产等,必须和相关的经济赔偿问题有关联。像过去经济赔偿和损害赔偿都是民事权利义务纠纷。这是一个优先事项,毫无疑问的事实。换句话说,除了违法除治安管理行为外,还有民事权益纠纷。人民的调解只能从表面上解决民事权利义务纠纷,不得侵犯治安管理权利进行(调解),使所有公安案件都由人民调解,必然是不适当的。但是,《公安管理处罚法》指明,公安调解是通过案件的因战争或损害他人财产而产生的公民权利和义务进行调解,使受损人或受损人得到赔偿并被释放免除对方的法律责任。所以,维持治安不仅能解决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争端,以及解决违反公共秩序者的争端不再受到法律诉讼。因为人民调解和公共秩序调解是在调解在范围内存在部分重叠,则两者之间存在关联的可能性,可能出现构建警民联合调解新机制是一个法律前提和现实可能性。

4目前我国调解制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1社会矛盾增多,客观上需要公安调解和人民调解相互配合 随着社会发展,纠纷的形式与内容越来越复杂,小到婆媳不和,邻里矛盾,大到劳务纠纷,房产纠纷,以及经济纠纷等所导致的治安案件。不论是适用于人民调节,还是适用于治安调解的,民警接到报案就需要对此处理,但在调解过程中,民警很难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尤其是一些难搞的家长里短问题,当事双方对于调解结果都很难信服和满意。如果采用强制性的手段解决这些简单的民间纠纷所导致的治安问题,反而更容易激化情绪,让矛盾进行升级,最终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治安问题。

4.2基层纠纷的复杂性需要公安调解和人民调解相互配合 调解中所适用的法律差异很大。公安机关有其自身的职责权限,对于许多的民间纠纷,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辖权限,这就使得调节不能受到法律的支持,不能达到依据法律调解的效力。严格意义上来说,调解民间纠纷仅限于民事,调解治安案件属于行政,两者归属的主体不同,法律对两者的定位也不同。但在实际中,大部分的基层公安民警经常一勺烩,没有明确的区分两者,这就会导致执法行为不规范,产生超越自身权限的问题,面临极大的司法风险。

许多城市的公安机关都在进行大胆尝试——人民调解机制引入派出所。启动了治安纠纷、民间纠纷对接试点,由派出所提供办公用房,基层组织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派驻具有调解资格和经验的调解员到调解工作室,与派出所民警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接待、咨询、分流、调解工作,分别办理属于本辖区的治安案件和民间纠纷。实践证明,人民调解员派驻派出所,现场调解一些民间纠纷甚至轻微的治安案件,既妥善地解决了群众纠纷,又有效地减轻了派出所的工作压力。

4.3基层治安与人民调解配合具有可行性 面对“家长里短”的民间纠纷,许多老百姓习惯了拨打“110”。如果面对报案,置若罔闻,熟视无睹,那么会导致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不信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社会阶层利益分化,利益格局也更加复杂,由此所产生的纠纷也不在少数。基层派出所是维系社会稳定的一线部门,自然也就成为解决社会纠纷、避免影响社会安定因素出现的主力军。所以,基层的公安民警的调解民间纠纷工作量不断增大,与此同时,其进行治安行政管理以及打击刑事犯罪的职能也就相应的受到削弱。

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调解的期冀,例如浙江诸暨的“枫桥经验”,当地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民间矛盾的处理中,有效地配合当地公安机关,在维护当地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探索人民调解与公安调解衔接新机制 5.1人民调解与公安调解有机衔接的必要性 现阶段,社会矛盾更加突出,我们必须把这些矛盾搞清楚醒来就会明白。众所周知,调解在中国历史悠久,并且在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心理之中得以深刻体现,历史内涵和群众基础比较牢固。传统社会和现代法治社会,都会有具体的争议。必须根据社会主观价值和偏好、纠纷类型和其他因素解决需求问题多元化的争议解决机制。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应进一步提高解决办法的价值。不断增加调解领域。

5.2人民调解与公安调解有机衔接的法律依据 避免警察和民间社会带来的司法风险要想得以避免,警察和民间社会必须依法行事。所以,我们必须用法律来解决这两个分歧。高质量的调解和凝聚力。人民调解的法律依据:《人民调解工作条例》第二十条指出:人民调解的范围是公民与公民、公民与法人以及其他社会之间。组织之间和法人之间涉及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各种纠纷。公安调解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条要求:对因打架、损坏他人财产等造成的民事纠纷,违反公共安全行政行为情节轻微的,公安机关能够自身调解处理。从两者的法律基础,不难看到这两个内容有重叠之处这地方。因民事纠纷发生斗殴的,必须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问题:对他人财产的损害也与损害赔偿问题有关。经济赔偿和损害无疑问,损害赔偿属于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范畴。这是正确的。法院称:除了违反治安管理外,还有民事案件关于权利和义务的争议。人民调解只能解决民事权利和义务的纠纷,才能解决违法行为。治安管理行为没有权利处理(调解),因此有必要进行一切治安案件的审理。民事调解显然是不恰当的。但是,《公安行政处罚法》规定,公安案件可以通过治安调解。在发生战斗或损害他人财产的情况下,进行公共秩序调解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的调解使受害方或财产受到损害赔偿后,免除对方的法律责任。所以,维持治安不仅能解决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也得到解决,违反公共秩序的人不再受法律约束问责制问题。由于人民调解与公安调解有部分重叠,那么,两者之间的联系问题就解决了。

5.3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衔接的案件范围 认为《公安行政处罚法》第九条规定的公安案件需要公安调解处理的,人民的调解,可以首先在当事人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的纠纷方面进行。这里需要及其注意,人民的解决办法必须坚持相互同意的原则。公民权利义务纠纷的一部分一旦被人民转移解决办法顺利解决,应该立即采取公安调解。因为其中一方得到了赔偿,就一定要放弃对方的法律责任,公安部门的调解也是如此。因此,双方在第一阶段签署了人民调解协议。第二阶段是签署《公安调解协议》。即使协议已经签署,一方也要悔改。在这种情况下,公安机关仍然可以进行干预,从而有效地规避公安机关的调解这一过程中的司法风险。这种操作方式是 “警民配合”的真正含义。

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在案件范围上有所差异,可以说,人民调解的案件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不一定是行政违法案件,有时也包括了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小矛盾。所以,人民受委托进行调解的案件《公安管理处罚法》第九条规定了因民事纠纷处罚的范围。在违反治安管理的情况下,打架斗殴或者损坏他人财产的,情节较轻。”首先,如果是一个警察案件,是对法律和秩序的践踏,应当受到治安处罚,是法律性质的立场,如果这是犯罪或者纯粹民事纠纷,从根本上说不属于公安案件的,不包括在内。二是打架、破坏他人财产等治安案件。2006年颁布的《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条例》第一百五十二条范围指出:“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侮辱、诽谤、诬告。”故意破坏财产、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侵犯隐私的公安案件。”该条概述了《公安行政处罚法》第三章第三节规定的违法行为个人权利、财产权,但文章中的“平等”一词表明这只是一种常见的主要情况,并非详尽无遗。在我看来,没有明确的清单第3条中的其他行为,例如强迫他人工作或非法限制他人个人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私自收发他人邮件等,也应当调整在案件范围内解散。

5.4公安调解和人民调解协作的风险防范 警察与人民联合调解的新机制确立之后,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规避相应的司法风险?事实上,这就是如何在具体的调解努力中开展工作的方面。认为警察与人民的联合调解机制是实现人民调解与公安调解的有机联系,即:将人民调解引入派出所,或将派出所工作扩大到村庄(社区),并设立治安纠纷和民事纠纷的专门联合接待室。人员由村民(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民警组成,负责接收、咨询、调解、转移纠纷。对于警察局负责接警的民事纠纷,由警官提前派出现场和物资,然后值班负责人检查大门。本法第九条规定的治安案件,可以在治安处罚实施前办理人民的调解,由当事人双方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一方进行。在这方面,必须特别注意民众调解中的相互同意原则。一次民事权利义务纠纷部分通过人民调解解决,即立即解决获得公共秩序调解。现在其中一方通过民众调解获得了赔偿,多数人也将免除对方的法律责任,公安调解也将成功。

在现实中,有的地区开始陆续实施警察与社区联合调解机制的试点,这样的做法目前还没有上升为立法,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做的后果是,可以极大地减轻公安机关的办案压力和负担,可以缓解因为警力不足带来的压力,让人民调解组织与公安人员联合执法会带来执法上的新气象。例如全国各地推行的网格化治理中,一线网格员和公安执法人员联合执法,互通有无,互相配合, 这样一来,既能充分依法办事,又能体现治理人民的精神;

可以充实和分配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职能和公安管理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促进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和谐。

结论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如何又快、又好地化解社会矛盾,党和国家提出了“大调解”战略,完善现有的调解工作机制,建立“大调解”的工作体系,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到纠纷化解中来,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这是目前我国综治工作的政治和法律使命。公共秩序案件人民调解,作为建设多元化、协调的大型调解工作体系的一种尝试。在论文中,笔者探讨了公安调解、人民调解以及两者的差异、优势与不足问题,这些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讨论和澄清。在实践中,如何完善人民调解制度,与公安机关互有分工、相互配合,对民间纠纷和社会矛盾及时预判与化解,是接下来我国立法工作实践中面对的问题。无论如何,由于该问题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大调解”背景下我国纠纷解决机制的改革,限于研究水平所限,研究资料有限,难免在某些问题的论证上挂一漏万,希望各位导师指正和批评。

参考文献:

[1] 王龙.人民调解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J].法制博览,2019.3 [2] 曹勇.人民调解制度实证分析[J].法制与经济,2019.1 [3] 李强.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监管机制的思考与建议[J].法制与经济,2019.2 [4] 张兰.在公安派出所设立人民调解室构建综合调解格局的认识与思考[J].公安研究,2013.2 [5] 王猛.论公安部门委托人民调解制度[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5 [6] 杜洪波.公安机关委托人民调解若干问题探析[J].公安研究,2011.7 [7] 谢毅.关于“人民调解组织入驻公安派出所”机制的反思[J].公安教育,2011.3 [8] 王石.人民调解加盟派出所携手化解纠纷促和谐[J].前线,2010.10 [9] 高云.人民调解委员会进驻公安派出所实现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衔接[J].人民调解,2010.1

第五篇:公安机关工作报告

根据“大学习、大讨论、树形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统一部署,在学习讨论阶段,福清市局紧密联系本局实际,坚持把深入学习,领会精神,提高认识,解放思想作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首要环节,立足公安工作中心,全程抓好四个专题学习和讨论。通过思想认识的提高,经过层层传达部署,联系实际精心组织,全局上下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展开教育活动,掀起“

大讨论”活动高潮,有效推动公安工作,取得“工学双赢”初步效果。主要做法:

一、措施得力,确保学习讨论有序开展。

(一)制定学习计划。结合本局实际,详细制订“大学习、大讨论、树形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阶段工作安排表,定时间、定内容、定措施,针对学习讨论阶段,确定了四个学习讨论专题:通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深刻理解“十七大”主题和精神实质,开展增强“高举旗帜、科学发展”“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理念专题讨论;通过学习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刻理解《政府工作报告》内涵,进一步明确公安机关担负“三大历史使命”,开展增强“服务大局、忠诚履职”理念专题讨论;通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及周永康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刻理解胡锦涛、周永康同志讲话精神,围绕“五个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法治观念、严格纪律作风、增强执法水平、加强反腐倡廉、树立良好形象,开展增强“公平正义、规范执法”理念专题讨论;通过学习孟建柱部长在河北、新疆等地调研讲话以及在公安部党委会议上讲话、在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鲍绍坤书记在年初全省公安局长会议上的讲话、王鑫局长在全市公安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开展增强“强化队伍、树立形象”理念专题讨论,并结合当前公安工作目标任务,立足岗位实际,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推动全面完成2008年公安工作任务。全局各单位制定本单位专题学习计划,切实落实市局“八个一”要求,并按照制订的学习计划,采取集中学习、集体讨论、个人自学、专题辅导等形式安排民警学习讨论,确保学习讨论的质量保障要求。

(二)领导模范带头。我局坚持把学习讨论阶段必学内容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中去,在学习讨论中,局长陈钦华、政委郑高雄带头认真学习,带头讨论发言,为其他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和广大民警做出表率。各党委成员在局长、政委的带领下,经常深入分工挂钩联系单位,通过学习讨论,开展调查研究、督促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以学促工的初步效果。

(三)及时督促检查。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各单位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场,市局专门抽调相关单位人员,深入各单位对民警学习讨论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了教育活动健康、扎实地开展。

二、建立平台,营造学习讨论氛围。

(一)是广泛思想发动。在大学习、大讨论、树形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局召开专题会,明确学习讨论阶段的主要任务、方法步骤和要求。各科所队充分利用早班会、民警大会等,广泛思想动员,为学习讨论阶段活动的开展奠定组织思想基础。

(二)是搭建交流平台。根据我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方案,各单位纷纷在本单位开设学习讨论园地,积极引导民警在学习园地里踊跃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为方便全局民警学习讨论,我局“教育办”还在公安信息网建立“大学习、大讨论、树形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专栏,及时将省厅、市局规定的必学内容、各级领导讲话要点、局各单位阶段学习动态等进行整理上网,并积极发掘基层单位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先进典型,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采编形成简报在专栏上发布,目前已刊登专刊8期,努力为广大民警搭建良好的学习讨论交流平台。

三、统筹兼顾,以学促工,推动工作进展。

(一)是紧紧围绕公安工作主业。各单位科学安排时间,统筹兼顾,倡导民警在学中干、干中学,做到学习讨论与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并运用学习讨论成果推动各项公安工作的开展,用公安工作的成效检验学习讨论质量。5月份,我局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思想为指针,团结拼搏、积极工作,共破刑事案件25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68名,特别是“打盗抢、追逃犯”行动战果不断,共摧毁盗抢犯罪团伙11个,抓获犯罪嫌疑人40名,破获涉案39起。5月27日,我局禁毒大队与省公安厅禁毒总队、行动技术总队民警联手作战,一举破获一起特大贩卖毒品案件。通过追踪搜查,已先后抓获涉嫌贩毒嫌疑人3名,缴获毒品k粉高达24.9公斤。

(二)是围绕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各派出所以学促工,积极为群众办理实事。海口派出所为方便群众,民警放弃双休日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为群众集中办理二代证,并在工作中灵活主动,

根据来所办证群众的不同数量通知错开时段前来办理,取得良好实效。龙田派出所坚持把加强队伍思想建设放在工作的首位,把学习讨论和“创建无违纪基层所队”有机结合,使全体民警清醒地认识到特权思想的危害性,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增强民警树立“我为警徽争光添彩”的责任意识。

(三)是紧紧围绕奥运安保。紧紧

围绕确保北京奥运会安全为总目标,强化社会面管控。如融城派出所通过学习讨论,端正了民警执法为民理念,为加强奥运期间路面安全和治安秩序,全面提升辖区内“两抢一盗”综合打击能力,所领导通过警情分析,成立便衣队,针对辖区治安特点实行不定时不定点的巡逻盘查,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成果突出,自便衣巡逻以来,福清城区路面犯罪特别是“两抢两盗”犯罪得到有效扼制,部分时段抢劫案件零发案。新厝派出所通过学习教育,引导民警工作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在此次奥运圣火转场安保工作当中,新厝所对辖区的路面、村庄进行了严格排查,做到不漏一个涵洞、不忘一个闲置房屋,注意每一个外来人员,管控每个高危群体人员,并发动村干部积极参与,确保了圣火转场的顺利通过;交巡大队从4月1日起认真组织开展为期七个月的奥运交通安全攻坚战行动,据统计,

四、五两月全市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5.8%。四是紧紧围绕抗震援灾。自四川省大地震以来,积极号召全体民警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以实际行动,积极回应、帮助灾区人民群众,广大民警通过学习,纷纷慷慨解囊,尽己所能地为灾区人民捐款献爱心,共向灾区捐赠赈灾款22万余元,其中我局党委各支部党员民警踊跃缴纳“特殊党费”11万余元,为抢险救灾构筑和谐社会履行应尽职责。同时,组织开展向四川地震遇难同胞默哀仪式,体现公安民警“心手相牵、血脉相通、共抗天灾、同筑家园”的情怀。;另一方面,我局各实战单位加强救灾期间社会治安管控,加强值班备勤,密切注意各类社会动态,全力以赴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四、立足岗位,提升执法水平。

以学习讨论为契机,组织全体民警参加各类业务知识培训。5月份以来,局先后组织干警500多人次参加派综系统、刑侦5.0系统集中培训测试;从全局各单位抽签确定100名民警进行本局基本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模拟测试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我局不断推动了岗位练兵的长期化、规范化,进一步提升了干警素质,强化提高了干警的执法服务水平。

五、典型引导,树立良好形象。

注重“用身边人教育人,用身边事鼓舞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增强教育感召力。在学习讨论阶段活动中,积极参加福清市直机关工委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活动,积极做好福建省优秀女警官推荐上报工作,适时推荐上报一批先进单位及个人记功受奖,以先进引导公安民警立足岗位作奉献,争创一流树形象。

通过深化学习讨论活动,福清市公安局努力提升了“大学习、大讨论、树形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质量,激发了全体干警的工作热情,全局上下呈现出一片争先创优的良好势头,积极有效地推动了我市公安工作全面发展。

上一篇:纺织行业发展趋势下一篇:个案心理辅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