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诗注释与简析

2024-04-09

《示儿》诗注释与简析(精选6篇)

篇1:《示儿》诗注释与简析

《示儿》陆游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品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平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作品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创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作品鉴赏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后世影响

《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其他评述陆诗,特别提到《示儿》诗,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具有宗泽“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此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写:“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

历代爱国诗中,朱自清先生特别推崇《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这是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篇2:《示儿》诗注释与简析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X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XX。“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XX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XX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体交流)你能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的.?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停顿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九)扩写练习

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篇3:《示儿》诗注释与简析

数字水印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算法将一些数据直接嵌入到受保护的数字产品中,但又不影响原有数据变化和使用,并且不能被他人随意修改,只有通过专用的检测工具才能提取的技术。数字水印不仅要实现有效的版权保护,而且加入水印的产品与原始产品使用上没有任何差别。

1 零水印概念和典型水印算法

1.1 零水印概念及用途

早期的水印算法都是基于文本格式进行编码的,算法通过改变文本字间距或行间距来嵌入水印,或是基于字符特征编码水印算法一般是通过修改文本字符特征或在文档中附加空格以嵌入水印,这两种算法均是基于HVS的视觉掩蔽特性来进行嵌入水印。但是加视觉掩膜使得水印的嵌入过程复杂化,不利于现实之中的应用。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零水印的概念。

零数字水印指这种不修改原图像或文本任何数据的水印称为“零数字水印”。零水印技术真正地解决了数字水印的不可感知性和鲁棒性之间的矛盾

1.2 目前提出的典型水印算法

尽管水印最近几年才得以发展,但是目前已经提出了许多有关数字水印的算法,这些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频域水印算法;一类是空域水印算法。

频域水印算法有:1)NEC算法;2)扩展频谱通信技术;3)压缩域算法;4)生理模型算法。

空域典型水印算法有:1)Schyndel算法;2)Patchwork算法。

2 本文水印算法策略

随着零水印算法的出现,从技术上真正的解决了数字水印的不可感知性和鲁棒性之间的矛盾。零水印的构造最为主要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提取保护作品最为有代表性的特征

在文献[1]中提到了利用汉字偏旁部首进行编码运算来提取作品特征,偏旁是通过分解合体字而得到的汉字结构符号,所以它不是整个汉字体系的结构成分,而只是其中合体字的结构成分,除了能够充当偏旁的独体字有一定的意义以外,它不是文本构成的最小单位,而字包含了一定的意义在里面,所以整字才是文字使用单位;其次,汉字是由偏旁部首构造而成的合体字或是独体字,所以不同的汉字可能有相同的偏旁部首,所以这种统计并不能很好体现的文本的关键特征。

其次,在汉字集中有很多汉字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是这类字却属于最常用字,例如:“的,一,是,了,我,不,人,在,他,有,这,个,上,们,来,到,时,大,地,为,子,中,你,说,生,国,年,着,就,那,和,要,她,出,也,得,里,后,自,以”这42个字符的使用频率之和为30%,这类字符中的“的”、“了”、“地”、“得”、“着”和“也”,并没什么意义,可以去掉频度的统计。

本文论述的水印提取算法是以字符(去除了无意义的常用词)的频度值为文本关键特征,这种水印比部首频度更具有一定意义的代表性;同时采用互关联后继树的商空间变化思想,根据系统中现有的基本字符列表,随机产生出字符变化编码种子,从而给水印进行加密处理。经过以上叙述方法提取出来的关键特征通过互关联后继树进行加密换算,形成一种肉眼不能看懂的密文,为了保证第三方保存的水印的原版性,该文提出了采用MD5对密文水印进行了hash值的求取,并一道交由第三方进行注册保存。

3 算法设计与实现

3.1 利用互关联后继树进行加密和对字符的频度进行统计

互关联后继树[8]是由复旦大学胡运发教授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数据索引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将任何文字(或符号)序列看成二维符号序列空间(即由符号和编号组成)。采用商空间变换的方法,将原二维符号序列空间(符号及其在原空间中的编码),变换成新的二维商空间中的符号序列(符号商区间表及其后继的商区间编号)。

具体来说,任何文本T=a1a2...an的互关联后继树索引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

1)按字典序排列好的基本字符作为树根、他们在商空间中的区间与文本T的起始字符的编号;

2)后继区间表和后继序列表。

我们把后继节点和后继序列都是有序的后继树称为“双排序互关联后继树”。为了能更清楚的了解双排序互关联后继树我们举一个实例来说明。

不妨我们假设隐藏信息的载体文本T=adabcbaddadbc#;我们用双排序互关联后继树给载体文本T创建索引,则文本T对应的互关联后继树如“图1互关联后继树”所示:

载体文本T通过互关联后继树构建出树根分别为“a”、“b”、“c”和“d”四棵树,就拿“a”这棵树来介绍一下树的结构:其中“”为树根,“b”和“d”分别为a棵树的节点,“【1】”和“【2,4】”分别是节点b和d的商空间区间,<3>和<1,3,4>分别是b和d后继的上区间编号序列。

通过互关联后继树,我们不需要遍历保护文本就能很快的统计出字符的频度(字符的频度就是树根字符的区间上限值),并且可以通过字符的索引号替换相应的字符,从而达到乱码的效果。

3.2 采用点积与它们夹角的余弦成正的数学模型来进行水印检测

在数学中,数量积(dot product,也称为标量积、点积、点乘)是接受在实数R上的两个矢量并返回一个实数值标量的二元运算。它是欧几里得空间的标准内积。

现在我们若把每一个字符出现的频度向量作为某一向量的分量,则此向量可表示为:,其中为的分量。

则根据向量a和向量b的点积与它们夹角的余弦成正比有:

因此由以上公式(2)中cosθ的几何意义可以知道:当cosθ=1时,向量和向量的夹角为零,通过这点可以证明:随着夹角的增大,说明修改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用字符频度的做水印,用频度的点积来做水印的检测,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3 cosθ值确定

选取一篇文档作为保护作品进行水印提取,然后通过选取不同的文本文档一千多份,进行cosθ值的提取,其值见下图(如图2)。

通过图2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其cosθ主要分布在0.4以下,0.4到0.5之间所占比例在30%以内,整个测试的文档cosθ全部在0.6以内。为了保证检测结果更为准确,这里取cosθ的值在0.8。在做版权测试时,若是cosθ值大于等于了0.8可以认为其作品为盗版。若是cosθ值在0.6≤cosθ<0.8之间,则可认为是有盗版嫌疑,可作进一步验证。

3.4 水印创建算法和检测算法

3.4.1 水印提取算法

输入:保护作品T;

输出:加密的零水印信息

Begin

1)根据互关联后继树索引模型和种子k(k是基本字符表的随机排序表),对保护作品创建互关联后继树;

2)统计保护作品中字符的频度pi,pj,...,pl(i,j,l∈N)(去除了出现在无意义字符表中的字符);

3)按索引号从大到小排序统计结果W1{p1,p2,...pn};

4)求出M'1=md5(W1{p1,p2,...pn});

5)把种子k、W1{p1,p2,...pn}和M'1在可信的第三方进行注册。

End。

3.4.2 水印检测算法

输入:待检测文本T',并提取原作品中的种子k。

输出:cosθ值,被检测作品的归属。

Begin

1)从第三方提取种子k、W1{p1,p2,...pn}和M'1,并重新计算W1{p1,p2,...pn}的md5值(为M'2);

3)根据种子k统计待测作品中字符的频度p'i,p'j,...,p'l(i,j,l∈N)(统计时去除了出现在无意义字符表中的字符);

4)按索引号从大到小排序统计结果W'1{p'1,p'2,...p'n};

5)根据公式(2):(pi和p'i为具有相同索引号的字符频度,若在W1中有某字符的频度,在W'1中没有此字符的频度,那么此字符在W'1中的频度取0;相反在W1中取0)

6)If(cosθ>0.8)then

7)输出结果:待测文本具有原作品的水印,版权应归原作者;

8)Else

9)输出结果:待测文本不具有原作品的水印,版权应归新作者;

10)End

11)Else

12)原作品水印被破坏

13)End

4 实验测试和性能评价

4.1 攻击性测试

本试验采用c#2010开发工具对实验平台进行设计编辑。程序运行如下图。

对测试做了增、删除,调整文本段落全方位的试验测试测试结果如下表(如表1攻击性测试表)。

经过测试的实验数据表明:此水印算法有着很好的鲁棒性、安全性、不可见性和水印容量上较之以前的相关的空域水印算法有较大的改进。

4.2 性能评价

首先:鲁棒性。该文进行了各项看攻击性实验测试(如文档的恶意修改、格式变换等手段),从实验结果可以知道,本算法克服了空预算法的由于格式变化和恶意修改造成的水印破坏,具有良好的抗攻击能力;

其次:不可见性和水印容量。此水印是零水印,不对原文做任何的修改,因此具有良好的不可见性,同时从理论上来说也具有了无限的容量;

最后,安全性。本算法采用了互联关联后继树的模型,把字符进行了二维空间编码,从而把安全性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且为了防水印修改引入了MD5,来保证水印的原版性和完整性。

5 总结

频度对字符的增加或减少很敏感,利用特征字符在文字区间上的独立性,可形成强水印。为什么可作强水印?理由是假设我们的载体文字有10个区域。由于特征字符串的独立性,某些区间(例如一个或两个区间)上文字变化,不会影响另外一些区间上特征字符的存在。如此,我们仍然有9/10,或8/10的把握说载体的水印存在。

在本章论文对本文提到的水印,用到文本文档版权保护,是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作者会再不懈努力从字符串的角度出发,更深层次的研究出更具鲁棒性的水印出来。

参考文献

[1]孙圣和,陆哲明,牛夏牧.数字水印技术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杨义先,钮心析.数字水印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4:《木兰诗》注释微瑕辨正

一、“转”可以译为“次”吗?

教科书注“策勋十二转”为:策勋,记功;转,次的意思。课文把“转”注释为“次”,作量词用。笔者以为此注不妥。

“转”在这里不作量词用,也不能解释为“次”,而是南北朝时北朝论功行赏的一个专有名词。军功每加一等,那么官爵也随着上升一等,这就叫做一转。《魏书·李先传》记载:“车驾于是北伐,大破蠕蠕,赏先奴婢三口,马羊五十头,转七兵郎,迁博士,定州大中臣。”这说明在北魏时就有按军功升转的制度,只是不知道具体分为几等。此制到了西魏就分为四等,而隋朝就发展为十一等。唐朝沿用隋朝旧制,并在原有基础上稍有变化,增加了一等,共十二等;十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正从二品(见《新唐书·百官志》、《唐六黄》)。另据《资治通鉴》记载,此制在武德三年(公元625年)三月初定,于四月朔颁布。其时“割据群雄芟夷略尽,宇内渐至秦统一”,所以设立此制以犒赏功臣。正因为有了一等军功就可以升迁一等官爵,所以“转”可以看作动词,解释为升调官职。这个词最早见于《晋书·李密传》:“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上面引录李先因北伐蠕蠕立下军功,因而得到赏赐,又升调为“七兵郎”。据此,木兰辗转征战十多年,获得不少军功,因而“赏赐百千强”遂等升调,最后,“转”为“尚书郎”,也是合情合理的。故笔者以为这里“转”应是升调官职之意,“十二转”即多次提升官职。

二、“地”可以叫“地面”吗?

教科书注“双兔傍地走”为“雌雄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笔者以为此注对“傍地走”的解释不确切,过于含糊笼统。

“贴着地面跑”究竟是指兔子奔跑时,脚不离地呢,还是指一般在地上跑(既四只脚时而着地,时而稍微离地)呢?显然前者与事实相悖逆,后者等于废话——试想兔子贴着地在跑谁不知道呢?再有,按此注释,雄雌两兔是紧挨着而行,还是相距较远,是齐头并进,还是一前一后,这就难以确定,况且课本译句中的“一起”二字也无法从原句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

笔者认为,此论未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贴着地面跑”与下文的“安能辨我是雄雌”之间的必然联系,其实都是由于注者将“地”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地面”所致。这里的“地”实际就是助词“着”。“傍地走”,即“傍着走”,也就是“紧挨着奔跑”的意思,“紧挨着”自然是“一起”行动了。这样解释不仅避免了“贴着地面跑”一说的望文生义之嫌,更重要的是与上文木兰跟“火伴”“同行”相处“十二年”这一内容相吻合。因为两兔奔跑时是紧靠着的(喻木兰与伙伴男女同在前线行军打仗),所以才雌雄难辨。

其实,将“地”用为“着”的,在古代文言文及白话文中并不鲜见,如王安石《载酒》诗:“黄昏独倚春风立,看却飞花触地愁”;辛弃疾《行香子》:“小窗坐地”;西汉刘向《说苑·杂言》:“齐景公谓安子曰:‘寡人坐地,二三子皆坐地也。’”;唐已建《宫词》:“一时跪拜冤裳彻,立地阶前赐采衣”;《西厢记》:“山门柱地,看有什么人来”;《墙头马上》:“你这里立地,我自去也”。例句中的“地”都应释为“着”。

其实“地”通“着”是有训读依据的,《常用文言文通假字字典》,就收录 一字条:“地”,属于上古的舌头言,“着”,澄母,舌上音。清朝古音学家钱大昕认为“知、彻、澄之母(舌上音,相当于zh、ch、sh),求之古音,与端、透、定(舌头音,相当于d、t)无异”。这说明最早的时候并没有舌上音,中古的舌上音是从上古的舌头音衍变而来的。《木兰诗》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口语性,其中保留“着”字的上古读音“地”,也是不足为奇的。另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都认为“地”可作为助词用,附在“主”“坐”“卧”等不及物动词后,有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时态助词“着”,故此句应翻译为“雄雌两兔,紧挨着奔跑”。

篇5: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的教案

(二)试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涕(t@):眼泪。

洛(lu^):洛阳,地名。

闻:听说。

收:收复。

官军:唐王朝的XX。

篇6:《木兰诗》的注释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注释

1.唧唧(jījī):纺织机的声音

2.当户(dānghù):对着门。

3.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惟:只。

5.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6.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辞:离开,辞行。

14.溅溅(jiān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旦:早晨。

总结: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上一篇:小朋友感恩节祝福句子下一篇:小巫婆求仙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