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选读》

2024-04-28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选读》(共7篇)

篇1: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选读》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资本论>选读》

第十讲:《资本论》的理论要点及其现实意义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博导张燕喜

第一部分:《资本论》的理论要点

一、《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标题:资本的生产过程。共七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篇:通过对商品和货币本质、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创立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第二-六篇:通过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七篇:通过对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的考察,说明剥夺者要被剥夺的历史趋势,创立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一)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第二篇-第六篇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第七篇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资本论》第二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二卷概述:

标题:资本的流通过程。共三篇,内容为三部分:一是第一篇资本循环理论;二是第二篇周转理论;三是第三篇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一)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资本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资本论》第三卷 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概述:

标题: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共分七篇。一至六篇主要说明“三家一主”(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大地主)怎样瓜分剩余价值。第七篇是个总结。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产业利润论(一至三篇)、商业利润论(四篇)、利息论(五篇)、地租论(六篇)和总论(七篇)。

(一)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借贷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揭示的基本原理,不仅对正确分析、对待当代资本主义、而且对我国

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资本论》不仅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灭亡论”,它同时也是一部社会主义的“建设论”。

概括地说,《资本论》中对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商品经济的一般特征、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对市场经济主体及微观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以及对市场机制及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对今天均有现实意义。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化大生产角度看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关于商品、货币及价值规律的论述;关于剩余劳动对经济建设意义的说明;关于资本积累理论的论述,都是指导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对当今微观经济活动及宏观经济运动均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论述,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极具现实意义。

《资本论》第三卷所揭示的内容对我们的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意义更为明显:第一篇至第四篇关于利润平均化理论,揭示了资本在不同产业和部门间流动和重组的规律,它对于认识我国的产业重组问题,无疑具有指导意义;其中第四篇揭示的关于商业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商用流通费用的原理,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第五篇借贷资本与信用理论的现实意义更是自不待说。此外,第六篇及全卷揭示的地租理论和分配理论也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完——

2009年3月25日

篇2: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选读》

第六讲就业政策

主讲人: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长茂

促进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就业的各种措施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政策。

西方国家历来重视就业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国失业率上升,居高不下,政府更加重视就业问题,促进就业的政策力度明显加大。

一、就业水平的测定及失业的经济社会影响

(一)就业水平的测定

1、就业率。衡量就业率的具体指标有两个,即总人口就业率和适龄人口就业率。前者为就业人口与全部人口的比率,后者为就业人口与全部劳动适龄人口的比率。

2、失业率。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占全部现实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二)失业的经济社会影响

1、不利影响

失业会直接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使失业者及其家庭收入下降,影响失业者情绪;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政府威信。

2、有利影响

保持一定的失业率,有利于保持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避免社会生产成本过快增加,保持整个经济的活力。

二、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因素

1、人口总量。人口多少是劳动力供给量大小的基础。

2、人口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结构,进而影响劳动力供给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3、人口质量。人口质量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影响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经济因素

1、经济规模。一般来说,经济规模大,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就大,反之亦然。

2、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就大,反之亦然。

3、经济结构。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同,不同所有制结构不同,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就不同。

(三)教育因素

一国或一地区的教育水平,决定该国或地区人口的总体素质,进而决定劳动力的素质。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影响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或结构急剧变动时期的整体就业水平。

(四)科技因素

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弹性较小。科技进步成为排挤劳动力的因素;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促进新产业形成,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五)收入因素

收入水平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是有层次的。在劳动者的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阶段,劳动力的供给会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在劳动者的收入不仅能保证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能保证劳动者及其家庭有能力消费闲暇的阶段,是否增加劳动投入就取决于劳动者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如何进行选择进而对劳动力产生何种影响,通常取决于收入水平提高的幅度;在劳动者的收入使劳动者及其家庭变得比较富裕时,一般来说,收入水平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减弱。

三、我国就业形势与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

(一)我国的就业形势

1、我国就业形势的判断

以失业率为一般标准来判断,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曾出现过两次失业高峰。

第一次出现于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待业人数5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4%。主要原因是知青集中返城。1962-1977年上山下乡知青累计达1700万人。

第二次高峰出现于本世纪初,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大量职工下岗分流,1996-2002年下岗职工累计达2800万人。

第三次出现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期间。2009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为近5年来最高。

2010年目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实际为4.1%。

2、分析和判断我国就业形势必须考虑的特殊因素

(1)失业率的内涵。

失业率是分析和判断就业形势的一般或基本标准,也是国际标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美国、欧盟的失业率为10%左右。2008年末我国失业率为4.2%,2009年为4.3%,2010年为4.1%。我国失业率长期低于发达国家。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失业率的内涵与西方国家失业率的内涵有较大差异。我国公布的“失业率”是:城镇、登记、特定年龄段、不包含下岗职工。

所以,分析和判断我国的就业形势,不能仅看失业率的高低。既要看到城镇失业问题,又要考虑农村劳动力过剩因素;既要考察失业本身,又要看到职工下岗的压力。

(2)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从就业人口结构的角度看我国的就业问题,必须特别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1.1万人。

“延长退休年龄”之争。涉及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运转和缓解就业压力的关系处理问题。

(3)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压力

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压力加大。

如何看待部分沿海地区“用工荒”问题。

影响因素: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障水平长期低下(甚至无保障)、三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后农业比较效益提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用工需求增加、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后对高技能工人需求增加、低技能岗位对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吸引力,等。

3、从劳动力供求变化趋势看我国就业形势

据预测,未来十年内我国劳动力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到本世纪中叶仍有9亿,比欧美国家现有人口总和还多近2亿,我国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

“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将保持在2400万左右,而新增加就业和自然减员所能提供或腾出的就业岗位只有1200个左右。

需要特别关注的长期因素是:农村就业、农民工二代甚至三代就业问题。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结论: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增加就业的任务艰巨。

(二)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政策思路

1、减少劳动力供给的政策

(1)控制人口增长

(2)延长劳动力受教育的时间

(3)扩大劳务出口

2、扩大劳动力需求的政策

(1)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4)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5)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6)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

3、加快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政策

(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建立职业培训体系

篇3: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选读》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人才需求的国际化、文化交流的世界化,英语成为国际交流、技术合作、社会往来必备的重要工具和桥梁。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愈来愈密切,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相关规定、行为方式日益与国际接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会懂、会用一些英语,在一定的场合还要用英语交流。现状是,在职研究生的英语水平高低不同,有的英语学得少、用得少;有的英语学得不少,但长期搁置恢复困难;有的会看不会说;有的可以进行简单交流,但很不适应现在社会时代、岗位职责的需要。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在职研究生的英语能力水平,使其多快好省地掌握这个对外交流的工具,对党校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党校英语教学现状

党校的在职研究生英语教学有着其独特的一面。首先,与普通高校相比,党校在职研究生的多样性和英语水平的严重参差不齐,给党校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多难题。其次,在职研究生大都来自各级国家机关和企事业部门,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单位,而且大都从事着与英语没有直接联系的工作。与普通高校大学生(通过国家英语四级/六级考试、毕业压力或就业压力)相比,其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迫切性和强制性要轻得多。最后,从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来看,普通高校的英语授课计划一般为两年,其中英语课程每周最少为四节精读课和两节听力课,有严格的教学大纲。党校的英语教学一般为一年,每周两课时。因此,无论是从党校英语教学的进度、难度和内容,还是从授课本身的连续性、阶段性,以及从学员的需求来讲,都有诸多矛盾和问题难以协调,难以满足当前现实的需要。需要做相应的调整,统筹规划,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三、个性化的英语课堂

1. 词汇教学

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 (1972)[1]提出:“没有语音和语法,人们可以传递一点点信息,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传递任何信息。”不能熟练掌握和活用词汇,就谈不上真正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词汇的记忆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往往收效甚微。首先,学生们最爱抱怨的是“老师,单词总是忘记啊?”或好不容易背了一大堆词汇,但又出现了能读不能说和写的困惑。原因在于学生过于强调了词汇独自的形、音和意,没有把词汇放到语块和语境中。其次,虽然能够勉强说一些,但听力跟不上,在与人交流沟通方面出现困难,是词汇不够丰富及对词汇语音变异不适应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构词法的讲解,帮助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常见的前缀“trans-”为例,最初接触的词是“translate, translation(翻译)”,transnational(跨国的),transatlantic(横跨大西洋的),transport, transportation(交通,运输),transpersonal(超越个人的),以及ATM机上。当我们把银行卡插入后,会显现“transaction(交易进行中……)”,或者是最近的大片transformer(变形金刚),trans-作为前缀,表示“贯通,超越,变化,或,从一边到……另一边”等意思,掌握了“trans-”的基本意思,就可以根据上下文对陌生的词汇做出合理的猜测。

2. 文化诉求

沃尔夫森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2]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要强调在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的“正确”,而且必须强调在文化上“得体”,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特别是代表我国政府形象的党校在职研究生。西方文化的导入和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实用能力。英语“文化”教育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1)工具层面

英语是交流的工具。最经典的是清朝李鸿章出访英国,在伦敦一家著名饭店举行宴会。他在致辞中说:“今天承蒙各位光临,非常荣幸,我们备有粗馔,没有什么可口东西,聊表寸心,不成敬意,请大家包涵……”当时外国客人就唏嘘一片,有的觉得明知饭菜不好,还请我们来吃,太不像话了。有的觉得酒菜十分丰盛,怎可说:“没什么可口东西”,真莫名其妙。次日报上刊登了他的讲话译文,饭店老板看后大为恼火,说李鸿章的话有损饭店声誉,并对他提出诉讼。这就是中西文化的最大区别,中国人讲究含蓄和谦虚,西方人认为一切要实话实说或以最普通的“Thank you”为例,如何准确地使用这两个词,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区别的。如对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会用否认(哪里,哪里)以表示谦虚,西方国家的人习惯用“Thank you”接受。“Thank you”除了用来表示感谢之外,还可以纯粹地表示礼貌。无论是父母、兄弟、姐妹、亲朋还是陌生人之间,不管是别人帮你,或你请别人帮你,或是让路、开门、开窗,或是帮你转递物品,西方人都会习以为常地道一声“Thank you or please.”这是最基本的礼节。对于“Thank you”,汉语的回答通常是“不用谢”、“没什么”、“别客气”等。但是英语的回答要根据不同的情景而定,通常有:“Not at all”,“Don’t mention it”,“You are welcome”,“That’s OK”,“It’s a pleasure”,“It’s really nothing”,”It’s my honor.”等。因此,只有通过文化的学习,才能知道“what to say, how to say and when to say(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笔者认为工具层面的文化传递在于重点教会学生做到:说得“得体”,做得“得体”。

(2)知识层面

语言的学习,也是文化的学习。知识层面的文化是指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科技、文教等背景知识。缺乏这些知识会导致阅读困难或者理解偏差。如:“Please come to spend the evening with us tomorrow.We can play cards.”“Play cards?No, tomorrow is Sunday.Some other evening.”(“明天晚上一起打牌吧。”“打牌,不,不行,明天是星期天。改天吧。”)这段对话中包含了宗教背景,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星期天被视为“主日”或“安息日”,是不允许有任何娱乐活动的。同样,西方国家两大重要的节日也与宗教有关。如已被中国商家炒的热火朝天的圣诞节是为了纪念基督的诞生,但众多的商家在装饰圣诞树时往往忽略了树顶的金色或银色的星星,那是基督的象征。复活节是为了纪念基督的受难和复活,有许多与复活节相关的词汇,13, Friday face, good Friday, Sunday best etc.《圣经》中耶稣受难的日子是13号,星期五,因此就有了“Friday face”,指“愁眉苦脸”“good Friday”,并不是“好的星期五”,而是指“灾难的一天,黑色星期五”。13作为忌讳的数字,是因为耶稣和其弟子共进晚餐时第十三人是犹大。耶稣于13日,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星期日,会使人想到耶稣复活、做礼拜、过节,常常有神圣、欢乐等含义。这样,人们就把最漂亮的衣服说成是“Sunday”或“Sunday best”。对于文化的导入,可利用直观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氛围,可根据教学内容收集和选择一些涉及相关文化的电影、录像、图片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日常生活情景,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了解。从电影、电视和录像片断中,学生不仅能听到英语,而且能了解英美人的手势、表情、身体语等非语言交际方式。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语言环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文化氛围。

四、结语

笔者认为建立个性化的党校在职研究生英语课堂,应结合学生现状和学生诉求,充分利用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英语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课堂学习;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促进个性化学习,以达到学好语言和文化的最终目的,为对外交流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红岩.TOEFL词汇[M].群言出版社, 2006:Ⅱ-Ⅲ.

篇4: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选读》

第三讲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及其治理

主讲人

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

尹文书

一、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

(一)经济波动 1.经济波动的概念

经济波动是指经济总量扩张与收缩变动的一种经济运动现象。经济波动经常通过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来观测。经济波动中的扩张与收缩就是实际总供给趋向于高于或低于潜在总供给的运行状态。

2.研究经济波动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二,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第三,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决策的正确性。

(二)经济周期 1.经济周期的概念

经济周期是指因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爆发而使社会再生产呈现危机、萧条、复杂和高涨的周期性的运动过程。

2.经济周期的阶段

经济周期表现为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3.经济周期波动的类型 a.经济周期的长度类型

(1)短周期。平均长度为3-4年的周期波动被称为之短波周期,又称之为基钦周期。

(2)中周期。长度为9-10年的周期波动为中波周期,也称之为朱格拉周期。(3)长周期。长度为50-60年的周期波动为长波周期,也称之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b.古典周期与增长周期

经济总量绝对水平的波动属于绝对经济周期波动,也称古典周期。经济增长率上升与下降的交替运动属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周期波动,所以称之为增长周期。

(三)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 1.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表现

改革开放前呈高增长、大滑坡、高增长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呈现扩张、收缩、扩张形态。

2.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

第一,经济增长率呈现出频繁而大幅度的波动。第二,经济波动总体上看都是短周期波动。第三,既有增长周期,也有古典周期。第四,出现了少有的“宽带现象”。第五,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与体制转轨密切相关。

二、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机制

(一)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因素 1.货币因素

货币因素理论是根据货币信用的波动解释经济周期,其主要观点是:经济周期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经济高涨与衰退、繁荣与萧条的交替都根源于货币。

2.投资因素

(1)货币投资过度论。认为投资过度与经济结构失衡的状态之所以反复出现,其原因在于货币因素。

(2)非货币投资过度论。认为经济周期主要产生于资本品生产的变动。3.加速原理

认为经济扩张的动力来自于消费方面而不是投资方面,经济周期波动的主导因素是消费品需求的变动。4.技术创新因素

这种理论用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中的创新活动来解释经济周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5.消费因素

以消费不足来解释经济周期,最早见诸于19世纪的马尔萨斯。

6.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对于经济周期的分析特点是,强调心理因素对于经济过程的影响力。其实质是一种预期。7.农业因素

最典型的是杰文斯的“太阳黑子理论”。

(二)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 1.农业与经济周期波动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农业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相当明显。农业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产品、要素、市场等途径来体现的。2.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周期投资

在工业化进程中,大规模的投资与经济周期波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经济扩张阶段,投资的急剧扩张带动工业生产的急剧扩张。在经济收缩阶段,投资的减少与生产的下降又紧密相联。3.产业结构与经济周期波动

总量矛盾的深层基础是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失衡与调整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深层原因。

4.经济体制、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波动

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5.对外经济关系与经济周期波动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依存度的上升,对外经济关系也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产生直接影响。

三、经济周期波动的治理

(一)经济周期波动的危害及其治理 1.经济周期波动的危害性

剧烈的经济周期波动会延缓经济增长速度,有时还可能导致经济的停滞甚至倒退。

2.经济周期波动治理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a.政府治理经济周期波动的有效性

西方国家对经济周期波动治理的有效性问题虽存在不同看法,但从总体上看,对于政府干预的有效性还是给予肯定的,只是强调干预的政策和方法不同。b.政府治理经济周期波动的局限性

第一,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经济决策的差异性。

第二,经济周期治理的政策选择受到可选择空间的限制。

第三,经济政策调节的滞后性。

第四,经济政策调节的内在制约。

(二)经济周期波动治理的政策措施

1.“顺周期”或“逆周期”的治理政策。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3.周期内常规治理与“微调”相结合。

篇5: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选读》

2.企业的责任:对员工、对社区、对生态环境、对国家、对消费者

3.履行社会责任的对策:a.加强教育、培养理念、提高意识b.建立评价体系c.加强研究工作、完善法律制度、企业发展

4.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分工、弹性、效益、激励、动态、创新、可持续

5.企业管理系统的特点:统一的生产经营目标、可分性、层次性、独立性

6.分工的好处:提高效率、减少损失、利于革新、利于管理

7.企业管理学的特点:一般性、多样性、历史性、实践性

8.西方管理理论的四个阶段:传统、科学、行为、现代

9.泰勒的管理思想和理论: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2.运用科学的方法代替旧的管理经验。3.核心问题是人在精神和思想上彻底变革。

10.管理的职能: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

11.梅奥人际关系学说: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提高士气是生产率的关键、存在非正式组织

12.马斯洛需要:生理、安全、感情、社会地位、自我实现

13.现代管理阶段的学派:管理过程、经验、系统管理、决策理论、管理科学、权变理论

14.决策影响因素:环境、过去决策、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组织文化、时间

15.计划编制的程序:收集材料、任务分解、结构分析、综合平衡、下达计划

16.组织的要素:共同的目标、人员与职责、协调关系、交流信息

17.组织高效化标准:管理效率高,层次合理、信息准,利于决策、人员任用合理、目标和计划分解有保障

18.组织设计的依据:战略、环境、技术、规模和发展阶段

19.组织设计的原则:因事与因人设职结合、权责对等、命令统一、有效管理幅度和层次、集权和分权结合20.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

21.扁平结构的特点:幅度大,层次少:信息传递快、信息准、下属主动积极

22.控制的过程: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

23.领导的作用、素养:指挥、协调、激励。品德、知识、能力、心理

24.激励方式:目标、参与、领导者、关心、公平、认同、奖励、惩罚

25.国企改革历程:扩权让利78-84、利改税84-86、承包制90、现代企业91-94

26.现代企业制度含义:企业制度的现实形式、若干具体制度构成(法人、产权、组织、管理)、法人制是基础、产权制是核心、公司制是主要形式

27.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领导、人事、财会、破产)

28.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利于政企分开、利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利于国资保值增值、利于规范经营行为、利于走向国际市场

29.理想的公司治理结构标准:给企业家自主经营空间、从股东利益出发非私利、给投资者流动权利

30.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

31.法人治理结构的内部制衡:股东和懂事委托、董事和经理委托、四者制衡

32.现代企业环境保证:完善市场体系(商品、金融、劳动力)、健全法律制度、社会保障、转变政府职能(直接管理变宏观调控、管理企业变管理市场、)

33.企业文化的内涵:1它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2.中心是人本文化3方式是软性管理4任务是增强凝聚

34.企业文化的特点:民族、客观、独立、综合、历史

35.企业文化结构: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观念层(观念决定其它层、制度是其它中介、物质层是体现

36.企业文化功能: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

37.企业战略四要素: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协调作用

38.企业战略特点:全局性、指导、长远、竞争、稳定、风险

39.企业战略的层次:公司战略、经营战略、职能战略

40.企业战略的管理过程:分析、选择与评价、实施与控制

41.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生产、产品、推销、市场营销、社会营销

42.选择目标市场的模式:单一市场集中化、有选择的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市场专业化、完全覆盖

43.市场定位战略:特色、利益、用途、用户、竞争者、产品种类、质量

44.市场营销组合决策: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广告、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公关)

45.生产过程的特征:生产技术(离散型和连续型)、产销关系(分离、结合)、产品与工艺的标准化程度

46.生产过程组织的客观要求:连续性、比例性、节奏性、适应性

47.清洁生产的意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丰富发展企业管理思想

48.生产能力的分类:设计、查定、有效的生产能力

49.影响生产能力的因素:固定资产的数量、有效工作时间、生产效率、技术工艺特征、生产与劳动组织

50.提高质量的意义:消费者权益的保障、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战略因素

51.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质量检验20-40、统计质量管理50-60、全面质量管理60以后

52.质量管理的内容:确定方针和目标、建立质量体系、开展质量控制和保证、进行质量改进

53.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观点(TQC):持续改进、实现全过程质量管理、全员性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全面、用户第一、预防为主、一切用数据说话

54.全面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内容:设计试制过程的、制造过程的、使用过程的55.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程序:组织策划、总体设计、体系建立、文件编制、实施运行

56.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工作:质量教育、标准化、计量检定和质量监督、质量信息反馈、综合的机构、开质量管理展小组活动

57.物流的分类:社会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物流

58.物流管理:实体分销管理(PDM)、企业集成化管理(ILM)、供应链管理(SCM)

59.企业物流合理化的作用:降低物流费用,减少产品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资金周转、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占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60.财务管理的内容: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利润分配

61.财务管理的目标: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务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62.企业筹资方式:协议方式、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发型商业本票、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租赁

63.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分析工作、规划、人员招聘、培训、职业生涯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绩效评价

64.绩效考核的原则:客观公正、具体可衡量、反馈

65.绩效考核的作用:为薪酬,调配提供依据、为培训提供方向、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利于自我提升

66.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

67.货币量的三个因素:商品数量、价格水平、流通速度

68.通货膨胀的三种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性

69.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提高、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70.经济全球化的成因: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7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矛盾: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7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7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

74、二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爆发周期缩短、阶段性模糊、冲击力减弱

75、商品资本转化为商业资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产业资本家专门负责商品生产,创造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专门经营商品买卖,实现剩余价值。二是商业资本家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投资。

7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种基本形式: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合为一体、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7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资本投入再生产、突破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更大范围展开竞争、提供有保障的国家市场

7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导致生产技术的停滞倾向、经济力量主要来自税收、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大量精力用于军事,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79、经济全球化的成因: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的确立、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80、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各国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实际需要、是国际经济调整的需要、现代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8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

8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同富裕

83、非公有制经济:个体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84、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只是个人消费品、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8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分配形式:个体劳动收入、劳动力价值收入、资本收入、风险收入和机会收入、技术信息房地产收入

8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篇6:华中师范大学党校讲课提纲

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政党的纲领

党的纲领是一个政党为实现本阶级的根本利益而规定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道路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马克思:“制定一个原则性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1875年《给威·白拉克的信》)

恩格斯:政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竖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是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5-326页)

列宁:“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纲领,就不可能成为政治上比较完整的、能够在事态发生任何转折时始终坚持自己路线的有机体。”《列宁全集》第20卷第357页)

毛泽东:“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有所趋赴。”江泽民:“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论《“三个代表”》)

正因为如此,所以任何政党在它建立的时候,都要明确提出自己的纲领(竖起一面旗帜),以便把那些有着共同利益的阶级,阶层团结起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无产阶级正常的纲领有着巨大的作用: ★ 1 纲领就是方向

纲领指明了党的奋斗目标 纲领规定了党的根本任务 纲领指明了党的前进道路

★ 2 纲领就是形象 纲领反映党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七大)、邓小平理论(十五大)、三个代表(十六大)纲领表明党的性质 《宣言》:“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十六大党章》:两个先锋队 纲领体现党的宗旨 《宣言》:“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三代领导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拥护、赞成、高兴、答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3 纲领就是力量 党以纲领统一思想

学马列、毛著、延安整风、三讲、邓选、三个代表学习高潮等 党以纲领激励斗志 党以纲领凝聚人心

三大战役中:支前民工880余万、出动车辆141万辆(陈毅: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98抗洪、02抗非、08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等

小 结

纲领就是旗帜;政党都有旗帜;不同政党旗帜不同;无产阶级政党的旗帜是方向、是形象、是力量;正是在这样的纲领(旗帜)指引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二、怎样正确认识党的最高纲领和现阶段的基本纲领

1、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三大研究、三大发现、三大创造后)

马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三大研究、有三大发现、三大创造:

研究了人类向何处去,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创造了历史唯物论;

研究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发现了资本主义运动规律,创造了剩余价值学说;

研究了无产阶级向何处去,发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创造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

恩格斯:“共产主义现在已经不再意味着凭空设想的一种尽可能完善的社会理想,而是意味着深入理解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是按其本身固有(不是上帝安排的、不是英雄创造的)的规律向前发展的。

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正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从展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轨迹中,发现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正是在这个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发展呢?

资本主义社会把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和自然经济变为社会化大生产,使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这显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什么叫生产社会化?

其一,生产资料从个人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

其二,生产过程从分散的个人行动变为许多人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社会行动;

其三,产品也从个人劳动成果变成大家共同创造的社会成果。社会化生产的这种性质,不能容忍生产资料和产品私人占有,它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和社会支配,对社会实行统一的管理,并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社会化劳动成果。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便始终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深刻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它本身无法克服的。正是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历史证明是真理

马克思、恩格斯时期,尽管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取得胜利,社会主义没有从理论变为现实,但为实现这个伟大转变积蓄了力量,准备了条件。

列宁曾预言:“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学说取得更大的胜利”。这个预言由列宁实现了。

思考两个问题:

①苏联、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在这里不复存在,怎样看?(世界上原执政的15个共产党有10个丧失了政权)

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垂而不死)又怎样看? 1

主要是方法论问题:

其实,列宁早就说过:“每个时代都有而且总会有个别的、局部的、有时前进、有时后退的运动”,但这种个别的局部的后退运动决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例1:我国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 例2:欧洲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

方法论启示:

我们不能用历史长河中的某一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否定这个总的发展趋势,也不要用历史发展总趋势来否定历史发展在某阶段上的特殊性。

原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袄尔芬森撰文指出:“中国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它国家花费200年才能取得的,而且有许多国家至今尚未取得。”所以,邓小平庄严宣告:“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他进一步说,“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西方一些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士都说,只要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共产主义不丢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有希望,社会主义就必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必将进一步证明邓小平的英明论断:“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断言,社会主义暂时受挫决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社会主义在其今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还会出现曲折和反复,但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并走向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回答第二个问题: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马恩在19世纪中叶就宣布资本主义必然灭亡;20世纪初,列宁又认为,资本主义进入了腐朽的垂死的阶段。令人感到困惑的是,20世纪资本主义尽管发生过世界性经济危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但没有灭亡,反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相比之下,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运动却遇到了严重挫折。???

究其原因,江泽民在2000年6月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中,在谈到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时精辟阐述了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二是吸收和利用新科技成果,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

三是利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在世界市场上获得巨大的利润(具体材料见报告)。

那么,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不成立了呢?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展生产的潜力还正在继续发挥,这也就意味着它为更高级社会所准备的条件还没有完全成熟,“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胚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目前,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社1

会生产力还有发展的余地,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但是,生产高度社会化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性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虽然福利有所提高,内部结构也有所改变,但受雇佣受剥削的地位没有变,而且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工人阶级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依然存在。

受剥削地位——例如:

两极分化——例如:在美国人中,1/5最富的人占有国民财富的76%。1/5最穷的人员占0.2%;10%的富裕家庭拥有全部股票的89.3%、债券的90.3%,而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职工拥有的股票仅占1‟。

美国的实际的贫困人口在6000万以上,占总人口的22.5%。――美国《政企首要情报评论》1999年4月16日文章。

在法国,10%的富人拥有国民财富的55%,英国更严重(约7%的最富有者占全国财富的84%。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塞缪尔森说:“工人们持有几张股票所带来的变化,对于他们自己生活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塞缪尔森在《经济学》中说:“如果我们把美国人的经济收入比做用孩子玩的积木做成的一个金字塔,每一层积木代表1000元的差距,那么,这积木金字塔将会比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还要高得多。坦率地说,我们大部分人,按照我们的经济收入全在离地面仅一码的最地层。”

当前经济全球化是否改变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呢?

据联合国1999年发展情况报告称,富国和贫国收入差距从30多年前的30∶1,扩大为74∶1。最富有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天近100美元,穷国每年近80美分。20世纪90年代,世界每天收入不到1美元的人口增加了2亿多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超过8亿。最富有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天近100美元,穷国每年近80美分。

当今世界190多个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都在搞资本主义或宣称在搞资本主义。在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真正称得上是发达国家的只有二三十个,而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的49个国家基本上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越向全球扩展,它也就在更大的范围积累和加深这种矛盾。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判断,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灭亡是必然的规律。

总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自我改良和改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因而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迟早要冲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资本主义终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历史的必然。

2、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为了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党必须根据当前所处历史阶段的特点,科学地提出现阶段的基本纲领和任务。我们知道,十五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社会)就是现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一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三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四要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一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二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要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一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三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社会建设(十七大)

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党的基本路线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根本立足点,以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以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具体表述见教材)。

为什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根本立足点? 为什么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前面加上“富强”、“民主”、“文明”? 富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文明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和谐(十七大)

十几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具体地说,就是要: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1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中国共产党人怎样为实现党的纲领而奋斗

1、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首先来分析一下理想对我们来说,究竟有什么作用。人生理想就是人生奋斗的目标。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它至少有四个作用:

指路明灯 精神支柱 力量源泉 思想武器 邓小平:“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

可以说,崇高理想是战胜邪恶势力(和歪理邪说)和腐朽思想的内在力量。要增强反腐蚀的免疫力,最根本的一条是胸中要有崇高理想。

下面具体分析:?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这首先是因为它是人类最科学、最进步、最美好的理想。

这其次是实践证明,没有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我们事业的胜利。

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培育“四有”新人时,最为强调的就是要有理想。他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还说:“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

另外,还要强调理想信念要坚定,贵在矢志不渝

最后,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还必须全面、准确理解“共产主义”的丰富含义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常有人把共产主义视为“海市蜃楼”,是虚无缥缈,高不可攀的。他们认为共产主义还是遥远将来的事情。究竟何时才能实现,谁也难以说清;而且已有70多年历史的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竟在“一夜之间”便垮台了,而相反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却生机勃勃,现在还讲共产主义岂不是笑话?

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我认为,仅从认识方面的误区与盲点来说,它是同把共产主义仅仅看成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有关。即与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有关。

那么,究竟怎么理解共产主义呢? 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即它是无产阶级变革旧社会和建设新社会的现实的运动。

其次,共产主义又是一种科学理论。马、恩指出:“共产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种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三,共产主义是一种未来崭新的社会制度。但从马、恩所写的《宣言》来看,其目的和意义,并不在于绘制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而是象列宁所说的那样:是对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也就是说,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及其理论形态的角度来阐述共产主义,是马、恩的着重点。科学共产主义与空想共产主义的区别也正在这里。换句话说,科学共产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是它把共产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置于变革旧社会和建设新社会的实践和认识之中。这种实1

践和认识是同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世界进程同时发展的。

由此可见,共产主义并不是虚无缥缈、高不可攀的“自在之物”。它既是崇高的、宏伟的,又是具体的、现实的,是体现在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之中,体现在现实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之中的。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应当包括上述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坚持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邓小平理论;至于未来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则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运动不断向前推进的结果。

推荐阅读书目:

2、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如前所述,既然作为最终奋斗目标的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系列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步骤才能实现,那我们就必须努力完成每一阶段的特定任务,并且认真实行与此相关的路线、方针、政策。既不能把将来的目标当作当前行动纲领的实践,也不能在当前实践时忘记了这是为了将来更远大的目标。否则,前者的结果不是空谈便是盲动(跑步);后者的结果是“努力”将失去前瞻性、目的性,最终走入歧途。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现实的努力同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

毛泽东指出:“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毛泽东选集》第 1卷第 276页)

这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为一个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一定要把共同理想和党的最高理想统一起来,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既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有顽强的实干精神,扎扎实实地为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不断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党的最终目标前进。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3、实现理想的基本要求(联系学生实际谈四点要求)

一、勤于学习

二、善于创造

三、甘于奉献

四、乐于生活

篇7: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选读》

一、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与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区别

(一) 培养对象不同。

高校研究生教育属于普通高等教育, 其招收对象一般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或者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大专毕业生, 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是主体。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属于成人教育, 主要面向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收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 以满足他们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及学历提升的需要。所以, 党校在职研究生与高校研究生最大的区别是培养对象的不同, 决定了党校在职研究生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组织管理等方面与高校研究生教育均有较大的区别。当今世界是快速变化的世界, 知识经济在新世纪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新的机遇, 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队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考验,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对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自身把握新情况、解决新课题的能力越来越重要。就自身特点来看, 党校在职研究生一般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 但是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有着提高自身素质的强烈愿望, 但同时面对着工作与学习时间安排的矛盾。

(二) 专业设置不同。

高校作为全面的综合性教育机构, 其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涵盖理、工、农、医各个方面。而党校是干部培训和轮训的主阵地, 其在职研究生教育的专业与学科设置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党校专业设置方面一般限于社会科学, 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一般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重点偏重于基础研究, 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既不是纯基本理论的研究, 也不局限性某些具体操作, 而是充分贯彻和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理论以及贯彻这些理论的途径、方法和对策。

(三) 教学理念不同。

在教学理念方面, 高校研究生教育强调专业性, 强调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 着力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本学科、专业的科学研究、教学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从事相关实际工作的能力。由于培养对象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 党校在职研究生的教学理念与高校研究生教育有较大区别。党校研究生教育虽然也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培养, 但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运用专业知识来认识、分析、把握、解决现实问题。党校一向倡导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 同时也服务于实践。“实事求是”一直是党校的校训, 实事求是就是要针对社会实践, 为社会提供理论资源、理论支撑, 以理论推动和引导社会发展。党校“实事求是”的校训在职研究生培养上的体现就是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着重研究重大社会现实问题, 着重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开放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 特别是难点问题上。

(四) 课程设置有所区别。

高校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强调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 围绕专业学科性质, 综合考虑研究方向的综合性、前沿性和适应性来设置课程。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党校特色非常突出。党校姓党, 是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阵地, 是培养党政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阵地, 是党性锻炼的熔炉。党校在职研究生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往往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主课地位, 强调党性锻炼, 把党性修养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党校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强调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 努力使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以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拓宽理论视野。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广泛涉猎各学科前沿研究成果, 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五) 教学组织形式不同。

高校研究生教育属于全日制教学, 全脱产且学习时间长。党校研究生均是在职领导干部, 所以集中学习时间相对较短, 通常采用面授教育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面授教育工作在党校在职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 受到更大的启发, 是党校研究生教育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提升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党性坚强、德才兼备、复合型、能担当较高层次领导工作重任的管理人才, 所以应该把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管各个环节之中。

(一) 课程设置应强化针对性。

党校在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仅要使学员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能对他们的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集中授课的时间有限, 这就要求课程设置本着少而精的原则, 根据专业与学员的实际情况, 结合当前的新形势、新问题来安排, 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设置适当的环节, 鼓励学员勤于思考, 自己动脑动手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所以除了必修课程以外, 还要本着“缺什么, 补什么”的原则, 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安排一些更具现实指导意义、更有针对性的选修课与专题讲座, 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二) 教材内容应强调实用性。

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面授时间较短, 自学成为在职学习的基本方式。学员们虽然专业理论较为薄弱, 但工作经验丰富, 理解能力强, 认识水平高。理论联系实际是他们的特点, 也是他们的优势所在。这就要求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是深奥的理论探讨, 也不只是简单的知识堆砌, 关键是要提高学员对本专业基本理念、思想方式的认识, 着重提高学员分析现实问题、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应定期召开教师与学员的座谈会, 听取意见, 经过慎重研究, 确定和调整教材, 使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三) 教学方法应具有更强的启发性。

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是学生不是单纯地看书、听课, 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 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员们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在深入研究中学习, 在工作中思考边学习边研究, 理论指导实践。因此, 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法要适应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尽量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开设专题讲座、参与社会实践、加强案例教学等不同的途径, 改革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员确实受到启发, 有所收获。

(四) 考核方式应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选读》】相关文章:

中共执政环境研究论文提纲11-15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09-17

中共党史研究05-14

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学05-29

中共党史专题研究07-27

中共民主政治建设论文提纲11-15

中共思想理论创新论文提纲11-15

研究生中共党史专题课04-29

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08-26

中共执政环境研究论文04-19

上一篇:数控专业省级培训实习总结下一篇:不害怕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