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总结科学课

2024-05-02

德育渗透总结科学课(精选8篇)

篇1:德育渗透总结科学课

科学课学科渗透德育总结

保定市厚福盈小学

张金彩

科学课学科渗透德育总结

当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时很注意从有利于揭示科学概念的角度出发,构建实验组织教学,但往往忽视科学教育教学的思想教育内涵,甚至在科学教育教学时与思想教育相抵触,使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我们的科学教育是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一、抓住教育契机,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也是科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的。结合教材,开展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养成的重要途径。譬如在观察事物或现象时老师应要求按科学程序进行,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由表及里;在做连续测量,月相观察,养植物,养蚕等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而在实验当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如在四年级《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时,学生都知道水是导电的,但是利用课堂上的检验器(非闭合电路),却证实水不导电。为了让学生认识水是导体,我又准备了一组学生电源和一小烧杯盐,演示水是导电的。并讲解水导电的原因,再用蒸馏水做反证验证——水是导体。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结合教学活动,培养意志品质。

现在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受到了万般的宠爱,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分辨能力弱,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很正常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 9月开学了!--学校德育工作材料必备学校工作班主任工作管理学生工作管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课上学生观察种子,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下课前师生设计一个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活动。我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分阶段以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三、注重常态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科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科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来源于平时的点滴积累,课前的准备,实验器材的整理与摆放,倾听别人的回答,耐心细致的观察……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勤提醒常要求,通过严格训练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实验中,交给学生如何维护教室卫生和个人卫生,怎样正确倒取清水、处理污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成立合作小组,培养合作精神。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作为个体而独立存在的,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的存在、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必然要和我们这个社会发生各种关系。学会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建立并维持一个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对一个人将来的生活和事业的成功与否有重大影响。而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必须具备一个健全的人格,必须拥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增加了团队意识。教学《电路出故 障了》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电路检测器,比一比哪一组检测的快。这样既发挥了个体的才智又注重了小组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五、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抓住这些点滴,那么德育在我们的课堂上无处不在。像教学《岩石、矿物和我们》,向学生介绍我国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序的生态系统》通过表演情景剧等方式使学生懂得了环保和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这样不仅有利于认知的巩固和深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其实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有益的活动形式能培养学生们的优良品格。知识总是在不断更新的,也可能会被遗忘。但是优良的品格一旦形成,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这样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会是具有真正健全人格的人,才可能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我们也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

篇2:德育渗透总结科学课

平阴县少岱小学 秦笃学

当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时很注意从有利于揭示科学概念的角度出发,构建实验组织教学,但往往忽视科学教育教学的思想教育内涵,甚至在科学教育教学时与思想教育相抵触,使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我们的科学教育是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各科教师都要在所教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一、抓住教育契机,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也是科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的。结合教材,开展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养成的重要途径。譬如在观察事物或现象时老师应要求按科学程序进行,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由表及里;在做连续测量,月相观察,养植物,养蚕等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而在实验当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如在四年级《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时,学生都知道水是导电的,但是利用课堂上的检验器(非闭合电路),却证实水不导电。为了让学生认识水是导体,我又准备了一组学生电源和一小烧杯盐,演示水是导电的。并讲解水导电的原因,再用蒸馏水做反证验证——水是导体。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结合教学活动,培养意志品质。

现在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受到了万般的宠爱,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分辨能力弱,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很正常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常态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篇3: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生态德育

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道德教育活动, 体现一种新的德育理念, 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道德观点出发, 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受自然、享受生活, 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相应的道德文明的行为习惯, 它要求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 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

可以说, 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人际道德教育, 其观点主要表现为“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则的惟一相关因素”, “人是惟一的道德顾客, 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 即人际道德教育以人为中心, 很少考虑自然环境。人类对自然界所做的任何征服都被认为合乎道德或可以规划为“非道德范畴”, 忽视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道德关系, 生态道德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生态道德观, 合理地利用自然, 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教育。

2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生态德育的必要性

2.1 实施生态德育教育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初中科学 (7~9年级) 新课程标准在态度观念方面要求学生懂得爱护自然, 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必需强化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生态道德观念教育的实效性。通过生物与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的教学, 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生态伦理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因此生态德育为科学教育提出了十分现实的要求。

2.2 实施生态德育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

当前, 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 都面临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由于人口的增长、工业化的副作用以及人们重占有的错误价值取向等原因,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森林和生物性资源破坏等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 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这些生态危机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人类有权利用自然, 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 但也有义务尊重自然, 保持生态的稳定性。就当前我国生态保护而言, 中国环境污染治理之所以成效差, 关键是人的环保意识淡薄, 如何尽快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保护环境,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环境意识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总之,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以培养现代人的生态伦理意识为前提, 而教育作为人的发展的有效途径, 将生态德育纳入学校德育范畴, 帮助学生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 正确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 从而最终通过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无疑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3 初中科学教学中生态德育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3.1 初中科学学科中生态德育因素分析

3.2 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德育

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是培养学生生态德育意识的重要途径, 初中科学教材的许多章节, 如从“初中科学教材中与生态德育相关知识的教学参考表”可以发现许多生态德育的契合点。在教学中, 由生物方面的知识产生生态德育知识, 再由生态德育知识转化为生态道德观念。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要挖掘教材中的有关知识, 在进行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实施生态德育教育, 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联系自然界实际进行教学, 如学生在学到“洪水”虽然教材中只有短短的几句话, 教师在教学中可联系一九九八年在我国发生的特大洪水, 分析原因, 让学生懂得植树造林, 保护植被的重要性;结合光合作用的意义, 谈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认识植物对人类乃至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中, 使学生理解认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 认识到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 只有遵循生态规律, 才能保证人类生存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渗透生态观念, 使生态德育进行一步升华。

3.3 开发校园生态环境渗透生态德育

生态学注重研究人与环境的对应关系, 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校园, 应注意研究校园环境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 要让校园的一草一木发挥作用, 要让校园的墙壁也能说话。作为一名科学教师, 是生态德育的实施者, 自身首先应该是一名环保主义者, 在学校应成为具有较高生态德育水平的示范, 要成为关注校园绿化, 关注公共卫生的管理者。要求学生讲卫生, 教师决不能随意丢弃废纸、果皮、烟蒂。节约用水、用电。针对个别学生攀折树木, 将树枝当武器, 坐在草坪上聊天, 走捷径任意践踏花草等现象, 教师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 引导学生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 为了人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 自觉形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 提高思想觉悟并养成自觉爱护绿化、保护校园环境的良好文明行为习惯。教师要言传身教, 即使有时实验需要, 尽可能不伤害动植物, 做完实验后将它们放回大自然。例如:在初一科学“观察蜗牛”教育学生实验结束后, 将蜗牛放回其栖息地, 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整颗植株连根带土挖起, 观察回栽到土中而不是随便一扔, 教育学生花花草草也是生命, 要尊重它们。

3.4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渗透生态德育的渠道, 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 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 切身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学生自觉投入到保护环境、保护自己家园的队伍中来。

开展环境知识讲座。环境知识讲座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掌握课堂以外的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知识。我国生态环境可借鉴作专题讲座的事例很多, 如:九八年长江洪水所敲响的警钟, 大兴安岭火灾带来的生态后遗症, 遍布全国的水葫芦生态恶化的隐患, 太湖水藻大暴发事件及治理, 国家环保局开展淮河流域零点达标排放行动, 国家“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等均表明国家对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小专题的的介绍, 使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及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激发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唤醒学生的觉悟, 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利用“植树节”、“爱鸟周”、“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土地日”、“水日”等与环境有关的节日由来、内容、标志及目的和意义, 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德育宣传, 组织生态道德教育主题班会, 刊出以生态德育为内容的黑板报。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或摘录, 剪贴有关文章和图画制成小报。

3.5 创设情景, 体验生态道德情感

生态德育情感是人们对生态环境有关事件的体验, 如生态的善与恶, 生态正义感, 它的形成既要以一定的生态道德认识为基础, 又要依赖在实践中的不断自我体验, 在此过程中教师强烈的生态道德情感对学生的感染作用十分重要。因此, 教师应积极创设情景, 让学生体验生态德育情感, 如组织学生开展灵江水污染的讨论, 调查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激发学生环保责任感, 还可带学生去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 让学生认识环保部门在环保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生态德育教育中, 始终不忘给学生以信心和鼓励, 如讲“土壤沙漠化”时, 联系“三北”防护林的生态效益日益明显, 讲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时, 联系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成效, 讲我国森林覆盖率时, 对比建国前后由5%增加到现在的16%, 以及国务院制定的到2010年达19.4%的发展目标, 让学生看到拯救生态危机的希望, 并及时激励他们承担起拯救我国生态危机的重任,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生态德育情感。

3.6 结合研究性学习, 培养生态道德意志

生态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生态道德目标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意志薄弱者在个人利益和生态利益冲突时, 往往会谋求个利益而放弃生态道德, 如有的人用蛇、蛙换取金钱、产品或成为美味佳肴, 而有生态良知者却拒吃野生动物。生态道德意志的培养主要是在实践中培养, 让学生在与生态环境作用的实践中感悟。充分利用在初中科学教材中研究性学习课题, 每学期指导学生开创性地开展两三个与生态有关的专题调查和探究, 如七年级“校园植物的种类和分布”、“哪些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八年级“水对生命及经济发展影响”、“本地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对策”、“动物行为的形成”, 九年级“调查当地酸雨对农作物和建筑物影响”、“调查生活废水对环境的污染”、“调查本地区能源及其消耗情况”, 学生在调查、收集和处理与生态密切相关的信息中, 感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培养学生生态德育意志。

总之, 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之本, 青少年是生态建设的生力军, 他们的生态道德素养, 不仅对现时的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 更决定了未来的生态环境状况。我们作为科学教育工作者, 要站在时代前列, 着眼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立足课堂, 积极探究生态德育的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 启发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关心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及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不要让违背自然规律的乱垦、滥伐、过牧、滥捕、随意浪费和污染等无知和危险的行为发生, 使生态道德成为学生的理念和操行,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继而成为环保的自觉行动者。

参考文献

[1]李峰.论后现代主义的德育观[J].河南社会科学, 2007 (4) .

[2]陈昌笃.以人为本构建生态校园.中国环境网.

[3]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J].生物学教学, 2004 (3) .

篇4:浅谈德育在科学课中的渗透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德育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达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使学生学会乐于与人合作,形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性格。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在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与教育要素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我在学科教学中抓住这方面的因素,对学生进行了如下德育渗透教育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科学这个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似乎很大,还很陌生。因此,培养小学生严谨的态度也不是一下子就急于求成的,它要经过反复训练来实现。通常情况下良好的习惯是来源于细节上的培养和强化。所以我在教学中就注意从小事抓起,从身边的细节做起。如每次去实验室做实验课前,我都要讲清进入实验室的要求:要轻声慢步进入实验室,有理有序去坐好,提前准备好实验物品。仔细想老师事前的要求。这样反复的课前训练,就让学生养成了做事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行为。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我会帮助学生提前制订好学习的计划,让他们明确实验时的相关细节要求,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自觉放回原处等。按要求有序退出实验室。通过这些细节上的反复训练,学生渐渐就形成了动力定型的好习惯,让学生体会到上科学课不仅仅能学到科学知识,以后无论做何事都要认真负责,这样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行为基础。

二、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我们常说“母爱是伟大的,师爱是最无私的”。因此这种无私的爱如果和风细雨播撒在学生心头就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在实验课、活动课上我经常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他们不懂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对他们出现的不正确做法进行耐心纠正,通过手把手教和心与心的沟通,让学生去体会成功的快乐,总结失败后的心得,使课堂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通过这种“师与生”和“生与生”的交流让学生快乐成长。

三、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更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所以教育小学生从小就肩负起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家园的重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粒米、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因此,在每一课教学时要时时刻刻提醒督促学生养成从小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在教学《共有的家园》这课时,讨论“日常我们用过包装袋可以随便扔吗?为什么?”和“我们可以随意丢弃自己的米饭和食品吗?为什么?”时,有的学生回答“可以”,因为我家有钱,不好吃的东西就可以丢弃,是我家自己的事。針对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我及时让学生展开了一场辩论,最后这个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大多数学生受到了教育,明白了爱护地球,就是爱护自己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家,要从我们做起,明白了人人破坏环境,地球的家园就会毁灭,人类的生存就难以维系的道理,培养了学生从小就有一种责任感的意识。

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的形成

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一个人离开社会的交往他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所以学会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建立并维持一个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对一个人将来的生活和事业的成功与否有着重大影响。为此,我在科学课教学中就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在实验课教学当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通常把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中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本组的一切事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验员、材料员和记录员各司其职,提高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效率。实验开始,各小组成员同心协力,集思广益,最后达成自己的学习结论,然后派一人汇报成果,课堂学习情境十分活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弘扬了团队意识,产生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大家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让学生在充实快乐的合作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促进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五、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保持和发展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能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科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蕴含着这些思想教育因素,我们要善于挖掘这些潜在因素对他们适时进行教育。如“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的太空之行,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不断强大,深深为祖国古代杰出的成就和如今的科技进步而自豪,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通过以上多种手段给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让学生从小心装祖国,心系祖国,肩负起“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小学科学课堂与生活实际是时时渗透在一起的,要努力做到德育的润物无声,我们就要在挖掘教材中实现德育任务的内容,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品德教育,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奠基。

篇5: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德育

今年我担任了102班的班主任。在接手这个新班之前,我便开始对这个班的规划,两年我们要做什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这样一句话:“因为我的存在,而让他人感到幸福”。正是这句话,使我茅塞顿开,我两年的规划也有了。除了让我的学生在学校学到必要的文化知识外,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便是我力推的。

一、在导入新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志于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数学教师,总能注意发挥教材优势,充分重视导入新课的教学设计,大家都知道,一堂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应根据本课堂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教师先用课件演示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画面,让学生说出春晚的时间是几时?联系春晚来导入新课,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使学生对“时、分”有了初步的认识,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在讲授新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德育是做人的根本。”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大部分德育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新课中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教学《整理与分类》的时候,我就说了希望同学们能利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回家帮助爸爸妈妈整理衣服,你能不能在今天的知识学习了之后自己整理衣服。没想到真的小朋友们做到了,在微信上收到了好几个家长发的孩子整理衣服的场景,三、在巩固练习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而数学在巩固练习中实施德育教育,必须充分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练习和实践活动有机地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教育,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达到了既巩固知识、又渗透德育教育的双重目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可编这样一道分数趣题:“有一天四个分数好朋友分别是1/

2、4/

4、3/

7、3/5他们一起去旅游,乘车的时候,列车员要求他们按次序上车,请问他们的次序该怎样排才好呢?理由是什么?”题目刚出示,学生个个抢着回答,有的说从小到大排列,有的说从大到小排列,并分别讲出自己的理由(从小到大的理由是大人要照顾小孩,从大到小的理由是小孩要尊敬老人,给老人让座)。只要学生能说出理由,教师就给以表扬。此时,教师就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讲文明,有礼貌,守次序。作为我们学生应该尊敬老人,给老人让座,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人民的美德。通过这样的练习,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有机地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从而培养学生从小讲文明,懂礼貌,守次序、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

四、在课外延伸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6:德育渗透总结科学课

孙衍旺

小学科学是开拓学生眼界的一门学科。小学科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说明:小学科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发挥教材内容,自然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的重点放在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结合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

科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能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抓住了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

3.在练习训练中培养习惯

科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科学要一丝不苟,在做实验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通过严格的实验要求,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实验有没有找准?先做什么准备?再做什么?能否达到实验的要求与目的?”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要求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要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篇7:浅谈数学课中的德育“渗透”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

中的作用;二年级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要使学生知道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不能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以及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用到;三年级教学“三步计算式题”时,可以介绍“小括号”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在运算顺序中的作用;四年级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可以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五年级教学“比例尺”时,可以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以及按“比例尺”绘制图纸,在建筑、科研、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要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准备课”、“5的认识”、“10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解放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教育。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九九口诀”和“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以及我国历史上祖冲之的辉煌成就,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三、勾通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孝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

一、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二年级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要使学生知道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不能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以及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用到;三年级教学“三步计算式题”时,可以介绍“小括号”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在运算顺序中的作用;四年级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可以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五年级教学“比例尺”时,可以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以及按“比例尺”绘制图纸,在建筑、科研、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要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准备课”、“5的认识”、“10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解放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教育。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九九口诀”和“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以及我国历史上祖冲之的辉煌成就,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三、勾通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孝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page_break]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8:德育渗透总结科学课

一、在《科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中蕴含着德育要求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体现出德育方面的目标, 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大目标中也有具体的体现。例如, 在五年级科学“维护生态平衡”, 活动建议中就有“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为了维护生态平衡, 我们该怎么做”等等具体要求。摘录《课程标准》和《小学德育纲要》进行对照比较, 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德育要求。

二、教材当中蕴藏着德育价值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总结发现, 科学课程的德育价值就蕴含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之中。现行的教材以研究学生身边的食物和想象为主, 这些在教材里研究的内容和学生参与的科学活动本身就积淀着人类的智慧和相关人文精神。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在《写给同学们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要知道今天我们所有惊叹的科学方面的技术成就, 比如, 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天技术等等, 这些都是以科学家对自己身边食物简单的观察和研究为基础的。”这段话其中的德育价值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科学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这也是教材德育价值具体的德育目标在每课教材中的体现。

三、在探究活动中感悟, 丰富情感体验

《标准》指出: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机会, 师生通过积极参与活动, 日积月累,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和内化, 这样教师就可以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 对学生在科学课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比如,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设计了一些跨越时间和空间比较长的某些科学探究活动, 学生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 无法坚持得到科学实验结果, 就终止了实验, 这也牵涉到培养学生意志力和坚持性的问题。因此, 我们在科学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注重让学生获得学习科学的真实体验,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在科学课学习过程中, 要遵守科学实验规则、遵守科学学习公德, 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用具体可靠的事实说话、以理服人等方面的重要性, 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科学的行为将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四、在创设情境中去领悟, 促使价值内化

学习科学课,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提倡学生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去学习科学。教师在教学中, 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 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时候有一定的自我态度体验, 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积极学习的态度, 去投入学习, 更为了让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能推动和促进学生自身的认知活动。正是因为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所以创设学习情境有利于把德育教育渗透到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 为科学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渗透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比如我在三年级《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教学时, 除了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生长特点和植物本身的结构外, 还让他们步入校园, 观察校园中由于他们的不良行为造成植物死亡的现象, 使其心灵有所触动, 从而让他们明白, 任何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我们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回到教室, 又通过观看人们乱砍滥伐破坏大自然, 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沙尘暴、水灾、旱灾等等触目惊心的画面, 使学生由此受到热爱大自然就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的思想教育, 恰当地将本单元的知识目标内化为德育目标。

五、在积极的评价中导向, 促使自我反思

评价在科学教学中不可忽视, 这也是教师在调控课堂所使用的常用手段, 其功能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重要的要数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我们运用适当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导向, 这样能做到教育而无痕, 润物细无声。比如:“你们对科学实验如此细致的观察, 细微之处都说的这么清楚!”这样的表达, 言下之意就是要求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仔细地去观察, 不要放过实验过程中任何细微的环节;还用到“如果你们能……就可以……”的句式进行激励性评价, “如果”后面可以连接相关导向的内容, 像这样的评价在我们的教学活动还有很多。利用有效的积极地评价导向功能, 将德育教育的目标融入科学教育教学中, 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 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避免课堂上纯粹的德育说教, 进而激励学生学习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教育。

六、要防止科学德育教育过度化

我们在科学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适当的时候去渗透德育教育, 把握科学课程的独特价值是必要的, 但教育教学中不能误入歧途。科学课并不是专门的德育教育课堂, 在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应该准确把握住科学课程安排学习的价值, 挖掘科学课在课程设置里所蕴含的德育教育内容, 将德育教育内容自然融入科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 让学生在科学课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不能生搬硬套。更要防止将科学课上成德育课, 使科学教育课失去“科学”的味道。教师在教授科学课的过程中, 要把德育教育有机渗透到科学课教学中。渗透的德育教育要依据科学课的教授内容去自然渗透, 做到恰当有度、水到渠成, 努力做到教育而无痕, 润物细无声, 这样做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 熏陶学生自己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上一篇:张聪智违纪违法案件以案促改个人心得体会下一篇:日审主管岗位职责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