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中的德育“渗透”

2024-05-05

浅谈数学课中的德育“渗透”(精选6篇)

篇1:浅谈数学课中的德育“渗透”

一、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

中的作用;二年级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要使学生知道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不能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以及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用到;三年级教学“三步计算式题”时,可以介绍“小括号”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在运算顺序中的作用;四年级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可以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五年级教学“比例尺”时,可以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以及按“比例尺”绘制图纸,在建筑、科研、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要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准备课”、“5的认识”、“10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解放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教育。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九九口诀”和“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以及我国历史上祖冲之的辉煌成就,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三、勾通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孝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

一、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二年级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要使学生知道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不能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以及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用到;三年级教学“三步计算式题”时,可以介绍“小括号”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在运算顺序中的作用;四年级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可以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五年级教学“比例尺”时,可以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以及按“比例尺”绘制图纸,在建筑、科研、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要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准备课”、“5的认识”、“10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解放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教育。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九九口诀”和“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以及我国历史上祖冲之的辉煌成就,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三、勾通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孝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page_break]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2:浅谈数学课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呢?

一、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二年级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要使学生知道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不能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以及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用到;三年级教学“三步计算式题”时,可以介绍“小括号”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在运算顺序中的作用;四年级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可以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五年级教学“比例尺”时,可以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以及按“比例尺”绘制图纸,在建筑、科研、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要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准备课”、“5的认识”、“10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解放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教育。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九九口诀”和“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以及我国历史上祖冲之的辉煌成就,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三、勾通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孝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

篇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教师的仪表、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 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 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 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 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 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

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 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 另一方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 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 既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又可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3. 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 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 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 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 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 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讲解,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数学知识, 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 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 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4. 在数学中, 有很多规律和定律, 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

是起不到作用的, 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 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 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 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 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 一定不要喧宾夺主, 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 把握渗透的可行性, 注重渗透的反复性。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 逐步渗透, 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篇4:浅谈数学课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数学 德育 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使学生开阔眼界,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动力。

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准备课”、“5的认识”、“10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解放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教育。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九九口诀”和“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以及我国历史上祖冲之的辉煌成就,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二、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二年级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要使学生知道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不能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以及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用到;三年级教学“三步计算式题”时,可以介绍“小括号”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在运算顺序中的作用;四年级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可以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五年级教学“比例尺”时,可以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以及按“比例尺”绘制图纸,在建筑、科研、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要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三、勾通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

篇5: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抓住每一个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德育教育。下面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要更新育人观念,发挥教师人格魅力。正确的育人观念,是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过程的前提条件。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念,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学生心灵的窗口才会敞开,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才能顺利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任务。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要深钻教材,挖掘德育素材,注重爱国主义的教育的渗透。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处于明显的位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展示我国数学的发展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圆周率∏的计算,三世纪时的刘徽发现∏≈3.14,接着由五世纪时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将∏的值精确到了3.1415926<∏<3.1415927这个记录保持了一千多年,现在还将∏≈3.14称为徽率,将∏≈355/113称为祖率,比西方早一千多年,莫斯科大学还建有祖冲之的塑像,以示纪念。还有勾股定理,由公元前1100年的商高发现比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早500年。目前,我国数学家在数学领域某些方面的研究中仍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中表现优秀,多次夺得金牌,获得团体总分第一。

三、组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思想修养。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连带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正确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有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后,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的垃圾袋的数量及危害,然后汇总一个班的学生家庭在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四、组织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培养意志与毅力。首先,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尝试成功。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都要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其次,创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更应该具有一片爱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师生关系中,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在回答过程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对全班学生都会有很大启发,这样既可以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勇于讲出新观点,更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比单个人的观念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数学学习。

五、通过数学作业和练习,还可以培养学生严格、认真、仔细、工作有条理,对计算结果负责任的良好作风。数学作业和练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数学中经常打交道的是数字和图形,数字不能有一点错,图形要力求完美,符合要求,这些要求都要促使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凡事都要认真仔细,干工作要有条有理,对计算结果要负责任。通过这些良好品质的培养,今后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才能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注重策略,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从而培养出一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6: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下面就谈淡我自己的主要做法及肤浅体会:(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生进行学习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刚入学的儿童,为获得父母、教师、亲友的赞扬而认真学习。一位天真稚气的孩子曾毫不掩饰地说出心里话:“老师,您知道我上课为什么爱举手发言吗?我就是想得到小五星。”这是一个孩子的心声,却道出了同龄人的共同点,这种推动学习的动机,也是无可非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观的逐步形成,与社会要求相应的动机愈来愈占支配地位,并逐渐成为学生的主导性动机,而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近景性动机也越来越深刻而稳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求知欲就是学习动机最活跃、最现实的部分,许多科学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在这种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从学生入学起,就要重视学习动机的培养,教师要采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生动的方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和作用,引导学生逐步把今天的学习和长大参加社会建设联系起来,使学习成为他们的内部需要。

(二)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教材的例题与习题里蕴含着思想教育因素,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把这些因素挖掘出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如教学“时分的认识”,先出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钟面,会看钟面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准确地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又如在教学“应用题”时,结合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出示我市新城区建设的一些数据和资料,编出例题与习题,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激励学生为家乡的繁荣而从小努力学习。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赋予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以时代的气息,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有新鲜感。(三)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情感的熏陶,而且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指导,以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恰当揭示知识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世界观。1.在具体感知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数、形、式和应用题的概念从实践中引入,问题从实践中提出,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画、量、算等具体感知,形成表像,逐步建立概念。例如:在认识1l到20各数时,把一把直尺竖着平放在桌面中间,当学生在直尺的左边摆一捆小棍,右边摆一根小棍表示11时,他必然知道11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当直尺的左边有两捆小棍时,学生自己就答出了20是由二个十组成的,而且知道了20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这样,使学生了解实物数数,形象到抽象表示数的过程,对11~20各数有了初步感性认识。

2.在分析综合中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变化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人的思维也是如此,儿童由动作直观思维发展为具体的形象思维,再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克服孤立静止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组织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认识客观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从而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3.在观察比较中渗透矛盾转化的观点

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小学数学教材中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对立的概念。如加与减,乘与除,相等与不相等,正比例与反比例等等。这些概念的特性如同任何事物的矛盾特性一样,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教学时充分运用这种特性,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渗透。4.在抽象概括中渗透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恩格斯说:“整个世界或一个体系,即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他们是相互作用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知识的联系和发展中找出异同点,沟通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加减乘除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当四种运算具备转化条件时,加法可以转化成乘法等。学生全面理解了加减乘除概念,促进了良好认知结构的形式。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时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必须写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使数学知识教学与德育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上一篇:2023年度考核下一篇:中国移动电子运行维护系统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