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育渗透总结

2024-04-18

上德育渗透总结(共12篇)

篇1:上德育渗透总结

西樵中学 2012--2013学年第上学期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英语科初一级 备课组长曾淑茹2013年日

本学期初一英语上册共10个模块和两个复习模块,学生通过一学期的英语学习,渗透了德育教育,现作如下总结:

1、通过Unit 1 的学习,培养了良好的人际交流态度,要尊重对方的习惯。

2、通过Unit 2的学习,培养了对家庭的热爱和对家庭成员的关心,培养对家庭不幸福的同学的同情和理解。

3、通过Unit3的学习,培养了热爱学校,热爱家园的意识。

4、通过Unit4的学习,培养了民族自豪感。

5.通过Unit5的学习,乐于谈论学校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愿望和兴趣。

6.通过Unit6的学习,学习了各种表示动物的词汇提高对英语的兴趣和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7.通过Unit7的学习,搞高对电脑感兴趣的学生,大大搞高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8.通过Unit8的学习,培养了乐于交友,乐于与他人合作,健康向上的风俗习惯。

9.通过Unit9的学习,了解了其他国家或地区人们的生活让学生提升对异国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兴趣,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

10.通过Unit10 的学习,乐于了解其他国家的重大节日,乐于参与相关的英语实践活动。

篇2:上德育渗透总结

作为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掘有关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并通过教学过程,渗透给学生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数学德育目的

1、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渊博的知识。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中华文明,才能培养出一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2、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外部动力。

二、渗透措施

1、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用列举实例的方法说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习兴趣。

2、用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处理教材和数学中的问题,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唯物辩证法主张来源于实践并回到实践。它在数学教学中也有广泛应用,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他们的积极性相当高,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会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为学生的今后成长必定起到一定影响。

3、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精神的渗透,增强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4、利用古代科学家在运算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能有伟大发现,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方法的教育。

5、结合数学教学的常规性,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抓住一切时机,反复进行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专心听讲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前提,上课时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自控能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受外界干扰,不开小差,不搞小动作,认真听讲,积极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认真书写作业的习惯,作业时必须严格训练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书写整洁规范,图画符合要求,审题认真全面,计算耐心仔细,并能自觉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3)、意培养学生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学习精神,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请教时,不马上给他们讲解,而是鼓励他们重新审题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直到独立解决问题为止,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篇3:上德育渗透总结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德育教育,途径,方法

随着国家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下的学生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今天有一个学生因为家长的一句批评而离家出走,明天又有一个因为同学矛盾自残自杀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案例越来越多,面对这些,我们不难想到以下问题: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因为一点小事情动辄伤害自己或他人! 到底是他们的心理有问题还是我们的道德教育渗透不够呢? 问题至此,作为一个特殊教育岗位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我,在想究竟怎样做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心理相对健康又有德呢? 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阵地,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接下来,我将分析一二。

一、以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发展需求和道德发展水平为出发点,设计适合他们的课程

教学设计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状况”,一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二是学生的心理需求,三是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课程设计中每一个环节要紧紧“备学生”,尤其是备适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式等。比如听障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比较低,情绪稳定性较差,自我调节能力低,同时常常有同学找我说“老师,我和ⅹⅹ同学吵架了,我很难受,他怎样怎样不好”等,他们面临着人际交往的困扰。从德育上来说,在人际交往困扰中的同学想到的都是别人的不是,却不曾想过自己做的不好不对的地方,按照学生的逻辑“别人都错了”,反过来就是“我是对的”,这似乎也违背了道德教育中“谦让有礼、自修齐、反观自己”的理念,同时与心理健康教育中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所以要尊重别人,允许并尊重别人与自己不同,“和而不同”的存在理念以及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是相违背的,所以我就基于学生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手掌图》《寻找支点》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体验中领会到“个体差异,和而不同,团结集体,友爱他人”的成长信念。

二、教师是一面镜子,而且必须做好“德育教育”的镜子

心理健康课是直接走进人的心灵的课程,所以上这个课的人也必须是有心、用心的。著名的心理学作家张德芬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你在外面看到了什么,你就是怎样的人! 所以我自然要成为一面“心理健康”的镜子,一面“道德教育”的镜子,拥有很多优秀的心理品质或者说道德修养,比如平和、亲切、乐观、博爱、诚实、善良、向上、乐于助人等,只有这样,才可能为学生做好导向。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训练自己,把握作为一个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所需要的基本功,无论是教态、教学设计能力,还是课堂应变能力、课堂的灵活性、完整性等方面,都需要慢慢的雕琢。

三、在心理健康课上渗透德育教育,需要丰富且适宜的方法

心理健康课形式灵活多样,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讨论、心理训练、问题解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心理电影赏析、主题讲座等。

1. 结合听障学生特点,主要运用以“视觉、皮肤觉”等为主要直接接收器官的各种形式的活动

听障学生虽然听力受限,但他们的感觉补偿能力较好,所以在平时的上课中多采用可以“看到的、摸到的、感觉到的”活动,形式可采用团体讨论、心理训练、问题解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心理电影赏析、主题讲座等形式。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差异所形成的发展水平不同,授课形式也有不同。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认知能力、思维力、意志力、情绪情感能力较差,所以以游戏辅导的形式为主,比如《松鼠搬家》,使孩子们在“玩”中提高团结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而高年级学生认知力、思维力、情绪情感能力、意志力、感受力等提高,活动形式也丰富很多,有了团体讨论、心理训练、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心理电影赏析、主题讲座等形式,比如通过观赏心理电影《风雨哈佛路》,使孩子们感受到剧中女主角丽丝在如何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感受到丽丝没有因为父母不能给她太多的爱而抱怨,相反地却是像大人照顾小孩一样一直照顾父母,想办法给他们找吃的,虽然有时自己的肚子饿的咕咕叫,感受丽丝强大的内心力量促使她突破一切阻碍最终考上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学”,通过观看电影、设置问题、团体讨论、个人成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学习动力、学习目标、坚定积极自我、不怕艰辛、勇往直前的心理教育和“百善孝为先”的道德教育。

2. 对于视障学生,主要采用以“听觉”为主要直接接收器官的适合形式的活动

视障初中年级学生与职专学生的心理综合能力的差距要远远低于听障初中年级学生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综合能力的差距,其根源就在于人的听觉作为接受信息器官比视觉的广泛性、深刻性。所以视障学生上心理课,无论初中年级还是职专年级,其形式没有太大变化,主要是以“听觉”为主要直接接收器官的活动,比如讲故事、团体讨论、心理训练、问题解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主题讲座等。比如《成长的代价》,通过团体讨论自己成长所需要的成本,倾听“妈妈和七个女儿的故事”,设计“感恩存折”的活动,使学生感受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进而引导学生以感恩的心回报父母,学会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情,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整个活动设计中,实现了以“感恩”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篇4:德育在小学课堂上的渗透

关键词:小学课堂;德育;渗透

二十一世纪已经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即可,如今,人才前须加三个字——高素质,才能为社会所重用。然而相对专业知识的复杂多样,新世纪对人才品行素养的要求却是相同的,因此品行素养是学生成才的根基。而小学正是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学习的起始点,学生在此阶段中逐渐对世界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这是培养学生品行素养的极优阶段。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合适也是最直接的场所,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成才,就应当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渗入品德教育。

一、将德育工作推入课堂情景

课堂情景教学是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能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通过情景能增强对课程内容的感知程度,因此情景是德育工作在课堂中的一个渗入点。例如,在学习语文课文《狐狸和乌鸦》时,教师通常会用图片或者影音资料来创设相应的课堂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寓言中狐狸的狡诈以及乌鸦的骄傲自满。教师应当借此良机及时利用课堂情景向学生推行德育工作,教导学生既不能像狐狸一样阴险狡诈,用阿谀奉承等手段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也不要像乌鸦一样,被奉承就盲目自大,不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在学习课文《画杨桃》时,教师一般会将课文中的情景在课堂上进行重演,让班上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杨桃,让学生体会到从不同角度看杨桃所呈现在眼前的形状也不相同。此情景也是一个很好地推行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做事情应追求实事求是,不能仅仅凭借自己认知。在这样的课堂情景中一点一滴地向学生灌输品行素养方面的教育,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可能在学生身上并没有显著的体现,但这是一个点滴累积的过程,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学生在品行素养方面有惊人的提升。

二、用情感来推动德育工作在课堂中的实施

小学生是一群极其容易被情绪感染的群体,情感能支配和指导小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课堂学习工作,因此德育工作要在小学课堂中推行,情感便是第二个渗入点。例如,在学习《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时,如何让学生从一些卢沟桥石雕狮子中发掘出爱国情怀呢?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影音或者文字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当年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并同时提供一些日军侵华后在中国实施的一些暴行以及当时人们生活的处境,还可以提供几个典型的抗日英雄故事。让学生从资料中产生对日军暴行的愤怒以及对抗日英雄的敬仰,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让学生自觉地对祖国充满热爱之情。在学习《尊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不尊重他人的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排演,让学生体会自己尊严被别人践踏时的内心感受,学会换位思考,从而知道要维护他人尊严,帮助他人时要用合理的方法,要让他人感受到自己对其的尊重。情感是德育工作得以在课堂中渗入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学会熟练运用情感,推动德育工作在课堂中的渗入,提升学生的品行素养水平。

三、教师应当注重自己在课堂中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好优秀示范

小学生正处于一种“鹦鹉学舌”的学习阶段,他们会不自主地模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说话以及行事方式。因此在课堂中渗入德行教育,其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一个连自己都不注重班级清洁卫生,在班级乱丢香烟头的教师很难激起学生爱护班级卫生的热情;一个面对学生问好都置之不理的教师也难以教育学生应当以礼待人。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多注重自身素养,多使用“请”之类的礼貌用语,爱护学生的课堂卫生,不把自己的垃圾带进课堂。对学生多一点关心,学生做错事情不应向其发火甚至吐脏字,而应用温声细语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不足。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展示自我优秀品行素养,将品德教育一点一滴地渗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向着高素质方向发展,为今后成为社会所需人才打下稳固的基础。

小学生作为时代的幼苗,虽然离成为有用的参天大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但要让小树笔直向上生长,就必须要在树苗阶段对其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小学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不遗余力地做好德育工作,培育出一批批品德优良思想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栾德昌.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感悟[J].吉林教育,2011(18).

[2]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3]刘晓萍.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

篇5:五上渗透德育教育教案植树问题

----德育渗透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6页至10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有效的动手,让学生发现三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从各种验证方法中理解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数形结合,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2)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植树问题中的三种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CAI课件,答题纸,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有关于沙尘暴的视频。

师:沙尘暴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一种惩罚,因为我们过去乱砍乱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所以才有了现在的结果。你们知道治理沙尘暴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吗?植树造林、增加植被的覆盖率是治理沙尘暴最有效的办法。

出示植树造林的图片。

师:当我们看到这一排排小树的时候,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其实里面蕴含了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就一起探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设计说明:通过恶劣的环境导入课题,既提高了激趣导入的效率,也对学生进行了适时地德育教育。〗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究两端都栽的规律。

1、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出示例1。

师:为了美化学校环境,学校要对校内的一条小路进行绿化,我们一起去看看同学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吧。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由于数据太大,不便于研究,所以为了探究的简便,我们把数据先改简单,把100米改为20米。(演示把100米改为20米)

〖设计说明:通过教师的衔接语,有效渗透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较为复杂的问题的数学思想。〗

学生小声读题,汇报信息。

〖设计说明: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生独立思考,猜一猜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生汇报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猜的。

〖设计说明:使学生亲身经历从猜测到验证的过程的同时,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到底谁猜得对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

要求:你们可以画一画、摆一摆模拟种树,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验证刚才谁猜得对。栽完后再在组内交流交流自己的想法。

〖设计说明:活动要求具体化,为学生有序、有效地操作验证、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

A、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B、生组内交流想法。C、指名汇报。

〖设计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并且允许和鼓励探究方法的多样化。〗

(2)根据操作,列式解答。

师:你们能根据你们刚才的操作验证列式解答吗? A、生试列算式,指名板演。B、说明列式的理由。

〖设计说明:操作验证完后马上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验证列式解答,自然由形抽象到数,使算式和操作联系得更紧密。〗

(3)数形结合,建立模型。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引导学生明确:

A、总长度÷间距不是等于棵数,而是等于间隔数。(板书:总长度÷间距=间隔数)

B、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就是棵数=间隔数+1。

〖设计说明:通过算式总结和归纳间隔数的算法以及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抽象地总结归纳中摆脱出来,形象且便于理解。〗

(4)独立完成例1。

师:现在你们能帮徐老师解答我们学校遇到的问题了吗? 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设计说明:首尾呼应,用比较简单的例子验证规律后,在利用规律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5)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解决这类问题,要求棵数就先要用总长度÷间距求出间隔数,再用间隔数+1得到棵数。

〖设计说明: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探究只栽一端的规律。

师:学校在这条小路的一端新建了一栋科技楼,现在和刚才的情况还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同?(生答)(板书:只栽一端)

1、师:还是在20米的小路的一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又需要多少棵树苗呢?(生汇报)

〖设计说明:通过“两端都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结合课件的直观演示,推理猜测“只栽一端”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课件演示“只栽一端”的情景,验证学生的猜想。

3、总结归纳。

引导明确:只栽一端时棵数=间隔数。(师板书)

4、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并汇报。

5、巩固练习。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两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只栽一端)。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三)探究两端都不栽的规律。出示在小路的另一端又建了一座图书馆。

1、师:学校在小路的另一端又建了一座图书馆,现在需要多少棵树苗呢?(生汇报)

2、课件演示“两端都不栽”的情景,验证学生的猜想,总结归纳:棵数=间隔数-1(师板书)

〖设计说明:通过“两端都栽”和“只栽一端”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结合课件的直观演示,学生很容易推理猜测出“两端都不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次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3、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并汇报。

4、出示例2。

生读题分析题意,组内交流后独立完成。

(四)对比类推,使知识系统化。

通过课件演示讲三种情况进行对比演示,使知识系统化。

〖设计说明: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再次经历从两端都栽到只栽一端,再到两端都不栽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三种基本情况间的密切联系,使植树问题的知识系统化。〗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总结归纳出了植树问题中三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你们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1、填空。

(1)在一条小路上每隔4米栽一棵树(两端都载),一共栽了7棵,中间有()个间隔,这条小路全长()米。

(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要求总长度就要先求出什么。)(2)把一根木头平均分成5段,一共要锯()次。

〖设计说明:设计这样的填空题,主要是为后面的变式练习做铺垫。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从求棵数突然转变到求总长度以及到第4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非常大的难度,因此用这两道填空题做一个有效的层次铺垫,为解决后面的练习奠定了基础。〗

2、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一根10米长的木头,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说明:由于在这节课的内容较饱满,对于第一次接触植树问题的学生而言,练习的难度不宜过大,所以我对练习的难度有所控制,并把例1和例2的“做一做”的顺序做了适当地调整,凸显了练习的层次性。〗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学生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篇6: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

1、通过入学教育,初步了解学校生活,懂得要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并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

2、通过观察图画、认读字句、诵读拼音中的儿歌,知道天安门是我国的标志性建筑,激发热爱首都的感情;懂得台湾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爱台湾小朋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要有礼貌,爱护花草树木等。

3、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懂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喜爱祖国的文字;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感受世界上最珍贵的母爱,学做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孩子,懂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同时培养学生从小就要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4、通过诵读儿歌、古诗,懂得要保护动物、爱护树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产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知道江南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

感情。

篇7:2011德育渗透总结

2012.1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体育课中加强德育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又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由于德育在体育教学中有实践性、及时性的显著特点,德育应渗透并贯穿体育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因为体育课的教学具有阶段性,德育教学应当根据体育课教学结构和体育课的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

一、开始部分的德育教育

开始部分是一节体育课的开始。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成功与否。例如:上课铃响后,教师吹哨集合,有些同学整队集合不迅速,表现的懒懒散散,漫不经心;有些同学说笑打闹;有的同学不穿运动鞋。以上各种现象教师如不及时教育纠正,势必会影响以后的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应从学生的组织纪律入手,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考勤制度,渗透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使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为体育课的正常进行作好思想准备。

二、准备部分的德育教育

准备部分一般以列队形、基本体操、走和跑等素质练习为主。这部分的德育教育应以严格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为主,使学生思想身体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从而达到动作准确、协调一致。例如:学生在练习基本体操,走和跑时,可以用榜样教育法,讲述解放军训练的情况,并让学生回想电视上见过的三军仪仗队、国旗班的军容军纪,使学生懂得每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对集体主义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并且用表扬激励法实事求是地表扬那些做得好的同学,树立正气,为课的正常进行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

三、基本部分的德育教育

基本部分的教学是体育课教学的中心部分。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所要过到的德育目的都要在这一部分体现。所以,教师要根据基本教材,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例如:足、篮、排等球类项目,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作风和团结友爱的精神;中长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跳跃、攀爬、技巧、体操器械动作培养学生勇敢的精神和机智果断的品质。

由于学生身体、心理等方面素质各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

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思想行为和拼搏精神,教师要及时地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用他们的实际表现做正面典型,来鼓励其他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些学生存有胆怯、怕苦、害羞等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中要耐心仔细地去辅导帮助他们;用英雄人物和体坛名将的事迹鼓舞他们,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表扬,使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积极活动。进而,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对于这时学生中出现的不良思想行为和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地教育或批评,使学生明白是与非,改正错误纠正不良的思想倾向,促进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结束部分的德育教育

课后小结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对做出成绩的进行表扬,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批评纠正,使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送还器材时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和互相帮助使学生形成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思想。

德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始终,除结合教材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德育教育外,还应把握住解决突发事件的机会及时地发扬先进思想行为,遏制了不良倾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避免冗长的说教,发挥体育课生动;具体的长处,采取多种形式,形象、活泼地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学科德育教学渗透总结

寨里河中心初中

篇8:上德育渗透总结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德育

德育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灌输, 它是教师灵魂与学生灵魂的交流。此时的中专生正处于叛逆的时期, 学生有着特定的心理发展特点, 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能一刀切, 要针对学生的性别、个性等特点有的放矢, 要善于抓住德育教育的有利时机。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并不是一句空口号, 也并不是无从下手, 体育与健康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般来说, 体育与健康课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组成, 每一部分都可以渗透德育内容。

1、重视课堂常规, 加强队列训练

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 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 如: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 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可以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命令的良好习惯。在准备部分除了课堂常规还有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 然而在一般性准备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对学生进行队列和队形的训练, 因为队列和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 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 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 发展学生快速反应和动作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

2、结合教材特点, 把握教育契机

在基本部分, 学生可能要承受较大的运动量, 学生的肌肉疲劳感加强, 产生放弃、懈怠的想法, 体育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去战胜困难,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同时, 体育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项目, 让学生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 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 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体育教师根据不同教材, 安排不同运动项目让学生受到的教育也不同。例如, 体育教师安排田径耐力跑时, 教师不仅要讲清楚跑的技术要点, 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 更重要的是还要强调耐力跑可以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在进行三大球集体项目活动时, 对于自我中心较强的学生来说, 可以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 鼓励他们在学习与比赛中学会相互配合、相互理解, 面对同伴的失误要能够包容, 合理处理对方的犯规, 养成尊重队友、尊重对方、尊重裁判、尊重观众的良好习惯。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 许多体育活动中的基本部分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 避免因为长时间练习造成的枯燥无味。游戏需要规则, 需要合作和团结, 在游戏的过程中, 对于个别学生的不良表现可以因势利导,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公平公正、宽厚待人、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良好品质。

3、抓住细小环节, 养成良好习惯

在结束部分,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对于课堂上那些热心协助教师的同学,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同伴的同学都予以表扬, 使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教师安排学生归还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例如, 教师可以说, 有哪几位同学愿意和老师一起搬运器材, 在搬运器材时, 要求学生不允许乱踢乱扔等等, 发现有学生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制止教育。这样, 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 而且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 培养高度的责任感。体育与健康课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 要让学生意识到体育不少伤害事故都是来自学生自身不良行为习惯造成的。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中要加大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在自己练习的时候, 加强自我保护, 学会自我保护方法, 了解一般运动操作处理。练习前必须检查自身和场地器材不安全因素, 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在其他同学练习的时候, 加强保护帮助动作训练, 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树立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

篇9:美术课上提高学生素质渗透德育

一、在欣赏中渗透德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美术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在美术教学中,努力挖掘德育内容,恰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则会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

水墨画中有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以“徐悲鸿为什么喜欢画马“为题开展课堂讨论,学生得知,徐悲鸿喜爱马的勤劳、勇敢、善良的性格,常常藉马抒怀,表现自己的悲哀、忧郁、希望和欢乐,而这些感情又是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这样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徐悲鸿画马的爱国事迹,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优秀的中外历史名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欣赏过程,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很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唤起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

可以利用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对学生进行民族艺术的熏陶,主要有剪纸、篆刻、泥塑、国画等。为加深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诱导学生对学习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可以告诉学生,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应该懂得自己民族艺术的特点,学习它,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优秀艺术遗产。

二、在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有时搞一次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我们还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建筑模型来了解我国建筑的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一大奇迹,建于隋代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进入世界桥梁的前列。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的建筑群……这些都是我國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像一部部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这样我们同学既能领略到祖国的建筑艺术,又能激发起一种民族自豪感来,从而达到渗透德育的教学目的。

三、在小结中渗透德育

教师习惯采取的方法是在课堂最后的小结中,总结发言式地进行德育渗透。例如《收获》,教育学生珍惜大自然增予我们的硕果,尊重农民的劳动,不要浪费;《服饰》一课的最后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化生活;《色彩》一课的最后,对学生进行保持环境卫生、爱护环境的德育等。这些德育渗透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说渗透的比较自然,但总结式发言形式古板,教师对教学的设计缺乏新意,让人感觉印象不深,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也不够明显。

篇10:德育渗透总结

林秋菊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也就是说,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仅仅靠一节短短40分钟的思想品德课是不够的,必须反复实践,才能形成习惯。

从这个角度来看,要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除了在课堂上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外,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与课外的其他德育途径密切结合,互相渗透,使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得到延伸或补充,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整体效益。通过一学期的教育实践,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坚持课内明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明白了一个道理,体悟出一个道德行为后,我们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利用班队课和其它学科课,进行一系列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正确的道德理论指导下对是非进行清醒的判别,强化道德意识。同时,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密切注意班内存在的问题,利用所学到的道德认识来处理班内问题。

如讲《走进民族大家庭》后,针对班上的干部不太愿意为班上的同学服务这种现象,召开了“我们同有一个家”主题班会,事先让学生去找资料、做实事来说明“什么是为集体服务”的观点。通过一周的准备,学生在班会上谈了自己对为集体服务的理解。随后,我又引导同学们讨论:“你们做过哪些为集体服务的事”?学生纷纷把一周以来为同学,为邻居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自豪的细细道来,表现得异常兴奋。此时,我又及时提出:“当你为别人、为集体服务后,你的心情怎样?”经过一番畅所欲言后,学生们都普遍认为心情异常快乐。于是,我又及时引导:“既然为别人、为集体服务能使人心情愉快,为何我们不能为班级服务呢?”经我这样一问,学生们都恍然大悟,终于意识到老师的真正用意。通过这一次活动,班上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二、坚持校内学与校外练相结合。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除了校内的指导训练外,还必须把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起来,因为学生的品德表现有一部份是不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的,如尊老爱幼、不挑吃穿、不买零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这些行为就需要家长的配合,以巩固课上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讲《炎黄子孙的心愿》后,我针对本班学生乱花钱、爱买零食这个不良的习惯,请家长减少孩子的零用钱,并帮助其设立一个存贮罐,使孩子们能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并且每月一次写一写孩子的表现,及时反馈给老师。在家长协助之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篇11: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在各学科教育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

一、理论引领,是学科德育的前提

学科德育的落实,关键是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师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进而自觉地“融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一)抓学习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道德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让教师抓住不同学科渗透德育的途径。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认识到“三个不等于”:第一是教学不等于智育,第二是分数不等于质量,第三是活动不等于德育。“三个不等于”的观点在全校教师中逐步形成,使旧的教育观、教学观发生转变。

学校还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积极开展多学(学理论、学范例),多思(反思成效、反思差距),多听(听经验介绍、专家辅导),多研(评课、交流、参与课题研究),多实践(积极参与学科渗透德育研究实践)的学习活动。“五多”学习活动帮教师提升了认识、明确了目标、知道了方法、消除了困惑。

(二)抓示范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提高实效,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是“知道应该做,不知道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也就是“听起来很有道理,做起来没有章法”。因此我们注意发挥学校市、区骨干教师的引领力量,开展了“什么是一节好课”等系列的活动。让他们上引路课、观摩课、并加强会后的研讨、交流,使教师们学有实例。

(三)抓反思

学了理论,看了范例,余下的就是开发并落实教材中的寓德点及本班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我们要求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后反思,在《教学反思录》上记下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得失成败。把这些作为反思内容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讨论,既为教师提供撰写论文、总结、案例提供材料,又可作为学科德育工作的素材。

二、完善制度,是学科德育的保证

制度不仅有约束、强制的作用,更有引领、调控的作用。充分发挥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促使学科德育工作走上正轨的必经之路。

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德育研究,我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使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规范化、系列化。

三、强化课堂,是实施学科德育的中心

有人说:一堂好课或者一位好老师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在实践研究中,为了使学科实施德育更具实效性,学校初步总结出德育渗透课的教学模式:三环节、三步法。三环节即“选择渗透点(块)——把握渗透点(块)——开掘渗透点(块)”,三步法即“备课挖掘--讲读渗透--总结延伸”。

(1)备课挖掘。一是做好每册书的渗透德育总规划。对教材本身蕴涵的德育内容的条、块、点,恰到好处地挖掘、体现到位。二是分解总目标落实到单元、到每节课。三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有体现三维目标的具体实施内容、方法。

(2)讲读渗透。即按备课教案要求,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自觉讲到位。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一般体现在以下各方面:在课堂导语中体现、在课程背景上体现、在涉及人物上体现、在学科教学目标上体现、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上体现,以及在组织评价教学中体现等等。根据需要抓住主要点实施教育。

(3)总结延伸。在组织、总结、评价中既要注意知识的系统化,又要注意情感的升华。并布置课后相关的读物,拓宽学生的精神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要真正在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润物细无声。

篇12: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一、主要工作和成绩

1、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校的发展,这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在实际工作中,应珍视为人师表这份荣耀,只有严格的要求自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领导的认可。作为教师来讲,职业道德就是一定要注重平时的言谈举止,因为教师不经意的一个姿势、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对学生都可能有着极大影响,潜意识的在同学们心中树立了教师的形象,所以我们必须注意自己的师德形象,才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好的与同学交流和沟通。这些细节看似小事,但正是我们塑形的重要所在。

2、认真做好课前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引导本身相当于一种学习,学生对知识做了一次独立思考后,听课时就进一步加强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好。实践下来,上课发言的同学多了,老师讲课不会再启而不发,学生的学习走在老师的前面,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仅以完成作业为任务和目的,这样才会学得活,学得有成效。

3、注重引导学生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通过长抓不懈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知道、熟悉校纪班规。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

4、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健康的师生情感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动力源泉,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师生和学生间的多向交流,而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微妙、最细腻的情感交流过程。教师对学生“情之所至”,学生对教师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正所谓金石为开。只要我们能够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提供学生自学的、探索的、交往的、应用的、自我评价的空间,才能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能力,探索新知,学习新知。

二、经验和体会

1、理解关心学生,以诚恳的态度,把温暖、理解和信任,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播撒到每位学生心坎上。爱学生,首先就要关心学生,关心他的生活状况,关心他的心理发展。特别是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逆反心理强,有时很难与父母较好地沟通,在这个时期,他们迫切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人们常说“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使他具有健全的人格,是需要我们老师在随时随地的关爱之中去实现的。

2、多与班任协商合作:在各项活动中,与班主任一起通力合作,加强宣传,使学生接受正面的影响,从各项活动中受到教育。班主任工作是很繁忙的,作为科任教师就要充当好班主任的副手,帮助班主任管理好这个班,以及处理班内的一些事务,努力配合好班主任的工作,积极发挥自己科任教师的作用。

3、重视学生的个体评价。评价应该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是一个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我们要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展开评价,可以逐步了解学生的现状发展差异、心理发展差异、生理发展差异、需求发展差异、主动发展差异等。为此,我们必须做一点长期的工作,有意识地建立学生档案,尤其是问题学生档案。包括学习档案、家庭生活档案、行为进步档案等,动态地发展地了解学生。

4、注意德育教学途径的多样性。我们在进行德育教学时,除了在课堂中进行以外,还可以在课外活动、做作业等日常性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加强随机引导,强调思想升华。

三、今后设想

上一篇:赴井冈山学习体会下一篇:汉家寨说课稿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