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发展规划

2024-05-02

小学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精选8篇)

篇1:小学信息技术发展规划

太和中心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实施思路,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服务,以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为重点,以网络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研究为新的切入口,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工作目标

1、继续抓好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工作。

2、强化校园网功能建设,更新校园网页,增加实用性和信息量。

3、做好教师课件制作培训工作。

4、积极推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三、培训内容

1、、、widows98操作系统、Excel中文电子表格、wpsoffice办公组合、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

2、硬件管理和软件开发

3、课件制作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的指导和培训。

随着学校网络的即将建成,为了让教师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对教师在设备的使用和技术上的指导和培训尤为重要。

1、对教师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信息网网络知识应用的培训,重点解决如何把教育信息网上的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2、对教师进行学校网络有关硬件设备的正确应用课堂教学让每位教师都能正确运用现有的硬件和软件设备。

3、为了充分用好现有设备,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对教师进行分层次、分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

4、针对信息技术组成员特点,加强学习,分工合作,形成特长,提高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水平,提高技术保障和服务的水平。

(二)信息技术硬件管理和资源建设。

1、完善校园网的建设,构建校园网管理平台,实现各科室信息资料的无纸化管理和发布。

2、扩充校园网络服务器,建设自己的校园网站,解除租用主机空间速度和空间上的限制。

3、组织教师和学生积极进行校园网和资源库的建设,按内容分版块管理和及时更新。

4、信息技术活动室派专人管理,进行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卫生清理,资料记载积累。

5、完善并落实使用借还制度,保养维修制度,损坏赔偿制度,配备申报制度等。

6、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期初普查,期中、期末普修,确保设备完好。

(三)软件开发方面。

1、充分发挥双向闭路电视系统的优势,除了利用好现有的音像资源外,努力为教师收集、拍摄、编辑一些课堂教学需要的音像资料。

2、利用好现有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发挥全体教师的优势,不断开发新的适合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课件,以教师教学大奖赛为载体推进教师自制课件的工作,并选出一批有质量的课件参加市、区的比赛。

(四)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功能,完善校园网络的管理。

1、继续完善校园网页,扩展校园网页的内容和空间。将结合网页制作培训,充实校园网站上教师个人主页和课题研究主页。

2、根据学校主页管理办法,定期更新学校主页,及时在网络主页上发布学校的各类信息。

3、进一步完善校园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重点建设校园备课资料系统和学生研究性学习资源系统。

4、规范校园网的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学校校园网站管理规则,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和努力提高网络维护水平,创设一个良好的网络使用环境,形成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

5、组织教师参加网络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网络技术,能够熟练的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料。

(五)加强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1、积极推动区级电教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的研究工作。

2、加强与各学科的横向联系,配合新课程的实施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环境,并努力参加相关的课题研究。

3、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尝试工作。

太 和 中 心 小 学 德 育 工 作 计 划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太和中心小学

2006年3月10日

篇2:小学信息技术发展规划

指导思想:

以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为指导,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依据,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合理配置,注重效益,分层推进,逐步到位的方针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为关键,以网络和其它信息化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人才对伍的培养为重点,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水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速我校教育现代化建设。

发展目标

根据现在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的要求,我们想从三个方面来努力提高,(一)学校的内部管理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信息化对学校教研组以上的部门实行无纸化办公。实现资源的共享。

(二)让每位教师都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改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三)加强对班级管理过程的动态监控,以便学校管理层能及时了解各班级的情况。

技术要求

首先要组建学校的校园网,现在的校园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我们学校自主管理的权限有限,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优势来进行管理和其它的一些工作。网络做好后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来进行工作,真正做到资源的共享,才能做到无纸化办公,也有可能对班级管理的动态监控。其次是根据需要对教师和学校管理层进行培训,让教师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让管理人员会利用网

络来进行管理。同时学校信息组人员也应该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来组织和管理学校的有关工作,做好指导和日常的维护工作。目标要求

1,以组建校园网为重点,首先要在闵行区城域网的基础上组建我们学校自己的校园网。在校园网组建好以前尽可能用好局域网,充分利用网上邻居这一优势,把学校的部分资源利用起来。先把学校的计划,要求,各种管理资料通过网络传输,不再使用纸张。2,以学生信息科技教育为抓手。信息科技课程以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通过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具备收集、鉴别、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个人自律能力和明确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3,以加强师资的教育信息化培训为切入。通过培训,不但使教师能够熟悉教育技术工具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方法,而且能使教师掌握教育技术、教学设计,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方法与信息技术结合,建立让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的环境,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水平。

4,以教师计算机考试为契机。充分利用这次闵行区教师计算机考试的大好机会,积极鼓励教师把所学的知识用起来。发动全体教师为学校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贡献各自的力量,参与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5,以资源库的建设为保障,资源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难点,必须把它摆在突出位置。在资源建设上以引进、购买、自制等渠道不断充实教育资源库内容。重点要加快各学科教学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素材库的建设,为教师网上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教改科研提供条件。学校成立学科研究小组,定期为网络提供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计算机教学素材等。

6,以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为方向,在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中我校的指导方针应该是人人参与、重在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的中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都要参与到这一实践中去,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

阶段工作

1、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

具体工作:

本阶段以组建校园网为主,配合闵行区城域网的建设组建好我们学校的校园网。在有限的条件下准备给每个办公室配备电脑。每位教师有EMAIL地址。装备两个标准机房,两个电子备课室,一个电子阅览室。制定各种规章制度。

负责部门:

学校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和信息办。

成功标志:

学校所有的电脑能上网。学校的两个机房都装上网络教室,能进行正常的教学。教师可以上电子备课进行网上查找资料、进行备课、撰写文章等。学生能利用电子阅览室进行阅读。

2、初期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

具体工作:

本阶段为初期实施阶段,先要筹建学校的网站,在学校网站还没有建成和正在建设时,利用学校的原有的网络进行教学和管理。建成后按新的要求进行。给每个教室都安装电脑和投影仪,新建一个全新的多功能教室和一个天像象馆,加大学生使用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都能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开展教学课件的评

比、班级网页的评比、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信息技术的竞赛。开始组建学校的资源库。

负责部门:

学校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和信息办。

成功标志:

学校的各条线计划、总结、每周工作安排、各种统计资料等都要通过网络实现无纸化办公。教师在学校内上公开课必须使用信息技术,这样每位教师基本上每学期有一次制作使用多媒体的经历(对一般教师的要求是能用会用就可。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要求他们的课件要质量上要好一点,有一定的示范指导作用,同时要参加市、区的课件比赛。)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件的评比,制作使用课件列入学校实绩考核内容,奖励参照教学科研。在普及的基础上整体提高我校的课件制作水平。学生的信息课程也有所发展。在市的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力争保持去年在区里名列前茅的态势。同时积极参加市、区各级各类竞赛,并且有所进步。

3.实施发展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2月)

具体工作:

在本阶段中,学校的各种建设应该都到位了,学校的网站已初具规模,每个教室也有了电脑和投影仪了。争取在每个办公室里安装视频系统,一般的会议就可以视频会议来解决。信息办和电教室有机地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把学校的原先积累的资料组成库(包括课件和视频材料等),好的内容传到区信息网上去。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组织师生对当前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网络进行校务公开。

负责部门:

学校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和信息办。

成功标志:

这个阶段就应该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至少每月使用一次多媒体。在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下课件的制作也要更上一层楼。在市、区的各种竞赛中得奖,在区里有一定的知名度。同时做好学校的资源库,对学生的成长有动态的监控管理,让学校的各级管理层能及时了解。各班也要有自己的网页,充分体现各自的特长、特色。学生能有自己的创作空间。同时学校的网站要达到闵行区特色网站的标准。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我校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学校将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

组长:施善荣

副组长:王新甫

组员:骆玉平居孝香缪云龙赵珍徐士才

具体分工:

王新甫:全面负责学校的信息技术工作。

骆玉平居孝香:负责学校资料的收集提交。

徐士才:负责计划的制定,统筹协调学校的信息技术工作及网站的维护及和上级部门取得联系。

缪云龙赵珍:负责网站的设计建设。

骆玉平居孝香缪云龙赵珍徐士才负责课件及信息技术与学课的整合。

二、加强对教师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课件的制作及网络的操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同时鼓励教师自学,使其成为行家里手。

三、各方的通力合作。信息技术工作不是靠力个人就能抓好的,需要全方位的合作,要领导的重视,总务部门的财政支持。校长室、教导处和全体教师的支持。全体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信息办的任务:

Ø制定计划

Ø组建网站

Ø日常维护

Ø技术指导

Ø协调各方

篇3:小学信息技术发展规划

我们经常所说的兴趣其实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体育当中, 以它活泼生动的形象, 避免了教师示范、讲解的传统体育教学的模式, 不但可以满足青少年追求新奇事物的心理特点, 还可以创建较好的情境以及情绪的体验, 从而吸引并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小学体育课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 主要体现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增加课堂知识与信息量, 提高教学的效率, 并且丰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通过计算机强大的存储以及调用的功能, 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同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料、声音以及画面, 让学生逐步掌握课本以外的更多内容与体育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应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 小学生表现非常感兴趣, 体育课堂的气氛也是异常的活跃, 将学生的求知欲充分的激活。

二、给小学生建立视动表象, 逐步提高运动的技能

体育课程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运动的技能, 而且还要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灵活运用以及创新运动技能。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通过听和看来完成, 尤其是看, 它是小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而视听媒体可以通过多渠道提供信息, 直观并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现象和运动变化特点, 其效果明显高于单纯视觉以及听觉的媒体。在体育当中使用信息技术, 调动学生的视听功能, 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促进小学生能力的发展;较好地观察能力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前提。因此, 运用信息技术, 对于小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有着明显的效果。

在体育运动当中, 很多体育运动的技术结构都很复杂, 需要学生在瞬间把复杂的系列技术动作完成。例如:跳跃项目当中, 俯越式跳高的转髋以及挺身式跳远的展体等;投掷项目中铅球的用力顺序等。这些都是生活当中没有接触过的动作, 对于小学体育的教学有很大的难度。体育教师的示范动作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 随意性较大, 对于学生体育动作的标准性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较难的示范动作中的技术环节, 用生动的影像或是动作 (慢动作、重放) 等教学为手段并结合讲解和示范给表现出来, 可以让小学生把每一个技术细节都看清, 并给学生将分解动作的要领进行讲解, 再演示整套动作的整个过程, 让学业生抓住动作的关键, 将难点和重点突出。通过信息技术, 能够让学生更快且更全地建立动作的表象,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小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当中应用信息技术, 将不同运动技术的重点以及难点与较常见的错误动作制作为课件, 给学生观看, 并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 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寻找问题的答案将问题解决, 能够促进小学生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例如:可制作几组包括跳得非常好、比较一般的、跳比较差的模拟挺身式跳远的镜头, 让学生进行分组观察比较与分析交流并讨论挺身式跳远从助跑到起跳再到腾空和落地这些技术的要求与注意事项, 再分别以小组形式汇报讨论的结果, 最后教师来进行总结, 并将挺身式跳远动作技术的要领给学生进行分步讲解。这样, 学生既学到了相关体育知识与技能, 还逐步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四、让小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 拓展体育教材的空间

新课标下, 体育教学工作要打破原有规定的竞技运动项目内容, 侧重于能够满足小学业生身心发展特点需求的项目, 加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效性以及趣味性, 把能够提高小学生健康水平并且可以激发其运动兴趣的一些内容贯穿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例如:有氧耐力训练当中, 体育教师可通过网络搜索出多种训练方案, 例如打篮球、跳绳以及踢足球等, 而小学生也可按照自身的喜好来选择训练的内容以及方法。

五、通过小学体育课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集体主义观念

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 体育教师还可使用电教媒体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 让思想教育的内容更加生动且富有较强的感染力。可通过组织小学生观看奥运会或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等这些国际性比赛, 感受运动员顽强拼搏获得胜利、赛场上飘扬起五星红旗的激动时刻, 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集体主义的教育。

总之, 在小学体育当中融入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可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学习兴趣, 让小学生在小学这一基础阶段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 形成坚强的个人品格。而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中的应用, 也是教育改革以及新课改实施必然的选择, 是小学体育教师的时代责任, 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 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技能, 从而促进小学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凤花.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不足[J].学周刊, 2013 (07) .

篇4:小学信息技术发展规划

一、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实施科学而有效的辅助教学活动,是当前每一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必须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利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的实践活动。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在电化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对计算机辅助教育教学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教学中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保证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设施,需配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并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是为学生开创了一片新天地,教师要重视这样的机会,这不仅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一种高尚社会责任的调整,教师面对这样看似不经意间就可轻易过关,就可敷衍过去的工作,应该考良性和自觉做底线,切莫耽误了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教师要通过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尽最大可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为同学们创设一个享受快乐学习、适宜趣味化学习的优美环境。

二、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信息技术课程辅助教育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同仁的高度重视,并且在各学校广泛使用。通过计算机的实践运用可以为同学们创设最佳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文化情境,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增强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新型环境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在优势。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加强合作学习,进一步营造良好教学氛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各种先进的教育科技手段也在不断的更新和逐步完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的需要而引发的,而计算机的有效运用正好能使这些因素得到进一步优化,往往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各种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利用计算机为同学们进行形象生动的演示,有利于增强识记能力,正因为有了正确的依据、原则的指导,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通过动态的形象、优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婉转的歌唱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等等内容把同学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的最有效途径,其中融合了浓浓的情谊,美好的向往,更是情谊、趣味、知识相融合相统一的完美结合体,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出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情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各种兴趣,这样会得到很好效果,而且非常便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成功识记。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些重点和难点往往很难被学生理解和记忆,应用计算机教学形象生动的演示,比较容易被同学们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很好的识记效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探索创新意识是一项集科学性、系统性、长期性、连续性和艰巨性的教育任务,对学生来说,如何有效激发学习、正确引导运用计算机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三、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广泛兴趣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为同学们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境,鼓励合作学习,以趣味性极强的动态视听感觉、多彩的画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广泛学习兴趣。学校安排的一切关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往往是他们乐于学习的主要动因,创新意识存在本末、轻重、缓急之分,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总结与反思当做培养创新意识的出发点,是提高综合素养的一部分重要教学内容,深刻分析当前教育的综合因素,有的放矢做好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根本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才能真正确保未来参与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和素质。通过对教学目标分析,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本质需求,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以确定每一次具体教学活动的主题内容,并且一定要利用计算机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文化情境。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收集、优质课件设计,对本次教学活动所需信息资源的进行优化整合,力求计算机信息资源在本活动过程中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并且想办法突破重点和难点,能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兴趣,使他们知识积累趋向趣味化。教师可结合生活实践设计一些同学们相对比较熟悉的情境、动画和不同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核心问题,让他们畅所欲言,大胆想象,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提的问题精巧而不多,同学们互相讨论的多,老师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动向,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所有新问题,给以耐心解答,对同学们的热情予以鼓励和表扬。

结束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等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以不可阻挡之势几乎遍及各行各业。新课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要发展必须进行实事求是的改革,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边远落后地区实际情况,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最佳选择,有利于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也提供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篇5: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天台县教育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蒋骁华

[摘要]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出发,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必要性、内容和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阐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 专业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课程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处决于教师的素质。由此,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师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师更面临着专业化发展问题的严峻挑战,这是摆在信息技术教师前面的一项战略课题,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只有坚定地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1

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上世纪80年代后,教师专业化运动的重心开始由关注教师的地位论转向关注教师的角色论、实践论的转变。可以说,时代赋予了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在传统“专业特性”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新的含义——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其他教师以及通过课堂实践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并且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教师专业发展。

由上可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发展成为是一种专业。如同医生、律师一样,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经验和道德修养,并且能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专业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具体表现在:

1、专业成长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况,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在学校中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信息技术教师,又是机房管理员,电脑维修工,还要维护校园网,给其他老师制作课件,甚至还兼着学校的打字员、电工等等。以至于信息技术教师大都忙于应付这些“杂事”,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好教学工作,更谈不上专业发展,相信这是困扰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难题。

信息技术教师付出比别人更多,却很难得到回报和认可。虽然形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况,实现自我价值,赢得尊重和认可的有效途径。

2、专业发展是时代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对于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

素质的职责。信息技术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合信息社会的人才,这是社会对于我们的必然要求。

3、专业发展是教学的需要。在信息时代,课堂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在某一领域超过教师,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另一方面,新课程倡导教师角色的转换,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未来教学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能力、职业道德三个方面。教育部师范司编撰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明确地把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三大标准。

1、专业知识。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熟悉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两者缺一不可。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非常之快,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跟踪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2、教育能力。指来自教学实践的能力和经验,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它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因此,教育能力的实质是实践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存在 “重技术、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注重技术方面的钻研,而忽视了教育知识的学习、教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在教学中存在不足。教师也需要全面发展,仅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业务的钻研,只有用两条腿走路,才能走的更好、更远。

3、职业道德。包括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等。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外,还须努力提高自身信息伦理道德的修养,尤其要模范遵守网络的道德规范,为学生树立良好榜

样。

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立足课堂,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教学是教师的天职,课堂是教师的最重要的“战场”,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对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思想上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只有立足课堂,面向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和磨练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是获得专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2、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实践中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观察、监控、调节和自我评价。具体包括对备课、上课、课外作业与辅导、教学评价等各教学环节的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说充分说明了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教师同样要学会反思,善于反思,使之为一种日常习惯,形成“实践->反思->提高”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

3、通过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即研究者”的早期倡导者布克汉姆曾经说过:研究不是一个专有的领域,而是一种态度。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研究的意识,是一个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且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教师。

近年来兴起的校本教研就是一种操作性强、非常有效的研究形式。它是指学校根据本校及其教师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组织指导教师从事适合本校教育教学需要的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活动。校本教研的目标是让教师从“教书匠”发展为“研究者”,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校本教研不同于专业的理论研究,它着重考虑如何解决教学中出现实际问题。因此校本教研必须要有明确的主题,要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捕捉的能力,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把它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校本教研不应拘泥于某种形式,但务必追求实效,防止校本教研随意化、形式化、空泛化。

除了开展校本教研,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加强与同行或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教研不能局限于学科内部或学校内部,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教研,一个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人数一般都不多,开展校内教研有一定困难,学科之间、校际之间也有必要开展交流,向其他学科教师、外校的同行学习、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4、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化环境给教师专业成长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通过网络,极大的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增加了交流的机会。将以往的封闭独立的环境转变为交流丰富的、师生共同成长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优势,积极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通过专题网站获取资料、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如以“信息技术教研网”作为关键词用google进行搜索,找到了2,010,000多个网页,可见网上相关的资源之丰富。但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要学会如何筛选、鉴别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

通过论坛交流经验。很多网站上都有专门信息技术的论坛,如:如苗逢春博士主持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上的论坛(http:///nrcce_bbs/index.php)。很多经验丰富的同行和专家相聚在论坛上,发表见解,交流经验,热心的帮助你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营造了良好的交流和研究的氛围。

教育blog和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的应用

形式。通过blog,找到表达自己的空间和机会,会拓宽社交范围,获取更多的社会承认。

总而言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是漫长而复杂一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实践与磨练,追求与付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信息技术教学的未来,相信通过我们不懈努力,一定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带领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走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篇6:小学信息技术发展规划

作者:王保中 董„ 文章来源:《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供稿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与物质和能量成为人类发展的新动力。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都在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迎接信息化浪潮的挑战。放眼世界教育信息化浪潮,近二十年来中国从中学到了哪些东西呢?我们在国际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回顾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就必须审视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影响,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影响,是生搬硬套还是全盘西化?是中西合璧还是洋为中用呢?从零开始计算机教育,以程序设计思想为主

世界各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都特别重视将计算机引入到学校教育中。例如,1983年,美国在“国家处于危急之中”报告提出高中学生毕业要具备五个新的基础——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和计算机科学,报告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关于教育技术的新的要求。英国在1972年就开始了“国家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计划”的研究,于1980年开始了其后继计划“微电子教育计划”,鼓励、支持、帮助中小学配备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研究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师培训;改造中小学教材,使计算机教学内容渗透进去。20世纪80年代初,1981年8月,前苏联的计算机教育学家伊尔肖夫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所作的著名报告“程序设计——第二文化”中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程序设计的世界”的看法。这一报告代表了当时已经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各个国家对于计算机教育的认识。程序设计思想成为全世界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而我国是在全世界计算机教育的背景下开始进行计算机教学实验的。我国教育部于1981年派代表团参加了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参会回来,教育部就于1982年在全国设立了5所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1983年,教育部在总结试点学校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1984年颁发了《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在全世界程序设计思想的影响下,我国规定教学内容是简单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BASIC程序设计语言。由于当时经济水平的制约,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基本上落后于国际发展,但是在基本课程内容和思想上是与世界同步的。

计算机工具论下的世界计算机教育普及时代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微型计算机就开始走入社会应用。微型计算机走入了千家万户,而它的主要应用方式也是作为一种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计算机教育观念形成并且得到宣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的计算机教育专家提出,计算机是 一种经常使用的信息处理、信息传播工具,应该使学生有一种使用信息工具来帮助自己进行脑力劳动的意识,同时应该培养学生使用这些工具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80年代中期,受世界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影响和第五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主导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文化论”开始受到“工具论”的冲击。1987年颁布的《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依然是以程序设计语言学习为主导,适当地降低了对于程序设计技巧部分的要求,增加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内容,也只限于添加了“了解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1985年,在美国举行的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WCCE’85)上,大会主题即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使用;在计算机教育中要适当结合各门教学课程,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我国教育工作者感受到这种国际计算机教育的气息,在1986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上给予了及时的反应。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验,因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只能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进行。所以在这一阶段CAI并没有形成多大气候。在传统教学的框架下,教师们设计的教育软件是服从原来的教学目标,课本搬家、挂图搬家、实验搬家现象严重。信息化浪潮下教育信息化的大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开始,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社会的到来,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经济竞争最终要反映在人才的竞争上,而人才的竞争则要依靠教育。因此,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例如,美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克林顿总统自1992年上任后,一直十分重视发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1990年,日本文部省制定了“教育用计算机整备”五年计划,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配备计算机。

在全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浪潮下,我国也加快了计算机教育发展速度。1996年12月,原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1994年,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在内的18所学校成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实验校的主要任务是对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进行超前的研究和实验,努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起到示范和带头的作用。先在局部实验然后逐步推广的计算机教育普及模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

21世纪,教育信息化走向全面发展

1.面向21世纪,世界各国推动教育信息化

面对21世纪信息化浪潮对教育的挑战,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并且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和政策。2001年1月,美

国总统布什在题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报告中再次重申,政府始终坚信信息技术应成为学校努力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一门有力工具,呼吁社区、私人企业、州级官员和个人一起行动起来,为实现21世纪美国信息技术的普及而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美国学校的所有教师都将接受到必要的培训,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和利用信息高速公路;(2)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都可以直接使用现代的多媒体电脑;(3)每一间教室都连上信息高速公路;(4)开发有效的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使其成为每所学校课程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9月,俄罗斯联邦政府制定了《信息化教育规划(2001~2005年)》。该计划明确规定,在2005年前,俄罗斯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系统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实现全日制学校的计算机拥有率达到1台/80人的目标,并使50%的全日制学校和70%的职业学校上网。2000年,日本文部省提出“信息化教育立国工程”计划,这一计划大约耗资15亿日元,由文部省、通产省、邮政省及相关民间企业合作实施。在全球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2000年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面对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的挑战,我们要增强紧迫性,在中小学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会议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此次会议宣告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朝着跨越式发展方向前进。正是在国际教育信息化整体趋势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才得出跨越式发展的决策。

2.信息素养理论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当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即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从此,人们开始对信息素养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1989年的报告中明确信息素养的概念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理论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信息技术教育指导理论。

信息素养理论引入到我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者相继翻译信息素养理论,并且将其本土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即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原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部>主任)的《信息素养论》,这本书在国内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而随后即有两篇非常经典的论著即东北师范大学董玉琦教授的《信息教育的概念与课题》以及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影响。信息素养理论指导了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例如,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就明确提出了信息素养为课程目标,并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重新充实和丰富信息素养的定义和内容。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

国际社会在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建设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美国政府历来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美国是比较早地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国家,在它的“2061计划”中专门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思想,并于1996年成立了评价和监控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展情况的组织。该组织对整合的进展进行跟踪评价,并每年发表一个报告,对本整合情况进行总结。

世界各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状况也影响了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就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于1998年6月设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并将其列入课题立项。1999年1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有数十所学校参加的“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开题会,“课程整合”项目开始走向有组织的研究阶段。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除了概念引用了国外的概念外,在具体教学模式方面也向美国学习了很多东西。WebQuest模式就是美国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我国经过引进和本土化之后,迅速成为一种在我国普及化的教学模式。

反思我国近二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对于国外的经验要借鉴和吸取有益的部分,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开创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篇7:小学信息技术发展规划

心得体会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都离不开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探究。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以数学的眼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数据观念的培养,就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的,最终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教学中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数据分析活动。

数据分析必须面对一堆数据,别说是小孩,就是大人,都有可能感觉枯燥乏味。因此,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选择合适的素材。在素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考虑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是以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作为引入的。老师问同学们平时喜欢看什么样的动画片,同学们的可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老师让学生初略统计出最喜欢看的几部,然后做一个统计图或者统计表。或者调查班级同学身高,体重情况等,这些素材都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二、鼓励学生思考,使学生在修正自己想法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数据分析,学生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我们还可以出示一幅“某商场一年四季衬衫和羽绒服销售情况统计图”统计图上分别罗列了衣服的销售情况和月份,只是没有表明具体是哪种衣服,然后让学生完成作业,根据销售情况说说随着季节的变化两种衣服的销售情况有何变化,那种衣服在什么季节销售最为火爆,很多学生会冒然答题,不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很有可能全军覆没。这时需要学生积极动脑,联系实际得出,衬衫的销售夏季是旺季,冬是淡季;而羽绒服则正好相反!从而轻松判断出事那种衣服!

三、加强分类与比较能力的训练。

分类与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数据分析观念。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得标准或特点,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分类,比较,整合,可以使学生的认知组成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从而获得结构性知识,培养了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比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指导学生把百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和应用分别进行归类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这样,把百分数的知识纳入分数的知识系统中,使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由“泛华”走向“集中”,学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

四、重视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篇8:小学信息技术发展规划

一、研究设计

1. 调查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广泛, 本调查限定为新课程理念、教师对新课程的实际态度、适应于新课程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情意。

2. 问卷设计和调查对象

调查工具为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在经过预调查检验基础上编制成的《新课程背景下北京市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按统一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把全市各小学按发展较好、一般和欠发展三层进行抽样, 抽取各区县共184所小学285名信息技术教师为样本, 样本占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数的19.2%。共发放问卷285份, 回收285份, 有效问卷283份, 有效率达99.3%。问卷采用现场答卷现场回收方式,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基于新课程的专业发展状况

(1) 对新课程理念及相关维度基本认同

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同分成了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以及整体观五个维度, 分别进行自评测量, 结果显示, 被调查教师在各维度上的自评得分都在3.5分 (满分为5分) 以上, 其中学生观和教师观认同度最高, 分别为4.318分 (标准差0.659) 、4.061分 (标准差0.652) , 而课程观和教学观认同得分不高, 为3.522分 (标准差0.700) 和3.811 (标准差0.462) 。说明即使在专业一致性及接受师范教育的人数比例并不理想的情况下, 教育部门通过多年的新课程培训,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已逐渐认同, 但可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没有课程标准、课程未受重视以及在操作层面存在困难等状况, 使得对课程观、教学观的认同得分偏低。

(2) 对新课程的实际态度低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同

统计得出, 对新课程理念认同得分的均值为3.811分 (标准差0.462) , 而对新课程实际态度自评得分仅为3.447分 (标准差0.676) 。又经频数统计, 对新课程实际态度得分在3分以下的人数占21.2%。这种现象说明, 在把理念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部分教师还存在困难。

(3) 教师的专业素质基本适应新课程需要

教师基本专业素质分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和专业发展意识。专业情意和专业知识自评得分较高, 为3.696 (标准差0.698) 和3.692 (标准差0.569) , 而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技能相对较低, 分别为3.603 (标准差0.550) 和3.573 (标准差0.475) , 总体得分为3.640 (标准差0.465) , 这反映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基本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但还需进一步提升。

(4) 专业素质发展较好和较低的状况

为了解教师具体得分的高低, 我们对50项题目自评得分进行了排序, 筛选出平均分高于4分和低于3分的选项 (见表1和表2) 。

从表中可以看出, 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活动过程认同度很高, 说明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践行新课程方面大多认同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也认为已经具备很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但在学科知识方面信心明显不足, 对教材的分析与处理上缺乏经验。

进一步比较高分和低分的选项还发现,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并不透彻:如“教学就是要能够把学科知识高效地传达给学生”、“在教学中我最关注的是完成教学任务”这两道反向题转为正向后平均分值很低, 仅为2.45和2.04, 但“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生成课程的过程”得分却高达4.04分;又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转变的认同, 自评得分为4.38, 但对于“教学就是要能够把学科知识高效地传达给学生”这一反向题转为正向得分却仅为2.04分。

(5) 专业发展不同维度上存在相关性

对被调查样本进行理念认同、实际态度和发展适应性进行相关检验的结果表明, 在p=0.01水平上三个维度两两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 (见表3) 。说明增强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教师实际态度的转变, 也利于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发展情意, 促进教师主动积极地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

**.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2.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同群体之间专业发展的差异性

(1) 城乡之间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呈阶梯状递减

按区域进行统计和比较后发现, 在新课程理念的认同、实际态度以及发展的适应性三个方面, 自评得分呈现由城区、近郊到远郊而逐渐递减 (见表4) 的变化, 近郊和远郊教师在课程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城区分别与近郊和远郊教师在教学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城区和远郊在能力的适应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p<0.05) (见表5) 。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2) 女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得分均高于男教师

新课程理念、实际态度和专业发展适应性三方面, 女教师自评得分均值均高于男教师, 但仅在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同方面男女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实际态度和专业发展的适应性两方面差异不显著 (见表6) 。造成该现象原因可能是男教师大多被学校分配从事教育信息化管理和维护工作, 而他们还承担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留教师身份和评定职称, 缺乏教学热情和专业发展主动性, 加之男教师工作任务一般比女教师繁重, 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发展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3) 工龄26年以上的教师课程观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工龄段教师, 11~15年工龄的教师实际态度和专业发展意识、专业情意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工龄段教师

对不同工龄段教师在专业发展各方面自评得分进行多重比较 (见表7) 发现, 26年工龄以上教师与其他工龄段教师在课程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表现为明显低于工龄段少的教师;工龄在11~15年的教师对新课程的实际态度以及专业发展意识和发展情意明显低于其他工龄段教师, 并存在显著差异。工龄段高的教师受传统课程观影响较大, 又面临退休, 进取心减弱, 是造成对新课程观的认同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而工龄在11~15年的教师, 具有较强的教学经验, 并且精力旺盛, 又有很强的技术运用水平, 正因如此, 往往承担过多的教学之外的工作, 任务繁重, 加之信息技术课程被边缘化的现状, 使他们热情消退, 造成了对新课程实际态度与专业发展意识和发展情意降低。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4) 初始学历为专科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低于本科和中专学历教师

许多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都表明, 随着学历的提升, 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越高。但在本调查中, 通过对初始学历不同的教师自评得分进行统计比较 (见图1) 后发现, 除课程观、学生观外, 专业发展自评得分均呈现由本科、中专、专科顺序的递减。专业发展水平最低的并非中专学历而是大专学历的教师, 这可能是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主要来源于上世纪毕业的中师生、非师范计算机相关专业专科生、师范院校本科生, 专科教师以非师范专业毕业为主, 缺乏教师教育相关课程的系统学习, 影响到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另一方面小学校录用专科学历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从事电教工作, 由此消弱了他们围绕教学需要而展开的主动学习新课程理念、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动机。

3.影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1) 促进专业发展的因素

学校整体氛围、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领导的组织引领、政策要求、学生情况、自身情况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 排在第一位的有学校氛围 (选择人数占总人数57.2%) 、教师间合作 (选择人数占总人数46.3%) 、校长影响 (选择人数占总人数的36%) 、课改推动 (选择人数占总人数的25.4%) 。对教师们来说, 学校是他们进行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 学校的整体要求、教科研活动、教学制度、办学理念等会影响他们的专业发展, 而教师间的合作有利于克服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掌舵人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 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对某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会影响到相关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

(2) 阻碍专业发展的因素

阻碍专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前三位分别是:教育政策变化快 (选择人数占总人数的29.2%) 、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低 (选择人数占总人数的28.1%) 、课程改革频繁 (选择人数占总人数的27.6%) 。由此可见, 部分教师对教育或课程改革的态度较为消极, 还有部分教师对当前的工作和待遇并不满意, 影响了工作情绪, 进而影响到专业发展情意。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在调查统计的数据中, 名师指导 (选择人数占总人数76.3%) 、教育专家现场指导 (选择人数占总人数64.3%) 、脱产进修 (选择人数占总人数62.2%) 被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们认为是促进专业发展最有效的措施, 说明他们对专业发展有深刻体验, 既需要实践经验十分丰富的名师的指导, 也需要理论丰富的教育专家现场指导, 而脱产有助于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学习。

在问及教师最需要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时, 教育理论知识 (占45.6%) 、科研能力 (占37.8%) 、教学技能 (占36.4) 占选择人数前三位, 说明这些教师已认识到理论、科研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性, 但也反映出他们对这些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渴望能得到有效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在专业发展的内容上, 新课程理念中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发展很好;课程观、教学观以及整体认同方面发展较差;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专业情意不高, 专业发展意识不强。

从专业发展的过程看,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于新课程的专业发展目前还处于对理念的认同阶段, 对新课程的实际态度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理念到实际态度的转变仍需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发展意识与专业情意以及实际态度之间都存在着正相关, 说明对新课程理念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增强和专业情意的提高, 从而实现实际态度的转变。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不同群体之间还存在着专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主要表现为城郊之间、男女教师之间、初始学历为专科的教师与其他学历的教师之间以及11~25年工龄的教师与其他工龄教师之间, 专业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2. 建议

加强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建立以信息技术作品、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解决为主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内容, 来促使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扭转在教师中特别是常态课中仍存在的以软件使用、知识掌握为目标的评价内容, 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促使新课程理念得到教师的广泛理解与认同, 并能主动贯彻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

把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 多为他们提供与新课程理念相符的教学案例的观摩和研讨, 为教师提供基于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指导和帮助, 重视常态课、关注每位教师的教学, 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更多的展示教学、接受评价的机会。

减轻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之外的工作量, 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课程、准备教学;作为国家级课程, 必须保证严肃性, 采用上级抽查等形式, 避免课程被随意占用、挪用;采用讨论等形式增强学校领导和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形成积极而正确的认识, 以达到学校愿意给时间、教师愿意主动发展的目的。

采用城区和远郊学校教师互换、交流、建立共同体等方式, 提升远郊区县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由于第一学历是专科的教师大多未曾有过师范学历教育的经历, 应为他们提供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培训, 提升他们的教育理念;对11~25年工龄的教师多关心他们的个人发展, 尽量消除他们的职业倦怠心理, 使其丰富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教学经验能在课程实施中得以充分发挥与利用。

参考文献

[1]2002~2003学年度—2005~2006学年度.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展规划处编 (内部资料) .

[2]贾积有, 汪琼, 陈维超等.教师信息素养影响的定量分析——以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调查为例.电化教育研究, 2008 (8) .

[3]林万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电化教育研究, 2010 (3) .

[4]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星光灿烂初三半命题作文下一篇:实验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