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24-04-23

镇康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精选9篇)

篇1:镇康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门头沟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门头沟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门头沟区统计局 门头沟区经济社会调查队

2008年5月7日

根据国务院及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决定,我区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6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6。门头沟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普查对象为地域内的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和镇人民政府。普查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土地利用、农村劳动力及就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服务、农村居民生活,以及乡镇、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农业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所有普查对象由普查员进行逐个查点和填报。全区共组织动员了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各级普查机构工作人员1718人,填报普查表8万多张。通过普查,掌握了我区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情况。

按照市农普办的要求,门头沟区农普办组织了数据质量抽查,评估了普查数据质量:一是采用分层两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区抽选了85个住户进行再次访问,并与普查登记结果进行比较核实;二是随机从全区抽选200个普查小区的基础数据,对普查表的抄录、填报、识别等方面的差错进行全面检查。综合抽查结果显示,农业普查应登记户的漏报率为0,原始数据差错率为0.09%。数据质量达到设计标准。根据《全国农业普查条例》的有关规定,门头沟区农普办、门头沟区统计局和门头沟区经济社会调查队将分期发布普查公报,向社会公布普查的主要结果。

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情况

门头沟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共调查了9个镇,177个行政村,33046个农村住户[1],其中居住在行政村地域内的农村常住户[2]为31613户,农村常住人口94085人。

一、农业基本状况

2006年末,门头沟区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13088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3]274个。农村农业从业人员[4]12943人。农业技术人员[5]369人。

二、农村基础设施

2006年末,门头沟区6个镇地域内有火车站,占66.67%;5个镇地域内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占55.56%; 8个镇有邮电所,占88.89%;9个镇有储蓄所,占100%;6个镇有公园,占66.67%;5个镇有综合市场,占55.56%;1个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占11.11%。

门头沟区5个镇实施集中供水[6],占55.56%;4个镇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7],占44.44%;2个镇有垃圾处理站[8],占22.22%。

门头沟区177个村[9]通公路,占100%;177个村通电,占100%;177个村通电话,占100%;177个村能接收电视节目,占100%。163个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10],占92.09%;148个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11],占83.62%;10个村有沼气池,占5.65%;47个村完成改厕[12],占26.55%;57个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占32.20%。

三、农村社会服务 2006年末,门头沟区1个镇有职业技术学校,占11.11%;1个镇有广播、电视站,占11.11%;9个镇有医院、卫生院,占100%;9个镇有敬老院,占100%。

117个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占66.11%;101个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占57.07%。7个村有幼儿园、托儿所,占3.95%; 97个村有体育健身场所,占54.80%;130个村有图书室、文化站,占73.45%; 87个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占49.15%。145个村有卫生室(站、所)[13],占81.92%;126个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占71.19%; 7个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占3.95%。

四、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

2006年末,门头沟区农村劳动力资源[14]总量70224人,其中男性占54.88%。农村从业人员51751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73.69%。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5]10984人,其中男性占65.63%。

五、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2006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6]86.23平方米。95.39%的住户拥有自己的住宅。97.59%的住户使用管道水。14.05%的住户炊事能源以煤气、天然气为主。

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00台,固定电话74部,手机74部,电脑10台,摩托车4辆,生活用汽车10辆。

六、评价监测体系初步测算结果

根据农业普查结果,对门头沟区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全面小康进程两个评价监测体系进行初步测算。2006年,门头沟区农村城镇化综合实现程度为62.08%;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为88.75%。注:

1.农村住户:作为门头沟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登记对象的住户包括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村住户包括集体户和家庭户。

2.农村常住户:是指在农村居住一年以上的家庭户。普查公报中,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资料范围均为常住户口径。

3.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是指在农业用地和单独的设施中经营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并达到以下标准之一的住户和单位:

① 年末经营耕地、园地、养殖水面面积在0.1亩及以上; ② 年末经营林地、牧草地面积在1亩以上;

③ 年末饲养牛、马、猪、羊等大中型牲畜1头及以上; ④ 年末饲养兔等小动物以及家禽共计20只及以上;

⑤2006年全年出售和自产自用的农产品收入超过500元以上; ⑥ 对本户或本单位以外提供农林牧渔服务的经营性收入在500元以上,或者行政事业性农林牧渔服务业单位的服务事业费支出在500元以上。

普查公报中,农业生产基本状况和生产条件的资料范围是我区全部的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既包括农村地域也包括城镇地域内的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4.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是指在2006年农村从业人员中,以农业为主要行业的从业人员。包括我区全部农村住户中的农业从业人员。

5.农业技术人员:指2006年末,农业从业人员中受过各种专业技术培训或掌握某项专门技能并具有各种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且必须有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档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等级以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上登记的为准。包括我区全部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的农业技术人员。6.实施集中供水的镇:指本镇镇区内,通过管道系统对镇区居民进行集中供水。集中供水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自来水或者饮用水的标准。不符合国家自来水或饮用水标准,或者水质未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检验认定为合格的,虽然其形式为集中供水,也不算集中供水。

7.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的镇:是指镇区居民的生活污水纳入污水收集管网并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8.有垃圾处理站的镇:是指在镇区内有对垃圾进行集中、转运或各种无毒化处理的垃圾清理场所。不包括只存放垃圾,但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垃圾堆放场所。

9.村:指村民委员会所辖地域和有集体所有制农业用地或有农业户籍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地域,门头沟区就是指行政村。

10.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的村:是指年底本村村委会驻地的住户的生活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消毒等处理。来自自来水厂的饮用水视为经过集中净化处理。

11.实施垃圾集中处理的村:是指本村地域内,有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垃圾集中处理,或者虽然没有垃圾处理设施,但是对垃圾实行统一集中清运。

12.完成改厕的村:指本村地域内基本消灭了露天粪缸、粪坑、旱厕、简易厕所,大多数或全部居民使用带有化粪池、沼气池或三隔池厕所,部分居民使用公共厕所或其他村里指定的定点场所作为倾倒粪便的场所。

13.卫生室:指在本村地域内,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由村集体或个人举办的卫生机构。卫生室(所、站)有固定场所,从事医疗活动,承担管理职能。不包括专科的牙医室,以及主要从事药品销售活动的单位。

14.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指2006年末农村住户常住人口(即在本户居住6个月以上人口)中16周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15.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是指农村住户户籍从业人员中,2006年到本镇行政管辖区域以外从业1个月及以上的人员。

16.住宅面积:指本户拥有的全部住宅的建筑面积,包括自住、租出和空置的住宅建筑面积。

篇2:镇康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屯昌县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屯昌县统计局 2018年4月16日

为摸清“三农”基本国情,查清“三农”新发展新变化,根据省政府农普办的统一部署,县政府组织开展了我县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6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6年度。普查对象包括农业经营户,居住在农村有确权(承包)土地或拥有农业生产资料的户、农业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普查主要内容是农业生产能力及其产出、农村基础设施及其基本社会服务和农民生活条件等。农业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由普查员对所有普查对象进行逐个查点和填报。全县共组织动员了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各级普查机构的工作人员851人,登记了41064户农户、119个村级单位、941个农业经营单位;组织26名工作人员对粮食等大宗农作物播种面积进行卫星遥感测量,实地调查了90个样方和18个抽中普查区,实施了12架次整村无人机飞行测量,掌握了全县主要农作物种植空间分布,取得了全县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事后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我县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在普查对象的覆盖误差、普查指标的计量误差等方面均在设计范围之内,普查数据真实可靠。

根据《全国农业普查条例》的有关规定,县政府农普办和县统计局将分期发布普查公报,向社会公布普查的主要结果。

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

我县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共调查了8个镇;119个村,其中104个行政村,15个涉农居委会;662个自然村;37个2006年以后新建的农村居民定居点。

一、农业经营主体

2016年,全县共有941个农业经营单位。2016年末,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总数1347个,其中,农业普查登记的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725个;农业经营户40116户,其中,85户规模农业经营户。全县共有农业生产经营人员76833人。

二、农业机械拥有量

2016年末,全县共有拖拉机1631台,耕整机4378台,旋耕机267台,机动脱粒机523台,排灌动力机械4884套。

三、土地利用 2016年末,耕地面积33.33千公顷,实际经营的林地面积(不含未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的生态林防护林)51.42千公顷,实际经营的牧草地(草场)面积0.053千公顷。(注[1]:耕地面积使用国土部门数据)

四、农村基础设施

2016年末,在乡镇地域范围内,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占62.5%;100%的村通公路。

2016年末,全县100%的村通电。16.8%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

2016年末,100%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100%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100%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12.6%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71.4%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

五、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2016年末,100%的乡镇有图书馆、文化站,12.5%的乡镇有剧场、影剧院,25.0%的乡镇有体育场馆,12.5%的乡镇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73.9%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

2016年末,100%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100%的乡镇有小学;24.4%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

2016年末,100%的乡镇有医疗卫生机构,100%的乡镇有执业(助理)医师,100%的乡镇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85.7%的村有卫生室。

[1]

六、农民生活条件

2016年末,99.8%的户拥有自己的住房,38.7%的户使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74.0%的户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

注:

1.乡镇:指行政建制是乡、镇,包括重点镇、非重点镇和乡。不包括街道办事处和具有乡镇政府职能的农林牧渔场等管理机构。

2.村:指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所辖地域。

3.自然村:指在农村地域内由居民自然聚居而形成的村落,自然村一般都应该有自己的名称。

4.农业经营户:指居住在屯昌县内,从事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农业经营户。

5.规模农业经营户:规模农业经营户指具有较大农业经营规模,以商品化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户。规模化标准为:

种植业:一年一熟制地区露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达到100亩及以上、一年二熟及以上地区露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达到50亩及以上、设施农业的设施占地面积25亩及以上。

畜牧业:生猪年出栏200头及以上;肉牛年出栏20头及以上;奶牛存栏20头及以上;羊年出栏100只及以上;肉鸡、肉鸭年出栏10000只及以上;蛋鸡、蛋鸭存栏2000只及以上;鹅年出栏1000只及以上。林业:经营林地面积达到500亩及以上。

渔业:淡水或海水养殖面积达到50亩及以上;长度24米的捕捞机动船1艘及以上;长度12米的捕捞机动船2艘及以上;其他方式的渔业经营收入30万元及以上。

农林牧渔服务业:对本户以外提供农林牧渔服务的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及以上。

其他:上述任一条件达不到,但全年农林牧渔业各类农产品销售总额达到10万元及以上的农业经营户,如各类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大户等。

6.农业经营单位:指屯昌县内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法人单位和未注册单位,以及不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法人单位或未注册单位中的农业产业活动单位。既包括主营农业的农场、林场、养殖场、农林牧渔场、农林牧渔服务业单位、具有实际农业经营活动的农民合作社;也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学校、科研单位、工矿企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基金会等单位附属的农业产业活动单位。

7.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指在农业经营户或农业经营单位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累计30天以上的人员数(包括兼业人员)。

8.农民合作社:指有合作社的名称,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关于合作社性质、设立条件和程序、成员权利和义务、组织机构、财务管理等要求,有农业生产经营或农林牧渔服务,名称为农民合作社的农民互助性经济组织。包括已在工商部门登 记,以及虽未登记但符合上述要求的农民合作社,不包括以公司名称登记注册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社区经济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也不包括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非农行业的农民合作社。

9.拖拉机:指发动机额定功率在2.2千瓦(含2.2千瓦)以上的拖拉机,包括小四轮与手扶式。

10.耕整机:指自带发动机驱动,主要从事水田、旱田耕整作业的机械,包括微耕机、田园管理机等。

11.旋耕机:指与拖拉机配套完成耕、耙作业的耕耘机械。12.播种机:包括条播机、穴播机、异型种子播种机、小粒种子播种机、根茎类种子播种机、撒播机、免耕播种机等。

13.水稻插秧机:指自带动力驱动作业,用于水稻插秧的机械。

14.联合收获机:指能一次完成作物收获的切割(摘穗)、脱粒、分离、清选等其中多项工序的机械。包括稻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获机。

15.机动脱粒机:指由动力机械驱动专门进行农作物脱粒的作业机械。

16.实际经营的林地面积:指普查年度内,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经营单位实际用于经营的林地面积。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 流、沟渠的护堤林。不包括未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的生态林防护林。

17.实际经营的牧草地(草场)面积:指普查年度内,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经营单位实际用于经营的牧草地(草场)面积。牧草地指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18.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乡镇:指在乡镇辖区内有符合中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的高速公路出入口。

19.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指本村地域内有为网上购物等新型商品交易模式服务的配送站点。

20.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的乡镇:指全部或部分住户通过城乡自来水管道网饮用自来水的乡镇。

21.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指本村地域内有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垃圾集中处理,或者虽然没有垃圾处理设施,但是对垃圾实行统一集中清运处理。

22.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指本村地域内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污水集中处理,或者虽然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但是对污水实行统一集中收集由其他单位处理。

23.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的村:指本村地域内完成或部分完成了露天粪缸、粪坑、旱厕、简易厕所的改造,大多数或全部居民使用带有化粪池、沼气池或三隔池厕所,部分居民使用公共厕所或其他村里指定的定点场所作为倾倒粪便的场所。

24.有图书馆、文化站的乡镇:指在乡镇辖区内有经过文化 管理部门批准,并对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和文化站,不包括单位内部的图书室。

25.有剧场、影剧院的乡镇:指乡镇辖区内有独立核算的专用剧场和属文化部门主管的能演出戏剧的影剧院、兼映电影的剧场,以及附属在剧院、团公开营业的非独立核算的剧场、排演场。

26.有体育场馆的乡镇:指在乡镇辖区内有体育场和体育馆。体育场指有400米跑道(中心含足球场),有固定道牙,跑道6条以上并有固定看台的室外田径场地。体育馆指有固定看台,可供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等项目训练比赛活动用的室内运动场地。包括学校或企事业单位的对外开放的各类体育场馆,但不包括体育健身广场。

27.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的乡镇:指在乡镇辖区内有经过有关管理部门批准,供居民休闲游玩的地方。

28.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指本村地域内有由村集体、个人或其他机构举办的主要以服务公众为目的的、有固定场所和必要设施的体育活动站、馆、场所等。

29.有幼儿园、托儿所的乡镇(村):指乡镇(村)辖区内有幼儿园、托儿所,包括学前班,以及虽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但却有一定规模(儿童数超过10人)的个人办幼儿园、托儿所。

30.有小学的乡镇:指乡镇辖区内有经过县及县以上教育部门批准,以招收适龄儿童为主实施小学教学计划的学校。

31.有医疗卫生机构的乡镇:指在乡镇辖区内有从卫生行政 部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许可证》,或从民政、工商行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取得法人单位登记证书,为社会提供医疗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服务或从事医学科研和医学在职培训等工作的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32.有执业(助理)医师的乡镇:指在乡镇辖区内有1名或 1名以上具有《医师执业证》及其“级别”为“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且实际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人员,不包括有执业证但实际从事管理工作的医师。

33.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的乡镇:指在乡镇辖区内提供食宿、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伤残革命军人休养院、复退军人慢性病疗养院、复退军人精神病院、光荣院、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福利院、老年收养性机构(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收养性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乡镇。

34.有卫生室的村:指本村地域内,有经县及以上医疗主管部门许可,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创办的卫生室(所、站)。卫生室(所、站)需要拥有固定经营场所,主要从事医疗卫生活动。不包括专业的牙医室,以及主要从事药品销售活动的单位。

35.住房:一般指有墙、顶、门、窗等结构,周围有墙,能防风避雨,供人居住的房屋。按照各地生活习惯,可供居住的窑洞、竹楼、蒙古包、帐篷、毡房、船屋等也包括在内。

36.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指通过自来水厂或集中净化设 施进行净化和消毒、并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供人们生活的水。

篇3:镇康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08年物流主体行业企业法人个数为148289家,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110%,其中道路运输企业增长了11 9%,水上运输企业增长了58%,装卸搬运企业增长了1 28%,仓储企业增长了71.9%。

从业人员1020.2万人,增长了35.2%,其中道路运输企业增长64%,装卸搬运企业增长68%,仓储企业增长28%。

资产总额74303.4亿元,增长105%,其中道路运输业增长165%,水上运输业增长121.7%,装卸搬运业增长223%,仓储业增长121%。

营业收入31168亿元,增长172%,其中道路运输业增长了268%,水上运输业增长了144%,装卸搬运业增长275%,仓储业增长237%。

营业利润3270.2亿元,增长220%,其中道路运输业增长了517%,水上运输业增长了143%,装卸搬运业增长298%,仓储业增长918%,

二、企业平均规模

与2004年相比,所有物流行业的单个企业人数都在减少,说明用人单位人数并没有随着资产的增长而同比增加。平均资产,道路运输业增长20.3%,水上运输业平均增长40%,仓储业平均增长29%;平均营业收入与2004年相比,道路运输业增长68%,水上运输业增长54%,装卸搬运业增长64.5%,仓储业增长97%;平均营业利润,道路运输业增长184%,水上运输业增长53.6%,装卸搬运业增长73.6%,仓储业增长495%,只有铁路行业平均利润下降94%。

从表三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仓储业的平均资产增长比例在所有物流主体行业中处于较低的水平,只有29.09%,仅高于铁路运输业,但是仓储业的平均营业收入增长比为96.9%,平均营业利润的增长比为494.83%,两者在所有物流主体行业中都处于第一的位置,这说明我国仓储业正处在快速增长期,与2004年相比仓储业在创利能力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三、行业效益比较

从表四中看出,仓储业的效益较2004年有大幅度提高,总资产利润率增长了356.52%,营业收入利润率增长207.69%,人均创利增长了696.61%,均远远高于其他物流主体行业。水上运输业则保持较高的收益水平,道路运输业虽然在2008年收入利润率为20.9%,但人均利润却仍低于水上运输业。

四、各省市仓储业情况分析

全国30个省市区发布的仓储业调查结果

1、盈利最高的省份是山东,盈利70.8亿元,其次是江苏为27.27亿元,辽宁为21.5亿元,福建为20.46亿元,河南为16.9亿元。有5个省区行业亏损,分别为青海、广西、西藏、宁夏、贵州,亏损额最大的是贵州省,亏损8.9亿元。

2、仓储企业数最多的是山东,为2883家,其次是上海1612家,广东1 1 63家,江苏1200家,河南1025家。长三角地区仓储企业数3367家,环渤海地区为2301家,珠三角地区1163家;上述三个地区6831家,占全国仓储企业数的40%,这一比例比2004年降低了10个百分点。

3、营业收入最高的省份是山东,为494亿元,其次是河南332亿元(本人对以上数字表示怀疑,因为这两省业务收入均高于有6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的上海),上海为228.5亿元,江苏为242.3亿元,广东为213亿元。

4、仓储业总资产最多的是内蒙古,为640亿元;其次是广东,为478亿元,北京442亿元,上海441亿元,江苏352亿元。

5、仓储业资产利润率最高的是山东,为66.95%,其次是重庆,为20.43%,海南16.07%,吉林14.22%,河南12.25%。

6、仓储业营业收入利润率最高的是重庆,为25.65%,其次是陕西为22.03%,湖南20.2%。吉林14.69%,辽宁14.65,山东14.25%。

7、万元资产收入最高的是山东,为46942.07元,其次是河北,为38629.41元,河南24105.07元,海南14821.43元,吉林9675.68元,重庆7967.68元,江苏6887.44元,西藏6806.72元。

8、平均每企业资产最高的省份是广西,为27927.17万元,以下分别是内蒙18497.11万元,北京6616.77万元,黑龙江4447.14万元,宁夏4285万元。

9、平均每单位用人最多的省份是黑龙江,为54.8人,以下分别是重庆50.63人,江西46.48人,湖南38.37人,贵州37.16人,河南36人。

注: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均含客运,客货比例没有提供。

五、仓储业普查数据中的异常情况

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料来说明部分数据异常的原因,但我们认为应把这些异常列举出来。

一是仓储业利润增长过快,四年间增长9倍多,这在正常的经济发展中是不可想象的。仓储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保管收入、装卸搬运收入、加工收入等,但这些收入都需要来自投资:土地投资、库房投资、设备投资等。在过去的四年中,仓储投资只增长了121%,从业人数增长28%,这一切都表明,仓储业的利润增长数不完全依赖于投资的增长。

二是仓储业每万元资产的业务收入为5305元,道路运输业为3752元,水上运输业为4761元,装卸搬运业为9140元。但是,河南仓储业每万元资产收入为24105元,山东为46853元,河北为38629.4,海南为14821元。如此高额的收入是与其资产量不匹配的。

三是仓储业的资产利润率为4.2%,而山东仓储业的资产利润率高达66.8%,不知道山东仓储企业都在做何种业务,才有如此高的利润率。

四是吉林省2004年资产总计为101.67亿元,2008年为37亿元,下降了63.6%,营业收入2004年为40亿,2008年为35.8亿,减少了10.5%,而利润却由2004年的亏损2.8亿上升至2008年的5.26亿。企业个数从228个增到555家,每单位的平均资产为666.67万元。资产减少、收入减少、利润激增,令人费解。

如果剔除异常省份数据,则全国仓储业平均资产利润率为2.37%,平均收入利润率为5.9%,分别比2004年增长158%和127%,这样的数据还靠谱。

篇4: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主要数据

2001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1年12月31日,对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除城乡住户和个体工商户以外的所有法人单位及其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普查结果表明:

2001年末,我国共有法人单位510.7万个,比1996年增加55.2万个,增长12.1%。其中,企业法人302.6万个,占59.2%;机关、事业法人102.6万个,占20.1%;社会团体法人10.6万个,占2.1%;居(村)委会79.2万个,占15.6%;其他法人15.7万个,占3%。我国共有产业活动单位708.8万个,比1996年增加了73.6万个,增长11.6%。全国基本单位的发展变化,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全国半数以上法人单位集中于东部地区,拥有量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东部地区拥有法人单位286.1万个,占全国的56%;中部地区133.7万个,占26.2%;西部地区90.9万个,占17.8%。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看,名列全国前10位的依次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上海、北京、河北、辽宁。

二、新开业企业分布相对集中。1997年至2001年,我国新开业企业共154.5万家。其中,60%以上集中在江苏、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山东和辽宁;80%以上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61%为私营企业。

三、国有、集体企业仍是就业的主渠道,私营企业也创造了可观的就业岗位。2001年末,我国国有、集体企业单位数分别占全部企业的12.2%和28.3%,从业人员占30.6%和22.8%;私营企业单位数占43.7%,从业人员也占到将近20%。这种情况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逐渐得到加强,并在解决我国劳动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第三产业单位增加较多,成为我国扩大劳动就业的新途径。2001年末,我国从事第三产业的产业活动单位共有539.5万个、从业人员9379.9万人,比1996年分别增加81.3万个、552.6万人;从事第二产业的单位160.9万个、从业人员11790.2万人,比1996年分别减少7.5万个、1849.6万人,其中采掘业减少3.2万个、308.3万人,制造业减少6.1万个、1622.2万人。这种变化表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从业人员正逐渐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正成为今后扩大劳动就业的新的主要途径。

五、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仍占支配地位。在全部法人单位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法人单位数虽然占14.9%,但其资本金及年营业收入分别占56.2%和49.6%。其中在采掘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保险业及铁路运输业等行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本金和年营业收入均占70%以上,表明国有企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六、私营经济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总体实力增强。2001年末,全国共有私营企业132.3万家,五年年均增长24.5%;从业人员年均增长31.6%;资本金年均增长35.8%;年营业收入比1996年增长了6.8倍。二是行业分布逐渐趋向新兴服务业。在私营企业中,从事制造业的63.9万家,所占比重比1996年下降11个百分点,而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企业数量所占比重提高了7个百分点;公证、律师、会计、审计、统计等咨询服务业单位数,年均增长115.3%;房地产业、旅游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单位数,年均增长接近或者超过了70%。三是企业规模明显扩大。从业人员在500人以上的企业个数达到1996年的15倍。私营企业平均拥有从业人员24人,比1996年增加6人;平均拥有资本金106.3万元,比1996年增加37.6万元。

单位总体状况

2001年末,我国共有法人单位510.7万个,比1996年增加55.2万个,增长12.1%。其中,企业法人302.6万个,占59.2%;机关、事业法人102.6万个,占20.1%;社会团体法人10.6万个,占2.1%;居(村)委会79.2万个,占15.6%;其他法人15.7万个,占3%。

2001年末,我国共有产业活动单位708.8万个,比1996年增加73.6万个,增长11.6%(见图1)。

从地区分布情况看,全国半数以上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集中于东部地区,单位拥有量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2001年末,东部地区拥有法人单位286.1万个,占全国的56%;中部地区133.7万个,占26.2%;西部地区90.9万个,占17.8%。东部地区拥有产业活动单位369万个,占全国的52%;中部地区202.6万个,占28.6%;西部地区137.2万个,占19.4%(见图2)。

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看,2001年末,拥有法人单位数名列全国前10位的依次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上海、北京、河北、辽宁,占全国的58.4%。拥有产业活动单位数名列全国前10位的依次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四川、上海、河北、湖南、安徽,占全国的55.1%(见表1)。

行业分布状况

从国民经济行业的分布看,2001年末,在各类产业活动单位中,从事制造业的单位131.9万个,占18.6%;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33.6万个,占18.8%;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85.6万个,占12.1%;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42.9万个,占20.2%。全国产业活动单位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以上四个行业,占69.7%(见表2)。

2001年末,在各类产业活动单位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单位8.4万个,比1996年减少0.1万个;第二产业160.9万个,减少7.5万个;第三产业539.5万个,增加81.3万个。2001年末,在各类产业活动单位中从业的人员,第一产业407.8万人,比1996年减少105.4万人;第二产业11790.2万人,减少1849.6万人;第三产业9379.9万人,增加552.6万人。从业人员逐渐由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劳动就业的主渠道。

企业所有制结构

2001年末,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企业)占12.2%,集体企业(包括集体、集体联营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占28.3%,私营企业占43.7%,股份制企业(包括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占9.9%,外商投资企业占1.9%,港澳台投资企业占2.7%,其他企业(包括国有与集体联营、其他联营和其他内资企业)占1.3%。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的人员中,国有企业占30.6%,集体企业占22.8%,私营企业占19.2%,股份制企业占16.6%,外商投资企业占3.9%,港澳台投资企业占6.1%,其他企业占0.8%(见表3)。

2001年末,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包括相对控股)企业法人单位数占14.9%,其资本金及年营业收入分别占56.2%和49.6%。在采掘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本金和年营业收入分别占81%和72.2%;在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中分别占82%和85.7%;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分别占80.5%和71%;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分别占81.7%和85.8%;在金融、保险业中分别占85.9%和87.6%;在铁路运输业中分别占99.2%和98.5%。上述各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本金和年营业收入均占70%以上。

企业规模结构

从企业的从业人员规模看,2001年末,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中,50人以下的小企业248.5万个,占82.1%,比1996年增加46.1万个,增长22.8%;1000人及以上的大企业1.9万个,占0.6%,比1996年减少0.2万个,下降10.5%(见图3)。

从企业的营业收入规模看,2001年末,我国年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183.1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60.5%,比1996年增加14.6万个,但比重下降3.6个百分点;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大企业3.2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1%,比1996年增加1.2万个,增长60%。其中,1亿至10亿元的企业3万个,比1996年增加1.1万个;10亿至100亿元的企业2154个,增加945个;100亿元以上的企业100个,增加32个(见表4)。

从企业的资产规模看,2001年末,我国固定资产原值在1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229.8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76%,比1996年增加16.9万个,但比重下降了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原值在1亿元以上的大企业2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0.6%,比1996年增加1.1万个,增长116%。其中,1亿至10亿元的企业1.8万个,比1996年增加近1万个;10亿至100亿元的企业1693个,增加923个;100亿元以上的企业147个,增加46个(见图4)。

普查数据质量

篇5:镇康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宝坻区统计局

2011年05月17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天津市政府、宝坻区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

宝坻区常住人口为799057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5224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46817人,增长22.51%。年平均增长率为2.05%。

二、家庭户人口

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12237户,家庭户人口为65876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2人减少0.42人。

三、性别构成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27600人,占总人口比重53.51%;女

性人口为341457人,占总人口比重46.49%。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1.01上升为115.11。

四、年龄构成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91579人,占总人口比重11.46%;15-64岁人口为643780人,占总人口比重80.57%;65岁及以上人口为63698人,占总人口比重7.9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2.7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1.7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38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3107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9461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00542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8783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548人上升为6638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9338人上升为1182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7346人上升为5006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9878人下降为23479人。

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055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8642人,文盲率由7.93%下降为2.57%,下降5.36个百分点。

注 释:

[1]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 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3]常住人口,是普查登记的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4] 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篇6: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提纲

根据国家普查制度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06年底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一、什么是农业普查

(一)农业普查是一项大规模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时间、统一调查项目、统一填写方法,对所有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以及所有涉农情况进行的全面调查登记。

(二)农业普查的目的:查清近10年来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变化情况,为研究确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各项社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三)农业普查的原则:农业普查采用属地原则,凡在我国境内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都必须进行登记,而且一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只能在其所属地区进行登记。

(四)农业普查的调查范围和对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单位、农村住户、行政村和乡镇。普查范围涉及全国3万多乡镇、60万多个村委会、2亿多农户。

(五)农业普查的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国情,并参照2010年世界农业普查方案,此次普查主要包括6个方面:一是从事第一产业活动单位和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二是乡(镇)、村委会及社区环境情况;三是农业土地利用情况;四是农业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五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情况;六是农民生活质量情况。

(六)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标准时间:时期标准是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时点标准是2006年12月31日。

(七)农业普查的进度安排:2005—2006年12月底进行普查准备,重点是建立普查机构、落实普查经费、组织开展普查试点和现场人员的培训工作。2007年1月1日开始入户普查,4月1日到12月底主要工作是质量检查、数据处理、数据评估和发布,2008年进行数据库建立、数据开发与工作总结。

二、为什么要进行农业普查

(一)国家普查制度规定,逢六的年份进行农业普查。1996年成功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进入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只有实施第二次农业普查,才能将过去十年来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更全面、更系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有助于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国情国力。

(二)农业普查是适应不断强化的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全面监测农村经济运行状况的手段。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客观形势的变化,对政府宏观管理与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普查资料既能反映微观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情况,也能够全面反映整个农业发展态势,为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翔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三)农业普查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农村不能实现小康,全国的小康就不能实现。进行农业普查有利于充分了解和掌握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要素等基本数据,摸清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家底,掌握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发现农村小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四)农业普查是进一步加强农村统计工作的有效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统计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统计方法制度由以全面统计为主向以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辅之以全面报表、重点调查、科学核算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方法体系转变。普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抽样调查提供科学系统的抽样框,为进一步搞好抽样调查、做好常规的农村统计工作、搞准农村社会经济情况提供基础。

三、如何搞好第二次农业普查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国农业普查不仅是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所瞩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组织强有力的农业普查领导班子及其办事机构,选调强有力的普查骨干队伍,创造农业普查工作正常进行所必须的条件。

二是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农业普查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需要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并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任务。

三是积极筹措并落实经费。进行农业普查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保证,国家财政已经拔出部分经费支持农业普查,各级政府也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分级负担普查经费的要求,积极筹措普查经费,同时也要注意节约使用普查经费,保证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四是做好宣传工作,搞好社会动员。农业普查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参与,普查对象涉及2亿多农户,宣传工作既要搞好领导的大动员,也要搞好普查队伍的大动员;既要搞好思想动员,也要搞好组织动员,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普查的积极性。

五是做好普查员的培训工作。农业普查内容广泛、调查项目多种多样,各地应积极组织对普查人员的培训,使普查人员充分了解普查的内容,准确理解调查项目的含义,保证普查质量。

六是如实填报。每个被调查单位都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搞懂普查项目与内容,充分理解普查项目的含义,实事求是,如实填报。对于一些敏感指标,普查人员一定要为普查对象保密。

篇7:镇康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郭志雄同志是茶陵县思聪乡人民政府行政秘书兼统计员,自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启动,就义不容辞地挑起农业普查工作的重担。以自己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为农业普查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认真学习,精通业务

面对全新的工作,为了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郭志雄同志带头积极参加县业务培训,认真学习农普知识,工作中经常向上级业务部门请教,做到了业务精通,在指导普查员时做到游刃有余。在集中组织培训村、组基层普查员时,针对基层普查人员文化基础差,郭志雄同志精心准备通俗易懂的普查教案,认真对其进行培训,细心讲解农业普查相关知识,并对授课中出现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确保授课培训扎实有效

二、钻研突破,勇挑重担

在农业普查前期,专业授课人员少,郭志雄同志主动承担农普知识授课任务。培训中,通过他耐心细致的讲解,村、组基层普查员高标准、高质量的掌握了普查的知识。在农业普查后期,工作数据技术含量高,在农普办技术人员缺乏的情况下,郭志雄同志敢于挑战新技术,主动挑起数据工作重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新知识,成为数据录入、审核的主要骨干力量。数据录入、审核工作,操作起来要几个月的时间,面对枯燥的表格和巨大的工作量,他从来都没有过厌倦,也从不计较得失,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普查数据工作中去,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所担负的数据录入、审核工作得到了上级业务机关的充分肯定。

三、忘我工作、求之必到

篇8:镇康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绝大多数的实证研究都证实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但也有一些研究结果发现, 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的作用并不显著, 甚至有时起负向作用, 即“农村人力资本作用之谜”或“农村人力资本陷阱”。

我国部分学者就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的作用问题进行过研究, 以探讨“农村人力资本陷阱”问题。周晓利用我国1989-1995年29个省的数据说明人力资本对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 但这种作用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更为明显[1]。李勋来、李国平、李福柱选取1983-2002年为研究区间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产出增长的关系, 以验证我国是否存在“农村人力资本陷阱”问题, 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我国农村产出的贡献率低[2]。孙敬水、董亚娟利用我国30个省份1997-2004年的统计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 认为人力资本水平对农业经济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外部效应, 但农业生产函数中物质资本的弹性显著大于人力资本弹性, 说明我国农业仍然有明显的传统农业的特点, 属于物质资本推动型增长[3]。周堂、赖明勇等人认为目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民人力资本中的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 明确提出在研究“农村人力资本陷阱”这个问题时, 传统研究方法在度量农民人力资本中忽略组织及管理能力的度量有失其科学性和准确性, 从而导致研究结果的差异性存在[4]。以上研究主要是利用各种新古典生产函数、回归模型、内生增长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以江西省11个设区市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有关人力资本相关数据, 利用相关分析方法, 从人力资本投资与其收益的数量联系方面来考察类似江西省等欠发达省份农村是否存在“农村人力资本陷阱”及其形成的原因。

1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收益分析

1.1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宏观收益分析

表1为江西省2006年11个设区市人力资本积累及宏观收益等相关指标。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代表各地区农村宏观收益, 平均受教育年限以每个地区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比重乘以各自教育年数之和计算, 计算过程中采用教育年数标准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6, 高中文化程度12, 初中文化程度9, 小学文化程度6, 文盲0。

资料来源:《江西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江西统计年鉴2007》计算

1.1.1 皮尔森相关分析

皮尔森相关系数是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将表1的各项指标运用SPSS16.0计算相关系数, 结果表明, 江西省各地区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劳动力资源受教育年限、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中以上人力资源比重、高中以上从业人员比重四个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分别为-0.1292、-0.0928、-0.1666、-0.1804, P值分别为0.6891、0.7743、0.6049、0.5747, 表明江西省各地区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劳动力资源受教育年限、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中以上人力资源比重、高中以上从业人员比重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计算出的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为负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反方向作用。

1.1.2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

上面皮尔森相关系数不显著只能说明各变量之间线性相关关系不显著, 没有线性相关关系, 不排除变量之间有非线性关系。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是根据等级资料研究两个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方法。它是依据两列成对等级的各对等级数之差来进行计算的, 江西各地区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 (zjz) 和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 (jynx) 的排名情况如表2所示, 运用SPSS16.0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资料来源:由表1计算整理

运行结果显示, 江西各地区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 (zjz) 和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 (jynx) 等级相关系数为0.196, P值为0.542, 相关系数较小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两者之间没有等级相关关系。

1.2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个人收益分析

2007年江西各地区农村居民劳动力文化程度与收入调查基本情况如表4所示, 表中的总收入是指调查期内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从各种来源渠道得到的收入总和。

资料来源:《江西统计年鉴2008》计算整理

运用SPSS16.0计算结果表明, 各地区农村住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全年总收入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47, P值为0.145, 相关系数较小且未通过相关检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为0.509, P值为0.11, 同样相关系数较小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各地区农村住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全年总收入两者之间没有等级相关关系。

2 结论及原因分析

2.1 结论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宏观收益和个人收益均不显著, 表现为各地区农村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较差, 农村住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全年总收入相关性较小, 各地区农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程度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两者之间没有等级相关关系, 甚至起负向作用, 存在一定程度的“农村人力资本陷阱”。

2.2 原因分析

1) 江西省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省, 由于相对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力资本外出流动到发达省份工作, 留在农村的人力资本质量难以满足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质量的需求。

2006年末江西农业从业人员中, 16~20岁及以下68.19万人, 占4.86%;21~30岁229.09万人, 占16.34%;31~40岁371.71万人, 占26.51%;41~50岁335.88万人, 占23.95%;51~60岁268.61万人, 占19.16%, 60岁以上128.69万人, 占9.18%。全省农村农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31岁以上, 比重高达78.80%。全省农村农业从业人员年龄的中位数为41.86岁, 高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平均年龄1.71岁。2006年末农业从业人员中, 未上学90.30万人, 占6.44%;小学文化程度624.88万人, 占44.57%;初中文化程度604.25万人, 占43.09%;高中文化程度72.28万人, 占5.1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0.45万人, 占0.75%。全省及各地区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主要表现为小学和初中, 全省农业从业人员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之和占全省农业从业人员数的87.66%, 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29年, 低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平均受教育年限0.29年。

2006年末, 江西农村外出从业人员中, 20岁及以下占16.56%;21~30岁占41.06%;31~40岁占29.86%;41~50岁占9.77%;51~60占2.43%;60岁以上只占0.33%。全省农村外出从业人员的年龄中位数为29.15岁, 比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小12.71岁。2006年末江西农村外出从业人员中, 文盲占0.7%;小学文化程度占22.68%;初中文化程度占68.71%;高中文化程度占7.0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84%。农村外出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53年, 比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高1.24年。

以上分析可知, 江西省农村各地区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均大于其劳动力资源的平均年龄, 农村外出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留在农村的人力资本质量明显偏低, 主要表现为妇女、老龄、低文化等人群, 难以满足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质量的需求。

2) 农村教育投资与收益不对称性, 导致农村作为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严重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教育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 具有投资收益见效慢、投资主体与受益主体不完全一致的特点, 特别是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上尤为明显。父母提供了孩子们所有的教育支出, 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以后一般会离开农村, 到城里工作, 而父母却依然留在农村 (农村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0.75%) 。这就导致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所积累的人力资本绝大部分并没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任何贡献, 相反却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农村教育投资成本在农村, 收益却在城市, 从而出现了农村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 农村的教育产生了对城市经济发展正的外部性或者农村教育产生了对农村经济发展负的外部性。一方面, 农村子女在上大学时, 每年的大量花费实际上购买力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 对城市的需求增加, 再通过乘数效应从而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应的则是对农村的实际购买力减少, 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 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吸引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农村子女回到农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这些人力资本的投资方, 农村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而城市坐享其成, “无偿获取”农村的人力资本, 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剥夺。这就是农村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 导致农村投资、城市受益这样一个不对称现象的存在[5]。

正是因为农村教育的投资与收益的不对称性, 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落后, 不仅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同时也影响了城市人力资本的积累。如果把资金用于农村的扩大再生产等投资, 是可以对农村产生经济效益的, 但是现在农村家庭把一部分的财力用于子女的教育, 而这样的教育投资却不能对农村经济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因为收益在城市) , 这将减少农村财富的积累速度, 而农村财富积累的速度越慢, 就越会放慢农村对教育的投资, 这必将对农村和城市的人力资本的积累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 农村家庭对农村教育的投资越多, 对农村的再生产资金挤出越多, 越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6]。

3 结束语

江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表明, 江西各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宏观收益和个人收益均不显著, 存在一定程度的“农村人力资本陷阱”。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力资本陷阱问题, 必须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农村教育投资与收益不对称性的机制。如制定城市人力资本流向农村的激励措施, 设立专项财政资金, 资助“下乡”创业人员以及留住农村高质量人力资本, 为他们提供后勤保障, 使他们安心在农村“务农”, 这不仅有利于弥补农村人力资本短缺的状况, 也有利于先进思想科技在农村的传播。同时, 政府要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最后, 巩固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面向打工回乡创业者开展创业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渠道的农村成人教育则应坚持以技术培训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把实用技术的培训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重点,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农村知识青年中大力倡导创业教育, 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例如鼓励他们带头承包土地、设厂办企业、外出务工和回乡发展生产等[5]。

摘要:本文以江西省11个设区市第二次农业普查人力资本相关数据, 利用相关分析等方法, 从人力资本投资与其收益的数量联系方面来验证类似江西省等欠发达省份农村是否存在“农村人力资本陷阱”以及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 江西农村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农村人力资本陷阱”。文章最后从两个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本陷阱”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析, 并提出了简要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陷阱

参考文献

[1]周晓, 朱农.论人力资本对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J.]中国人口科学, 2003 (6) .

[2]李勋来, 李国平, 李福柱.农村人力资本陷阱:对中国农村的验证与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05 (5) .

[3]孙敬水, 董亚娟.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农村的Panel dada模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12) .

[4]周堂, 赖明勇, 李靓.技术与组织管理能力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陷阱”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 2009 (4) .

[5]唐卫东, 周波, 苏昌平.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教育投资问题的理论探析及政策取向[J].调研世界, 2006 (7) .

篇9:镇康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一、开展R&D活动企业[2]分布情况

2009年,全市开展R&D活动的工业企业1114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6.2%。其中,开展R&D活动的大中型企业266个,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42%。

在开展R&D活动的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472个,占42.4%;私营企业241个,占21.6%;其他内资企业195个,占17.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5个,占4.9%;外商投资企业151个,占13.6%(详见表1)。

二、R&D投入情况

2009年,工业企业R&D人员5.3万人,是2000年的2.3倍;其中女性1.4万人,占26.5%。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4.2万人年,是2000年的2.1倍。

2009年,工业企业R&D经费113.7亿元,是2000年的4.9倍,年平均增长19.3%;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3] 0.95%,比2000年降低0.1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企业R&D经费85.7亿元, R&D经费投入强度0.94%,比2000年提高0.01个百分点。

在工业企业R&D经费中,有限责任公司R&D经费47.4亿元,占41.7%;股份有限公司29.2亿元,占25.7%;其他内资企业12亿元,占10.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8.4亿元,占7.4%;外商投资企业16.7亿元,占14.7%。

按行业分,制造业R&D经费108.2亿元,占95.2%(详见表2)。

按功能区分,城市功能拓展区工业企业R&D经费67.6亿元,占59.5%;城市发展新区工业企业R&D经费38.9亿元,占34.2%;首都功能核心区工业企业R&D经费4.2亿元,占3.7%;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业企业R&D经费3亿元,占2.6%(详见表3)。

三、R&D项目情况

2009年,工业企业共开展R&D项目5540项,项目人员全时当量3.3万人年,项目经费81.6亿元。

按项目技术经济目标分,开发全新产品的项目经费占60.4%,增加产品功能或提高性能项目占21.8%,减少能源消耗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项目占4.2%,其他项目占13.6%。

按项目来源分,企业自选的项目经费占69.8%,国家科技项目占16%,其他企业委托项目占4.4%,地方科技项目占3.1%,其他项目占6.7%。

按项目合作形式分,企业独立完成的项目经费占63.7%,与国内独立研究机构合作项目占10.3%,与国内高校合作项目占7.2%,与境内其他企业合作项目占6.3%,其他合作形式项目占12.5%。

四、企业办研究开发机构情况

2009年,工业企业办研究开发机构670个,比2000年下降8.6%。机构人员3.5万人,是2000年的1.7倍;其中博士和硕士0.8万人,占22.8%,比2000年提高5.3个百分点。全年机构经费64.4亿元,是2000年的3.2倍。机构拥有科研用仪器和设备的原价36.6亿元,是2000年的1.7倍。

五、R&D活动产出情况

2009年,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4]产值2667.6亿元,是2000年的3.7倍。全年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831.5亿元,是2000年的3.7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3.7%,比2000年降低10.8个百分点。

2009年,工业企业申请专利7016件,是2000年的8.8倍;其中发明专利3573件,是2000年的18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50.9%,比2000年提高26个百分点。

注释: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

[2]开展R&D活动企业:指有组织地开展R&D活动且有相应经费支出的企业。

[3]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指企业R&D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

上一篇:竟职演讲稿下一篇:乡镇乡村振兴规划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