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评课稿免费

2024-04-21

高中化学评课稿免费(通用8篇)

篇1:高中化学评课稿免费

申请免费电子邮箱的评课稿

有幸听了胡老师《申请免费电子邮箱》一课,整节课胡老师紧紧抓住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本节课主要是教学生如何在网页申请免费邮箱,让学生掌握一个新的信息传递的工具。下面是我听课后的几点感受:

一、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方法

导入部分很新颖。通过QQ账号引入QQ邮箱,让学生感受到电子邮件相比传统邮件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通讯技术的快捷方便。

本节课胡老师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法,学生围绕“如何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箱”这个任务,分组探究交流并讲述自己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在探究与交流中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在“知识拓展,实践创新”环节,胡老师更是别出心裁,设计了一个以组为单位为班级申请公共邮箱的任务,并向学生提供了若干申请免费邮箱的网站的地址,学生分组抽签,到指定的一个网站上申请免费邮箱,第一个申请成功的小组申请的邮箱作为班级的.公共邮箱。此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勇于挑战精神,让学生做到了对新知识的举一反三,勇于探索的精神,并让学生体会成功后的喜悦。

二、本课闪光点

1.“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运用。胡老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任务具有以下四个特点:教育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开放性。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够灵活地使用教材,打破原有教材的编写特点,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如在不同的网站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超越,做到了对知识的举一反三,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3. 恰当地把信息技术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体现了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及其工具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感到学习过程即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探究过程也是快乐的求知过程,享受学习成功的过程。

4.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当一下“小老师”。在教学中,胡老师让学生尝试角色的转变,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成功的体验,而且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与激情,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整节课胡老师以学主为主体,以创新精神为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体现了“竞争·和谐·探索·快乐”的教学理念。

篇2:高中化学评课稿免费

化学评课稿:《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评课稿

今天听了***老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这节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是:自主 探究合作 互动

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老师没有泛泛地讲,而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相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

二、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喜欢逐条讲深讲透,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一字不漏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化学课改必须摒弃的。***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在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实验,出现的现象由学生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盐和中和反应定义的得出都大胆放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做完化学实验后形成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是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怎样处理?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学生自学完溶液ph的测定方法后,由学生测定了十几种溶液ph.以及,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我认为:本节课在开始时,实验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跟酸的反应,有点不妥。因为学生对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这两种碱不是很熟悉。若将该实验在探究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后完成,用它明显的实验现象,来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得出盐和中和反应的定义,就更加完美了。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不成熟的几点看法,不对之处,敬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阅读会员限时特惠 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

初中化学评课稿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

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教师能够从故事“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峡谷中的著名屠狗洞”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出示“科学与迷信”。

亮点二:教师能够对3个演示实验(1、向长短不同的两支点燃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

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3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成功进行,采取对比的实验,使实验现象明显,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这说明了教师的在讲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一个感性的教材。

亮点三:在做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实验中,教师将每次的实验品(小花)展示在黑板上,效果清醒,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亮点四:板书清晰,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不足之处:

1、有点紧张,语言不够清晰、简洁。

2、在做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实验中,教师用的瓶子是白色不透明,学生不清楚里面装的液体是什么颜色,很容易产生误解。

3、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难点也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对于关于二氧化碳的每条化学性质,都应该由实验得出结论。所以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做一下实验。

本次化学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接收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能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促进师生互动,增大教学效果。

提高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多留意教学上的细节方面,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注意课件,板书,视频,实验之间的平衡。不要过渡依赖多媒体,忽视实验的重要性;也不要太过注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多媒体的作用

化学方程式计算评课稿 本次化学教研活动听了经验丰富的候明辉老师的一堂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一堂新课。候老师是按照这样的教学顺序进行教学的

1.知识回顾: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为后面的计算教学奠定基础。2.新知识传授:计算类别;例题讲解;学生练习;强调解题注意事项步骤进行的。

3.课堂小结:重点强调基础的步骤。本堂课的优点如下:

1.学生随意书写化学方程式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

2.回顾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时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3.学生在没有教师讲解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解题的基本步骤体现学习的自主性。4.多次强调书写步骤,把本课的重点体现出来。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建议:本堂课虽然体现了基础性,但教学过程中没有设计拔高题,这样优秀生没有“吃饱”。建分层教学。

化学评课稿:《分子和原子》评课稿

这节课,我认为张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第二,对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知识点的提出,运用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ml水和25m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m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

张老师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的,对水的蒸发和水分解学生已经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利用具体的小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在这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有无变化。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最后的知识网络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张老师若将最后知识网络的提出让学生总结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上的平面彩图加以充分运用,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与指正。篇二:高二化学评课稿

高二化学评课稿:《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

李明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平衡常数与平衡转化率基础之上来学习的。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

安晓雷老师的这节课,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意义,基础之上的,其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知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信息——验证预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最后本节课教师给学生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有两种情况,新的平衡状态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的,这样为部分学生将来在研究有些题目中提到的等效平衡建立基础。最后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有细节问题。比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放给学生的有些大,如果能把各种情况列出来给学生,效果会更好些。另外还可以多用图表,来简化内容,节省时间。篇三:最实用的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 >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作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 第 章,第 节,第

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

,本节课的学习为

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

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2、过程与方法目标:

1、2、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2、从生活出发学化学,体验化学对生活、生产及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难点是:

四、教法

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我采用 的教学模式,并借助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展开学习活动,结合实验、层层深入、多层次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并使知识的学习系统化。

五、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本节课,学生通过“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f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此外结合反馈补救法,通过学生的习题检测,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每一位学生”。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新课引入。“导入旧概念,提出新问题。”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全民总动员。

首先: 其次:

再次: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实验探究得出本节课的重要结论,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回顾,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侧重点,最后布置相应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我是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采用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类比法、分组讨论法以及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演示、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篇四:高中化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化学_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 》是鲁科版xx年级必修x(或选修x)第#单元的第#节第#课时,本节是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与高中化学的始终,本节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介绍 为今后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掌握、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 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导学法、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与导学法相结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和导学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让学生结合导学稿中(回顾与思考)环节进行自学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环节3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请学生先分组讨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课堂矫正、拓展延伸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等等之类

环节5课堂小结、巩固迁移

在学习本节教学内容后进行简单的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系统的认识,并通过练习在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五:关于高中化学的四点“评课”建议

关于高中化学的四点“评课”建议

作者:吴彦军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4年第01期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的角色变了,“评课”的关注点也应该随之变化。本文主要从教材处理、教师评价、学生参与、时间分配四点,对高中化学的“评课”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评课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79-01 “评课”是中小学教研中常见的活动,高中化学评课也是高中化学老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

一。传统的“评课”主要是用于甄别教师的能力,其结果多与教师的评优、职称晋升等相关,所以在“评课”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只把目光放在授课教师身上,只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教材这些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被忽略不计。本文认为,“评课”的真正目的在于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果,以“评”促“教”。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高中化学“评课”给出四点建议。

一、教材处理 虽然,我国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已经考虑到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但是在使用时还是应该因地制宜,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这就是现代课程论所说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相反,教师的工作是带有很大程度的创造性的,教材只是教师进行创造的主要依据而已。

对高中化学来说,“评课”首先要突破的就是授课要完全遵照教材或大纲内容的传统观念。在“评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师是否能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另外,在“评课”之前,作为“评课人”要先知道什么是好的教材处理方法,例如注意课程衔接、“先物质,后理论”、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等等。

二、教师评价

不论是在传统还是新型的“评课”,教师都是焦点,对于教师的关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理论

这里的专业理论除了化学知识外,还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是教师正确课堂教学的指导和保障,并且能够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念,促进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课堂语言

课堂语言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任务的要求,以特定的学生为对象,在限定的时间内,为达到某一预想效果而是用的语言。在“评课”中要注意教师是否有过多的口头禅,例如“是不是”、“对不对”、“是吧”等等。还要看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否展现出教师饱满端庄的教学态度,是否具备丰富新鲜的教学内容,是否体现出灵活得当的教学方法,是否展现出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板书也是课堂语言的一部分,板书是否美观精巧也是“评课”的内容。

3.教育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提倡“以学为主”的教育方法。但是曾经有一段时间,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老师讲的越少越好,甚至还做出硬性指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能超过多少分钟。笔者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是错误的。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高中化学教育来说,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仅仅意味着“少讲”,而是应该追求“精讲”;化学教师追求目标不是“量”,而是“质”,应该由学生去做的,老师绝不包办,但学生不能理解的,老师应该给与讲解,直到学生理解为止。

4.问题设计

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问题设计。“评课”要求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合理的利用问题,渐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变通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创设情境,增强提问环节的课堂气氛。

5.课堂组织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形式各异,这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高中化学内容繁杂,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多且枯燥,所以“评课”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善于利用这些教学方法,使化学课堂变得活泼有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而课堂组织能力的强弱主要与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是否钻研教材,是否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等因素有关。教师只有对这些因素了如指掌,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并按部就班、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讲授。

三、学生参与

高中化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尤其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学习、理解和应用上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是否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直接关系到化学课堂教学的成败。“评课”要求教

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课堂反应的积极程度和课堂参与的程度,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情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自觉提问。另外,虽然化学属于理科的课程,看似与人文无关,但是仍然要考查教师是否与学生共同探索,真诚交流;是否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格品味。

四、课堂时间分配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只有45分钟,在课堂中如何做到时间分配,关系到课堂的效果与效率。良性的时间分配,是在有效的输入的情况下,让学生获得最多的有效输出。每节高中化学课的课堂时间至少要分为以下几部分,教师精讲点拨、课堂练习、师生交流、学生独立自学、各小组讨论等等,且各部分所占用的课堂时间要合理,建立真正高效的化学课堂。

五、结语

篇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评课稿

一、能经历图形抽象的过程, 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几何教学的核心词, 它包括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许教师让学生从校园中找图形, 完成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抽象。这样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来源以及研究图形的背景, 进而理解数学这门学科所研究的问题具有的抽象性。建议:多给学生时间, 让学生充分观察实物并抽象出图形。

二、能经历分类与思考的过程, 感悟数学思想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图形分类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对图形进行比较、概括, 从而深入体会图形的特征。纵观本节课有四次分类活动:第一次, 找出画出的图形, 并说出它的名称。这是简单的分类。第二次,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找出它们的本质的联系和区别, 这个地方引起争执, 教师应顺着学生的争执, 创设矛盾, 引起冲突, 既然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不是直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怎么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呢?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自己找到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只要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就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对边都平行, 符合条件, 只不过很特殊, 特殊在哪儿?四个角都是直角, 通过分类、辨析, 越来越清。第三次, 让学生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间的关系?教师上课要注意倾听学生发言, 如, 有一个学生说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是梯形。应该及时纠正。第四次, 练习设计, 让学生经历不同的分类标准, 最好让学生在练习本做一遍。再让学生汇报。分类标准不一样, 结果不一样, 进一步体会图形的特征。

三、能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靠教师讲是行不通的, 必须以学生的空间知觉和体验为基础。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于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作用尤为明显。因此, 在这节课中,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创设了一系列的层层递进的活动。

1.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活动

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请学生拿出课前发的平行四边形, 在小组里用看一看、量一量、画一画、移一移的方法, 探究一下: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你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画一画或量一量) 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 在“操作”活动中, 深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创设了自主思考的机会

教师在创设研究四边形关系时给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我们认识了四边形这个大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 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那你们能不能用喜欢的数学符号语言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学生动手设计) ”并在活动中积累了经验。

篇4:《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关键词:分数;除法;教学

一、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教学围绕教材上提供的例题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

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范例讲授法等,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过度清新自然。

三、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本课中,马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操作的空间。在教学中,马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四、准确把握了分数和除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

1.合作探究把握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

两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___(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马教师的处理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

2.练习达标十分到位

马老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符合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拓展延伸,方有尺度

马老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李静.改进评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02).

篇5:高中语文评课稿

再次听XX老师授课,真有如沐春风之感,这种感觉不是学生时代能有的。在前,作为X老师的学生,听她的课,最享受的是老师悦耳的声音,和蔼的教态,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对老师充满崇敬。今天,当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认识,对文本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解读后,再次聆听X老师的教诲,被深深感动了。老师的声音依然那么甜美,教态依然那么和蔼,更重要的是教学形式与内容如此巧妙的融合,正是种融合,让人沉醉其中。教学内容是“从孔子师生关系的角度解读论语,走近孔子”。孔子的弟子往往比孔子小数十岁:子贡比孔子小31岁;颜渊比孔子小30岁;公西华比孔子小41岁。但年龄无法造成鸿沟,孔子和学生间的平等、相知、互敬,是极其明显且难能可贵的。而X老师的课堂我也能感受到同样的教学氛围。老师语调温和,面带笑容,眼神中饱含着对学生的信任与期待。老师没有用扩音器,声音不大,但表述得十分清楚,语言干净利落,且富于文化色彩,作为同行和听课学生,我深深地敬佩老师的语文功底。而那些X老师课堂上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自由举手发言。整个课堂的氛围如此轻松,师生关系融洽。在这样的氛围中,你能感受到学生的思想被激活了,学习的热情被点燃了。

为此,我深感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有机融合是多么重要。回想前两天教学《种树郭橐驼传》,有无限遗憾和苦恼。文章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种树和养民均需顺应天性,便可发展其天性。由于缺少精心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激情没能得到激发,只是被动地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谈不上对文本进行赏析。此种情况下教学的内容与课堂的学习氛围是相违背的。一方面,强调顺应物之天性,令一方面在违背人的天性,内容与形式自相矛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此,我无比汗颜,有愧于自己的老师和学生。

二、巧妙设计,搭建对话平台

课堂和谐的学习氛围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师生地位的平等,但这些教育理念都内化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中。好的教学设计是在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师生对话搭建一个平台。在通常的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基础是教师设置的问题。我相信所有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言,但情况并非都能如愿以尝。其实,很多时候学生不肯发言,原因不外乎两方面:其一,问题不明确;其二,问题无法激发学生探究和表达的愿望。反过来说,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那么教师的提问一定具备两个条件:提问明确;提问有探究和表达的价值,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愿望。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便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核心。

在XX老师的教学中,有效的提问促成了学生的思考探究和主动表述。整堂课,主问题只有三个:颜回死,夫子悲痛,如何理解子哭之恸?子贡为什么把仲尼比作日月?夫子见南子,子路为什么不悦?仲尼为什么发誓?归结起来,她的教学提问是对教材整体设计的结晶。

1、整合概括性

文章标题是《当仁,不让于师》意思为:面对仁,“弟子”不必谦让、推让于老师。强调面对仁时,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可见孔子把“仁”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三个问题的提出正是基于孔子与三个弟子的对话,也正好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剖析孔子所强调的“任”。应当说,三个问题巧妙地化解了编者所列的标题,而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整合内容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让教学内容主动贴近学生避免了把学生硬往所学内容上拉。

概括性极强的提问有利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提问只是给学生一个方向性的指导,指导学生去按图索骥去发现隐藏在文字之下的信息,并进行理解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提问给学生的理解留有空间,让学生在文中寻找信息的基础上有话可说。

2、整合是对现有内容的删补调整

打通单元、打通课内外

选文共13则,篇幅教长,而标题所涉及的“仁”一概念学生还未学习。集中学习理解孔子思想“仁”的内容当在本书第四专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在有限的一节刻中完成一个相对集中,有明确主题的教学不得不进行内容的删减和增补。因此,精选怎样的内容和补充什么样的内容全由教学的核心内容来确定。在本节棵课中当由标题所定。因此,整合也当打破单元界限,把第四专题的相关内容选入其中。如在孔子和颜回关系的探讨中可以加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也,不可以长处乐。”所孔子之所以把特别的爱给予颜回,正因为文中所说“贤哉,回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于穷困中处乐,正应了孔子所说的“仁”的含义:长处乐,仁如此轻易达到。仁,融在生活的细节中。

3、有效点评,促进对话

在学生发言,教师的点评是决定对话得否延续和深入的关键。XX老师的点评简明富于启发性,是我努力的方向。只要在场,注意听,学生对某个问题都会一定想法。但要把心中所想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这本身是困难的,而语文课的所谓听说训练也就内化在这些方面。鼓励学生只要有所感就积极发言,在长期的训练中,学生的表达能力肯定会有提高。教师的作用便是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教学对话中,学生的发言往往表意不够明确,条理不够清楚,教师有必要使之明确化,条理化。因此,教师的点评不宜够多,但应当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概括学生的话语,使之明确;二是给学生以启发,引导其思维走向更深更远。当然,前提是紧扣学习内容。如果学生的回答超出学习内容,那就是应及时拉回。

如在探讨第一个问题时,学生的发言散乱,教师加以概括:处于困境而能坚守,坚守的执着,淡褪了流派与时代,成为人性的闪光点。

三、对选修课专题设计的一点思考

选修教材在编写上均以专题为单位。《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按某一主题选编内容非常有必要,且编的很好。“当仁,不让于师”是其中一则内容容。而当这句话作为一个专题的主题时,它就成为了所有内容的中心,也是教学的中心。它可以串联教学设计中的三组对话。颜回与孔子对话一组,孔子为颜回的死而过度哀伤,似乎破坏了他所提倡的“礼”,正是因为孔子看中颜回的“仁”,可以说是为知己的死而痛哭。而孔子和子路对话一组,孔子见南子,子路不悦。这种对老师的态度极为反常,正是因为子路认为孔子的行为有悖“仁”,老师不合乎“仁”弟子有权不满,这也正应了孔子所提倡的“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面对“仁”时弟子不必和老师谦让。

篇6:高中音乐评课稿

教者:梁彩艳

时间:12月25日

地点:县一中高三1班

评课人:陈晋

梁老师的这节音乐课很明显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教案和课件都制作的非常全面、精美。这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闪光点:

第一:这节课的课程内容定位选取非常准确。

《黄河大合唱》是部大型的声乐套曲,其中有八首歌曲,梁老师选取了其中两首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一首是《黄水谣》,一首是《保卫黄河》,这两首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感情表达都是不尽相同的,是能够代表《黄河大合唱》整部作品的,选取这两首歌曲进行教学就能够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从而也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

第二个闪光点是:梁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独到新颖,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中可以发现教学气氛非常融洽,主要是梁老师语言幽默、亲和力强,能够使学生全面参与进来,通过学生朗诵歌曲开场独白、更深层的感受歌曲情绪,梁老师还能将KTV跟唱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对歌唱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个闪光点是:充分发挥教师的音乐技能,引领学生多方位进行音乐体验。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看到梁老师在音乐的技能方面是涉及领域较多,特长突出的,这些技能为引领学生体验音乐起到了恰到好处的作用。比如进行歌曲开场独白朗诵示范,通过《保卫黄河》演唱形式讲解拓展到巴赫创作的复调手法,比如组织学生进行《保卫黄河》的轮唱,再比如课堂进行中从容应对教学设备出现的突发情况等等,这都体现出梁老师具有非常高的教学素养和灵活的教学机智。

梁老师的这堂音乐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课程的流程设计环环相扣,教学仪态稳重大方、亲和力强,教学手段的运用恰到好处,尤其是教学语言的组织更为突出,声情并茂、还富有深度的讲解是一堂充满美感、富有文化气息、教学效果明显的音乐课。对于我今后的音乐教学有很大的指导帮助。

篇7:高中语文评课稿

对于高中生,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让他们见“所未见”的东西,闻“所未闻”的东西。应该汁多肉丰,让他们在这堂课中真正汲取到知识的、文学的、情感价值的和人生观方面的东西。

总体上说,张老师所讲苏轼的《定**》,有三个可说之处:

1、对新课标的研究有深度。尤其是在体现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表现突出。

2、注重课堂的实效性。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并做到让每一位学生一节课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3、师生交流充分且教学过程流畅。对教学过程的详细琢磨和精心设计,表现了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纯熟的驾驭能力。

张老师所讲的内容是苏轼的《定**》,内容很少,全词仅仅62个字,而对于苏轼,大家又都很熟悉,如果仅仅就这首词来赏析的话,这堂课就会没有厚度,不够充实;而如果我们一堂课交给学生很多的话,对所交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只会识其皮毛,难求甚解。

张老师的课,抓住苏轼的旷达重点讲透,让学生在学了这首词,真正理解了苏轼的旷达之后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读懂其他同类的苏轼的词。把课堂赏析部分分成这样几步: 先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眼前风雨的从容;再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从容,在讲述这一点时重点介绍苏轼坎坷多磨难的经历,让学生看到苏轼经历的风雨之多;经历这么多的磨难为何还能做到从容应对呢?自然引导学生看到了苏轼“无风雨夜无晴”的人生境界,即旷达思想。

至此,主旨毕现,但就此停止的话,学生对于苏轼的旷达依然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是不深入不透彻的。于是在此处张老师借用苏轼的`其他词句让学生看到苏轼“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心系天下的苏轼。联系苏轼经历的重重磨难和环海沉浮,让学生领会到苏轼的旷达实质上是历经磨难志不得伸的沧桑,是忍下眼泪亮给我们的坚强。那么到此学生应该能够真正理解苏轼的旷达了。而且学生又见到了苏轼不少其他的词句,知识面扩宽了,课堂也丰厚了。

篇8:《伴性遗传》评课稿

关键词:红绿色盲;问题引导;创设情境;启发式教育

本节课是一节新课,是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实质上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实例。陈老师全面阅读教材、利用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通过设计多次、环环相扣的学生讨论活动,促进了师生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主线清晰

陈老师这节课的设计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以学生接触过的色盲检测图片导入,介绍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症两种病,得出两种病与性别相关,再通过资料由学生自主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由红绿色盲为线索一一解决学生的疑惑。最终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思路清晰、层层递进,通过学生课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能够利用遗传图解的形式来研究人类伴性遗传的规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遗传学问题,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知识目标突出

新课程倡导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并不排斥知识目标,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在本节课中,陈老师运用多种形式,有效地组织学生接受信息,巩固知识,提高了知识目标的达成度,突出了伴X隐性遗传规律的重点;而对知识运用环节的处理上,陈老师介绍并示范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自主联系其他,总结归纳,突破了伴性遗传的遗传图解书写这一难点,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同时,增强了生物学素养的培养。

三、创设教学情境,分小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

本节课陈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重难点,设计出多种形式的讨论,有过程,有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纠正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例如,课本中的红绿色盲家系图中只有男性患者,学生思考色盲基因的位置时很容易判断为“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通过学生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位于Y染色体上,那么患者的所有儿子应该都患病,但是家系图中并非如此。这样的设计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得到知识,同时从其他人那里学到自己可能没有的一些能力,體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四、注重启发式教育,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遗传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学生听起来费劲,效果也差强人意,陈老师在处理的时候并没有一讲到底,而是把知识以问题串的形式提出来,在适当的地方进行指导点拨,甚至在要求学生写遗传图解的时候,只是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书写方式解释清楚之后,尝试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如何来写,如此一来,对学生自己来说,提高了动手的机会与自己联系已学内容并对知识的组合能力。

五、教学启示

这是一节较成功的公开课,教学思路较清晰,逻辑思维较强,能利用例子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较活跃,教学实施过程顺畅,教学效果好,特别是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值得我们多多学习。

六、提出一点小小的建议

本节课以红绿色盲症为主线,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病。对于遗传病,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轻视的态度,甚至有些歧视遗传病患者,因此可以考虑从色盲的发现者也就是首位被发现的色盲患者道尔顿入手,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道尔顿作为一名色盲患者,在物理和化学中还能取得卓越成就,甚至在生物学史上都能留下一些可供后人研究的内容,所以,色盲患者并不会低人一等,甚至他们能够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俞慧.新课程期待老腔出新调:对高中生物评课的几点建议.中学生物学,2012(9).

[2]金树培.新课改背景下一个简易的评课标准及其解读.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1).

上一篇:高二英语语法教学论文下一篇:让简历焕发生机的六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