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2024-05-20

探究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篇1:探究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探究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没有具体的要求。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安排,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主要结构。

2、描述两种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力目标:

1、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会简单的观察方法,以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对两类种子结构特点的比较,初步形成善于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学会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方法,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

2、加深尊重生命、爱惜粮食的情感。

3、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能够准确地找到和说出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作用。教学难点:对玉米子叶的观察。教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并恰当运用多媒体演示、启发,采用观察、谈话、比较等教学方法。学法:

选择实验法、探究法和比较的学习方法。

(一)新课导入

师:学生认识桌面上的几种种子,就学生生活中对种子的认识,说说种子有什么作用? 生:(同桌交流)可以食用,可以榨油,可以繁殖后代等。

提出问题:种子中有什么奥秘能使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一棵完整的植株呢?(引导学生自己做出各种假设人,做后确定最可能的一种假设。)

做出假设:种子中可能有一个非常小的幼体 隐藏在种子 中,或者种子中可能有一些很特别的物质。

过渡到本节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二)实验过程

一、观察外形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菜豆和玉米种子的外形有没有差别?

2、观察(用放大镜观察)两种种子外表的细小结构(如小孔、特殊印迹等).3、用手感觉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哪一个的种皮更容易剥离? 学生动手活动,然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外形不同,菜豆种子有明显的特殊印记和不太显眼的小孔,菜豆种子的皮容易剥离,而玉米种子的皮不容易剥离。教师做以补充。

二、解剖(观察内部结构)先观察菜豆种子的内部结构:

(1)观察菜豆种子的内部结构:在种子弯曲的部位用刀片划开一个小口,剥离种皮,再轻轻掰开即可用放大镜观察内部结构(提示:能否看到菜豆种子内类似于植物幼苗的结构,如果有的话,请仔细观察其结构。)

说明:在学生动手操作和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问:看到的这些都是菜豆种子的什么结构呢?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菜豆种子的基本结构,再对照菜豆种子结构示意图,认识结构名称,理解各结构功能。

学生归纳:菜豆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两片子叶。再观察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

(2)观察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纵向切开玉米种子,分为两半即可用放大镜观察内部结构(提示:能否看到玉米种子内类似于植物幼苗的结构,如果有的话,请仔细观察其结构,并注意与菜豆种子进行区别。)在玉米种子剖面上滴碘液

注意颜色的变化,滴上碘液后剖面上出现了什么颜色?是否剖面都变为蓝色?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问:看到的这些都是玉米种子的什么结构呢?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玉米种子的基本结构,再对照玉米种子结构示意图,认识结构名称,理解各结构功能。

学生归纳:玉米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与果皮愈合)、胚和胚乳(多淀粉),其中胚由子叶(一片)、胚芽、胚轴、胚根组成。

三、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比较:

学生将解剖过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放在一块,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对照结构图示进行总结。归纳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拿出完整的玉米种子的胚乳和菜豆种子比较,为什么菜豆种子的子叶这么大却没有胚乳,而玉米的子叶一点点而胚乳却这么大?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明白,其实这正是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根本区别所在。,例如将大米或豆瓣种下去却不能长出幼苗,因为水稻种子在碾成大米的过程中已经去掉了种皮和胚,而豆瓣是子叶,不是一个完整的胚,所以,胚的完整是种子萌发的重要内因。胚乳(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乳已被子叶吸收)和种皮只不过是在胚长成幼苗过程中提供营养和起保护的作用。

师:根据植物种子中子叶数目的不同,分为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两大类。总结:玉米的蓝色深,说明含淀粉多,菜豆的蓝色浅,说明含的淀粉少,对了,豆类含有的营养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豆腐不就是由大豆做的吗?菜豆的两片子叶储存着丰富的营养,玉米的胚乳也储存着丰富的营养,能猜想一下他们的作用吗?

方法点拨: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方法: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能力挑战:用本节所学观察方法观察花生种子和小麦种子的结构,并对比今日所学,看其结构与哪种种子结构相同。

实验小结:种子的大小和形状千差万别,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种子的表面有一层种皮,里面是胚。胚实际上就是幼小的生命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有的种子还有胚乳。种皮使幼嫩的胚得到保护。子叶或胚乳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种子的这种结构说明种子中确实隐藏着新植物的幼体,条件适宜时它能够长成一棵新的完整的植株。

篇2:探究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别忘了板书课题)

一、实验目标:(学生活动:读学习目标)

通过实验归纳种子的一般结构;

区分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实验学会观察种子的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区分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难点:区分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浸软的菜豆种子,浸软的玉米种子;

(学生活动:检查器材)

刀片、放大镜、滴管、碘液。小木板、盛废品的培养皿。

六、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回顾-----种子植物-----本节课题-----学习目标 【幻灯片展示】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同时幻灯片展示)这些植物都是靠什么来繁殖后代的? 学生:孢子

教师:所以这些植物都被称为孢子植物。

教师: 【打开幻灯片进行操作】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这些植物,你一定认识,你们知不知道这些植物是靠什么繁殖后代的?

(学生回答,老师给以肯定的回答)

教师:这些植物能够开花并结出种子靠种子繁殖后代,这样的植物称为种子植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通过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幻灯片展示:本节课课题】 【幻灯片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这是本节课的实验目标,请….阅读一下

各种种子-----猜想结构-----以两种种子为例研究结构-----器材及检验【幻灯片展示:各种各样的种子】

教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种子?……这些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等相同吗?(学生答)

请同学们猜想,这各种各样的种子,他们的基本结构是不是也是各种各样呢?

教师:哪位同学把你的看法说出来?请…回答;请…说出你的观点。

(学生答案设计:我觉得不同,因为他们从外形上差别就这么大,结构一定也不相同;另一个同学:我觉得应该都差不多,因为他们都是种子)

教师:种子的基本结构到底怎样呢?下面我们就以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为例通过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幻灯片展示:所用的材料用具】

教师:请看实验需要的一些器材:浸软的菜豆种子,浸软的玉

米种子,刀片,放大镜,滴管,碘液,小木板。请同学们检查桌面上 的实验用具是否齐全,如果缺少,请告知老师。

我们的器材都是齐全的。

观察菜豆种子

步骤、方法、问题--实验--讨论、结构展示--种皮、子叶、发育—胚及总结构

教师:我们首先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

【幻灯片展示:

(一)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页的方法步骤,掌握实验的操作顺序。

学生:阅读并按要求完成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观察需要一定的方法,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先观察外形,再观察内部结构。

教师:请同学们在进行实验时思考这几个问题。

【幻灯片展示】

菜豆种子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种皮有什么作用?

子叶有什么作用?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按照要求进行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操作。

实验完成后:

教师:同学们已经做完了实验,请4个同学一组,交流实验的结果并讨论我们提出的三个问题

教师:有结果了吗?首先请三个组的2号同学到前面写出菜豆种子的结构。下面的同学判断这几个同学填的对不对。(学生标完以后不要下去)教师:同学们给别的组评判一下都填的对不对?(通过你的观察,菜豆种子有几片子叶)

看来三个组的同学观察的很好。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问题:种皮有什么作用?(学生抢答)教师:请看第三个问题:大家看子叶长得是不是很肥厚?(学生:是)那这样肥厚的子叶有什么用呢? 学生:储存着很多营养物质

教师:那储藏着这么多的营养物质对种子有什么意义呢?

请同学们看种子萌发成一棵植物体的过程。

【幻灯片展示】

我们可以看到,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种皮怎样了?(脱落了)

与种子对应一下,植物的根是由种子的什么结构发育而来?植物的茎和叶子是由种子的什么结构发育来的?在种子中,胚轴连接了种子的胚根和胚芽,那么胚轴发育成种子的什么部分?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叶的一部分茎。

这是什么?(子叶)子叶随着植物的生长会逐渐萎缩,这是为什么?

这是子叶中的营养物质被胚根、胚芽、胚轴逐渐消耗掉了。所以子叶储存营养物质是为了给种子的萌发提供营养。

教师:大家说幼苗是由种子的那些结构发育而来?(学生答:胚根、胚芽、胚轴、子叶),所以人们给胚根、胚芽、胚轴、子叶起了一个总称叫做胚。我们可以看出,植物的胚是不是一个小小的生命体?

教师:这样看来,菜豆种子的结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哪两大部分?(学生答:种皮和胚)

【幻灯片展示菜豆种子的结构】

观察玉米种子结构

步骤、注意、问题—实验—讨论、展示—胚乳—发育---胚总结构

(二)实验2——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教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实验: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3页的方法步骤,掌握实验的操作方法和顺序。(学生读完以后)

教师: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这三点:

【幻灯片展示】

1.在解剖玉米种子的时候,正确掌握解剖的方法,要纵向切开玉米的种子。

2.注意安全,不要切到手指。

3.滴加碘液时要始终使滴管口朝下,防止滴管胶头受到污染和腐蚀。

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请同学们同时思考这三个问题。

1.玉米种子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玉米胚乳遇碘变蓝说明了什么?

3.胚乳在玉米种子中有什么作用?

【幻灯片展示】

教师:同学们已经观察完毕,请小组交流实验观察的结果并讨论提出的这三个问题。

教师:请各个小组的3号到前面写出玉米种子,同时请各小组的同学判断黑板上其他组填写的对不对。

教师:填的都对不对?(学生:对)(老师同时问玉米种子中有几片子叶)

同学们这个实验完成的也很好。

玉米种子为什么外面除了种皮还有果皮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小知识。

接下来请一个组的同学回答第二个问题:玉米胚乳遇碘变蓝说明了什么?(胚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我们可以看出,菜豆种子中没有胚乳,而玉米种子中有胚乳,而且胚乳在玉米种子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那么胚乳在玉米种子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还是从玉米种子的萌发过程中来寻找答案。

【幻灯片展示:玉米种子各部分发育】

教师:胚根发育成了根,胚芽发育成了一部分茎和叶,胚轴发育成了一部分茎,胚乳在发育了一段时间后逐渐萎缩了,原因是里面的营养物质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被逐渐消耗掉了。

这样看来,玉米的胚根、胚芽、胚轴、子叶是不是一个小小的植物体?所以我们把玉米的这四个结构也叫做胚。

教师:从我们的观察可以知道,玉米种子由几大部分组成?

【幻灯片展示菜豆种子的结构】

种子的基本结构

比较-----单双子叶植物-----举例-----种子的优势------谈收获体疑问------下节内容 教师:我们观察了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下面请同学们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有哪些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幻灯片展示】

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教师:哪个组展示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很好。

这就是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我们的生活中和大自然中虽然有各种各样大小、形状不同的种子,但他们的基本结构都是相同的,都有种皮和胚。只不过有的种子与菜豆种子更相似,有两片肥厚的子叶,称为双子叶植物,有的种子与玉米种子更相似,只有一片子叶,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称为单子叶植物。

请同学们说出两种双子叶植物,说出两种单子叶植物,植物的种皮可以保护胚,种子的子叶或者胚乳中还有供种子萌发的营养物

质,所以种子的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所以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

我们完成了实验,请同学们小组内总结一下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如果还有什么疑问请大家提出来。

本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学习了种子植物的结构,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种子植物的两大类群: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篇3:探究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种子发芽”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实验来完成的, 由于实验法是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所以有人说:“实验法是科研的生命。”在事物探究过程中, 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 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我指导的“种子发芽及生长过程的探究”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 它就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验法, 即有计划地控制各种条件, 以期验证假设或发现新问题。

一、实验法在“种子发芽及生长过程的探究”活动中,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对比法就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基本相同的组进行不同的实验, 一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加某种实验因子, 而对照组不施加某种实验因子, 然后把两组所得到的结果进行观察比较, 以便得出结论。例如2013年3月~10月我指导学生进行的“土豆发芽及土豆生长过程的探究”的实验, 3月份在实验室进行土豆发芽的实验, 4月上旬我们在实验田进行“土豆发芽及土豆生长过程的探究”的实验, 实验时学生将实验田分为两组:一组是实验组 (盖薄膜) , 另一组是对照组 (无薄膜) , 4月17日学生在“土豆发芽和水、阳光、温度的关系”的记录表中写道:“今天的风特别大, 我们发现实验组的薄膜里面沾满了小水滴, 有的地方冒出了绿芽, 手放在上面有温度和湿度, 跟温室大棚一样。对照组表面的土非常干裂, 而且是一块一块的, 比较坚硬, 看上去就感觉到土豆芽很难长出来, 得出的结论是:薄膜的作用是很好的一种保温、保湿材料。”

4月28日, 学生在记录表中写道:“在实验组里, 我们发现许多土豆芽已经冲破了薄膜, 长成了幼苗, 薄膜里还长满了小小的土豆芽, 结论是薄膜里的温度很高、很热, 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光合作用。在对照组里只发现了许多杂草, 但杂草也很小, 结论是没有薄膜妈妈的保护, 不能给土豆发芽提供足够的营养, 连杂草也长得很慢。”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实验, 并进行了比较, 观察, 分析出了实验组的土豆芽为什么生长得好、长得茂盛, 对照组只发现了少许的土豆芽和矮小的杂草的原因, 得出的结论是:薄膜对土豆发芽有保温、保湿的作用, 能为土豆发芽提供光合作用。对比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在实验法的使用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实验法的主动性的特点就是主动操纵实验条件, 人为地改变事物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 使之服从假设的需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2012年11月~12月, 我指导学生进行的“大蒜发芽和蒜苗生长过程的探究”的实验, 在实验室刚开始实验时, 学生把大蒜分为两组:一组是实验组 (有锯末, 浇水的) , 一组是对照组, (无锯末, 不浇水的) , 并进行观察两组大蒜有什么变化。而实验组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浇水, 进行观察, 分析“蒜发芽和水的关系”“蒜发芽和水、阳光的关系”“蒜苗的生长和水、阳光、温度的关系”, 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照组的蒜学生几乎不管, 放在实验桌的一旁, 静观其变, 并和实验组的蒜进行比较有什么变化, 发现了什么, 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的蒜发芽一段时间后, 大家发现冬天的气温太低, 阳光直射时间短, 锯末湿度大, 蒜经常泡在锯末中会发霉、发烂, 经过商量, 大家一致认为倒掉锯末, 把蒜直接移到培养皿里再继续进行实验。这时, 我们“佳欣探究队”的小组, 刚开始也是按照大家的建议把锯末倒掉, 因为女生爱美, 她们想让蒜苗也发出香味, 所以就将香纸放在培养皿里, 然后再将蒜苗放在培养皿里的香纸上, 没过两天, 她们组的三棵蒜苗开始发霉、发烂, 而且数量也越来越多。其他6个小组的蒜苗经过两天的休眠, 开始长出了新芽, 并且泛绿。看到这情境, 有的组员哭了, 可她们的组长这时非常冷静, 就带领她们的组员上网查找原因, 原来是香纸惹的祸, 因为香纸里有化学成分, 主要有萤石粉、滑石粉和香精, 原因找到了, 她们就立刻将香纸扔掉, 小心翼翼地将蒜苗的须根进行了冲洗, 又重新将蒜苗栽到培养皿里, 经过她们的精心呵护, 她们的蒜苗又精神焕发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在交流的过程中, 她们写的收获是:“①大蒜吃多了会对肝和眼睛不利。②我们还知道了大蒜不能超过25度生长。③建议爱美的女士饭后尽量少用香纸, 因为香纸用多了会得癌症。”而对照组的蒜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 无声无息, 导致最后的结果是完全干死。

通过上面的实验, 我们的学生人为地改变了大蒜在冬天处于自然休眠的条件, 促使它提前进入了春天发芽的状态。

在实验主动性的过程中, 主要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生在观察自己的实验时所发现的各种现实问题, 然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并和家长交流、上网查找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 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拓宽了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在实验中, 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因果性

实验法的因果性的特点就是要求准确可靠地发现、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例如, 2012年11月 ~12月, 我指导学生进行的“大蒜发芽及蒜苗生长过程的探究”的实验, 在第二阶段“蒜苗生长过程和水分、阳光、温度的关系”时, 我组织学生交流本组有什么发现, 胡X的“植物科探实验小组”写的原因是:“蒜发霉是因为在冬天浇水太多, 蒜没有晒到适当的阳光, 温度低, 湿度大, 导致的结果是一部分蒜苗发霉、发烂。再次实验时, 我们想在夏天, 这样蒜在适当的温度、适当的阳光下就会长得更高了。”付XX的“小小科探队”写的原因是:“①我们发现蒜上有的地方生了小坑, 过了一段时间, 我们回忆起了剥蒜时的情景, 才知道结果, 蒜生小坑原来是我们剥蒜时指甲太长, 用力太大, 把蒜碰伤了。②我们还发现蒜会变紫色, 上网查找原因, 才知道结果, 原来蒜分为两种颜色:一类是紫色类, 一类是白色类, 而我们栽得蒜是紫色类的, 我们还以为每个蒜都会变发紫的呢!”11月27日“植物科探实验小组”在记录表“发现了什么”一栏中写道:“我们今天把栽的①号蒜苗与老师的蒜苗进行了比较, 发现老师的蒜苗比我们的长得好。”在分析原因一栏中写道:“我们的蒜温度比较低, 阳光不强, 所以长得很矮。”结论一栏中写道:“老师的蒜苗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 在强烈的阳光下直射, 温度比较高, 有光合作用, 所以老师栽的蒜苗比我们的蒜苗长得好、长得高。”

在实验的过程中, 通过学生的观察, 发现了问题, 分析出了原因, 得出了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篇4:探究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种子的萌发”是初中生物学济南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之前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从开花、传粉、受精到果实、种子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加深对对照实验中惟一变量的理解,进一步复习巩固科学探究的六个环节,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设计理念

利用探究活动“种子的萌发”一节,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了解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理解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

(2)能力目标

提高自主设计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自己设计完成探究实验,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难点: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5.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自学式教学。

6.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探究实验材料。

7.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展示一颗刚出土的幼苗图片,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及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

设计问题: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常识,你知道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吗?让学生各抒己见。

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一些诸如阳光、土壤等因素。比如,阳光不是必要条件,因为种子在黑暗中也可以萌发;引导学生思考“种子离开土壤也会发芽”,排除土壤不是种子萌发的条件等。最后分析得到与种子萌发有关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温度。

①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

鼓励学生用实验来证明,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实验的六个环节: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给学生提供材料用具,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针对水分和空气两个条件分别设计对照实验,并让学生如实填写试验表格。

让学生展示设计成果,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出现的各种问题,深刻理解对实验变量的控制。

教师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让学生亲眼看到种子的萌发,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并进一步拓展,让学生去设计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最后一起出示表格让学生总结。

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②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设计问题:是不是满足了以上三个条件种子就可以萌发呢?

设疑导入种子的萌发需要自身条件,组织学生讨论并自学教材解答问题。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具有完整而且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③种子萌发的过程

设计问题:种子萌发时,胚的各部分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播种时应选取什么样的种子呢?

设疑导入种子萌发的过程,提供录像并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忆本节课的知识并展示板书内容。

(4)巩固练习

设计有难易梯度的练习,巩固知识,开拓视野,训练思维。

(5)教后反思

①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亲自设计对照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②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争论、探讨和碰撞。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③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对照实验中惟一变量的理解。

④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难点,那就是种子适量的水分和过量的水分相对比,变量究竟是水分还是空气,部分学生难理解,这是在以后的复习巩固中要加强的一个环节。[e]

篇5:《观察种子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性目标:

(1)观察两种不同种子的结构并能描述出种子的基本结构。(2)能说出两种种子结构上的异同点。

2、能力性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性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合作意识等(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的结构并用语言描述

三、教学难点 :

实际种子的结构有些难于区分,学生不易找到

四、课前准备:

浸软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培养皿、解剖针、刀片、及大豆种子及玉米种子结构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绿色植物有四大类群,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最高等的一类植物是—种子植物。其区别于其他植物的最大特点就是有种子。所以学习之初我们要先看一下种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用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过程

(一)种子的结构

分发给每个学生浸软的种子(若干粒大豆和玉米种子)。(1)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

注意区分两种种子在外形上的区别,可简单了解种脐、种孔的位置。注意感受两种种子的种皮有何区别(玉米的种皮不可分离,大豆种子可分离)。(2)用刀片纵切玉米种子(如上图),沿大豆两片豆瓣切开大豆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3)教师在黑板出示两种种子的挂图,对比挂图尝试找出图中结构,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

1、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包括哪些结构?

2、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3、哪些结构和种子的萌发有关?

4、种子的重要部分是什么? 先独立完成。一段时间后,小组间交换意见,并讨论,组织结果。(4)踊跃小组上台展示,教师作出评价,并给出答案。附: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即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指导学生解剖种子。对于大豆应剥去种皮后,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分开两个豆瓣,再进行观察,对于玉米种子应在种子中央纵剖,仔细观察内部的结构。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激励学生动脑思考,踊跃回答。

六、板书设计:

观察比较玉米和大豆种子结构

七、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些其它植物的种子并观察其结构

八、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种子的结构

九、课后反思

篇6:《观察种子的结构》评课稿

1、教学理念把握得很好。

整节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参与度高,注重科学探究,一节课大部分内容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来完成的。尤其在“观察种子结构”的`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观察的顺序和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方法。

2、充分挖掘教材,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1)知识拓展补充的很适当。在讲述种子结构时,补充了“种孔”这个概念,而且是让学生通过挤压浸泡过的种子,来观察种孔的位置和作用,形象直观,学生易懂,体现教师深厚的功底。

(2)情感教育渗透的很自然,充分利用蕴含情感教育的知识和信息。

3、教学手段多样,运用合理。

教学准备充分,有教师和学生各自准备的各种种子,视频,图片。教学生动直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既简又精,运用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念。

4、几点建议:

(1)学生观察活动可再紧凑些,巩固练习的时间会更充裕。

(2)重点知识在板书上体现的充分一些就会更完美了。

(3)比较“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时,可以补充一点:它们分别属于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

篇7:种子发芽实验观察日记

今天,我来泡绿豆。

绿豆它是椭圆形的,一颗颗都非常小,硬邦邦的。绿豆身上还有一个乳白色的小辫短短的这是绿豆的小芽。

我挑选出饱满又不干瘪,无虫眼的绿豆。然后挑选一个透明干净的小碗,在里面盛上自来水,把绿豆放进水里,让它在里面泡个澡,接着放在能照射到阳光的窗户旁,但是不能直接晒太阳,不然它会被晒死。

等阿等,等了好久绿豆还是没有变化,半天就这样过去了。一直到晚上,我发现绿豆又澎胀了许多,乳白色的小芽,也变得长了一些。

10月2日星期三晴

今天,我迫不及待的冲向茶几,看看我的绿豆怎么样了。我发现杯子里的水变绿了,小绿豆像一个小气球似的喝足了水。

有的绿豆的种皮脱落了,身体是两半的,有一点绿又有一点儿黄,中间还有一个可爱的绿色的小芽。

在我没有换水的情况下,绿豆们依然长的那么好,我觉得它们好历害呀!

10月3日星期四晴

今天,是绿豆成长的第三天了,我特别开心。

我发现种子的种皮脱落了之后,那嫩绿的身体颜色变的更深了,种子中间的那个叶子变得更长,冲出了豆芽的中间。种皮的颜色由浅变深,比原来黑了很多。小芽也有些变化,它的芽变得更长了,上面长了一些可爱的小枝,准备长出新叶子了。

之后我把种子捞出来,再找个小碟子,放上被弄湿的纸巾,小床就做好了,最后把绿豆放上去,就大功告成了。

我真希望绿豆快点长出叶子呀!

10月4日星期五晴

今天一大早,我开心的把豆芽放到阳台,好让豆芽成长,我盯着小碗左看右看,发现今天的绿豆样子变了许多,有的嫩茎头上变成了土黄色,好像干枯的样子,有的嫩茎长出来的地方变绿了,我在想,它昨天不是淡黄色吗?今天怎么就变颜色了?

绿豆的肚子裂的更大了,中间的叶子也更长了,连茎都比原来长了许多,量一量,居然有三点四厘米了!这使我这使我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我看到了绿豆变大了,开始进入了关键的生长期。紧张的是或许是缺少水分缘故,有的茎干枯,好像要停止生长了,我好希望绿豆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10月5日星期六晴

我发现昨天的担心是多余的,加了一些水后。今天绿豆长出又嫩又尖的小叶子,看上去就像一把小剪刀,又像螃蟹一样的小钳子,只不过颜色是绿色的,十分可爱!这两片小叶子是从绿豆裂开的肚子里长出来的叶子上还有一些白花纹,好像树叶的叶脉。小叶子摸上去软软的,非常舒服。

芽也变得好一些了,不在那样枯燥了。芽上分出的小枝也变的长了一些,是淡淡的土黄色。有的芽弯弯曲曲的躺在那里,有的芽靠在壁上像睡着了似的。

明天绿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10月6日星期日晴

今天绿豆的叶子越来越大,最长的叶子都有1。7厘米长,我既开心又兴奋。

今天的叶片就像大螃蟹的两只大钳子,绿豆的敬和他的身子都已经变成紫色和白色的。

有的形态各异,有立着的,像是士兵在站岗,有的躺着,像不肯起床的小懒猪,还有歪着脖子的豆子现在看书,也有几个小豆子聚在一起玩游戏。

而芽呢,也是形态各异,有的豆芽是直的,有的是弯弯曲曲,还有的像天线一样。

我看着这些精心培育的绿豆,心里暗暗欣喜,我好喜欢我的绿豆。

10月7日星期一晴

今天是观察绿豆的最后一天了,小绿豆比原来大了很多,所以我应该叫他大绿豆,大绿豆劲上长了又细又长的胡须,白胡须一根一根的很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嫩绿色的叶子也越来越长了,最长的油笔盖那么长啊,大绿豆像亭亭玉立的美少女正在健康快乐的成长着,这七天辛辛苦苦的培育,总算没有白费呀。

篇8:探究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下面以《小学科学》 (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第二课《观察蚂蚁》一课为例加以分析。本课选择了学生常见的蚂蚁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两个方面。同时为学生设计了:干净的瓶子、筷子、糖水、放大镜、肉、苹果、米饭、奶糖、植物的种子、死昆虫、喷水壶等材料。

一、关注生活的“材料”, 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 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宽松而和谐的氛围。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去寻找蚂蚁的踪迹, 你们找到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发现蚂蚁的?

生:我是在花坛里找到的。

生:我是在树下找到的。

生:我是在墙角下找到的。

生:我是在操场上找到的。

师:关于蚂蚁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关于蚂蚁, 我想知道蚂蚁是什么样子的?

生:关于蚂蚁, 我想知道蚂蚁喜欢吃什么?

生:关于蚂蚁, 我想知道蚂蚁为什么要打架?

师:大家提出了很多有关蚂蚁的、想要知道的问题。这节课, 我们就来观察研究蚂蚁。

反思:课堂上就是通过质疑, 让学生对蚂蚁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吸引时, 他就会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从而为本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关注实验的“材料”, 激活潜在的探究欲望

我们知道, 充分的实验材料可使学生的设想得以顺利实施, 有效地保持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直尺、玻璃瓶、线、白纸、放大镜、饼干等这些看似平常的物体, 却成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绝好材料, 这些材料也成为学生深入探究的桥梁。

师:请同学们把带来的蚂蚁拿出来, 我们一起观察观察。

学生纷纷把放在不同容器中的蚂蚁拿了出来。蚂蚁到处爬, 学生有的用两只手挡住蚂蚁的去路, 还招呼别的同学帮忙。有的用直尺左一下右一下地拦截蚂蚁, 有的学生用手或其他东西挡住蚂蚁, 不敢松手, 忙得不可开交。

师:你们在干什么?怎么不观察?

生:蚂蚁到处乱跑, 不好观察。

师:你能不能想个办法, 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好一些呢?

(学生分组讨论, 争先恐后地说出很多方法)

生:我们组认为可以把蚂蚁放在玻璃瓶里观察比较好些。

生:可以把蚂蚁放在悬空的线上, 让它来回爬进行观察。

生:我们组认为可以把蚂蚁放在白纸上, 黑白分明, 观察起来清晰些。

师:你们的办法都不错, 要想将一个事物观察清楚, 观察的位置很重要。观察小动物的方法和顺序大家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

生:记得, 先观察小动物的身体结构, 再观察它的习性和运动方式。

师:不错。只有有目的地、有顺序地观察, 才能使我们有更多的发现。下面我们就按观察小动物的方法进行观察好吗?还别忘了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研究, 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可以汇报一下观察情况, 你们怎么做的, 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组把蚂蚁放在玻璃瓶里, 用放大镜观察, 发现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和肚子三部分, 头很细, 有一对须, 有六只脚。

师:“肚子”我们称为腹, 那“须”其实叫什么, 有知道的吗?

生:我知道, 它叫触角。

师:它有什么用途?

生:他好像是用来打招呼的, 也是打仗的武器。

师:有道理, 触角的作用确实很大。蚂蚁的身体结构和我们观察过的哪些小动物相似?

生:和蝴蝶相似。它们属于昆虫类的。

师:不错, 你的知识很丰富。

生:我们组把蚂蚁放在一张大白纸上, 在纸上撒些饼干屑, 然后用放大镜观察。蚂蚁很快就能找到饼干, 还能够通知别的蚂蚁也过来。

师:蚂蚁很聪明。

反思:发现蚂蚁的外形特征是本课主要内容之一, 所以在指导学生观察蚂蚁的时候, 我设计由学生从实践中发现探究的障碍, 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 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的探究。教学刚开始, 学生把装在不同容器中的蚂蚁拿出来观察, 问题就出现了。当学生手忙脚乱时, 我及时提醒:你们在做什么?这样的提醒看似责备, 其实是给学生一个发现问题、表达问题的机会。通过有结构材料的观察、测量, 从中获得乐趣, 再加上做简单的记录, 描述观察的结果等, 较好地达到了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三、关注想象的“材料, 建构系统的认知过程

任何的设计, 都应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民主、思考、科学的氛围中, 自由进行研讨、交流, 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无限的想象, 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师:把不同洞穴中的蚂蚁放在一起, 猜测一下, 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可能会很好地相处。

生:它们很可能会打起来。

师:下面你们就把不同洞穴中的蚂蚁放在一起, 观察它们的反应, 同时也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

(学生分组实验, 观察不同洞穴中的蚂蚁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观察到的现象和猜测的一样吗?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它们会打起来。

生:我们把不是同窝的蚂蚁放在水里洗一下, 然后再放在一起, 它们就不打架了。

师:你们研究得很好。别忘了把蚂蚁放回到捉它的地方。

反思:这是一个凭借着有结构的材料调控的探究活动, 同学们有着较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兴致勃勃地进行此项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观察、玩中发现, 亲身体验学习的乐趣, 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有结构材料控制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篇9:探究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氧气)和适量的水分。

二、教材分析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教材中一节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设计的实验课。课本提出了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尝试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这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好机会。因为农村小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弱,教师可在本实验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大家集思广益设计实验,在分组实验中注意发现学生实验设计的创新之处。教师也可进行创新指导。以下是本人的实验创新设计拿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三、实验目的:

通过探究黄豆种子萌发对温度、空气(氧气)、水分的要求,进而得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氧气)。

四、实验原理:采用对照实验、设计单一变量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五、实验设计方案:

要通过实验探究取证“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氧气)和适量的水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假设是否成立:①具备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适量的水分时,种子能萌发;②缺乏充足的水分时,种子不萌发;③缺乏充足的空气时,种子不萌发;④缺乏充足的氧气时,种子不萌发。⑤缺乏适宜的温度时,种子不萌发。

设计方案:

材料器具:自身完好的大豆种子70粒,五号自封袋6个,密封较好的有盖罐头瓶1个,小勺1个,晒干的湿巾纸(裁剪好的大小适中)14张,便利标签7张,清水一盆、蜡烛半只、火柴一盒、筷子一双、装有开水的暖瓶一个、细线一根、盛水的杯子一个。

处理方式:取6个五号自封袋和1个洁净的罐头瓶,分别贴上写有1、2、3、4、5、6、7的标签,并向每个装置中放入2张干湿巾纸,并在湿巾纸上均匀地放上10粒种子,然后依照下表中处理方式操作:(1、3、4、5、6、7都与2号作对照)(见表1)

探究结果分析:在“种子的萌发”课前1个星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并根据实验方案中的处理方式,分析各种处理所探究的外界条件是什么?预期结果是怎么样?将分析结果和预期结果填入下表。几天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将实验结果填写入表中:(见表2)

由此得出实验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氧气)和适量的水分。

实验创新点说明:

材料选择方面:1、我在网上查看有人用餐巾纸,餐巾纸浸水易碎。而我改用湿巾纸,不易碎,吸水性好。2、在做这个实验时大多数人使用玻璃瓶饮料瓶而我改用自封袋比玻璃瓶安全方便,成本低,环保卫生,而且易于创造真空环境(排水挤压)密封效果好,能防止水分散失。而且湿巾纸和自封袋可以重复利用,再次进行实验。3、由于不同的种子对外界条件的要求不一样。在种子选取方面我没有过多的选择种类不同的种子,如果种类过多会影响实验操作。我选择了比较容易发芽的黃豆,这样可缩短实验时间。

实验操作过程方面:1、关于水分的探究有人用一个烧杯一根玻璃棒上绑三粒种子进行实验,我觉得这种做法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种子不好固定,种子数量过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改用保鲜袋每个装置用十粒种子避免了偶然性。这样更科学合理。2、利用瓶子不易制造真空环境,而用保鲜袋利用排水法挤压很容易制造真空环境。3、高低温环境的制造,我把种子放在冰箱保鲜和暖瓶的临近热水面上。这样可以避免种子冻伤和烫坏。4、为了缩短实验时间,试验前将种子浸泡一夜。一般2到3天即可得出实验结果。如果不这样的话需要的时间会更长。

实验拓展方面的创新:本实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进一步拓展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氧气。利用蜡烛在瓶子内燃烧,然后密封制造无氧环境,探究了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氧气。此实验设计简单易行。安全性高,实验效果明显。

篇10:探究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我想:一堂课,一开始要能扣住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巧妙地安排了李白的诗,用意是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探知究竟的欲望,有利于矫正被动型接受式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探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常见有理论推导,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而这两种方法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完成。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我想: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课堂上我千方百计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使化学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活、乐、动”的过程,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去发现新问题、萌发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开拓新领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这种让他们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有效地激发形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学习模式可概括为:

实验探究一定要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设计,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这样才能探有所得、究有结论。于是我设计了“乙醇与水反应”的教学环节,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眼、脑、手等的配合,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学习习惯。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以后,我再积极引导学生围绕要解决的有关问题,运用猜想、推理等方式设计实验,亲身进入探索情境之中。当然这个环节要根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提供相关的实验条件。学生小组实验过程中,我要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实验操作问题、现象理解问题以及由实验衍生出的知识问题。我要注意观察,注意提炼,适时点拨、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寻求问题准确的答案。这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出多向思维和换角度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出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勇于表达和勇于表现的能力。在问题讨论中养成合作探究、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实验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引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这种饮料自古至今备受人们的喜爱,它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学名叫乙醇,那么乙醇分子的结构怎样? 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

【投影】课题 :实验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

【板书】实验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

【师】主要目的通过乙醇分子结构的实验探究来进一步培养大家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

【投影】学习目标:1.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师】实验测定乙醇分子式为 C2H6O

【板书】乙醇的 分子式:C2H6O

【思考与交流】:根据分子式及各原子的价键关系试推测C2H6O可能有的结构式?(提示)C可形成4个共价键,可连4个原子或原子团,H只形成1个共价键,一个H只能连一个原子或原子团,O可形成2个共价键,一个O可连2个原子或原子团。

【投影】C2H6O的可能结构式。

HHHH

HHHH

A式B式

[理论分析] 上述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究竟哪一个是乙醇分子的结构式?

分析两式化学键类型,A式中有5个C-H键,1个C-O键,1个O-H键,有1个H原子与其他5个H原子不同,B式中有6个完全相同的C-H键,2个C-O键。A式类似于水H-O-H,B式类似于烷烃类(煤油的成分)。

联想:与金属 钠 有关

若是A式结构,应该具有与水相似的性质,如能与金属钠反应。若是B式结构,则乙醇与金属钠不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一】用所给用品进行实验,① 钠投入水中,② 钠投入煤油中,③ 钠投入乙醇中,并验证产生的气体。

【展示交流】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师生共同总结的结论】

①钠与水反应,钠与乙醇反应,钠与煤油不反应;

② 密度大小之比:水>钠>乙醇

③ 生成的气体是H2;

④乙醇分子中有能被钠置换的H原子,且H原子的活动性之比是:水>乙醇

【板书】乙醇分子中有能被钠置换的H原子

【师】钠与煤油不反应,说明C-H键遇到金属钠不会断裂,而钠与乙醇反应,且生成H2,说明乙醇分子中有不同于C-H键的化学键,且能断裂产生H原子,所以乙醇的结构式为A式。

【师】刚才我们通过Na与煤油、水、乙醇的反应现象推知了乙醇的结构,这样利用性质来鉴定试样中各种元素、根或官能团等的分析的方法叫定性分析法。那么我们能否利用具

体的实验数据来推断分子的结构呢?利用具体的实验数据来测定试样中各种组分(如元素、根或官能团等)含量的方法叫定量分析法。

【板书】定性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

[投影]已知无水酒精的密度为0.789 g/cm3,又2.9ml酒精反应完全后(钠过量),收集到气体557ml(标准状况下)。则1个乙醇分子中能被钠置换出的氢原子为-----个,由此可确定乙醇的结构式为——————。

【学生活动】进行计算,推导结论。

[师] 数据处理:1 mol 乙醇与过量钠反应时收集到 H2为0.5 mol。

说明:每个乙醇分子中有1个H原子与其他5个H原子不同,【板书】每个乙醇分子中有1个H原子与其他5个H原子不同,所以

【板书】乙醇的结构式:HHH--C--C--O--HHH【思考与交流】: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对乙醇的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呢? 【学生实验探究二】我为同学们准备了实验药品和仪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装置图,组装实验仪器。

【展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阐述实验方案,展示装置图,叙述装置中每种仪器的作用,所需反应试剂的用量;实验操作步骤;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结】今天我们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来推出了乙醇分子的结构式HH

H--C--C--O--H

HH

乙醇的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知道了有-OH的存在,使乙醇具有了与烃类不同的化学性质,能与金属Na反应生成H2。决定乙醇的化学特性的原子团-OH 叫做乙醇的官能团,那么在-OH的影响下,乙醇还有什么性质,能与哪些物质反应,有待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实验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

乙醇的 分子式:C2H6O

乙醇的结构式:HH

H--C--C--O--H

HH

乙醇分子中有能被钠置换的H原子定性分析法每个乙醇分子中有1个H原子与其他5个H原子不同定量分析法

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大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能力方面则更差。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来自观察、实验和经验,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实验,通过实验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乙醇的分子结构定性分析,先进行理论推导,再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结论。,2.乙醇的分子结构定量分析,先进行数字计算,再通过具体实验得出结论。,通过“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的教学,多层次、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眼、脑、手等的配合,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学习习惯。在这个环节,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避免了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能够获得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教学方法的选择: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相当感兴趣,可以说实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说,概念原理是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就是学科的“灵魂”。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并最终自己得出结论的做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11: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观察叶片的结构 11月11.16 认识叶片结构呢

实验器材

菠菜叶,显微镜,双面刀片胶布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记久切片,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实验药品

碘液 实验步骤

一、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二、观察叶片的结构

1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的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看一看叶片下表皮的细胞 实验结论

叶片由表皮、叶肉与叶脉组成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观察叶片的结构 11月11.16

认识叶片结构呢

实验器材

菠菜叶,显微镜,双面刀片胶布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记久切片,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实验药品

碘液 实验步骤

一、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二、观察叶片的结构

1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的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看一看叶片下表皮的细胞 实验结论

篇12: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报告单

作者:徐长安 江西省乐安县牛田中学 发布时间:2011-09-26 实验过程

一、检查器材

二、制作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三、观察叶片的结构

四、绘图

五、讨论

姓名

班级

自我小组小组

时间

评价 评价

教师评价

菠菜叶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培养皿、清水、滴瓶、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等用品是否准

备好。

选切叶片:选一片新鲜的菠菜叶片,平放在玻璃板上,用刀片切去叶片基部、叶片尖端以及叶片两侧的边缘。

留下部分为宽约0.5cm左右、中央带有主脉的长方形小块叶片。

切取材料:用左手食指指尖压住材料一端,右手捏紧并排的两个刀片,从另一端沿和主叶脉垂直方向多次切割材料,每切一次刀片要沾水一次,以

便将切下的叶片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

选材制片:用镊子从水中选取最薄的叶片切片,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制

成临时切片。

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片的临时切片

找出薄而比较完整的叶片部位

依照所观察到的叶片结构,画出叶片的结构

1、叶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都有由一层细胞组成的表皮,表皮细胞的颜色和

排列状况如何?

2、叶肉位于上下表皮之间,接近上表皮的叶肉细胞与接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在形状、排列方式和内部绿色颗粒数目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能否解释上

课时提出的问题?想一想叶肉细胞内部的绿色颗粒结构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3、叶脉贯穿于叶肉组织中,叶脉细胞的颜色、形状和排列方式如何?

六、观察叶片下表皮

七、绘图

用镊子撕下一小块菠菜叶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

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表皮上成对的半月形细胞

画出叶片下表皮上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的气孔及其相连的几个表皮细胞图

1、在叶片结构的哪些细胞内部有绿色颗粒结构?

2、叶片内绿色颗粒结构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八、讨论

九、小结

概述实验过程要点

十、实验后反思

附:评价方法:

1、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顺序混乱,导致观察不到细胞;

2、虽按规范步骤完成临时装片制作,但在显微镜下看不到叶片结构的;

3、讨论问题不积极,不认真思考,答不到要点的;

4、实验报告错误较多的。

能认真完成试验,仔细观察的得优秀,能较好完成任务的得良好,出现以上错误少于两条的及格,多于两条的为不及格。

篇13:探究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探究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生物探究实验教学中采取了分组分工制, 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注意按照技能形成的规律, 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注意了以下两个方面。

( 一) 教师先规范的去操作, 然后让学生模仿

比如, 在“显微镜的使用”这一实验中, 七年级学生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 在小学的时候从来没有用过显微镜, 而显微镜的使用又是七年级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需要耐心的进行指导。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物像时, 教师规范操作一步, 边讲清楚应该注意的事项, 边让学生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每人轮流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 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 如用左眼观察时, 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 转动转换器时, 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 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 把物镜偏两旁, 放回镜箱原处。由于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操作, 所以大家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均能掌握, 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 为以后的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容易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 二) 实验步骤的预习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关键

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 既不能颠倒, 也不能遗漏。在实验过程中, 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所涉及的原理的难易程度, 由教师讲清楚操作原理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 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例如, 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实验时, 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看书圈上每一步的关键的词语, 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 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 太多易外溢, 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 展平防重叠, 轻盖防气泡。细胞与气泡的区别, 气泡圆边厚黑, 中间亮白, 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 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在正确的实验动手操作过程中调动了学习的热情, 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 知识也就刻骨铭心了。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有效的煅炼和不断的发展。

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首先, 要明确观察的目的,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教师应该细致而明确地告诉学生“看”什么、怎样“看”。观察的目的明确了, 目标清楚了, 观察才能抓住重点, 注意力方可集中到有关生物体。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 就应明确要求学生观察它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 并指出细胞膜等贴在细胞壁上不易辨认; 有些细胞核也不大清楚, 要调节好光圈、光线的强弱控制要适当等, 使学生按照这些要求去观察, 减少实验的盲目性, 缩短了观察时间。教师只有这样正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才能提高观察效率, 学生的观察效果才会好。

其次, 应该让学生掌握非常有效、实用的观察方法。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 一)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观察能力的提高, 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比如在观察鱼的运动时, 指导学生学会由整体到局部, 首先观察和描述鱼体的外形特征, 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 分别起什么作用。使学生认清了通过按一定顺序的观察方法解决了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相互配合的。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观察能力。在观察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 提醒学生从上到下, 从外到内, 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学生按这些要求去观察, 减少了实验的无序性。通过观察, 学生很容易看到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器官和组成某些器官的组织。这样, 既能促进学生对植物体结构层次的理解, 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教师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 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 二) 充分运用对比的观察方法

运用对比的观察方法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 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在“种子的萌发”这节课教学中, 除了通过演示讲清楚种子萌发的条件外, 还让学生做个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准备大豆和玉米种子, 让他们回去找2个大些的瓶盖子, 在瓶盖上垫几层皱纹纸, 把大豆和玉米种子分别放在皱纹纸上, 每天浇些水。由于11月份教室屋内天气暖和, 过几天种子就发芽了。我让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然后对比观察总结出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根系与叶片的不同;也理解了玉米种子的胚乳与大豆种子的子叶, 供给胚发芽的营养不同。学生对实验很有兴趣, 收获也大。

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的快”一节实验中, 我在指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后, 要求学生设计实验, 观察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的快? 我为每组各准备了同样大小的一块硬纸板和一块光滑的玻璃板。通过多次的反复对比试验, 学生总结出了蚯蚓在硬纸板上爬行的速度较快, 是因为蚯蚓借助硬纸板粗糙的表面, 展开体节和刚毛, 尽情地快速爬行, 且速度远超过玻璃板上蚯蚓的爬行。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篇14:探究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关键词]生物探究实验教学 动手能力 观察能力

生物新课程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探究性學习,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生物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新课程中,生物学探究实验既是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许多生物学概念的建立、生物学规律的发现,都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实验的方法又是灵活多样的。其中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能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多年探究实验教学实践中从细微处着手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能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和实验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探究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生物探究实验教学中采取了分组分工制,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注意按照技能形成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注意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先规范的去操作,然后让学生模仿

比如,在“显微镜的使用”这一实验中,七年级学生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在小学的时候从来没有用过显微镜,而显微镜的使用又是七年级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需要耐心的进行指导。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物像时,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清楚应该注意的事项,边让学生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每人轮流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由于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操作,所以大家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均能掌握,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为以后的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容易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二)实验步骤的预习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关键

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既不能颠倒,也不能遗漏。在实验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所涉及的原理的难易程度,由教师讲清楚操作原理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例如,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实验时,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圈上每一步的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细胞与气泡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在正确的实验动手操作过程中调动了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知识也就刻骨铭心了。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有效的煅炼和不断的发展。

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教师应该细致而明确地告诉学生“看”什么、怎样“看”。观察的目的明确了,目标清楚了,观察才能抓住重点,注意力方可集中到有关生物体。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就应明确要求学生观察它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并指出细胞膜等贴在细胞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大清楚,要调节好光圈、光线的强弱控制要适当等,使学生按照这些要求去观察,减少实验的盲目性,缩短了观察时间。教师只有这样正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才能提高观察效率,学生的观察效果才会好。

其次,应该让学生掌握非常有效、实用的观察方法。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比如在观察鱼的运动时,指导学生学会由整体到局部,首先观察和描述鱼体的外形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分别起什么作用。使学生认清了通过按一定顺序的观察方法解决了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相互配合的。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观察能力。在观察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提醒学生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学生按这些要求去观察,减少了实验的无序性。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看到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器官和组成某些器官的组织。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植物体结构层次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教师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二)充分运用对比的观察方法

运用对比的观察方法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在“种子的萌发”这节课教学中,除了通过演示讲清楚种子萌发的条件外,还让学生做个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准备大豆和玉米种子,让他们回去找2个大些的瓶盖子,在瓶盖上垫几层皱纹纸,把大豆和玉米种子分别放在皱纹纸上,每天浇些水。由于11月份教室屋内天气暖和,过几天种子就发芽了。我让学生做好观察记录,然后对比观察总结出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根系与叶片的不同;也理解了玉米种子的胚乳与大豆种子的子叶,供给胚发芽的营养不同。学生对实验很有兴趣,收获也大。

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的快”一节实验中,我在指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后,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的快?我为每组各准备了同样大小的一块硬纸板和一块光滑的玻璃板。通过多次的反复对比试验,学生总结出了蚯蚓在硬纸板上爬行的速度较快,是因为蚯蚓借助硬纸板粗糙的表面,展开体节和刚毛,尽情地快速爬行,且速度远超过玻璃板上蚯蚓的爬行。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上一篇:医院消防安全生产工作计划下一篇:宣传统战委员述职述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