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教学教师反思

2024-04-19

称象教学教师反思(共14篇)

篇1:称象教学教师反思

在老教材中《称象》编排在三年级的语文教材上,不过新人教版把这一课放在了一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在学习这节课时学生遇到了一些难点:课文较长,读起来比较困难;课文中的生字较多,如“称”和“秤”这两个字读音相近,字形也相近,学生学起来有些分不清。

根据我们班后进生较多,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的特点,在教学中适当放低难度:

1、在初读课文时,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读好,达到正确、流利的标准,我让学生分自然段来读,读好一个自然段再读下一个自然段。

2、学习生字和分自然段读联系起来,每读一个自然段先学习这一自然段中的生字,如“秤”和“称”分开识记降低难度。

3、在理解课文时学生对曹冲想到的方法不太理解,我就让学生亲自观察试验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篇2:称象教学教师反思

一、谈话导入,课题处质疑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一向都很重视导入的教学,特别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能吸引人的导入,可以很快抓住学生的心,引起学生的注意。会很快进入到教学中来。另外精心设计导入语,也会使教师自己充满自信心,能很快进入教学正题,不至于东拉西扯,避免课堂随意性。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同学们,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是不成什么问题的,但是,要是在古时候,这却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称象》。”接着我板书课题,这个导入,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很踊跃,他们纷纷发言:“我想知道这个故事中讲谁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用什么方法来称?最后真的称出来了吗?”因为我前面已讲过,这是一个发生在古时候的故事,所以学生很想了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是怎么来称一头活着的象的,对这件事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的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识字与课文紧密结合,字不离文,游戏中学,创新中学

二年级孩子的主要任务是识字,我班孩子在生本书中学过很多字,经过培养,学生有一定的自学生字能力。这课书对我班学生来讲,认识其中的生字不是本文的难点,所以我设计学生在读文中来学,不逐个分析,不花太多时间,我先指名一名学生来范读全文,这是个优等生,让她起一个示范作用,其他学生认真听,听清字音,并弄清故事的概貌,再让学生试着小声自读,不会认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接着我开始检查:“我们跟字宝宝来打个招呼!”学生认一个,组一个词。再去掉拼音来认几个难字“艘、沿”,让孩子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把你的好办法告诉大家,学生这时进行创新记字。学生思维很活跃,使你想像不到,他(她)有那么多可爱的记法,但这就是孩子,他有他的思维,他说的方法就是他很好的记忆法,联系他自己的生活体验,根据他自己的感受。只要是他动脑想过的,就是最好的方法,我坚信。然后,我和孩子们玩了一个游戏,就是“对口型”,这是我针对二年级的孩子上课很喜欢喊叫、吵闹特意安排的,实践中我感到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很好地巩固了本课的生字。

三、引导质疑,自读解疑,多读精练,课件突破难点。

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科教学的重点,而每篇课文都有各自的特点,怎么样来教,每个老师又有各自的风格。《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这一课,我设计让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再沿着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学生先齐读课文,问:“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课文是用哪句话写的?”学生立刻找到了相关句子读了出来。随后,我又带领大家一边用问题引出下文,一边朗读。 “大臣们看了这头大象有什么表现?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问了什么?听了曹操的问题后,官员们又怎么样接着议论?他们议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具体是什么?曹聪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又说了什么?……”然后,我一边梳理学生的问题,一边指导朗读,学生既解决了问题、理解到了课文,又学会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曹冲称象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我先请一个学生把本段读个大家听,再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曹聪方法的四句话的小黑板,请全班齐读,再一次了解曹聪的方法。读完后顺势请生标出曹聪共用了几句话说清楚了他的方法。再接着逐句讲解,并分句演示课件。看课件演示,理解课文内容,用短语概括称象的步骤。分句讲解完之后,再次连续演示课件,使学生对曹聪称象的方法有一个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补充、找出表示顺序的字词,为学生练习复述这一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背诵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能够顺利突破难点,多媒体可件可帮了我不小的忙。

四、总结主题,结合实际,恰当拓展,发散思维。

在学生理解了重点的基础上,我反问学生“这个故事发生在曹聪几岁的时候?”引出重点段落中的第一句话“曹操的儿子曹聪才七岁”,请全班齐读后,反问:学到这里,你想到曹聪说点什么?引出主题:动脑筋。

“你们和曹聪一样聪明,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的好方法呢?”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说“可以把大象赶到跷跷板上去”,有的说“可以赶进水池里”,“赶上汽车,看它能把汽车的轮胎压扁多少”……听到孩子们说着各式各样的他们自己的称象的方法,我仿佛看到了他们思维火花正在开放。

篇3:英语教师教学反思初探

一、认真进行课前前瞻反思, 分析影响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

课前前瞻反思, 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经验教训清醒认识的基础之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 必须坚持反思以往课堂教学中的成与败, 分析影响课堂教学的任何一种可能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因素。

1. 分析现有的教学条件, 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

教师必须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学设备, 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如果学校的条件稍差, 可以考虑自制一些卡片等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果学校具备幻灯机, 则可以考虑制作一些幻灯片, 以可动画面的形式呈现课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校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便可以考虑如何利用课件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 借助多媒体的声、色、光、影的效果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2. 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 比如, 情景教学法、全身反应法等。但是, 究竟哪一种教学方法最适合某节课的教学内容?哪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英语课堂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单元要求, 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特点, 并根据其特点,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比如, 对于新授英语单词, 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竞猜法、说唱巩固法来简化单词学习, 强化学生对新授单词的记忆。这样, 枯燥的单词教学就变得简单而有趣, 学生的兴奋点将自然转到新课学习上来。对于新授句型, 教师可以设计采用情景创设法、表演法、交际法、小组讨论法等, 来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 练习新句型,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分析学生的接受实际, 以便因材施教

教师在熟知学生现有的英语基础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还要仔细分析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 选择符合学生特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 争取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例如, 初中学生不仅喜欢直观、形象的展示, 更喜欢在充满趣味的游戏活动中轻松的学习。所以, 教师在写教学设计之前, 反思学生的各种特征是很有必要的, 那样可以减少对教学方法选择的盲目性或随意性。

二、及时进行课中监控反思, 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倡导“教学活动化, 活动生活化”。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各种练习、活动的量比较大, 不可预料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就需要教师思维活跃、目光敏锐, 随时作出反思, 采取相应的对策, 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语言交流、思维交流, 甚至通过与学生眼神、表情、手势的交流来获得有关教学进展的各种反馈信息, 进而对之进行反思, 适时调控。有时, 课堂教学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 教学思路会被打乱。这时, 教师就要马上作出调整, 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有时, 教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法真正运用到课堂时, 并不能达到想象中的效果, 要么学生难于理解, 要么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时, 教师就要反思存在的问题究竟在哪里。然后, 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发现小组对话开展不起来时, 教师就要反思是不是活动的要求没有讲清楚致使学生不得要领, 还是学生缺乏语言表达所需的语料。

三、深入进行课后评判反思, 在研究和调整中不断提高

课后评判反思有助于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研究分析, 总结经验, 合理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有一位教师这样记录自己的反思感受:“一年来, 写教学后记、教学随笔, 整理课堂实录, 已成为我日常教学中的习惯。教学反思让自己静心专注教学研究, 让自己总结并升华经验, 让自己发现不足, 渴求新知。通过撰写案例, 对自己工作的闪光点进行反思, 在保持工作激情的同时, 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融化、组合并萌芽, 进而对学生更富有感情, 真正领悟到‘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境界与乐趣, 使自己品尝到了教育的幸福。”

篇4:《称象》教学设计

《称象》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通过故事要告诉学生,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难点是称出大象重量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理解课文时认识比喻句,会用“一边……一边……”造句。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复述。结合提示,用“先”“再”“然后”等关联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课上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回答问题时间,培养学生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的意识。

第一课时

【课堂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再”“象”“像”“做”四个生字。

2,会用“一边……一边……”造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谜语:耳朵像扇子,鼻子像钩子,双腿像柱子,尾巴像辫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范读后,学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师出示生字,抽读,齐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和巧妙的方法记住生字。

3,小组交流,介绍自己记住生字的窍门。

师引导:“称”“秤”和“沉”字音的区别;“艘”是平舌音,“柱”“址”是翘舌音。

三、检查自读情况,巩固识字

1,小组互读。

2,指名朗读,同学互评。

3,抽字块认字。在卡片上面分别写上本课的13个生字。学生自由抽字块认字,全部读对的给予表扬。

4,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把容易与本课生字混淆的生字块混入13个字块中,再让学生抽读。

5,指导写字,“再”“象”“像”“做”。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范读,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再请学生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后,请学生根据如下提示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

)用(

)(

)。(曹冲用船称出了大象。)

师指导学生明确,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将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自然段,第二部分是3、4自然段,第三部分是第5自然段。教师出示段意,教学生初步认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平时多观察,遇事开动脑筋想办法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写“照”“点”两个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第四段,理解称出大象重量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简略复习第一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环节,请学生说说课文分成哪三部分,再次明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投影出示段意:

起因——(1、2)别人送给曹操一头又高又大的大象。

经过——(3、4)官员们议论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过程。

结果——(5]用曹冲的办法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二、深入理解课文

1,大象的样子

师口述第一自然段。提问:这是怎样的大象呢?在哪个自然段提到了?(第二自然段)谁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学情预设: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请学生朗读。)

师:听了朗读后,我们知道大象应该是又高又大的,虽然我们的眼前并没有这头大象,但我们依然能想象出来。你能再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大象又高又大吗?咱们一起接读吧,看谁与老师接得最好,并能读出大象的样子。

(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大象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读大象的样子。)

大象——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师提问:是说大象的身子是一堵墙吗?那为什么要说成像一堵墙?

学情预设:因为墙又宽又大,大象又很大,所以把大象的身子比喻成一堵墙。它们有共同特点,都很高很大。

师提问:那是说大象的腿是四根柱子吗?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学情预设:因为柱子很高很结实,大象的腿也很高很结实,所以把大象的腿比喻成四根柱子。

师:是呀,你们看作者多会想象呀,用一堵墙比喻大象的身子,用四根柱子比喻大象的腿,使我们眼前—下子就出现了一头又高又大的大象,再读读这句话,读出大象的样子。

2,官员的办法

师提问: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我们听一听官员是怎样议论的。官员的议论在第几自然段?

请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这一(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找。投影出示提示语,

(1)官员们想出了几个办法?请你用①②……标出来。

(2)请你用“——”画出官员们的办法。

(3)试着把官员的办法连起来,说一说。

学情预设:有两种,请学生分别说一说。

明确

第一个办法是得造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第二个办法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3,曹冲的办法

师:曹冲的办法在第几自然段?(第四自然段)请你们自己读一读。(指名读,并予以指导。)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示,标一标曹冲称象的过程。

投影出示:

(1)称象的过程分几步?请你用①②……标出来。

(2)说一说每一步主要做什么?

生边回答,师边小结,并板书如下:

赶象上船

沿水画线

赶象上岸

装石到线

秤石头

知重量

师称象过程是这样的,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师配画外音。)

出示图片,再次让学生感知称象过程。

请学生根据图片,自己先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师引导:书中是用“先……再…然后……”把每一步连接起来的,你能用这样的词连接吗?

师先示范复述,再指名复述。

4,最后一段

师结果怎么样呀?(指名读第五段。)

师:曹冲做了一件连官员们都没有做到的事,而那一年曹冲才——7岁,就跟你们现在的年龄差不多。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难题,你能开动脑筋想办法吗?

三、指导写字:“照”“点”

1,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2,四点底的四个点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师示范写一遍。

4,学生练写各一遍。

5,展示评议修改。

(编者注:《曹冲称象》在语文版S版二年级下册。在人教版教材里,该文安排在一年级下册,题为《称象》。两课文除两处字词差异外,其他完全一致。)

篇5:《称象》教学反思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既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1、创造性思维突出标志是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创造性思维也有高低之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层次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性价值或社会意义的大小。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是创造思维过程,而学龄前儿童能续编故事结尾也是创造过程。只是创造程度不同、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不同而已。

2、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密不可分。如,建筑师以创造性的构思设计新大楼时,首创性、新颖性和独特性等思维活动和创造性想象揉合在一起。

3、执着和目标明确是创造性思维的.又一特点。当所要解决的创造性的问题象磁石对铁一般地吸引着人,使人着迷,使人忘掉周围的一切,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着了迷的人,创造就成为其生活的目的。如果创造的成果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承认,反过来又会使其迷恋的程度更深刻。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对数学的研究达到入迷状态。他在一次散步时,一不小心撞到了大树上将眼睛撞掉了,他连忙说?"别闹、别闹了。“这类事例很多。

4、创造性思维中既含有发散性思维,又含有集中性思维的成分,而且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性思维更为重要。吉尔福特认为,人的创造性是经由发散性思维而表露于外显行为上的。如学生在做数学习题时的一题多解就是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

篇6:称象教学反思

在上课文之前,我先给全班的学生看了《曹冲称象》的动画片,在看过之后让学生总结:“曹冲是怎么样称出大象的?他是用什么方法的?”通过看动画,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通过动画,在学习课文的当中,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的有兴致了,课文中出现的很多生字新词学生都能更好的去理解了。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提出问题:“官员提出了什么样的方法?他们的方法好不好?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我刚说完,学生就举手回答了说:“第一个官员说要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这样子不好,因为大象太大了,没有人能提的动大象,所以做起来是没用的。第二个官员说要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称。这样更不好,把大象宰了,大象就死了,大象多可怜啊。所以官员说的都不行。”其他的学生听了也是连连点头说这两个官员想的都不好。学生说完了自己的想法后,我给予了肯定,然后提出了下一个问题:“官员的办法都不是很好,然后曹冲就想了一个好办法,对不对?那你们能不能想出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呢?”刚开始,学生都是说没有,然后我就鼓励学生说:“想想我们刚刚看的动画,曹冲是用石头来称的有没有同学有更简单方便的方法,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想出来的。”不久,一位同学就举起了手说:“老师。曹冲用石头称要一块一块的搬到船上,好了之后还要把石头一块的搬去称,比较麻烦,如果把石头换成了士兵,会更简单。”很快的,其他的学生也想到了用不同的物品去代替石头来称。

篇7:《称象》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教学中我把识字和朗读作为重点,在设计识字教学时,我使用的是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考虑到孩子已经快升上二年级,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我把部分识字任务交给了孩子们,让同桌一起去解决,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在轻松愉快中学生字,提高了识字效率。朗读方面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第一课时要求孩子在掌握了生字的情况下能正确地流利地朗读故事,能明白对方在讲些什么。第二课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内化语言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反思:

1.同桌互相识字

考虑到课文比较长,要求识记的生字比较难,那么我就尝试着让同桌一起来学习生字。当然在孩子们学习之前要明确学习任务,并且给的任务不要太多。特别在指读环节,我发现孩子们学得很认真,都想把全部的生字读对,所以他们在各自拼读的时候就读得很认真,尽量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老师再通过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读和认,那么识字教学就会显得很轻松。

2.句式训练“一边……一边……”的处理

经过两次的试教,我发现如果这个句式训练放在第二课时,会让人觉得整个教学过程不够流畅。所以我尝试着把这个训练放在了第一课时,在让孩子读句子的时候,我特意设计了一句“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从这个句子的朗读引导到句式训练,过程很自然,也不会突然打断学生的思路。

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结合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第四自然段,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尝试了以读代讲,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孩子知道称象的过程是什么,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把整个称象的过程讲给你的同学听。把书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4.对比法教学让课堂更灵活

前面的两次试教,我都是顺着课文的段落来讲,先讲官员们的办法,再讲曹冲的办法,结果发现这样处理的话就不能很好地落实第三个目标,不能让学生体会到曹冲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么有了对比就不同了,所以我直接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让他们找一找在场所有的人都想了什么办法,这样处理既可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官员们的办法不好又可以让学生看出曹冲的聪明。

5.关于指导朗读的思考

在落实第三自然段朗读时,虽然我有分角色朗读,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更自然,能用口语化的口吻把对话读出来就没有引导到位。

篇8:高中体育教师教学反思

当前, 我国体育教学及课堂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仍然受到体育教学以传授技术为主的理论思想影响, 即通过规范的动作技术的传授来掌握基本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这种重技术轻理论、重共性轻个性, 受以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严重的束缚, 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利于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改革创新精神。

作为高中体育老师起码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素质, 是人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以身作则、举止文明, 还要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体育教师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 要用自身高尚的道德规范全副身心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当今社会是知识和信息的社会,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包括接受信息、存储信息、分析信息、消费和生产信息的能力, 它实质上是对教师知识素养的拓宽。随着科学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宽, 对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 还得多层次地吸收现代社会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体育教师只有以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指导,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使学生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3.应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是体育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一般规律, 我国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体育教学特点及教学原则、方法、评价等体育理论知识, 还应掌握各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战术应用及相关的教学训练、比赛的方法与手段, 具备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综合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有对大纲和教材的驾驭、处理能力;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手段, 合理安排运动量, 有效地组织好各种教学活动的课堂组织能力;具有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兴趣的正确优美的示范能力;以及能引起学生丰富联想, 有助于建立技术概念的清晰生动的讲解能力。另外, 在教学中, 体育教师还必须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 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行为和锻炼情况并能迅速分析判断的能力。体育老师要用扎实的训练、科学的指导、满腔的热情去挖掘、激励和培养学生, 以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并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还要善于发现和捕捉体育苗子, 努力营造一批体育尖子、一个运动团体, 并形成人人参与运动、个个喜好运动的浓厚氛围, 为培养运动专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既满足教学和业余运动训练的需要, 又能满足群众体育的需要。

4.应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高中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大, 生活比较清苦。但是, 干事业只图安逸、讲价钱, 不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品行。新一代人能否健康的成长, 国家能否兴旺发达, 教育和体育发达程度是决定因素。既然体育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就要站直了, 别趴下。工作上不要把眼光盯在钱上, 不要见异思迁, 否则, 是不可能把工作做好的。因此, 作为跨世纪合格的体育教师, 应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放在首位, 作为立业之本。

5.要关爱学生, 为人师表。高中体育教师要热爱学生, 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和爱护学生。满腔热忱耐心地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的人格, 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对学生要做到用心灵去温暖, 用感情去浇灌, 用高尚的情操去熏陶, 既教书又育人, 使自己成为一个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典范。“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作为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体育教师, 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也要有优秀的职业素质。因此, 在培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方面要关注以下三点:

1.培育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综合能力。进行高中校本课程开发, 需要体育教师具有基于课程目标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的选择, 并对其加以有效组织的综合能力, 这也是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2.培育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合作能力。课程开发本来就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 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更是如此。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之一, 就必须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教师与地方行政人员的合作、教师与社区人员的合作、教师与校长的合作、教师与学生及家长的合作、教师与教研人员以及课程专家的合作等等。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教师与各方面人员的通力合作, 既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必然要求, 也是教师合作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篇9:《称象》教学设计

本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一篇主讲课文《称象》。《称象》是一篇记叙文。讲的是曹冲小时候想办法称大象的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过程的介绍以及与大臣称象方法的比较,说明了曹冲的机智与聪慧。本文内容充满生趣,语言通俗易懂。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只要平时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目标】

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议论”和“果然”的意思;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知道曹冲是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沟通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能用自己的话复述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好品质,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师:(出示大象图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大象。古时候,科技不发达,没有电子秤这样的先进设备,那时,要称一头大象是很困难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称象的故事。(板书课题:称象)

二、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故事。

三、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段。

2.汇报分段结果,作订正。

四、学习称象的起因(1~2自然段)

1.默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学生读课文回答)

2.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呢?请你用“~~~~~~”画出来,并汇报。

3.(出示大象图片)感受理解:这头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师:这样一头大象,大家都感到很好奇,一边看一边议论,你知道他们在议论什么吗?(学生思考回答)

4.请和你的同桌演一演“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五、学习称象的经过(3~4自然段)

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称这头大象的呢?

1.出示自学任务:小组合作学习3~4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完成表格内容。(请一组同学上黑板完成表格)

2.对照表格内容和课件演示了解称象的过程及曹操的表现。

出示图片,了解官员的办法。

师:你觉得官员的办法好不好?(不好)曹操听了(直摇头),他会说什么?

出示图片过渡:这时曹操的儿子曹冲只有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曹冲的办法好不好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

课件演示,感受曹冲称象的步骤。

师:你觉得曹冲的办法好不好?(好)

所以,曹操听了(点头微笑),他会说什么?(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过渡:现在你明白曹冲称象的过程了吗?

3.请把曹冲称象的过程按顺序说给你的同桌听。

先_______;然后______;再______; 最后________。

4.出示填空补缺,根据提示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指名回答)

把大象( )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 )水面,在船舷上( )。再把大象( ),往船上(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然后( )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5.全班一齐根据提示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六、学习称象的结果(第6自然段)

过渡:称象的结果怎样了呢?

1.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果然”的意思,并用“果然”说一句话。

七、出示点评方法,按照点评方法,在小组内做自我点评

1.表格完成是否完整?

2.称象的过程是否清楚?

3.小组成员是否全体参与?

八、师生共同小结

听到官员们称大象的方法,曹冲想到了(用船当大称),听到官员们宰大象的方法,曹冲想到了(用石头代替大象),你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是啊!曹冲的好办法来源于他在生活中爱观察、爱动脑,希望你也能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孩子。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还可以加入你的表情、动作

十、拓展训练

1.昨天,我们听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和今天我们学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比较一下,同样是在船舷上画记号,结果却不同。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和感悟?(学生讨论后回答)

过渡:那么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看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孩子。

2.出示动脑筋解决问题的题目,小组内任选一个,讨论交流。

(1)小明家的羊和小兰家的羊顶起仗来了,小明和小兰一边骂一边使劲拉各自的羊,可是拉了半天也没拉开,该怎么办呢?

(2)狐狸想吃葡萄,可葡萄架太高,他够不着,怎么办呢?

(3)乒乓球掉到了一个口很小的瓶子里,你的手又塞不进去,你会怎么做?

(4)塑料球和玻璃球混在一个桶子里,怎样做能很快地把它们分开?

3.展示讨论结果,讲评总结,结束教学。

篇10:课文《称象》的教学反思

有位老师教学《称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提问:“曹冲可能从什么地方得到启发,想出称象办法的?”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有的同学回答:曹冲是从有人说“……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这个地方得到启发,想到一块块石头的。有的同学补充,别人说要造一杆大秤,他就想到了可以用船当大秤。老师当即总结:我们遇到问题时,要像曹冲那样,把周围的事和这个问题联系起来,使自己受到启发,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这是追寻别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例子,即在联系中抓住突破口解决问题。

另一老师在教学《称象》时,在学完课文后启发学生思考:“在当时的情况下,曹冲的办法还可以乍样改进?”有的同学提出不用搬石头上船,改用把军队里的战马赶上船的办法。有的`同学说:“赶马上船,不如改成用人的办法。”学生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迸发出了创造思维的火花。为了揭示规律,老师再进一步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那个建议用人代替马和石头的同学说,因为人听指挥,叫上船就上船,叫下船就下船,能够节省很多时间。教师最后得出结论:有时,我们可以把别人解决问题的办法改进一下,改得更省时间、省力气些。这是训练学生更完美地解决问题的例子。

这两个例子都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揭示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的,应该说给我们的启示是很深刻的。素质教育意义上的教学方法的操作因教师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材而异。通过揭示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应该注意两点:(1)对课文中那些创造性解决产问题的例子,不能一带而过,要引导学生追根溯源。(2)当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创造性思维火花还未点燃之际,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信息进行延伸、碰撞、联系,从而使其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一旦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产生新颖独特的见解后,又应让他们回过头来去看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具体说,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训练中,创造很多方法。诸如:用“加减法”的思维方法,删去某段某句行不行?增加某词某句怎么样?等等。也可采用“变反法”的思维方法:把文章各段的写作顺序变一变行不行?把语序改变一下怎么样?表达同一个意思但运用几种说法哪种更好?等等。总之,要重视思维规律的揭示,让学生在思维中学会思维。

篇11:《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整篇课文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人物和大象的来历。我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考虑到了学生是否能够回答出来,结果告诉我学生们都掌握的不错。第二自然形象地描述又高又大的大象,大臣们都在讨论大象的重量,可见称大象的体重是很难的问题。第三自然写的是官员们想出来的办法,是要造一大秤,这种方法行不通。曹操对这样的回答不满意。第四自然段讲曹冲称象的方法,学生能够很快的在原文里找出相关的句子,首先是把大象赶到船上,其次是在船身下沉处画线,再次是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沉到画线处为止,最后是称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第五自然段就是结局,曹冲把这个难题解决了。通过这五个自然段的讲解,要让孩子们明白遇到难题要勤动脑筋,善于观察。

在设计这课教学目标的时候我考虑到了同学的差异性,尽量设计的问题有梯度性。课后习题第三题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有难度的,通过发现两个句子的不同,再说这个词语好在哪里。对于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教孩子们好好观察这两个句子,学生们的眼睛是敏锐的,立刻就知道哪里不同。比如说:“曹冲七岁。”“曹冲才七岁。”为什么用才呢?为了突出表现曹冲的年纪小,通过这样对比学生就有了直观的感受。

我个人认为在教学第四自然的时候,没有深入挖掘内心。只是依据曹冲来设计问题,因为问学生还有哪里不明白的地方?如果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我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在船身上画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呢?可以让学生上台展示一下这样过程,就可以完成课后第二小题。今后我在备课的时候还是要在教学用书上下很功夫。整个课堂学生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我看到几个同学发言的很好。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篇12:《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二年级八班

杜媛媛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一向都很重视导入的教学,特别对于小学生。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同学们,在古时候,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不成什么问题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曹冲称象》。”接着我板书课题。

好的导入,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心,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教学中来。另外,精心设计导入语,也会使教师自己充满自信心,能很快进入教学正题,不至于东拉西扯,避免课堂随意性。

就本文而言,“曹冲称象”是一个发生在古时候的故事,学生就很想了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是怎么来称一头活着的象的。这件事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篇13:英语教师教学反思初探

一、教学前的反思

教学前反思是指运用过去的教学经验, 使即将要进行的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模式新颖。教学目标包含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课堂目标多元化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特征, 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同的目标引发不同的教学设计, 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合理?除了体现学科特色外, 是否考虑了社会和时代对学生的需求?是否考虑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结合?是否兼顾了学生的意志和情感?在目标的难易度方面是否体现了适度性原则?

教学内容不完全是指教材内容。有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材, 不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艺术处理, 照本宣科, 这样使45分钟的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笔者认为教学前反思十分必要:考虑的内容是否符合你所设计的教学目标?选材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内容是否鲜活, 是否具有可读性?另外在教学内容中是否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是否善于寻找知识新的增长点?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教学模式的新颖直接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因此在上课前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 选择好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 然后根据教学模式, 选择最优化的教学策略。

二、及时进行课中监控反思, 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倡导“教学活动化, 活动生活化”。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各种练习、活动的量比较大, 不可预料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就需要教师思维活跃、目光敏锐, 随时作出反思, 采取相应的对策, 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语言交流、思维交流, 甚至通过与学生眼神、表情、手势的交流来获得有关教学进展的各种反馈信息, 进而对之进行反思, 适时调控。有时, 课堂教学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 教学思路会被打乱。这时, 教师就要马上作出调整, 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有时, 教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法真正运用到课堂时, 并不能达到想象中的效果, 要么学生难于理解, 要么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时, 教师就要反思存在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然后, 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发现小组对话开展不起来时, 教师就要反思是不是活动的要求没有讲清楚致使学生不得要领, 还是学生缺乏语言表达所需的语料。

三、教学后的反思

每上完一节课, 教师或多或少总会感到还不够理想。此时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 重新审视、分析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的种种策略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 通过撰写反思札记, 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片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转变教学行为, 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目标, 引起教学共振效应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详细记录下来, 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同时, 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不当的环节, 安排不妥的内容, 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 并作出深刻的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扬长避短, 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及时反馈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理论, 如果学生能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包括作业的正确和错误, 成绩的好与坏, 就可以强化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因此, 教师要及时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使学生求知的欲望得到满足, 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 也会激起上进心, 增强克服缺点的决心, 继续前进。

不仅如此, 教师还应借鉴反馈情况,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不仅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情感, 还有利于改进教学,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 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 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 才能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在备课时注重满足学生的需要,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五、教学反思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 是否真正“沟通”和“合作”。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 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2. 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 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资源, 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权威文本, 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同时,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 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3. 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篇14:《称象》教学设计及反思

成华区李建荣名师工作室 叶春艳(成华小学)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热情活泼,喜欢学习语文,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课前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预习能基本读通顺课文,在学习中,绝大多数孩子能与同伴合作,并具备一定的评价能力。在朗读课文中,喜欢以引读的方式朗读,孩子有一定的朗读技巧,但需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 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

3 、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大象贴图、船、演示曹冲称象过程。词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动物朋友,( 出示大象贴图)

生:哇,好大!

师:打个招呼吧!

生:大象好!

师:老师给它请到黑板上,再热情地打个招呼。

生:大象好!

师:看着孩子们瞪大眼睛,老师知道你们很喜欢它,是不是?其实三国时期有一位军事家曹操在带着一群人第一次看见大象看见这头大象时比你们还兴奋,因为大象生活在离他们很远很远的热带地区,大象对他们来说太珍贵了。看到这么大的一头象让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还是它到底有多重呢?决定把它称一称,咱们今天一起走进课文“称象”去瞧瞧,读课题

生:称象、称象

师:称象的“称“ 是后鼻音,再读。

[ 在出示图片时介绍大象的生活背景既唤起学生对大象的喜爱之情,又让学生了解到大象的珍贵,为后文理解宰割大象称出重量的不合理性做下铺垫]

二、初读,整体感知

1 、生自读

师:孩子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你喜欢的办法去解决它,遇到难读的句子你就多读几遍。

生认真读课文。

2 、检查读词卡

师:课文会读了吗?

生:会。(充满自信)

师:课文中的词语娃娃要考考你们,打打招呼。( 出示词卡:像堵墙 议论 一杆秤 反驳 宰割 一艘船 沿着 船舷 重量 官员)

3 、齐读课文

师:调皮的词语娃娃要跳回课文考你们,怕不怕? 咱们试试( 把书立起来,不用手指,眼睛看课文读)

生齐读课文。

4 、相机指导读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师:字音基本准确,特别要注意黑板上的词语(一杆秤、船舷、秤杆、割)

学生齐读。

5 、同桌合作检查读课文

师:同桌的孩子一人一个自然段轮流读课文,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竖起耳朵听,听他的字音读准没有,句子读通顺没有?

生合作读课文。

[ 应当说“读通课文”在阅读教学全程中具有基础性的位置,学生只有把课文读通了,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创造基本条件。]

三、精读课文

1 、检查自然段,感知主要内容

师:同桌合作读课文读得好!谁想出了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生:曹冲

师:谁能把刚才咱们说的连起来说说。

生:曹冲想出了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2 、体会大象的大

师:要称的这头象是什么样子?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生: 2 自然段

师:默读二自然段,拿出小铅笔用“――“画出写大象样子的句子。

生勾句子。

生汇报: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象四根柱子。

师:你勾对了吗? 引读:课文说这头象怎样?

生:又高又大(没有读出大象的大)

师:多大呀!男孩子再读。

男生读。

师:到底有多高多大

生: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师:确实很高很大,再次用你的朗读让我们看看这又高又大的大象。

全班齐读。

[ 把感受大象的形象与感情朗读相结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实践中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读的层次分明,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递升。此时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感受到大象的庞大]

3 、感知三种称象办法

师引读:太大了,使得曹操带领的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生:这么大的一头象,到底有多重?

师引读:于是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呢?”有人说(……)

生读: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师:又有人说(……)

生读: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师:曹冲站出来说(……)

生读: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然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一直装到船下沉至画线的地方。在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师:有哪些办法?

生回答:造大称 宰大象(师相机贴词)

师:这两个办法是官员想出来的(板书:官员)官员的办法行不行?

生摆手:不行。

(1) 砍树造称

师:为什么?我们来看看第一个办法为什么不行。

生: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造的秤呢?

师:没有这样的大力士。贴词(大力士)造大秤也麻烦,砍一棵大树太浪费了。贴词(大秤 )难怪这个办法一说出来,立刻有人

生:反驳 (师出示:反驳)

师:什么是反驳呀!

生:就是不同意。

师:不仅不同意,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怎么反驳的,找出句子练一练,读出反驳的语气。

生练读。

(2 )宰割象

师:第二个办法呢?为什么又不行?

生1:太残忍了。

生2:曹操那么喜欢这头大象,如果宰了太可惜了。

师板书:割成块

师:难怪曹操听了会直摇头,坚决不同意。

[ 引领学生读懂课文是阅读教学之根本。因此,老师 在引导学生了解三种办法时,以引读的方式读出三种办法,让孩子先有一个整体感,在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每个办法时,注重让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主了解前两个办法的不合理并说明理由。同时,在情景中巧妙出示“反驳”,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与朗读相结合更使该词在学生头脑中形象化,加深了理解]

(3) 曹冲的办法

师:曹冲的办法是什么? 在哪个自然段? 请默读4 自然段,用“――”勾出来。

生认真默读勾句子。

师: 对照小黑板,你勾对了吗? 一起读读。( 眼睛看小黑板)

生齐读: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然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一直装到船下沉至画线的地方。在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师:曹冲想出的办法是这样,先把

生: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

师:这是第一步。(师标上步骤番号。)然后 。总共有几步?再引读。第一步是……第二步是……

师:照着这个办法我们也来称一称。我要请一个能干的孩子来当我的小助手。(师请一个学生一起演示)先干什么?

生: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

师手指黑板说:老师准备了一艘船漂浮在水面上我来赶大象,大象上船,船会怎样?

生:会下沉(老师和小助手一起沉船)

师:然后呢?

生: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

师:请个小朋友上来画

请上来的小朋友沿着水面在船舷中间画线。有小朋友说画错了。

师:错在哪里?

生:不能画在中间,要画在边上。

师:在这儿( 指画线的地方) 与水一样平画线就是沿着( 说重音) 水面画线。画在中间也可以,明白吗?第一步完成。

师:又干什么? 老师请一些孩子加石头,老师和小助手沉船。

(老师提醒下面小朋友看清楚石头一直加到什么时候?老师故意将船沉至画线以下,学生指出错了)

[ 学生光凭文字难以理解称象的具体过程,与演示相结合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先 通过齐读、引读,标上步骤番号让学生熟悉曹冲称象的过程,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演示称象过程,学生的兴趣浓厚,在演示过程中,教师注重演示与理解语言文字相结合。如: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

师:再称一称船上的石头。这就是曹冲的办法,结果怎么样? (读5 自然段)

师:曹冲的办法它不需要造大称,也不需要大力士,更不需要把大象割成块,瞧,他用这艘大船代替了官员需要的大秤(取下大秤词卡贴在船上)他用水的力量替代了力大无比的大力士,不可以把大象割成块,但我们可以用一块一块的石头来代替。

师:小小年纪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你想说什么?

生:曹冲很聪明,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生:我很佩服曹冲,我要向他学习。

生:曹冲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还能将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师:老师希望我们班的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向曹冲学习,遇到事情多动脑筋。

总评: 该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在充分考虑学情,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扎实初读,从整体上准确把握课文,凸现教学重点,在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时,教师把课堂建构成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自由、快乐、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充分参与其中,主体性真正得以发挥,呈现了学习过程的层层递进,从而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该课还以“递进朗读”为副线,在老师有意识的引领下,学生读通了文,读出了意,读出了情。整个教学中,学生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朗读,层次分明,步步递进,堪称阅读教学之优秀设计。

上一篇:关于大学生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的问卷调查下一篇:两日军训活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