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2024-05-17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通用10篇)

篇1: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翠竹小学

一、课程目标

1.了解社区服务,劳动技术,社会科学等基本常识。

2.学会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4.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会和丰富经验,基本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我的关爱,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责任感。

二、课程内容

1.劳动技术:学习简单的种植、除草、治虫、收获等技术。

2.社区服务:参与公益性社区宣传、调查和服务活动。

3.专题研究:学习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方法,学习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报告的撰写和研究成果的鉴定。

三、课程实施:

1.课时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保证每周两课时的活动总量。

2.课型参观访问型、方案设计型、知识普及型、实践活动型、专题研讨型、成果交流型、论文答

辩型。

3.师资A:专任老师:

孙金宏男小学高级教龄30年校长

戈建琴女小学高级教龄28年三年级班主任 语文教师

姚阿英女小学高级教龄34年教导主任

梅兰萍女小学二级教龄3年大队辅导员

B:校外导师

秦亚成男勤业蔬菜园艺场场长

李全红男学生家长,勤业蔬菜种植专业户

4.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2003-2月份)

a:观摩校象棋训练小组成员下棋,了解村上人搓麻将、赌钱场景进行对比分析。

b:听本村种菜能手成功的经验的介绍。

c:参观蔬菜园艺场,激发对蔬菜种植的兴趣。

d:民主选择活动项目,制定本学期活动计划。

(2)实施活动阶段(3、5月份)

a:参与种植

一、两种蔬菜的全过程。(以模仿为主)

b:参加象棋讲座,观看电视——象棋世界,阅读有关象棋丛书。组织学生间的对抗赛、班级对抗赛。(以练为主)

(3)活动总结阶段(6月份)

a:展示成果。

b:案例分析答案。

c:心得体会。

d:经验介绍。

四、课程评价:

1.多方面评价:

(1)参加活动的态度20﹪

(2)动手实践能力40﹪

(3)协作精神20﹪

(4)取得实践成果20﹪

(5)创新点子特殊奖励(一个加5分)

2.多渠道评价:

(1)自评20﹪

(2)班级内同学互评20﹪

(3)教师评20﹪

(4)家长评20﹪

(5)校外专家、群众评20﹪

篇2: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四合庄小学丁超

2007.

3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实验研究目标

在三年级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学期围绕“美化校园”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校园绿化。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实验研究内容

(一)课程特征

1、通过“校园绿化”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情意,能力和认知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

在校内外分别设绿化实践基地,鼓励学生搞各类调查活动,做到校内外紧密结合,强调语文,数学,自然,美术,劳动等学间的渗透与整合。

运用调查,研究,观察,积累等各种方法与形式,重视知识,经验,技能的综合运用。

2、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实际栽种,规划设计等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并养成实践意识,形成综合实践能力;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3、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

本学期“校园绿化”综合实践活动分为三个方面来开展:

1、专题研究:本学期开展两次专题研究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践在老师帮助下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校园绿化的研究专题。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进行文献研究,到花圃内进行实地的调查和行动研究,小组合作。

2、操作实践:

春天来临了,调查适合野外栽种的花木,买花种在校内,外,花圃里栽种,定期养护。

2、学生小组合作,并在美术老师指导下为绿地进行花圃设计,选出一两套较好的花圃设计图,按图纸进行实地花圃种植。

3、植树节前后,组织一次植树活动。

4、在各合作小组之间或班级之间进行盆花栽种比赛。

5、进行市场热销花木调查,调查热销花木名称,热销原因,养护方法,写出调查报告。

(三)课程实施

1、课时:

每周二课时,安排在周四下午第一、二节。

2、课型:

⑴方案设计型——学生在学习了简单园艺知识及美术图案知识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花圃设计,校园绿化总体规划设计等,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自主设计和民主交流。

⑵知识普及型——鼓励学生上网,到图书馆吸取有关知识,教师也可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学生,要注重学生对普及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和运用。

⑶实践活动型——组织参观访问,实际练习栽种花草,进行花圃养护等活动。要关注学生对实践活动过程的经历,体验,感悟和探究。

⑷专题研讨型——进行校内绿化情况的专题研讨,要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独立或合作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而民主的讨论。

⑸成果交流型——既要有物化成果的交流,更要有成功过程经验和失败过程教训的交流。对学生的发展来讲,成功过程的经验和失败过程的教训,是综合实践活动以后,学生取得的比物化成果更重要的“成果”。

⑹论文答辩型——要提倡让学生组成“专家组”,对学生撰写的专题研究论文提问和答辩,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思辩能力和自信心理是让学生经历“答辩”过程的最终目的。

3、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研究小组,校长为实验研究组负责人。三年级班主任及综合实践课老师、自然、劳动、音乐,美术、科技、体育组成课题小组成员。

(四)课程评价:

该课程评价由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的评价三部分组成。

重点在评价学生在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评价标准应是“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校园绿化”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即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意识、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思维、方法。

评价方式多种多样,评价方式运用的先决条件是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在具体操作中,可运用“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教师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学生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档案袋收集资料如下:

(1)学生成果:标本,校园绿化规划设计图,调查报告,专题研究等。

(2)获奖证书:

(3)各种评价:应以学生的自评为主,应允许学生对不满意的他评进行重新学习直至获得满意的他评为止。对教师的评价应由学校行政和学生评价两部分组成。

三、实验研究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安排

1、三月

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组织学生到花卉种植基地参观。

老师上一节花圃设计指导课。

做好组织工作。

2、四月

学生画花圃设计图。

学生种植盆花。

确定一个研究课题。

优秀花圃设计图评比。

开展一次花卉种植比赛。

各指导老师协助学生确定课题。

篇3: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以《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为依托开展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的课程, 在课程开展的初期, 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型的教学模式, 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讲, 如何将课程理念变为可操作的具体内容, 是一个很大的难题。2004年, 冀教版《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的出版, 为我们实施这门课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单元主题, 而每个主题之下又是一个又一个开放的小主题, 师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示内容, 根据学生兴趣及实际条件有选择地进行活动。同时, 教材又为我们提供了包括观察法、采访、问卷、演讲等许多进行活动所必需的方法指导。这就使得师生在活动过程中有了依托, 在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可以得到教材的“扶助”, 从而使活动有序、有效地启动、开展下去。

例如, 冀教版《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七年级上有一单元主题《寻找身边的绿》, 在做这一单元活动的时候, 我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 并联系我区实际, 共同商量定出了《关于宣化区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宣化区初中学校校园植被的调查》、《水污染的研究》三个小主题, 并指导学生根据主题需要确定了适合的研究方法。这时, 教材中研究方法的提示又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 学生们通过阅读教材, 就可以明白各种方法如何去应用, 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 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蓝本和可资借鉴的过程, 并不代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在实施中应注意不能把这本教材当作学科教材去教, 以至于会出现黑板上种庄稼、做实验的现象。而是需要教师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去使用。

二、以校本研发课程内容为主渠道拓展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实施的课程。因此, 以校为本开发课程资源是我们实施课程的理想境界。在课程启动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 在师生基本能够依托教材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完成活动之后, 教学的重点就应该进行转移, 即由选择教材单元主题转移到紧密联系学校实际, 立足社区实际, 开发当地资源, 自主开发教材主题中去。这时候, 学生可以在学科学习过程中, 对学科知识有所感悟、反思、质疑, 或者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延伸、拓展, 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有利契机,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进行深层创新、研究, 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 如语文学科在教授了以“故乡”为主题的单元后, 在实践课就组织学生开展了“家乡的名片———京西第一府宣化”的主题活动。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大型活动, 选择自己的研究角度, 去探索、体验、创造, 从而生成系列的探究活动主题, 形成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

几年来, 笔者根据学生年级特点,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先后做了《校园安全面面观》、《可爱的宣化》、《传统节日》、《保护我们的家园》等综合实践活动, 并在每个主题之下形成了系列的小主题供学生选择, 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操作的内容。这样的以校为本开发活动内容的做法, 克服了活动场地、季节、环境等条件的限制, 有利于把活动落到实处, 收到了很好的活动效果。

校本研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流方向, 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实践, 开拓校本开发的新路。

三、以多学科教师合作指导为主深化教学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活动的合作者———与学生亲历亲为, 一起参与活动;活动的激励者———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励学生去探索、实践;活动的支持者和协调者——活动中, 同学们遇到的困难是形形色色的, 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去支持、协调。教师还需要为活动提供一些资料、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课程, 在活动过程中涉及到文科、理科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在活动中, 既要动脑, 又要动手, 而我们的教师所学专业是单一的, 在活动指导中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就造成了活动指导的局限性。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摸索出的做法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指导教师为主设计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而学科教师均承担相关内容的指导,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指导教师群体, 使学生开展的每一次、每一项实践活动都有了有力的指导师资保障, 促进了活动课程的深入发展。例如:在我 (语文专业) 承担指导的《我心中的偶像》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 就同时聘请了历史、政治、心理等学科的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在指导《保护我们的家园》活动中, 又聘请了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师为指导, 有效地完成了这一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兴的课程, 唯其新, 才更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唯其新, 才给了我们更多的探索空间。以校为本, 多维指导, 多方开发资源, 全力做好活动指导, 需要我们更深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只有这样,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这门课程健康地发展。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 同时也是难点。如何推进这门课程是课改研究的新课题。宣化第二中学依托教材开展教学, 以校本研发课程内容为主渠道拓展教学, 以多学科指导教师协作完成活动指导, 为推进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进行了尝试。

篇4: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为积极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二十一世纪的技能,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实验技术熟练的基础上,体现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及责任心,人际关系与协作,问题的识别表述与解决,好奇心创新与思维能力等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特长,重点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力求对综合实践课程有所突破和创新,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些认识,我们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支撑,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依托,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等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综合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为此,结合我校机器人、航模、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等特色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研究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校本教材为我校重点开发的资源和课题实施的有效载体,能力生根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为我校探索研究的目标。

在课题研究、探索过程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通过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实验,探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目标与要求,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实践运用,总结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题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为我校和兵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方法。

课题的开发、研究、探索和实施是以: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为核心理念;以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体验,探究性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开展。

三、研究内容与操作要点

(一)研究内容:按照实践研究的操作程序,分步骤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研究。

1、围绕我校的办学特色:航模、机器人创新实验、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科技小制作,采取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信息技术、机器人和航模为载体,把各特色相关学科有效的进行整合,融合为一个大的平台,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长短结合、化零为整,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的信息、科学和创新素养开展研究。

2、把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以模塊化的形式纳入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程体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3、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形成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活动案例。

4、以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小学六年级、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走班形式的探索实践。

(二)操作要点:

1、运用新视角。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前沿科技发展的趋势,以活动实践操作的角度切入进行课题研究和课程的开发实践。

2、注重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注重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通过设计、制作和试验等活动获得技术实践体验。

3、立足于活动实践,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教育为平台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最终实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校本教材的编写、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紧密围绕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来进行,并将其能力植根于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

5、做好专任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

6、规范课题管理。课题实验是一项科学、严肃、认真的事,要有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措施,要有科学地检验和总结。建好实验队伍、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在实验过程中抓规范管理,做到有要求、有落实;及时了解新信息、吸纳新经验;定期研讨、总结实验情况,确保实验按程序进展。

7、选择和高校及国内外知名相关企业合作,为课题的开展实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8、重视学生活动成果。学生的每个活动成果必须用电子成长档案袋的形式进行保存,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9、重视课程评价。对实践效果进行检测,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还包括对课程设计本身和实施效果的评价。评价校本课程的成败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素质是否因此而有所发展?教师素质是否因此而得到提升?建立的校本课程是否可以继续循环滚动?自己的经验是否可供他人学习和借鉴?

篇5: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综合实践已成是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氛围,组织学生在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的感情,激发学生研究生活和科学的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从而进一步加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课程改革的推行,六年级学生学习生活视野逐渐拓宽,他们对生活。社会有着浓厚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学生通过活动已初初步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但也有一些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动手机会相对而言少些,缺乏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相对而言,学生各方面能力一些,这都需要在本期课程中给予更多的帮助,使学生能共同发展。

三、教材简析

本课程将科技,劳动,品德与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我们就利用该课程充分将儿童生活紧密关联的课程资源和学校教育整合,形成课程资源。

四、课程目标

1,在老师的协助下开展广泛的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关注他人懂得与他人,自然和谐相处,增强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3,让学生活动中学习,初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

4深入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把握重点,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营造良好的科学学习的氛围,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观察、调查、记录、分析、总结,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科学。

五、教学质量目标及保障措施

以儿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通过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1,调查分析:让学生参与调查,查找资料,自己分析,判断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2,座谈交流: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一些资料。向周围的亲人。朋友学习生活方法,将调查材料进行分析。

3,走入部分家庭,向同学的父母,长辈学习生活中的许多方法。

4、利用网络等多种渠道,扩大学生知识面。

六、评价工作安排

1、好的评价方式给予人导向,激励的作用。我们应多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如即时评价,反思评价,竞争性评价,制定评价表等。

七、教研专题

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八、业务学习计划

1、积极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改精神,转变观念,提高理论水平。

2、课程组成员每周积极参加学校里的业务学习,勤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3、组员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教,大胆尝试,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5、根据学科特点,灵活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6、关注生活,开阔视野,与时俱进。

九、学科实践活动安排及学分分配

科学:媒体的演变 4学分

信息技术:飞越网络 3学分

品德与社会:从“东方红”到“神舟” 4学分

科劳:身边的小家电 3.5学分

专题 0.5学分

篇6: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

三年级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年级实际,认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以“实践、开放、自主”为主线,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获得积极的、全面的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6、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具体安排

一 ★二、三月份活动主题:快乐的春天

(1)了解春天教师和学生一起了解春天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

(2)寻找春天组织学生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在校园里寻找春天的足迹。利用双休日让家长陪同到野外感受春天的气息。

(3)描绘春天在学生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时机,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发现,讲一讲发生在春天的事,议一议春天里暖暖的情。

(4)歌颂春天让同学们通过画一画春色,写一写美文,编一编小报,诵一诵诗词,唱一唱歌曲、歌谣等来赞颂和共享春天的美好。

二 ★四、五、六月份,活动主题:游戏得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游戏文化展示

1.说说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调查、收集了哪些传统游戏和游戏文化的资料。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整理,并用喜欢的形式进行游戏文化展示。

3.“游戏文化”组上台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游戏的产生、发展以 及童谣、诗歌和散文等。

(二)、五月份,活动的延伸:玩游戏、画游戏

1、小组或个人进行传统游戏现代游戏展示。

学生将采访了解到的游戏名称写到黑板上。学生争先恐后,写了满满一黑板。

2.有的游戏,学生已经了解,或者一看黑板上同学写的游戏名称就懂、就知道。对于看了名称后不了解该游戏的学生,可 上黑板将游戏名称圈划出来。

3.由提供游戏名称的学生依次上台解释、介绍其他同学不了解的游戏的规则与过程,可辅以道具、动作、图表等。依据介 绍,与同学一起对有的命名不科学的游戏重新准确命名。

4.自愿分组,自主游戏。

到大操场,依据兴趣,根据游戏规则,自主的、有序的、热烈的分组尝试各种游戏,小组中意见有分歧时,学生能协 商达成共识;一个小组游戏的乐趣也往往吸引其他小组的注 意及尝试。甚至个别小组后来原创了一些有趣的游戏

(三)、六月份,活动的汇总:游戏新创造

1.“游戏创新”所有小组讨论创造新游戏的几个目标:要具有文化性、创新性、趣味性、可操作性。

2.各组进行新游戏创造。

(1)新游戏设计。(2)绘制一份新游戏规则图。

3.新游戏展示。

a.邀请老师当评委

b.各组展示创新成果.c.评出最佳游戏,并授予“最佳创意”奖。

篇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组员:陈燕红、王肖峰、金剑波、夏玲玲、徐飞、王佩娜、徐如海、刘燕儿、徐蜜蜂、屠华伟、陈美、付群波、金萍燕

五、第一学期月份安排

九月份:

1、 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 千岛海韵校、县、市级优质课评选

4、 欣赏活动教育

5、 社区实践小能手、我的第一桶金优秀学生评选并表彰

6、 传统节日:教师节、中秋节

十月份:

1、 学会关心活动

2、 传统节日:国庆节、重阳节

3、 我为家乡喝彩活动

十一月份:

1、 争做规范生

2、 县地方课程三、四年级调研

十二月份:

1、 争做合法小公民

2、 各班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整理(各类案例,论文及学生活动体验文章)

篇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域常态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导致了学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笔者曾对绍兴市的普通高中和市直初中发放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就是一“光杆司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活动课程流于形式,教师的专业成长滞缓。

面对挑战,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深入学校,边调研边改进,且行且思且指导,逐渐走出了一条典型引路、课题引领、成果推广、课程推进的综合探索之路。

一、菜单式教研与典型经验的推广

(一)以主题清单的形式实施教研活动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我们组织区域内的骨干力量开发、制作主题式清单,如《如何选择、确立研究性学习课题》《制订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调查研究类课题的确定》《科学实验类课题的确立》《项目设计课题的选择》《综合实践活动材料的整理》《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进行文献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结题报告撰写的方法与技巧》《展板的制作》《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学生成果存在的问题及要求》《综合实践:从活动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20多个系列专题陆续完成,并以PPT的形式放在学科网上或打包发给教师,供教师选择与参考。组织教研活动时,或先进行专题讲座,或先有针对性地上示范课,灵活安排,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就能让教师去领悟、去思考,并转化为行动。实践证明,主题式菜单既有较强的专业引导性,又具有较好的实践操作性。

(二)以现场会的形式推介典型经验

近年来,新昌中学、嵊州中学、上虞中学、绍兴文理学院附属中学、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诸暨市江藻镇中等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能否把名校的资源利用好,是我们考虑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我们先后多次举行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及时发掘、整理区域内名校的成功经验,并适时推介,以便起到较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这一做法也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

1.学生课题确立推介会

学生课题确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门之作,绍兴市每年都要举行课题确立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例如,2012年新昌中学高一共16个教学班同时开设学生课题确立观摩课,全市80余位初、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自主参与学生的课题论证,现场感受学生研究小组在课题确立过程中的精彩演示和激烈答辩。从实际效果来看,与会教师能积极参与其中,不少教师即兴对学生的课题进行了热情洋溢的点评,既为学生的研究和结题指明了方向,也使自己今后开展教学活动有了较好的思路。

2.“五步研修法”推介会

“五步研修法”在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最为典型,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及时组织区域内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总结并推广华舍中学的经验。“五步研修法”具体如下:

第一步,课前上传教案。指导教师在上课前三天上传对学生探究问题(课题)的指导教案,研修团队在网上点评修改。

第二步,现场听课并录下上课视频。

第三步,课后网上评课。听课教师将评课意见发到网上。

第四步,指导教师提炼课后反思。

第五步,指导教师综合团队经验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五步研修法”较好地突破了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一瓶颈,又采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整合”的形式较好地开展了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

3.特色资源开发推介会

近年来,全市已经组织了600余人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联合观摩活动。例如,上虞中学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在办学理念与特色活动课程、特色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特色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特色活动课程建设等方面实践成果丰硕,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就组织全市专业教师听取该校的专题介绍,参观该校的创意实践中心(含卧龙工场、创意实验室、青瓷坊、艺术视窗),并参与到学校开设的“创意水火箭”“创意多米诺骨牌”“越窑青瓷”“撮花”“电子控制技术与应用”“工程制图”等32门特色课程的教学展示中。教师们边观摩边探讨,对学校从特色活动到特色活动课程再到特色活动课程群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成绩表示由衷赞叹。联合观摩活动对区域内学校的学科建设有着较强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此外,我们还组织校外小农场、校园小工场、校园科技创新基地等多场推介会,与会教师均表示颇受启发。

二、学生成果点评和展示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后形成的学生成果可以参加由市、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我们结合评比开展优秀学生成果的点评和展示活动,并以此带动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一)点评学生活动成果,提升成果质量

对获得绍兴市一等奖的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我们每年聘请专家开展现场面对面专题点评活动:先让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阐述探究的过程、收获和遗憾,并接受点评专家的询问;然后点评专家对学生成果进行具体的分析,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接着点评专家解答学生的疑问;最后进行现场互动,参与不同课题研究的师生均可以相互提问,相互探讨。

经过点评,参与学生和指导教师进一步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撰写格式,明确了调查报告、科学实验、教具学具设计、小发明小创造等不同类别学生成果的具体要求,尤其是对如何突出学生成果的新意、如何提炼学生成果的地方特色、如何开展学生成果的后续研究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努力的方向。经过修改和完善,学生成果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连续四年每年获得五个以上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一等奖。

学生成果的点评活动,也是学生成果的展示活动。随着评比影响力的扩大,送评的学生作品越来越多,参与的学校越来越多。点评和展示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关注学生成果,催生教师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我们的回答是和学生一起成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开放性学习活动,获得大量的原始素材和初步的思考,而这恰好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获得课题灵感取之不尽的源泉。几年来,我们通过典型示范、专家讲座等一系列主题教研,积极引导教师把学生研究成果和教师科研成果有机结合起来。

绍兴市江藻镇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江藻镇的主要支柱产业是冬季草莓的种植,学校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开辟了校外草莓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间,亲身体验,所谓“田间是课堂,父母是老师”。该校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如《江藻镇中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的实践与思考》《冰冻低温对草莓产量的影响及预防探究》《草莓种植我当家》等多次在省、市评比中获奖。该校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七年级校本教材〈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市级规划课题并获奖。

此外,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的学生成果《草根科学小实验》与指导教师的《草根科学小实验促进科学课的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诸暨荣怀学校的学生成果《这个冬天因你而不再寒冷———诸暨市荣怀学校“爱心捐物”公益实践活动纪实》与指导教师的《学校德育载体的有效开发与思考》研究课题,均成功实现无缝对接,教师的科研水平、指导能力得到提升,而且有了较强的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对教师而言,带着课题开展教学和指导已渐成习惯。

三、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实践类选修课程,它注重体验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创新性和生成性。如何加强对实践类选修课程开发的指导?如何从区域层面来推动综合实践活动选修课程的建设?我们的办法如下:

(一)开发通识读本

我们为区域内的初、高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通识读本。我们以绍兴市中学生取得的浙江省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一等奖成果为案例,解剖、分析学生如何开展社会调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方案,让初学者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路径和研究性学习成果撰写的基本方法。同时,我们以课题的方式进行通识读本的开发,课题组围绕实践类选修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举行研讨活动,统一思想,统一体例,然后分头编写,初稿完成后,即下发到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手中,供教师们参考。

(二)提出指导与实施建议

通识读本只是一个参照,提供给师生的只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案例、基本知识、基本技巧,随着调查活动的展开和深入,参与选修的学生会不断生成新的课题,并开展新的探究,形成新的结论。对此,我们给出了指导与实施的多项建议。

1.教学指导建议

(1)课时安排。每周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同时,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

(2)教学方法。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上旨在解决调查中碰到的问题、必要的方法指导和成果的交流、展示等。

(3)指导教师。学校既可以指定本校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也可以聘请家长、社区专业人士等担任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全面负责课程实施的方案设计、理论教学、活动实施与管理,帮助学生提出课题,确定研究范围、内容、方法与方案等,指导学生合理有序地安排实践探究过程,撰写研究报告。

2.评价建议

(1)记录。为每个参与活动的学生或小组建立调查活动记录本,记录学生在活动中搜集的数据、照片、活动感受等资料,也可以指定专人进行分类整理,整理如实物模型、各类证书等。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越翔实、越丰富,对学生结题报告撰写的帮助越大。

(2)展示。创造一切条件,及时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是实践类选修课的特色之一。展示的方式有:班级成果交流、宣传橱窗展览、专用教室陈列、校园节日展板展出、专利申请、区域点评和答辩、学生成果的发表和经济开发。指导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散或集中进行。

(3)学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有活动记录、总结或报告,要有反馈评价,要经过同学互评,并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认定学分。

3.选修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建议

(1)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社会调查可充分利用学校传统活动和资源,就近取材。如校园的常规活动(毕业典礼、烧烤、远足、家长会、考察)、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国庆、元旦、春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主题教育(环保、安全、心理健康、人防、禁毒)、志愿者服务活动(义工、校园义卖、爱心捐助)等,其中的许多活动均可让学生适时参与其中,并开展调查、探究活动。

(2)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绍兴市可供选择的地方特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如特色产业资源———轻纺、袜业、珍珠、领带、黄酒等产业;名人资源———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周恩来、鲁迅、蔡元培的故乡,乡贤、名人辈出,他们或在当地办学,或执教,积淀出独特的名人效应;地方文化资源———戏曲(越剧、绍剧)、绍兴方言、民俗、历史古迹、书法等等。选好方向,周密计划,收获一定是丰富多彩的。

(3)学会利用家长资源。家长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一是家长文化层次丰富;二是家长有专业特长;三是家长有社会活动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帮助学生确立调查课题和开展调查研究,甚至可以让家长直接参与到整个调查研究的活动中来。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要接受一些必要的理论指导外,还要走出校门,参与社会调查,课程时间的跨度可能会更长,所以教师要利用一部分课余时间,充分做好预案,并落实到位。

四、收获和体会

十个完美的想法,不如一个不完美的行动。通过几年的努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域常态实施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执行,其中三个层面的变化是明显和直接的。

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越来越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尤其是参加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的学生,认识更为深刻,他们关注社会,学以致用,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一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屡屡被各类刊物录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增强了。

二是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程开发力的提升。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仅仅是指导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这有利于促进教师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变。选修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施,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和教材编写的基本方法,促进了专业水平和课程开发力的提升。如新昌中学开发的“科技与创新”、诸暨中学开发的“三探珍珠”等成为了浙江省精品课程,绍兴市高级中学开发的“绍兴地方文化·十全食美”、上虞中学开发的“越窑青瓷”、嵊州市长乐中学开发的“楹联书法的临习、创作与实践”和“高中生社会调查方法”等均成为绍兴市精品选修课程。

三是丰富了校园文化和为多样化办学助力。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既宣传了学校文化,开阔了眼界,又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有些学校整合学校的传统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重新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如新昌中学在传统科技创新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了创业教育,打响了特色品牌。

篇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状况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将以山东省为例通过调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与实施的情况,从实际出发,系统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小学的实施情况,从而进一步丰富关于我国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现状的研究资料,使得课程方案的规划与教学模式的形成更加贴近教学实际、更加有据可依。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访谈,获取关于课程实施的具体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调查课程实施效果的方向维度。通过自主设计问卷,对课程实施总体效果、课程实施的差异和课程实施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成分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与分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研究为主,辅以访谈法、课堂实际观察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调查实施

1.文献分析

在研究的初期,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献资料,包括学术专著、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归类分析整理,获得有益启示,为后期的访谈提纲编写和问卷编制奠定基础。

2.进行访谈

本研究在初期辅以访谈法进行调查,用于对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以访谈结果作为问卷编写的基础。通过设计访谈提纲,拟定谈话对象,进行访谈的步骤,以访谈的方式获取相关的资料。研究调查期间,在山东省抽取五个地市,七所小学共10余名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和30余名学生进行访谈,并分析汇总访谈结果。

3.问卷调查

在文献分析与访谈调查的基础上自主设计问卷,组织发放填写问卷,回收并分析数据,对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借助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等多种统计方法对课程实施多方面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四、结果分析

1.课程实施环境

表1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时安排调查表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为每周三节。但是统计数据显示,每周能有三个课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仅有10%左右,绝大部分情况下开设课时达不到标准课时要求。在“其他”选项中,许多学生标注了课时安排为“两周一节”或“每月一节”。

2.课程实施过程

表2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生成方式调查

综合教师与学生对课程主题生成方式的作答,可以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主题生成方式主要由学校统一安排,师生讨论也是决定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合作决定课程主题的情况非常少,仅占不到10%。

3.课程实施效果

表3 教师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效果的评价

***p<0.001

由卡方检验发现,在α=0.001水平上,教师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效果评价具有显著差异。在实践能力提升、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师生关系、提升自我意识、学会情绪调控这五个选项上,教师的赞同比例均高于学生的比例。

五、讨论与结论

1.综合实践活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本研究还发现,山东省小学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了解仍有不足,我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中仅有34.7%能够清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四个主要领域,而学生中能够正确理解课程领域的仅为10.4%。

2.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态度

不同年级和地区的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喜爱程度虽有偏差,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表示“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学生人数达98%,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差异较大,三年级表示不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最多,而六年级有高达11.6%的学生说不清是否喜欢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2]冯新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1).

摘 要:本文对山东省七个地市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较为明显:大多数小学已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采用山东省统一配发的教材;虽然城乡间、年级间的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存在差异,但山东省学生普遍对课程表示喜爱。同时课程暴露出以下问题: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各方仍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将以山东省为例通过调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与实施的情况,从实际出发,系统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小学的实施情况,从而进一步丰富关于我国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现状的研究资料,使得课程方案的规划与教学模式的形成更加贴近教学实际、更加有据可依。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访谈,获取关于课程实施的具体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调查课程实施效果的方向维度。通过自主设计问卷,对课程实施总体效果、课程实施的差异和课程实施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成分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与分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研究为主,辅以访谈法、课堂实际观察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调查实施

1.文献分析

在研究的初期,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献资料,包括学术专著、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归类分析整理,获得有益启示,为后期的访谈提纲编写和问卷编制奠定基础。

2.进行访谈

本研究在初期辅以访谈法进行调查,用于对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以访谈结果作为问卷编写的基础。通过设计访谈提纲,拟定谈话对象,进行访谈的步骤,以访谈的方式获取相关的资料。研究调查期间,在山东省抽取五个地市,七所小学共10余名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和30余名学生进行访谈,并分析汇总访谈结果。

3.问卷调查

在文献分析与访谈调查的基础上自主设计问卷,组织发放填写问卷,回收并分析数据,对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借助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等多种统计方法对课程实施多方面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四、结果分析

1.课程实施环境

表1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时安排调查表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为每周三节。但是统计数据显示,每周能有三个课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仅有10%左右,绝大部分情况下开设课时达不到标准课时要求。在“其他”选项中,许多学生标注了课时安排为“两周一节”或“每月一节”。

2.课程实施过程

表2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生成方式调查

综合教师与学生对课程主题生成方式的作答,可以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主题生成方式主要由学校统一安排,师生讨论也是决定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合作决定课程主题的情况非常少,仅占不到10%。

3.课程实施效果

表3 教师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效果的评价

***p<0.001

由卡方检验发现,在α=0.001水平上,教师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效果评价具有显著差异。在实践能力提升、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师生关系、提升自我意识、学会情绪调控这五个选项上,教师的赞同比例均高于学生的比例。

五、讨论与结论

1.综合实践活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本研究还发现,山东省小学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了解仍有不足,我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中仅有34.7%能够清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四个主要领域,而学生中能够正确理解课程领域的仅为10.4%。

2.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态度

不同年级和地区的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喜爱程度虽有偏差,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表示“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学生人数达98%,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差异较大,三年级表示不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最多,而六年级有高达11.6%的学生说不清是否喜欢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2]冯新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1).

摘 要:本文对山东省七个地市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较为明显:大多数小学已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采用山东省统一配发的教材;虽然城乡间、年级间的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存在差异,但山东省学生普遍对课程表示喜爱。同时课程暴露出以下问题: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各方仍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将以山东省为例通过调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与实施的情况,从实际出发,系统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小学的实施情况,从而进一步丰富关于我国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现状的研究资料,使得课程方案的规划与教学模式的形成更加贴近教学实际、更加有据可依。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访谈,获取关于课程实施的具体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调查课程实施效果的方向维度。通过自主设计问卷,对课程实施总体效果、课程实施的差异和课程实施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成分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与分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研究为主,辅以访谈法、课堂实际观察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调查实施

1.文献分析

在研究的初期,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献资料,包括学术专著、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归类分析整理,获得有益启示,为后期的访谈提纲编写和问卷编制奠定基础。

2.进行访谈

本研究在初期辅以访谈法进行调查,用于对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以访谈结果作为问卷编写的基础。通过设计访谈提纲,拟定谈话对象,进行访谈的步骤,以访谈的方式获取相关的资料。研究调查期间,在山东省抽取五个地市,七所小学共10余名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和30余名学生进行访谈,并分析汇总访谈结果。

3.问卷调查

在文献分析与访谈调查的基础上自主设计问卷,组织发放填写问卷,回收并分析数据,对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借助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等多种统计方法对课程实施多方面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四、结果分析

1.课程实施环境

表1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时安排调查表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为每周三节。但是统计数据显示,每周能有三个课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仅有10%左右,绝大部分情况下开设课时达不到标准课时要求。在“其他”选项中,许多学生标注了课时安排为“两周一节”或“每月一节”。

2.课程实施过程

表2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生成方式调查

综合教师与学生对课程主题生成方式的作答,可以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主题生成方式主要由学校统一安排,师生讨论也是决定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合作决定课程主题的情况非常少,仅占不到10%。

3.课程实施效果

表3 教师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效果的评价

***p<0.001

由卡方检验发现,在α=0.001水平上,教师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效果评价具有显著差异。在实践能力提升、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师生关系、提升自我意识、学会情绪调控这五个选项上,教师的赞同比例均高于学生的比例。

五、讨论与结论

1.综合实践活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本研究还发现,山东省小学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了解仍有不足,我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中仅有34.7%能够清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四个主要领域,而学生中能够正确理解课程领域的仅为10.4%。

2.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态度

不同年级和地区的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喜爱程度虽有偏差,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表示“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学生人数达98%,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差异较大,三年级表示不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生最多,而六年级有高达11.6%的学生说不清是否喜欢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篇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积极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时间安排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即“2+1”的模式。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教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及时对班级或小组的活动情况加以指导。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或者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 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赏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 开展行为习惯系列、 文明道德系列、 时事热点系列、 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评价体系 1、强调课程、教学、评价的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止是外在于课程、教学、学习的环节,而是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三者是同时发生与发展的。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实践与教学。档案袋的使用及每一个领域最后的反思环节无不体现出这一特征。 2、重视评价的`过程性 在传统评价中,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无任何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参与程度、投入程度、学习方式等表现,及时评价将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保证活动的顺利展开。 3、倡导评价的多样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也就决定了评价的多样性。首先是评价的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自评、伙伴评、教师评、家长等不同形式;其次是评价对象多样:可以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可以是模型、展版、研究日记、设计说明,还可以是主题演讲、口头汇报……;再次是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多样:方法上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描述为主;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以过程为主;主体与客体相结合,以主体为主。手段上是开展辩论会、成果展览会、表彰先进、公布评价成果等。 4、注重评价的宽容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宽容一些。从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发展的观点,正确地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计划

杜绝评价中经常出现的“贬损性”评价,强调评价始终在宽容、友爱、信任、尊重的气愤中进行,多肯定、多指导,使评价更具有教育、激励的功能。 5、关注评价的反思性 在每一次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或结束后,要经常采用发放问卷、同学辩论会、师生访谈会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在评价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的得失,恰当规划未来的行动。这样评价能突破原有意义上判别的概念,而真正体现了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教师则用撰写案例,在特定现象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指导策略,做到教学相长。 五、机构建设 罗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朱小平 组员:李辉明 周夕中 刘国勇 张卫华 戴留松 罗村小学综合实践教研组 蹲点领导:朱小平 组长:张卫华 组员:陈静茹 朱洪明 鲍梅英 武留华 柴松青 吴永前 傅光辉 夏春梅 杨春华 章 卉 吴粉珍 马旺平 六、具体安排 [1][2][3][4][5][6][7][8]下一页 一、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汉语拼音”“识字”和“课文”四个部分组成。为了方便识字和阅读,生字和课文全部加注了拼音。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共两部分,主要通过图画让初入学的儿童掌握正确的读书、写字的姿势,重视用眼卫生并在实践中养成“姿势不对不读书”、“姿势不对不动笔”的良好习惯,另外就是使学生从小学会爱惜学习用品。 2、汉语拼音,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默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 3、识字,分2组编排,每部分每课都配有一幅情景图,这样按排不仅能使学生情景图集中识字,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课文,共安排14篇课文,分6组编排,每篇课文均由图、文、生字表、练习、笔顺图、描红六部分组成。14篇课文中随课文教学识字305个,写字168个,课文部分具有头绪简、篇幅短、内容新、插图美、作业准的新点,具体表现在:⑴入选课文篇幅短,而且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活泼,插图新颖有趣。⑵每篇课文均为全文注音,这样安排既可复习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也有利于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培养阅读能力。⑶课后练习都是两次,一次是朗读,背诵或复述,一次是有关汉字基本笔画的学习和按笔顺描红。另外,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练习的内容包括认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复习笔画、笔顺,进行词、句训练和说话训练。6个练习自成系列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二、班级概况: 全班学生入学不久,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心中集体主义观念还未形成,对于学习更说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三、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⑴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⑵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认对、读准声母、韵母。 (2)能准确地拼读音节。 (3)能说出声调符号的名称,读准四声,学读轻声。 (4)认识四线格,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3、识字写字: ⑴培养写字兴趣和良好写字习惯,准确认读305个生字。 ⑵说出基本笔画的名称。 ⑶能按笔顺在四字格里书写、默写168个生字,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姿势端正、卷面整洁。学会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 4、口语交际: ⑴能看图用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名连贯的话回答问题。 ⑵能按照图意用几句连贯的话讲一件简单的事件。 (3)能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声音清楚,态度大方。 5、阅读: ⑴能联系课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和句子弟兵的意思。 ⑵认识句号、问号、感叹号,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等不同的语气,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连、轻重。 ⑶朗读、背诵、指定的课文,分出角色朗读对话。 ⑷正确地复述课文、语句连贯。 (5)能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四、教学措施: 1、端正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正确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紧扣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切忌穿鞋走路。 2、在培养习惯、方法,要把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作为重点,严格训练,做到统一要求,规范练习,语文课上严格练,其它课上坚持练,家长协助配合练,检查评比促进练,持之以恒长期练。文 3、在拼音教学中要摆正情境图、语境歌和学字母的关系,强化音节教学,重视教给学生拼读成直呼音节的方法,致力于学生独立认读能力的培养。 4、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把握好理解的度,摒弃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做到“读”字当头,多读、精讲、重视朗读背诵的指导,重视学生对语字的认识和积累。 5、重视范读、范写、范背,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并结合范读、范说进行听力训练,结合范写,进行观察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五、思想品德教育结合点: 1、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2、使学生懂得:刻苦努力是做人、成才的根本。 3、赞美真挚感人的各种亲情。 4、给学生以“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教育。 5、对学生进行益智教育。 6、反映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六、课时安排:周 次 内 容 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 2 汉语拼音1、2、认一认、 3 汉语拼音3、4、5 4 汉语拼音6、认一认2、汉语拼音7 5 汉语拼音8、9、认一认3 6 汉语拼音10、11 7 汉语拼音12、认一认4 8 汉语拼音13、14 9 汉语拼音15、认一认5、复习、 10 识字1、2、3、 11 练习1 、 课文1、2 12 课文3、4、练习2 13 课文5、6、7 14 课文8、 练习3识字1 15 识字2、3、练习4 16 课文9、10 17 课文11、练习5 18 课文12、13 19 练习6 20 复习21 机动 [1]

上一篇:南宁市中考c是多少分下一篇:2024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