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2024-05-09

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通用11篇)

篇1: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2013---2014学上学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体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也不断创新,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特制订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二、活动目标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发挥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5、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整理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进步,他们对于课上的要求都能认真的完成,小组实验、研究、调查及制作等都能较好的配合。课堂上他们动手动脑都很积极,一些常规已经基本养成并且纪律也相对稳定,这些为新课程的学习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继续学习进行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四、具体教学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课标》,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全面了解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思路,多进行教学反思,适时调整教学思路。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3、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现代化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5、结合《课标》领会综合实践课的设计意图和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6、每一活动主题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和本校学生的实际,灵活取舍,创造性地使用。

7、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在独立观察和思考中培养自我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评价要用鼓励欣赏的语言。不要打消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8、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要从启发兴趣、激发操作的欲望入手,使学生产生想要亲手实践的欲望,知道怎么去动手操作。

篇2: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也不断创新,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学期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研究性活动,也是一种通过实践研究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能力方法和知识经验的活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经历每一个主题实践活动中都生成了一些与学科课程相关的能力。于此,我们想以学科实践活动为基点,开展系统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以推动学生综合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能力。

在本学期中,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面以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丰富学生个性,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为总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可持续发展。

二、活动目标

1、热爱大自然,保护周围环境。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态度,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习惯。

4、发挥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5、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整理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

6、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交流能力。

7、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听取学生方面有效可行的建议,灵活机动的开展活动。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中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进步,他们对于课上的要求都能认真的完成,小组实验、研究、调查及臸作等都能较好的配合。课堂上他们动手动脑都很积极,一些常规已经基本养成并且纪律也相对稳定,这些为新课程的学习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继续学习进行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按计划实施教学活动。

2、根据学生实际与班级特色,设计有效的教学思路,及时进行教学反思,适时调整教学思路。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7、有效激励机制,优化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能力。

五、活动主题安排

篇3: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博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它是基于学生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 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1]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小学开展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相关文献的查询, 发现许多学者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并进行了教学实践。但其实施对象都是小学高年级及以上的学生, 几乎没有针对小学低年级的。而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信息时代出生的人 (通常被称为“数字土著”或“网络一代”[2]) 有很强的个性, 能迅速接受信息, 喜欢同时处理多种任务、文本前呈现图表、随机进入超文本等。[3]特别是目前由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几乎成为家家户户的日用品, 所以许多学生从小就接触这类产品, 很容易学会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 而且网络能为识字少、语言交流能力低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提供图片、视频等资料, 方便他们进行信息的分享和交流。

江苏省南京市白云园小学是南京市“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实验学校, 该校勇于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2016年9月, 笔者参与了该校一年级的一项教学创新项目——低年级开展基于博客的综合实践活动。本文将详细论述该活动的教学设计及其在一年级4班的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

● 教学对象

本次教学的对象为南京市白云园小学一年级4班的学生, 共30人。在认知发展方面, 依据皮亚杰的理论, 他们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转换的时期, 其语言、认知、思维都有了一定发展, 能进行简单推理, 察觉到事物的一些表面特征, 但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信息技术方面, 他们虽然没上过信息技术课, 但大多数在家里玩过电脑、智能手机或i Pad。

● 教学工具

本次教学活动主要利用博客 (Blog) 平台——一种由个人管理, 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图片或影片的网页或联机日记, 来抒发情感或分享信息。[4]博客的操作非常简单, 不需要有复杂的电脑操作。用户只要通过电子邮箱注册一个账号, 就可以免费开通个人博客, 就能将个人生活、奇闻异事、所思所想等内容及时地记录并发布在博客中与亲朋好友分享, 读者可以对其留言和评论。它非常适合应用于低年级学生的教学中。

在本活动中, 每位学生都在家长的帮助下开通了个人博客, 他们可以将自己看到的现象、探究的结果及感受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中, 其他人可以对其进行阅读和评价。教师也可以建立班级博客圈, 然后所有学生都将自己发表的日志推送至博客圈, 这样便于教师查看, 也能实现班级共享信息。

● 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活动分为准备期和应用期两个阶段。准备期从2015年9月上旬开始, 到9月底结束。在这期间, 我们为学生开通了个人博客账号, 并将账号、博客的基本操作步骤等告知其父母;建立了班级博客圈;进行了利用平板电脑打开个人博客和班级博客圈的培训;初步拟定了活动主题和教学设计方案;等等。

应用期的教学活动从2015年10月初开始, 到10月中旬结束, 共计3周。此阶段的活动主题定为“找秋天”, 教师于每周一开展一次课堂讨论、交流活动或布置任务, 每次1节课, 每节课40分钟, 其他时间由学生自主探究, 并在博客中发表博文、阅读他人日志和评论等。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周:布置任务、学生探究

由于一年级学生能力有限, 所以教师要选定贴近学生生活且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主题。当时正值金秋十月, 到处是一片秋天的景色, 因此教师选定本次活动主题为“找秋天”, 并布置任务:找到代表秋天的事物或景色等, 拍下照片, 上传至博客, 并推送至班级博客圈。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 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探究。有的学生在公园找到了树叶、花等, 有的学生在水果店找到秋天的水果, 有的学生作了一幅秋天的画等。学生将找到的事物或者制作的东西拍成照片, 并进行简单描述, 上传至个人博客并推送至班级博客圈, 供同学、教师阅读和评价。

第二周:阅读、评价、交流

线上, 学生可以互相阅读他人的博文, 并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评论 (父母帮助打字) , 如有的学生找到了一些在秋天成熟的果实, 其他学生评论到:“秋天真是丰收的季节。”“我知道还有玉米也成熟了。”等等。课堂中, 学生可以依据自己或他人的博文内容进行交流和讨论。由于学生年纪小, 所以刚开始时教师要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一些支架, 如“我在××地方找到了秋天”“我找到的是××”“我是这么做的……”等。对于讨论和交流的内容, 教师建议:有疑惑的地方要提出问题, 对好的作品要提出表扬或赞美, 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说出来等。

第三周:课堂汇报、教师总结

学生汇报并展示本次活动中自己找到的“秋天”, 如在哪里找到的, 找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等。然后, 教师总结学生找到的代表秋天的事物, 并在黑板上进行分类和概述, 最后总结本次综合实践活动。

● 教学效果分析

语文、数学等学科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已掌握知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有自身的特点, 所以其评价方式也具有独特性。有学者提出可以从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探究精神、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劳动态度与习惯、设计与操作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八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5]由于本次对一年级学生开展的基于博客的实践综合活动内容、操作、探究程度等都较简单, 所以笔者从学生的作品、发表的博文及对博文的阅读和评论来检验教学效果。

1.博文量、阅读量、评论量

在本次活动中, 学生成果的分享和网络交流是通过发布博文及对其他人的博文进行阅读、评论、建立和发展的, 学生之间有没有发生社会关系及其社会关系紧密度可以根据相互间发布日志的数量以及获得其他学习者的响应回复数量加以分析确定。因此, 笔者统计了本次活动中学生发表的博文量、阅读量及评论量 (如下页表1) 。

本研究中共有30名学生, 而博文总量也是30, 说明每位学生都发表了个人的博文日志,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此次活动, 且都有各自探究的成果, 并能通过网络和其他人分享。人均阅读量达到26.3, 说明几乎每位学生都阅读了其他人的博文, 他们并不只关注自己的探究成果, 还关注其他学生的, 想了解他人都找到了什么, 发现了什么, 已经有了和他人交流的意识。然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评价是比较难的, 它需要在阅读他人博文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表中人均评论量是11.5, 虽然不到人数的一半, 但说明一部分学生之间已经发生了交流行为, 能利用博客这个平台进行简单的交流。这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协作的基础, 也是开展实践综合活动的基础。

2.不同类型作品的数量

学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学生对此次活动的用心程度及其探究能力。因此, 笔者统计了学生不同作品类别的数量 (如表2) 。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作品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我们常见的落叶、菊花、橘子等事物, 学生还发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在田地里找到了稻谷、红薯、红豆等, 有的学生还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画了下来, 还有的学生用自己捡到的落叶拼出了一幅画。这说明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也在用心发现秋天, 寻找秋天。而且他们对此次活动很感兴趣, 有简单探究的能力, 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发现一些东西, 创作一些东西, 这些东西甚至有些教师都想象不到。

● 结果与讨论

通过参与南京市白云园小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项目, 笔者对一年级基于博客平台的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及教学效果的分析得出, 小学低年级学生是能够开展此类活动的, 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其中且有所收获,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首先, 从学生的作品量可以看出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此次活动;其次, 从作品中的照片和文字可以看出学生都能身体力行地在生活中寻找秋天, 感受秋天;再次, 从学生博文的阅读量和评论量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能主动地进行分享和交流。二是学生有探究的兴趣和收获。从学生作品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 学生找到的秋天是多种多样的, 不仅有我们常见的树叶、花、水果等, 还有田地里的谷物, 有的学生还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画成一幅画, 这说明他们对此次探究很感兴趣, 且能认真观察、留意身边的事物, 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其记录下来。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_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678578.htm.

[2]Bennett S., Maton K., Kervin L..The“digital natives”debate: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vidence[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8, 39 (5) :775-786.

[3]黄荣怀, 杨俊锋, 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 2012, 18 (1) .

[4]Blog_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509/4904688.htm.

篇4: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学习环境;课堂活动

既要实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的培训目标,又要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目标的实现,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谋求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是小学生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小学生存在年龄较小、缺乏阅历、定位不清、实践活动缺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最好是从根本上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提高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数学综合实践课中应用探讨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让学生占据主动学习的地位,这样就不会觉得数学是一门枯燥、被动学习的课程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之中,在数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分组学习在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是较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有一个教师在教学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时提问:“某工程由甲、乙两队承包,2到4天完成,需要支付1800元;由乙、丙两队承包,需要3+3~4天可以完成,需要支付1500元;由甲、丙两队承包,要2+6~7天可以完成,需要支付1600元。在需要一星期完成的情况下,选择哪队支付的费用更少?”教师要求同学们分好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出代表发言。这时前后左右的学生聚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室里嗡嗡的声音表明学习氛围浓烈。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了讨论之中。几分钟后,小组中选出的代表发言,“根据应用题的题干可以看出选择甲……”“我是这样认为的……”“我觉得是,我应该……”小组之间的讨论学习是一种实现资源共享、大家凝聚智慧的过程,能够让学生以讨论交流的方法相互学习、交换看法,提高数学实践课程的实效性。

二、数学实践课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数学的实践教学非常重要。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以一个愉快、轻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有利于数学实践课的学习。那么,如何在数学实践课上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呢?

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喜好,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实践氛围,还要了解学生对数学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其次,可以利用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像多媒体、投影仪等,声音和画面都会对学生的感知产生强烈的冲击,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强化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要在平时的课堂上或是课下的交流中抓住有利时机,向学生讲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正确地看待数学。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就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效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新世纪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重点提倡的方法。综合实践是一种能力,可以终身受益,有这样一句话说:“世界上最珍贵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地致力于培养学生数学综合实践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要创新教育方法,改变教育模式,用事实说明问题,为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董艳梅.恰当引导,化失败为成功: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案例[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9).

篇5: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计划

张振乾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有关要求,结合学生实际,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可选择的学习空间和个性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使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以及研究性学习等一些基本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工作措施:

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和促进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参与社会的体验性学习,社会活动的实践性学习,生活技能的操作性学习等。在每一项活动中,学生要自主设计活

动内容,勤于搜集资料、整理笔记,乐于调查考察、参观访问、观察实验,善于表演交流、社会宣传、反思答辩,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四、具体工作:

第一周:报到注册

第二周:学习园地布置

第三周:搜集有关定西历史的一些资料

第四周:探究“安全用电的原则”

第五周:篮球比赛

第六周:学习方法交流

第七周:调查研究“农村幼儿教育”

第八周:“对我最有影响的一本书”交流

第九周:结合中期考试,写一篇学习总结

第十周:复习

第十一周;考试

第十二周:信息技术

第十三周:班内以“孝”为主题的交流

第十四周: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中的诗词

第十五周:探究有关“雪”诗词

第十六周:学点经典————《论语》

第十七周:学点技能————如何使用网络

第十八周:学生小组活动

第十九周;地理识图

篇6: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策划:程宁海  郁素秋  丁爱宁

实施教师:丁爱宁

活动参与:七年级(7)班全体学生

资源利用:黄山世纪广场三区四县各景点展示台、网上资料、黄山三区四县地方志及其他有关书籍资料。

活动目标: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感情,要求学生具有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参观世纪广场各景点展示台,让学生直观感受黄山的优美风光和历史文化遗产。通过网上资料的调查,全面了解黄山市各区县的历史渊源、地理概况、人文景观、文化遗产及其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黄山,为建设更美的家园努力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了解、继承徽州文化,锻炼他们查阅资料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内容:本活动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参观黄山世纪广场景点展示台,第二部分:学生分7个小组查资料、写调查报告,第三部分:调查报告汇报会及成果展览。

第一部分实施情况(参观)

时间:9月15日下午3点30-----5点30 分

地点:世纪广场

形式:分成7个小组分别调查三区四县,在各小组语文组长的带领下参观并作记录。

预期目的:

一、 通过实地参观,让学生直接了解徽州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更全面地掌握黄山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直观考察徽派古建筑的精妙,追寻古徽州名人的足迹,探索徽州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在国内的地位。培养学生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热爱新安江,美化家乡的热情。唤起学生以黄山为荣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奋发读书的热情,并不断学习徽州名人,继承徽派优秀的学风和他们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通过对家乡的探索理解语文的博大精深,确立大语文观念。认识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语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改变过去认为语文教学仅仅是课堂上的教学的错误观念,培养学生处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钻研黄山的历史文化遗产,真正让学生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从中学语文,用语文,收集语文,研究语文,以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分析能力,真正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的目的。

三、本次活动要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与历史、绘画、篆刻、雕塑、地理、自然等密不可分的联系。了解黄山各区县的地理概况,离不开地理知识,了解它们的自然资源又与自然有关,源远流传的徽文化是历史的范畴,独具一格的徽派古建筑更是集绘画、雕塑、篆刻于一身,一方面具有工具性特征的语文是研究黄山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这次活动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学科间的这种联系,学会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效率,也可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第二部分实施情况(查资料、写报告)

时间:9月17日-----27日,分散进行

地点:可以集中讨论,也可分工查找资料。

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先分别找资料,再集中资料,分工写作,大致分历史渊源、地理概况、人文景观、文化遗产和其他五个部分写调查报告。最后由组长定稿,誊稿。

预期目的: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先每小组每个人都需要查找相关资料,然后把资料集中加以整理,分类,修改,这需要很好的合作精神,能共同完成任务,能够共同探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二、在信息时代,电脑发挥着无穷无尽的功能,利用好电脑有助于我们的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网上查资料的能力,本次活动正体现这一要求,使学生改变电脑只能玩游戏的看法,倡导学生利用电脑查阅资料,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在课外学语文。

三、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对材料的分析、综合能力。对已查到的资料,学生必须加以修改、处理,而且按要求分门别类地写出来。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在不断的对资料的修改中提高文章处理的能力,语意理解力,从而锻炼写作能力。

第三部分实施情况(汇报、展览)

时间:9月29日下午第三节课

地点:本班教室  “ 课外活动”栏目

形式:1、每组组长将本组的调查报告简要地向同学汇报,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了解黄山,走近黄山,热爱黄山。

2、将调查报告贴在教室后“课外活动”栏目,让大家更进一步熟知黄山。

预期目的:展示同学们的劳动成果,肯定他们的成绩,激发他们积极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全面获得有关黄山三区四县的各项内容,更加全面了解这些地方,丰富他们的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听和说的能力。

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我们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第一次尝试,学生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积极的投入,学生在活动课上的收获,都让我们对新课程新标准充满信心,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将出现一片新的曙光。

撰稿人:丁爱宁

2002年9月30日

[屯溪六中七年级(7)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崇德修身”教学设计

★ 《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

★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6

★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

★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

★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篇7: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作者:不会文雅 提交日期:2005-11-17 19:54:00

课题:生活中的数学美 活动目的

1、考察、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美,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美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过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习技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与人合作及与外界交往的能力。

3、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运用多种感官品味生活,发现数学几何知识,从网络等多方位搜集并利用PPT来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展示自己的发现。这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并检验理论的探讨方式,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主动地全方位参与学习,深层认识所学的平面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对称在当今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发展,并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满意的轴对称图案、美化生活。

4、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学习、利用数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活动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

1、明确活动目标向学生展示活动目标,使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了解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及活动方式。

2、分组:根据合作的原则,全班46位同学自由组合成8个小组,每组约6人,并选出小组长,教师根据分组情况对各小组进行合理调配。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活动要求进行分工,确定活动工作岗位。

(二)活动的实施阶段

1、选定考察对象:小组讨论,根据服从大多数的原则选定自己小组感兴趣的一个考察对象。确定实地考察日期。将考察对象名称和考察日期上报老师实际情况进行调配,尽量避免项目重复。

2、实地考察: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物品及现象进行考察,并摄影留为资料。考察完毕由小组长向老师汇报考察情况,老师对其考察情况进行分析,资料不足者要再进行补充。

3、资料收集:各小组针对考察对象,通过上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收集有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

4、撰写考察报告和活动感想:每小组根据考察情况写成一篇报告。小组组员根据自己在活动中所负责的工作和所遇到的事情写一篇活动感想。 具体的活动案例如下:

案例题目:生活中的数学美——对称美

活动主题: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美,深入生活,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活动目的:

1、了解一些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但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从而达到增长见闻的目的。

2、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同学、与外界交往的能力。 活动过程:

1、分组:根据合作、自由的原则,我们7个同学志趣相投,共同组成一个小组,并投票选出小组长。

2、选定考察对象:由于我们对生活中的数学的了解并不全面,所以我们最后经过多次激烈的讨论和考察后,我们选定了生活中的数学美——对称美。

3、实地考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生活中与对称有关的事物,并把相关的资料摘抄下来。

4、资料收集:针对考察对象,我们上图书馆去查找有关的书籍、文献。但由于资料有限,我们又在互联网上收集有关剪纸的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和编辑。

5、撰写报告:根据之前上图书馆、上网和实地考察所收集到的资料写成了考察报告。报告内容可分为:考察对象的对称性,及它的对称美,及人们利用对称性的相关历史。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运用多种感官品味生活,发现数学几何知识,从网络等多方位搜集并利用PPT来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展示自己的发现。这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并检验理论的探讨方式,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主动地全方位参与学习,深层认识所学的平面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对称在当今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发展,并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满意的轴对称图案、美化生活。

篇8: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2015 年4 月15 日, 笔者有幸被邀请参加 “2015 年上半年泰州市特级 (骨干) 教师 “牵手农村教育” 送教活动”, 观摩了苏科版 “§12.2 证明 (1) ” 课题的教学, 其中有一个片段:“议一议: 图1 中长方形草坪中间有1m宽的直道, 为了达到 “曲径通幽” 的效果, 现计划修改为处处1m宽的弯曲的小路 (如图2) , 请问这两条小道的面积相等吗?” 教者让学生思考片刻, 请学生回答, 结果学生纸上谈兵, 老师在黑板上画图说明, 课堂显得死气沉沉、 毫无活力, 本该让学生经历 “画一画、 剪一剪、 拼一拼” 的一个很好的素材就在老师的轻描淡写中滑过了, 用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 让学生错过了探索活动、 积累经验和获得结论的机会。 而在另一节课上有这样一个片段:“ 在下列表格中计算代数式x2-2x+2 的值, 你有什么发现, 请把你的结论写下来。 请你再取一些x的值代入代数式算一算, 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你是否有新的发现? 新的结论?” 教师充分让学生体验取特殊值计算、 观察、 猜想、 验证的过程, 而忽视引导学生对用配方法判别代数式值的本质的提炼, 缺乏对活动过程的概括和对活动的结论的拓展, 使得显性知识背后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蜻蜓点水”, 数学思想的显化提炼肤浅, 使得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本文就以这节课为例, 谈谈对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的认识与思考, 与同行交流。

二、 教材分析

1. 教学目标分析

由于 “直观判断不可靠”“直观无法做出确定判断”, 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可以确定一个结论的正确性的过程, 初步感知证明的必要性、 了解计算推理证明的格式和理解反例的作用, 利用反例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严谨、 结论的确定、 言之有理、 落笔有据的推理意识。

2.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中有大量的适宜学生活动的素材, 课本中采用了 “情境——探究——概括——应用——拓展” 的流程, 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

环节一 “试一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度 (数学中的问题) , 使学生初步感知观察得到的结论并不可靠, 让学生明白可以借助于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验证, 如测量, 这是一种实验或操作活动。

环节二 “议一议”——长方形草坪中间1m宽的道路的面积的大小 (生活中的问题) , 让学生直观感知、 猜想哪条弯曲的道路面积大些,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的引导点拨, 发现图形的平移和计算的手段或者方法, 可以证实: 两条小道的面积相等。“议一议”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直觉并不可靠, 从而让学生感知 “证明” 是确定一个数学结论正确的有力工具。

环节三 “做一做”——计算代数式的值, 进而猜想, 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猜想的过程, 一方面, 感知利用反例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另一方面,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去论证结论的真假性, 从而感受 “证明” 的必要性, 体会“证明”是确认一个数学结论正确的有力工具。

环节四 “数学实验室” (1) ——边长为8 的正方形剪拼成一个长为13、 宽为5 的长方形, 这是一个直觉与逻辑不符的例子, 希望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 数学的结论, 完全凭直觉、 操作、 实践判断是不行的, 还需要通过演绎推理来验证, 虽然此问题学生现在暂时还不能解决, 但这类悬念有利于学生感知“证明” 的必要性; (2) 操作测量发现结论, 这是个正确的结论, 但暂时不能证实, 此悬念促使学生向往、 追求着 “证明”, 换言之, 这些活动的开设, 为激发学生探究为什么要证明、 什么是证明、 如何证明打下基础。

三、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经历直观并不可靠

师: 向放有一根筷子的杯中加水, 观察筷子的变化情况?

生1:筷子变粗了。

生2:筷子变弯了。

师: 筷子真的变粗了、 变弯了吗? (教师拿出水中的筷子让大家看)

生众: 没有。

师:说明我们的眼见一定为实吗?

生众:不一定。

【设计意图 】 选取学生的 “生活现实”, 开展活动, 激情引趣, 让学生经历眼见不一定为实的过程, 初步形成直观并不可靠的感知,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

(以下活动素材以导学稿的形式在上课前印发给学生)

2. 动手操作, 掌握度量验证的方法

师: 先观察图3 中的两条线段AB与CD哪一条长一些? 请再想一想如何证实你的猜想。

生众:AB。

师:如何验证?

生1:度量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

生2: 可以把圆规的两脚张开先让两脚与线段AB两个端点重合, 再比较此时圆规的两脚间的距离与线段CD的长度。

师: 第一种方法是度量法, 第二种方法是叠合法,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来验证线段AB和CD的大小关系。

【设计意图 】 选取一个简单的 “数学现实” 问题作为学程的起点, 让学生了解观察获得的结论并不一定正确, 体会验证的必要性, 掌握度量和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长度的方法,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3. 实验操作, 了解计算说理的方法

师: (1) 在提供的模板中取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直角梯形, 按图4 拼成8×8 的正方形, 用胶带粘好。 (苏科版数学实验手册提供的附录材料)

(2) 用同样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直角梯形, 能按图5 恰好拼成13×5 的矩形吗? 动手试一试!

(学生经历动手操作, 很快就依葫芦画瓢完成了图4 到图5 的剪拼)

生众: 能!

师: 真的能吗? 拼图的过程中什么保持不变? 你能发现什么呢?

生1: 不能。 因为图4 拼成8×8 的正方形的面积是64, 而图5 拼成13×5 的矩形的面积是65, 64≠65, 所以不能拼成。

师: 很好! 我们通过计算推理, 发现了由图4 到图5, 面积变大了, 这说明什么?

生2:图5中一定有空隙。

生众: (学生面带困惑)

师: 为了验证生2 的想法, 下面, 老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的图6 和图7 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把两幅图同时放大, 图7 中的空隙越来越明显)

生众: (点头)

师: 如何来说明图7 中有空隙, 随着今后我们的学习, 就能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 】 放手让学生经历操作探索活动, 学生由此获得的结论, 往往深信不疑, 而通过计算的方法来进行推理说明这个操作活动获得的结论并不正确, 再运用多媒体演示给学生观察,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直观感知上升到思辨推理, 体会实验、 操作获得的结论也不一定正确, 进一步感知证明的必要性, 为后续学习埋下了伏笔。

4. 计算猜想, 感受说理的两种策略

师: 在下列表格中计算代数式x2-2x+2 的值, 你有什么发现, 请把你的结论写下来。

请你再取一些x的值代入代数式算一算, 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你是否有新的发现? 新的结论?

生1: (结论1) 当x=-2 和x=4 的时, 代数式x2-2x+2 的值相等;

生2: (结论2) 代数式x2-2x+2的值都是偶数。

生3: (结论3) 代数式x2-2x+2的值都是正数。

师:如何来说明这些结论是否正确呢?

生4: 结论1 一定正确, 因为当x=-2 和x=4 的时, 代数式x2-2x+2 的值都等于10。

师: 对, 我们通过计算能说明结论1 是正确的, 那结论2 呢?

生5: 不正确, 当x=1 的时, 代数式x2-2x+2 的值为1, 1 是奇数, 而不是偶数。

师: 很好, 像生5 这样, 通过举出一个符合命题的条件, 但命题结论不成立的例子来说明命题是假命题, 这样的例子称为反例, 通过举反例可以说明一个结论不正确, 那结论3 呢?

生6: 正确, 因为x2-2x+2= (x2-2x+1) +1= (x-1) 2+1, 因为 (x-1) 2为非负数, 所以 (x-1) 2+1 为正数, 所以代数式x2-2x+2 的值都是正数。

师: 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 对代数式进行变形、配方, 从而说明结论的正确性, 这是说理的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 】 基于学生计算获得的猜想, 有的正确, 有的不正确, 从而让学生了解说明一个结论错误的方法, 即举反例, 而要说明一个结论正确必须经过严密的推理, 步步有理。 这样, 在互相交流中提升对归纳思想本质的认识, 克服思维定式, 完善认知结构。

5. 学以致用, 内化说理的方法

师: 某公园有一长方形草坪中间有1m宽的直道 (如图1) , 为了达到 “曲径通幽” 的效果, 现计划修改为处处1m宽的弯曲的小路 (如图2) , 这两条小道的面积相等吗?大家直观感觉呢? (教师提供模板张贴在黑板上)

生众: 图2 面积大些。

师: 今天下结论要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怎样来说明呢?

生1: 图1 的小道的面积是b平方米, 而图2 小道的面积不怎么好求!

师: 怎样求出图2 中小道的面积? 请大家动手操作、思考一下。

生2: (到黑板前, 一边操作一边解释) 可以把图2左右两边的草坪拼到一起, 构成一个长为 (a-1) m、 宽为bm的长方形, 所以图2 中小道的面积为ab- (a-1) b=ab-ab+b=b (平方米) , 因此两条小道的面积相等。

师: 通过平移左右两个不规则图形, 把它们拼成一个规则的图形, 通过计算推理就可以判断结论的正确与否, 这里体现了转化的思想。

【设计意图 】 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 (平移) 和计算的过程, 运用数学说理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体现数学的价值,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6. 画图操作, 升华证明的必要性

师: 如图8: (1) 画∠AOB=90°, 并画∠AOB的角平分线OC;

(2) 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落在OC的任意一点P上, 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AOB的两边分别交于点E、 F, 并比较PE、 PF的长度;

(3) 把三角尺绕点P旋转, 比较PE与PF的长度。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你的结论一定成立吗? 与同学交流。

师:大家动手操作一下, 你能有什么发现?

生1:PE=PF。

生2:PE=PF。

师:大家都是这样吗?

生众:是。

师: 那能说明PE=PF吗?

生3: 不能, 仅通过几种特殊的位置得到的猜想, 不具有一般性。

师: 对, 特殊不能代表一般, 但特殊可以反映一般的某些特性, 这个结论是不是在一般情况下都成立? 我们借助于电脑探究一下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 制作如图9所示的图形, 将三角尺绕直角顶点P旋转, 从中度量PE、PF的长度, PE与PF的长度在任意位置都相等) 我们直观感觉PE=PF, 但如何说理呢? 这就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 】 前面几个观察、 操作、 实验活动, 获得的结论错误的较多, 而这个活动获得的结论是正确的, 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直观感知的结论有时正确有时并不正确, 使证明呼之欲出, 凸显数学证明的认识价值, 为下一节课对证明的深入探究做铺垫。

7. 归纳小结, 画龙点睛

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1: 观察、 操作、 实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 但仅凭观察、 操作、 实验探索发现的结论, 不一定都正确。

生2: 判断一个结论正确与否, 必须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推理。

师: 我们今天学到了怎样的推理方法呢?

生3: 运用计算进行推理确定一个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师: 像这样确定某个命题真实性的过程就叫作证明 (教师板书课题) , 下一节课开始我们来探究如何进行证明。今天我们还学到了说明一个结论不正确的方法?

生众: 举反例。

【设计意图 】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概括、 归纳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 建构知识体系, 同时揭示课题, 使学生对证明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使学生对知识、 技能、 思想方法的总结融为一体, 使思想方法有了载体, 知识技能有了灵魂。

8. 当堂练习, 活化说理的方法

(1) 今年五一节期间, 王老板在其经营的服装店里卖出两件衣服, 售价均为168 元, 其中一件盈利20%, 另一件亏损20%, 问王老板在这次的交易过程中是赚了还是亏了, 还是不亏不赚?

(2) 如图10, 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5m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均匀的围起来, 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 能放进一颗红枣吗? (把地球看成球体, 赤道的周长C约为4 万千米)

【 设计意图 】 两个练习题, 一个是代数问题, 一个是几何问题, 一方面, 及时反馈发现学生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提出: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 一方面, “数学活动课” 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 另一方面, “ 数学活动课” 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基础, 利用活动资源,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实验、 操作、 归纳、 抽象、 概括、猜想、 验证、 交流、 反思等多样性的活动, 使学生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的一种课型。 数学活动课, 是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 创造性、 实践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实践、 主动思考、 主动探索、 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 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数学活动课的 “活动” 是一种启发、 一种诱导、 一种方式, 目的是通过 “活动” 激发学生的数学体验, 最终要转化为思维活动, 思维价值是数学活动课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设计数学活动课, 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 活动素材、 学情基础、活动环境和角色转换。

1. 活动素材——合理性

合理的数学活动素材, 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好奇心, 更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在数学活动素材的过程中, 要考虑素材的可操作性和探究性。

(1) 可操作性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活动素材要贴近生活, 来源于生活, 让学生有亲切感, 愿意参与并进行活动, 如本案例中第一个素材:“向放有一根筷子的杯中加水, 观察筷子的变化情况?”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经验, 这些知识经验经过再造方能成就新知的积极迁移; 二是操作活动所用到的知识与经验应该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或亲身经历的,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使用既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未知领域问题的成就感,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如本案例中的第二个素材:“先观察图中的两条线段AB与CD哪一条长一些? 请再想一想如何证实你的猜想.” 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 注意归纳活动结果, 把外显的活动转化教育形态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从数学活动中不仅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而且能有效地掌握内隐的数学思想方法。

(2) 探究性指: 活动素材具有探究价值, 活动素材有充分的探究空间,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按照自己的想象或者思路进行活动, 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体, 进而达到学生在活动中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目的, 如本案例中的第三、 四、 五、 六个素材。 设计开发数学活动素材时, 要避免产生 “伪数学活动素材”, 即将 “抽象” 转化为 “形象” 的演示活动。 课堂上的演示活动既没有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也没有学生的经历、 探索和思考, 这种教师唱独角戏的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活动课。

2. 学情基础——可行性

学生认知基础是数学活动的起点。 在设计数学活动课时, 活动素材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 思考与探索; 活动的组织要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 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不同的人在数学活动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本案例中的第四个活动环节:“在下列表格中计算代数式x2-2x+2 的值, 你有什么发现, 请把你的结论写下来。” 此活动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个体性。 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的充满个性色彩的感受、 体验、 感悟与收获并不相同, 学生发现的结论呈现个体性和多样性; 二是情境性。 本题通过设计x取一些特殊的偶数值计算代数式的值这样的情境, 让学生获得丰富、深刻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适当的自我反思、 自我内化、讨论与交流, 不断引导学生拓展与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从而真正达到理性的领悟。 三是内隐性。 学生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清晰的, 可用语言来表达, 是外显的, 但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具有缄默知识的特点, 具有内隐性, 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如有一位学生在判断 “代数式x2-2x+2 的值都是偶数” 是错误时, 知道举例子说明, 这时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尽可能地清晰化、 明朗化、 外显化, 从而加深与拓展学生活动经验, 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3. 活动环境——保障性

从数学活动课的定义看, 数学活动课的环境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是实物操作活动环境; 二是多媒体模拟活动环境; 三是数学思维活动环境。 苏科版初中数学实验手册中提供了一些活动内容, 但是没有明确指出进行数学活动的环境。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其一, 适合在实物操作环境下进行的数学活动, 如本案例中的第一个活动素材,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 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 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学生通过观察、 操作、 实验, 不仅获得对问题的认识、 理解和解决, 也获得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和感悟; 其二, 适合在多媒体模拟实验环境下进行的数学活动, 如本案例中的第三个活动素材, 虽然苏科版初中数学实验手册中提供了活动模板, 但由于操作、观察误差等因素, 仅通过动手拼图操作, 不易发现中间的空隙, 而通过多媒体的模拟实验便可一目了然, 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了加工重组, 使知识的发生有理、 有序、 有据, 自然流畅,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三, 适合在头脑中模拟实验活动的全过程, 并通过思维活动检验实验的可行性, 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活动, 如本案例中的第四个活动素材, 是数学知识内部的问题, 需要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进行计算、 变式推理来解决。 因此, 教师需要根据活动的目的、 特点和可操作性恰当地选择活动环境, 为活动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

4. 角色转换——灵活性

数学活动课是一个新课题。 教师在活动课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 在起始阶段,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需要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 鼓励学生参加活动, 活动的内容来源于教学内容, 活动素材应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并且适合不同的环境; 在实施阶段, 教师则是合作者和点评者, 教师帮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 发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背后蕴含的数学知识; 在活动评价阶段, 教师则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思维的引领者, 在正面评价学生的同时, 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引领学生思维, 从活化学生的思维。 因此, 教学活动本身是设计数学活动的主体, 让学生从活动中经历、 感受、 探究数学过程是设计数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在设计数学活动过程中, 杜绝任何脱离学生认知规律的技术展示, 应将数学活动理解为数学教育的一部分, 是数学学习方式的一种进化, 数学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掌握方法、 发展思维。不能将数学活动只停留活动层面, 要将活动结果 “数学化”, 引导学生抓住数学的本质, 把握数学的规律。

最后, 需要提及的是, 数学活动课中常见问题, 例如, 方向不明, 忽视活动路径的设计; 力所不及, 忽视学生的数学基础; 买椟还珠, 忽视活动内容的选择; 无源之水, 忽视活动方法的衔接等。 因此, 设置 “数学活动课” 要注意五 “有”: 联系实际, 要有趣味性; 关注环境, 要有保障性; 把准学情, 要有可行性; 评价效果, 要有激励性; 凸显方法, 要有过程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学生在各种数学活动中生成、 拓展、 提升与内化, 有价值的、高效的数学活动课应当是一个 “生动活泼、 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是一个思维层层递进、 论证步步为营、 收获粒粒归仓的学习 “场”, 并在这独具魅力的场景中生长出一个个明晰的 “生长节”, 形成一个个充满个性的 “知识烙印”。

参考文献

[1]马文杰, 鲍建生.论“数学活动经验”的基本特征[J].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4, (2) :23-26.

[2]马敏.基于“数学经验再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4, (12) :37-39.

篇9: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本单元的主题围绕“生命礼赞”,精心选择了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讴歌生命,赞颂生命的伟大。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动物朋友。在活动中,应充分搜集资料,利用各种形式,关注自然、关注我们身边的动物朋友,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体会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故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有个性的表达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手抄报制作等,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3.交流对动物的了解、认识和情感体验,关注动物生存状况,培养爱护动物意识,树立珍惜生命的情感。

【导入新课】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更多地了解动物,关注动物的生存状况与各种动物和谐相处。关心动物也就是关心人类自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也有感情,也有智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共同走进动物的世界,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动物朋友。

动物故事擂台赛:

指导语:俗话说: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或动物。天上群星闪耀,我们人间的舞台上也是“星光灿烂”,你可知道银河系中的满天星斗都对应着地球上的哪种动物吗?下面让老师和大家一起在浩瀚的星空下,与您细数动物中的“明星”。

活动一:星星、动物巧配对

指导语:在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去搜集星星、动物知识了,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分享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吧。请用“我认为 (动物)是 (星星),它们的相似点是 ”的句式,比一比那位同学说得准确、恰当。

例如:

学生1:我认为猴子是“文曲星”,它天资聪明、敏捷,有才气,是文曲星下凡。

学生2:我认为公鸡是“启明星”,它一般出现在清晨,有吉祥如意的象征。

活动二:讲述经典动物故事

指导语:课前已经安排同学们去观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大型电视节目,下面就让我们大家把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动物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要求:

(1)学生对故事内容要熟悉,确定讲述的顺序。

(2)吐字清晰,声音抑扬顿挫,有感染力。

方式:2~3名同学讲述,予以评价。

保护动物大联盟:

指导语: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动物朋友的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到社会中去,完成下面的活动,比一比哪位同学更优秀。

活动一:小记者在行动

街头采访:

(1)向你身边的父母师长、同学朋友采访他们对动物的态度意识。

(2)采访政府官员对动物的保护措施及对滥捕滥杀的制裁行动。

活动二:动物大调查

(1)调查宾馆、饭店是否有捕杀、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

(2)调查了解我国稀有、濒危野生动物的现状。

完成调查报告:

1.根据学生实际,在家禽家畜、宠物、野生动物中选择一两种动物,开展小型的动物调查。

学生分组、分工,选择感兴趣的动物,确定调查的主题。

2.學生分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

活动过程:小组交流→提交提纲→完成报告→教师点评→评选表彰。

活动三:保护动物,我在行动

撰写保护动物倡议书或拟写几条宣传标语。

要求:学生撰写倡议书及标语,语言要简洁、具体、醒目,有号召力。

【课堂总结】

人与自然本应和谐共处的,曾几何时,人类简单地以人为中心来决定动物的生死和善恶。在自然和人类持续发展的今天,对于动物的爱护已成为具有时代特点的价值观。让我们来共同关注动物朋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布置作业】

以“人类的朋友—— 动物”为题,完成一篇600字作文。

篇10:七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

—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该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而这种教育功能的实现要求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正确的目标定位,先进的教育理念,适宜的实践主题,良好的实施环境和发展性的学习评价。

二、活动目标

1、在情感态度方面:

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活、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2、在能力方面: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3、在知识方面:

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究学习,发现和获得知识。即不再是以间接经验为主,而是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社会生活、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

三、学生分析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四、具体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利用现代化媒体,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3、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五、教学安排

周次

内容

1—3周 人与自然.试种芽苗菜

4—6周 7—9周10—12周 13—15周 16—18周人与环境.家乡的水资源调查

项目设计.策划班级新年联欢会

人与自然.珍爱生命.学会自我防护

人与社会.走进山西博物院

篇11: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4

第三课 纸艺——茉莉花

课型:综合实践

课时:一课时

纸艺——茉莉花,选材简洁、明快、朴实、可爱、装饰性强,材料易得。所以本人把纸艺系列作品的制作做为本学期开学课的第三课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习用各色海棉纸,用黄色海棉纸制作出纸艺——茉莉花 形状,设计制作出美丽的纸艺——茉莉花,用它来美化生活,培养学

生的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学科件,便于学生学习用创新的方法进行设计,学生通过欣赏教者精心制作的课件,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创新方法与技法。教者要用生动、优美语言对重点教育教学内容必须做到精准到位的画龙点睛的讲授;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作品、模板、视频资料、文本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双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培养团队意识,结合看课件和视频歌曲使本课的教学内容得以升华,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为自己小组合作的作品感到骄傲;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纸艺可以创作出无数种作品,作品的创新更是无止境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小组合作折、剪、刮、划、擀等方法设计制作

几种立体、平面的或立体的纸艺——茉莉花

教者重点进行纸艺——茉莉花的设计与创新制作。

2、设计出富有装饰美的几种效果的纸艺——茉莉花,启发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

三、教学用具: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模板、剪刀、双面胶等。

2.学生准备:剪刀、铅笔、各色海棉纸、卡纸、图画纸、双面胶等。

四、教学过程:

(一)、1、课件生态德育故事导入新课:

2、教师利用媒体课件发给同学们的短信:(略)

3、介绍一所大学:(略)

4、课件揭示课题:第三课纸艺——茉莉花

5、视频歌曲欣赏:《送你一朵东方茉莉》

(二)、分析与尝试:

1、重点分析蜘蛛的形状特点、(观察课件媒体图片)。

2、教师示范讲解一种纸艺——茉莉花的制作方法。

3、重点讲解纸艺——茉莉花的创新制作的方法。

4、教师教学模板体现在课件上。

5、学生分组讨论制作多种丹顶鹤的方法。

(每组设计制作一种纸艺——茉莉花)

(三)、感受与体验:

1、课件尾声内容:视频歌曲《在茉莉花盛开的地方》,升华主题。

请同学们欣赏:其它纸艺作品。

(四)、想象与作业:

1、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创新设计制作一个纸艺——茉莉花。

(五)、展示与评价:、学生作品畅想讲述。

2、纸艺作品欣赏。、师生评价。

4、师生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媒体课件欣赏、操作同学们感受纸艺——茉莉花 的文化内涵、唯美的印象,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个性发展和

团队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第三课纸艺——茉莉花

制作方法:画、针刺、剪、粘贴等。

制作工具:针、剪刀、双面胶等。

上一篇:鸳鸯溪的导游词怎么写下一篇:领导关怀展板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