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24-05-01

北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通用8篇)

篇1:北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北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安排

为能够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确保活动能够研究成果,切切实实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提高,特安排如下:

1、成立领导小组。确保每周每班的研究性学习课安排。

2、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和理论培训,了解其内涵理念、目标、操作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将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开展校内培训,并将培训计划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

3、定期分阶段召开家长会,及时公布学生的研究成果,积极争取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对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的支持。联系社区,与周边居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范围。

4、做好经费保障和后勤保障工作。加强后勤管理,落实责任制,并制订好安全工作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保障活动全过程安全顺利进行。

篇2:北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校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及犁倭镇中心校的相关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3、学校发展目标:

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

“综合学习与实践活动”不是 几种课程的随意叠加,它的内容和形式和其他课程有交叉,但价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在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的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创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今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中和有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3)立足实践。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力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老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老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

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常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常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常识自己、常识别人、常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常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尝试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化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

开来的以尊老爱幼、继承遗志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活动方式:

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需要与他人交流。在小学阶段,特别提倡家长支持和参与孩子的探究活动,但家长不要包办代替。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研究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成(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

班级集体探究需要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搜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入探究。此后,可以进入第二轮研讨,也可以就此完成各自的“作品”。

小组研究、班级研究或其他各种合作研究形式要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避免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现象。同时,也要防止学生之间的不合作现象。个人研究并不排斥交流与合作,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分享资源。

五、工作措施:

(一)课程落实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时为3-6年级每周1课时。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建立弹性课时制度。

(二)制度制订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常态课”,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级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

(三)师资建设

1.全面参加培训,促使指导教师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把握课程的特点,掌握课程实施的方法。

2.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指导教师快速成长。培训要求:

①参加培训的教师相对固定。②培训时间要保证有教师系统学习。

③培训的内容系统全面,专题设计合理,有助于骨干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同时掌握实践经验。

④培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自主实践,实现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本校实践探索与经验交流分享相结合,学校整体现场观摩与个人提交研修成果相结合。

(四)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核心问题。

(1)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2)建设实践基地,如语文学科基地,道德与法治学科基地等;

(3)建立人才资源库,加强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

4)继续开发、落实非指定性领域的课程内容,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竞赛、大课间操、班干部轮换等。

六、评价奖励: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评价的方式主要有测试、观察、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竞赛等。

(一)评价内容:

1.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2.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3.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二)评价方式:

1、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2、建议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将学生参与每一项活动的过程及评价装入成长档案袋,期末进行综合评价。

3、提倡协商研讨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

4、恰当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5、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6、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重视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奖励措施:

每学期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一次公开课活动,一次论文撰写活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比,一次学生研究小论文评比。每学期末,学校拟表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

1、成立领导小组。确保每周每班的信息课、劳技课、研究性学习课安排。

组 长:李平(学校校长)副组长:夏群梅(教务主任)

成 员:罗昌福、曹树、李震、黄书琴、杨国龙

2、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和理论培训,了解其内涵理念、目标、操作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将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开展校内培训,并将培训计划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

3、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开好家长会,积极争取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对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的支持。联系社区,与周边居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范围。

4、做好经费保障和后勤保障工作。加强后勤管理,落实责任制,并制订好安全工作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保障活动全过程安全顺利进行。

5、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三步走,第一阶段为模仿阶段,模仿其他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使我校的教师感悟综合实践活动;第二阶段为摸索创新阶段根据前阶段的模仿感悟,结合我校的特点提出切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并予以实施;第三阶段为总结模式,根据操作的结果确定符合我校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方案。

小屯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方案(试行)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篇3:北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强化课程意识, 明确它的独特价值

对课程认识是否正确, 关系着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 只有具备正确的课程意识, 才能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强化课程意识时,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不可替代性。

1. 厘清它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新课改强调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开发教学资源。教师在利用教材教方面较以往有了明显的进步。对于课改以前一直被“用教材教”的观念所影响的广大教师来说, 独自编教材或者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 难度相当大。许多教师不具备自我开发教材的技能, 没有教材教师便没有参考和借鉴, 于是有很多学校自行开发研制出了校本课程, 希望借助校本课程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这是一种较为成功的实施途径。但如果单纯将校本课程看作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那就显然夸大了校本课程的作用。

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了“主导、整合、拓展”的实施思路:即以品牌校本课程《家政教育》 (此项成果获教育部奖励) 的实施为主要载体, 与各个学科多方整合, 形成以自主探究活动模式为核心, 以活动先行、实践体验、校内外拓展为主要方式的实施模式。我们看到, 校本课程《家政教育》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载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 在家政教育课程中得到了较好的整合并付诸实施。这样结合是有效的, 但我们同样意识到, 校本课程《家政教育》只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 并不是全部, 它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但不能在二者之间划上等号。

2. 区别它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增加学生的不同体验, 与活动课类似, 许多一线教师往往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同于一般的活动课, 一个简单的活动, 甚至一个游戏, 就能冠名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际上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因此, 它可以由活动课发展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非常强调主题突出, 讲究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 而活动课则显得简单些。

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课程管理者心目中, 仍会习惯性地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排除在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等学科之外, 而且教师也习惯于自身擅长的学科研究, 潜意识里并没有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看成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实际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 更重视探究与体验, 是一门需要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其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的课程特性, 赋予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甚至是高于其他课程的地位。

二、稳定教师队伍, 保障课程实施品质

稳定的师资力量历来是发展课程必备的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是如此。师资队伍建设的品质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品质, 对此, 我们有清醒的认识。

1. 专兼职并存, 稳定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实施品质的基础, 学校课程管理者必须有构建稳定的教师队伍的意识。我校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

政策适当倾斜。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积极开展各种研究展评活动, 凝聚课程实施的人气, 并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进行适当的奖励和政策倾斜, 提高其执教地位, 以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的实施与建设中。

设专职教师。逐步改变教师兼课的现象, 从无专职教师到有专职教师, 再到壮大专职教师队伍, 保证教师在课程实施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这需要学校课程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和强力执行。

培育长期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数量大于“专职”教师数量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必然存在的事实, 因而, 为了维护教师队伍的稳定, 培养出大量长期兼职教师是可以做到并必须完成的任务。合理安排课务, 排课时充分考虑教师兼职是否过多、年段的延续性等问题;也可以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一样, 采取跟班制, 也就是教师起码要执教两年以上, 以这种相对固定的执教周期杜绝上下学期执教教师不同、“人人皆兼”或“临时再兼”的现象, 以保证课程实施的实效。

2. 加强校本研修,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重视并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研修工作, 通过设置专门的教研组以及教研组长, 正常开展教研活动等方式, 规范研修制度,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目前, 我校重点关注教师的责任感和能力的培养。

树立教师的课程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树立课程责任感, 无论是“半路出家”还是“临时工”, 都要将发展这门课程作为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去完成, 高度认识这门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意识有了, 行动才会跟上。

培养教师课堂教学的准确定位能力。要做到定位准确, 不仅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课程特点与性质, 更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其课堂教学的课型而言, 有起始课、中期指导课、成果汇报课之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对这三类课的主要任务与目的非常明确, 能把握不同课堂的特点以及侧重点, 并准确定位。

提高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教师应该明确并不是什么内容都能整合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通过课前设计, 以各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为工具, 寻找最佳的整合交叉点, 将各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行重组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三、重视过程管理, 课程实施“立体化”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落到实处, 我校推出了课程实施“立体化”的举措, 即实现过程、实际、评价“一体化”。

1. 指导跟踪, 看重过程

从管理角度看, 课程管理者管理着课程实施, 包括对课程一线教师的管理和指导, 而专职教师则对兼职教师有引领示范的义务和责任,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其共同目标。

课程的实施者直接与学生对接, 通过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等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 构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家长等社会力量为辅助的课程实施模式。在进行主题活动的过程中, 由于其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 必须由教师、家长或社会力量等进行现场指导和追踪辅导, 学生在接触社会、完成活动的过程中, 有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贴近生活的全新体验,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学生真正成长了起来。

我校目前正在研究和使用的“项目管理”, 就是一种在学校范围内施行的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方式, 它强调以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为对象, 通过一个临时的组织, 对该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 以实现该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 其操作的依据就是《项目管理与实施手册》, 它包括组建项目团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处理项目范围变化、控制实施进展、项目报告等环节。在项目实施的团队中, 其组成人员有课程管理者、专兼职教师、学生、家长、校外辅导教师等;而在项目实施方案中有项目目标、措施等内容;项目报告包括项目过程记录、项目资料 (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文字、照片) 、项目成果 (论文、体会) 等内容。该项目管理相对独立, 突出教师对学生实践过程的指导与跟踪, 凸显学生的实践、体验、探究、活动等特点,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模式的一种探索。

2. 适时评价, 不断提炼

综合实践活动往往以活动的形式开展, 某个活动项目的完成, 便标志着某个活动主题的结束。对于各类活动的开展, 我校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操作模式:

在主课堂中:提出活动目标———学生动手实践———师生评议交流———展示活动成果

在学校活动中:提出活动主题———成立活动小组———教师指导与学生实践———活动完成展示

在研究性主题学习中:提出学习主题———搜集可利用资料———师生探讨解决———学生展示学习结果

在家庭实践中:明确操作方法———师生与家长联系———学生动手尝试家长指导———家长评价记录

在社区实践中:师生拟定活动方案———师生与社区联系———学生小组合作实践———教师评价记录

篇4:北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对已往的课程体系有结构性的突破。该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在实际体验中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社会责任感,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概念的界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2001年从小学三年级起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它不是其他学科的辅助,而是与其他课程等价的具有独立价值,独立教育功能的一门课程。它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自然,亲近社会生活,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家庭、社会环境中的学习巧妙的结合起来,具有“生活取向”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所以说综合实践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包含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发挥着传统学科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的课程具体实施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不少学校在具体的实施中处于观望态度,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点缀”和“装饰”,并没有真正的全面实施。

(一)课程的程式化现象

学校与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没有真正领会课程的目的与意义。在课程实施中走程序,形式化现象严重。有些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是机械的一味模仿,照搬他校的活动模式,缺乏自我校情、学情的分析与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是学校为学生创设出体现本校特色的实践课程,从自然、社会、学生自身出发规划、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有些学校集中少数擅长组织活动的教师开展,一两个典型案例,用汇报、展示、表演来实施这门课,使课程设计与实施流于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当多样化的开展避免重复与单一。

(二)课程的学科化现象

片面的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综合性实践学习。在具体课程设置与实施中脱离不开学科的主导性。课程目的还是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发展某一学科领域的能力与综合素养,受学科课程的目的,内容课时的制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具备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不受学科特征的局限,它是各门学科的整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同步。

(三)课程的被动化现象

教师自作主张的选活动主题给学生做的现象较普遍,对活动主题产生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不足,也忽略了在活动过程中生成主题。活动过程多按照教师的主观意志进行,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管理都需要学生的参与,以学生需要为起点。在具体课程实施中更要“以学生为本”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即可。

(四)课程的低效化现象

对于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来看,真正达到预期效果的还在少数。课程低效化产生首先是教师对于该课程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很多教师模糊的认识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有可无的生存状态。其次,教师对于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设计实施方面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导致课程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没有掌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要点,逃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架,在内容上作为应试学科的拓展与延伸,重结果不重过程,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包办代替影响教学效果。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与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上的不足

没有实质性的理解该课程的目的意义,对于该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还是一味的偏向应试学科教学。甚至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相的实施成学科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或者干脆变成课堂自习来应付。

(二)学校缺乏专业性的课程教师

该课程的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上都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逃不出传统学科教学影响,教师对来自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弱。

(三)学校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太少

多数学校该课程的开展次数太少,课程方案的整体性协调不够,计划性不强,开设的课时达不到规定要求。

(四)学校对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监督力度不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师的评估和考核工作脱节,学校在该课程进展的检查和督促上欠缺,使该课程流于形式。

(五)社会与家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支持不够

很多家长对该课程意义的认识不足,认为学习该课程是浪费其他学科学习时间。家长和社会的消极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积极性。

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学习与校本实践培训

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并对教师进行课程相关的培训使其具备课程开发、计划、实施、评价一系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二)建立规章制度,课程逐步规范化

设置合理的课时安排,使课程与学科课程同样重视。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其逐步合理规范。如,校本课程开发制度、教师指导经验交流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多样化设置

在课程主题选择上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因地制宜。从小问题,小现象入手,凸显学生主体,体现童真童趣,发挥地域优势,显现乡土风情,立足生活世界,体现生活乐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四)深化教学指导

注重课外的观察和积累。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发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从学生身边发现提炼问题,进而预设主题。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小问题形成问题素材库。

灵活的安排活动环节。注重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主题,提高学生自主性意识。

自主评价。让学生自己去发掘问题,并分析问题说明理由,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学习认识问题价值。

(五)建立与教师考核挂钩的评估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工作,所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结果应作为教师综合测评的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

[1]刘玉梅,孙国.试谈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管理[J],当代教育科学,2003,(4).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芒.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师的教学能力[J].教育研究,2002,(3).

篇5:北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1、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的处理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深层性目标、深层性主题的关系。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首先认识到新目标、新课题的必然性,并充分肯定其产生的价值。应该特别强调在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目标和生成性主题的核心地位。

3、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任何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要整合。

5、以融合的方式来制定三大知识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根据地方与学校的课程资源,以总和主题或总和项目的形式将三大领域的教育融合在一起,达到总和理想状态。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内容及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方向

1、亲身经历、深入探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主要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让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感知各种人和事,获得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

实施要点:

(1)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自主去选择,把学科知识加以融合并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回归于生活、回归儿童、回归自然,使学生顺利的投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

(2)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际操作与活动等获得丰富的体验。

(3)在活动方式中尽量采取参观、访问、调查、实验、采访、上网、设计操作获得信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方式。

2、自主发展、提供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重视学生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创造。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确定活动内容及方式,让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实施要点:

(1)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

系,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的环境和心理氛围。

(2)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适当安排学习材料和活动情境,帮

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什么,想要做什么;而不是规定他们学什么,做什么。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活动方式,能够发现自己所学内容的用途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3)学生在具体活动情境中,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引发的兴趣而

产生一些新的目标和新的课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去研究,肯定其研究价值。鼓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获得新的感受,达到持续的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发展,科技研究领域才有所突破,研究成果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4)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教师给予适当帮助,但不能急于

求成、包办代替,应导航指路,教给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依靠自己的力量,越过障碍,知道自身的价值和自身的意义,从而更愿意深入、更持久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5)教师在活动中不能“授人以鱼”,而是要“教人以渔”,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应传授“养鱼技术”,使之终身受益无穷。

3、探索发现、拓展提升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在探索

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来展开。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机会和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调查,解决实际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和技巧。

实施要点:

(1)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考察、社会调查以及实

验,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力。

(2)使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在开放性的情

境中自觉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协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注重启发思路,提供线索,不能把学生的探究引入一个已有的结论。

(4)对学生的探究发现进行评价时,注重探究学习过程,不能完

全看结果,结果可能是多种答案。注重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和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的掌握,不能只看掌握知识量多少。注重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不能只看别人传授知识掌握多少。注重探究过程和方式的独立性、创造性、开放性,不能只看固定程序的再现和重复。注重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4、交往合作、融于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合作的过程。是师生在社会中进行多边的、多向的、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互相作用的过程。强调把学习活动和社会结合起来,把学术的目的和社会的目的、个人的目的和群体的目的协调起来,这种交往不限于课堂,而是要走进社会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这种交流也不限于师生、生生交往。一项研究课题、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考察与调查需要多人合作,多组配合,多方面人员的参与才能完成。这种交往合作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全,正确评价认识自己,懂得尊重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自主合作探究,形成民主素养和团队精神。

实施要点:

(1)由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的特点,要求教师与社会各方面人员,为学生提供多种的条件和机会,融洽合作形成合力。

(2)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

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随机调整。

篇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及市教育局实施意见的要求,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综合为特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经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深化素质教育,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3、进一步修整完善《玩转数学——综合型数学活动校本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依据新的办学条件,积极开发系列化的校本教材,建立健全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工作要点:

1.组建好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及教师团队,积极有序地组织教师学习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关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深入了解课程内涵。

2.继续有效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本教研活动,全面推动以本部为引领,六校区联合活动的教研模式,使学校综合实践教研组活动走向常规化,体现实效性。

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本地和本校的原有的课程资基础上,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

4.对已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玩转数学》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使内容更贴近本校学生实际。依托“数学社团”中的实践资源,积极开发相关实践内容,使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在整合中实现升华。

5.通过指导活动,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确立选题,并开展研究的能力,以及较强的选择能力,对搜集的资料会进行相应的辨别、整理。各年级学生自主研究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创新能力取得一定进步。

6.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从教师、小组的两重评价向教师、小组、家长、个人四重评价转变。力求对学生的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全面。

7.通过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集《花艳东漾》,较好地展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并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主要措施:

1.落实课程计划,扩大团队力量

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在三至六年级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挤占不挪用,确保课程的有效落实。根据以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及本学期教育集团的成立这一新情况,将配备更多的教师加入到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来,将“人人都是指导教师”的理念付诸于实践中,有效提升了综合实践团队的力量。

2.加强业务研讨,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1)理论学习常抓不懈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中,有经验比较丰富的,也有一些从未接触过此门课程的新手。为尽快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加强理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借助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每月定期链接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以供课程教师及时获取信息,随时学习借鉴。另外,借助校本教研活动时间,每月安排一次集中的理论学习时间,由教研组长负责准备好学习内容,特别是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与示例》、《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课例分析》等最基础也是最实用的理论推荐给大家,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确保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学科教学实践。

(2)课堂研讨持之以恒

教学的立足点在课堂,有效课堂是任何学科教学的追求。本学期,将在市局有效课堂理念的指引下,继续加强课堂教学研讨,在教研组内开展研讨课,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提高每位老师的教学实施水平。

(1)继续开展好校区联合教活动

自本学期始,我校成立了以一校六校区为模式的教育化集团,为使各校区间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业务素养得到同步提升,加强校区联合教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活动拟用同题异构的方式,期初由教研组长定好研讨课题和承担研讨课教师,定期开展活动,力求使每位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每次活动要求镇村教师全员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有效课堂理念,活动有听有评,真正将研讨落到实处。

(2)积极抓好学生现场活动成果展示

学生成果展示,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学期市教研室将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现场成果展示活动,期初要求各班积极准备,并组织一次校级层面的成果展示活动,并在公平公正评定的基础上,评选出一个优秀班级参加市级评比。

3.挖掘活动资源,落实实践研究重点

自主性、实践性、活动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显著特色,在教学中,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周边环境,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联系起来思考,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使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

本学期,每个年级要重点开展、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玩转数学》中的两个主题活动,要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并有建设性地开展好各个活动。每个年级再充实两个活动主题,可以积极向校外延伸,向社区延伸,向广阔的社会延伸,引领学生亲近自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纸与我们的生活》、《网络,我们该怎么看你?》等活动。也可以根据学校德育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主题活动,如《重阳佳节,尊老爱老》,让学生从活动中懂得尊老敬老的意义,能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做好敬老工作。

4.积极实践“整合”,加强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立体化、综合化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觉树立“整合”意识,将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评价方式等与学校特色、其他学科课程等统整起来。本学期,学校社团活动内容将进一步丰富,实施机制将更一步完善。根据学校新校区的资源以及工作计划,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有效地与社团活动特别是数学社团活动实现嫁接,积极开发构建新的校本课程内容。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记录活动经过、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督促,并且这些事情要力争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的过程中,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5.规范过程管理,搜集资料成果

为进一步完善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落实课程实施计划,要求每位教师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备好课,上足上好每一堂综实践活动课。加强备课检查,每位教师的备课将由教导处专门人员分月进行检查打分,纳入每月“七认真”工作评比中。各班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可利用开学初这两三周的时间,与学生一起商量确立本学期的活动主题,并初步安排出这一主题下的小课题内容、活动进程、活动方式等。教研活动每月至少一次,学期中组织安排两节教研课,组织活动进程及活动体会的交流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学习。

各个班级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过程资料的积累。每一个指导教师都要树立资料意识,活动过程资料整理要有系列性,一般包括活动方案、活动过程的详细资料、活动评价小结等。学期中,将要出版学生的研究性成果集《花艳东漾》。学期末,教师要把活动资料整理装订成册,以待交流检查。

6.探寻评价模式,推进后续发展

评价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角色把握,教师首先是与学生一样,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其次才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得以转变,必须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实践活动过程的切身体验。而且,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应呈多样性,如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班级集体探究等,并注意运用“自评”、“他评”、“集体评”、“再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成果、情感、态度等)进行恰当的评价。

学期中对课程的评价,将通过现场观察、学生座谈等评价方式,及时调整,规范活动。学生成果要力求多样化,包括小论文、调查报告、制作展板现场展示等,学期中还要将学生成果编印成综合实践成果集《花艳东漾》。每位教师要留心观察,及时推荐,以激发学生继续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附各年级活动主题安排:

三年级(上)

9月份:《玩转数学》第一册第1课《校园中的数学“密码”》

10月份:机动(可根据学校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供选主题:重阳佳节,尊老爱老)

11月份:《玩转数学》第一册第3课《旅游中的学问》

12月份:机动(可根据学校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供选主题: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

四年级(上)

9月份:《玩转数学》第一册第5课《生活中的对称美》

10月份:机动(可根据学校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供选主题:我们的住房)11月份:《玩转数学》第一册第7课《小小数字学问大》

12月份:机动(可根据学校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供选主题:合理安排时间)

五年级(上)

9月份:《玩转数学》第二册第1课《走近校园小数星》

10月份:机动(可根据学校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供选主题:纸与我们的生活)

11月份:《玩转数学》第二册第3课《小鬼当家新体验》

12月份:机动(可根据学校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供选主题:走近绿色食品)

六年级(上)

9月份:《玩转数学》第二册第5课《存钱学问多》

10月份:机动(可根据学校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供选主题:网络,我们该怎么看你?)

11月份:《玩转数学》第二册第7课《走进古老的数学之谜》

12月份:机动(可根据学校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供选主题:我为社区做件事)

分月教研活动计划:

九月份:

1.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2.综合实践活动老师集中学习“有效课堂”专辑;

3.校级层面的学生研究性成果评比活动。

十月份:

1.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2.开设综合实践教研活动研讨课,各校区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参与。

3.参加市举行的学生现场成果展示评比活动。

十一月份:

1.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研讨。

2.《花艳东漾》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集编印及送评工作。

十二月份:

1.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评比。

2.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研讨。

一月份:

1.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

2.学生活动成果整理归档。

篇7:北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12年—2013年)

一、背景意义

菅等中心小学位于临城县县西部菅等北。学校环境优美办学历史悠久。菅等中心小学管辖13个村,现有教学班12个在校生456人教职工49人。学校先后获得河北省标准化学校、邢台市阅读性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新课程体系上的一大突破其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彰显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任何一门学科课程无法替代的。纵观农村小学的学生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农村学校的学生存在对社会缺乏深刻认识对家乡缺少深入了解对处理问题缺少强烈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势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这一理念本校以临城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支撑以“基地建设参与活动”为突破口以“热爱家乡走进自然学会感恩”为主题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有菅等中心小学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操作框架。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为目标落实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为努力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性打破知识传承的单一性等开通了渠道。它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目标亲近自然了解家乡走进社会学会感恩学会服务学会生活。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发现自我热爱家乡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

(一)学生层面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2、初步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爱和责任感。

3、初步形成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5、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民主、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二)教师层面

1、通过对活动的组织、指导、参与和管理转变课程观、教学观改进教学方式使教师从传统学科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主题活动中的策划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2、改进教师的评价方式。从关注学生知识获取、技能习得与发展更多地转向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习惯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改变教师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身份使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领者。

3、改善教师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新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本校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课程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改进教学观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四、课程内容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围绕三条线索开展活动 1探索自然 2热爱家乡 3学会感恩

2、活动范围: a指定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b非指定性领域:“四节”活动节日文化班队活动民风民俗感恩实践活动教育。

c内容安排: 每学年征集教师及学生意见设计并确定每个学期的主体研究内容形成菜单以下是围绕学校所设计的部分主题供学生和教师选择。

三年级

1探索自然——植物类走进桃花园、校园的松树、我和牵牛花有个约会 2热爱家乡——风情万种岐山湖、避暑胜地”小天池 3学会感恩——孝敬父母我为父母做件事、母亲节、我们这一家 四年级

1探索自然——动物类家乡的猪、可爱的小猫、喜鹊你在哪 2热爱家乡——临城江水秀、保护水资源

3学会感恩——尊敬老师老师那厚厚的备课本、一只粉笔、教师节的来历 五年级

1探索自然——环保垃圾袋的自述、二氧化碳吸收、汽车尾气排放调查 2热爱家乡——临城崆山白云洞、天台山、普利斯塔等名胜由来 3学会感恩——追忆先烈寻找赵云古迹、隋唐时期的邢窑遗址 六年级

1探索自然——临城特产走进绿岭、临城江田鱼、临城板岩基地 2热爱家乡——临城江古村、苍坡古村、3学会感恩——回报社会小小临城导游、夸夸我的家乡、临城护江在行动

五、基地建设

1、宗旨为有序、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服务。

2、目的

a丰富学生阅历开阔学生视野锻造学生个性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b拓展学生生活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c加深学生对临城江历史、人文、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树立继承传统、建设美好家园的目标

d加深学生对菅等经济建设的了解和认识体味“劳动创造价值科技引领进步”的真谛进一步明确“学好知识立足社会回报家乡”的人生目标。

3、基地活动指导: a活动原则自主实践、合作探究、综合提高、全面发展。

b活动内容观摩生产流程亲自动手操作参观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感受临城江耕读文化体验技术进步的力量做好调查及学习情况记录。

c参加活动人员菅等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及全体学生。

d活动时间每星期每位同学至少参加一次由各年级综合实践课老师组织实施活动时间由各年级向学校申报由学校组织负责落实。

e活动评价根据菅等中心小学综合实践评价体系进行评价。

4、主要基地

a自然风光基地文峰塔景点、四海山森林公园、龙湾潭国家森林公园、狮子岩景区、大若岩景区、石桅岩景区、石柱滩林

b风土人情基地岩头丽水街、临城古村落、五尺红十三军旧址、校园进士牌楼、岩头养猪场、岩头环保所基地、岩头麦饼摊、岩头金粉夹市场、湾里葡萄生产基地、东皋红柿基地、沙岗粉干作坊

六、实施策略

1、宏扬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亲历实践主动探究”是一门促进学生内在生命充分发展的课程应让学生作为主体全身心地参加活动完成学习对象于自我的双向建构进而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实现主动发展。

2、营造氛围结合学校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全息对话让学生体验活动乐趣促进自身发展完善健康人格。

3、加强合作认识和交往是共生的学生的学习本质是一种社会性建构活动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参与合作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保障所有学生都在自由的空间中得到充分发展

4、注重整合把学校的专题活动、主题教育、班队活动贯穿起来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5、操作程序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交流与总结阶段。

a准备阶段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确立活动主题主题一般由教师与学生商量决定也可参照学校设定的课程内容中的自主选题菜单确定主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第二步制定活动方案教师和学生一起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条件及预期的活动成果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特别注意的是活动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引导孩子将模糊的问题有效、合理地表述出来帮助学生准备工具与材料。

b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核心阶段。教师根据活动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式给予学生最有效的帮助。活动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独立进行。在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时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起指导作用做必要的专题讲座和方法的介绍并对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和活动的生成性对学生作出恰当地评价。整个活动要做好记录和台帐整理并加强安全工作。

c交流总结阶段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做出合理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每个主题活动总结交流阶段一般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调查成果整理、统计学生制作活动的作品、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第二步组织学生交流作品和活动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评价。

6、教学建议

a撰写教案基本步骤 主题名称——选定主题目的——活动目标——活动计划——活动过程与方法活动准备、调查了解、收集整理资料、资料分析——总结交流——活动评价——活动反思

b研究方法调查问卷、访谈、资料查询网络搜集、图书图片。c成果展示方式汇报——答辩——辩论——演讲

d校外活动应以书面的形式告知家长听取家长意见争取家长的参与支持也有利于校外活动的安全保障。

七、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学校课程领导小组: 组 长:褚爱军校长 副组长:贺小青副校长

组 员 :李玉峰 宋俊美 李雅 李艳荣 王乱英 韩丹华 张军霞 陈梅志

2、课时安排

每周三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搭配使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3、课堂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是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师资的培养就要把老师工作的兴奋点聚集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堂研究树立以课堂研究为主阵地的意识。

①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展示课 每学期学校均组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平时学校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由执教老师向其他老师阐述课堂设计意图课堂教学实施情况。同时学校组织本校优秀教师、邀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

②青年教师评优课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的评比活动让更多的教师深入研究课堂艺术。同时认真组织评课活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八、课程评价

评价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要促进学生发展就要运用合理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评价要强调师生、学生之间对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和鉴赏。本课程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要求其教学评价也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1、评价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而不仅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或者没有得出所谓的“科学”结论但只要学生经历了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就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通过肯定其活动价值让学生体验成功。

2、评价原则

a注重发展评价在于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不在于给学生下结论、分等级。只要学生经历了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践的体验和经验就应该给学生积极的评价。

b体现多元改变以往以教师评价为唯一标准的现象实现评价主题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内容与方式多元化。

c关注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给每个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多照顾后进生让每一位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d强调自评重视学生自我评估、自我调整、自我改进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得失以便更好地做好未来的行动。

3、评价内容

a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活动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活动方案制定状况、具体行为方式、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各种良好思想意识的发展状况如环保意识、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安全意识等

b对教师的评价主要评价教师的参与态度、指导能力、继续学习、指导效果、资料编写、经验总结等。

篇8:北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关键词:练摊,四真主义,课程实施,路径

“练摊”, 本意为“摆地摊儿”, 指投入较少资金的个体商户的买卖行为。本文中的“练摊”指基于其开放与实践的特性, 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操作,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达到促进学生适应社会, 感受其成长历程的目的。实践证明, “练摊”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接地气”的实施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走过了13个年头, 然而时至今日, 课程的实施现状究竟如何呢?为此, 笔者于2014年对全区137个班级做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有75.9%的被调查班级其综合实践课时被其他学科占用, 这表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同虚设, 常态实施成空中楼阁;由于教材开发出现短板, 师资配备比较紧缺, 目标定位不准, 学科异化及边缘化现象明显;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组织结构松散, 在组织教学的方法指导上, 缺乏统筹兼顾的意识, 导致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常被忽略。

基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 笔者在整合校外资源、开发校本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练摊”的过程中, 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四真主义”, 即真开放、真合作、真实践、真体验的价值意义所在。即“摊”之开放资源有助于“练”生之眼界, “摊”之缜密筹划有助于“练”生之智慧, “摊”之实景体验有助于“练”生之心境。

一、课内与课外相对接———促进课程实施的真开放

初期的“练摊”主题活动结合学校的开放性活动“双语贸易节”, 组织学生开展“闲置商品交易”, 奉献爱心。随着学生经验的丰富与能力的提升, 经过调研, 把活动的眼光延伸到校外, 决定用“练摊”的形式对接社会生活。

(一) 空间开放

在“练摊”实践中, 课堂中分析实践情境, 在开放、充满挑战的空间中进行真实的商品贸易, 规模大的摊位有横架立体摆设, 规模小的摆在塑料布上。作为学生参与的社会体验活动, 立足自己的小空间, 放眼看到人生活动的大空间。

(二) 形式开放

“练摊”这种形式的开放性明显:一是活动地点在校外———大街边;二是活动的对象是路人;三是活动的物品需要自己选择和采购;四是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和地域的特定位置考虑, 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积累经验, 形成共识, 充分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三) 时间开放

“练摊”的实践活动时间是国庆七天假期中的某几天晚上, 实施的是体验性活动, 时间是学生课外的自主活动时间, 有活动的主动性, 客观情况中出现的各种事件如果准备不充分, 可以自主地调整活动开展的时间, 便于活动更有时效性。

二、个体到团队相对弈———促进课程实施的真合作

活动实践要讲究效率, 对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规划, 在主观上有统筹的意识, 微观上要注重细节, 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 人尽其用, 这是保证活动高效的必备条件。

(一) 组团对弈———从个体特长到团队司职

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 除需要队员的团结以外, 还要人尽其才, 分工明确。在“练摊”主课题确定后, 小组成员充分尊重组员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组员的特长, 各尽所能。“练摊”的集体合作分工, 实践时间的确定及方案的规划与落实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在尊重大家意见的基础上, 有条不紊地挖掘大家的特质, 使活动的成效更明显。

(二) 策划对弈———从实地考察到方案制定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光有好的主题是不够的, 还要指导学生制定好合理的、科学的, 具有可行性的方案。“练摊”主题的实施, 抓住“宣传效应”和“进货渠道”设计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并有挑战性的方案。所购商品有组员从批发市场购入的小商品, 有从网上购入的时尚商品, 还有从家里或亲戚朋友家“要”来的闲置新物品。

(三) 实效对弈———从预期期望到实际效能

每次活动的开展, 实施者心中都有预定的期望, 目标达成度是对活动有效性的很好说明。学生对前期的实施进行统计和反思, 群策群力, 以销售的数据统计, 现场采访, 调查了解为基础召开研讨会, 为下一次活动购进的商品种类、样式、价位进行调整和改进, 选择最能适合“练摊”的明星商品, 最能进入同学眼帘的商品。作为教师, 在活动中起到帮助、保障等支持作用, 真正的活动展开是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人尽其能。

三、形式与内容相对应———促进课程实施的真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有适合的环境, 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创造性的发挥。

(一) 实境开发———从模仿随流, 到形成自我活动模式

“练摊”需要的地段是学生在经过几次实地考察、询问摊主才形成的认知。教师要做到适时、适度和适当的指导, 对陌生的活动形式先从模仿阶段实施, 逐步形成自己的活动模式, 活动的实践性不是盲目的, 要有自我完善的过程。

(二) 实际操作———从感性随意, 到促进理性思辨能力的提升

在“练摊”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观望的心态很明显, 用他人销售的商品对比自己没有销售的商品, 产生一种逐流的心态, 调查促进学生理性的思考。

(三) 实时成长———从自我中心, 到建立实践活动同盟

只有实践了, 才有发言权。有了学生拍摄的实践的图片、实物的展示、写好的作文, 再带入到课堂进行课例分析, 从有规划到具体实践, 再由实践联系理论, 把发现的问题带入课堂进行分析、研讨, 如制定十佳询问技巧、五步记录式问卷调查等活动策略, 与创业大学生建立活动同盟等, 学生观察得越丰富, 了解得越细致, 课堂教学的内容就越充实。

四、课程与学生相对味———促进课程实施的真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中提到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 具有问题意识, 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在课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抓住活动中的瞬间情境, 感受与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赋予我们的真切体验。

(一) 由自主, 及自励, 入自发

确定“练摊”的课题前, 学生充满了好奇心, 低价购买了夜市货真价实的商品, 学生在本次的综合探究过程中已衍生出许多潜在的学习机会。

【镜头一】一位儒雅的老人看见学生在练摊, 连声赞叹:“现在来体验这样生活的孩子少了, 我来买两件。”

“这种形式好, 我家孩子宅得很, 也让他来锻炼锻炼。”一位在银行上班的阿姨说道。

“小孩子卖的东西肯定便宜, 我来挑一件。”

……

看着自己的商品变成了钱币, 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感受着人们的鼓励和欣赏。一个学生深有感慨地说:“我们的劳动成果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对于大家的赏识和鼓励我们一定要懂得珍惜。”

(二) 由感动, 及感染, 入感恩

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在人流如梭的夜市中, 面对不同的顾客, 学生感受到书本上难以体会的“案例”。

【镜头二】一次练摊时, 一位穿着蓝色夹克, 脸色黝黑的小伙子驻足在摊位前欲言又止, 小尹采访他后才得知, 原来, 他由于学习不认真, 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 他到砖厂搬过砖, 在鱼塘里挖过泥, 吃过太多的苦, 他希望今天看到的景象不是他经历的再现, 让大家一定要勤奋、努力。

一种莫名的触动感染着大家, 书本上的育人故事, 能有现实感触这么深刻吗?别林斯基说过“创造人的是自然, 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 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三) 由发觉, 及察知, 入生长

上一篇:树仔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2009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淑女社交礼仪